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品牌战略设计案例

2023-02-06

第一篇:企业品牌战略设计案例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战略联盟案例分析

08级旅游管理本科5班12号高丹妹

2010年4月7日,雷诺-日产联盟与德国戴姆勒集团官方对外宣布两家正式建立大战略联盟,两大汽车巨头将在一系列实质性的项目上进行广泛的战略合作,将以经验共享的形式寻求合作利益最大化的快速实现,而双方在资本运作上也以交叉持股的形式进行合作。全球汽车业界两大巨头的战略结盟无疑是在尚处于经融危机阵痛中的车市投入了一枚重磅炸弹,强势挤入全球汽车行业前三位的汽车联盟,仅次于不久之前组合的大众铃木联盟和丰田集团,随着雷诺-日产和戴姆勒联盟的形成,全球汽车行业格局将很可能迎来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洗牌。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两公司合并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3点:

1、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让两家企业明显感觉到21世纪汽车行业的竞争压力,这迫使他们不得不走上强强联合的道路。

2、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是两大企业联合的另一重要原因。面对汽车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通过借助彼此的现有市场,利用生产和销售领域的互补优势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市场。

3、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通过两公司的合并来实现大规模生产,创造规模效应。在采购、营销、技术协作以及零部件互换方面开展协作,降低营销成本、方便研究与技术开发、发展生产并促进销售,赚取更多的利润,提高竞争力。

而关于这次战略合作的内容,则主要在于5个方面,包括有在动力总成领域,商用车领域,零件采购领域以及奔驰S级mart和雷诺Twingo两款车型的平台合作。双方的合作范围相当全面,形式上也采取了多种合作方式,包括股权互换,技术共享,共同研发等等,形式的多样性进一步降低了合作的风险,雷诺-日产与戴姆勒集团的战略联盟实力坚强,可谓看点多多,且让我们初步简析其前景到底如何。

受经融危机波及,无论是戴姆勒集团还是雷诺-日产联盟,近一两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2008年戴姆勒集团收入959亿欧元,同比下降3.5%,净利润14亿欧

元,下降65%,而到了2009年戴姆勒集团更是净亏损26.64亿欧元,同时营业收入也下降20%为789亿欧元;反观雷诺-日产联盟,其业绩更是惨不忍睹,2008年净利润直接下降79%,仅为5.71亿欧元,去年则更是爆亏30亿欧元,营业收入也随着同比下降10.8%,看来即使是曾经一手将徘徊在“死亡线”边缘的日产拉回正轨的“业界神人”卡洛斯戈恩,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车市也再难延续“神奇”,效仿当年拯救日产时的合作策略,在这个时候寻求一个坚强的臂膀共度难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这一次戈恩的“最佳拍档”换成了来自德国的汽车巨头戴姆勒奔驰集团,而戴姆勒集团在并购克莱斯勒战略完败后,一直心有不甘,加之大形势的发展趋势,两者的全面合作可谓是一拍即合。

这次雷诺-日产和戴姆勒的战略联盟合作项目范围广泛并且全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合作互补性诉求十分明显,双方这次合作项目中雷诺和奔驰将在小型车领域上进行广泛全面性的合作,而奔驰Smart和雷诺Twingo两款车型将作为计划的先头兵率先试水,在小型车领域,奔驰的表现一直差强人意,无论是A级,B级还是更小的Smart都不算成功,2009年戴姆勒奔驰共售出11.7万辆Smart和21.9万辆A,B级车型,每年的亏损至少在4亿欧元以上,豪华车出家的奔驰在这一领域要学的东西显然还有很多,看着老对手宝马MINI和奥迪A1等车型的大获成功,奔驰不可谓不眼红。

在小型车日益大行其道的情势逼迫下,这一市场缺陷显然再难以忽视,为抓住这一新的市场增长点,寻求相关技术合作也就成为了必然,而雷诺的强项正是小型车,在小排量动力总成方面同样颇有建树,因此这次两大集团联盟的重点之一就是奔驰和雷诺在小型车领域的相互合作,通过这次的结盟,奔驰显然更有足够的实力叫板日益重要的小型车市场,这为其巩固欧洲市场的强势地位将提供出不小的贡献,进一步实现全方位对竞争对手施压。

而雷诺-日产在这次的合作中最大的获益也许就是来自奔驰高端动力总成的共享,的确虽然雷诺在品牌上和奔驰有着不小的定位差距,但日产旗下的英菲尼迪却一直对欧洲豪华车市场虎视眈眈,在北美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欧洲这一主流市场就成为了日产英菲尼迪的最大目标,而是否具备丰富并且成熟的高端动力总成就将成为一重要胜负手,显然通过这次的战略联盟,日产将得到来自奔驰成熟的大排量高端动力技术的强力支持,相信有了奔驰动力技术的加持,英菲尼迪在

欧洲市场的前景也将更为看好。

这次雷诺-日产与戴姆勒的战略联盟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较大的震动,其合作的力度足以对全球车市的格局造成举足轻重的影响,无论其结盟合作是否成功,这其中都有着许多值得分析和借鉴的地方。不同于以往较高风险的绝对控股形式,这次雷诺-日产和戴姆勒的联盟选择了对于双方都风险较低的交叉对持

3.1%的小额股份的形式,减弱风险度最高的资本运作在结盟中的影响力,着重加强在双方技术合作的部分,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战略联盟的风险度,杜绝资源浪费,并且合作双方都保持了完全足够的独立运作能力,看似“低力度”的合作模式却将带来快速客观的实在利益,合作初期双方就可以获得大约10亿欧元左右的净成本节约,相信随着合作的日益深入,这一战略联盟的好处很快便会日益凸显。

而此次战略联盟的对各方造成影响也不可谓不深刻。

首先是对两家公司本身发展的影响。两家公司合并帮助戴姆勒—奔驰公司更好地大规模地打入北美市场,克莱斯勒公司也借此机会在欧洲开拓市场,进一步减少对北美市场的依赖性。对其本身而言,这场合并是其全球化的表现,为公司节省了大量开支,也抬高了公司的股价,使公司重新整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

其次,两家公司的合并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对汽车行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加强了行业的跨国趋势,加剧了汽车行业通过建立跨国合作企业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也使得汽车行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许多公司都设法加强自己在原有市场的存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公司也发动了更加强烈的收购攻势。

当然,合并后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便是双方的文化及制度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着装方式、语言表达方式、沟通方式、工资支付制度、公司产生形式等的不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从弥合文化差异着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解决办法:

1、加强员工训练,促进员工相互学习以及组织员工参与有关战略联盟问题的讨论;加强员工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技能及素质,使他们明确共同目标,关心合并公司的发展。

2、进行双方文化的磨合,彼此尊重对方的核心文化,并努力协调好双方国家在企业成立方面的立法差异,提高企业文化的兼容性及契合度,重新打造合并企业的文化及核心价值。

3、规范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及运作准则,适当调整人员分配,促进合作。

4、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注重资源信息共享,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彼此间的信任。

公司合并后的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便是部分产品重叠问题。但具体分析其产品线,双方产品重合的情形极少。针对其重复的部分,可以相互借鉴生产技术和分销渠道,甚至结合后开发出一种全新的产品。

在经历过多次曾经看似美好的“强强结盟”最终分道扬镳的失败案例后,这次雷诺-日产与戴姆勒集团的全新联盟无疑是为今后的车企结盟战略指出了一新的方向,如若这次的联盟能如愿取得令双方满意的合作效果,那么“低力度”的“微混模式”也许就将开起新一轮的全新结盟时代,风云变化的全球车市无疑就将更为令人期待。

第二篇: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德国拜尔斯多夫并购丝宝

10月2日,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出资35亿元港元购入丝宝国际集团旗下的丝宝日化85%的股份,至此中国洗护发行业最大的一宗合作案一锤定音。这触发了人们诸多联想,也再一次将丝宝国际集团以及旗下子公司丝宝日化推到舞台的中央。

近年来,丝宝日化一直是中国洗化行业的标志性企业,它的一举一动备受业界关注。通过非凡的策划与强有力的终端能力,丝宝日化在宝洁、联合利华、花王等跨国公司的围攻下脱颖而出,并成为了洗化领域的领军企业。

作为一个明星企业,丝宝日化从崛起到现在,有太多值得称道之处,它的终端营销FromEMKT.com.cn模式,它的多元化与多品牌战略,它的战略转型,它的加法与减法,它与跨国公司的博弈与恩怨,都备受瞩目。尽管近一两年来,丝宝日化越来越低调,但无论怎样,其营销战略、策略甚至一些营销细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视为教科书。可以说,丝宝日化启蒙了整个洗化业的营销思维,也被看成是本土企业抗争跨国公司最具代表性的典范。然而,面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处在岔路口的丝宝日化将何去何从?

从快速增长期到如今的成熟期,丝宝日化正在思考着同样的一个问题:如何驶入未来发展的快车道?行业的大势与市场的万变,使进入成熟期的丝宝日化不得不思考未来之路。如果将丝宝日化比作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那么这台机器进入了短暂的调整期,接下来,它将以何种姿态崛起?从前成功的营销战略和策略是否能得到良好的延续?它将对中国的洗化业产生何种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着两个最大的变量:一是品牌;二是资本。在双重压力之下,联盟与联合成为中国企业从长大到壮大的重要路径,也是它们应对强大的跨国公司的必要手段。忽略此背景,谈丝宝国际集团与拜尔斯多夫公司的合作毫无意义。

谈丝宝日化的现在和未来,必先深入了解丝宝日化的过去与历史。虽然有一些零星文章对丝宝日化有所报道,但大都侧重于对其营销模式的解读,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企业营销决策的前世今生,以及战略抉择的背景与逻辑。记者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试图发现丝宝国际集团与拜耳斯多夫公司合作的普遍意义与参考性价值。丝宝日化曾是中国营销界的标杆企业,而现在,它处在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联姻背后:终端优势的新证明

今年“十一”黄金周是“火炉”武汉一年中最好的时候,秋高气爽,气温宜人。就在和拜耳斯多夫公司合作消息发布的第二天,丝宝日化的员工们就在企业内部刊物《丝宝风》上看到了丝宝日化新任首席执行官吴勇男代表丝宝日化高层的“采访对话”。

“丝宝日化的管理团队和营销队伍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工资、奖金、福利只会比现在更好。关于员工工龄问题,集团正着手制定方案,相信会充分考虑员工利益,作出妥善安排„„”

吴勇男阐述了联姻拜尔斯多夫公司的战略构想,访谈录传递了新丝宝日化对未来的信心。的确,在经过了对未来竞争趋势的缜密考量之后,丝宝日化的新变化令人期待。此前,在宝洁、联合利华们此起彼伏的洪亮声音中,丝宝日化的声音略微显得有些单薄。在联姻拜尔斯道夫公司之后,新丝宝日化正蓄势待发。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洗护发产品的销售额约为22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4%;目前丝宝日化的市场份额约为10%,排在宝洁、联合利华之后,位居全国第三位。据丝宝国际集团新闻发言人杨勇介绍,近年来,尽管竞争日益激烈,但是依靠稳定卓越的销售团队、成熟的终端营销模式和渗透力超强的营销网络,丝宝日化一直健康、持续地发展着。然而,在宝洁、联合利华强大的攻势面前,丝宝日化难免有些捉襟见肘。宝洁推出9.90元一瓶的飘柔,这种“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杀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这一领域多数品牌的市场表现;而联合利华能够动用数亿元的广告费来全力推出清扬,其力度和阵势就连宝洁都难以匹敌。相对弱小的资本,促使丝宝日化不得不在资金和市场的决策上更加审慎,只能在营销模式和品牌推广中采取差异化策略以赢得比较优势。

无疑,丝宝日化手中最强硬的一张牌是终端,而终端的优势已使其牢牢地占据了中国市场第三名的地位。在本土品牌阵营中,丝宝日化无疑是目前最强势的,而且只有它才能在

一、二级市场和宝洁、联合利华相抗衡。但很显然,排名并不是丝宝日化真正想要的,它希望打开全新的市场局面。

“丝宝日化的营销网络以及终端营销模式已经被市场证明是成功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的高度认可。合作之后,由于品牌管理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提升,丝宝日化的营销网络以及终端营销模式将更充分地显示其价值。所以,丝宝日化的营销模式不仅不会发生变化,还将进一步增强。”这是吴勇男的阐释。

看得出来,多年来积累的“终端营销模式”仍然是丝宝日化不可偏废的法宝。而真正和拜尔斯多夫公司合作的理由则是显而易见的,加强线上品牌传播攻势。“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引进具有先进品牌管理经验和研发能力的跨国公司,实现优势互补,将使丝宝日化的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取得质的飞跃。这是丝宝日化与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的原因所在。”丝宝国际集团新闻发言人杨勇如是说。

凭借着十几年积累下来的完善的终端营销模式,再加上德国日化巨头拜尔斯多夫公司在品牌管理方面能力和经验,显然是新丝宝日化基于未来竞争的一种战略性考虑。有了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的加盟,新丝宝日化显得底气十足。就在和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之后的几天内,杨勇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这一观点:“争取重夺日化行业的第二把交椅。”尽管宝洁、联合利华均表态欢迎市场竞争,但是隐隐之中中国日化行业的格局或将改写。对于此次合作,丝宝日化的四大品牌也各得其所,将避免小护士、活力28等品牌被收购之后遭到雪藏的宿命。“四大品牌的发展前景肯定会更好,绝不可能被雪藏。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在国内没有洗护发产品,也没有洗护发品牌。丝宝日化的四大品牌将与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的护肤品牌形成最佳互补。”吴勇男坚定地表示。

加强品牌力

终端到底是谁的?不用想就能回答这个命题。终端掌握在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百

佳、万佳及万客隆等超级量贩店手中,谁也无法对它们说“不”。进入它们的大门,在货架上摆放一些产品,是大多数快速消费品企业挤破脑袋都要干的事。丧失了这一块领地,你永远无法跻身一流品牌的行列,窝在批发部、夫妻小店里,充其量算一个二流品牌。真正有志于做品牌的企业,终端是一个不得不拼抢的领地。“不做终端等死,做终端找死”,这个咒语曾在日化界流行多年。不过,它只是对品牌虚弱、资本匮乏的企业而言,对于早年在终端积累了丰富资源和经验的丝宝日化来说,终端不是一个找死、等死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丝宝日化在中国市场走出了一条不可复制的终端营销之道。目前,丝宝日化全国销售网络共分为10个片区、60个联络处,拥有近万名品牌顾问、1200名业务人员和2000多家直供客户。在营销网络、销售队伍以及终端营销模式方面,丝宝日化依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丝宝国际集团CEO郑明强认为,丝宝日化最大的优势除了终端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执行力。具体到市场上,就是快速反应的决策速度和细化到苛刻的培训体系。“每个促销小姐上岗之前,都要接受强化培训,从第一句问候到顾客产品答疑,丝宝日化都有着很明确的规定。”一位前丝宝日化区域经理坦言,“丝宝日化的终端管理手册几乎成为日化经理人人手必备的羊皮卷。”

如此庞大的促销队伍,要靠什么来调动?“很简单,就是靠组织能力”,从首席(区域总经理)到商务代表,再到促销员,早期的丝宝日化并没有通过代理商来做KA大卖场,而是一个堡垒一个堡垒拿下的。没有了代理商的掺和,销售变得纯粹了很多。事实上,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强势KA卖场根本就不愿意和代理商打交道,而企业也不愿意将视为生命的终端资源轻易交给代理商。再者,很少有代理商愿意负担高昂而名目繁多的费用,而且他们很难负担得起。因此,很多品牌无比担心的窜货问题,在丝宝日化看来几乎不存在。而令很多日化企业焦头烂额的市场秩序维护工作,对于丝宝日化来说则是轻松得多。

很显然,相对于那些农村包围城市的本土品牌,丝宝日化更有大家风范。“丝宝日化的销售人员素质都比较高,终端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很强的管理能力。”比如拉芳的业务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与代理商打交道,协助代理商开展市场工作,因此只要搞定了一个代理商,就搞定了一片大市场。而对于丝宝的业务员来说,要拿下一大片市场,不仅要攻下卖场采购员,而且还要管理队伍庞大的年轻促销员。因此,丝宝日化的商务代表即便是到其他企业去应聘,也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机会,同时他们也会从内心深处生出一些自豪感来。“终端营销模式”的价值显然是无可争议的。然而,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消费者对不再新鲜的促销手法失去了更多的兴趣。只要你走入一间大卖场,你会被各式各样的促销小姐所包围。人们到大超市购物除了图便宜外,另外一个原因是可以自由、轻松地购物。但过多的促销小姐和不厌其烦的推销,或多或少影响了自选购物的惬意与乐趣。在很多厂商还在沿袭这些被消费者认为很恶劣的硬性推销手法之时,事实上丝宝日化已经走在了终端变革的最前沿。

丝宝日化深刻地意识到,终端的精髓和价值在于与消费者的“沟通”。而“沟通”并不只是终端陈列、促销、现场气氛营造等外在的表现形式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终端表现形式之外的内在管理、品牌文化等“软硬件”的支撑,将是打造终端模式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我们以终端营销模式为主导方向,同时也加强了品牌力的塑造。”郑明强说。很多人或许会误解终端营销就是硬性在终端促销产品,这已经是被淘汰的了做法。事实上,丝宝日化已经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在离消费者最近的终端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事件以及公关传播等工作,相比于传统电视广告单项传播、强制记忆等导致消费者背离的趋势,丝宝日化在终端通过消费者主动参与、互动的方式塑造品牌力,在策略上是值得肯定的。

此外,丝宝日化的销售人员也很清楚,打了多年广告,也在终端卖了很多年,舒蕾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了很多积累,不需要促销员推荐就已经能够产生购买,再用庞大的促销员队伍来推销显然有点杀鸡用牛刀的味道,到头来甚至会物极必反。终端“品牌力”的自然释放将取得最好的效果。

归根结底,终端是平的。开放的卖场,有限的空间,造成了终端资源的稀缺。谁都希望抢个好位置,码一个漂亮的堆头,僧多粥少,总会有人哄抬价格,从需求理论上讲,这是合理的。事实上,几乎所有以“平价”作为诉求的卖场都不会将利润点集中在商品的价差上,而是放在诸如进场费、堆头费、促销费等各种费用上。随着供需失衡,这些费用也水涨船高。对于追求“天天平价”的卖场们来说,这是一个获得利润的重要途径。

“人海战术”和“拉客营销”等已经成为第一代终端模式的过去式套路。如今的丝宝日化在加强终端表现力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一些“务虚”的东西,例如品牌。郑明强认为:“品牌是丝宝日化终端战略的另一个核心。”围绕终端营销模式来塑造品牌力,成为丝宝日化上上下下提及率很高的一个经营理念。

双轮驱动:离消费者更近些

“品牌拉动、终端推动”是连丝宝日化促销员都明白的浅显道理,但现在,这两驾马车一边高一边低。经历了一番长跑之后,品牌的相对弱势影响了终端的效果。如果以5年作为一个期限,2001年之前的5年,丝宝日化的终端营销运用到了极致,这给销售带来了裂变式的增长;2002年之后的5年,终端模式被众多企业大肆模仿,而品牌和新产品开发相对滞后,让丝宝日化的脚步慢了下来。

就像跑步一样,具有爆发力的销售可以在短跑中夺冠,但如果要在10年的长跑中保持快速增长,品牌是一个关键。任何新产品都会有过时的一天,任何新的营销模式总会被别的企业模仿和套用,品牌的长久驱动和推陈出新的产品,才能让企业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保持超常规发展。蒙牛是典型的例子,2005年的“超级女声”让蒙牛的销售达到了一个顶峰,但两年后的今天,强大的品牌力和不断开发的新产品仍使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今年4月以来,丝宝日化的改变很大。”知名日化营销专家、亚洲PHPC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谷俊说。4月,丝宝借“舒蕾十年奉献”的东风一下子推出舒蕾养活头皮系列、发膜纯养系列、沐浴凝露系列三大系列产品。尽管和宝洁相比,丝宝日化推出新品的速度慢了许多;与联合利华推出最新力作清扬相比,丝宝日化的投入少了很多,但是由此可以看出丝宝日化在打造品牌方面的信心和策略思路的变化。

产品具有产品生命周期,但品牌没有,所以大多快速消费品跨国公司,对新产品的推陈出新乐此不疲,当然伴随其后的是大手笔的广告投放。

但是对于以“终端营销模式”为核心战略的丝宝日化来说,这些快速消费品跨国公司高举高打的做法未必值得效仿。“我们更看重一些离消费者更近的生活圈媒体,比如超市的视屏电视、楼宇电视、电梯广告灯。”吴勇男说,在广告投放上,丝宝日化更为讲究精准投放。“我们同时还赞助了湖南卫视的„超级歌会‟、上海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山东卫视的„联盟歌会‟,这些事件的赞助费用显然要比直接在电视台投放广告更来的实惠而且有效,我们在品牌、产品以及终端层面形成了立体的传播攻势。”在吴勇男看来,终端和品牌这两大驱动力同样重要,只是在丝宝日化这样以终端营销模式为核心的企业中,品牌传播的手段和策略将有所不同。

绕了一圈,还是回归到资本层面上来。在丝宝日化的很多员工看来,这几年丝宝日化的发展较为稳健和保守。以前可以用某一模式或某一招就能创造一片天地,但现在,只有通过系统、品牌才能取得长足增长。丝宝日化不得不在成本和投入之间有所平衡。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丝宝日化近几年的战略,也许更加贴合实际。如果没有联姻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这样的合作伙伴,你很容易就能猜到丝宝日化今后3年的曲线走势图。然而,拜尔斯多夫公司的加

盟,将使得新丝宝日化在终端这一传统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同时,增强品牌的管理能力。线上线下联动所形成的合力,也让宝洁和联合利华们嗅到了新一轮竞争的火药味。

事实上,除了联姻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共同做大、做强丝宝日化板块之外,通过多年来的多元化探索,丝宝国际集团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增长领域:卫生用品市场。这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具有足够大的增长空间,也有足够强大的诱惑力。

此外,丝宝国际集团在个人以及家居生活用品市场也开始进行战略布局。“在空气清新剂等个人以及家居生活用品市场,留给我们的空间将更大,而且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前的空气清新剂都是遮盖性的,而我们将着重研发分解性的产品,例如一款正在研发的产品,它能分解香烟产生的烟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发人员说,“它的市场前景不可估量。”据传闻,几个月内,丝宝日化将正式发布这方面的投资情况。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在诸如此类的准蓝海领域,丝宝日化能否续写当年舒蕾所创造的销售神话?相对于未来丝宝日化的命运猜测,这或许是一个不太令人费解的问题。

第三篇: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Dell——创造直销的典范

姓名:孙丹

学号:2010404717

3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公司简介:戴尔公司于1984年由迈克尔•戴尔创立。他是目前计算机行业内任期最长的首席执行官。总部设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Austin)的戴尔公司是全球领先的IT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其业务包括帮助客户建立自己的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基础架构。戴尔公司成为市场领导者的根本原因是:通过直接向客户提供符合行业标准技术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地致力于提供最佳的客户体验。戴尔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有61,400个雇员,在过去的四个财季中,戴尔公司的总营业额达到528亿美元

他的理念非常简单:按照客户要求制造计算机,并向客户直接发货,使戴尔公司能够最有效和明确地了解客户需求,继而迅速做出回应。这个直接的商业模式消除了中间商,这样就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和时间,让戴尔公司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要。这种直接模式允许戴尔公司能以富有竞争性的价位,为每一位消费者定制并提供具有丰富配置的强大系统。通过平均四天一次的库存更新, 戴尔公司能够把最新相关技术带给消费者,而且远远快于那些运转缓慢、采取分销模式的公司。

二、战略问题:以直销模式而著称,占据19.3%的市场份额,年营业额超过500亿美元。戴尔会满足这样的成绩吗,当然不会!

三、DELL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PEST分析、竞争五因素分析和竞争态势分析。

(一)、PEST分析,即一般环境分析

一般环境又称宏观环境,指那些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够对组织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因素(P)、经济环境因素(E)、社会环境因素(S)和科学技术环境因素(T)。

1.政治法律环境因素(Political)分析:

全球政治环境相对和平稳定,虽然局部地区存在恐怖袭击和武装冲突,但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和平稳定是大局。世界各国法律更加健全完整,国际间贸易法律更加健全,在不断发展的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进入新世纪后,国际间爆发了一系列的恐怖袭击和局部武装冲突。”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最近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都对全球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从全球总体和未来发展趋势上来看,国际间局势相对和平稳定,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国际间贸易加强,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间贸易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贸易章程不断进步健全,制约贸易发展的不良因素大大减少,更好的指挥贸易的正常发展。

(3)、各种保护合理竞争及正规产品的法律在全球各国及国际贸易中发挥巨大作用。

(4)、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法律对产品的环保性能提出了更高级的要求,人们对环保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电子产品所用的材料和其废品回收利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5)、其它方面,对消费者的保护和员工权利的保护也非常重要。

2.经济环境(Economic)分析

2005年全球各主要区域的经济成长虽将略为趋缓,不过仍处於扩张趋势之上;国际原油供应仍然无法得到满足,价格不断上涨,并长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国际汇率合理调整。

(1)、联合国发表的题为《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预测》指出,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

3.25%,与2004 年的4%相比略有下降.该报告指出,在2004年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中,美国与中国大陆经济互为补充,共同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全面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为4%,中国为9.2%(2)、由于伊拉克战争和全球原有需求的不断上涨,国际原油价格长期持续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05年国际全材料价格全面上涨,例如铁矿石价格的上涨使得以钢铁为原材料的企业浮泛加重,怎加了他们的生产成本,缩小了利润空间。

(3)、国际汇市波动,美元持续下跌,但逐渐趋于稳定。人民币小幅升值。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但世界贸易组织表示,全球贸易增长将由2004年的9%放缓至6.5%。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出口国,占全球出口商品的6.5%,仅次于德国的10%和美国的9%。

3.社会文化环境(Social)分析

由于全球化的大势所在,全球各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相似,价值观也

越来越贴近。人们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的程度显著提高,文化差异不断缩小。

(1)、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贸易的影响力扩大,人们能够更加方便而全面的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拉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使人们的联系更加的密切。我们能更加容易地接受别国的思想和价值观,使全人类的共识更多。

(2)、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非洲、亚洲、南美的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依然令人堪忧。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距离进一步拉大。

(3)、人类受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但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儿童教育不断普及,高等教育也有较好发展。

但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依然十分大,在不同地区的问题上应该不停对待。

4.科学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分析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国政府和人民对科技水平的提高都相当关注和支持,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科学向着多个方向细化发展,而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成为两大热点。

(1)、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IT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技术周期越来越短。摩尔定律依然发挥着神奇的功效,唯有创新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掌握最新的高科技技术和创新能力成为IT企业发展的活力。

(2)、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加上不断提高的科学管理方法,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利润空间。

(3)、 掌握最新的技术并快速利用到生产中去变得尤为重要。

(二)、竞争五因素分析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强。供应商核心零件、供应商产品存在较小替代品,但供应商与本企业强势联盟。

2、进入威胁胁较强。潜在进入者高新技术带来的利润丰厚,手机产业等可能向计算机行业扩张,存在很多潜在进入者。

3、替代品替代能力逐渐增强。替代品3G手机,以及智能化手机将形成对电脑的替代效应。

4、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弱。购买者购买者数量多单分散,规模小,购买者没有充分的信息。

5、同一行业的竞争强。竞争者最大的竞争者惠普发展势头迅猛,其他竞争者也急追不舍,不断推出新产品。

(三)、竞争态势分析

电脑行业如今竞争无比激烈,无论是戴尔,惠普,苹果,还是联想等电脑品牌都在“争抢”中国这个潜力极大的市场。据2010年5月7日媒体报道,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和TDC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全球PC市场再次重现强劲增长势头。在亚洲市场中,中国本土品牌电脑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戴尔在同这些亚洲竞争对手对决中有不断丧失市场份额的趋势。另一方面,据《卓越管理》杂志介绍,惠普,联想,宏基等竞争对手通过对戴尔直销模式的模仿,采取了更加灵活的销售模式,以及将供应链周期缩短至两周,从而使戴尔在库存方面的优势遭到了威胁。戴尔也应该研究好竞争对手的策略,打好自卫反击战。

四、DELL内部环境分析

客户第一

我们相信客户的忠诚度来源于享受具有最佳价值的客户体验。我们力求与客户保持直接关系,向其提供基于行业标准技术的最佳产品及服务,从而为其带来非凡的客户体验。

戴尔团队

我们相信持续的成功来自团队的紧密协作以及每一位成员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全球市场力求发展,力求吸引并保留最佳人才。

直接关系

我们在公司业务的方方面面中贯彻直接经营模式。我们力求遵循职业道德,及时并合理地响应客户需求,与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开诚布公地交流并建立有效关系,在经营管理中消除造成低效率的多层机构及官僚作风。

全球公民

我们在全球主动承担起社会义务。我们力求理解并尊重我们市场所涉及的本土法律、价值观及文化,力求在各市场取得利润增长,力求在全球推行健康的商业环境,不论个人或公司均力求为社会作贡献。

致胜精神

我们对我们所从事的每一件事都具有获胜的信念及热情。我们力求达到卓越的运营管理,提供非凡的客户体验,领先于全球市场,成为人们所熟知并向往的优秀公司及工作场所。

(三)、企业管理

事实和数据在管理复杂业务方面具有非凡的价值。壮大成熟的戴尔公司,成为一家非常重视数据和损益表的公司,而数据和损益表,可说是戴尔进行所有事情的核心。为达到既维持功能的优越性,又做到责任分明这一目标,戴尔创立了一种“双主管”制度。负责财务、人事与法律事项等职务的资深经理,要与负责某地区事务或某产品线的管理人员分担责任。

以特定方式划分出不同的事业体、产品组织或功能性组织,让新细分出来的结构更易于管理,更能把重心放在商业契机上。这种做法不但能维持员工的满意程度与成长,也能保持高度的成长率。

工作细分化,完全与传统做法背道而驰,但其逻辑绝对合理:戴尔希望优秀人才能茁壮成长,协助公司继续兴盛。

戴尔公司最著名的一点,就是与顾客的亲密关系。公司初创时,这种“直接连结”让戴尔不但在众多竞争者当中鹤立鸡群,还使得戴尔有效分配资源,以提供最高科技、最新产品与最大价值。

五、企业经营领域

戴尔目前正在积极向几个重点积极推进,其中包括商用计算机领域、存储系统领域、网络交换产品领域和服务领域:

一、商用计算机领域:这个领域的市场潜在机会为500亿美元,戴尔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IBM、惠普、SUN。商用计算机领域是戴尔公??直被IBM、惠普、SUN等少数几家公司统治着,在90年代中期以前,戴尔还从未考虑过进军这一市场,但现在,戴尔已经开始由低到高地向服务器市场进军,其低端服务器市场份额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就超过了业界的老大康柏,以31%的份额高居榜首,其最主要的秘诀就是紧跟业界标准,尽最大可能忽略厂商之间的产品区别,使戴尔公司的产品成为通用的计算产品。

二、存储系统领域:这个领域的市场潜在机会为220亿美元,戴尔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EMC、日立和惠普公司。这个领域的产品通用性较好,是戴尔公司的主攻领域之一,但戴尔公司在该领域的经验较少,这使得公司在向这一领域扩张时遭到了一些挫折,好在戴尔公司及时调整战略,与业界的老大EMC积极联盟,推动EMC的产品标准,使戴尔公司很快扭转了不利局面,获得了客户们的肯定和支持。

三、网络交换产品领域:该领域的潜在市场机会为130亿美元,戴尔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思科系统公司、Enterasys、北电网络以及3Com。在网络交换市场中,戴尔的主打方向是路由器和交换机,由于这一领域的产品通用性较差,产品科技含量非

常高,因此戴尔公司的努力主要还是集中在低端市场。目前,戴尔在这一领域的脚步已变得更加谨慎。

四、服务领域:该领域的潜在市场机会为3500亿美元,戴尔公司的竞争对手包括 Accenture、HP、IBM等许多公司。从"模式"到"服务"的转变大概是戴尔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戴尔公司一向是以产品打天下,因此进军服务领域多少有些底气不足,但这个市场实在是太大了,诱人的前景不能不让人心动,也许凭借一段时间的打拼,戴尔公司能够在该领域站住脚。不管怎样,以往20年的经验已经证明,戴尔公司值得信赖,即使短时间内不会获得预期的成功,戴尔公司也会在大浪淘沙中逐渐成为最后的幸存者。

六、企业经营方针

通过直接向客户提供符合行业标准技术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地致力于提供最佳的客户体验。竭诚提供优良的客户服务,并拥有专业的销售及技术支持队伍,为不同领域的客户提供服务,企业客户:大型及中型公司

七、企业经营目标

戴尔的目标是为企业服务树立黄金标准,即使在发生故障或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紧急情况下,戴尔企业服务指挥中心强大的运作效率也将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缩短宕机时间,节省成本,进而获得最大化的投资回报——追求满意度、利益相关者投资回报

对于戴尔公司来说,与顾客接触不仅为了促进了企业业务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获取信息,贴近用户——追求满意度,通过降低与客户沟通成本即直接沟通

八、企业职能战略

战略1:全面出击,加大与3C卖场合作力度

1、扩大与国美的合作

之前,戴尔在国内唯一合作的卖场是国美电器。2008年初,戴尔公司扩大与国美的 合作,目前消费者能购买到戴尔产品的国美卖场相比年初已增加一倍,达到近900家。在国美,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戴尔产品包括13.3英寸XPS M1330、Inspiron 1525 和 1420笔记本电脑以及XPS One一体式台式机、XPS 720高性能台式机和Inspiron 530台式机。

2、再次出击,牵手苏宁电器

2008年4月17日下午,戴尔正式宣布与苏宁电器合作,这是继戴尔去年打破直销模式后,与第二家家电 连锁卖场合作。消费者可以在300多个苏宁电器卖场购买到戴尔笔记本及台式机。在苏宁电器,消费者可以选购戴尔XPS M1330、XPS M1530、Inspiron1420 和1526笔记本电脑以及Inspiron 530S 和 531S台式机。

战略2:强强联手,与专业级IT零售渠道企业合作

1、全面进驻宏图三胞

戴尔与宏图三胞的合作将充分带动国内IT产业链上游企业与终端企业在产品、市场、技术等层面联动能力的大幅提升。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杨超表示:“此次戴尔系列新品电脑大举进驻宏图三胞店面,将是戴尔电脑在国内零售市场进行全面铺货的一大战略部署。”

战略3:扩大零售点,快速扩张覆盖城市

1、计划将零售点从45个城市拓展到1200个城市

为了在中国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戴尔打破了直销模式,在2007年9月份与国美达成了零售协议。戴尔大中华区总裁阿米德表示,到2008年底,戴尔将借助合作伙伴的帮助,使中国的零售点从2007年的45个城市拓展到1200个城市。

另外,根据戴尔大中华区总裁闵易达表示,戴尔覆盖城市的快速扩张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扩张戴尔直销队伍;二是通过国美电器直接销售戴尔产品;三是戴尔即将在商用电脑市场推行渠道合作销售计划,允许渠道直接销售戴尔商用电脑。

战略4:谋求低端市场,推低价笔记本

1、推出3699元戴尔500,刷新戴尔笔记本价格底线

2008年3月,戴尔重磅出击,推出了价格仅为3699元的戴尔500,该产品采用了与戴尔家用笔记本1525相同的模具,只是少了HDMI接口、S端子及一个USB接口,其具体配

置为赛扬M540处理器、512MB DDR2内存、80GB硬盘、15.4英寸屏幕、康宝光驱、Linux操作系统。最重要的一点是,该产品的价格刷新了此前戴尔笔记本的价格底线,也掀起了笔记本市场新一轮的降价潮。

2、计划进军低价超便携笔记本市场

在华硕易PC上市热销的影响下,不少厂商瞄准了低价超便携这一市场。如今,不仅华硕、惠普、宏碁看好低价笔记本市场,戴尔也已经开始部署,预计将于第三季度推出新产品。 战略5:多触角飞跃,销售模式多样化

1、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戴尔公司日益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作用贯穿于整个业务之中,包括获取信息、客户支持和客户关系的管理。 在网站上,用户可以对戴尔公司的全系列产品进行评比、配置、并获知相应的报价。用户也可以在线订购,并且随时监测产品制造及送货过程。从2008年3月开始,戴尔在淘宝网建立了首个“戴尔淘宝官方旗舰店”,这是电脑厂商首次以官方名义在淘宝这类B2C网站建立网络门店。

九、方案控制

在实行方案的同时,关注企业的发展随时纠正战略偏差,已取得更好的效果!

十、结束语

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业务利用微机生产的特性,如果最终能的话,过去十年的课程学习会花去他们比猜测的要长许多的时间。当戴尔的竞争对手证明他们不能追上戴尔的脚步时,这或许对戴尔赢得市场份额是个好消息,但对靠分析戴尔成功原因而生存的咨询业,可能是个坏消息。应该看到戴尔只是一个灵感,它的独特性不能成为世界所希望的所有人都能效仿的标准模式。

第四篇:企业战略管理成功案例

——三星的“设计革命”

创立至今的70年里,三星的成长是有目共睹,三星在消费类电子市场的超竞争环境下所取得的业绩更是卓尔不群。2006年12月,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公布了三星电子的LCD年销售额已达14.1亿美元,这一数字使得三星连续五年蝉联了世界第一。07年在与索尼(26位)、摩托罗拉(69位)和LG电子(94位)的竞争下,在Interband和《商业周刊》共同评选的全球百强品牌中,排名第20位,而1996年的三星在韩国之外几乎无人知晓,从设计上看,其产品无非是对强势品牌的模仿,除了价格优势几乎无可圈可点之处,在这样短的时期内三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设计在商业环境中的战略性应用。

上世纪60年代,三星公司业务在酿造、纺织、建筑、造船、化工、石化等领域,此时公司创始人李炳哲在经营22年后,决定将公司主营业务定位电子产品。

1987年,执掌三星近50年的李秉哲先生去世,其子李健熙接任董事长,次年在三星50年庆典上,李健熙号召进行“第二次创业”重组三星业务结构,将电子和半导体业务合并。

90年代初,三星开始涉足通信产品,而95年由于生产的手机次品太多,李健熙亲自下工厂树牌“以质量为荣”,带领工人砸毁价值5000万美元的次品,以决心。

93年李健熙到洛杉矶电子市场发现三星品牌少有顾客问津,受了触动的李健熙决心对三星进行一场彻底的变革,他给公司的管理者发了一封声明,其中写道:“我们的经营理念仍停留在牺牲质量换取数量的阶段……我们可能变成一个三流企业……我们必须洗心革面,无论是什么……除了你们的妻儿,一切都要改变!”为了彰显决心,李健熙要求从此以后三星的所有员工都必须提前两小时上班。

1996年元旦,李健熙在新年致辞中宣布把当年定为三星的“设计革命年”,启动多项设计项目来推动三星的增长。李健熙将三星的战略核心定义为设计,他认为出色的设计将是促使三星跻身世界一流品牌的一剂猛药。“企业的核心资产应体现在设计和创新力上,我相信这才是21世纪最终商业赢家的决定性技能。”确立了新战略之后,三星特别邀请日本设计大师福田民郎对其品牌定位、生产过程及产品进行考察,其结论证实了李健熙的想法——设计才是三星成功的关键。福田民郎认为,虽然三星的设计本身体现了较高的质量,但由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被盲目的成本控制和工艺模仿所主导,以至于好的设计在缺乏创意的生产中早早夭折了。他主张将设计视作与生产和营销同等重要的环节,集合各方力量共同研制融外观、质感和功能于一体的产品,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把设计部门当作生产部的附属或补充。三星将全球性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设计偏好融进自身的创意中。

三星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学院“创新设计实验室”,在东京、旧金山和伦敦成立设计中心来打造全球设计网络,这些机构如同三星的全球文化触角,将本地化的设计和生活潮流反馈到首尔总部,从而制造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和品味的本地化产品。除了这张全球设计网络,三星还请来美国设计教父TomHardy,将核心设计原则定义为“理智与情感的平衡”。这一原则融合了东方哲学与多元思想,是三星现代高科技产品的设计基础,并在几年之后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设计指导和评价体系。三星设计原则的核心在于它打破了设计师的思维定势,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将不同类别的产品、不同地域的品位要求都统一在三星独有的视觉风格之中。90年代末,三星电子注资12.6亿美元全面实施了其全球设计项目。

第五篇:企业经营战略案例分析答案

一、案例:韩国汽车怎样打入美国市场

2

二、案例:可口可乐公司的新战略

4

三、案例:英国石油产业的五力分析

5

四、案例:阿迪达斯与耐克

6

五、案例:屡败屡战的飞利浦

8

六、案例:“标王”为何不灵验了?

9

七、福特汽车公司组织结构

10

八、唐纳广告的组织变革

11

一、案例:韩国汽车怎样打入美国市场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轿车市场,而且也是世界利润最高的轿车市场。据分析,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利润大部分来自北美市场。不难想象,各国汽车制造商都想打入美国市场。但在过去的几年中,进入美国的汽车商中韩国的现代汽车取得显著的成功。分析原因有三个有利因素,即:

1.时机有利。当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但由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一个国家的贸易壁垒可能成为其他国家打入市场的绝好机会。由于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受到所谓“自愿配额”的限制,出口数量停留在每年230万辆上。日本采取了向高档车转移的方针,逐步提高售价。美国的三大汽车商出于最优利润的考虑,采取了保持销量、提高售价的做法。这就使低档小型的经济车的市场出现了缺口。这给韩国汽车提供了打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2.币值有利。由于韩元对美元是稳定的,比价基本不变。因美元对日元大幅度贬值,韩元对日元也就相对贬值,这就使韩国汽车的美元成本大大低于日本汽车的美元成本。

3.员工素质有利。美国轿车工业趋向于“夕阳工业”,三大美国汽车商相继关闭多条生产线、解雇工人,新一代有才华的青年都不愿去汽车业谋职,使得工人年龄相对上升,素质相对下降。而韩国的汽车工业正处于上升时期,汽车工人社会地位很高,汽车厂可毫不费力地招到最优秀、最能干的工人,而其工资只是美国汽车工人的十分之一。现在韩国汽车工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比日本的34岁还要年轻7岁。

在自己的产品上,现代汽车采用的并不是当代最先进的汽车技术,而是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三菱汽车公司技术,这一技术在美国市场上已有5年历史,产品可靠、耐用、标准度高,维修非常方便。与之成为对照的日本铃木汽车,采用的是当代最新技术生产的马达,油耗量是轿车问世以来最低的,但其维修难度相应上升,产品成本也相应偏高,而其可靠性、耐久性还是一个问号。

在产品的价格上,现代汽车采用了快速渗透定价策略,比同等级的日本车定价约低1000美元,被美国汽车界评为“日本技术,韩国价格”。

现代汽车采取了在产品的开发与生产过程中联合,但在销售环节上独立,保证100%销售控制的市场运作方法。

在渠道上,现代汽车选择了先出口加拿大,后打入美国的迁回路线。加拿大市场与美国市场极为相似,世界主要厂商均在加拿大销售汽车。由于加拿大市场比美国市场小得多,有问题易于发现,也易于及时解决,代价也小得多。现代汽车采取了“少而精”的网点策略,在全美只建立了总共200个经销点,使每个经销点都有较高的销售量,保证了经销商有厚利可图。

现代汽车充分考虑了政治因素,把零部件的采购纳入到整个经营战略中统一考虑,尽可能地采用美国零部件,以保证其产品有较高的“美国成分”。而在加拿大,现代汽车中的“加拿大成分”也是进口国中最高的。现代汽车集团总经理说,我们必须考虑双向贸易。

韩国现代汽车成功金瑞美国市场成功的原因?

首先,韩国“现代汽车”把握住了国际市场经营环境造成的市场进入机会,利用日美贸易政策的摩擦和限制以及汇率优势,在美国这一极具市场潜力的国际市场中牢牢地捕捉住了机会,并及时扩大其市场份额,为其国际经营成功打下了基础。

其次,“现代汽车”充分考虑了美国及加拿大消费者的民族情感和社会价值观念,从政治角度出发处理经济问题,以整车中的“美国成分”和“加拿大成分”的增加为代价,取得了“民心”和异国消费者的“认同感”,从而降低了非经济的社会问题风险,减小了引起贸易摩擦的因素,降低了跨国经营障碍的“门槛”,改善了国际经营环境。

第三,“现代汽车”在产品策略上采用了稳妥的策略,考虑了外国市场消费者的习惯,采用了已被美国市场认可的技术,同时由于有较高的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增加了购买外国车的“安全感”和购买后维修服务的便利和可靠感。

第四,在价格策略上,“现代汽车”依靠延伸产品造成的经济批量,采用快速渗透的策略,一方面使捕捉到的国际市场机会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增强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形成独特的目标市场,避免了与美、日高档车的市场碰撞。

第五,在国际营销渠道上,“现代公司”也有两个较为成功之处,一是借道加拿大市场形成市场进入的避难择易,从而避开了直接进入贸易壁垒相对较强的美国市场,又充分利用了加拿大与美国之间贸易联系比较紧密、商品流通限制少、转移较为便利的条件;二是在自己营销力量较强的情况下,坚持了对营销环节的全面控制,并且保持了销售中间商的经营规模,从而使“现代汽车”有了较为顺畅、有效的渠道。

韩国现代汽车进入美国市场的成功还在于充分利用了“比较利益”。正因为自身劳动力价格较低且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保证了产品质量,形成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优势,再加上正确的国际经营策略,所以取得成功也就有其必然性了。

二、案例:可口可乐公司的新战略

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产品试验,准备改变沿用了99年之久的老配方,“再创可口可乐在世界饮料产业中的新纪元”,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遭到众多老顾客的强烈反对。可口可乐公司当即决定恢复老配方产品的生产,同时不放弃生产新配方可口可乐。结果新老顾客竞相购买可口可乐,销量比上年同期增长8%。

(1)可口可乐公司的新战略的建立过程,应用了哪几个步骤?

答:三步骤:分析、计划、实施。

(2)战略在哪一步遇到了困难,这一困难的出现反映了战略建立过程中的什么

答:实施遇到困难,部分客户不欢迎新的企业战略。这反映了分析工作的缺陷,信息搜集不完备,高估了市场承受能力。

(3)可口可乐公司如何解决了这一困难?

答: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不完善的战略变革方向,将其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4)有何启示

答:建立企业战略要做到:遵循战略管理的过程:分析、计划、实施。

搜集信息是战略分析的关键环节。

要保证充裕的时间计划战略。

在每一个阶段倾听团队的声音。

三、案例:英国石油产业的五力分析

英国的石油产业竞争强度正在增加。它需要很大的投资规模和很高的技术,在开拓期间还经常会面临失败。行业内的公司很多,而且经常通过合资经营等方式进行合作。大多数公司都是纵向一体化的,他们可以探矿、生产、炼油并销售产品。产品差异很小,产品需求很大,最终用户规模较小,没有形成集中。公司的品牌忠诚度不高,靠额外的服务来吸引顾客。

问题:找出上述五力中对英国石油产业获利影响最大的因素,并提出竞争策略:

参考分析要点:1、

(1)新进入者力量:很难进入。投入高,风险大,技术要求高;附近需要有炼油设施和管道;难以寻求政府的支持。

(2)替代品力量:很小。基于石油的产品需求很大,难以替代。

(3)供应商力量:小。大多数石油公司都纵向一体化,不依赖于供应商。

(4)购买者力量:有一定力量。需求大,顾客零散,规模小,但是不同品牌差异不大,顾客可以选择,容易被额外的服务吸引。

(5)行业竞争者:有一定力量。数量多,强度不大,有合作。

具有很大的行业吸引力。

2、发展战略

四、案例:阿迪达斯与耐克

在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长跑爱好者只有一种合适的鞋可供选择:阿迪达斯。阿迪达斯是德国的一家公司,是为竞技运动员生产轻型跑鞋的先驱。在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田径赛中有82%的获奖者穿的是阿迪达斯牌运动鞋。

阿迪达斯的优势在于试验。它试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来生产更结实和更轻便的鞋。它采用袋鼠皮绷紧鞋边。四钉跑鞋和竞赛鞋采用的是尼龙鞋底和可更换鞋钉。高质量、创新性和产品多样化,使阿迪达斯在20世纪70年代中支配了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

20世纪70年代,蓬勃兴起的健康运动使阿迪达斯公司感到吃惊。一瞬间成百万以前不好运动的人们对体育锻炼产生了兴趣。成长最快的健康运动细分市场是慢跑。据估计,到1980年有2500万3000万美国人加入了慢跑运动,还有1000万人是为了休闲而穿跑鞋。尽管如此,为了保护其在竞技市场中的统治地位,阿迪达斯并没有大规模地进入慢跑市场。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竞争者,如美洲狮、布鲁克斯、新布兰斯和虎牌。但有一家公司比其余更富有进取性和创新性,那就是耐克。由前俄勒冈大学的一位长跑运动员创办的耐克公司,在1972年俄勒冈的尤金举行的奥林匹克选拔赛中首次亮相。穿着新耐克鞋的马拉松运动员获得了第4至第7名,而穿阿迪达斯鞋的参赛者在那次比赛中占据了前三名。

耐克的大突破出自1975年的“夹心饼干鞋底”方案。它的鞋底上的橡胶钉使之比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鞋更富有弹性,夹心饼干鞋底的流行及旅游鞋市场的快速膨胀,使耐克公司1976年的销售额达到1400万美元。而在1972年仅为200万美元,自此耐克公司的销售额飞速上升。今天,耐克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了35亿美元,并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占有运动鞋市场的26%的份额。

耐克公司的成功源于它强调的两点:一是研究和技术改进;二是风格式样的多样化。公司有将近100名雇员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它的一些研究和开发活动包括人体运动高速摄影分析,对300个运动员进行的试穿测验,以及对新的和改进的鞋和材料的不断的实验和研究。

在营销中,耐克公司为消费者提供了最大范围的选择。它吸引了各种各样的运动员,并向消费者传递出最完美的旅游鞋制造商形象。

到20世纪80年代初慢跑运动达到高峰时,阿迪达斯已成了市场中的“落伍者”。竞争对手推出了更多的创新品;更多的品种,并且成功地扩展到了其他运动市场。例如,耐克公司的产品已经统治了篮球和年轻人市场,运动鞋已进人了时装时代。到20世纪90年代,阿迪达斯的市场份额降到了可怜的4%。

问题:请采取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来说明阿迪达斯不良决策导致的市场份额极大的减少,以及阿迪达斯今天所能采取的纠正措施?

参考分析要点:

使用SWOT分析法,可以清晰地廓清阿迪达斯不良决策出台的原因以及这种决策在当时条件下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

内部优势:阿迪达斯由于固守自身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敢于在材料和技术上进行实验),而蔑视组织环境的发展变化(消费者偏好引发对不同功能鞋的认可),自动放弃了顺应市场发展方向的消费需求(慢跑鞋市场)。

内部劣势:阿迪达斯管理当局沉迷于原有的经营理念,缺乏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阿迪达斯组织内部欠缺把握市场、搜集市场信息的功能。

威胁:忽视竞争对手竞争战略的发展方向(夹心饼干鞋底)以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所在(研究开发队伍壮大、研究开发项目丰富多次,贴近消费者300个运动员试穿测验,以及使用材料的不断大胆试验和研究)。

机遇:轻视环境中的变化。健康运动的兴起本身就是一种商业风向转变的开始。而对于70

年代大批的新加入者也缺乏分析。尤其是俄勒冈选拔赛中耐克的突起,仍未能唤醒阿迪达斯的管理层进行战略调整。

对策:90年代运动鞋的时装化则是第二次市场发出的机遇信号,因此,阿迪达斯管理当局应在原有优势基础上,首先,对企业的战略进行大的调整,顺应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开发多元化产品市场。其次,加强员工队伍建设,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招募专门有经验的人员从事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最后,重新树立富有创新意识的企业文化,放弃最初在运动鞋市场上的居高临下的领先者的态度,使整个组织紧随环境变动的脉络。

五、案例:屡败屡战的飞利浦

著名的荷兰飞利浦公司,在发展史上曾经经历过三次生死关口:

第一次,建厂之初。创建之初,菲利浦的经营就相当坎坷。原因是主持公司的赫拉德在经营上是个“门外汉”。1895年,赫拉德觉得局面实在难以维持,想清盘宣告倒闭。这时弟弟安顿站出来了,他不同意哥哥的这种战略决策,毅然带着产品样本远赴俄国,在刚刚开始普及电灯的俄国寻求市场。俄国市场打开之后,安顿又将本公司产品销往其他欧洲国家,从此,飞利浦公司大步向前。

第二次,一战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飞利浦公司陷于垂危的状况。有人提出收买飞利浦公司,但安顿兄弟俩拒绝了。他们奋力支撑,居然使飞利浦公司恢复元气,重整旗鼓。

第三次,二战后。但是好景不长,第二次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使飞利浦的厂房所剩无儿,董事长布利茨也被捕入狱。战后人们普遍认为菲利浦要彻底垮台,让给别家公司了。然而,布利茨又率领家人及部分职工重建公司。到五十年代中期,飞利浦已经常为荷兰的三大超级企业之一了。

问题:从飞利浦曲折的发展过程你得到哪些启发?

参考分析要点:

(1)企业是一个风险性的事业,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风险实行控制,才能使企业正常发展。

(2)企业领导者或企业家的素质是决定一个企业生死存忙的关键。

(3)企业的任何决策,尤其是重大决策,必须建立在对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认真研究的基础上。

六、案例:“标王”为何不灵验了?

某公司于1995年以8000多万元的投入,参加某电视台晚间新闻后黄金时段的广告投标,一举中标而成为“标王”,为该公司的一个白酒品牌打知名度,顿时扬名各地;公司当年白酒销售收入直线上升,达10亿多元。1996年该公司又决定再度投标,准备以2亿多元的广告投入,争取成为新的“标王”,希望通过广告投入,进一步拓展市场,以扩大生产规模,实施高速发展战略。当公司领导层正在进行研究时,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议论纷纷。有人提出,钱都花在广告上,其他营销工作要不要开展?这些工作也需要投入,靠什么投入?还有人提出,这么大的广告投入,即增加了2亿多元成本费用,要销售几万吨酒才能收回成本,而目前公司生产能力不足万吨,如何增加这几万吨白酒的生产规模,投资从何而来,有人提出买原料酒来进行勾兑,增加产量,确保销量。这个主张又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认为这么短的时间进行勾兑,不能保证白酒质量,到时会影响销路。还有的同志提出,目前国家已明确地制定了限制白酒行业进一步扩大总体生产规模的产业政策;市场对酒饮料的需求趋势是:果酒的需求上升,白酒的需求将下降,一个企业要增加几百万吨的产销量,能取得成功吗?如果不能从新的需求上找出路,只能从现有的上万家酒厂已占领的市场中争夺部分市场,作为一个刚有名气的公司,有这么大的竞争实力吗?一些员工建议公司领导是否考虑在其他产品上作文章,如开发和生产果酒饮料、矿泉水,或果汁饮料等。该公司领导层最后仍决定以2亿多元竞标,夺得1996新的“标王”。但事与愿违,该公司1996年到2000年,连续5年白酒销售量下降,企业很不景气。

现在请你根据提供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

1.该公司领导层决策失误的原因在哪些地方?

(1)促销手段单一,只靠广告一种促销手段,不可能确保营销全面获得成功,应进行促销组合,应抓好公关工作、人员推销和营业推广等促销工作,使之相互配合,该公司忽视了这些工作。此外,还要与产品要素(质量、品种等)、促销渠道、价格手段等相互配合,营销才能成功,这些工作该公司重视不够。

(2)该公司领导未能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忽视了酒饮料的需求趋势,即果酒等呈上升趋势,白酒呈下降趋势,该公司只是在白酒产销量规模扩大化上下功夫,显然与人们需求的趋势背道而驰。

(3)该公司对行业内的竞争力量、竞争态势缺乏分析。全国县级以上的酒厂上万家,名酒厂四五十家,这种竞争格局加剧了白酒市场的竞争。该公司要从已被现有酒厂割据的市场中夺取一部分市场,必然遭到这些酒厂的有力反击。

(4)白酒是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盲目扩张,得不到国家政策支持。由此可见该公司白酒产销规模扩大化的决策是失误的。

2.为了使该公司摆脱困境,你认为该公司应选择和实施什么样的经营战略?

(1)实施总体经营战略转变,则由现在的实施白酒产销规模扩大战略,转变为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于原有业主,即白酒生产逐步缩小规模。大力开发果酒(葡萄酒、苹果酒等),开发和生产果汁饮料、蔬菜饮料,提高该公司矿泉水生产比重,并向其他食品业扩展。果酒、果汁、菜汁、矿泉水等饮料,市场广阔,大有发展前途。

(2)由单一的广告促销战略转变为实施促销组合战略(即广告、公关、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相互组合进行促销的战略);或实施营销组合战略,由产品要素、价格手段、营销渠道、促销组合等相互结合,开拓市场的组合战略。

七、福特汽车公司组织结构

福特汽车公司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然而这种组织结构能够战略性地反映出福特公司业务的变化与经营重点。福特有三个基本的战略经营单位:汽车集团、多样化产品公司(DPO)和金融服务集团。每一战略经营单位都由许多不同的经营单位组成。

汽车战略经营单位:

汽车集团分为北美汽车公司(NAAO)与国际汽车公司(IAO)两个部分,北美汽车公司在美国有50多条装配及生产线。1988年,汽车集团在提高其销售量的过程中正经受严峻的考验,首次出现了福特公司的收益低于其对手通用汽车公司的情形。尽管福特公司是美国国内市场份额惟一增加的一家汽车生产厂家,但其小轿车的市场份额在1989年头10个月里仅占22.3%,尽管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下降了整整一个百分点,为35.1%,然而它仍然控制着市场。北美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也面临着困境。尽管福特公司宣传“质量第一”的口号,可它仍不得不定期地对各种型号的汽车车主进行访问调查。

国际汽车公司在22个国家拥有分公司,主要分为三个区域:欧洲、拉丁美洲与亚太地区。福特公司与9个国家的汽车生产厂商也保持着国际性业务关系。虽然国际汽车公司在前些年为美国国内落后的汽车销售起着平衡作用,但是分析家们预测,在经过了汽车历史上销售最好的5年后,整个汽车行业在欧洲的销售将会下滑。福特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将会发现,日本厂商不仅在美国汽车市场是其最强有力的竞争者,而且随着在英国北部推出日本汽车、丰田和本田在欧洲建立工厂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投入运营,这些都使得它们成为福特公司及其他汽车厂商在欧洲的主要的竞争者。日本三大厂商的举措有可能会抢占目前市场份额的13.5%,由此也会导致福特国际汽车集团损失一大部分市场份额。

多样化产品战略经营单位

多样化产品公司包括福特公司所有的支撑性业务。作为福特公司内的供应组织,多样化产品公司在节约供应成本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金融服务战略经营单位

福特金融服务集团主要由福特信贷与保险服务公司组成。该集团负责监督福特汽车信贷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福特公司在国外汽车生产厂家的财务状况。其中,国家第一财务公司与美国国际租赁公司构成了世界第二大金融公司,它们除了经营保险业务外,还向经销商、汽车零售商和农用设备用户提供贷款。

1.福特公司的组织结构属何种类型?

福特公司采取的是战略经营单位式(SBU)组织结构,汽车集团、多样化产品公司、金融服务集团为其三个基本战略经营单位。

2.试分析福特公司的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这种结构体现出福特公司立足汽车产业、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配套发展的战略思路。

八、唐纳广告的组织变革

唐纳广告是北京一家很有规模的广告公司,其总部设在北京市的昌平经济开发区内。为了便于拓展业务,公司在市区内设立了一个业务部和一个广告设计部。业务部除了负责业务联系、客户调查和开展商务谈判外,还负责把接获的广告业务和客户对业务的具体要求交付、传达给广告设计部去具体实施。广告设计部除了完成业务部交待的设计任务外,出于作品设计的需要,有时也需要直接与客户打交道,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及获得他们对于设计的认可。

但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业务部转达的客户意见常常与客户的实际要求出入很大。因此,两个部门经常发生矛盾。为了解决两部门之间的矛盾,公司又在市区内设立了一个市场研究部,专门收集市场信息和客户意见。但市场研究部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却同时受到业务部和广告设计部的指责。业务部埋怨市场研究部收集的市场信息全是垃圾,不但对他们的工作没有帮助反而带来了误导;设计部责怪市场研究部提供的客户意见不真实和没价值,扰乱了他们的设计思路和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于是,公司只得在撤销市场研究部的同时宣告公司的第一次组织变革失败。

此后不久,公司在市区投资买了一栋小楼,公司总部连同业务部、设计部搬迁到新址一起办公。这样一来原有的业务部和设计部因为可以直接由公司李总经理“面授机宜”和通过会议进行协调,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公司业务也因此有了很大发展,公司效益大幅提高。但是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和新设部门的增多,公司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却越来越困难,冲突越来越多,李总经理也越来越感到公司的组织结构存在问题,但究竟是什么问题他却有点像雾里看花—看不明白。于是,李总经理专门咨询了北京大学工商管理顾问叶博士,叶博士给他介绍了一种叫作“广告客户经理制(Ad

Account

Manager)”的广告公司组织管理模式,李总经理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并根据这个模式在公司任命了一批广告客户经理,让每个客户经理专门负责几个客户的广告业务。开始大家对这种办法觉得很新鲜也很支持,所以推行的不错。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广告客户经理却相继找李总经理提出了辞呈,他们的主要理由是各个部门的主管不支持他们的工作,他们几乎是“光杆司令”,没有什么资源可用,而且他们在为客户服务时很难同各业务部门协调,而客户却将全部抱怨都发泄在他们身上。同时,业务部门的主管也不断地向李总经理抱怨那些广告客户经理们经常不通过他们就找他们的部下去干活,弄得他们无法控制部下而导致本部门的许多工作出现无序状态。如此这般,看来公司的第二次组织变革又要流产了,李总经理真有点找不着北。

问题:

1.唐纳广告两次组织变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唐纳广告两次组织变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公司组织变革前,其总部远离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确,分工有冲突,管理上缺少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其次,公司第一次组织变革,虽然公司总部和业务部门搬到了一起,撤消了市场部,加强了管理协调,但公司组织结构仍采用直线职能制,仍然无法克服组织内部部门林立,协调困难的弱点,不利于广告业务开展。再次,公司第二次组织变革设立了广告客户经理(项目经理),目的在于向矩阵式结构发展;此项做法方向正确,但公司未能处理好职能部门和项目团队的关系,使客户经理难以开展正常业务活动。

2.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组织变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矩阵式结构,给予广告客户经理足够的自主权;

二是精简职能部门,理顺职能部门与项目团队的关系;三是完善督促机制,加强指挥协调。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综述下一篇:企业品牌战略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