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观视阈下儒家语言文化流变的律例印证

2022-10-05

天人关系的诉求,可以说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的永恒主题。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便不断地开始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探究。《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在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天地万物的变化自有其规律,儒家把天地万物运转变化的规律称之为“生”,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易传》明确提出了“生生”的生态哲学观,强调了自然界生化万物的过程和规律,认为人应该效法自然界化育万物的“天德”,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恰当地参天地之化育,从而使人类在得到自我发展的同时,又不破坏生态系统。天道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天”更多地指被人格化了的自然,儒家对天道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生态文化思想,这首先体现在对天人关系的诉求上。

一、儒家文化流变的文化切入与语言考证

《周易》明确指出“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孔子虽罕言“天道”,但他认为“天道”是通过四季变换,万物生长,生生不息加以体现的,是人人都能体悟和效仿的,是无需多言的。孟子也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在儒家后学那里,“生”更是被看作宇宙的本质,是等同于“仁”的大德,最终形成了要求人们有道德地对待山川大地、草木虫鱼、飞禽走兽的生态思想。在阐释“生生之谓易”时,程颢也称其为“仁”德:“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一个元底意思。‘元者善之长’。”且“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对此,儒家有较多的论述,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就是说在开发自然资源时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不过度开发,这样既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资源,又能维护生态平衡,否则只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而人们也终将会自食恶果。

二、儒家文化对现实生态的价值关照

儒家强调对自然万物的珍爱和保护,但并不是说人在自然面前应毫无作为,只能被动地顺服,相反,它提出了“以时禁发”的生态实践原则,主张合理而有原则地利用自然,使其为人类服务。从孔子“仁者爱人”,到孟子“仁民爱物”,再到宋代儒学家“天人一体”观转变,反映了儒家对生态思想的发展历程,它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实现了由家庭社会伦理向生态伦理的拓展。孟子曾用“牛山之木”的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孟子·告子上》云:“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三、儒家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双重契合

儒家所讨论的“生生之德”、“仁民爱物”、“赞天地之化育”的生态思想和原则,实则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儒家哲学乃至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国文化究天人之际的结果是得出了‘天人合一’的普遍原则,它的生态内涵是服从自然,辅助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天人合一”的境界又被表述为“与天地叁、“民胞物与”、“人与天地一物也”等。儒家强调“万物一体”,但这并不是说人只能被动地依附自然,相反,儒家哲学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不仅像万物一样有气、有生,最主要的是还有知、有义。正因为人是有理性,有道德认知的,所以人应该通过效法天地,模仿圣人,将百姓当作自己的同胞,将万物当作自己的朋友,努力做到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参与和帮助天地完成生养万物的更能,只有做到这一点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是能够与天地并立的人。

四、结语

儒家文化认为天地之间唯有人最贵,人有足够的智慧开发利用天地万物,来满足人类生存的内在需求,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客观要求。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正如汤一介所说“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不可能直接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问题。但是,‘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授式。认为不能把‘天’、‘人’分成两截,而应把‘天’、‘人’看成是相即不离的一体,‘天’和‘人’存在着内在的相通关系,无疑会对从哲学思想上为解决‘天’、‘人’关系、解决当前存在的眼中‘生态’问题提供一有积极意义的合理思路。”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地夸大儒家“天人合一”的作用,还应该看到儒家对“天人合一”的论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构建其社会政治伦理的体系,为了论证封建统治及社会变革的合理性,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人与万物一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部分,则是儒家生态文化的精华,是我们应当借鉴吸收的。

摘要:在儒家看来,“生”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它无处不在,不仅是宇宙万物运行不息的法则,而且与“仁”相辅相成,“生生”是道德上的至善,它可谓是儒家生态文化思想的核心。儒家这种日月运行、万物并育、寒暑交替的变化特性被看作是天地之大德,是人类应该效法的。

关键词:生态文化观,儒家,生态文化,律例印证

参考文献

[1] 扬之水著.诗经名物新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2] 陈浩天.政府民生治理:公共权力的合法性运作与演进谱系[J].湖北社会科学,2015(8).

[3] 扬之水.诗经别裁[M].中华书局,2012.

[4] 陈浩天.资源下乡:农户需求治理与政府治道变革的服务转型[J].学术交流,2014(9).

[5] 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 陈浩天.农户土地流转需求意愿的假设证伪与模型建构:基于全国20省236村2998个农户的实证调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0).

[7] 陈浩天.农户个体差异与国家惠农政策嵌入的相关性研究:以20省“新农保”政策的执行效果为表达对象[J].农村经济,2014(3).

[8] 陈浩天.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悖论与价值赓续[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上一篇: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的重点与建议分析下一篇:克霉唑乳膏治疗念珠菌阴道炎156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