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画

2022-10-12

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成员,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就已开始发展,但当时人物画极为盛行,山水画也并未独立,因此它一般都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用来表现画面场景;隋唐时期,山水画开始由画面的背景转向主体地位,独立成科且种类多样,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等,各放异彩。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达到空前顶峰,众多画家皆投身其中,规模庞大。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等,自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同时文人画的兴起,也极大的丰富了画面,让山水画绽放的更加炫目多彩。元代时期山水画野逸之气盛行,作画时更侧重笔墨神韵,开创了新的表现面貌,手法上更偏写意,以虚代实,虚实相生。明清时期已较为开放,山水画极具生命活力,画派纷争是主要特色。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体现的更为突出。近代在发展传统的同时亦出新貌。

山水画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它的发展自然也是与中国的道、儒、佛等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不单单只是作为描绘自然风光的载体,更是人文情怀的寄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人、景、情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就已超越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将其神化,山和神同在。道家也遵从的是“自然”的法则。庄子“天人合一”也正是体现了人以山水寄托情操品格的需要。儒家创始人孔子则将其人格化,他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人的素质也恰恰和山与水的特点相类似。在大自然中,山之稳固,始终矗立不变,是最可靠的支持;而水则柔和而又锋利,深不可测。聪明人和水一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直到如今,仍有众多以山水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楷模。孔子用山水来比拟人的状态,足以证明山水画不是简单地客观存在,而是人的思想与自然之境的结合。

山水画,表现的不仅仅是山和水,亭台楼阁、树、雾、石等等皆是其重要组成要素。画面通过人的思维、感情、功力展现的是自然之景,呈现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它与西方的风景有着巨大的差异,二者讲究的是透视也是不同的,中国画不讲究西方那样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有时甚至是相反。它是一种多视点漫游式的观察方式,常表现为“步步看”、“面面观”、“以大观小”、“以小观大”、“六远法”等法则。

笔墨是一个画家艺术风格不同于他人的直观表现,是山水画的核心,是艺术的独特表现语言。运笔一要勾出造型,二是表达质感。山水画具有很强的写意性,用笔与它所描绘的山水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画家可以独立地去追求线的特点,即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疏密聚散等不同的运笔处理,去塑造出笔墨的节奏、韵律、动态、意趣之美。“无笔无墨不成画”,因此,笔墨应同时存在,互为表里。皴、擦、点、染皆在运笔的过程中体现。传统山水画的技法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山石的皴法上,有荷叶皴,披麻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大、小斧劈皴,折带皴,卷云皴,雨点皴,豆瓣皴等。

不仅作画的人需要良好的文化修养,同时“品”“读”作品的人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山水画并非将每一个景物照搬到自己的画面中,而是有所取舍,移步易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同一景物或者不同景物的不同角度皆安排到一幅画面内,有着无限的创作可能性,空间可以任意扩大或缩小。中国画往往不会看重客观事物的具体之形,而更加重视作为整体的、可以表现主观情感意志的山水之性。由于创作主体的认识、经历不同,画面的表现自然也是千差万别。如八大山人作为明代后裔,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的隐痛寄意。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得只是一抹山影,而不是具体的山水,在画面中被简化,表现着国破家亡的残山剩水。即使时过多年,当我们再看到他的画作时,凄凉之意依旧不减。

“虚”是中国画中的重要成分,与“实”相对立,虚实交互是其特色。它并非空白,而是看不到却可以感觉得到的“气”,它营造了画面的意境,生动的体现画面的空灵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国画强调“黑白无常”,发挥想象力,这正是精妙绝伦之处。谢赫“六法”是对前人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从根本上对中国画创作的诸多要素和原则提出了要求和规范,被视为中国画创作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统绘画理论思想。他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法则,充分体现其重要地位。

写生和创作二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写生为创作积累大量素材,创作则更加深层次的表现了写生的画面。写生的每一幅画面都不该是简单地景物相加而成,而是由景而生情,情动于先,由情而生境,由境来组景、选择语言、创造语言形式。写生是一个“外师造化”的过程,当自然景物摆在我们面前时,如何选择和舍取将是第一个难题,如何将视觉中的景转化为画面的境即表现的技巧又是下一个难题。

艺术创作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离不开细心观察。来到写生基地,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感悟自然,用心热爱自然,抛去一切杂念置身于山水之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空灵,净化心灵。然后观察自然之景,山、水、树、石、亭等等万物,熟悉他们的生长规律和独有特点,一切皆有可能走进我们的画面之中,关键在于如何挖掘他们自身的魅力,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下一步便是描绘自然了,这时谢赫“六法”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构图、用笔、色彩、临摹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作品,描绘出心里的画外之境。自然中的景物搬到画面上都需要作者来组织、经营虚实的变化和黑白的处理,每一步骤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最终呈现一幅满意的作品。累积大量的写生素材,再用作者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思想感情加以描绘,整幅作品便上升到创作的高度了。

总结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创作是靠感情、靠思想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创作者的感情思想更自由、更完善、更充分的得以表达。只有注重笔墨技法发挥过程中意趣的发现,注重作品思想内涵的发泄,注重把对物象观察过程中的灵感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开始,才能达到艺术阶段。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特有的画科,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它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历程。自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士对其进行深究表现,用以寄托精神追求或抒发志趣抱负,摆脱想要逃离的现实世界。作为当代的我们,在临摹、学习和写生中应着重抓住前人已有的技法和表现语言的同时加以创新,从而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的道路。

关键词:透视,寄情于景,虚白

参考文献

[1] 《中国画学—研究品格与意境》,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2] 《美学十五讲》,朱良志著

上一篇:浅谈聋校《劳动与技术》活力课堂教学下一篇:浅析催化裂化两器衬里施工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