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的现状

2024-04-16

走班制的现状(精选6篇)

篇1:走班制的现状

“走班制”的启示

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的受教育者所受到的束缚越来越少,自主选择的权利越来越多。走班制就是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谓走班制,就是学科教师和教室固定,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和教师。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需求,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的权利的范围愈来愈广。打一个不大准确的比方,就像我们吃自助餐,各式各样的菜品和主食摆在我们面前,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满足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的施展,也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走班制意味着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传统的学校教育,班级,科目,教师固定,学生也是固定的。上了小学,几年下来,都是相同的同学,同样的教师教着同样的学科,相同的教师意味着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和固定不变的学习方法。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无所谓学生的兴趣爱好,无所谓学生自主的选择的权利。无论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所定的科目是必须学习的,对授课的教师当然更没有选择的余地,即便学生心目中早已有了喜欢的教师。

进入中学,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情况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学生要面临中考高考的巨大压力。学生选择的权利根本就没有。中考高考的科目,是必须学的,不管你喜欢与否,愿意与否,而且是必须学好的。比如在初中这一阶段,面临着中考,语数外理化是必考科目,必须要学的,而且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用到了这几科上。中考的科目高度重视,包括师生家长在内,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忽视考试科目,这个责任是谁也承担不了的。

这就是目前学校应试教育的现状。教师,没有选择。家长,没有选择。学生的选择就更无从谈起了。为了应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漠视。一些学生,可能根本就不喜欢某一考试科目,但为了考试,不得不学,同时也牺牲了喜欢的某一科目。

为了应试,有多少学生的天资,喜好和意愿被无情的剥夺和泯灭了,我们无从知道,但我们相信并可以确认的是,有些学生为了应试,而牺牲了自己内心的喜欢的某一学科,从而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因为在应试的大环境下,学生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所以,可以看出,走班制确实代表了教育进步的一个标志。尽管是刚刚开始,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困难和阻力,但走班制的大势所趋是无法阻挡的。

篇2:走班制的现状

教学目标:

1、理解走班制

2、知道如何实施走班

一、如何理解走班制

(一)走班制:

1.从形式上看,没有固定的教室,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自主走到相应教室学习;

2.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动态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

(二)走班制的变化:

1.班级的概念重建:由行政班转变为教学班;

2.班级成员的组成是动态变化的;相对不变的是组班教师和相应的教室。

二、走班制如何实施

(一)充分研究高中生的兴趣和需要

高中生有哪些兴趣?你的依据何在?

我的观点:

1.杜威学校研究得出的兴趣观(四类兴趣),这些兴趣是衡量学校所开发的课程是否真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根本所在;

2.试着制作一张家庭表格,列出每位家庭成员感兴趣甚至着迷的事情¡¡¡±(美国名校长梅耶尔)

3.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如兴趣调查表。

(二)摸清“ 校底”

美国一所高中课程表

说明

1.如果校底厚实,学生在上述时间表的基础上,生成教师课表和学生课表;

2.当然教室永远是个瓶颈,为此,还需要形成教室课程表,如我校。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在走班制中重建教师角色

2、掌握走班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重建教师的角色

教师兼具选课咨询者、顾问和指导者,课程的实施者等多种角色;

(四)重视教室环境的重建

(五)重建走班的过程管理体系

1.重建选课指导制度:学校是否进行选课指导、是否制定并分发选课指导手册和课程设置说明、学生反应如何;

2.走班学生的管理和评价制度;

3.如深圳中学,学校统一使用“校园一卡通”。

4.教师的管理制度;(如绩效工资是否与走班产生冲突)

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三、如何解决走班中出现的问题

篇3:走班制的现状

一、不同时代背景下选课走班制的共通性

无论是当前的还是昔日的选课走班制,都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也必然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虽然选课走班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特质,但在对新时期与过去选课走班制的比较分析中发现二者仍存在以下共通性。

(一) 教学原则:注重因材施教

无论是当前的还是昔日的选课走班制,都是学校在依据国家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坚持“个个成功、人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而开设不同的教学班,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选择结果在不同教学班学习的教学组织模式。[3]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一方面,该模式是在国家统一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创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模式;另一方面,该模式处处凸显“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过去的选课走班制重点强调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分层走班,现在的选课走班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层次,还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杭州绿城中学校长方红峰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新时期选课走班制”的内涵在于因材施教,简而言之就是“把选择权交给学生”。[4]基于此,笔者认为“因材施教”无论何时都是选课走班制的主旋律。它不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颠覆传统“一刀切”的教学局面,还使每个学生“各有所学, 学有所得,得有所长”成为了可能。

(二) 组织形式: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

选课走班制必然导致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的局面。昔日的选课走班制是在传统行政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开设不同学习水平的教学班供学生选择。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是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背景下,学校不仅根据学生成绩开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编排不同的课程组合,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无论在何种背景下,教学班都是在原有行政班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结果,把同一时间选择同一课程的学生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临时班集体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而出现了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的局面。

(三) 班级管理:双重管理

选课走班制导致教学班的出现,进而打破行政班一统学校班级管理的局面。昔日的选课走班制在班级管理中采用双重管理的模式,虽然这一模式还不能彻底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至今尚未发现其他有效管理模式以代之。因此,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仍沿用这一模式———教务处管教学班和德育处管行政班。具体来说,教务处在选课走班制中扮演统筹管理、综合调控的角色,其职责主要是对教学班的教学实施管理,包括课时安排、课务安排、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德育处主要是对行政班的学生加强管理,通过班主任来具体实施,其职责主要是加强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规范的管理。在这双重管理的模式下,选课走班制才得以有序、高效、平稳地运行。

二、新时期选课走班的新特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考制度的改革已涉入深水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选课走班制在众多的教学组织模式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及大力倡导,其自身必然有与众不同的特质。

(一) 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昔日的选课走班制是建立在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差异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以提高升学率为目标,以因材施教为原则。而新时期的选课走班是建立在“一体多翼”的基础之上,“一体”是指多元智能理论为主体,“多翼”是指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差异教育理论为辅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成才为目标。因此,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具体体现在学生观、教学观以及教学目标上。

1.在学生观上,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教学班,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关注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这一观念彻底颠覆了昔日选课走班制“把学生其他智能看作教育负担以及用单一标准评价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2.在教学观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5]基于此,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它比以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开设不同的课程组织供学生选择,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争取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各有所用、各尽其才”的成长环境。

3.在教育目标上,选课走班制并不主张把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通俗来说,选课走班制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要求给学生多架几座桥,而是主张给每个学生都铺一座适合自己的桥,使“各尽其材、各得其所”成为可能。这是由新时期学校教育的价值趋向所决定的,即学校教育的价值不仅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更应该发展和解放人本身。[6]在这一点上,昔日的选课走班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出现的,并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组织模式的变革,这显然与新时期选课走班的精神实质相悖。

(二) 更加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更加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众所周知,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围绕考试制度而衍生出现的,而在新高考制度背景下,考试制度也发生了崭新的变化,笔者将从考试次数、内容、心理负担三个维度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量化研究。

首先,从选课走班制统一的标准化考试次数来看,新时期选课走班制的考试次数有所减少。昔日选课走班制实行的考试制度是:学生进大学前必须经历10门学业水平考试+语数外3门+“+1”科目,一共有14次;新时期,学生将参加6门合格性考试+3门等级性考试+语数2门+外语 (最多考2次),一共参加12次 (或13次)。相比之下,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使学生减少了1或2次统一考试。

其次,从选课走班制的考试内容和难度来看,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实行以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的6门合格性考试,只设合格与不合格,等级性考试则以基础性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考试时间为1小时, 将通过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间来控制好难度,这比昔日选课走班制的考试制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最后,从心理负担的角度来看,昔日的选课走班制由理综或文综之分,其成绩直接决定高考成绩,而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可以从所开设的所有学科中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任选3门作为高考成绩的组成部分,并且分值和计分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 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新时期选课走班制将逐步建立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并将其评价结果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这一机制的建立将彻底打破昔日一考定终身的单一评价制度, 这是昔日选课走班制所望尘莫及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种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制度的突破与创新,还可以促进高校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自主招生模式,进而实现高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7]上海市已把这一观念付诸于实践,最新颁布的《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 实施方案》 明确指出 , 今后的新 高考将是 “3+3+综合测试”,即3门统一测试科目 (语数外),3门学业考选考科目以及考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包括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修习课程及其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信息、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 等。

(四) 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比昔日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昔日的选课走班制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开设不同的教学班,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上课,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为分层走班制。而如今的选课走班制不仅传承了昔日的优点,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发展,并赋予了新的特质。具体说来,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不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开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供学生自由选择,还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兴趣等选择适合自身的课程组合。因此,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真正贯彻了孔老夫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切实履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实现“发展人、解放人”的教育目的,使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自身的存在,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显然不同于昔日的选课走班制。笔者认为新时期选课走班制的最新特质在于:它不仅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特别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并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争取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得以发展,进而实现“各有所用、各尽其才、各有所长”的教育目标。尤其是在新高考制度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学校教育不是消灭差异,而是尊重差异、发展差异”。正如叶澜先生所说“学校教育不是消灭差异、无视差异,而应该把差异变为财富,使其促进个体的自我更新,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人与人相亲相近、共生共荣的基础”。[8]由此可知,新时期选课走班制的最新特质恰好与这一时代要求不谋而合,必然会有效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

三、新时期选课走班制对学校教育带来的挑战

“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这是世界诸国发展的共识。选课走班制也是如此,它既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一时兴起,也不是教育研究者的异想天开, 而是新时期的教育危机引发了改革:因为昔日的选课走班制以及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重新策划。过去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学为中心,唯分是从,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践踏学生的主体性,毫不客气地说,学校教育的使命和魅力已丧失殆尽,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及厌学率足以证明。“忽视学生个性、践踏学生权利”的传统教学组织模式与新时期的时代需求南辕北辙,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已迫在眉睫。选课走班制已不是教育领域的新兴事物,它重新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教育领域,但在实践过程中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众多挑战,比如选课走班制教学班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立、如何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如何加强班级管理等等,这些挑战不是由选课走班制本身所造成的,它不过是催化旧体制、旧机制的痼疾浮出水面而已。笔者对选课走班制可能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挑战进行反复斟酌,认为以下三个问题是新时期选课走班制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亟待解决。

(一) 教学班设置标准方面的挑战

选课走班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出现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的局面,但至今仍未对教学班的设置标准达成共识。鉴于新高考制度的实行,教学班理应分为普通教学班与特长教学班,普通教学班的学生以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为目标;特长教学班的学生不仅要通过学业水平考试,还要参加等级水平考试,并将其等级纳入高考成绩之中。因此,特长教学班也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不同层次的基础型特长班和拓展型特长班。而划分标准是根据学生的选择,还是根据学生的成绩, 至今尚未有系统、全面的论证。如果划分标准合理科学,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及成才,否则就会成为学生进步的绊脚石,还容易滋生教育腐败,玷污校园这一圣地。

(二) 班级管理方面的挑战

选课走班制彻底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固定班级模式,并颠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虽然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继承并创新了昔日选课走班的双重班级管理模式,但仍未彻底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首先,选课走班制对学生的纪律提出了挑战。长春市实验中学迟学为校长在接受中国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实行选课走班制后,学生大部分时间将在教学班上课,虽然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给了学生以更自由的空间,但难免会疏于对学生纪律上的要求,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其次,选课走班制对集体观念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张晓红在《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模式下的班级管理问题及策略》 中指出:在固定班级模式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团队观念的养成,但实行走班制后,由于没有了固定班级,学生对于集体的认识必然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团队观念的培养。

再次,选课走班制对课后作业辅导提出了挑战。实行选课走班制后,由于学生所选择的学科及教学班的不同,将会出现学生在不同行政班自习,不同教学班上课,教学班任课教师难以进入不同的行政班进行辅导,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

(三)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方面的挑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首次作为大学选拔人才的依据,并已纳入了高考的范畴。但到目前为止选课走班制并没有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如何建立这一评价机制并科学、合理、高效地运行,是新时期选课走班制亟须解决的问题。

篇4: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关键词:高考改革;走班制;应然追求;实然现状

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中表示,从2017年开始全国都将开始高考综合改革,教育专家认为,今后高中很可能将采用走班制进行教学,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走班制在高中教学中将成为一种常态。

一、走班制的应然追求

(一)走班制的概念

走班制教学作为分层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要求教师摒弃固有的教学形式,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水平来组织教学,教学目标与学生水平相适应。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进入不同的班级或年级进行学习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走班制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空间,通过以学定教的方针,对教学进行合理安排,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简言之,就是打破固定的班级编排,不再由固定的学生组成固定的班。

(二)走班制的特点

走班制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最早在大学实行,中学走班制源起于美国,现已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实现。其主要特点有:

学生的流动性强。走班制下,学生将改变同一求学阶段始终被固定在相同的教室、接触相同的人群的状况。学生的学习、交往将完全打破班级甚至年级的限定,学生因课程选择不同而流动到不同的教学班。

学生修习课程的差异性。走班制下,学生在导师等的指导下自主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每一学段修多少学分、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学习进度如何安排等问题学生都将自主决定。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每个学生每学段都拥有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课表,实现“一人一表”。

(三)“走班制”的价值

走班制以“灵活、高效”为核心特征,具有极高的价值,在高考制度改革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学必将使走班制从可能走向现实。

走班制打破了固定班级授课制“固定、统一”之缺陷,以其流动性的特点适应了学生课程选择的需要,并以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的形式切实保证了学生课程选择权的实现,使课程选择从一种可能的权力变成了一种现实的可行,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真正得以实现。

走班制保证了学生课程选择权的实现,进而推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规划等能力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学生所修习的不再是学校规定的课程,而是自己选择的课程,他们将从感情与心灵上将自己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走班制的实然现状

(一)走班制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以高考制度改革为导向,深圳、上海等一些地区的学校进行了走班制实验,虽然进行了不太长的时间,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成绩的背后也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

1.学生选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

走班制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空间的同时,由于学生兴趣广泛而又不稳定,就容易导致盲目选课,造成自身结构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2.走班制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走班制的背景下,学生的流动性加大,这使得行政班、教学班的管理难度加大。学校、班级、学生三者没能密切配合,造成管理上的脱节和漏洞的出现,影响了走班制实施效果。

3.走班制评价机制滞后

当前对于学生的评价依然没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的阴影,仅仅是作为一种选拔和甄别的工具,提供的是一种终结性的结论。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造成走班制发展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

(二)应对策略与措施

1.增加学生选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首先,学校要通过召开学生会和家长会,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选课指导;其次,学校需要实行“导师制”帮助学生开展人生规划,导师可以由班主任和负责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担任,通过导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探讨学生未来的发展问题。导师与学生开展交流,以便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学业情况,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解决其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困惑。

2.健全走班制的管理体制

首先,学校管理应该精细化。随着选课走班的推行,学校应该由年级部管理向下和向上两方面探索学校管理的新形式。如向下可以推行“教学单元工作组负责制”,向上可以实行“学校精细化管理”等。其次,班级管理应该实行团队化。实现班级管理的团队化,就是要以原行政班学生为基础,将学生科学分组,组成教学班管理团队,把学生个人行为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将个人的量化积分以合作团队为单位进行计算,对学生进行捆绑评价。最后,需要引导学生管理自主化。学生最了解学生,学校应该成立各种学生管理委员会,实现学生对学生的自主管理。

3.创新走班制评价机制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充分体现平等、全面、激励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符合各个层次学生的目标,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评价;动态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学生处在动态发展之中,不能用静止的眼光评价学生。评价的指标要多元化,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提升与否,学习积极主动性、学习态度等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二者各占一定的比重,关注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也重视学期末的最终结果。

“走班制”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积极而有价值的改革探索,是对班级授课制的积极改造。它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学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课程整体把握能力、学习规划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及责任心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生活的过程,“走班制”也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身的价值,获得全面而富于个性的发展。走班制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入研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郭华. “走班制”:从“班”到“个人”[N]. 中国教育报,2014-5-12(6).

篇5:班级授课与走班制的读书心得

班级授课与走班制的读书心得

一、指导思想: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能更好地贯彻这一新课标要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将积极开展大阅读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书香校园,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使校园更富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

二、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走读写结合之路,提高教学质量。

4营造书香班级,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对象:

全班学生

四、活动口号:

畅游书海,塑美好人生。

五、活动方法要求:

(一)构建阅读体系

1、制定读书计划书:

(1)、每个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每学期制定出读书成长规划和读书目标,具体格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来设计装饰,使其生动活泼、各具特色,其中要有读书的内容、目标、措施、实施时间等。

(2)、每个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班级读书目标和读书成长规划书,其中要有措施、有保障、有效果、有考评,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3)、组织一次“读书计划书”展示活动。

2、制订阅读序列。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课外阅读中也必须遵循这条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识能力等的不同,合理规定学生的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7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编制阅读书目,合理选择读物,

不同孩子阅读的内容、重点,形式应有所不同。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已经较成熟,阅读速度快,识字量较多,因此可选择中长篇文章。

(二)广开书源,开发阅读环境

1、建立三级书库,让学生有书可读

(1)、教育学生节约零用钱用于购买课外读物,建立个人小书库。

(2)、调查家中的藏书量和种类,特别是适合小学生的书籍,作出统计,绘制成表,要求每人选一至两本带到学校,建立班级小书库。将根据班级小书库的图书数量、出借记录、管理制度等评比最佳小书库。

(3)、图书角定时向学生出借图书(每月3次)。

(提倡同学与同学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

(4)、班级小书库实行全天性开放,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保证学生在一天中的读书时间不少于1小时。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保证课外阅读正常、有效地开展

(1)、每周二、四、六的早自修,为规定阅读时间,由各班读书管理员组织,可朗读所教的课文,可翻阅课外读物,也可以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或好文章,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2)、每天的语文课利用课前的二分钟背出一首古诗,每周从语文课中挤出一节课作为阅读指导课,可进行阅读交流、新书介绍和读法指导等。

(3)、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阅读指导经验交流会。

(三)积极组织读书活动,检查读书效果。

1、建立读书成长册:

(1)、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计划书,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

(2)、校将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参观、评比“读书成长册”。

2、出读书小报:

(1)、每个班级的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报刊小资料、格言和读书的心得体会等,每学期出版两期读书小小报。

(2)、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小小报评比活动。

3、开展“读书节”活动:

将举行为时一个月的“读书节”活动。

4、“书香小书房”评比

根据读书活动的班级布置和读书成效,评出最佳“书香小书房”。

5、“读书活动积极分子”评比

每学期能读书5本以上,并能精读其中5篇的学生,在该班级读书活动管理小组考核中申报,可评为校读书活动积极分子。

各班级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朗读会、演讲比赛、读书心得交流、调查报告、书签制作、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辑等阅读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激励学生,增强读书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读书活动安排:

十一月:

1、制定学校读书活动计划。

2、宣传发动,每位学生课外收集1——2句关于读书有益的名言,读读、背背,利用晨会课等时间在班中进行交流,并选择教室内合适的地点予以张贴。

3、开展“读书笔记”征文活动。

十二月:

1、制定班级和个人读书成长计划书并展示。

2、建立家庭小书库。

3、各班开始举行每周“读书博览会”。

4、出刊一期关于读书方面的学习园地或黑板报

一月:

1、写出班级读书活动小结。

2、评比表彰读书活动积极分子。

篇6:走班制分析

说实在话,学校分“快慢班”的理由是:把能自觉学习的学生与顽皮的学生分开编班,保护自觉学习的学生,依此来取得“状元”轰动绩效,换来更大的利益。这种绕开问题,躲避问题的做法,不符合教育的伦理与使命、责任与义务。

如今,此法在多数学校却大行其道。“快慢班”最早出现于20多年前,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深入,曾遭教育专家的迎头痛击和一些名校的抵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曾一度干涉。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中小学早就不称“快班”和“慢班”了,代之的是“重点班”和“普通班”,“实验班”与“普通班”或“省招班”与“普通班”;小学则有“特长班”与“普通班”,如此等等。

所谓普通班、重点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通过一次考试选拔,而分层教学则根据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进行分层,应该说对学生是很公平的。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分层走班制,正在上海、广东的部分学校试行。它使水平接近的学生走到一起,不仅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有了可比性,而且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这是相当务实和具有超前理念的。同时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也为素质教育开启了一扇“窗”。

一、分层走班制的界定何为“分层走班制”?

顾名思义,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各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去相应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层走班制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走班制”的运行模式

(一)“走班制”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

(二)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

“走班”教学,流动上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业及考试的难度等切合该层次学生的实际。除实行流动上课形式的学科以外,其他学科仍在原行政班上课。班主任老师不仅要抓好行政班的管理,而且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分层教学班中,绝不能使学生失控。

(三)要搞好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

首先要通过学校的各种宣传媒体,使他们理解走班制的意义、实施办法,并及时澄清与走班制有关的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走班制”是否变相地分快慢班?这是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对此,实施者要做出回答:无论何种形式的快慢班,都是对学生的“定性”,学生长期固定班级,易形成“好班更好,差班更差”的局面。而“走班制”是动态的,不存在这个问题。走班制是使学生根据自己水平的提高来形成流动性的学习。

(四)确定学生所属层次班

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并确定学生的层次。对不同思维模式的课程,分层教学都不宜捆绑进行。试行分层教学,要允许学生自己选择,真正达到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目标。一般说来,学校按以下方面操作:将学生以往的一年成绩都换算成标准分,根据标准分划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学习兴趣、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目前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具体操作是将学生以往的一年成绩都换算成标准分,根据标准分划分三个层次。学习潜力包括接受知识的快慢、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学习兴趣是指确定层次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程度。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作业、课堂表现等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学生自评并不是盲目地让学生给自己打分,而是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根据上述五个方面的评判一般分A、B、C三个层次,也就形成“走班”后的三个班级。

(五)分层走班制的课程设置课程一般分四个部分:按要求弹性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型课程,一般设立对学生基础、发展趋向等分化较大的学科,分层教学并设立部分学科专用教室;有校本特色、满足学生个性与兴趣发展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则在学校、同学和导师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中,选择研究课题;另外,还包括以自理、自立、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经验课程。学生在师长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和国家需要,按照学校“套餐式”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式,选择走班,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上海晋元中学对每年初进校门的高中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自主选择方法、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课程中正式开设走班教学。在学生逐步熟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在期中考试后,对数、理、化、英语、计算机、体育六门基础型课程进行选择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看成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保证学生在一个较适合自己的层面学习。作为学生,他要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作为学校和老师,绝不是简单地按学生的成绩或学生的智力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四个方面的综合情况,合理确定学生各科所在层次。因此,绝大部分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优势,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既得到了尊重,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走班制”的实施使该校的学生明白:对自己而言“最好的”就是“最适合”的。“套餐式课程、走班制运作”的设置与实施,为上海晋元中学在探索和实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六)“分层走班”学生的成绩评价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的教学目标、内容不同,诊断性测试和形成性测试也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考什么题学生可以选择。在平时检测中,某些学科可允许采用“自选式”,即A、B、C三层共答部分和任选部分。任选部分难度不同,难度越大,得分系数越高。某些学科可允许采用“选层式”,如理化,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层次的题目作答。外语可采用“累加式”考试。试卷主要从学生答题完成时间和准确性来区分A、B、C各层的能力和水准。同时,提出要打破不到60分就是不及格“禁区”,改变仅以几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加强平时的学习检测,淡化期中、期末考试,将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课题研究、阅读等评价信息都纳入学习成绩。平时采用分层检测,期中、期末采用诊断性考试。课堂学习效率检测可用作选择流动班参考,使学生明确“走班”不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以学习效率为标准,在哪个层面上学习,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

三、“分层走班制”教学的优点

1.对学生来说首先,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大小以及兴趣选择课程表、选择老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套餐”并从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其次,使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状况基本相当的学生“走”到一起,便于任课教师确定教学起点、重点、训练计划和培养目标,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交流等活动。第三,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互相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第四,学生按自己的水平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情绪和平衡心态,体会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受。

2.对老师来说传统教法受到了冲击,灌输教育过时了,他们由过去的绝对权威的地位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变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采用了新的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法让学生走出了“恶性循环”,如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出于种种原因成绩上不去,因此怀疑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下降,成绩也越来越差,形成了恶性循环,只有对他们抱有平等和尊重,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走出“恶性循环”。

四、“分层走班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一)出现的问题

1.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四五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2.教学方面的缺陷

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他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3.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上一篇:ipo律师尽职调查报告下一篇:本寨中学2012年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