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024-04-25

解读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通用6篇)

篇1:解读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解读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01年7 月,“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崭新的名词出现在每一位教育者的面前,这标志着我国的教学改革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这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 的前提。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

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知识、思想方面的水平的正确的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的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我想,前六个分句所包含的内容,都能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实现,九年的语文学习,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一步步提高、完善。但是,很多教育者容易忽视的是: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方面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人说,哪个学生语文成绩好,他的语文素养就高,这 句话不够妥当。语文素养不仅表现在语文成绩这一方面,还表现在通过语文学习所形成的气质修养、道德品质、人格魅力以及通过语文学习所形成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孩子好读书,读好书,日积月累,很多美好的品质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言谈举止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哪个学生书读的多,视野就开阔,谈吐文雅,举止得体,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就高雅。读的好书多,眉宇间就有一种浩然正气,品德高尚,爱好广泛,思想健康,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所以,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做人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语文教育的责任还表现在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影响。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难教!心理脆弱、个性强、心理承受力差、不懂得宽容……我想,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方面,所有任课教师中惟有语文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渊博的知识感染学生,那么终生学习将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如果一个语文老师经常鼓励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那么意志坚强将成为学生恒久的品质;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教导学生保持平常心,追求高尚,那么每个学生心中永远珍藏着阳光。

在我的班级内黑板上方挂着一个条幅,上面写着“老师语录”,内容是我写给学生的十句话:(1)7-1=0 学好每一门功课是你的责任。(2)入门即学,怕苦莫入。(3)做好自己,我喜欢你;改变自己,我欣赏你;超越自己,我佩服你。(4)自己扔的纸捡起来,别人扔的纸更要捡起来,不为别的,只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5)心动不如行动。(6)没有不能,只有不做。(7)相信奇迹的人,就能创造奇迹。(8)坚强,是不被困难吓倒;是不被胜利冲昏头脑。(9)让品行和身体一起成长。(10)让优秀成为习惯。这些话陪伴我的学生三年,很多学生把这些话当成了座右铭,不断激励自己。这些话激励着很多学生从懦弱走向坚强,从自卑走向自信,从失败走向成功。

还有一段小插曲,这是发生在我班的一件事。班里共有72位学生,其中2/3是城镇学生,1/3是农村学生。按说,城镇学生家庭条件好,花钱不用考虑够不够用;农村学生每周的生活费有限,花钱需要节俭。城乡学生学生在一起,如果心态不好,很容易产生不平衡----城镇孩子花钱大方,看不惯农村孩子的谨慎(小气);农村孩子羡慕城镇孩子,渐渐产生攀比心理,心理就会失横。

我们班同学在这方面不叫人担心,从七年级开始,我就注意培养学生节俭的品德,以节俭为荣,不乱花钱,不攀比。有一天课间,我和同学们在一起聊天,一个城里孩子喝着从家里带来的绿茶,边喝边聊,快喝完的时候,一个乡下孩子突然说:“等你喝完后别把瓶子扔掉,我拿去刷刷好装茶。”听了这话,我心里“咯噔”一下,生怕看到不愿看到的眼光,听到不愿听到的笑声,从而伤害了那个学生。然而,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个学生说:“好。”喝完之后,递给她,大家继续谈话。

那一刻,我心里感到十分震撼,多么平常的话语!多么坦荡的胸怀!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积极的追求,哪一个孩子甚至大人能做到?所以说,教给学生知识重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更重要!

在许多美好的品质中,“感恩”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让孩子学会感恩,是人们越来越爱谈的话题,这个话题也频繁出现在语文课堂上、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怎么教?在课堂上教,在生活中教。

比如,每年的母亲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来临之际,我都按时要求每位同学给妈妈写一封信,信的内容要表达三层意思:(1)感谢妈妈;(2)理解妈妈;(3)自己感恩的行动。写好后放在妈妈的枕头下面。这个感恩的行动虽小,却让许多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样的行动,是不是更直接地让学生学会感恩?

所以说,在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教给他知识的是老师,培养他美好品质的是老师,而语文老师更是任重而道远。

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

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其前提是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这是从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二是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课程的实施角度提出来的)。三是强调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来的)。

我们在理解这一理念是,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要正确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之间的辩证关系。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熏陶感染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逐步生成。语文学习极其个性化,学习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面对同一个文本,不同学生对同一内容的反映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读书,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要组织学生进行多元对话。(教师—学生 学生—文本 学生—学生)在对话中阐述自己独特的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同时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提升自己的认知。通过文本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做好这一点,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在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过程中,小组讨论中,知识拓展等。

举例: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人生寓言》第一则《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在探究这则寓言的寓意时,语文老师就不能设置障碍,要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见解。有的学生就产生疑问:“拥有巨大的财富,就能产生得失之患,那么比尔.盖茨、李嘉成等人不就天天处于惶恐不安中吗?”有的学生提出:“做人要有一颗平常心。”有的学生说:“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阅读就应该同作者平等对话,应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阐述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获得对人生、成长的有益启示。做好这一点,还可以运用到写作教学中,比如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设有“读者点评”“个人收获”“与作者对话”等栏目,就是让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创造性思维。

2,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当代孔子”魏书生老师说过一句话:“无论课程怎么改革,语文课怎么教,都离不开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教师要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比如古诗文、现代诗歌、散文都需要学生反复的吟诵品味,还包括各种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诗歌朗诵会、书法比赛、辩论赛等等。

另外,要不断开发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是“漫游语文世界”,为了把这次活动办的精彩,我的学生们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去准备。我的口号是:“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校里、家庭里、社会中,处处有语文的影子,让同学们走出课堂,收集、筛选、整理、组织活动,这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最后我班同学在学校电教室上了一节公开课。

3.要正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感情色彩强烈。因此,我们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情感熏陶的功能。

由此看来,只有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才能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才能使语文教学散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理念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一定的课程内容需要相应的学习方式相匹配,学习方式是由课程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决定的。为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我们在实施这一基本教学策略时,要紧扣三方面。

1.体现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语学习活动是不完美的。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老师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乐意学、主动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二是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

例如:布置“星级作业”(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五种星级作业:一星级:一篇文章学过之后,抄写词语。二星级:抄写优美句子、段落。三星级:抄写好句、段,并进行点评。四星级:从一个角度赏析整篇文章。五星级:自己创作文章,写一段或者一篇个性作文。)

您让您班的学生讲过课、评过试卷吗?这在我们班是常有的事,每一册课本发下来,我就开始分工,每本书六个单元,2-3课讲读课是我的任务。总有一课是大家的,包括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用大量时间准备,用较短时间讲课。同学们忙得热火朝天,老师暗自准备,以便应付疑难,效果很好。讲评试卷也一样,老师只讲几个重点的,易错题,其余全归学生。这样做我的感受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更透彻的了解文本,更能主动的发现问题,有问题就有讨论,有讨论有研究,有研究就有创造,老师尽可放心地尝试一下当旁听、组织者、点化者的感觉。

2.体现合作性。

现代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是以承认个人的差异性并视这种差异性为学习资源为前提的。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

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的口号是引用萧伯纳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之后,每个人各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流后,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72种思想交流,碰撞,定能闪出智慧的火花。” 的确如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我有亲身体会,通过与学生合作,我了解了很多体育知识;通过与学生讨论,我对《三国演义》了解的更透彻了。还有,在和学生讨论中了解到,一位女生读巴金先生的《家》读到会背诵其中段落的程度,她写的点评文字让我自叹弗如。

3.体现探究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如果只是接受,缺乏探究,那么,语文学习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要紧紧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突出语言的运用,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为重点。

为了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一是要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二是要让学生拥有探究的自主权,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研究角度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结果表达的方式等方面,都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

如《三国演义》阅读活动,我只做了一件事:分配阅读任务,其余事务全由大家负责。(具体情况下一部分细说)

理念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必须有一个保障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们在理解这一理念时,必须把握四点:

1从课程目标上看,语文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整体设计,使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举个例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本册第一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以“成长”为话题的。教学本文应本着“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让学生从中获得对人生健康成长和自身成熟的有益启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故事,提高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精彩词语,并能理解运用;(2)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感情的语言,丰富语感;(3)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女深情。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多读,读出文中的情感,使自己能够受到感动。(2)美点导踪。尊重学生欣赏文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品析鉴赏的美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有益启示,体味亲情,理解亲情,从而更深的认识生活。

2.从课程时空上看,要走出传统语文教程“课本是世界”的误区,确立“世界是课本”的新的语文课程时空观。这个世界不仅包括实存的物理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且还包括师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例: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也正是体现了这种思想。

3.从课程功能上看,语文课程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4.从课程类型上看,语文课程不仅包括语文学科课程,还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以上四各基本理念,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们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这四个基本观念的内涵,并付之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才能正确地把握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篇2:解读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备以下特点:

一、从功能上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在结构方面,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文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在课程类型方面,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三、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

四、从语文课程存在的方式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五、从实施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铺集镇华银小学

篇3:高中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解读

一、观察生活、丰富经历

作文通常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作文创作的过程中, 学生应该多角度的观察, 善于在生活中捕捉信息, 通过丰富自己的经历来积累写作素材, 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 应该善于从生活中总结经验、思考问题, 这样才能将自己独特的情感融入到写作过程中。在丰富自己生活的同时, 要将事物的特征通过加工、创意表达出来, 对于高中生来说更应该进行理性的思考。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对高中生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提高他们对作文的思考深度,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考虑写作目的、表达真实情感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 要求学生在表达写作观点时有一定的责任意识, 本着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原则进行写作, 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在写作文的同时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 在作文中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写作目的是贯穿整个文章的线索, 只有明确写作目的, 才能使文章的中心表达得更加明确, 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 也要将写作目的融入到自己的头脑中, 这样才能使文章的中心更加明确, 重点更加突出。在写作的过程中, 一定要融入自身的真实情感, 不能说空话、套话, 要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使阅读者通过文章能了解读者的感受, 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 平时多积累素材, 并对素材进行分析, 在写作时能够灵活运用, 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三、明确写作中心, 发散写作思维

在写作时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了解作文的结构形式, 并利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来进行创作。创造性思维是发展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围绕着写作中心进行写作, 这样才能保证文章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使作文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写作过程中, 不能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 创作出新颖的文章, 这样才能真正贯彻新课标的作文教学理念。

四、表达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增加对素材的积累

在作文教学理念中, 比较重视对写作特点的表达, 强调创意写作的重要性。在以往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太支持学生的创意作文, 认为这样的作文会给评分带来一定的风险。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创意”作文的标准才是最主要的, 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写作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 应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使学生的创作思维得以扩展。这样, 在考试中如果遇到开放性试题时, 学生就能更加灵活的应对, 不至于手足无措。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肯定和指导,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和创作灵感。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应该发掘自身的特点, 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创作, 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五、提高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 增强对语言的积累

对于不同文体来说, 其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也有一定的差别, 这就需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表述方式, 注意语言特点的运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也要注意加强对语言的积累和素材的积累, 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这样才能在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 运用丰富的写作材料来创作。

六、能够发现写作问题并修改

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 学生就应该对自己的创作质量和创作速度有一定的要求, 严格要求自己, 在作文完成以后可以进行自主检查和修改, 并能发现文章中出现的问题, 要善于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评价, 教师也应该为学生的修改工作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七、口语交际和演讲

在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中, 强调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口语表达需要有一定的思维做基础, 作文是以书面的形式将作者和读者联系在一起, 通过文字媒介进行沟通和交流。口语交流是话语双方角色互换的过程, 他们围绕着某个话题进行交谈和沟通。通过口语交流, 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也可以培养学生应对事物的反应能力。在作文教学中, 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同样重要, 写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口语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是口语表达的基础, 要重视写作的重要性, 避免出现只表达不写作的情况。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认为, 写作是利用文字来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 是利用创造性思维表达认识的过程。作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展现出来, 减少教师的干预,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新课标作文教学注重对学生创造力和口语表达的培养, 但没有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就不能得到具体的落实。

八、总结

高中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在写作中要不断的拓展自己的思维, 教师要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将思维和特点充分的发挥, 进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文。

参考文献

[1]韩向东.作文教学理念的五大突破——新课标的解读[J].语文建设, 2003 (1) .

[2]刘雨.高中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解读[J].语文建设, 2006 (7) .

篇4:解读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以为新课改就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法,忽视了读、背、写的训练

常言道,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新课改也是如此,虽然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让我们耳目一新,但我们在教学中力求创新的同时,也应该不要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学法。应当继承发扬的主要传统教学法有如下三方面:

1.多读,以读的训练为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读书讲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教师可以对学生读书的情况在《模块学习分项记录与评价》中作详细记录,并作为学分认定的一个依据。

2.多背,以积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目的。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语文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以及各种特殊句式,学生就能认知和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多背,心中积蓄了大量的优美诗文,涵养了人文气息,提高了语文素养,继承了民族精神,弘扬了灿烂文明,为将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全面人才打下了扎实基础。

3.多写,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新课标不断强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因此,要求学生不断去积累素材,不断去思考,坚持对生活细心感悟,对生命用心体验。只有当你的内心向整个世界敞开时,才能在生活中锻炼思维,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在需要写作时游刃有余。

二、以为新课改就是教师少讲或不讲,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似乎学生都动起来了,但实际收效甚微

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探究作用。因此,教师角色必须转换,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感悟和体验文本。然而在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看似讨论热烈却没有明确主题,学生放任自流,天马行空,脱离了文本主旨,结果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更有学生利用老师布置讨论的时间高谈阔论与话题无关的其他事情;老师讲得少也正好可以掩盖他们知识储备不足和课堂准备不充分。结果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知识甚少。显然,对学生而言,要想有大的收获,就特别需要教师的精彩点拨;教师的优美语言、精辟论述、发人深思的分析,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他们探究知识、陶冶情操的一剂心灵鸡汤。因此,新课改不是反对教师讲,而是反对机械地灌输和用讲独霸课堂;我们提倡的是精讲,反对的是滥讲。

三、以为人文素养就是语文素养,忽视了语文本身的能力培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笼统地讲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是“人文精神”。现实中,我们可以大致上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等同使用,它与语文素养存在着包含关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是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统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中,包含着他的学养、教养、涵养等,具有综合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和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害怕被人说成没有贯彻新课改理念,就搞出很多花样,仿佛很人文了,其实是语文被“异化”了,变味了。殊不知,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有机融合。教学也是这样,该精讲的语文知识还是要大力讲、反复讲,该训练的地方还得多训练,大可不必有那么一种紧张:怕突出了工具性,而偏离了人文性。人文性应当很自然地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不人为地割裂开,也不是仅凭几句“煽情”的语言就能培养出来的。

四、以为合作学习就是简单地小组讨论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实践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地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第二,教师缺场。现在的合作学习有这样一种趋向,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

第三,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问青红皂白,遇到问题便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呢?《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解释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异质性小组即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差异性,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要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强调个体责任,自我评价,变化合作学习时间”。这些话为我们勾勒出了合作学习的面貌,我们应该以此为标准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

篇5: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此次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如何用好高中语文新大纲,特别是新教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迫切课题。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仅供使用的老师们参考。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我认为至少要树立下列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这是错误的。但是,绝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定要切记: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新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之根。

3、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人拥有了语言。离开了语言,就根本谈不上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在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时,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认真比较新旧教材,准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

1、建立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分编体系。

过去的高中语文课本,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过去称“听说训练”)是混合编排的。过去的课本以课文为主,而写作和口语交际仅仅是“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一部分而已,可见写作和口语交际在过去的课本中既没有地位,又没有科学的体系。同时,课文阅读为了照顾到写作,只好侧重在文体特点、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等方面,而这样做却偏离了阅读的自身,把阅读变成了写作的附庸。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各自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却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阅读是理解、吸收读物的信息;写作、口语交际,则是传播信息及交流信息。新教材把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成两个独立的系统编写,有助于分别按照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各自规律编排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的线索清晰,序列完整,便于操作。

2、破除以文体为中心的编排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新体系。

旧高中教材的阅读和写作基本上是按照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来编排。新教材破除了这种编排模式。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章和较浅易的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领悟现代文章的能力和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丰富文章素养。第二阶段(高二),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文学素养。第三阶段(高三),学习文化内涵丰富的社会科学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析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文学和文章素养。从而,构建成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高中阶段的阅读能力体系。阅读部分的单元也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训练目标和课文本身的实际组织单元。比如,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就以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等能力培养目标为线索进行编排。文学作品则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为线索组织单元。文言文主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结合时代先后顺序排列。

写作教材分三个方面。第一,培养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如感受生活、深入思考、善于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件和表现主观情意等。这几种能力的培养,是按照写作过程进行的分解训练。第二,提高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能力,比如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景物的特征、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等。第三,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培养文学写作的能力。

口语交际教材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上),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内容有即席发言、演讲等;第二阶段(高一下,高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总之,写作和口语交际教材,既有了自己的独立体系,又突出了各自的能力培养。

3、增选时文,加重文言分量,扩大文学作品比重。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课文与老课文的比例,大约各占50%。新教材保留50%的传统课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把那些完全符合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又经过了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效果不错的传统课文,保留下来。二是符合教师教学的实际。如果新课文太多,将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困难,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有可能引发教学上的混乱。同时,新教材增加了一批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作为课文,初步改变了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现、当代的文章,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余秋雨的《道士塔》等等。

新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0%。作为新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60%以上。高二课文全部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丰富文学素养。高三课文有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着重培养理解、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文学素养。同时,有关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欣赏常识的短文,穿插在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新教材加大文学课文的比例,重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建设人才,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落实新大纲新教材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切实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1、加强课型研究,优化教学过程。

上面介绍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建立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分编体系。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材,大多数是以课文教学为主,写作、口语交际等在教科书均为“忝列末座”,地位低微,缺乏系统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实际上过去的语文教学,也大都是课文教学。这种教学状况决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用好新教材,加强课型研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要想用好高中语文新教材,至少要掌握三种基本课型,即阅读课、写作课和口语交际课。这三种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三种课型,有时会有一定的交叉,但是决不能把阅读课上成写作课,或者把写作课上成阅读课。阅读课,一定要以阅读为核心,按照阅读规律教学,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等。阅读课,又可以分为现代文阅读课、文言文阅读课。现代文阅读课还可以细分为讲读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文言文阅读课也可以分为诵读课、串讲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如果,我们能对某一种课型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它们的基本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教学,一定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拿到新教材一看,我的第一反映就是课时紧,课时不够用。以高中第一学期语文为例,每周6学时,一个学期18周上课,共108学时。如果用36学时上现代文(12篇课文),36学时上文言文(12篇课文),20学时上写作,10学时上口语交际,最后只剩6学时机动。这样算来,课时确实非常紧张。解决课时紧张的最好办法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文的教学,要围绕单元教学重点展开。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如第一册前三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分别是: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又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过去至少要讲四个课时,教学重点设了三个,即学习思想内容、理清思路、把握写作特点;而新教材中只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重点只有一个,即理清思路。新旧教材一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新教材的特点是系统性强,教学重点明确,而且每一课只突破一个重点,不要求面面俱到。这就告诉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一定要围绕着重点展开教学,并且有所突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新大纲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重视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特别是古诗文的诵读,这样有利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过少,背得少的状况。同时,古代作品,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切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3、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语文学习局面。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训练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教学时,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改革教法,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常见的教师一讲到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讲得支离破碎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变“要我读、要我写”为“我要读、我要写”。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不讲,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但课堂上的讲解,重在研读思路的清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活动。

当今世界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界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 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反映到语文教育上,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乐学”的态度,掌握“会学”的技巧,形成“自学”的能力。语文课堂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外壳,而且是人自身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中蕴藏着人终身发展的丰富养料,认真科学地学习语言,就意味着人的和谐成长。同时既要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差异性特别大(要因材实教),又要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在能力很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注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1、《语文读本》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新教材除课内的教科书外,还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用的《语文读本》全套共六册,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语文读本》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侧重阅读。阅读包括一般文章、文学作品、文言文、语言运用知识等,以“时文”为主。这些自读课文有的属延伸性的,和教科书的内容相关;有的是鉴赏性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进他们的文学素养;还有一类是知识性的,包括有关语言运用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也有听说读写方法和思维方法方面的文章。写作部分有三类文章,一是作家创作经验谈,二是学生谈写作体会,三是优秀的中学生作文。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模仿和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2、《语文读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阅读《语文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的目的是相同的,着眼于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所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训练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灵活性较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我认为,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因课内的课时有限,课文数量又不能太多,只凭一本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一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正是这套《语文读本》的编写目的。同时,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也是不够的。《语文读本》选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把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方法,积累的阅读经验,举一反三,运用到课外自读中,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易于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3《语文读本》的使用,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语文读本》的使用十分灵活,主要应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既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读,就不应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内容,完全放任自流,而要把它当成高中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尽可能发挥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增强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教师要把《语文读本》纳入教学设计中,可以给学生提出几条总的要求,如要求对每篇逐字逐句阅读、搞清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等等。也可以对不同的文章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大声朗读精彩的段落、做简单的读书笔记、复述文章梗概等等。还可以开展比较阅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对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并不是要考试,可以利用开始上课或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抽查,如让学生朗读精彩片断,谈谈文章大意等等;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举行阅读座谈会,谈谈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还可以让学生在壁报或自办刊物上,直抒己见,展开对一些文章的讨论,等等。总之,以达到督促学生认真自读,让《语文读本》发挥最大作用为目的。

4、注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新大纲的附录中设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列有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哈姆雷特》等。这个内容非常重要,切不可忽略。建议教师们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交流。千万不要放任自流。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以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身受益。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创造性地用好《教师教学用书》

1、准确把握《教师教学用书》。

过去教材的教学参考书,比较注重对课文的分析与解说,而不大注重提供研读的思路和备课资料。本来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的,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实际上却成了对课文分析或解说的“唯一”或“标准”答案。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不能定于一尊,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标准”,不免失之偏颇。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吸取了过去教学参考书编写中的经验教训,以新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新教材为依据,重在说明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课文的点评和鉴赏指导中,注意吸收语文教学和语言学、文学研究中已有定评的新成果。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注意帮助教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注意给教师留有余地,尽量不提供结论性的东西,以利于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2创造性地用好《教师教学用书》。

我们一定要明确,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只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向导”,而不应该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紧箍咒”,也不能直接拿来做讲义或教案。有的学校图书资料比较齐全,有的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自己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能够结合自己的特长,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当然,新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言中的《逍遥游》、《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课文,高一学生阅读有一定的困难;高二的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与写作(议论文)完全脱节;教科书中没有安排语言运用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些方面,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加以注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侯全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李承芳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篇6:解读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丰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对中华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鼓励学生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鼓励想像、质疑和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省略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何评价2012小学语文新课标

一:全面、准确、明确的表述,反映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广

二、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

三、体现能力为重

四、逼近规律

贴近实际

五、与时代同步

与社会同行

对于问题不敢说,或说不清、道不明,讲不全,主要源于对问题认识不清、不透,把握不准。众所周知,始于世纪之交的新一轮基础教课程改革,由于学科课程理论和相关政策等准备相对不足,对许多问题认识不清,实验稿课标是在带着困惑、疑虑,甚至较强争议的情势下“带病”出台的,因而从它问世开始,始终遭到强烈的质疑,其“标准性”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地方,遭受诸多挑战和不同折扣。许多地方概念不清或表述模糊是实验稿课标较明显的硬伤。例如,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里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看来,显然那时对“语文”与“语言文字”和“语文课程”没有清晰认识,无法厘清,混为一谈。例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致力点,语文课程应该怎样确定?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其要素都作为致力点呢,还是以其中最具学科主要特点的某一点为致力点?从中可见当初我们对“语文素养”概念、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根本任务认识不清。再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关于对“语文素养”阐释,可归纳为以下几条: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恰当地说应为“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还算不算是语文素养中的要义?……

新版课标尽可能对多年来新课程实验探究的最新认识、最好做法和合理建议进行梳理、筛选、提炼,写进课标,发展、提升课标,使之更加符合规律,切合实际。

地位进一步提高

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定位,前后两个版本分别是这么阐述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对比中不难看出有两点变化:一是范围拓展。将识字、写字的地位,由第一学段“法”定到整个义务教育的四个学段,并被赋予重要地位。在第一学段它们是教学重点,是最重要的,是教学中必须集中力量突破和拿下的“主阵地”,主阵地拿不下战斗就是失败;到了二三四段,不是可有可无或是点缀,而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必须拿下的“重要山头”,重要山头未拿下,战斗没有结束,不算全胜。写字教学在初中都是重要教学内容,况乎小学!这样定位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提高对写字和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纠正小学只在低年级重视写字,但从中年级到高年级逐步不重视学生写字、不重视写字教学、有写无教、放任自流的不良倾向。同时,也有利于减轻低年级学生的写字负担。写好字,不只是低年级的事情,不能在低年级苦练、死练,巴望在低年级就练就写字能力,毕其功于一役。

二是“识字”与“写字”分写。“识字”与“写字”密不可分,前后放在一起称说无可厚非,但是“识字”与“写字”又不是一回事,连在一起,确不妥当,容易使人产生“写字”不是一户人家、与“识字”一起才是一户人家的错觉,看轻写字的地位,以致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容易出现“以识主写”、“以识欺写”,甚至“以识代写”不良倾向。新版课标在这里,甚至全文,在“识字”与“写字”一起称谓时都用顿号将二者隔开,使之各自成“家”,提示我们:“写字”与“识(识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作文)”、“说(口语交际)”、“习(习惯)”一样,并称语文七大能力,应该给予应有地位,给予高度重视。

就整体来看,写字具有固知、启智、育德、冶情、炼意、修心、养性、健身等功能。写字的作用小到帮助人们阅读作文、修心养性,大到关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就语文教学内部来看,在语文七大学科能力目标和项目(识、写、读、背、作、说、习)中,“写字”对于学生来讲,是最需要的,是处于奠基地位的能力。“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甚至是义务教育的奠基性工程,是保底性项目。可以说,在小学阶段怎么重视写字、写字教学都不过分。也可以说,没有写字教学的语文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没有写字教学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其实新课改前对写字还是很重视的,1998年教育部为此制专门订下发了义务教育《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并在开头强调:“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作用。”对小学生写字、写字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就做了准确定位。可惜实验稿课标没能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给写字和写字教学应有的“法定”地位,以至于在实验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块质量和水平在许多地方和学校没有提高反倒下滑。修订版课标在深刻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及时重新完善写字教学定位,必能促进各地普遍提高写字教学质量和学生写字能力。

二、要求更加明确

1、明确提出书写质量要求。

2、对不同年级段提出新的具体要求。1-2年级增加“有主动写字的愿望。”“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各学段增加“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到了5-6年级提出“力求美观”

三、安排更加科学

修订版课标在目标的确定和内容调整上更趋合理,走向科学。

上一篇:玩乐作文450字下一篇:注溪乡10.28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