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2024-05-09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精选6篇)

篇1: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

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这样的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达到这一目的呢? 我认为可以在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上进行尝试。以下就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第一、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必要性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无利的;凭借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

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变对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

(3)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多媒体);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的同

学组成“同伴”;想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思维激发训练是课堂上合作阅读的核心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受到激发与启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

1、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当然会将学习进行到底。

2、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同学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

说、故事等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如此等等。教师都是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在吃透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进行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证的评价,就尤如给学生“雪中送炭”,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先学后教的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

语文组王海洋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考虑到正在课堂中听课的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无从谈及;教师还只是在字词句、语法中捣来捣去,让学生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份儿,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是无从谈及的。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就造成许多切身之苦:听不懂之苦,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由于老师讲课的调子高,而学生本身的基础差,以及学生没有自觉性,最终导致听不懂或不想听,乃至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这样也就自然没有好的教学效果。

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这样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1-

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怎样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呢?‛ 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上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以下就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必要性;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无利的;凭借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变对文本篇章结

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老师的教,不是把教材完全嚼烂,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不是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去再加以重复,讲得不完整,没有深度,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就更正。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多媒体);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

本次进行的分组合作阅读教学的尝试,是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上,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兴趣,诱发其思维。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想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臵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维激发训练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的核心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受到激发与启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情感等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1、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当然会将学习进行到底。

2、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

任务,同学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说、故事等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如此等等。教师都是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是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的航船,志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证的评价,就尤如给学生‚雪中送炭‛,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先学后教的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1 摆正文言文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地位

尽管新课改后文言文教学占了极大的教学比重, 但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仍然陷入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困境,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由于文言文的话语环境距离现代生活过于遥远, 不利于学生熟练运用和掌握, 难教难学;其次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因素。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大力鼓吹白话文, 文言文被认为是封建残余, 阻碍历史进步的东西, “五四”以后废除“读经”, 国文走进课堂, 文言文中被传承的敬、恕、和、耻这些基本价值也随着被废弃了, 致使学生不理解文言文文章的价值观, 使文言文教学落于下风。最后也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高中语文的教学过去一直淡化甚至忽视了文言文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当前的应试教育, 几乎使语文课程沦为考试的工具。对文言文课文, 教师往往把文章肢解, 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 对固有文法进行总结概括, 对核心句式强调如何翻译, 以此来迎合考试的需要, 而不重视文章整体的音韵美和精神价值。

这几方面导致了文言文教学的乏味枯燥。因此, 要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 就该摆正文言文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地位, 强化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教育功能。

2 为什么要学好文言文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在阅读中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1]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 传承着中华千年文化的精粹, 并且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学和生活。所以我们有充分理由要学好文言文。

首先,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载体。古代的医学、数学、天文、地理等理论都是用文言文写成并流传下来的。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了解我国古代医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对我国科学发展的推动, 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2]

其次,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典故大部分来自文言文, 不去学习文言文, 就不能体会成语典故里包含的古人的深刻思想和凝练的智慧。

最后, 文言文的叙事文蕴涵丰富的生活哲理, 既能陶冶情操, 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告诉我们如何善用相关方利害关系达到自己的目的, 《叔向贺贫》告诉我们要做人要以德为上;而文言散文咏人咏物用词简练优美, 有助于我们提高个人文化修养, 提高现代文的写作能力。

因此我们要从心底里认同文言文, 喜欢文言文, 努力学好它。这里有无数的知识和智慧, 是一座极为丰富的文化矿藏, 有待后人去开采、整理、学习和发扬光大。学习它, 使个人更有知识, 更聪明睿智, 更有文化涵养, 更有爱国思想, 使社会更文明, 使我们的民族更有生命力和凝聚力。事实上,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 传统文化之所以传承有序, 文言文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语言, 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3 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多年以来,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尽管很多教师开始尝试用一些新的教学, 但是由于对文言文的价值认识有误, 只把教学重点放在词语语法上, 又由于应试之风越刮越烈, 教师和学生都陷入反复操练和追求分数的泥潭中, 文言文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抛掷一旁, 以至于老师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不想学习文言文, 教师也很困惑, 工作精力很大, 实际收效却甚微。三年的高中, 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 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 却还是一片茫然。因此, 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充分发挥文言作品对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巨大作用, 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努力营造出开放的教学环境。根据教学条件灵活安排, 教学的场所并不限于室内, 教师可以偶尔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 鼓励学生调动全部感官, 去观察“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去倾听“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去感悟“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 去验证“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在这样的环境里, 学生通过感同身受的体会, 很容易与古人达到思想的一致性, 培养出开阔的胸怀。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和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在众多人物对话的文言文中, 可安排角色扮演, 让学生把人物代入心里, 这样对其行为语言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教师不设条条框框, 让学生发散思维, 自由表达自身观点,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同时, 还要加强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和背诵指导。声情并茂的诵读和背诵, 是一种感染;抑扬顿挫的吟咏, 是一种陶醉;字正腔圆的朗读, 是一种示范。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也是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 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 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 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 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最后, 要适当运用现代流行语解读文言文。用现代流行语解读文言文是指采用标准的普通话, 或者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 结合文章或作品中固有的语气、节奏、情感而对文章或作品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的一个过程。如讲解《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其人, 课本介绍“他出生仕宦世家, 少为富贵公子”, 可以用时下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来加以形容, 学生则会心领神会, 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3]。当然, 运用流行词必须适度, 像把李白说是古惑仔来博取眼球笔者则并不提倡。

4 拓展阅读对学好文言文的意义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 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提升了不少。整体地看文言文学习方面的要求, 我们可以用“高、宽、活”来概括。高, 指着眼点高, 把文言文的学习上升到传承文化、形成精神底蕴的高度;宽, 指学习文言文的范围更宽, 对于文言文作品, 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 “用现代的观念”去审视;活, 指文言文学习的过程要活, 重视扩展阅读。学习文言文需要有大量的积累, 中华经典文言文甚多, 包括经史子集中即儒家经典、二十五史、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仅仅习读课本是不够的, 所以课外阅读显得必不可少。教师还有必要组织学生对更多经典美文进行课外阅读。这种阅读不以考试为目的, 而是为了学生增加知识储备, 提升素养, 积累写作素材。长此以往,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个人气质。

总之, 高中教师应将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为目标之一来进行高中语文教学, 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发挥创新意识, 又能体现素质教育;既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 也符合语文新课改后的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不仅能学到知识, 同时也能受到古人的启迪, 领悟到一些真谛,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从学习文言文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dba662a0066f5335a812162.html?pn=51.

[2]高慧荣.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语感教学实施策略试探[J].学科教学, 2009 (2) .

[3]陈方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0 (12) .

篇4: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必要性;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多媒体);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3)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分组合作阅读教学的尝试,是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上,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兴趣,诱发其思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浅谈我的语文新课改教学

普宁市南兴中学何丹琛

内容提要:新的语文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更要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他们的主体价值。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致力做到:

一、精心设置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二、创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培养创新思维。使他们在学校的短暂教育中,运用智慧来使自我价值、情感、人格都得到极好的完善,并学会自我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的能力。关键词:主体意识创建互动培养创新思维

在过去传统教育中,由于各方面因素,高分成了学校、家长、教师、学生追求的目标,学校教育在社会普遍意识中已成为纯粹为升学而组织的一项活动。传统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本,教学活动更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宰与控制,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恨不得将自己毕生所学在短短地45分钟内全部授予学生,而忽略了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这种脱离实用性,局限于课堂传授现成书本知识教法,是很难造就成人才的。值得庆幸的是新课改出现了,“新课标”课题针对此推出了新的课堂模式——“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

但语文知识是枯燥乏味的,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的语言知识更没有价值。要使语文知识的传授变得更可亲,更可用,而不是让人敬而远之。我们身为教师的就应引导学生将静态的语文知识学活,变为动态的知识。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就得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以达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知识、恐固知识的目的。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为此,我在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我发现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还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来使自我价值、情感、人格都得到及好的完善。

一、精心设置导语,激发学生兴趣,诱发主体意识

由于刚开始上课,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够集中,教师一定要用导语吸引住学生。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打了个很好的比方:“课堂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气氛,使大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可我们学校条件有限,除了录音和相配套的课文插图外别无所用,新课改以来,连课文朗读带都找不到。面对此困境,我只得另寻他法,很多时候我会针对课文的特点,精心选用相关的生活小故事或诗歌散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当然有时也会使用传统的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在教学当中,我发现散文语言优美,配乐朗读能相得益彰,这种方法能较成功地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对语文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古诗文的教学则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述背景资料或是诗人的一些生活小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诗文内涵更好的理解;至于一些科学性较强的说明文,则利用学校的电脑搜集一些图片、图表,力求直观生动的展示枯燥的内容,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解。而与这些文体相比较之下,议论文则让我头疼不已,特别是教《最苦与最乐》时,内容枯燥乏味且谈的又是现今青少年最反感的话题——责任,又无法借用其他优美的诗歌散文来引入,当然更无法用图片来展示它的内容。详细审

读课文之后,既然是议论文体的文章,何不先设法让学生议起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呢?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苦事乐事那是俯拾皆是,只要话匣子一打开,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就提升了,接下来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自主地去思考探索作者所提的观点是否正确,进而接受理解作者的苦乐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时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充满情趣的导语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时,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这时的心境较宽松,心情较愉快,不会造成心理压力。”①刚好那几天人有点感冒,于是我这样设计了开场情景:苦着脸,皱着眉走进教室(平时的我常面带微笑),大家都奇怪的望着我,其中有个同学关心地问:“老师,你怎么了?”“刚吃了药”(把眉头皱得更紧),大家“哗”的一声,松了一口气,“良药苦口利于病嘛,这有什么好苦的?”“那你们认为称得上最苦与最乐的事又是怎样的呢?”哇,真的如我所预料,大家的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了。等他们说得差不多时,我顺势将文章推介给他们,满足他们刚被诱发的阅读期待,实现自发性、自主性阅读。

二、创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培养创新思维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教师只能扮演一座桥的角色。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教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认识到学生对教材在理解上会有差异。

在课堂上,我最喜欢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阅读文本,因为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它

是以了解文字文意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老师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不用老师教也能读书。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老师要走下讲台,自主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陈旧观念,建立新的教育观:老师不应该只是单一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惟有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果两者之间不是朋友式的关系,那么心理距离必然就远,学生的参与热情必然不高,教学效率必然最终必然相对低下。只有满足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平等互尊的需要,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愉快地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到离开学校之后,能甩掉老师这根拐杖,实现终身教育的意义。

再者,在互动中,老师还应意识到学生由于知识掌握的局限性,错误或意见不合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并且有些时候教师和学生所面对的都是“新生事物”,师生都有可能处于无知状态,这时老师应耐心聆听学生的理解分析后再师生共同探讨,把权威的面具卸下,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都不止一个,并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地位发生了变化,他的头才会抬起来,手才会举起来,话也才敢“多”起来。

课堂教学是在一个集体中实施,有了师与生之间平等互尊和谐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再加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合作,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比起老师与学生更容易沟通,因为他们身份、年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更接近,他们之间的合作探讨更易产生共鸣。曹明海就曾这么说过“正是

在这一生生不息的解读创造过程中,不同的读者总是以自己突出个性、时代性的创造性理解,赋予文本一 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本的意义得到不断的开拓和建构,是有永恒的生命力”。③

以八年级上册《最苦与最乐》一课为例。我在师生共同探讨苦乐观和责任这一教学环节时,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问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如果说在现实生活当中,你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下雨,某某同学用雨伞护送你回了家。之后在一次考试中,他要求你把试题答案传给他,你会怎么做?”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传给他,因为他上次下雨时帮助了我。有的学生说不传给他,做为朋友,应该帮助他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并给予他学习上的帮助,两人齐头并进,这才是尽到做朋友的责任。但立刻又有同学起来反驳,他帮了你,你怎么可以不帮他,为朋友就该两肋插刀,再说传纸条那是小事。谁说传纸条是小事,这关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有同学又有不同意见了。

课堂上,学生们不自觉地分为正反两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激烈的争论,发散的思维,慢慢地,学生自己达成共识,尽责任报答恩情要分性质、分场合、分范围等等。学生在争论中,彼此引发思考,彼此受到启示,彼此得到教育。同时,学生对文本及它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有了更深的审视与理解。

课堂上创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构建,实践能力有所促进,而且使学生在独特体验中提高个人修养,健全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在互动中建立正确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① 彭奇玉《中学生心理分析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5年版

P156

② 彭奇玉《中学生心理分析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5年版 P121

③ 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 P31

篇6:初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

作者:雕庄中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3 更新时间:2008-2-19 9:13:14

通过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明确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发现在新旧课标改变局势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弊端,从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中进行分组、合作阅读和学生思维激发方面来阐述了进行教学尝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课程标准观念转变合作阅读思维激发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考虑到正在课堂中听课的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无从谈及;教师还只是在字词句、语法中捣来捣去,让学生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份儿,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是无从谈及的。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就造成许多切身之苦:听不懂之苦,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由于老师讲课的调子高,而学生本身的基础差,以及学生没有自觉性,最终导致听不懂或不想听,乃至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这样也就自然没有好的教学效果。

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这样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怎样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呢?”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上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以下就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必要性;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 1

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无利的;凭借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变对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老师的教,不是把教材完全嚼烂,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不是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去再加以重复,讲得不完整,没有深度,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就更正。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多媒体);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

本次进行的分组合作阅读教学的尝试,是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上,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兴趣,诱发其思维。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想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维激发训练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的核心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受到激发与启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情感等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1、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

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当然会将学习进行到底。

2、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同学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说、故事等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如此等等。教师

都是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是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的航船,志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在吃透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进行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证的评价,就尤如给学生“雪中送炭”,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上一篇:学校九年级工作计划下一篇:装饰设计公司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