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

2024-04-08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精选5篇)

篇1: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

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12年03月16日10:00 来源:《光明日报》

2012年2月25日,韩长赋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小海镇松山村调研,了解农民外出务工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应当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考察他们的主要特征、社会关系状况,分析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探索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措施,引导这个群体健康发展,逐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这不仅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和政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具有特别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因其数量庞大和身份独特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未来发展。他们的劳动技能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城镇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他们的社会态度及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着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因而,需要从治国理政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研究他们的特点和走向,需要用改革、发展的眼光和办法,帮助解决他们在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这一群体在实现环境、身份、观念转变中健康成长、顺利发展。

年轻的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户籍在农村,而就业、生活在城镇。2011年全国外出进城农民工达15863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估计超过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农民工大军的主体力量。从出生成长环境看,新生代农民工大体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传统农村家庭子女,他们出生在农村,父母均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本人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城市就业,这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多数;二是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长年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农村生活、读书,毕业之后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三是务工流动人口子女,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由于父母就业、生活不稳定,他们是在流动状态下长大的;四是务工定居人口子女,父母打工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和住所,他们在城市出生、读书,毕业后在城市像父母一样就业。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是一个出生年代、年龄的概念,更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基于生长背景环境的变化,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考察:第一,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总体进入小康、农村摆脱贫困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生活在温饱的环境中,没有挨过饿。他们进城打工不是为了求得温饱,而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第二,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都读完了初中,有些还上过高中,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父辈,他们外出打工对就业有更高的预期,更加看重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和人身权利。第三,新生代农民工是在信息通讯高度发达、社会高度开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就与电视和手机相伴,比较了解城市和外部世界,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和乡村文化有了较大差异,外出打工更多地是基于对城市生活的一种向往。第四,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比起父辈来就业机会更多,选择余地更大,因而离农倾向也更强,进城定居的愿望更加强烈。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从来没有种过地,对土地没有父辈那样的感情,对农村没有父辈那样的依恋,他们既然来到城里,就不想再回到农村。深圳市总工会2010年的调查显示,仅有1%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乡务农。二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高,获取外部信息的方式更现代化,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和认同。据农业部农研中心调查,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比上一代农民工高1.6年,其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近30%,显著高于上代农民工。三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为了寻求更好发展机会而外出务工,职业期望值较高,而工作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据农研中心调查,有57.1%的新生代农民工两年内至少更换过一次工作,而其中77%的人表示换工作的原因是收入太低和没有发展前途。四是新生代农民工比之父辈心理平衡度较差,对现有生活状况和公平、平等状况不满足,维权意识更为强烈。据农研中心调查,有53.9%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过权益受侵害的情况,与用工单位领导直接协商解决是他们最常用的维权手段,协商无果后有的会愤而离职,也有少数人会采取极端手段维权。总的看,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年轻的群体,是一个充满活力、成长性和可塑性强的群体,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全社会如何对待、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发挥其作用,将直接影响这一特殊群体的发展走向。

再社会化过程: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关系考察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并准备扎根城市,面临着一次全新的再社会化过程。他们需要转变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需要与政府、企业、社区打交道,建立良性互动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环境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与输出地的关系。新生代农民工与家乡渐行渐远,脱离了乡风民俗的监督和基层组织的管理,农村对其影响力日益弱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已经处于典型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匿名状态”。而一个社会群体失去了他的社会背景和行为标准,又没有融入到新的社会环境,很容易产生失范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输入地的管理服务跟不上,极易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城市社会需要尽快填补这项空白。

新生代农民工与中小企业的关系。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结构特点,中小企业往往是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第一个雇主,也是最大雇主群体。我国的中小企业也是一个新生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两个新生的、又都是比较困难的群体相伴相生,非常容易产生利益上和观念上的冲突。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尽管企业在劳资关系中仍居于强势,但新生代农民工的地位也在悄然上升。作为企业的员工,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渴望更高的工资收入,也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在这一背景下,一味地依靠劳动力低成本来谋求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传统经营方式,只会滋生不满甚至造成矛盾。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的相互认同与融合,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与输入地社区的关系。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愿意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愿意与城市居民平等相待、和谐共处,也愿意为居住地社区的公共事业做出贡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工融入当地的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着排斥农民工的现象。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农民与市民都是平等的公民。因农民工进城所引发的种种矛盾和现实问题,不应归咎于进城农民;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受到挤压,应通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共服务来加以解决。因此,我们既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还要注重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民工与市民心理上的隔膜。

新生代农民工与输入地基层政府的关系。作为公民,农民工需要接受当地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也迫切希望能够平等享受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找到工作、拿到工资、得到就业培训,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为他们主持公道,子女上幼儿园、上学能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够参加医疗、养老、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而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反映,在寻求政府部门帮助时仍面临一些困难。这反映出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没有做好相应准备,现有管理与服务跟不上农民工的输入规模与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政府部门与农民工的沟通渠道不顺畅;一些城市发展规划与农民工的输入规模不相适应;一些体制和政策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农民工的再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关系的调适与构建将贯穿始终。

矛盾与纠结: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边缘性特征明显的社会群体,作为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中衍生出的“第三元”,在再社会化、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与困境。这些问题处理得怎样,不仅关系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自身发展,而且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一,稳定就业面临困难,“频繁跳槽、漂泊不定”现象比较普遍,不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据统计测算,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20%在城市稳定就业,近80%处于不稳定状态。没有稳定的就业,就难以有自身的成长积累,难以有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难以有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构建。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从当前看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从长远看是一个社会和谐问题。如果总有一部分人处于无业和游荡状态,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权益维护面临困难,“渠道不畅、群体性失语”现象比较明显,容易诱发法外维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目前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首选仍是基层政府和相关组织。而城市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机制还不完善,应加快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畅通权益诉求渠道,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一旦新生代农民工采用现行政治法律体制以外的手段来维权,或者被非法组织所利用,可能成为不稳定的因素。

第三,精神文化生活面临困难,“婚恋不顺、文化生活匮乏”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文化心态。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谈婚论嫁的年龄阶段,婚恋是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据农研中心调查,70%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结婚,这与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生代农民工对交友、恋爱、结婚有着十分强烈的渴求。但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他们中很多人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家庭这个细胞缺失,将不利于这个群体走向稳定,从而也不利于社会安定。新生代农民工对人文关怀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后与亲人朋友相隔甚远,缺乏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容易心理失衡、情感孤独,一旦有事就有可能出现情绪失控,产生极端行为。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非常强烈,他们是网吧主要消费群体之一,上网和看电视是他们的主要业余活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更多地受到网络的影响。总的看,新生代农民工在情感上常常是孤独的,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是相对贫乏的。如果不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将很难融入主流文化价值轨道。

第四,发展上升面临困难,“前途迷茫、焦虑无奈”情绪比较突出,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指导明显不足。新生代农民工怀揣梦想进城,渴望变成真正的城里人,期待在上大学之外找到另外一条通往成功之路,他们是追求上进的。这是他们身上的可贵之处,是引导他们成为社会建设性力量的主流因素。这些年,农民工技术明星、农民工人大代表、农民工娱乐明星等,受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追捧,也受到社会广泛认同。但总体而言,农民工的发展上升问题、他们的明天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突出表现在职业培养、继续教育严重不足,身份及地位上升通道并不通畅。如果新生代农民工不能获得有效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他们的职业梦想将难以实现,而且会影响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如果这个年轻的群体缺乏正常的上升通道,不能保持一种好的发展预期,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认同,难以使他们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心态。

第五,社会归属面临困难,“拔根农村”比较彻底、“扎根城市”力不从心,群体身份认同开始出现。新生代农民工回不到农村,融不进城市,城乡两不靠。如果这一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城市主流社会找不到认同、肯定和保护,新生代农民工就可能转向自己群体内获取认可和保护,各种自发团体、自组织就可能发育起来。现在一些城市已经形成了同一个县或地方来的人生活居住在一起、集中在同一个行业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老乡团伙占据一方的现象。长此以往,一个城市就有可能形成主流社会与边缘社会并存的双重结构,出现社会阶层之间互不认同难题和价值观差异,从而带来隔离和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归属和身份认同问题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虚拟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在网络上,新生代农民工的意愿可以得到充分表达,容易获得同气相求、同声共振,农民工在现实社会中很少发言、在网上却热衷“跟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网络环境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最彻底、社会认同感最强、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一个虚拟空间。在政府、社区、乡村乃至企业对他们的影响和引导缺失的情况下,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就更加直接和明显,网络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使这个庞大的青年群体实现稳定就业并能够向上流动,从而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更好地融入我们的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建设、和谐稳定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接纳与融合:

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路径

客观讲,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进城农村人口融入城市,都会经历一个过程,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但是,中国的农民进城打工进而转化为市民,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移民问题,无论在数量对比还是相互依存程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其艰巨程度和历史意义也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所要争取的是,尽量缩短并顺利完成这一过程。

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新生代农民工实际,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城乡统筹、远近兼顾,完善管理、强化服务,积极接纳、促进融合的方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群体,以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他们。既要立足当前,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子女上学、住房等;从政治上帮助他们解决合法权益保障、民主权利履行、入党入团等问题;从文化上帮助他们解决继续教育、文化生活、城市生活习惯养成等问题;从社会上帮助他们解决社会身份认同、社会责任培养等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实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融入城镇,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具体而言以下五个方面是重要的:

一是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二、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广泛开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渠道。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主渠道。从一定意义上讲,扶持中小企业就是扶持新生代农民工。应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出台面向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扶持措施,尤其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自谋职业、开自己的店、办自己的厂,是众多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是有一定经验和财富积累的农民工的打算。应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自谋职业、返乡创业、兴办工商服务小企业。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创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目前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利用国家的培训补贴政策,为农民工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要坚持职业教育与在岗培训并重,发挥职业学校和用工单位的主导作用,合理划分政府、企业、学校的职责。职业学校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生毕业后的职业教育,使未考取大学的农村初高中生,都能免费接受一次系统的职业技能教育,增加其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获得稳定工作的技能。用工企业主要负责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要按国家规定提取并使用职工培训费,对企业用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开支可在税前列支,调动企业开展培训的积极性,使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政府部门要增加公共经费,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职业技能鉴定,对考核合格者发放职业能力证书,并作为大城市落户的优先条件,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三是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益。新生代农民工地跨城乡,既要保障其在农村的合法权益,也应保障其在城市享受平等的权益。在农村关键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土地权益。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农民工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林地、承包地,应当尊重他们的意愿。在城市关键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和民主政治权利。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覆盖农民工,改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探索允许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地参加中考、高考的办法。建立农民工权益救济机制,免费开展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建立优秀新生代农民工评劳模、选举人大代表、入党入团方面的工作机制,积极接纳合乎条件的农民工加入共产党、共青团和工会组织,保障他们实现基本政治权益。

四是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统筹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鼓励用工企业或农民工集中居住社区开展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其基本情感需求。社区文化站和综合服务中心开展活动和服务,要包含农民工,促进农民工从情感和生活上融入社区、融入城市。城市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对新生代农民工一视同仁,保障农民工平等使用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体育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鼓励工青妇组织对其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上网比例较高的特点,重视发挥网络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五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畅通新生代农民工成才、上升的通道。应多出台以实际居住地为依据的社会管理、社会福利政策,不再出台与户籍挂钩的社会福利政策,从制度上淡化身份差别和身份意识。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上升通道,使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奋斗,能真正在城市安居乐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研究放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大城市可探索类似“积分制”的落户办法,优先将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高级技工、技师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准予落户。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为他们能稳定地留下来创造条件,使其工作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与城镇共生共荣,与居民融洽相处,在城镇中愉快工作、稳定生活、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常雪梅)

篇2: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

访谈政府工作人员。访谈对象主要选取相关部门负责人(农业局、人社局、扶贫办、公安、政府研究室、人大政协农办等)和一线具体负

责的政府工作人员。

访谈提纲:

1.您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总体看法?

2.您认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异同是

什么?(现状、特点、制度和政策环境、对策等)

3.您是如何看待甘肃省新生代社会融入问题的?(主要是对策)

4.您认为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过程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5.请谈一谈您在具体工作中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事

例。

篇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及特点

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踏着父辈的脚印陆续进入城市, 并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然而, 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一些特点, 从外出动因到行为选择, 都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极大的差别。

(一) 受教育程度高

新生代农民工多是20世纪80、90年代出生, 大多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从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来看,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较高, 其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例在60%以上。

(二) 务农经历减少, 工作耐受力低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从初中毕业以后就直接外出农村打工, 没有太多的务农经历。他们的家庭条件与环境相比第一代农民工大有改善。在这样的环境下, 他们的工作忍耐力不如第一代农民工, 选择性更强, 吃苦能力差。因此他们经常“跳槽”, 难以有稳定的工作。

(三) 对城市认同感较高, 追求物质享受

第一代农民工将谋生、赚钱作为打工目的, 仍然把归宿放在农村。而新生代农民工羡慕城市现代生活, 城市的繁华、发达的现代文明吸引他们迫切摆脱农村落后的环境, 接受城市的现代生活。也正是城乡的巨大差异, 他们才发出了“宁肯饿死在城市, 也不会回到农村”的心声。

因此, 有人将新生代农民工归纳为“三高一低”的特征:受教育程度高, 对职业期望值高, 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 而工作耐受力普遍较低。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现状

(一) 文化认同问题———社会认同“内卷化”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通过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在城市立足。由于经济地位、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使得他们的交往主要限于内群体, 难以与城市居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互动, 导致他们不能融入城市社会, 对所生活的城市没有归属感。因此, 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认同上表现出一种“内卷化”的认同趋势, 只认同于自己这个特殊群体, 不认同于城市和农村。

(二) 身份认同问题———非城非乡的尴尬身份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来自农村, 但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城市, 很多人都不愿从事农业或回到农村, 其生活方式已经接近或完全城市化。但是, 农村的户口身份却不时提醒他们仍然是“农民”, 他们不被城市所认同, 不被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所接纳, 难以享受城市人的待遇。他们既不能融入城市, 仍停留在制度限定的农民身份之中, 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 在城市中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 成为了城乡间的“边缘人”。

(三) 城市认同问题———社会保障权益缺失

在城市, 像新生代农民工这样既没有城市户籍又没有稳定工作的“夹心层”, 社会保障政策并未涉及他们。一些重要的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其覆盖面也仅限于城市居民。

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 即使在城市无法得到保障, 他们仍然有回乡务农的退路, 享受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心理期望高, 不愿回到农村, 他们既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 也享受不到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 只能由自己来承担风险, 增加了他们未来的不确定性, 使他们在城市底层艰难地生活。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的制度溯源

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认同上受到的重重阻碍, 追究其根源就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影响下的城乡制度安排。

长期以来,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市保护的制度使得农民工涌入城市, 也令新生农民工对城市有诸多的憧憬与幻想。而正是由于户籍制度产生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及其他福利安排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脚步, 难以被城市所认同。

(一) 二元户籍制度造成的身份差异

长期以来, 国家二元户籍制度已严重地阻碍中国城市化以及现代化的进程。城乡差距在二元户籍制度的实施中越拉越大。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 户籍制度开始与人口分离, 其约束力也缩小很多。户口本身已不能成为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力量, 但由于制度惯性作用, 户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仍然清晰地标识农村居民、城市居民的身份。新生代农民工是法律上的“农民”, 即使在城市生活、工作, 也难以享受城市居民相同的经济、政治权利待遇, 是徘徊在城乡之间的“两栖人”。

(二) 户籍制度影响下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造成的城市排斥

与户籍制度密切相关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也将新生代农民工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在目前, 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基本上只限于城镇就业人员, 尽管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广州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实施试点性的尝试, 但是现实中, 农民工参保意愿不足、退保频繁, 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无法对接的尴尬局面, 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的身份上享受不到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利益分配, 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政策之外。

(三) 由户籍制度产生的城市心态及社会偏见

“北京人看外地人, 都是老百姓;上海人看外地人, 都是乡下人;广州人看外地人, 都是打工仔”, 这句话诙谐但却准确地反映了城市对农民工的心态。

由于户籍制度导致了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区别以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城市居民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种优越感, 即自己作为城市人的一种优势心态。具有优越感的城里人在享受农民工为城市创造的繁荣和财富的同时, 却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乡下人”。城里人因农民工素质不高而看不起他们, 甚至认为农民工是各种城市产生的问题根源, 不欢迎农民进城, 甚至对农民工反感、歧视、排斥。

四、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政策措施

(一) “重庆模式”启示下的户籍制度改革

重庆模式自提出之日起便引起社会巨大的轰动, 其中, 改革户籍制度是重庆模式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重庆是中国唯一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试图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让转户进城的农村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 穿上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的“五件衣服”。重庆户籍改革的成功, 引发全国25个省市的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中国人民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赴重庆调研户籍改革。

从重庆模式的初步成功看出, 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 首先就应将新生代农民工身上的“农民”标签撕掉, 提出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国民待遇”差别, 使农民工凭借身份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消除农民工身份变更和居住地变更的体制性障碍, 给其提供比较容易获得改善自身经济和社会状况的自由宽松条件。

(二)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 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建立与城镇接轨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户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和福利制度难以分离。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城市户口, 即使有稳定工作和生活, 也难以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因此, 建立面向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 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服务, 从而促进他们市民身份的城市认同。

(三)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专业技能缺乏, 技术水平低, 在劳动就业方面屡受歧视, 缺乏竞争力。因此, 要加快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专业技能, 使其在劳动力市场更具有竞争力, 得以在城市立足, 同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 缩小其与市民各方面的差距。

篇4: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

Research on the social security problem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Jilin Province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gradually improv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survive, a large number of surplus labor from rural areas into the city, the formation of the migrant worker tide flows, these large amounts of cheap labor and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But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migrant workers are married and have children,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ir children to their parents' habits to the city to work, has become a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owever, city for acceptance and tolerance of their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almost a blank, but also makes them all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work, the loss of many of the benefits, subject to a lot of unfair treatment, but can not protect their own interes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three high and one low", make the social security problem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reached the point can not be ignored. I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needs the government to acknowledge and bear the compensation liability, so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problem is needed by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set up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ocial security policy, also need to draw the employing units and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rights,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to give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equal social rights and social status, at the same time to proactively resolve soci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it.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概念概述

(一)农民工:农民工指的是户籍在农村,但人本身却地城镇打工的特殊农村群体。他们平常和普通农民一样在家做农务,但当闲暇时,就去城镇打工,家里忙碌时再回去。即“离土不离乡”。

(二)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80后90后。他们出生在农村,上完基础教育就来城里打工。所以他们对于农务并不是十分了解,同时,他们也向往着城市,希望进入并融入城市,希望在城市安家落户,用自己的双手获得更好的生活。

(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新生代农民工年龄普遍在18岁到25岁,他们的显著特点是“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对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这也导致了与父辈相比,他们对社会保障及其他权利的需求愿望更加强烈,他们渴望着平等的待遇,希望自己付出的辛苦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五)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意义:新生代农民工是近几年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户籍在农村,人却在城市,所以,他们往往被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在外。而随着时间流逝,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必将不断扩大,作为我国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应该被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纳入其中。

二、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

1、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在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中38.7%的人表示最担心失业后找不到工作,生活无着落。而参加了失业保险的人只占到了样本总体的22.6%,55.9%的人明确表示没有参加失业保险,还有20.5%的人根本不清楚用人单位是否为其提供了失业保险[1]

在以前,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就业范围相对窄小,只能就业于一些相对操作简单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在他们心里他们的家始终在农村,从未有扎根城市的想法,所以,一旦在城市就业情况不尽人意,就会毫不犹豫的回到农村。但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对于农务不十分熟悉,而且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眼界自然较高,他们不满足于老一辈的生存模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11月总结的调研报告中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以“多赚点钱”为目的的外出打工只占到了13.3%,有30%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目的是“更向往城市生活”,到城里打工可以”长见识”,”学点本事”。[2]

这些新生代農民工希望在城里得到更好的发展,希望在城市安家落户,他们渴望城市接纳他们,所以即使失业,也不愿回到农村从事劳务,所以工作对他们至关重要。所以,一旦失业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得到任何赔偿,只能花费自己以前辛苦的积蓄,或者向朋友,老乡等借一些,用来度日。

2、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1.2%新生代农民工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参加的保险是工伤保险。新生代农民工往往从事”脏”,”乱”,”差”的工作,尤其是建筑行业,其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危险性高,劳动环境差,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普遍每天工作超过八小时,加班加点现象十分普遍,即使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也不例外,法律规定的加班时限及报酬亦形同虚设。24.1%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工作太辛苦了。新生代农民工有很大一部分在存在严重安全生产隐患的行业就业,而有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不到3%。每年因劳动条件差而致伤、致残、致死的事故率非常高。[3]

3、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基本医疗保险费应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时足额缴纳。不按时足额缴纳的,不计个人帐户,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予支付其医疗费用。

据调查,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而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率则更低,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承担医疗保险的缴纳费用,所以,大部分农民工舍不得去看病,大多靠“抗”,靠“忍”而在其一旦有了疾病时,往往不能及时就医,即使去也是完全自费治疗,或者向老乡朋友等借钱,所以,新生代农民工一旦生病住院,不仅会失去工作,仅有的积蓄也会很快用完,家庭会迅速转贫,从而陷入困难的境地。

4、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与其父辈相比,受教育程度高,对养老保险可能会有一定的意识,但是,其所在单位往往不会缴纳应交养老保险的数额,而为了得到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们也往往不与反抗或根本不知道其单位应该交纳。结果便是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不足5%。

5、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或社会对生育的职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社会保险制度。

老一辈农民工并没有在城市“安家落户”的想法,他们大多独自一人来到城里打拼,他们的妻儿大多还留在农村。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希望留在城市,所以,他们夫妻双方大多一起在城市打拼,而生育就是新生代农民工所要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女性农民工一旦生育不仅会失去工作,还需要高额的生育费用。而为了节省花费,部分女性农民工选择无执照的医生,使得她们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救济问题

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主要是指社会对于社会低收入成员或困难群体提供帮助,使其保证基本生活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一直处于城市的底层,属于社会低收入人群。不仅如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虽然较之父辈提高不少但由于物价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普遍较低,其中72.3%的新生代农民工每个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他们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少,工作危险性高,而在工作中,”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往往是不可能获得的。”甚至,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不如在农村的同伴。而一旦失去工作或者有了什么波折,新生代农民工很容易失去一切,面临赤贫状态。但是,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救助对象是“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而把没有城市户籍的新生代农民工排除在外。所以,新生代农民工一旦出了意外,无法获得任何社会救济,只能自己承受。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福利问题

1、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

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强,随意性大,经常几年就换学校,学校经常以户籍制度把他们排除在外。即使在就学的农民工子女中,也有相当多的流动儿童因为其父母的原因,经常中途辍学。对于未成年来说,每一个被耽误的学期都关系着他们的未来,而且这也违反了中国的义务教育法,严重侵犯了未成年的基本权益。

2、新生代农民工住房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物价不断上涨,其中房价更是一路飙升,居高不下。即使是城市人群想有一套自己的住房也不容易,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房子更是一套难以企及的梦想。吉林省作 为一个农业为主的省份,农民的比例相对较高,所以,其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及数量也居高不下,由此,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尤为严重,而住房问题更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首要问题。据调查有48.2%的新生代农民工是租用私房,这些房子几乎都在城郊偏僻的地方,居住条件很差。28.6%的新生代农民工住在用人单位的集体宿舍,有的甚至是住在工地工棚或利用废旧材料搭建的简易住所。[4]

三、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社會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

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福利等种种制度都是以户籍制度为判定标准,而新生代农民工户籍在农村,而人本身却在城市,所以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把新生代农民工排除在外。并且现行的教育制度及教育资源分配也是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按属地原则划分,现行的教育制度及教育资源分配是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按属地原则划分,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大多数跟随父母来到城里,但是这些孩子如同他们的父母一样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并且,由于户口不在城市,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与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城市的公立学校不愿接受他们来争抢原本已经不宽裕的教学资源,而私立学校昂贵的费用他们完全无法承受得起。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工作的具有流动性与不确定性,其子女大多数随其父母搬迁,无法安定。即使建立临时学籍,但过程复杂繁琐,很多农民工子女因时间问题转学时不会去办理手续。并且,并不是所有公立学校都愿意接纳农民工子女,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原因不希望农民工子女入学,而户籍制度更是给予了学校拒绝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理由,使得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适龄子女无法进行正常的九年义务教育。

(二)执法不严

社会保险方面,对于”五险一金”的缴纳,虽然法律法规方面已经做出规定,但是在执行阶段却状况百出,总的来说,无非是在执法方面并不是那么严格,使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执法不严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成为了一句空话,无论法律多么严格的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执行方面一旦放松,法律法规的实施上就会打折扣,其结果仍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受到损害,而所谓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条文也就成为了一纸空话,毫无作用。社会保险仍然把新生代农民工排除在外。

(三)社会救济意识不足

我国的社会救济是以尊重受助者自己的意愿为前提的。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虽然较之他们父辈较高,但是,总体来说仍然处于社会低教育阶段,他们大多只读完了义务教育,虽然他们后来在城市受到了新鲜的思想,但是他们深受父辈及其自小所处环境的影响,对于社会救济的认识往往不够。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工整体对社会救助的认知度较低,超过一半的农民工没有听说过社会救助,对其全然不知。在问到“是否听说过社会救助”时,50.9%的人回答“没有”。即便是听说过社会救助的农民工对社会救助的认知也是参差不齐,存在着认知渠道单一,对社会救助的具体含义不清楚等问题。[5]再加上部分社会救济对于户籍制度的要求,使得急需社会救济的新生代农民工陷入困难境地而毫无办法。

(四)劳动力市场不平等

社会福利中,住房问题一直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问题,而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无法解决,就其更本原因无非是收入太低,而收入低并不是新生代农民工本身懒惰而大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在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一直处于弱势群体。很多企业雇佣农民工时,不签正式合同,而签临时合同,使农民工作为临时工工作。这样,很多福利待遇就把农民工排除在外了,这也促使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现象。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少,不仅如此,很多企业雇佣农民工做脏乱差危险的工作,并增加工作时间还不给与加班费,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使其处在了不平等的地位。久而久之,农民工基本不会有积蓄,自然没有住房。

四、解决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户籍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化的结构。它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无法享有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每个人都具有迁徙自由与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却因为其父母工作的特殊原因而失去了这一权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之所以不能及时的接受教育,究其原因是他们的户籍在农村,而人在城里。所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主要方法是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化的结构,使城市的社会保障把新生代农民工包含在内,使他们也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这才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之道。

(二)加强执法力度

虽然法律法规上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但是,现实中却有一些企业”阳奉阴违”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至法律法规于不顾,一意孤行的损害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例如,很多企业不会为新生代农民工缴纳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所以,不仅要完善保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更要在严格执法,秉公执法,以保证每一个新生代农民工都能享受到法律對他们权益的保护。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救济等保障制度的认识

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未申请社会救济,只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法律法规,不清楚社会救济待的申请过程或更本不知道可以申请社会救济,才会出现即使可以得到社会救济却从不去申请甚至询问的情况。所以,城市政府应该多向城市里的新生代农民工介绍社会救济等保障制度的知识,浅显易懂的告诉他们社会救济制度的好处以及申请社会救济的条件及过程。或者,利用手机,网络等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的新媒体进行社会救济等保障意识的普及。同时,学校尤其是农村及有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应加强对这些青少年的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意识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对社会保险有一定的了解,长大后才会接受社会保障制度。

(四)建立针对与农民工的平等的劳动力市场

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不仅便于政府的治理,更加的可以让政府对于农民工群体给予保护,使农民工与企业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才可以减少“同工不同酬”现象的发生,便于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己权益的保护。如此,新生代农民工有了一定的积蓄,才能彻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五、结语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已经达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需要循序渐进的去解决。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需要时间去解决,但是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更应该做出表率,及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做出探讨及研究对策,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平等地位,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矛盾,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以创建和谐社会,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郭开元.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2

[2]郭开元.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2

[3]侯卿.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新课程(科教版),2009(03).

[4]郭开元.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2

[5]徐增阳,付守芳.农民工的社会救助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作者简介

李立,(1972年5月23 日)汉族,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大学行政学院。

篇5: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根据国务院2010年1月31日《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后且保有农村户口的那些在城市(镇)从事非农作业的劳动力。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以下突出特点:

1.1 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年龄在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有26%以上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更是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不难看出,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于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也正是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所以他们向往公平,向往机遇,对未来充满希望,更具有人权思想和维权意识。

1.2 脱农化现象较为普遍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没有过农业生产的历练,许多人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缺乏最基本的农业常识。已成家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是夫妻一起外出,但是将子女留在老家。他们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挣扎,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业余活动更现代化时尚化,价值取向与其父辈们有着明显的不同,思想观念显现更多的时代特征。

1.3 消费观念明显超前

他们有不同于父辈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很少储蓄,积极消费。如数据显示,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以各种方式平均转回农村家庭的资金为5 564元,占其在外总收入的37.2%;而上一代农民工平均转回农村家庭的资金为8 218元,占到在外总收入的51.1%。由此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不同于他们父辈的消费意向和消费选择。

1.4 职业期望显著提升

如果说,我国老一代农民工以谋生为首选目标,普遍从事的是建筑行业的话,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则不是把赚钱作为外出务工的全部期望,而是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向进城谋职融入城市生活转变;由工资支付保障向要求参加社会保险转变;由改善住宿条件向要求提供公共服务转变。同时,他们的追求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宿感延伸;由忍耐坚持向追求权益平等延伸;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自我价值延伸。所以他们更多的是转向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电子业、服务业。

1.5 社会保障需求强烈

在心态和观念上,第一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农民色彩,始终认为农村才是他们的归老之地,把自己看作城市过客,一旦在城市遭遇生存困境,便会萌生退意,归乡务农。比较之下,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上更亲近城市,行为上更接近市民,但对比城市劳动力,他们相对低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在竞争更为激烈的正规就业市场觅得机会,真正在城市中立足生根,遇到生存风险时,也不愿意或没有回到农村务农的勇气和能力,往往就会成为摇摆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双重边缘人”。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不仅需要对其劳动权益进行保护,还迫切需要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与原因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覆盖面不断扩大,但是农村流动人口基本被排斥在制度范围以外,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与社会保障的形势仍不容乐观。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

2.1.1 居住状况不理想

住房是困扰城市居民的大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情况更不乐观。他们普遍有强烈的融入城市的意愿,不满足于居住在单位宿舍或工棚等地,希望能拥有自己的住房,有保护个人隐私的独立空间。而且新生代农民工大都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看重娱乐休闲,因此希望住房周边能有较为完善的商业、娱乐休闲配套,还有相应的教育、医疗机构。

但就现实看,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并没有把农民工囊括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没有什么住房福利;较低的工资水平和相对超前的消费观念,使他们难以企及价格高企的商品房,住房成了横亘在新生代农民工面前的“城市鸿沟”。

2.1.2 子女教育不如意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之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普遍十分重视子女的成长和教育。目前,部分已婚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将子女留在老家接受抚养和教育,只能说是不得已的权宜之举,如果条件允许,他们更愿意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对于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即将结婚生子,同样面临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据相关规定,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城市就学,需要提供身份证明、法定监护人的暂住证明、与所在地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原户籍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同意流出就学证明、原户籍地计生部门签发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客观上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读形成了不同于城镇户籍的差别待遇,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

2.1.3 职业培训不满足

从职业需求角度看,新生代农民工不再甘心“脏、乱、差”的工作环境,也不喜欢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与岗位,普遍对能够提高专业技术、职业地位和改善工作环境的专业培训具有强烈的需求。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尽管在不断加大培训工作的力度,但一方面社会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培训内容难以因材施教,加之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性质不同,作息时间不同,又居住的偏远分散,路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培训效果自然难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危机感。

2.1.4 社保覆盖不完善

从失业保险看,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工作流动性更强,但由于户籍等方面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失业后要在毫无根基的城市中生存下来并寻找到新的工作,需要克服比城里人更多的困难。同时,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工作年龄较短,失业保险金的缴纳期限较短,在失业后只能享受最低的失业保险待遇。因此,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失业保障力度仍然不够。

从养老保险看,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青年时期,他们还很难认识到养老问题对他们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的现象依然普遍。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大都没有土地,也就无法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依靠土地作为养老保障。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跨省际流动比较频繁,也给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带来一定困难,缴费年限难以累计达到15年的要求,从而在年老后领到养老金。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急需更加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从生育保险看,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都选择在城市中婚育,生育保险能否真正覆盖到他们就显得十分重要。从现实看,除国企外的绝大多数私有企业,员工的各项保险待遇很不规范,生育保险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而这些企业又恰恰是吸纳农民工最多的领域,致使年轻的女性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城市女工的生育保障。

2.2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主要原因

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概括地讲,主要有下述几点:

2.2.1 管理模式的滞后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资源都是建立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农村一套,城市一套。新生代农民工尽管工作在城市,但户籍始终是农民,歧视性的政策设计,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与城市居民均等地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目前,虽然全国一些地区也在尝试出台新的政策和措施,试图打破户籍坚冰,但更多的也只是取消了形式上的歧视,并没有在实质突破依附在户籍上的种种不平等待遇。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迁移定居制度、与之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别性设计、带有地区本位性的教育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依然有着程度不同的歧视,给他们带来了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及子女教育等方面难以克服的障碍。

2.2.2 法律法规的失衡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综合性专门立法,即使是全国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单项法规也很鲜见,虽然个别地方规章对一些问题有所涉及,但由于法律层级低、社会覆盖面窄、执行阻力大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此外,从这些年全国各地暴露出来的问题看,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执行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可见,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保护存在明显的不足,亟待改进和提高。

2.2.3 惯性思维的冲击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靠的是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既往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我国城市管理实践中,潜意识地歧视农民、排斥农民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即使进入新时期、新世纪,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新生代农民工的大规模出现,这种歧视和排斥农民的思维模式依然随处可见。

2.2.4 社保制度的缺陷

建立与市场经济配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正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推进上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客观上也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有效落实。比如在养老和医疗保险上,流动人口的手续转办过于繁杂;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导致农民工参保后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农民工养老、医疗保险有过中断记录的分别占到81.64%、13.11%,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既影响着农民工参保的热情,也直接损害了农民工能够享有的社保权益。

3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是个特殊的群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的社会保障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发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客观状况,应该用最大的智慧,从多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3.1 改善政策环境,创造有益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良好氛围

3.1.1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提高全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怀和爱护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才能使国家、社会、企业从根本上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权利和利益,促使其利益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才能够从根本上把新生代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有更大动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民生繁荣。

3.1.2 加强社保体系的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落实新生代农民工的保障权益

要加快封闭型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向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的开放型社会保障的转变步伐。社会保险部门可采取有效措施,在分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制定完善有关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实施细则;加快建立跨区域新农合结算体系;检查落实生育保险相关待遇;推动《工伤保险条例》的落实,使农民工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尤其是完善工伤保险纠纷的调解机制;会同民政部门研究符合现实国情的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和失业帮扶制度;会同教育部门综合设计涵盖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规划和管理制度。努力以制度创新,真正使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全体农民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学有所教。

3.1.3 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创造条件

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应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的落户条件,让有强烈离农愿望的新生代农民工和愿意退出农村耕地的农民优先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其市民化进程。通过定向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廉租房形成新生代农民工社区,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后,应该平等地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在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权益,取消劳动者的各种身份界限,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3.2 健全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保权益

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做保障,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民生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也缺乏通畅有效的维权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健全相应的法规体系,立法、司法和执法部门坚持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权利;二是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制意识。人力资源、社会保险、工会等职能部门应从《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入手,创新培训载体,拓展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素养;三是要严惩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对主张社保权益的新生代农民工实施报复、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无效合同”等不法现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法律条例,对应该参加社会保险而未参加的用人单位进行严格查处,从而确保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

3.3 激发自我意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保障能力

3.3.1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通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培训提升,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求,促动他们生存状况的改善。为此,政府应设立新生代农民工财政专项培训资金,并顺应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开展针对性更强的职业训练和技能培养,将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及在职培训制度化,延续其工作生命周期,提高收入水平。并为有创业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兴业致富。

3.3.2 成立新生代农民工工会组织和社区组织

成立新生代农民工工会,可以更好地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服务意识、自我维权效能。在与企业博弈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能有政府强力支持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会,就能够与企业在博弈过程中获取对称的信息,展开平等的博弈,实现工会决定工资福利,企业决定就业水平,最终签订可以保障新生代农民切实权益的合同,达到和谐共处。新生代农民工工会组织还可以选出自己的代表参与政府决策,参与人大表决,申诉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

4 结语

上一篇:有哪些关于感恩老师教育之情的诗歌下一篇:鼻青脸肿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