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研究

2022-09-10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概念, 是我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 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在城市务工的却不是城市户口人员, 分割了城市和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民工群体的产生, 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是指脱离自小依靠的土地但是不离开乡村地域的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或者是离开土地和农村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户籍留在农村, 成人后进入城市, 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他们与先前的农民工有所区别, 受教育程度比较高, 在农村停留时间短, 与土地接触少, 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开始工作, 和城市的孩子就业规划差不多, 对“三农”相关方面并不熟悉, 更渴望得到城市的认可, 并希望由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变。

具体来说, 新生代农民工呈现以下特点:

(一) 缺乏务农常识和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

新生代农民工从小接触农活很少, 对土地感情淡薄、依赖度低。因为城市改革发展步伐加大, 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脱离农业和农村、脱离农民身份的倾向, 进入城市的期盼更强。

(二) 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水平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 有33.3%的新生代农民工拿到了高中及以上的学历, 比他们的父辈高19.2个百分点。2013年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7%, 可以看出同比增加1.9个百分点。各年龄段农民工接受培训比重均有提高。

(三) 职业分布变化及职业期望提升

与上一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情况不同,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从事建筑业的人数大大减少, 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和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比重也相对老一代农民工大幅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时, 不再只看重岗位的工资水平, 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上。

(四) 维权意识增强

新生代农民工常常通过换工作的方法来避免权益进一步受损, 所以流动性较高。文化水平越高的农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也就越强, 对法律知识了解的越多, 并且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五) 有更为强烈的城市融合意愿

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有一定的了解, 羡慕并向往城市生活, 并且外出的目标和对未来的期望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 他们更希望在谋生的同时得到历练, 得以融合到城市中。出生在中国经济腾飞时期的新生代农民工, 他们更渴望成为市民, 真正成为他们建设的城市的一份子。

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现状分析

城市融合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目前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普遍认为城市融入是动态的、多维度的概念。本文认为城市融合是由农业化转向工业化、城市化的一个结果, 同时也是伴随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再社会化过程。城市融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后, 为了适应城市生活而在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和观念文化等方面进行自我调整, 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主动转变。

(一) 经济角度融合情况

1. 劳动就业

(1) 职业种类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服务等行业, 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提高, 仍属于城市较底层的次级劳动力市场的非正规职业, 并且职业发展空间小。 (2) 收入低。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门槛很低, 仍以简单劳动、出卖体力为主, 相应的工资水平也比较低。 (3) 缺乏劳动保障。缺乏足够的与工作相关的各类保险, 劳动合同签约率提高了, 但是执行情况差, 同工不同酬情况依然普遍存在, 劳动权益没有得到合法保障。

2. 住宿条件

总体上来讲, 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条件相对于老一代来讲已经改善了许多, 他们较少地选择居住在工地工棚与生产经营场所, 而且更多的选择与其他共同打工的农民工一起合租住房。这体现了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意识, 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老一代更注重在城市打工所带来的生活改善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3. 消费

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上表现出对市民消费方式的偏爱, 普遍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 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化, 并希望通过趋近市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扭转市民对于自身的态度和看法。

(二) 社会角度的融合情况

1. 人际交往

一般而言, 两个群体间的交往越多融合度越高, 农民工与社会组织和市民间的交往越多, 融入社会的可能性越高,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努力向市民靠拢, 但是两者之间仍具有一定隔阂, 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人际关系仍旧集中在农民工自身的群体内。

2. 闲暇时间

新生代农民工利用网络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开阔眼界的同时, 推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转变。上网和看电视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选择利用闲暇时间充电的少。

(三) 心理融合程度

新生代农民工来到保定市务工原因多样化, 更加注重自身发展, 希望最终能留在城市, 扎根城市。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合中仍然存在被排斥被无视的情况, 农民工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标准等心理层面格格不入。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未来更不确定更没有归属感, 老一代农民工进城只是为了挣钱, 对于他们而言土地、农村始终才是自己的归属地。

新生代农民工是希望留在城市的, 但是难以找到稳定合理收入的工作以及社会上各种损害其权益的现象, 这些不公平的事件的发生连续不断冲击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 身心始终处在两种互相冲突的社会身份中, 沦落为“边缘人”。缺乏归属感是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的。

(四) 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方面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障碍, 缺失问题突出, 尤其在身份待遇以及享有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因其身份的差异性在城市中在政治、教育、经济、社保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在农民工城市融合的过程, 在各种公共服务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和支出凸显出来。

三、政策建议

(一)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和市民身份中游走时, 处于灰暗地带, 想扎根城市却不是市民, 又不想做回农民, 这一社会群体长期被社会保障制度排斥在外, 政府应该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 借鉴京津地区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 再结合自身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二) 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在其他制度方面的政策资本

应建立公平平等的就业准入标准、就业培训制度和劳动报酬制度, 加强不公平现象的监管力度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制度;完善农村教育制度, 加强基础教育,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免费对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突出技能和实效性, 既能弥补我国高素质产业工人缺口, 又能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

(三) 创新社会管理, 以点带面

城市服务体系应吸纳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中社区是管理体系中最小的分子, 可以尝试通过社区融合带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 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并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 通过社区宣传新生代农民工的正面形象, 用社区的真实例子消除市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戒备心和歧视心理。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 新生代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或新城镇, 将必然影响我国经济城市建设和发展。城市融合进程对我国城镇建设发展有深远影响, 满足进程中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成本是实现转化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方法, 政府财政分担机制是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成本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推行财政分担机制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投入费用可以进一步促进转化。众所周知, 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依靠新生代农民工, 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公共服务投入就是在促进转化的进程,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能够缩小城乡服务的差异同时保障农民工权益。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及其财政分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流动农民工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 1996 (4) :56.

[2] 王兴周, 张文宏.城市性:农民工市民化的新方向[J].社会科学战线, 2008 (12) :173-179.

[3] 李伟.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30) :27.

[4] 咸星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路径[J].税务与经济, 2016 (4) :55.

[5] 钱龙.“城镇亲进度”、留城定居意愿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J].财贸研究, 2015 (5) :23.

上一篇:合同风险管理与防范下一篇:关于城市排水泵站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