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教学的利弊

2022-07-26

第一篇:走班制教学的利弊

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范文

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当人类昂首步入21世纪的时候,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已悄然改变了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这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化社会使终身学习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未来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正是要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为目的,最终达到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影响每个人智力发展的三种因素,特别是外在环境和教育条件对个人发展和表现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进行改革,以满足具有不同智力结构和能力特长的学生充分发展,就是实施走班制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实行走班制,学生能因材择学,学生拥有更多选择学习的机会,有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主攻方向,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再创造是实施走班制教学的价值所在。

(三)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

走班制就是在尊重独立人格,尊重人的复杂情感,尊重人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能紧紧地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生命个体的固有特点,体现了人类自身和谐发展的观点。

二、走班制教学的基本做法

(一)制定走班制教学的学习目标

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主动适应学习过程,学会获取信息,拓宽知识,发现、解决问题。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出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二)实施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条件

首先,要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以适应未来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中,我校选取了化学与体育学科进行走班实验;学校自主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任选课与研究性课程全部为走班制教学,包括《智能机器人》,《单片机工作原理》,《交际英语》等十余门。

其次,要有强有力的师资保障,这是走班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加强在职教师校本培训,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研究意识及研究能力,促进个体专业发展与个性化形成的必由之路。走班制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校本科研的主题,通过校本教研活动这一载体提供实践的主阵地。

第三、资源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它包括硬件和软件系统化建设。我校在2000年易地搬迁重建成现代化的寄宿制学校之后在校内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已经达到了省内一流学校的水平,在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宿舍、食堂等不同的楼体,不同楼区设计成主题内容鲜明的科技长廊。教学楼设置的是诺贝尔获奖者及其成果的简介,让学生置身于当代科学的最前沿,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在智能机器人活动室,电工电路教室,汽车模拟驾驶室,手工制作室等活动室中,学生走出课堂重新找回自我,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实践天地中畅游,充分发挥着个人的创造力;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自然资源做为硬件设施补充;信息化资源不容忽视,标准的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听音室,多媒体互动教室,

2 直接上互联网进行教学正标志着人类进入21世纪学习的革命的到来。

软件系统建设则是注重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内涵的基础上,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做为学校的隐性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可以以此弥补学校办学条件的不足。

总之,在实施走班制过程中,应使学生成为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资源的引导者,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并且提高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它的功能,使其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三)建立走班制学习的管理机制

1、改进班级的管理工作是推进走班顺利进行的前提。走班制下的班级管理工作首先要选配高素质的实验教师担任班主任,进一步明确班主任的职责、权利、工作程序以及与原固定班级班主任的分工,这样的教师不仅要能胜任走班的教学,还要热爱学生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走班的班主任工作。此外全体走班教师要强化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的意识,实施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职责。

2、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走班制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加强教学检查,提高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在自我和群体的不断反思中,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实验室管理,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发现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入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加强校本培训,使教师自觉地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主动调整课程结构,端正教学态度,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追求教学效果,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学生,在面临被学生选择的激烈竞争中找准

3 自己的位置,延续自己的教育生命。

3、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使学生在形成合理化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促进个性化的发展。首先要下发课程计划包括本学期、本年级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注明必修和选修,每门选修课要配置选课指南。其次配备选课指导教师,在学生自己设计出学习计划的同时,在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负责解答学生选课过程中的疑问;第三,课程选择后的确认要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反馈选课结果,填写确认书。如有变更需延时结业或改修,需向教务处备注变更。

4、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走班制实施的有利保障。采用学生学业成绩档案袋记录方式,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事实,包括学生活动、实验、制作、研讨和书面测试等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以发展有所提高,即达到了评价的目的。

三、实施走班制教学的体会。

走班制教学打破的不仅仅是固定班级的授课模式,使程度相近的学生走到了一起,更把教师推向了接受学生选择的境地,作为教师必须重新认识现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的需求,进而重新完成教师的角色定位,以适应激烈竞争的教师职业。要想不被我们这个课程改革时代所淘汰,就必须全方位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走班制教学使教师认识到教师的价值在于,桃李满天下的学生在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突出的贡献。教师如果想让自己不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就要学会实现古老而新鲜的教学原则,实现教学相长,要想长时间的保持自己知识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就要学会从学生那里获取营养,从而从另一个角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进程。

第二篇:体育走班制教学

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 技能”的教学模式:体育走班制教学

3.1“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概念要素

所谓“走班制教学”就是: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上课时打破行政班按学生的自选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的形式。在年级内打破班级进行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体育走班制教学”具有以下基本形式和特征,需要以下基本条件和难度各自不同的工作:

3.2举例说明

某个有总数1000名,各年级160-180名学生不等的小学校。该校有5名体育教师,专项分别是田径1人、足球一人、篮球两人(其中一人练过乒乓球)、跆拳道1人。学校根据场地、教师、器材、体育传统和地方体育特色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了自己的“走班制”的教学形式:

1、2年级以“体育趣味课课练”、“少儿基本体操”的锻炼课程+小足球、小篮球、跆拳道、跳绳和乒乓球等体验项目为主。从3年级开始,学校主要根据体育教师的特长开设了足球、篮球、跆拳道、跳绳(田径教师进修后的项目特长)和乒乓球为特色项目的“一校五品”的“走班制教学”。该校三年级经过调整后,确定30%的学生(53人、2个班)学习篮球、15%的学生(28人,一个班)学习足球、25%的学生(35人,一个班)学习跳绳、15%的学生(25名学生一个班)学习乒乓球、15%的学生(26人,一个班)学习跆拳道,每个学生都在各自青睐的项目开始学习。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时,学校根据个别学生的要求,在项目上进行了微调,

4、5年级以后走班制教学非常稳定。该学校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各自较好地掌握了足球、篮球、跆拳道、跳绳和乒乓球的技能,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初中的“走班制”和高中的模块化教学奠定了选择项目能力基础。该校也形成了“一校五品”的体育课程特色,研发了5套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该校体育教师也在各自的运动项目方面成为当地的教学专家、裁判专家。

3.3“走班制教学”在确保“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方面的特效

由于“走班制教学”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的特征,因此可以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无效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可以说。要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和形成学校的体育“一校多品,一生一长”方面有着特殊的实效性。 4 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面临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4.1 走班制教学与专业化训练

从小学开始走班制会不会形成过早的专业化训练本文认为:不会。首先要区别什么是“过早的专业化训练”和“早期专业化训练”。“过早的专业化训练”是指明显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伤害了学生的身心的专业化训练,其实这样的体育训练的实例并不多,就连我们隐约感觉有这个倾向的杂技、竞技体操、跳水可能都会被受到教练员甚至是运动员的否定,而幼儿学钢琴练小提琴可能也不算,倒是逼幼儿学奥数背唐诗之类的做法有这个嫌疑。而“早期专业化训练”则是应该肯定的,世间赞美的“童子功”和从邓小平的“足球从娃娃抓起”到习主席的“坚持从娃娃抓起”都在要求体育的早期化训练,更何况从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再开始运动的专项化学习(还不是训练)都不能算是过早了。

4.2学生选择项目的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有没有正确选择项目的能力?本文认为:可以。儿童对运动项目的爱好指向是比较早期化的,至少比音乐、语文等要早。如果我们在小学

1、2年级做好了相关运动项目的体验性学习和知识性学习,加上体育教师在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的科学建议,再请学生家长参与一下意见,那么三年级的学生是可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的。

4.3走班制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本文认为:不会。首先我们常说的体育全面发展是指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指学生在众多运动项目上的全面发展,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很少见到从小精通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乒乓球那样的孩子,但是见过太多的什么都玩过一点最后什么都不精的孩子。何况任何体育项目中都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发展学生基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如果有的项目偏向某些能力发展,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补短板的方式来加强能力的全面发展。

4.4走班制教学与学生的爱好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使其终身体育变窄?本文认为:也不会。首先终身体育并不需要很宽的运动选择,很多“铁杆体育”人一辈子就热爱1-2个项目,而且真正热爱体育的人,往往并不是“随遇而安”,遇到什么玩什么,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去从事他们所钟爱的运动。其次,曾经深入的体育学习和较好的技能都会产生“迁移”效应,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更好地习得其他运动项目,而简单的学习是不会有“迁移”效应的,应该说早期的专项性学习是有利于为终身体育打下宽厚基础的,这在乔丹的高尔夫水平上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例子很多。

4.5走班制教学与体育教师的能力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本文认为:更不会。首先,“一专多能”提出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体育教师胜任体育教学,一专是指要有运动专长,有运动专长就是为了教深教透,为什么数学老师不说一专多能,语文老师不要求一专多能?这说明了体育的特点和特殊需要,是在“什么都教”的体育环境下,体育教师被磨成了“无专万能”的“万金油体育教师”;其次,如果“走班制教学”会激励教师回到自己的“主项”上,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第三,缺乏专项特长的老师会在针对“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后期培训中学到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如软垒、腰旗橄榄球、定向运动、花式跳绳等能较快入门的技能,促进体育教师“一专多能”专业素质的形成。 5 结论

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是一个极为困难的课程理论问题和教学实施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体育课程与教学多年,至今未能有效解决,但它关系到终身体育的达成和“健康中国”的实现。

当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后,其文化属性、参与义务、内容特点、训练周期、时间地点、学习集体形式和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连续较长时期的专项化训练过程”变成了“断片的较短时间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这是造成“学生学了12年什么都没有学会”的内在原因。

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特征的“走班制教学”可以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无效体育课程教学。在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方面具有特殊的实效。

从小学开始走班制不会形成对学生形成身心伤害的“过度的早期专业化训练”;如果做好有体验性的事先学习,三年级学生应可以正确选择项目;走班制教学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走班制教学应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其终身体育也不会因此变窄;走班制教学不但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反而会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第三篇:高中新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不同,情感活动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和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固定的班级上课,即使是分层次教学,也会出现班级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授课教师又必须在计划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的尴尬局面;二是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适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很难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业要求。受此情绪的影响,这些学生就会养成散漫、拖沓、放纵的不良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完成作业不及时,久而久之,学习任务就会堆积如山,学生就会厌学,甚至弃学。因此,有必要施行“适当选学,自主择班”的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二、“走班制”教学的理论依据

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

1 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孔子提出的基础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基本原则,也是新课改基本理念之一: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尊重学生和学生间认知上的差异,尊重学生和学生间情感上的差异,尊重学生与教师、学科知识间的差异。

4、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和发展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效果自我反馈。

三、“走班制”教学设置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不同学科,不同模块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的要求,合理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

2、基础性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所选内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

3、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4、自主性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学习内容的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四、“走班制”教学的基本内容

1、“走班制”教学的慨念

2 学生自主选择二次学习知识点,选择任课教师,学校根据学生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安排专题任课教师,固定时间,固定教学场所重新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2、“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流程 选课→定向→选师→学习

选课:就是在每一模块的学习后,学社根据自己接受知识的实际填写所需学习内容调查表,学习根据学生意愿,统计二次教学内容。 定向:就是在学生选课之后,学校根据统计的结果设置学习内容和开课节数,根据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设置授课教师。

选师:学校在年级公布开课内容和任课教师,学生二次选择,根据自己所需学习知识的需要及对教师的期望程度自由选择任课教师。 学习:就是在选择教师的基础上,重新统计人数,安排学习地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二次学习。

简言之,就是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室不动,班级动;教学基本内容不动,形式动。

3、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报名统计需要再次学习的知识点。 第二步:根据统计内容决定开课内容及任课教师。 第三步:根据授课计划进行二次报名,选择班级和教师。 第四步:在每天上课公示学生所去的班级。

五、实施“走班制”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通过“走班制”教学课前的两次自主

3 选择,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越来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自觉地担负其学习的责任。二是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在“走班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只是一个专题知识的引导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了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三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增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补救。四是学生积极参与对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有所帮助。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化。学生在常规课堂学习知识时表现出的差别,通过“走班制”教学的积极有效参与能得到弥补,能缓解授课制中学生两极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第四篇:走班制的启示

“走班制”的启示

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的受教育者所受到的束缚越来越少,自主选择的权利越来越多。走班制就是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谓走班制,就是学科教师和教室固定,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和教师。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需求,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的权利的范围愈来愈广。打一个不大准确的比方,就像我们吃自助餐,各式各样的菜品和主食摆在我们面前,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满足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的施展,也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走班制意味着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传统的学校教育,班级,科目,教师固定,学生也是固定的。上了小学,几年下来,都是相同的同学,同样的教师教着同样的学科,相同的教师意味着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和固定不变的学习方法。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无所谓学生的兴趣爱好,无所谓学生自主的选择的权利。无论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所定的科目是必须学习的,对授课的教师当然更没有选择的余地,即便学生心目中早已有了喜欢的教师。

进入中学,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情况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学生要面临中考高考的巨大压力。学生选择的权利根本就没有。中考高考的科目,是必须学的,不管你喜欢与否,愿意与否,而且是必须学好的。比如在初中这一阶段,面临着中考,语数外理化是必考科目,必须要学的,而且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用到了这几科上。中考的科目高度重视,包括师生家长在内,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忽视考试科目,这个责任是谁也承担不了的。

这就是目前学校应试教育的现状。教师,没有选择。家长,没有选择。学生的选择就更无从谈起了。为了应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漠视。一些学生,可能根本就不喜欢某一考试科目,但为了考试,不得不学,同时也牺牲了喜欢的某一科目。

为了应试,有多少学生的天资,喜好和意愿被无情的剥夺和泯灭了,我们无从知道,但我们相信并可以确认的是,有些学生为了应试,而牺牲了自己内心的喜欢的某一学科,从而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因为在应试的大环境下,学生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所以,可以看出,走班制确实代表了教育进步的一个标志。尽管是刚刚开始,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困难和阻力,但走班制的大势所趋是无法阻挡的。

第五篇:走班制

聚焦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

一、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

(一)定义

所谓走班制,是指在保留原有行政班级的条件下,学生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的学习个性,自己选择、设计的课程套餐,到各自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级中流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课程、班级层次的不同,其教学内容、程度,作业和考试的难度,组成学习班级的学生也不会相同。此外,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

它包括三层含义: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

(二)特点

1.以教学班为基本单位授课。打破了常规的行政班教学,采用教学班的形式授课。学生将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选修,并组成临时的班级上课。

2.学生具有流动性。学生不再被固定在一个教室,接触固定的人群。学生通过选课流动到不同的教学班,从而接触不同的教师和同学。

3.学生修习情况有差异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完成学业。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课程表。

(三)“走班”的形式

1.“完全走班”:指把整个年级的学生全部打乱,学生完全自主选课,按选课结果全面实行走班教学。

2.“单元走班”:以原有的行政班为基础,把3个或4个行政班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学生在教学单元内选择修习课程的内容和教师。

3.“对开选课”:把所有的班级分成对等的两部分,一半的班级先选学一个模块后学另一个模块,另一半的班级先选学后一个模块后学前一个模块。

4.“套餐式选课”:学校把几个科目的选修模块组合在一起供学生选择。

(四)流程

选课一定向一选师一学习。

1.选课:就是在每一个模块的学习后,学生根据自己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填写所需学习内容调查表,学校根据学生意愿,统计二次教学内容。

2.定向:就是在学生选课之后,学校根据统计的结果设置学习内容和开课节数。根据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设置授课教师。

3.选师:学校在年级公布开课内容和任课教师,学生二次选择,根据自己所需学习知识的需要及对教师的期望程度自由选择任课教师。

4.学习:就是在选课选师的基础上,重新统计学生人数、安排学习地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二次学习。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室不动,班级动;教学基本内容不动,形式动。 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报名统计需要再次学习的知识点。第二步:根据统计内容决定开课内容及任课教师。第三步:根据授课计划进行第二次报名,选择班级和老师。第四步:在每天上课前公示学生所去学习的班级。

(五)意义

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通过“走班制”教学课前的两次自主选择,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越来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二是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在“走班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只是一个专题知识的引导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了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

三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增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补救。

四是学生积极参与对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有所帮助。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化。学生在常规课堂学习知识时表现出的差别,通过“走班制”教学的积极有效参与能得到弥补,能缓解授课制中学生两极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六)落实措施

1.扩宽沟通交流渠道,做好走班制教学宣传工作 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并不单纯是普通高中学校自己的事情,它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未来人才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和谐幸福的系统工程。如果单纯依靠普通高中学校自身的力量,的确很难发挥走班制教学的教育优势。因此,如果要使得走班制教学真正成为高中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必须充分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做好走班制教学的宣传交流工作。

(1)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力度 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走班教学学习目标。现在许多学生认为走班制教学就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从而导致走班制教学出现了组织混乱、质量低下等问题。学校必须通过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对走班制教学的错误认识,端正对走班制教学的态度,实现学生智力的自我开发、身心的自我磨炼、品德的自我塑造。

(2)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有力支持 目前多数家长对走班制教首先是不了解,认为走班就是放任学生自流,同时对于走班制教学的教学效果持怀疑态度,从而导致对走班制教学的否定。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比如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沟通卡,通过手机、电话、网络等沟通渠道,使家长能够正确认识走班制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以此取得家长对走班制教学的信任和支持。

(3)加强兄弟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

由于地区和学校办学实际的差异,各校在组织走班制教学的时候,其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各有特色,从中取得的经验也有所不同。通过加强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走班制教学信息共享,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本校走班制教学的内容,而且易于化解走班制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西安一中通过大学区这个校区平台,与西安31中等学校实现了信息互动,通过同课异构等活动,交流在走班制教学环境下课堂改革成果,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要高度统一 走班制教学作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的真正主体其实是教师。教师是教育情境中的主体之一。在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必须要下大力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统一起来。

(1)加大对教师培训投入,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规范化

学校针对教师培训工作,要增加经费投入和监督力度,保证教师培训经费的有效投入。要建立系统的培训方案,规范教师培训计划,不要将培训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教师的教学好坏都是发自内心的,教师将自我的灵魂状态,他所掌握的学科,以及教师与之共同生活的方式通过教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就根本不会有改变学生的优秀教学。只有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真正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才能为走班制以及素质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新途径,增强时效性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对于在职教师来说,尽可能采用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和对教师教学有帮助的培训内容。现在的教师培训方式大都是单向的,教师只是受众,被动的接受,自己心里的想法很难被知晓,这样的培训很难提高教师的兴趣。可以探索一些新途径,例如定期举办教师专业论坛,让基层教师能够参与进来,吐露自己的心扉,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思想与别人的碰撞,以此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鼓励教师自主进行教学研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体验新课程、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过程。对于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只有教师通过积极的反思与探究才可以真正理解。同时,教师的创造性实施素质教育的的过程也正是建立在教师对课程改革问题和事件的解决过程中的。要提高教师主动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除了教师自我觉悟意识之外,适当的奖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当前走班制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于那些真正钻研业务,并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不仅仅能够对受奖教师本人产生激励,更重要的是能够树立榜样效益,激发全体老师的主动研究。

3.学校要加大走班制教学物质投入,建立健全走班制教学管理机制 针对走班制教学必须的硬件设施,学校必须要加大投入,虽然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较大差异,但是在对硬件设施投入这一问题上的认识要高度重视。比如建立校园教学网络系统,推行校园一卡通,学生在走班上课、图书馆阅读、试验室上课等都可以刷卡进行,这样对于学生的迟到、旷课、课堂表现等情况都可以实现网上管理,并且可以及时将学生的表现进行汇总,及时反馈给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同时将学生选课系统、评价系统等进行整合,都实现网络化管理,能够大大提高走班制教学管理效率。

当然,如果在建设网络化管理系统方面有困难,也可以探索其他有效的管理形式。比如:由分管年级校长和班主任组长组成年级走班督导小组,每天对走班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学生出勤、课堂纪律以及教师授课方式,对于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且和班级常规量化计分挂钩,以此督促学生及教师加强走班教学的管理;完善教学班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效力,相对于行政班而言,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3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本学科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做好。

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成为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个班级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走班制教学,要让学生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用班级的活动开展来吸引学生,用班级声誉荣誉来激励学生,是一种增强走班制教学有效性的的重要途径。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进入教室学习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特别在走班制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感到自己始终是班集体重要的一分子,自己的活动直接影响到班级同学,同时自己也在和谐的班集体中获得成长的快乐,使得走班制教学能够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

总之, 走班制教学要想真正取得积极有效的成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这是保证走班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

4.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创新教育评价形式 (1)学生评价制度方面

学校学分管理系统的成功研制和运行。在学生学术性课程学分的认定工作中,从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作业情况、模块考试成绩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这就对过程考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评价必须及时,过程数据必须真实客观,并能进行过程性监控。以上四个维度的考核及结果的汇总,如果单凭任课老师和学分管理人员手工完成,往往会因为工作量太大而无法实现。为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工作的效率和速度,学校可自主开发本校学分管理系统,实现对这四个维度学生表现的即时考察和记录,填补普通高中学校学分认定过程性管理系统的空白。

(2)教师评价制度方面

针对“走班制”教学实施以来的具体情况,学校在制定教师评价方案的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多元化教师评价的重要性。因此,在具体教师评价制度方面进行了较大的创新性尝试。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动态评价。不同学科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学科差异,由于这种学科差异的存在,如果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一刀切式的评价,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和不平衡。因此,根据不同学科的授课特点,学校要求各教研室制定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九门走班学科的课堂评价量表,在量表中,既体现课堂教学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考核,又体现不同学科间授课目标实现的评价,这样一来,使得各学科之间总体评价趋于合理,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的调动。

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走班制教学环境下,学生实际上成为了教学选择的主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自主选择自己的上课环境,当然,学生也可以成为评价老师的主体。淄博一中在实现学生评价教师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每学期末进行“魅力教师”的评选,由学生自主填写评教卡,由教务处根据学生评教软件统一收集处理,并将评教结果及时通知每一个教师。这样一来,老师对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会有一定的客观性的认识,并且可以结合评教的具体项目得分,对自己的工作薄弱环节进行整改。

注重对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走班制实施以前,对教师的评价多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进行的。这样一来,许多老师每到期末就会加班加点,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争抢学科时间,容易造成整体教学的不协调。走班制实施后,学校将这种结果评价变成了过程性评价,在每个教学班,都安排了专门的学生为老师课堂进行评价,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堂管理、作业评讲等各方面对每节课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打分。每周学校将学生的课堂评价表格进行收集整理,计算出每一位任课老师这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常规得分,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

生涯规划是引导中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以接受教育为手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为途径,最终实现服务“大群”的人生活动。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 2020)》,《纲要》明确指出,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因此,高中阶段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其心智发展和身体发展的关键期。在高中教育实现普及的背景下,关心青少年学生的高中阶段的教育、学习和生活显得更为重要。在社会多元和社会分层加快的背景下,高中学生的多元性日益呈现。高中教育阶段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不仅是学生观察社会及其生活并理性思考的开始,也是他们认识自我和设计未来的起步。为此,学校应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为这些成长中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与指导。

(一)目标

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是围绕着自我能力的培养,对周遭世界的关怀,以及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建立及人格的培养。是在基本知识之外,更强调实用,能实际运用于学生的生涯发展历程中,因此想透过生动活泼且与个人切身相关的活动,引发学生对生涯的关切,产生探索和规划生涯的意愿,进而有效学习相关的能力、培养合格的生涯态度。具体目标细化为:提升高中学生在人文、艺术、科技与民主法治等方面的生活素养,以为个人发展的基础。培养高中生从生命层次思考社会关怀,对他人的责任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培养高中生具有热情且富有责任感。培养高中生具有充满理想并具实践的能力。培养高中生具有传承文化和历史的使命,且能创新的价值观。

(二)实施内容

高中生是一群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对他们而言,高中教育是即将就业学生的“终极教育”,但也是想继续升学学生的“预备教育”。高中学段生涯规划框架构想是遵循生命成长和学校教育规律,开发他们个体潜能和个性差异,为他们搭建体验学习的舞台,帮助他们获得与其个性相宜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职业的竞争空前加剧,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日益凸显。选择好与自我匹配的职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必须考虑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科学合理地选择职业及选择合适的高考志愿(考一类、二类、三类和专科艺术类的选择),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我、认识社会,进而开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的幸福。

(三)作用

1.生涯规划教育是对人生的一种审视与规划。克里希那穆提说:“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自我认识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当前我们的教育,只是传授给学生各个学科专业知识和各种实用的技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审视和规划自己的漫长生涯。生涯规划教育要帮助中学生审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是谁?其二,我想想干什么?其三,我能干什么?其四,环境或条件允许干什么?其五,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其六,现在或每一阶段怎么办。从而,帮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体验自己的才能,发现自己的爱好,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投射到国内外及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涯路径和生活方式,并作相应的学习、修炼与准备。 2生涯规划教育是服务社会实现自我的路径。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应当服务于至善——也就是生命的利益,而不是城邦的利益。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臻达智慧或正义,而是瑧至幸福。伊壁鸠鲁把幸福理解为一种心境,就是“平和的心境”或“灵魂的安宁”。这种观点主要是为己的。人并不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之中,而是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人际关系之网中。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还要承担起服务社会、完成人生价值的责任。哲学上对价值的解释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它表现为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作用。人生价值也就在于我们个体的属性和功能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它表现为个体的行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对社会事业有贡献,为求学做人的向往目标。而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帮助中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为服务社会、实现自我做好准备。

三、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

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这二者的关系依后者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内涵而有所区别。当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指的是当前部分学校已投入实施的课程时,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包括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当后者指的是一种教学计划或方向时,二者则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不论哪一种关系,二者都相辅相成。

1.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科学设计自己的未来发展

中学时期是学生思考未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他们集中构建新思想、新观念、兴趣、责任、自我信念以及价值观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有关未来的种种设想与规划,对他们平时的学习行为具有动力性的引导作用。但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又很容易陷入迷惘,若缺乏必要的指导、缺乏以科学的方法为依托的理想信念,则很容易在这一成长过渡时期出现情绪化的波动。为此,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尤其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强调了对中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指导的重要性。

“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在此形式支持下适时开展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可以调动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设想,能够开启个性化学习的引导动力,使学生在海量的学习资源前掌握主动性,满足自身学习的需要。中学生应通过对自我的了解,思考自己的理想和发展愿望是什么,处理实现自己在发展愿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为自己的发展承担必要的责任。

2.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增进自我认识,为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发展引航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求的最高目标”。在哲学各个流派的争论中,这个目标是统一并且不可动摇的。它就像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是所有思想的固定不变的中心。教育学虽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是它同样是教育活动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张楚廷先生在阐释自己的教育哲学时,就将“人是什么”作为教育的第一问。同理,中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中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是帮助学生找到通往未来的幸福之路,认识自我是这条路的起点。在当前走班制管理模式中,我们较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实行"走班制"后,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活动。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但是,人是文化的产物,不仅我们的观念、价值、感情和行为模式是文化的产物,就是我们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以至整个神经系统都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所以,走班制在强调进行中学生生涯规划时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以发现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个体素养。同时要引导中学生复归到其“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根基,培养中学生对于社区的文化情感,从而全面的认识自我。

3.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进行职业体验,练就过硬的职业竞争力

中学生生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职业,探索职业,进而增加中学生的职业体验。然而,当前中学生们的脑海中,似乎只有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路径:好大学,进而好工作。如此一来,高考和中考就成为了两道至关人生走向的门槛。而且,现在社会上所谓好中学,都是那些升学率最高的学校。学校为了保持声誉,极力为学生营造安静、单纯的学习环境。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导向。“将学生从其存在的文化整体里隔绝开来,只能是教育培养出一个个残缺的存在”。当很多学生在高考和中考面前败下阵来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当今社会已经走向多元化,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也已经多元了。我们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也应该是帮助中学生明白每一个社会合理需要的职业,都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

丰富的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是认识社会、了解职业的最好途径。在职业探索的过程中,中学生可以了解各种职业所需的素养,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丰富的职业体验也可以帮助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对象集中,方法灵活,内容和形式多样,但是,社会是复杂且不断变更的,社会的变更会同时带来职业种类的变更。这就意味着生涯规划教育仅仅指导中学生找个好的职业是不够的,还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职业往往是社会所要求于我的,而事业则是我在此职业上尽责任外,又能自我贡献于社会。钱穆先生认为:“必待有事业,才是快乐的人生”这种快乐不在于物质利益的多寡,而是一种内心上、精神上的体验。

4.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开展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与职业的内在结合

职业教育诠释了教育与职业的内在联系。教育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资格,职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教育的发展方向。而普通中学教育为人诟病处,即在于将教育与职业相剥离。黄炎培当年感慨:中国教育的症结所在,就在于职业和教育的脱节。几十年过去了,这种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扭转。这就要求中学教育转变办学理念,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携手并行”。在走班制的课程设置上,保障劳动技术课有固定的课时量;在师资配备上,引进一定数量来自企业的人才。这样学生对于教育职业的关系才有更实际的了解,学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结合。

走班制能开阔中学生的视野,给他们的职业生涯起到准备和铺垫的作用。现在中学生从学校常规教育中接受的各科知识,都是一些定论性的知识,是能够直接的运用于社会生产实践的。比如,他们学习的生物、化学知识将会在农林牧副渔行业里,派上很大的用处;化学、物理和地理知识将会运用在采矿、找矿等生产中;经济学、计算机等工作中,需要有较高的数学专业修养;平常工作中阅读一份资料,起草一个章程,与自己的同事交流都需要良好的语文素养。英语作为了解外面社会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外更多更先进的信息和知识。走班制是人的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充实人的职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5.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创造仿真情境,锻炼生涯决策能力

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我必须自主地选择我的人生道路;其二,我选择的道路,必须能够为我的生活带来意义和幸福。生涯决策能力是过上幸福生活的保证。生涯决策不仅仅是一个即时的选择行为,而是一个决策过程,是一系列有关决策的高潮阶段。这就意味着生涯规划教育需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系列的生涯情境,来锻炼学生的生涯决策能力,毕竟决策是实践的先导,而此过程则可以依靠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来实现。“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条件下,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兴趣、特长选班,能够模拟职业决策情境,使其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成功的快乐,减轻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人生存在世界中,不是纯然作为一种由自然给定性的存在,而更多地是一种由自身给出性的存在,是一种实践性存在,人创造自身的本质。人的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个体总是与他人、他物“共在”世界中,生命的成长与发展都是在与他者意识的交流中形成的。

上一篇:支部组织生活方案下一篇:值班人员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