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教研

2024-04-27

走班制教研(共9篇)

篇1:走班制教研

什么是走班制?

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走班制三种模式

1.按各校原有模式随机分班,根据选报意向适当增设分层辅导课或选修课;(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2.按选择组合分班和开课,除数学、英语分层和选修课走班外,高一基础课原则上不走班,高二按所有科目适当走班;(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3.完全取消行政班,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课程。(彻底走班)

哪些学校在走班?

国内北京、浙江等地多所高中近几年正在尝试走班制,广州近几年也有学校实行分层教学。其中,北京11学校将国家的课程校本化,设置了数百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职业考察课程,学生可以自由搭配,私人订制自己的课程。

在广州,越秀外国语学校和恒福中学正在试行走班,知用中学也计划推行。

高考改革政策一落地,走班是一定要做的。现在来看,即使高考不改,走班也可以推广,这激发了学生自己选择,自主发展的潜能。

北大附中和北京十一学校是北京市较早实行“走班制”的两所中学,北京十一学校面向全校4000多名学生,开发出了200多个课程,随着“选课走班制”的推进,课程建设能力将成为校际之间拉开距离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必须具备课程建设的能力,教师也需要有开发课程的本事。”

现状:

1.对于学校来说,完善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也显得更为迫切。

2.“分层走班”可能会导致学校必修课程无法按照行政班“齐步走”的方式开展教学,各个教学班在教学进度上会出现快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影响。“分层走班”为排课带来困难。一些课程要求具有同步性,而国家规定的课时又固定,在教师人数少和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在排课上需要排除很多干扰因素。

3.“走班制”不但会加大教师个人的工作量,而其还会为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数量等带来很大的压力.老师们不仅要分层备课,还要备好每一名学生,平时更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更出有效的教学形式。

4.因为教室容量所限,“标配”教室根本容不下,因此就会面临两个问题,要么扩容教室,要么增加教师。

措施:引入学分制,在具体操作上,将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学段检测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共同构成学科成绩,用于学分认定。

理论基础:分层教学最初是教学法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国内外教育家、教学研究工作者展开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分层教学最初的形式是“班内”分层,有一定的效果但弊端很明显。随后借鉴国外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成熟的模式和实施办法后,提出“走班制”分层教学改革模式。

引言:“走班制”分层教学基于“因材施教”原则而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个体化教学。它的来源是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但它又是分层教学法的创新和扩展。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尚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贡献。“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走班制”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进行分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论。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已有大量的文献,从理论角度、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修改理论当中不完善的地方。这使“走班制”分层教学在理论上更加完善,更好的体现个性化教学。

2.2 现实意义

分层教学法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大中小学校,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外也有不少中小学、职业院校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对“走班制”分层教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并研究分析,寻找各种对策与解决办法,用实证经验证明“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弊端。从国内外实证文献中了解并获取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中来研究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

3.1 国内研究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阶段较晚,并且名称也不统一。分层教学法的起步和研究则较早,始于二十世纪初。最初是以“快慢班”形式出现。分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验研究,给“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从1916年开始,分层教学法研究开始,并大量展开。虽然分层教学法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但大量的学者和教育家都一直致力于其研究,以期待找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

分层次递进教学,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前身,它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并进行了研究。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2003年开始推行“走班制”教学,在全年级占一半数量的6个班级的语、数、外等部分学科实行了“走班制”的尝试。此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十几年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试验多数在中职院校内进行改革与研究,中小学也引进。在中小学和中职院校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经验总结和改进,为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图书馆、知网、万方数据以及Internet网查询,研究分层教学法的相关著作、文献共计1550多篇。专门研究“分级教学”或“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论文有1000多篇。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分层教学研究多应用于中小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而且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形式居多。这些研究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并遇到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高职院校为背景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相对较少,但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国外文献资料中,提及分层教学法的著作有20余本,论文文献有100余篇。

3.2 国外研究

分层教学法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它最先出现于美国。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实行了分层教学法,在中小学校中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学生始终待在这个层次的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因这种方法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了区别对待,受到来自各界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会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学校又重新开始了对分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当中。

根据现有的研究,美国教育界提出的“分层教学”实际上结合了“小班化”教学方式,与“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逐渐形成走班的选修制。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分层教学法的最初形式是按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分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研究也多是基于中小学校各班中进行分小组的实践研究,并且主要针对教学教法的研究改进。

总结

从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直接研究较少,但间接研究和相关研究――即教学教法研究较为丰富。由于国情和学生数量的不同,国内虽然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也较多,但起步阶段多引用了国外的研究。许多学校在学科教学中采用 “班内分组、分类教学”的方式。但近几年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人数逐渐增多的情况,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不能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优化教学。因此出现对分层教学的新探索,即“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出现。

期待更多大量的文献,给各类学校、高等院校在“走班制”分层教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可借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经验。

参考文献:

[1](英)班克.中等学校的成败[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7.[2]Gordon Dryden.Jeannette Vos Ed D.The Learning Revolution [M].Jalmar Press,1994.[3]李默,郭炳德.“走班”分层打破“快慢”分等[N].中国教育报,2005-11-9.[4]黄晓颖.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7):126.

篇2:走班制教研

说实在话,学校分“快慢班”的理由是:把能自觉学习的学生与顽皮的学生分开编班,保护自觉学习的学生,依此来取得“状元”轰动绩效,换来更大的利益。这种绕开问题,躲避问题的做法,不符合教育的伦理与使命、责任与义务。

如今,此法在多数学校却大行其道。“快慢班”最早出现于20多年前,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深入,曾遭教育专家的迎头痛击和一些名校的抵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曾一度干涉。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中小学早就不称“快班”和“慢班”了,代之的是“重点班”和“普通班”,“实验班”与“普通班”或“省招班”与“普通班”;小学则有“特长班”与“普通班”,如此等等。

所谓普通班、重点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通过一次考试选拔,而分层教学则根据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进行分层,应该说对学生是很公平的。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分层走班制,正在上海、广东的部分学校试行。它使水平接近的学生走到一起,不仅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有了可比性,而且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这是相当务实和具有超前理念的。同时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也为素质教育开启了一扇“窗”。

一、分层走班制的界定何为“分层走班制”?

顾名思义,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各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去相应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层走班制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走班制”的运行模式

(一)“走班制”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

(二)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

“走班”教学,流动上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业及考试的难度等切合该层次学生的实际。除实行流动上课形式的学科以外,其他学科仍在原行政班上课。班主任老师不仅要抓好行政班的管理,而且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分层教学班中,绝不能使学生失控。

(三)要搞好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

首先要通过学校的各种宣传媒体,使他们理解走班制的意义、实施办法,并及时澄清与走班制有关的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走班制”是否变相地分快慢班?这是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对此,实施者要做出回答:无论何种形式的快慢班,都是对学生的“定性”,学生长期固定班级,易形成“好班更好,差班更差”的局面。而“走班制”是动态的,不存在这个问题。走班制是使学生根据自己水平的提高来形成流动性的学习。

(四)确定学生所属层次班

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并确定学生的层次。对不同思维模式的课程,分层教学都不宜捆绑进行。试行分层教学,要允许学生自己选择,真正达到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目标。一般说来,学校按以下方面操作:将学生以往的一年成绩都换算成标准分,根据标准分划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学习兴趣、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目前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具体操作是将学生以往的一年成绩都换算成标准分,根据标准分划分三个层次。学习潜力包括接受知识的快慢、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学习兴趣是指确定层次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程度。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作业、课堂表现等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学生自评并不是盲目地让学生给自己打分,而是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根据上述五个方面的评判一般分A、B、C三个层次,也就形成“走班”后的三个班级。

(五)分层走班制的课程设置课程一般分四个部分:按要求弹性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型课程,一般设立对学生基础、发展趋向等分化较大的学科,分层教学并设立部分学科专用教室;有校本特色、满足学生个性与兴趣发展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则在学校、同学和导师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中,选择研究课题;另外,还包括以自理、自立、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经验课程。学生在师长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和国家需要,按照学校“套餐式”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式,选择走班,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上海晋元中学对每年初进校门的高中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自主选择方法、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课程中正式开设走班教学。在学生逐步熟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在期中考试后,对数、理、化、英语、计算机、体育六门基础型课程进行选择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看成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保证学生在一个较适合自己的层面学习。作为学生,他要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作为学校和老师,绝不是简单地按学生的成绩或学生的智力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四个方面的综合情况,合理确定学生各科所在层次。因此,绝大部分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优势,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既得到了尊重,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走班制”的实施使该校的学生明白:对自己而言“最好的”就是“最适合”的。“套餐式课程、走班制运作”的设置与实施,为上海晋元中学在探索和实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六)“分层走班”学生的成绩评价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的教学目标、内容不同,诊断性测试和形成性测试也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考什么题学生可以选择。在平时检测中,某些学科可允许采用“自选式”,即A、B、C三层共答部分和任选部分。任选部分难度不同,难度越大,得分系数越高。某些学科可允许采用“选层式”,如理化,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层次的题目作答。外语可采用“累加式”考试。试卷主要从学生答题完成时间和准确性来区分A、B、C各层的能力和水准。同时,提出要打破不到60分就是不及格“禁区”,改变仅以几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加强平时的学习检测,淡化期中、期末考试,将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课题研究、阅读等评价信息都纳入学习成绩。平时采用分层检测,期中、期末采用诊断性考试。课堂学习效率检测可用作选择流动班参考,使学生明确“走班”不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以学习效率为标准,在哪个层面上学习,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

三、“分层走班制”教学的优点

1.对学生来说首先,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大小以及兴趣选择课程表、选择老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套餐”并从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其次,使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状况基本相当的学生“走”到一起,便于任课教师确定教学起点、重点、训练计划和培养目标,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交流等活动。第三,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互相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第四,学生按自己的水平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情绪和平衡心态,体会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受。

2.对老师来说传统教法受到了冲击,灌输教育过时了,他们由过去的绝对权威的地位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变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采用了新的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法让学生走出了“恶性循环”,如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出于种种原因成绩上不去,因此怀疑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下降,成绩也越来越差,形成了恶性循环,只有对他们抱有平等和尊重,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走出“恶性循环”。

四、“分层走班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一)出现的问题

1.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四五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2.教学方面的缺陷

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他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3.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篇3: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初探

一、“走班制”教学

“走班制”教学是目前我国许多高中选修课程开始推行的新型授课模式, 与大学选修课相似。这种模式为:日常管理在一个固定的班级, 称行政班, 但选修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和学习的教室, 学生走班后上课的选修课教室为教学班。不同班级学生, 根据自己所选课程的不同到相应的教室上课。

“走班制”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的选修课程是通过自己选择决定的, 选择的结果体现了学生的真实个人意愿, 所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由于学生们对于选修课程会有不同的选择, 修习不同的课程,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自信心。学生对于自己喜欢学的课程, 一般情况下, 学习成绩会比较理想, 优良的学习状态会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发展, 选修课程具有多样性, 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会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 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组织方式沿革

“走班制”教学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依据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以固定不变的形态存在。随着社会进步、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充实发展。在教学史上出现的影响较深远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我国普通高中采用的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加之欧美等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理念的冲击, 教育工作者们也不断地在改进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最大的缺陷在于不能因材施教、缺乏课堂互动交流、不利于学生个性化与创造力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有创造力的人才, 对完全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对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 曾有人以古代个别教学到近代班级授课的变革为线索作过概括, 其线索为:个别教学——班组教学———导生制———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以班级教学为基础的能力分组———开放教育———小队教学———自学。

从目前来看, 班级授课制的突出优点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 其在教学组织形式中的地位还是不可取代的。但是, 其制约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限性必须要得到改变。因此, 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走班制”教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教学在根本上没有打破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还属于班级授课制, 依然有班级授课制“班”、“课”、“时”的基本特征。“走班制”教学特别之处在于让学生自由选择任一“时”、“课”、“班”, 学生按自己水平、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有利于促进个性和能力发展。“走班制”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和提高, 顺应了当今时代的要求, 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

三、我国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的发展过程

国内的“走班制”教学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单科“走班”到多科“走班”, 从单纯地为“分层教学”而实行到逐步成为全面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发展阶段。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 “走班制”教学组织方式起步于华南师大附中“高中物理按程度分班教学”, 是国内“走班制”教学最早的尝试, 同时也是“分层教学”的产物。90 年代末, “走班制”教学逐步发展, 由单科“走班”教学发展成为多科“走班”教学, 例如长春外国语学校外语和数学学科的“走班制”教学。21 世纪初, “走班制”教学方式得到更多的尝试。上海晋元高级中学建成了“套餐式课程, 走班制学习, 学分制管理”的“走班制”教学模式, 并逐步形成体系。虽然“走班制”教学还只是个别学校的初步尝试, 属于个案。但“走班制”教学的优势已经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

四、甘肃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走班制”教学

篇4:数学“走班制”教学的利与弊

在经过一年半的教学后发现“走班制”教学模式也有它的利与弊,下面从几个方面介绍数学走班制教学的利与弊:

(一)“走班制’的初步实施,存在诸多弊端,“走班制”当前的突出问题有:

1、刚开始分班之前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学生对“走班制”的理解产生误区,有些同学误认为老师是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成优差等级的,所以好多学习潜能生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学习比较被动,因此,必需在分层走班之前做好思想工作并适当“铺垫”,让他们确实感觉到分层后,自己如鱼得水,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和发展。

2、“走班制”是学校每学期将为每个学生提供三次选班机会,分别是两次月考和期中考试后组织学生选班,每次流动均已微调为主,就趁这个机会我们有些B班不想学的学生往C班调,而C班同学原地不动,最终C班就是一些不学数学的学生,最终没有达到“走班制”的目的。所以,我们任课教师要多注意和学生交流沟通,关注对学生的指导。

3、学生经常换班,师生感情联系淡薄了,沟通交流少。以前和几个任课老师聊聊天就能了解学生的情况,现在一个班的学生分散在四个班,很难了解情况。

4、学生的课后辅导比较困难,例如老师想订正错题的话只能占用正课,那样又完不成当堂的教学任务;找课余时间辅导的话,好多学生辅导不了。

(二)“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走班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 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实行“走班制”后,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确定教活动。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充分赋予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几百名学生读同一本书,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练习,忽略学生自身成长中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發展环境。

3. 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条件下,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的需要,进行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从而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4.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篇5:走班制教学反思

走班制教学反思

( 一) “选修走班制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教师的育人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走班制”的实施,使教师牢固树立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教育观。为了防止教学管理上的“真空地带”,教务处给每位教师下发学生花名册、座位安排表和选修课考勤记录单,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认真核对填写,加强了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信息沟通,并用自己的真情魅力和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打动了每一位学生。教师们宽容善意的微笑,体贴理解的话语架起了与授课班级五十多位学生之间友谊的桥梁。 2.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走班制教学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迫使教师潜心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上课、高效反思课堂教学。在走班制的实践中,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剖析、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知识驾驭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换位思考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堂的魅力。 3、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教师对选修课程的开设能力和对走班制教学的驾驭能力是走班制教学的生命力。学校及教研组为教师们建立了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校本论坛、专题研讨、协作教学、经验交流、专家指导”为基本形式的选修课走班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搭建台,创造条件,促进教师成长。 4.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转变。根据兴趣显现个性,依据能力发展个性是教师教学方式个性化的途径。“走班制教学”的实施使每位教师都能扬长避短,在发展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是触发思维的动因,兴趣可以引发教师无穷的创造力。教师的兴趣爱好成了他们钻研教材的动力,也成了营造课堂氛围的良方。课堂是一个充满美感的舞台,教师就是一个充满创新的编舞者,而学生则是一群挑剔的.观众。人的能力各有差异,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与潜力,创造性地设计好每一堂课,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选修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帮助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化,推动年长教师走向风格化,促使骨干教师走向审美化。新时代的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思维应当开阔活跃、深邃、富有创造性,态度应当倾向于对心灵和人格的追求;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崇尚美,力求教育智慧的优化,教育人格的魅力化,自身形象的得体化,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进一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二) “选修走班制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了明显改善。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的内容,对他们是一种尊重,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选修走班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体现,意志品质得到了锤炼,师生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 2.学生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合理优化。在“选修走班制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了不同的教师,体会了不同的教法,对自己学习方法的合理性有了深入的思考; 在选修走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了不同的同学,感受了不同的学法,对自己学习方法的优劣有了明显的对比; 在选修走班制教学过程中,教师新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变式训练为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绘制了不同的思维曲线,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了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3.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使更多学生提升了自我效能,超越自我,个性品质发展趋于稳定和成熟,道德意识有了长足发展,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选修走班制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同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形成,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 “选修走班制教学”是高考与新课程改革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重大创新,调由统一向多样、由知识向能力、由片面向全面、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体现了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选修走班制教学”不仅为学生高考第一轮复习提前 36 课时创了条件,也是高考与新课程改革和谐统一的最佳体现。

篇6:走班制的利与弊

顺着高考改革的大潮流,“走班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也将开始走进高中的校园。

所谓“走班”,说通俗点便是可以在不同的班级之间选课、上课,而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班级。

在小学、初中的时候,我们总是被班主任“不准串班级、串楼层”的命令给威慑住。对于外班,乃至于只是隔壁班的小伙伴也只能互相“以目致意”,而不敢光明正大地一起玩耍。“走班制”对于广大的同学们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而在说得官方一点,“走班制”无疑将在促进学生之间友谊,提高学生社交能力,扩大社交范围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选课的主动权也将掌握在学生手上,而不是被动地按照规定的老师和课程表来上课。这就能使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以及适合自己的课程难度。这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而正如黑格尔的辩证法所提到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走班制”的实施,必然会导致一个班级在传统意义上的名存实亡,教室也将失去其原有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沦为一个只是用来上课的场所。甚至班主任,也许也会失去他的作用,而逐渐被淘汰。。。

在这样的制度下,班级的名存实亡,也就很难再让我们拥有班级的荣誉感,从而不利于我们团队观念的养成,相对松散的教学环境又难免会对学生疏于管理,纪律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诞生,独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尚不完善的地方,但我们不该因此而拒绝改变。

“走班制”的推广完善虽还任重道远,但已有了个良好的开端,惟愿它能逐步发展,消除传统教育弊端。

流走的

你不停地往前流淌着

浪花儿一个高过一个

秋叶、春花

再美的风景也不曾留住你的步伐

可小溪啊

我多希望你能慢一些

篇7:走班制教师教学总结

目前,新的高考政策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个性的形成,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而且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也能充分体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为此,我们学校从开始,着力思考和探讨如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力都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让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都得到肯定。考虑到数学和英语学科,学生的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相较其它学科差异度更大,在新高一学生入学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分层走班教学,作为身处其中的一线教师,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观察,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走班教学之利:

1、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

经过分班之后,一个班内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离度较低,和以往的教学相比,教师在备课时能更容易贴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也能基本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2、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以往的课堂,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的客观存在,教师往往顾及中间层次的学生较多,造成好学生“吃不”,困难学生“吃不了”的状态,造成前者的懈怠和后者的自卑心理。而分层后的课堂,使更多的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也能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都得到提升,作业的完成度也较以往提高。

尤其是不同层次班级之间一定阶段的学生流动,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自我发展观念,不盲目跟风,更注重个性的养成和发展。

在进行走班教学之初,有部分学生和家长还认为被分到层次较低的班级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他们都体会到合适自身学习状况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他们不仅安心于所在的班级,甚至在自己达到升班条件的情况下,认为还是在原有班级继续学习一个阶段更合适;也有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主动要求降低一个层次。逐渐地,学生和家长对学生的发展也有了和以往不同的认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无论是基础学科的学习还是加三科目的选择,乃至其它兴趣爱好的培养,这也是新的高考和当前社会人才培养中应该具有的意识。

走班教学之弊:

1、给年级和班级的日常管理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每天两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不同的班级上,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可能要接触全年级的学生,这对于年级组和班级的日常管理来说,不论是课程时间的安排,还是思想行规的教育,和以往相比,量和质都有很大的不同,对于管理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各个层面的协调配合和智慧管理。有时,遇到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在应对上难度增大。由于分层教学,数学和英语课必须同时上,一旦上课老师有事,很难在年级组中协调。

班主任有可能并不是自己班级学生的任课老师,和往常的情况相比,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就相应减少,这也增加了班主任的管理难度。

2、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辅导和个别指导的时间难以保证

由于其他课程是按照原有的行政班级上课,所以,当走班的课程任课教师需要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时,无论是班级还是个人,都会发生时间上的冲突,甚至有时难以协调。这也就相应减少了学生得到教师辅导的时间。

3、学生的班级流动还受到两门课程的班级设置的互相制约

由于走班的课程设置,四个班数学和英语必须同时进行,有的学生两门课差距较大,在班级安排和流动时就受到制约,有时不得不调整班级的安排,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对于走班教学的建议:

1、分班要更加合理有效

目前,学生的分班,大致按照他们的中考成绩或是到校后初次测试的情况,而从高中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分析,中考的成绩或是期初的测试情况未必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基础,尤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而这些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在高一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就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和他所处的班级层次不符,而此时,再大幅度调整已很难进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也不符分层教学的本意。

2、学生不同层次之间的流动的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分班完成之后,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习情况分别发生变化,如何进行各班级之间的调整,是一个需要管理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流动人数太少,对大多数学生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整人数过多,对于班级的稳定性和教师的教学组织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在年级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综合协调,确定恰当的比例,做好学生的流动调整工作。

篇8:“走班制”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走班制,阅读能力,儿童阅读方法

一.“单阅读”转向“全息阅读”

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参、教案、课例等成为教师解读文本的主要工具, 对于文本的解读追求的可谓是精确。然而, 精确的解读恰恰会让学生失去从各个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的机会, 也使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更狭隘。西方人说:“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决不能把基于成人经验的结论一股脑儿抛给学生, 应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文化水平, 更合理的理解文章, 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过程, 这种创造过程肯定不会完美, 但这种过程毕竟是学生亲身参与的, 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班制”能给学生更多阅读的空间, 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 有选择性地选取一些阅读内容, 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要转变观念, 把原先的一篇课文当成一门课程来教, 也就是“全息阅读”, 尽管对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 做起来有点难度, 但是我们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全阅读”意识, 从而摆脱对“样本阅读”的依赖。比如,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陈毅探母》时, 平常的语文课堂上也许只能让学生对陈毅有个表层的、基本的了解, 而“走班”时, 可以针对陈毅这个人物, 搜集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 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让学生来自己进行阅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课堂上没有读完的, 课后可以继续进行阅读, 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来建构新知识, 从而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

二.“千篇一律”转向“私人订制”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点不同, 所以他们对于阅读有着各自不同的爱好。学生只有在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阅读中找到了乐趣才会乐读、善读。如果一开始啃他啃不动的“硬骨头”, 那么他们只会畏惧、逃避阅读。所以, 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 选择恰当材料, 由易到难是很重要的。想想我们平时课堂上教学的一些文本, 各种文体的都有, 但真正符合每个孩子的阅读心理, 让孩子真正喜欢的并不多, 因此, 在一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 应该是乐趣至上, 否则, 一些被强制阅读的作品, 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比如, 有的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 有的喜欢读探险故事等。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室或者教室里的图书角, 进行图书漂流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种类的书, 从而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另外, 一般性阅读是一种被动的阅读, 对文章的表面意思进行理解, 而创造性阅读是突破定式思维, 不受别人见解的束缚, 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章进行深思与理解。小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 应该采取创造性的阅读方式, 发挥想象, 突破常规, 展现出自己的个性,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分数制”转向“活页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是不少于145万字, 那么选择灵活的“活页式”评价就显得很有必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 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 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阅读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内容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篇9:信息技术学科的走班制教学

数据说服了校领导

我们对新入学的20个班高一新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从中随机抽取了2个城市班、2个住校生班(城市班的学生都来自市区的学校;住校生班的学生70%至75%来自周边县城的县中或农村中学,少部分来自市区学校),分别对以下项目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由调查结果可见,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表现出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是巨大的,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费、升学压力等问题的影响,只有少数重点中小学能保证信息技术学科的经费投入,大部分的普通初中和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欠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条件和能力。

现实的数字最有说服力,看着这些数据,想着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校领导也意识到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可行性让校领导更放心

只有必要性是不够的,还要在操作层面上具体可行,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校领导作了分析,解决了领导的后顾之忧。

对硬件环境要求不高

信息技术学科实施走班教学,只要有2个以上的机房就可以开展。有2个机房可以分2个层次,3个以上机房可以分3个层次。当然,机房越多,实施起来就越灵活,甚至可以实现小班制教学,只要课排得过来并且教师数量足够多。

以我校为例:我校高中部现有4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4间网络机房,20个班级。新学期开学前,教务处将每3个班的信息技术课排在同一时间段(其中有一个时间段是2个班)。开学后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做两件事:请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和摸底测试;根据学生个人填写的分层意愿并参考摸底考试成绩确定学生所在的分层教学班。有3个层次供学生选择:最高层次——兴趣班、中等层次——提高班、最低层次——基础班。教学班确定后,从第二节课开始,进行走班教学。

4间机房本来可以实现4个班级的走班,但由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较多,且为了增加学生课上与教师交流的机会,使一个教师可以兼顾更多的学生,我们将3个正常班按3个层次分为4个教学班实施走班教学,一个学期下来,效果良好。

不会带来管理的问题

在有些学科实施走班教学,常会出现一些学困生或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被组合在一起,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管理问题成为制约走班教学的瓶颈。不过,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水平层次较低的学生往往不是学不好或习惯差的学生,仅仅因为他们之前没有学习的机会而已,所以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热情和专心通常要比其他层次的学生还要高。

信息技术教学通常在机房上课,可以定人定机,根据学生的情况把座位安排好以后,除非经过教师同意,否则不允许学生随意调换座位。这样,每节课该有多少人,谁来了谁没来,都一目了然。另外,可以将每个教学班按原班级分成若干个大组,每个大组选出一个大组长,在大组内再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有利于在教学班内形成合作和竞争的氛围,提高学习效果。

效果初现

由于分层教学的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我校大胆进行了尝试:在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提前半年安排学生参加每年4月举行的“江苏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

2004年3月,我们临时做出这个决定时,心里也没底。时间提前半年,对于较高层次和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说,问题都不大,但是对于零起点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学习进度较慢,还有一部分知识(VB)没有学习,这部分知识在总分100分中占13分,他们能否顺利通过考试(达到60分),是影响通过率的关键,也是对我们分层次教学的一个考验。

2004年4月25日,考试结果公布:通过率为96.21%,远高出我们的预想。2005年考试通过率再上一层楼,达到98.10%。

在走班制教学下,低层次的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高层次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和学习课外知识,参加各类竞赛特别踊跃,无论从报名人数还是学习质量上都比往年有了提高,在2003和2004两个年度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分别有朱佳、袁帅、蔡炯航3人以及李磊、尹杰、刘逸群、李元4人获得一等奖,并且全部获得保送资格。

上一篇:描写雪景的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珙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