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就业困难的人群

2022-08-27

第一篇:特殊就业困难的人群

特殊人群的认证问题

一、居住本市范围内,因长期身患严重疾病等原因不能进行人脸建模和认证的退休人员,可由家属与社区协商,预约上门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在见到退休人员本人的条件下,核对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通过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信息系统记录认证。协助认证的工作人员为本次认证记录的责任人。

二、居住于长沙市外(境内),且因网络或身体等原因无法进行人脸建模和认证的退休人员,填写《异地居住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协查表》(长沙社会保险服务网可下载),本人携带有效证件到当地街道(乡、镇)或以上级别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由当地机构协助认证盖章,寄回领取养老金的社保经办机构即可完成认证。

三、居住于港澳台地区,且因网络或身体等原因无法进行人脸建模和认证的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由当地工会联合会、民政署或公证机构签署意见及盖章的《退休人员生存证明书》,寄回领取养老金的社保经办机构完成认证。

四、移居国外,且因网络或身体等原因无法进行人脸建模和认证的企业退休人员可提供由我国驻当地大使馆或领事馆开具的《出境定居离退休人员健在确认表》,寄回领取养老金社保经办机

构完成认证。

五、特殊人群的认证周期同样为一年,每年7月1日至9月30日为集中认证时间。

第二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研究

如何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与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对特殊人群管理机制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管理机制的变化及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已成为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笔者此处特殊人群是指服刑在矫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吸毒人员、身体残疾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的间歇性精神病人以及身患传染性疾病的(如艾滋病患者)等群体,是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人群。做好对这部分人员的服务管理,是基层司法干警要加强的一个重点,关系社会的安宁和谐。我们在不断加大对特殊人员的安置、管理力度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服务与管理不足、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家庭、社会的作用,必须坚持以综治部门为主导司法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辅助联动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在管理上严格、人格上尊重、感情上亲近、生活上关心、权益上保障、心理上疏导,通过教育和帮助,使他们既敬畏刑罚又能与社会不脱节的平稳工作生活,遵纪守法、与社会和谐相处。

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关系着群众生命财产及重要设施的安全。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特殊人群的特点,坚持分类施策、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1、对服刑在矫人员,要做好分类监控、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保障他们与社会融入衔接同步;

2、对刑释解教人员,积极帮助联系解决就业、生活、家庭矛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建立司法机关、社区组织、家庭成员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使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

3、对吸毒人员,要建立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相互衔接的等级递进式工作机制,帮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4、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要建立家庭成员、社区组织、司法机关密切配合的监测预警、救治救助机制、科学有效地医治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危害;

5、对患传染性疾病的(艾滋病患者和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人群),要坚持预防、救治、救助、监管相结合,加强综合干预,坚决遏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6、工作保障方面要落实经费、人员和工作场所,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帮助特殊人群的良好局面。

一、特殊人群的特点

1、服刑在矫人员,服刑在矫人员指的是五种罪犯人员,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

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这5类人总体特点是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对于矫正人员除了平时的监控管理外主要还是要以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主,笔者认为服刑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要让罪犯认识到罪行并接受处罚后回到社会生活下去,工作是要技能的,司法干警在执行刑罚的时候就应该准确把握要点,对矫正人员自身性格、身体条件等特点进行技能培训,保障在矫人员思想与技能与社会发展同步。

2、刑释解教人员,也就是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人,这类人事实上已经为自己所犯罪行接受了刑罚,笔者认为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在对待此类人群时首先应该人格上尊重他们因为事实上大家是平等的、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感情上要亲近、生活上要给予关心、心理上疏导,对待此类人群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尽快回归社会同时不仇视社会,通过积极帮助联系解决就业、解决生活苦难、调解家庭矛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入手。

3、吸毒人员,

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存在问题

近三年来,灌云县共有2360名刑释解教人员,因无固定职业,无生活来源而导致重新犯罪的54名,重新犯罪占回归人员总是得2.2%。从犯罪类型上来看,80%案件系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侵财行为犯罪案件,且连续作案,涉案金额、后果严重的案件居多。可以说,作为高危犯罪人群,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一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

当前,灌云县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殊人群帮教工作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大部分贫困家庭人员生产生活非常困难,缺乏职业技术专长,文化水平较低,普遍遭受社会歧视,就业非常艰难。二是在校“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与教育监管,很容易流落社会变身社会闲散青少年,甚至沦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三是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存在,特殊人群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四是监狱、劳教所、看守所与安置帮教机构工作衔接不力,相当一部分刑释解教人员出监后没有同家庭和基层组织衔接就直接流于社会,成为人口管理的盲区,有的重新违法犯罪。五是少数乡村安置帮教组织不健全,经费没有保障,管理手段落后,安置帮教措施不落实,度刑释解教人员漏管失控。

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为做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体现人性施矫

(教)、科技强矫(教)、制度保矫(教)的特点,应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与完善。

1、 把“阳光”照向特殊人群的技校培训模式

一直以来,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管控难困扰着基层司法工作者。为

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自2006年起,灌云县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办法,通过创办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探索符合特殊群体的教育培训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5年多来,该校已培训刑释解教、社区矫正、生活困难等特殊人员2317名,就业安置率达98%,无一重新犯罪现象发生。该校也因此荣膺全省安置帮教工作先进集体。

灌云县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是由该县司法局和伊山镇投资200万元创办

的,主要是免费为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并利用培训单位向企业推荐就业的优势,构建特殊群体的就业安置平台,解决特殊群体的就业安置难题。学校开设了数控车工、普通车工、叉车司机、电焊工、维修电工、电动缝纫工等6个培训专业,聘请14名具有高级技能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员,每期可接训学员100余名。为确保学员顺利就业,该校还和苏、锡、常以及上海等地的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其中16家企业成为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基地,确保学员都能顺利就业。据悉,截至目前,该校已举办18期培训班,对2317名特殊人员进行了免费技能培训,学员全部取得中、初级技能等级证书,并推荐就业。

为帮助特殊人员重归社会、重新生活,该校还专门从县政协、法院、检察院

等单位聘请心里咨询治疗师、法官、检察官、律师等10多人,作为特殊人员帮教矫正的老师,每月对他们进行10天以上的法制、思想道德、心里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并组织学员开展公益劳动、义务献血、捐款救灾等活动,帮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同时,学校还积极帮助特殊人员解决生活、医疗、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存

在的困难。该校聘请了30多名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特殊人员服务管理

工作志愿者,并多方筹集20多万元作为救助资金。54岁的孙某曾因挪用公款服刑,出来后,思想极其悲观,认为这一辈子就这么毁了。在进入学校后,孙某抱着听听看的心态听了好几堂心理辅导课,一个礼拜后,心态就恢复了正常,并且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当时真的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死马当活马医吧,谁知道听了之后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觉得人生不能就这么结束了,谢谢老师,谢谢学校,现在我的生活又回到了正轨。”学校成立以来,已先后救助128名特殊人员,为29名生活特别困难的特殊人员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

阳光学校做法,受到国家、省、市司法行政部门的高度肯定。2007年11月

21日,省司法厅专门在灌云召开了现场会,推广阳光学校的办学经验。

2、 把“希望”寄予社会人群的志愿服务模式

为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的教育和安置问题,建议成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

营企业、专家学者等社会公益的知名人士特殊人群社会管理工作志愿者协会。

党政主导 提供组织保障

灌云县委、县政府、县委政法委将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

日程,明确由县综治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具体抓落实,县、乡镇、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并调整充实由党委政府领导及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组织机构、办公设施、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由党委政府统筹安排提供保障;县委、县政府把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列入党政目标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县目督办不定期专项督查帮教管理工作。

部门负责 促进规范管理

将“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社区矫正服务中心、预防青少年犯罪管理服务中心”

定性为非盈利、非社团法人的社会服务机构,将“职业技能培训过渡性安置基地”定性为微利经营、收益反补的职业技能培训过渡性安置机构,明确基本职能是对社区戒毒人员、社会服刑人员、“问题”特殊人群进行日常帮教管理。

公众参与 帮教成效显著

建立由名志愿者参加的社会帮教志愿者大队,下设个乡镇帮教小组,

配合乡镇、村(社区)开展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建立专职协勤队伍,选拔优秀志

愿者进入个社区公益性岗位,充实到乡镇综治办;建立政策法规顾问团,开

展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政策措施研究,将社区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内,对高危未成年人成功进行心理矫治,辐射带动全县余名“问题”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

3、 把“基金”撒向特殊人群的阳光帮扶模式 设立特殊人群专项基金,基金来源以财政划拨为主,以企业赞助,社会捐助

等形式为补充,由司法行政部门管理使用,每年坚持审计监督制度,自觉接受各方监督,不断完善自律机制,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坚持定期信息公开制度,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促进阳光基金健康发展。要求做到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站定期向社会公布捐赠收入和支出情况。对捐赠人提出的咨询,都能及时答复。每年年底都通过适当方式向各位主要捐赠人通报一年来阳光基金用于特殊人群管理的情况。

近年来,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得到不断加强,管理和服务的领域得到不断拓宽,可以说,已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在实践中如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强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手段,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既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是司法行政机关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司法行政机关而言,管理好特殊人群,维护好社会稳定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实践中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继续研究和探索。为此,我们将不断上下求索,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强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手段,努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特殊人群社会化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第三篇:如何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

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收养收治工作。按照政府赋予我院的职能,在认真做好“三无”、“低保”、“优抚”精神病患者收治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公安、救助管理站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工作,切实抓好“慈善对象”的收治,服务古城区,面向新市区,尽力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收养收治,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日常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等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的满足服务对象的疾病治疗和身心康复的需求。以来,累计收治各类精神病患者720人,其中三无对象21人,低保对象90人,救助对象577人,慈善对象32人。目前在院服务对象达412人,其中三无对象163人,优抚对象2人,低保对象178人,救助对象38人,慈善对象31人。鉴于近三年我院收治对象绝大部分为救助对象,我院每年多次举办与公安局精防网络、卫生系统专科医院(传染病院等)、市残联、社保管理部门、救助管理部门及民政条线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会,加强同相关单位的联动,商榷解决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年来,经我们积极有效治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好转,并帮助他们联系到家属而出院的有463人,受到救助患者家属及各方的好评。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

第四篇:特殊人群

特殊人群专项组半年工作小结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司法局精心指导下,我乡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规范化”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强分工协作、落实日常管理,创新帮扶方式等,使我乡安置帮教工作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平安芦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将半年以来的特殊人群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安置帮教工作机制

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对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消除社会对立面,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我乡高度重视帮教工作,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乡、村、组帮教队伍建设和帮教制度落实,建立健全了安置帮教工作机制。一是将安置帮教工作作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摆上议事日程,做到了与其他工作一样年初同步部署,实行每季度一检查,平时抽查,年底统一考核。二是加大基层安置帮教工作组织机构建设力度,结合人事变动和村两委换届,及时调整乡、村领导组织,并按每一帮教对象落实一个安置帮教小组形式,建立健全了横向贯通、纵向联合的安置帮教工作网络。以司法所为主导,落实了专职人员,在领导、组织、制度、人员上抓落实,确保了帮教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加强了各项制度的落实力度,乡安置帮

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能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协调的作用,重点抓衔接登记、例会、档案、统计、信息、奖惩制度的落实,派出所、司法所都能结合自身实际,有特色地落实各种制度,实行了 “一人一档案”、“一帮一结对”等管理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安置帮教工作向规范化发展。

二、齐抓共管,做好衔接

一是以抓好衔接工作为开端,以抓好帮教为内容,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夯实了安置帮教工作的基础。一是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刑释解教人员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和中办、国办的“意见”,坚持以帮教就业防脱管这一工作主线,积极为刑释解教人员自食其力创造条件。积极联系乡民政、劳动社保等部门和村,对符合政策的安置对象落实养老保险,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鼓励刑释解教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包括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 二是认真做好衔接工作,防止脱管、漏管。我们能认真落实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刑、在教人员释放解教时的衔接工作的意见》,在收到《刑满释放人员通知书》、《解除劳教人员通知书》后,能及时登记并下发给各村,由他们在一周内通知刑释解教人员到派出所、司法所报到登记,建立档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同时,我们积极做好了对刑释人员的排查工作,确保底数清、情况明。

三是多种形式地开展安置帮教工作。不断加大安置帮教工作力度,通过派出所、司法所干警和村组干部日常走访帮教,加强帮教措施的落实,创新帮教联系工作方式。各单位、村委会还结合有关工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对帮教对象实行特别扶助,确保其感受到政府和社会温暖。乡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还积极探索工作创新,并将安置帮教工作创新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安置帮教措施。 四是积极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使帮教对象不重新犯罪,我们在注重提高帮教质量的同时,主要是采取抓住重点对象,实施分类帮教的措施,在普遍做好刑释5年内,解教3年内帮教对象工作的同时,将帮教对象进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多层次教育,抓好帮教重点对象的管控,对其实施严密的跟踪考察,建立档案,把握活动规律。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率。

三、存在问题:

1、刑释解教人员流动不断加大,人户分离现象仍然存在,有的人员根本不回籍,不申报户口或去向不明,最终虽能掌握去向但使安置帮教工作无法及时跟上,也无疑给社会管理稳定带来隐患。

2、过渡性安置帮教实体(基地)未建立,不能有效解决一些年老体弱者过渡性安置。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有个别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有歧视刑释解教人员现象,不愿招聘刑释人员;一

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观点还未转变,本身缺乏一技之长,对已安置的工作挑挑捡捡,不愿干不想干,所以给安置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帮教力度,逐步建立乡安置帮教基地,完善帮教工作机制,进一步降低重新犯罪率,努力服务于全乡稳定大局。

第五篇: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基层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工作现状,研究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工作引向深入,近期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当前我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基本状况 (一)、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

及时制定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机制,落实党的相关要求,积极推广分散式安置,落实安置帮扶政策。

1、建立健全刑释解戒人员各项工作机制

健全监所、公安机关与镇(街)综治中心和安帮办(司法所)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认真做好信息核查反馈工作,服刑人员信息核实反馈率要达到100%。严格按照必接标准,执行必接程序,强化与2323区必接中队的对接与联系。确保“九类”必接对象无一遗漏。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刑释解戒人员信息台帐,成立接送、帮教、管控工作小组,制定接送、帮教、管控工作方案,努力实现“出监(所)接茬无缝对接、安置帮教无一遗漏、异地流动有效管控”。目前必接率在90%以上。

2、突出安置帮教基地优势开展刑释解戒人员安置工作 积极依托“阳光工程”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建设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譬如南关镇的阳光工程基地,有效帮助刑释解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依托“阳光工程”加大对 三无人员”的安置,按照自愿原则,就近安置在过渡性基地,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通过落实优惠政策、资金倾斜等方式鼓励辖区内企业、集体及个体经营者吸收接纳刑释解戒人员。

3、落实各项的帮扶政策进行法制教育

结合市场用工情况,选择刑释解戒人员的培训项目,并将其纳入各级劳动技能培训总体规划。加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合作,拓宽培训项目,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保障水平,做好刑释解戒人员就业工作。按规定落实国家、地方对刑释解戒人员的优惠政策。如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同时做好刑释解戒人员救助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给与最低生活保障;对不生活确有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解决其临时生活困难问题。

(二) 社区矫正对象帮教管理工作

社区矫正人员的接收和管理上,我们严格按照市司法局规定的程序执行。认真贯彻《刑法》、《刑诉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在落实管严相济刑事政策、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职能作用,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1. 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 继续坚持不懈地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把社区矫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定期召开社区矫正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特别是政法各部门要建立有效联系、相互支持、密切协作的联动机制,有效发挥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评范围,对符合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规定的实行一票否决。对成效显著的要给予表彰;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

工作应急机制,坚持在敏感时期开展对重点监管对象进行监管排查。做好社区矫正人员衔接工作。严格按照“见人见档”标准,把牢入口关。防止社区矫正人员脱漏管和重新犯罪。

2、加强规范化建设

一是规范社区矫正执法行为。照法律规定,依法开展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要细化工作流程,规范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入矫宣告等各工作环节,确保刑罚执行工作的有效规范;二是规范社区矫正执法工作档案。各所按照 号文件要求,完成所有在册社区服刑人员执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规范装订工作;三是规范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各司法所依托村居的图书室,建立社区教育学习点,为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发放《学习手册》,定期批阅学习内容。依托敬老院等公益事业场所建立社区服务站点,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实行轮班制开展社区公益服务;四是加强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继续抓好社区服刑人员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确保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五是强化基层装备建设。加大对基层司法所的装备建设,利用中央及省级转移支付资金的装备经费为基层司法所配备工作所需的执法记录仪、录音笔、照相机以及作训服、防刺服、警棍等一些基本防护用具,定期开展警用器具使用培训,防范社区服刑人员恶意伤警事件的发生。

3、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多方协调,解决基层一线社区矫正工作者力量偏弱的问题。不断加强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加强社区矫正队伍素质建设。认真组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矫正专题业务培训和技能学习。重点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责任风险意识,要以依法办事、勇于担当、踏实严谨的工

作作风认真对待社区矫正工作,克服松懈麻痹、敷衍应付思想,努力在积极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主动防范和合法规避执法风险。

(三)实现社区矫正向安置帮教的无缝对接。

一是解除矫正与签订帮教协议同步。矫正期满之日,即由司法所长向解矫人员当面宣读《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在办理解矫手续同时,安排安置帮教小组与解矫对象签订《帮教协议书》,直接纳入安置帮教体系管理。二是个人档案材料移交同步。解矫后,矫正对象身份转变,原有的一套基本材料随之移交,重新建立归正人员一人一卡一档,经过社区矫正后,这部分人员底子清、情况明,建档工作非常顺畅。三是矫正帮教人员衔接同步。建立同一人矫正、同一人帮教的工作机制,实行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与安置帮教责任包办制度,降低帮扶成本,提高帮扶效果。四是管控教育与帮扶救济同步。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有相互借鉴之处,“管控、教育、帮扶、感化”是两者在管理上共通的四部曲,有效避免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司法所工作压力大

在实际工作中,司法所不但承担着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任务,还要承担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繁重的工作,同时还要肩负乡镇党委、政府分派的其它中心工作任务。目前,乡区司法所一般是多块牌子、一套班子,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司法所难以承受。

(二)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基层基础建设薄弱,司法行政机关安帮工作经费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安帮工作的开展。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的办公用品、宣传资料、表彰奖励、调查研究和技能培训等都需要必要的经费,对刚刑满释放又面临生活困难的,和在帮教过程中生活面临着困境需要帮扶的释解人

员,没有专项经费,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扶。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发挥主体优势,调动社会力量

1、发挥司法所的主体作用。目前,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是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以乡区司法所为主体开展的。为增强司法所做好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把两项工作列入司法所重点考核内容;二是要分层次培训,提高司法员业务水平;三是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不断改善司法所办公条件;四是要配备足够的工作人手。

2、发挥村、区领导小组作用。在乡区、各村成立两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区、村、组三级组织网络经常化模式。同时对小组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工作程序、要求和方法等,既有效开展工作,又能收到较好宣传效果,保证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3、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具有法学高素质的社会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矫正对象和回归人员予以帮教,对社区开展两项工作理论进行研讨等。广泛发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两项工作,为矫正对象和回归人员提供社会辅导、心理矫正、帮助教育、技能培训和临时救助等各项服务。畅通生活补贴和困难救济申领渠道,努力解决好特殊人群及其子女就业、就学、就医、居住、生活等困难。

(二)建立工作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为确保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力争做到“三个建立”。

制定出台《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对帮教工作的性质、档案管理和检查考评等分别做出明确规定。每年初,区党委、区政府与各村、各部门及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将两项工作列为一票否决内容;把“无重新违法犯罪”作为主要考核目标对所各村进行考评;各

村、企事业帮教组织与社区矫正对象及刑释解教人员签订帮教协议书,明确帮教小组、帮教人员和帮教对象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行奖惩兑现,从而形成区、村、组三级工作责任制,保证全区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层层有责任,帮教对象个个有人管、有人帮局面。

(三)切实解决难题,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各部门要鼓励刑释解教人员在社区服务业的岗位就业,特别是政府开发的面向区居民生活服务、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二是加大职业培训,打破刑释解教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瓶颈。劳动行政部门给予优惠政策,使刑释解教人员能够享受到一次免费烹饪、电工等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努力做到培训和考证相结合,培训和用工相结合,有的放矢进行职业培训。三是强化就业指导。从实际出发,引导刑释解教人员转变就业理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四是创办安置基地。司法行政机关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共同扶持过渡性安置实体或基地,重点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前的过渡性安置,基地人员必须做到对刑释人员不另眼看待,工资没有二致,待遇一视同仁,生活上主动关心。

上一篇:田径裁判考试复习题下一篇:图书馆工作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