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阈内的节约经济--节约经济的文化思考

2024-05-11

文化视阈内的节约经济--节约经济的文化思考(精选8篇)

篇1:文化视阈内的节约经济--节约经济的文化思考

文化视阈内的节约经济--关于节约经济的文化思考

节约在中国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应是人们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浪费,既有制度层面的.因素,也包括了文化习俗--各种浪费陋俗的因素,陈规陋俗导致的浪费,往往比经济上的浪费更可怕.实现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有赖于经济学家开出“药方”,亦应营造节约文化及其文化氛围.不仅应对各种浪费陋习开展文化批判,而且应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节约文化.通过新型的节约文化促进节约经济、节约型社会的实现.

作 者:严明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刊 名:北方论丛  PKU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 年,卷(期): “”(1) 分类号:B016.8 C912 关键词:节约   节约经济   文化  

篇2: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思考

一、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30年来, 我国人均主要工农产品产量明显增加, 国民收入显著提高, 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日益增多, 人民生活状况大为改善。与此同时, 我国的资源消耗也随之显著增长。一是能源消耗增多。据统计, 1990-2005年十五年间, 我国平均每天能源消费量由270.4万吨标准煤上升到611.8万吨标准煤, 年能源消费总量由98703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23319万吨标准煤, 年均增长8.4%;能源缺口年均约1700万吨标准煤。二是耕地面积减少。我国耕地面积由2001年21.5亿亩下降到了2006年的18.27亿亩, 五年间人均耕地面积由1.68亩下降到1.39亩, 人地矛盾加剧。三是资金消耗加大。国家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的投入增多,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8773.6亿元人民币, 比2004年增长了26.0%;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2005年达2388.0亿元人民币, 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30%, 比2000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四是劳动力投入增加。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90年的2140元/人上升2005年的18364元/人, 十五年间增长了758.1%。五是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经营的粗放, 体制的不完善, 管理的疏忽等, 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诸多方面存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造成高成本、低效率的现象。这就决定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可能长期以资源依附为模式, 必须走资源节约、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 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降低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消费成本和协调成本, 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全要素贡献率,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核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大战略要求, 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 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中, 必须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重大关系, 转变现行资源掠夺型发展模式。一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各种资源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相适应, 避免贪大求快、拔苗助长、不计成本代价、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 减少各种浪费和损失。二要满足市场顾客之需, 在开发和提供产品或服务之前应先确定市场需求, 并使所开发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市场需求一致, 使产品或服务适销对路, 避免产品滞销导致人、物、财、时、空等资源的错用和浪费。三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 在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实行精打细算, 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投资收益率、劳动生产率及生产全要素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力争以较少的代价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四要顾及社会之需, 既要满足当代人之需, 又要顾及其子孙后代之需, 确保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五要有系统的办法, 从战略、组织、结构等多角度, 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领域, 规划国家或地区资源的综合利用, 力求合理、适度和科学, 充分体现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建设的全面性、长期性和协调性。

三、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实行社会再生产全程节约

第一, 实行社会产品生产过程的节约。

社会产品生产过程节约, 要求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实行各要素节约, 不仅要减少本产品生产的中间消耗 (直接消耗) , 而且还要减少中间消耗产品的中间消耗 (间接消耗) , 以较少的成本取得较多的产出。

第二, 实行社会产品交换过程的节约。

社会产品交换过程的节约, 一方面要求国家开放市场, 完善多元市场体系, 培育多样营销组织, 健全市场机制, 打破经营垄断, 降低交易成本, 搞活产品流通, 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另一方面要求流通部门在货源组织、产品运销、贮存加工上节约资源, 尽可能降低流通成本, 多增进流通效益。

第三, 实行国民收入分配过程的节约。

国民收入分配过程的节约, 一是在财政收支中体现节约, 把土地、水、矿产等资源税收纳入财政预算收入, 把改善自然环境、保护资源的投入纳入财政支出。二是在信贷中体现节约, 通过低息、贴息贷款支持各部门资源保护与环境改善行为。三是在财产收支上体现节约, 对企业或个人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所获得或所付出的财产, 包括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 应给予激励或补偿。四是转移收支中体现节约, 接受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捐款、献款和馈赠, 承担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义务支出。

第四, 实行国民收入消费过程的节约。

国民收入消费过程的节约, 就是在满足劳动生产力提高而引起的对生产资料追加的需要、满足由于人口的增加而引起的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源的需要、保证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增长之下, 合理确定国民收入这一总额中积累与消费的最低限, 节约生产使用、消费使用、积累使用和净出口使用。

四、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关键是强化主体责任

第一, 强化企业节约责任。

其责任在于加强企业经营微观管理, 培养员工的节约和效率意识, 依靠制度和技术创新, 改进生产工艺, 控制经营成本, 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和规模效应,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产品结构, 合理安排生产要素, 发展“绿色”、“清洁”、“安全”、“环保”、“节能”、“节地”、“节水”、“可循环”等生产, 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节能工艺等转化为生产力, 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 节能减耗, 充分利用生产要素, 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

第二, 强化公民节约责任。

公民是资源的提供者, 也是资源的消费者。力求做到:一是节约资源, 避免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二是垃圾减量, 使用绿色产品, 尽量减少垃圾的排放。三是主动回收, 将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集中安全处置。四是反复利用, 延长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年限, 尽量做到反复使用和多次使用。

第三, 强化政府节约责任。

对内, 要简政精员, 严格自律, 依法治官、治政, 严打贪污腐败、以权寻租, 确保行政有序、公正、清廉、低本、高效。对外, 要加强公共服务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 运用财政、金融、价格、外经等经济杠杆, 有效地调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调节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流量和流向等。

五、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重点是实施节约发展战略

第一, 制定和实施节约型农业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节水、节地型农业,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发展以水田为基础的水旱作物轮作和立体间作、套种农业, 发展丘陵山地“农—林”或“农—林—牧—渔”等复合生态农业, 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 发展物质多次循环利用循环农业,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通过工程、农艺、管理等综合措施, 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各种资源, 使农业有限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效益最大。

第二, 制定和实施节约型工业发展战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加强对造纸及纸制品、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日用化工、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家具制造、机械、化学、冶金、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建材、印刷等传统工业改造, 促进节能减排, 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产, 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环、零排放的生态工业, 促进消耗型传统工业向生态型现代工业转变。

第三, 制定和实施节约型服务业发展战略。

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废水和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环境分析监测、环境研究开发、环境培训教育、会计核算审计事务、市场调研与预测、市场营销咨询、产业产品发展规划、产品维护维修、工商企业管理等服务事业。

六、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保障是制定落实节约机制

第一, 推行资源计划法。

即从本国或本地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出发制订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计划, 这就要求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 要探明本国或本地区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 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对可再生资源做到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对不可再生资源做到物尽其用。

第二, 试行绿色GDP。

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通过从现行GDP中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衡量我国经济产出总量中的自然和社会成本, 增长代价和增长方式, 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 分配和社会保障, 以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

第三, 实行环境补偿机制。

为了维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给社会带来的公共利益, 要求环境资源利用者从其所得收益中, 拿出一定比例对所利用环境和资源进行维护、重建和改善, 以恢复与保持环境资源的良好生态。通过“谁利用、谁受益、谁补偿”, “谁破坏、谁治理、谁补偿”的办法, 促使企业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对资源加以科学利用。

第四,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社会性目标、便于操作的生产经营评价制度、项目审批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 实现资源有序、高效利用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 杜绝高消耗、高污染、破坏环境、危害公众健康的产业产品进入市场, 提升国民经济运行质量。

第五, 落实资源市场机制。

完善资源价格体系, 使资源价格充分体现资源的供求关系和价值, 确保资源所有者的资源收益。打破资源垄断和特权经营, 提高资源市场的开放度、透明度和自由度, 保障公平竞争, 形成有利于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有利于节约型技术开发应用的市场环境, 促进资源合理流动, 使各类资源能够按照供求规律和公开价格竞争实现优化配置。

第六, 加强以法治理。

制定《物质回收法》、《循环经济促进法》, 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开发利用意见》等法律制度, 使国民经济运行节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促进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

七、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手段是依靠科技进步

第一, 加大工业部门的技术研发和推广。

加强紧缺战略矿产资源高效分离提取与清洁综合利用及材料开发研究, 促进数控、网络等先进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逐步应用, 提高节约技术、干法生产技术在建材业的普及率, 扩大生物发酵技术、酶法转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制药行业的推广, 在钢铁行业广泛采用高炉长寿技术、焦炉煤气脱硫氰技术, 以及应用烧结余热回收、高炉热风炉余热回收利用、转炉煤气干式回收等节能技术, 通过技术改革创新, 提升传统工业技术水平, 实现工业企业节能降耗。

第二, 加大农业部门的技术研发与推广。

发扬我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 实施良种良法, 推广水旱作物轮作和立体间种、套种, “农-林-牧-渔”复合生态农业, 秸秆氨化再利用等物质多次循环利用生态农业, 以及以沼气为纽带的“养殖 -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 加强农业气象预警预报、农业信息情报网络建设, 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 加大服务业技术的革新改造。

加强宽带无线通信、可控可管的IP网、复杂系统软件工程等信息技术研究;建立商品市场信息网络和监测体系, 推进计算机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互联网技术在商业服务业中的应用;加强铁路扩能改造和信号自动闭塞改造和牵引供电系统建设, 开展清洁生产和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促进营运系统现代化;加强水运航道治理和助导航、通信、航运枢纽等工程建设, 发展大型多式联运、网络化运输、大型城市配送服务;加强电信业务的互联互通业务, 推进服务领域规范化、程序化;开发多媒体技术,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 促进教育文化资源的优化利用。

八、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方式是创新资源利用

第一, 规模利用。

即以大规模专业化生替代小规模零散性生产。小规模分散性零星生产虽然灵活易变, 但由于对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占用分散, 不易发挥资源综合效益。而个体农民、中小企业通过走合作、合伙、联合的道路, 整合各种资源, 可以实现土地、资金、劳力、技术等资源集约利用, 使经营从小变大、从弱变强, 规模效益更好。

第二, 集约利用。

即以集约经营替代粗放经营。“粗放经营”是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散地投入到较多的生产经营项目上, 实行广种薄收, 其显著特点是科技、管理水平低, 单位成本效益低, 资源浪费比较严重。而“集约经营”是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投入到某一或几个生产项目上, 以提高单位成本效益的经营方式。在人多地少、地价地租上涨、资金有限、能源危机等情况下, 集约经营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三, 循环利用。

即以多次循环利用替代一次性消耗利用。通过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经济流动中产生的“废物”, 比如, 开发太阳辐射能、风力、水力, 发展“立体农业”, 进行生活或工业垃圾的回收处理等,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四, 有序利用。

即以有序规范化管理替代无序混乱管理。管理的无序会带来时间、金钱、劳动力以及其他资源的错用和浪费, 导致企业低效益。企业通过实施现代科学管理, 从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多层面入手, 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的有序性和规范性, 实现人、财、物资源组合的最优化。

第五, 技术利用。

即以技术密集型增长替代资源消耗增长。资源消耗型增长有它的极限, 能源危机、地力衰退、资源枯竭会减缓经济的增长。通过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工艺改良等, 延伸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

第六, 节俭利用。

即以勤俭节约消费替代铺张浪费消费, 使广大民众正确认识资源的价值, 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 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 使各种消费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第七, 信息利用。

即以信息资源替代物质资源。通过建设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 使公众能够借助或根据各路及时、准确的信息, 做出正确的判断, 采取正确的行为, 避免因信息不对称、不及时、不准确所导致的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错用和浪费。通过搞好征信工作、市场预测, 建立信用制度、自然预警制度, 避免或减少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降低产易风险和交易成本, 减少资源损失。

[本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软科学技术项目《广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合同编号:桂科软06138010]

摘要: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资源。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迫切之需。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关键在于加强国民经济主体责任、实施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国民经济绿色评价体系。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 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实现“降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编著.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人民出版社, 2005

[2].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科技日报社联合编著.21世纪经济与环境发展大趋势———绿色新概念.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4

篇3:文化视阈内的节约经济--节约经济的文化思考

关键词:运输方式;货物列车;质量

2016年是铁路局作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转型的关键一年。作为铁路运输组织者的调度员,也必须从传统的指标化运输组织向市场化、效益化转变,努力提高列车质量,加速列车周转,提高运输组织效率 ,增收节支创效,提高运输效能。

一、在同等工作量下,提高列车平均牵引总重,节约运输成本

列车平均牵引总重=总重吨公里÷运用机车本务机公里[总重吨公里为牵引各种运输种别机车的本务机公里与牵引总重的乘积;运用机车本务机公里为牵引列车的本务机走行公里(不含单机)]。

以黄岛站2016年1月份为例,全月共计发出货运列车1387列73857辆,同期2015年1月份共计发出货运列车1421列73632辆,对比可知发出列数减少36列,发出车辆却增加125车,折算同等工作量通过满轴开车,减少机车使用38台,减少机班使用76班,按电力机车使用成本每台16657元计算,共计节约机车使用费63.3万元。在同等工作量下,列车平均牵引总重的提高有利于节约机车机班的使用,对于机车成本支出的控制具有直接意义。

二、组织满轴开车,组织均衡运输以节约成本

平牵=总重吨公里(不分劈重联、补机)÷本务机走行公里。

从公式看欠轴列车走行距离越短,平牵指标完成越好,整列空车以及空重混编列车虽按照《列车编组计划》规定不统计欠轴列车,但实际会拉低平牵指标的完成。因此除去欠轴列车的严格控制外,大力压缩空车走行距离也是提高货物列车平牵的有效手段。

济南局惯性空车对流区段出现在京沪南线、胶济线,其中京沪南线受车流调整的影响,是阶段性的,而胶济线出现的空车对流是受制于东风、淄博解体能力,是一贯性的,因此从调度的角度出发,要加强对东风站解体作业的指导和督促,杜绝这一区段空车对流的随意性,作为下一步提高列车平牵的重要内容。根据2015年数据测算,如果实现这一区段空车对流,将会提高日均列车平牵10吨。

三、货物列车客车化的运输

(一)货物列车客车化的概念引入在我局始于2009年,当时管内运输限制区段比较突出的表现在胶济线济西地区,由于货物列车的无序开行,造成济西站车流阶段性集中到达现象非常严重,货物列车大面积等线,机车车辆周转效率低下,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济西枢纽到达车流与出发能力不匹配。

(二)客车化就是如何将济西出发运行线的车流需求与到达车流良好的衔接起来,通俗一点说就是在济西开车具备运行线条件的时间段,我们有恰好的到达车流去支撑开车需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可以良好的解决流线匹配,最大限度的减少技术站股道占用时间,进而减少周边货物列车等线。

(三)开行货物列车客车化对于保证管重均衡到达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1、由于有效货源不足,装车调整空间已基本消失,原有的货流服从车流的运输组织方式已翻转为车流调整必须满足货流需求,这也是货运组织改革的要求之一。

2、管内重点的卸车站的卸车能力与装车需求仍存在差距。以茌平为例,铝矾土卸车目前最大卸车能力为日均6列,管内装车需求在8列,长期需求在10列,在这种情况下卸车站的接卸能力决定了装车量的大小,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卸车站卸车,将直接限制装车数量,因此对于上述重点车站的分品类卸车组织必须作为各班组管重输送的重点。如:3月25日,在东风上行双班机班紧张的情况下,盲目将到达晏城、历城的矿粉保留5列,而第一班晏城仅到达2列、历城到达5列,有限的双班机班被用作东风站开空敞车交口。这种调整带来的后果就是车站卸车能力的被严重浪费,以及保留列车解除时的机车机班浪费。因此必须要有预见性的根据卸车站的货位、能力、机具等因素,组织均衡到达,以免不必要的能力浪费和分界口的交接。

3、充分发挥卸车线卸车能力,最有效方法就是根据卸车能力组织好均衡到达。

使用货物列车客车化的思路来解决管重均衡到达的问题,就是根据车站卸车各环节作业时间,确定到达时间、列数,进而倒推装车站始发时间。因此坚持货物列车客车化开行,一方面可以保证技术站、卸车站的均衡到达;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货物列车保留,达到节约机车使用的目的。

四、结语

在2016年的调度指挥过程中,为减少运输成本支出,调度员要有大局观念,严格执行列车班计划,应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合理使用机车,严格执行列车编组计划,提高列车编组质量,并积极开展对列车编组质量的专项检查。加强分析考核,对执行班计划和列车编组计划的情况及时组织分析、上网通报,并严格按规定进行考核,确保列车编组质量符合规定,满轴开车,均衡运输,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运输效益的目的。

篇4:文化视阈内的节约经济--节约经济的文化思考

一、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所谓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此背景下, “节约型园林”的建设不仅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确保生态园林绿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其建设应从改善城市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 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改善退化的自然生态环境, 从而建立完善的园林绿地环境防护体系。目标在于探索自然的合理利用方式, 从而改善生态与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 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二、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 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三是以最小的投入, 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1、节约能源与资源

从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出发, “节约型园林”是指节约使用各种资源与能源的园林绿地建设和运营模式。就是要在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及运营等环节中, 按照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循环经济等原则, 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并减少能源消耗, 以最少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创造最佳的室外人居环境。

2、改善生态与环境效益

从改善生态与环境的要求出发, “节约型园林”是指有助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的园林绿地建设模式。就是要借助城市园林绿地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充分发挥绿地在维持碳氧平衡、蓄水保水、调节温湿度、滞尘减污、防风减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使园林绿化真正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出发, “节约型园林”是指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能力、展示自然魅力的园林绿地建设模式。就是要在园林绿化建设中以“阐释自然观”为文化主体, 营造适宜的“自然”空间和场所, 加深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 促进人们对大自然的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节约型园林应该是最合理、经济、高效的园林形式, 同时, 根据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 节约型园林绿地应该是生态型园林, 应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具有可持续性、自我维持、高效率、低成本等基本特征。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核心是节地、节水、节材、节力、节能, 以最少的投入, 展示出生态效益及园林绿化内涵的发展模式。

三、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主要措施

1、园林绿化的节地措施

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用地矛盾的日益加剧, 建设节约型园林作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能够在缓解人地矛盾, 改善小气候环境, 节约资源与能源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为此, 应大力提倡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节地型园林形式, 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利用屋顶、桥体、坡坎, 甚至墙体等种植攀援、垂吊的藤蔓植物, 进行立体绿化。做到见缝插绿, 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增加三维绿量, 能取得较好的降温、滞尘、减噪、制氧等绿化综合效益, 以及良好的遮荫效果。节约用地还表现在大型绿化工程中, 要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 尽量做到保持场地原有的地貌特征, 土方就地平衡, 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表土作为种植土进行回填, 减少客土利用。因外来的回填土和种植土, 大多来自于山地和农田, 大量的园林土方工程势必对山区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

2、园林绿化的节水措施

节水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广泛提倡使用集水技术, 推广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从提高渗水率的角度考虑, 应尽量减少铺装面积, 注重雨水的回收、中水的利用, 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 以及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建设节水型园林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 如在新建小区及有条件的地方, 可在雨水管道排放处修建蓄水池, 把天然降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充分利用起来。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重视园林工程的节水设计, 适当提高表层土壤的入渗率, 调整植物种植结构发展节水、抗旱型绿地。

3、园林绿化的节材措施

“节材型园林”是指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 合理使用各种材料并减少各类废弃材料对环境影响的园林绿化建设模式。节材型园林建设节约型园林应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 减少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 以及环境友好型材料, 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突出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 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富有创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再利用的方法, 形成十分奇特有趣的园林小品如利用搅拌机剩余的混凝土形成的“假山石”;以铺路剩余的石块、砾石作为园林铺地, 以及利用死树枯干形成的园林景观等等。此外, 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 与其将大量焚烧或作为生活垃圾处理, 造成资源的浪费或环境的破坏, 不如将其回收利用或作为园林绿地的生物性肥料, 或作为园林建设的材料, 营造独特的园林景观。

4、园林绿化的节能措施

节能型园林绿化作为节约型园林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提倡并鼓励因地制宜, 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 如风能、太阳能、水力等, 实现安全清洁的园林绿化建设养护和日常管理。节能型园林是指以资源节约, 合理利用, 循环利用为原则的园林建设和运营模式, 就是要在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 最大限度地节约水、电等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能源消耗。另外, 利用反光和荧光材料制作的园林小品、指示牌等, 既有利于营造节能型园林绿化, 还能够产生独特有趣的园林景观。

5、园林绿化的节力措施

节力型园林建设应以便于养护管理作为衡量的标准, 要求在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和日常运营中, 减少人力、物力、则力的投入。据统计, 在发达国家大约10年的养护费用就相当于园林的建设费用, 园林的养护费用己经成为政府的巨大负担, 尤其在中国, 随着人力资源成本逐渐提高, 园林绿化的养护成本也将越来越高, 现在若忽视养护管理问题, 园林绿化有可能很快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难以承受之重, 园林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日标也难以实现。因此, 节约人力, 便于养护, 理应成为节约型园林的考核标准之一。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在此背景下, “节约型园林”的建设不仅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确保生态园林绿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

参考文献

[1]孙春彦:《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的认识与思考》[J], 《内蒙古林业》, 2009年第10期。

[2]李琳:《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之我见》[J], 探索.理念, 2009, (8) :68.

篇5:文化视阈内的节约经济--节约经济的文化思考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发力中原已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家战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角河南省而言,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背负了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重大挑战。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的建设中,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以产业化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是提高郑州市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资源强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当前文化转型的重要方式。

一、郑州市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

(一)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持续提升

在文化强市背景下,郑州市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一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二是文化资源产业单位数不断增长,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郑州市文化资源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增多。

(二)文化资源产业化形式种类多样

一是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方式丰富多样。如郑州连续多年举办了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世界传统武术节,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取得了明显效果;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更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相关的文化民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主要集中在动漫行业。三是郑州市依托中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特色、地域文化资源特色、林业生态建设特色,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发掘郑州市文化资源产业。四是文化资源多样化发展带动了旅游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三)文化资源产业化组织日渐成熟

郑州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新闻出版业,以“山、河、古、拳、根”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以少林武术、豫剧为核心的文艺演出业等,并且以此为主导的文化资源产业化组织也日渐成熟。

(四)文化资源产业化链条初步拉长

文化资源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势和主导产业链的形成。近年来,郑州市在致力于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同时,力求通过把文化产业链拉长,形成具有郑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化创新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少林寺”文化产业链条。

(五)文化资源产业化平台渐成规模

在推进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进程中,文化创意园区、动漫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园区等是郑州市近年来初具规模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平台。如金水文化创意园是河南省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是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以时尚创意设计为主导的创意产业园区;郑州动漫产业基地以信息技术、服务外包、软件开发、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规划建设面积1.8平方公里,投资规模将超过120亿元,等等。

(六)文化资源产业化机制逐步形成

加快郑州市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的发展,一方面要创新体制,另一方面要建立文化资源产业化运行机制。近几年,郑州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形成了财政、税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体系。

二、郑州市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整体水平低

郑州市的文化产业单位较多,但大多数规模较小,缺少有足够规模的大型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差。同时,郑州市发挥龙头核心作用的企业集团和企业群数量较少,具有带动郑州市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企业集团也在成长过程中,而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也只是初具规模,尚未具备市场竞争力。

(二)文化资源产业化形式发展不到位

郑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化优势,永葆其市场竞争力和艺术生命力,不仅需要现代化的创意、创新和科学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各种独具匠心的产业化发展形式。文化资源找不到合适的产业化发展形式,将可能导致文化资源流失,形不成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三)文化资源产业化组织发展不健全

文化资源产业化组织发展不健全,是制约当前郑州市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其原因主要是郑州市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面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扶持和引导文化资源产业组织的发展,导致文化资源产业化组织很难走上法治化道路。

(四)文化资源产业化链条连接不完整

近年来,郑州市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文化资源产业化链条方面连接尚不完整。在品牌建设方面,品牌定位不准确、形象模糊,导致品牌延伸不足、内涵缺失。

(五)文化资源产业化平台建设不完善

郑州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过程中,资本和文化产业相分离,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平台不完善,让厚重沉淀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不到产业化释放。郑州市文化示范园区建设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抱残守缺、各自为政等问题突出,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六)文化资源产业化机制未完全形成

对于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而言,尽管郑州市在河南省处于领头羊地位,但与国内发达城市和周边省会城市相比还相对落后,从政策措施的完善性来看,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系统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还不到位。

三、加快郑州市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一)整合资源、注重转化,提高文化资源产业化整体水平

一要合理整合郑州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二要结合现代科技力量,注重文化资源的转换;三要结合郑州市产业化平台优势,全力提升产业化整体水平。

(二)整体规划、均衡发展,培育文化资源产业化多种形式

一是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主导文化资源产业,积极发展网络服务、广告会展、文化创意和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二是充分利用地理条件的优势,方便与省内外地区和城市的产业化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充分发掘郑州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商文化”的鲜明个性,培育出更丰富多样、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形式。

(三)政策引导、多方协同,健全文化资源产业化组织形式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文化资源产业化,是国外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强多方协同,对民营文化企业应变“管住”为“激活”,政策上要先行一步,努力实现政策导向从“管住”向“激活”转变、政策作用从监督向扶持转变。在资源配置方面,要有可操作的政策管道使民营文化企业公平地获得资源。

(四)龙头带动、品牌开路,构建文化资源产业化带动模式

一是打造文艺表演产业化链条,二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链条,三是打造大型节会产业化链条,四是打造动漫、影视创作产业化链条。

(五)筑巢引凤、产业集聚,加快文化资源产业化平台建设

郑州市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实现区域文化的产业化,筑巢引凤,发掘自身的产业化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行列中来,形成产业集聚,铸就文化资源产业化建设的新平台。

(六)体制创新、制度保障,健全文化资源产业化运行机制

篇6:浅谈发展节约型经济

1、发展节约型经济, 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保持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 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建立在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大量污染基础之上, 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强调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 发展节约型经济, 通过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发展节约型经济, 是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

众所周知, 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仍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高投入、高耗费、高污染以及低产出、低效率和低质量问题的存在, 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随着我国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 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大,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压力不断增加。发展节约型经济, 已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决策。

3、发展节约型经济, 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 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资源消耗也相当惊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5.8倍, 德国和法国的7.7倍, 日本的11.5倍;钢材消耗是美国的5.8倍, 日本的2.7倍。我国的所有资源与世界水平相比, 没有一项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这种靠资源高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是有悖于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的。

二、准确把握节约型经济的内涵

节约型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 通过采取技术、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这个概念, 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内容:

1、节约型经济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环节上, 即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对应的三个相关方则是企业、政府和公众。

2、建立节约型经济, 系统庞大, 需要通过综合利用技术、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来加以解决。

3、节约型经济包含生产的集约和消费的适度两个方面。生产的集约化体现在资源充分利用和再生利用;消费的适度体现在绿色的、科学地、明智地消费。

4、发展节约型经济的要求是经济在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 要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

5、发展节约型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发展节约型经济的主要途径

发展节约型经济的途径, 简要概括为“五个狠抓”。

1、以三个环节为切入点, 狠抓高效。

在生产环节, 强调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中要少用资源,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要千方百计节约不可再生资源, 严格控制其消耗数量;要多渠道回收利用废旧物资, 限制乃至取消一次性消费品;要充分挖掘资源的多种用途并加以利用, 大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在流通环节, 强调提高运输效率, 减少周转环节, 降低成本费用。要大力推广新型环保高效的交通运输工具, 提高运输效率。

在消费环节, 强调提高使用效率, 引导绿色消费, 树立科学的、节约的消费观, 使“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2、以三个相关方为抓手, 狠抓节约。

对政府而言, 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 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节约技术, 鼓励消费资源节约型产品, 倡导绿色消费。政府要大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良好风尚, 同时从自身做起, 带头厉行节约, 在推动发展节约型经济中发挥表率作用。

对企业而言, 强调转变增长方式, 要改变原先那种高耗能、高消耗、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要科学处理经济发展、节约、消费三者的关系, 不能为单纯追求GDP的高增长而去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

对公众而言, 强调转变消费方式, 倡导理性的、资源节约型的绿色消费方式。提倡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节约资源, 以资源节约型的绿色产品满足公众的需要, 实现人与生态和谐、与环境友好。

3、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关键, 狠抓集约。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关键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要扩大内涵生产;要通过扩大企业的科技投入来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以质取胜;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要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要素》资源投入要向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的方向去转变。

4、以建立健全法律机制为保障, 狠抓执行。资源浪费的根在于缺乏制度保障以及制度执行。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政府要制定严格的统一的国家节能制度和能源消耗标准, 完善和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耕地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绿色GDP核算与数据公布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对生产“三高”产品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要有强制淘汰制度;对重点耗能产品要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新上项目要建立完善的资源评价体系。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查处浪费、破坏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要规范市场交易, 对于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要严肃处理。

二是强化各项政策保障。要通过一系列有利于资源节约的财税政策,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需求结构的良性转变。比如: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 制定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 制定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 以及调整高能耗产品进出口政策等。

三是完善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一要强化各级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 果断杜绝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要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对于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企业和项目, 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整顿直至停产关门, 并要追究领导者的责任。二要建立多渠道的舆论监督。利用各种媒体及时报道那些浪费资源的新闻, 引导全体公民关注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三要发动公众的监督。通过建立专门网站等方式, 畅通信息渠道, 充分发挥公众对资源节约的监督作用;同时政府部门要建立具体机构进行治理, 使信息上传下达;对监督属实有功者给予奖励。

5、以控制人口数量为基础, 狠抓素质。

节约型经济的建立, 必须以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后者为基础。许多资源环境问题是人为因素所致, 一些先富者受盲目攀比等心理驱使, 很容易出现奢侈性消费。如果不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技术再先进也无济于事。因此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资源节约意识, 大力弘扬“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广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通过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节约资源的宣教活动, 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不断提高全民对于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邹宏如, 节约型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实现途径, 人民网, 2008-11-11

篇7:汽车企业创建节约文化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 创建;节约文化;对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资源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加以统筹推进。如何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协调、管理科学、效益优化、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汽车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创建节约文化是这一课题的理想归宿,是汽车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转变,主动寻求竞争机遇,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

一、创建节约文化是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资源节约涉及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各个环节。生产过程尤其是节约的重点环节,企业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体之一,高耗能企业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多数企业的资源消耗指标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改善空间。在当前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严峻形势下,汽车企业创建节约文化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作为汽车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实质上转变为成本最少化目标,降低成本成为增加企业收益的重要来源。成本降低意味着节约,节约就是要促进降低成本,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良好的成本收益作为支撑。没有良好的成本收益,企业就不可能真正做大做强。为此,就要坚持厉行节约,弘扬优秀文化,深入内部挖潜,适时转变增长方式,寻找成本新的降低点,开源节流,竭尽所能来挽救利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其次,汽车企业能耗的高低直接影响运作成本高低,决定了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汽车企业是能耗大户,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产能过剩,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激烈的价格大战,产品同质化,原材料紧缺等原因,促使汽车产业已经步入“薄利时代”,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要素正在发生变化,这些一致决定了以技术进步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以持续降低成本来谋求竞争优势,成为现阶段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再次,创建节约文化不仅具有巨大的企业成本收益,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就汽车企业来说,既是资源消耗大户,又是大气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对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特别是一汽、东风、上汽等国内骨干汽车企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更是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既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树立良好形象的内在要求。

二、创建节约文化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汽车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应增强创建节约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率先垂范,积极探索,努力走在全国企业的前列,把节约文化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1.把节约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重要工作日程。首先认真制定节约型企业中长期实施方案与规划,组织实施和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目标、管理措施,明确指导思想、目的要求,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准定位,清晰定义;其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责任制;最后要把实施方案分解成班组、员工个人的具体指标,并确立详尽的奋斗目标和配套措施,实施方案既要有节约型改善课题,又要有节能降耗目标。

2.倡导节约精神,培育员工节约意识。企业员工是节约文化的实践主体,要整合员工个体愿景,化解重塑为企业整体的共同愿景,使员工从企业愿景和大局出发,将企业战略变成具体行动,着力把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灌输到节约工作中,培育员工节约意识。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节约文化的宣传教育,真正从思想上把员工发动起来,激发员工的节约热情,用道德的力量全方位提高节约成效。要加强员工养成性教育,引导员工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结合企业成本、质量、交付等工作,着力培养节约型员工,打造一支想节约、懂节约、会节约的员工队伍。

3.持续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通过全面开展设备自主保全,达到恢复设备精度,提高设备综合效能的目的,为建设节约型企业提供有力保证。建立能耗统计体系,分解费用总量,落实单向目标值,对成本费用指标实施具体有效控制,为定量化管理提供依据,推进精益生产。开展资源耗损普查工作,抓紧制定出台节约重点内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突出抓好重点耗能部门的节约。要善于发现、解决潜在的浪费问题,针对浪费的关键点、降成本的重要环节和复杂问题,将其作为对象,成立跨职能课题攻关小组,把握现状,分析要因,确定改善目标,策划改善对策,进而展开实施,最后对改善效果予以评价确认,达到降低成本、消除浪费的目的。

4.广泛应用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世界大多数国家注重节能始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面对着全球能源的日益紧张,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节能技术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近30年来,各国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改善了环境,降低了污染破坏。企业技术、装备部门应善于搜集国内外先进经验,加以吸收、消化,加快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淘汰浪费严重,污染超标的设备。

5.提高班组长素质,夯实管理基础。强化班组管理与考核,堵塞管理漏洞。一是加强班组长节能降耗知识的培训,通过班组长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示范效应,影响带动班组其他成员积极投入到节约活动中来,增强节约意识;二是要表彰在节能降耗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胜班组,并公示先进做法,以点带面,促进企业降成本工作;三是深化以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围绕本岗位、本班组的浪费现象,重点开展改善活动,搞好各班组小指标节约成果的评选工作;四是规范各类岗位的作业流程和作业行为,实现作业动作标准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管理,逐步消除工作上的浪费,促使广大员工节约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五是制定各车间、部门和各关键生产点的电量消耗的月、季、年度标准,实行总量控制、分片包干、责任明确的监控模式。

6.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的作用和优势。企业工会、共青团、女工委是联系企业上下的桥梁与纽带,也是创建节约文化的具体推动者和实践者。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优势,形成节约文化创建“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党员干部、团员青年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高,更为容易团结和带动身边员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推动开展监督工作,给员工群众作好示范,在点滴之处体现党员先进性,行举手之劳,做节约之事;二是青年是企业未来的开拓者和继承者,是建设节约型企业的一支生力军和突击队,对于培育、弘扬企业节约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7.建立约束、监督与激励机制。建设节约型企业、创建节约型文化,加强领导是关键,落实责任是保障,形成自觉意识是根本。特别是要通过制度有效地激励节约,通过制度有效地遏止浪费,不断优化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外在和内部环境,从而形成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保证节约文化创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具体来说:一是制定行为规范,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二是纳入培训,把员工节约观念与能力,作为长期工作纳入员工培训计划,不断对员工进行养成性教育;三是落实指标,按照各种考核要求,把考核指标落实到各部门、班组直至每个岗位,形成科学、完善的责任体系;四是成果奖励,把工作业绩与节约成果挂钩,不断调动员工参与节约的积极性,把降低能耗、节约开支与员工自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五是定期评价,对干部、人才、员工建立定期节约绩效评价制度。通过企业、部门与个人的量化指标考核,将企业战略与个人目标、资源配置、激励制度、考核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节约文化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

篇8:论循环经济下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提出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内容已经得到了充实。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循环经济,其概念本身有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不管是哪一种循环经济的概念,所倡导的都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来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利用中。在以往的生产模式当中,人们往往片面的追求工业生产利益的最大化,在生产的过程中只考虑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对整个生产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够重视。使得许多工业废弃物和有害物质流入自然环境当中,对土壤、水源、空气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因素造成了污染。在过去的时间里,也因此出现的大量人员伤亡的事件,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尽管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有关人员对因此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及时的补救,但终究不能挽回环境破坏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损失,也不能弥补自然环境中的巨大漏洞。另外,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一些企业乜有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对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标准和技术要求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导致很多资源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被浪费掉这不仅让生产企业在经济效益上蒙受了损失,同时也使环境资源的利用率下降,不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循环经济的理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人们透过循环经济的概念,在生产中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再循环利用,让环境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将生产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逐渐向环境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迈进。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的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一)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在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肆意索取,而不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导致很多自然资源出现资源匮乏的现象,使依赖这些自然资源进行的生产活动受到了阻碍。同时,这些资源的匮乏,还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影响到对这些自然资源有依赖的动植物的生存,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生态系统的变化,又会影响到环境、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争产进行。倘若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态度再不有所改变的话,那么久很难保障社会的长久的发展。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提出,为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节约型社会是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前提下提出来的社会构想,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尽可能节约资源和减少资源浪费,并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收益的社会形态。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能够减少环境资源在利用过程中的浪费,同时改善生产和管理,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了生产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二)节约型社会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尽管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前提下提出的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理念在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方面已经有必要健全的法律体系,但是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现有的有关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和法规仍旧不够完善。对节约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另外,由于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是最近几年才被提出的,在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人们对节约型社会的理解程度还不都深入,对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方案和方法也没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导致了很多有关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方案不能得到有效的施行,给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延误。在对一些有悖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理念的企业的监管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工作人员收受污染企业的贿赂,对污染企业不进行严格的监管甚至任由污染企业对环境进行破坏。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不够大,没有真正起到教育监管的作用,使一些受到整治的企业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方面刚刚起步,在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上缺乏相应的经验,同时由于技术水平和相关人才方面的缺乏,使企业中由于管理和生产的问题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一些高新技术中存在的先进技术少、工艺落后、技术设备老化等原因,也由于相关技术和人才的缺乏,在很长时间内得不到解决。除了技术上的问题,由于企业在进行循环经济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设备资源和制度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因此,需要企业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在制度上对企业整改过程中的经费问题没有比较完善的解决措施,导致许多企业产生了不愿意整改的心理,给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三、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就不能对建设工作的开展进行标准化,不能对建设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化,就以上出现的问题分析可知,建立健全节约型社会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是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在对法律法规的完善过程中,要针对节约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资源环境和人员等因素之间的特点作出必要的改进。将“减量化、资源化、轻量化”纳入法律法规,让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环保型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价时有据可依,在对出现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的产业进行整改时有相应的标准来参考。从而加快了污染和资源浪费企业的整治工作,提升循环经济体在社会生产行业中的比例,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提升了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效率。

(二)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宣传

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概念提出的实践并不长,在工作开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国民对节约型社会概念的认识不足,对节约型社会建设内容和方式方法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导致许多地区在生产和生活模式向节约型社会方面转变的过程中,遭受了重重阻碍。为了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必须加强对民众关于节约型社会及相关内容的宣传,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传播信息和资源手段也变得多样化。相关部门在进行节约型社会方面内容的宣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突出优势,将相关内容快速、全面、有效的传播到全国各个角落,逐渐加深人们对节约型社会建设工程的认识,为工作人员在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生产和生活方式向节约型社会理念方向转变时所涉及的科学技术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份额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工业企业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对工业废弃物和排放物的处理上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尽管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这些污染物和废气物流入自然环境当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这与循环经济背景下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理念是相悖的。为了在问题企业进行整改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企业在整改工作中的开支,就必须提升相关的技术水平,实现企业绿色生产模式快速、有效的转变。同时,在生产设备和技术上的改进,还能提高生产部门对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生产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不光是在生产方面,一些新的节能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也能有效的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人们的日常开支,给人们提供一个快捷、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四)建立和完善节约型社会评价体系

节约型社会评价体系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行建立的目的是将节约型社会建设方案中的内容进行细分,以实现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是否符合节约型社会目标的评价,并依此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进行正确引导,让人们从日常的小事做起,逐渐实现节约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节约型社会建设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对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有悖于节约型社会理念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惩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以防止此类现象的再次出现。并针对日常监管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分类并据此制定出这类问题的评价指标,以方便在今后遇到此类问题时能够有充足的证据对其进行辨别,从而快速地找出相应的处理方案降低这些问题给资源环境造成的损害。另外,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先进的传媒工具和数据处理软件,以提升工作效率,使整个体系结构更加清晰,便于工作人员的使用。

四、结语

在资源形式逐渐严峻的今天,如何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既是对资源环境的一种保护方式,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促进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对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工作,我们需要调动广大的人们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节约型社会对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群众的力量充分的发挥出来,让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更好、更快、更持久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的提升。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对于环境资源的破坏程度也不断的加深。为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统一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被提出,并运用到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实际当中。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内容。本文就循环经济下的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战略对策,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开荣.和谐社会与媒体责任[J].新闻前哨.2006(12):16~17.

[2]张红.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实施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80-4681.

上一篇:重阳节感恩活动主持稿下一篇:部署ERP应注意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