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论文范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环境学概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环境学概论”是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后续专业兴趣培养起着基石作用。该课程是所有专业课的综合,知识覆盖面广,且容易与其他专业课程产生重叠,授课时间安排紧凑,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佳。

第一篇:环境学概论论文范文

《环境保护概论》慕课建设实践

摘 要:慕课作为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融合的产物,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例,从创新教学模式、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和网络课程开放等方面,介绍了慕课背景下蚌埠学院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以期为同类型课程的慕课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慕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pectus

Zhu Lanbao et al.

(College of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Bengbu University,Bengbu 233030,China)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Course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

“慕课”是英語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首字母“MOOC”的音译,翻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产物[1]。慕课概念由加拿大的Dave Cormier和美国的Bryan Alexander 2位学者在2008年首次提出[2],2011年以后随着被称为慕课运动“三驾马车”的Udacity、Coursera和Edx平台的出现[3],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慕课风暴”,被誉为“自印刷技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4]。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国著名高校纷纷启动了MOOC课程建设[5],有媒体称2013年为中国的“慕课元年”[2]。幕课是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展示高校教学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丰硕的教学成果,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普及[6]。学习者不拘于时间和地点,享有学习的自主权;同时学习可以重复,利用率高,提高了教育质量,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7]。

环境保护一直以来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的工作之一,党的十九大将环境保护写入党章,环境保护工作更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此次的教学改革浪潮中,目前关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如何适应慕课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如何利用好慕课平台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因而,基于慕课背景下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重构与优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课程概况

环境保护概论是贯彻教育部要求在工科院校中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而开设的环保素质类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判环境质量、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唤起新时代大学生的环保责任,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蚌埠学院开设环境保护概论课程至今已有16年,已发展成为环境科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同时,该课程也是蚌埠学院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之一。

2 课程建设成效

教学改革要想不落俗套,就必须挖掘地方特色,做好慕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走特色教育培养之路[6]。为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环境保护概论课程通过多年的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教学条件保障与改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开辟第2课堂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2.1 建成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环境科学专业获批“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立项为契机,重构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课程定位和课程特色、明确课程目标、划分教学层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环境保护概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环境问题调查、环保公益实践、环保社团活动、科研参观等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提出本专业领域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和建议,提高学生解决环境污染实际问题的能力。蚌埠市及周边地区环保、化学、化工、材料等企业较多,为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所,与蚌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蚌埠市垃圾填埋场、蚌埠市阳光水务有限公司、蚌埠市清泉环保有限责任公司、蚌埠市环境监测站等10多家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2.2 大学生社团和第2课堂为课程实践搭建平台 蚌埠学院有很多优秀的环保社团,如:绿色环境保护协会、大自然协会等,通过这些社团能够有效地发动学生进行环保社团活动、环保实践活动,同时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力宣传,为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提供实践的舞台,构建了环境保护概论第2课堂环境教育活动体系,积极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和沙龙讨论会、主题辩论赛、环保微讲坛等增加学生环保知识。通过举办低碳环保设计大赛、寝室节能对对碰活动、世界环境日和地球1小时纪念活动等来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并转化为行动。同时,蚌埠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和大力支持“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活动,也为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环境保护提供机会,培养了学生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完善了网络教学环境 蚌埠学院建有高速的光纤互联网,图书馆、宿舍、教室、自习室、教学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产学研孵化基地等场所均设有宽带网口,无线网全校范围内无死角全覆盖,确保了学生可随时随地进入互联网。教学楼宇内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满足了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需要。通过课程考评机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慕课教学使得重点知识通过视频呈现,短小精悍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后有对应的检测练习,方便学生自主巩固,复习测试,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为提升。本课程组教师都能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建立师生互动教学论坛,教师和学生可随时了解和反馈教与学双方的需求,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2.4 建立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既有长期从事该课程教学、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又有年富力强、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能力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博士2人,授课教师100%具有硕士学位。近年来,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主持和参与了20余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主持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厅重点项目3项、教育厅一般项目5项;获4个省级教研立项,5个校级教研立项。课程组老师以第1作者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100余篇。多位教师先后获得安徽省教坛新秀、蚌埠学院教坛新秀、蚌埠学院优秀教师、蚌埠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省级、市级和校级科研奖励10余项。

2.5 实现了课程最大化开放 在环境保护概论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非常注重开放办学和协同教育思想的落实。目前该课程已利用该校开通的泛雅网络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搭建课堂之外的教学互動,部分教师授课视频、授课教案、电子讲稿、习题解答等内容向本校和社会开放。随着课程建设,相关内容将得到不断丰富,特别是该课程授课的所有视频将陆续制作并上传。课程开放、优势互补,既为环境保护概论MOOC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也扩大了课程的影响和适用面,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2.6 建立了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慕课的辅助教学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环境保护概论知识框架的自主建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部分学习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因此基于慕课的教学改革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教学改革的实效。通过环境保护概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建设,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立体化评教制度。与行业、企业联合,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建立课程实践教学监控制度,完善课后作业文件标准,健全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学生、教师、学校共赢的目的。

3 结语

慕课给《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课程组紧紧围绕蚌埠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需求,课程组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探究教学和情境教学,把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建设,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精选了教学内容,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全校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课程组将继续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组建更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国家的高等教育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寇培宇.对于“幕课热”的几点反思[J].林区教学,2015,215(2):3-4.

[2]任洪涛.论“慕课”浪潮背景下的“环境法学”课堂教学的机遇与挑战[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4):63-66.

[3]李雅婕,刘大朋,洪耀良.慕课在环境工程理论教学中的探索和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277-278.

[4]曾晓洁.美国大学MOOC的兴起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挑战[J].比较教育研究,2014(7):32-40.

[5]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5-23.

[6]邵源春,张焱,暴云英,等.“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3):128-129.

[7]田亚平,李伯华,郑文武,等.环境教育MOOC的资源体系构建及其应用途径探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8(3):82-85.

(责编:王慧晴)

作者:朱兰保 盛蒂 周开胜 李婷芸 马莉 贺冉冉

第二篇: 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学概论”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环境学概论”是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后续专业兴趣培养起着基石作用。该课程是所有专业课的综合,知识覆盖面广,且容易与其他专业课程产生重叠,授课时间安排紧凑,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佳。因此,课题组对 “环境学概论”课堂教学方式、内容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旨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环境的技术型和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环境学概论; 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 农业院校

农业院校环境学科专业是介于食品安全学科、农学及管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一门既跨学科又具综合性的庞大科学体系,它的核心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研究对象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初注重自然环境的演替,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现,现在开始關注的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学校是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其中高校在培养和输送专业环保人才方面肩负着光荣的使命。高校在广泛普及预防环境恶化、治理污染环境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措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环境学概论”作为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明显的导引作用[1],对非专业学生的环保知识普及,对学生的环保素质培养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辩证的思维和积极的行动措施,关注环境保护,参与环境保护[2]。“环境学概论”甚至决定学生踏入社会就业的方向,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环境学概论”自然成为农业院校环境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食品安全与工程、环境工程及生态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环境类专业入门课。该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1],涉及专业学科领域知识多,与后面的专业课内容重叠太多,学生的兴趣不浓厚,造成教学难度大。 如何让学生对环境学科产生兴趣,入门课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对“环境学概论”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社会实际意义。课题组结合目前“环境学概论”的实际情况以及以往教学体会,特别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授课方式革新

课堂教学关乎学生出勤率高低、专业兴趣的培养等,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课题组从多年“环境学概论”教学和实践经验发现,我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我们应强化课程质量观,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构建自主学习制度,适当减少教师授课学时,提高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要求和强度;建立学习小组制度,由组长协助主讲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内外结合的自主学习及多形式学习,强化授课对学生课外阅读、作业、讨论、实践等内容的指导和考核评价。我们应从教师角度尝试多种授课方式,试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具有扎实知识的社会环境类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可以案例为主题形成模块式的小节,集成优化翻转式课堂、板块式课堂及传统教师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模式,建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前言—案例分析—研究成果展示—专业引导”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热爱从事的环境类专业。

授课方式从传统的教师讲解改变为学生分组讨论提问为主,教师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模块,然后根据模块分节让学生相互交换问题,从不同角度讨论污染发生的起因、危害和解决途径,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给我们健康带来的潜在危害及未来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这种研讨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转课堂和模块式教学方式给授课教师增加了备课的难度,教师不能像以往一样把教学PPT事先准备好,而要根据授课教师第一堂课对“环境学概论”的前言分析和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来准备后续课程。

(二)考核方式的改进

“环境学概论”知识信息量大、理论性强,作为专业基础课,没有任何实践学时,且安排在一年级结束的学期,3周时间完成32个理论学时和期末卷面考试,采用传统的期末考核方式(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教学时间短和考核方式死板,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应付考试的心理来上课,进行突击性死记硬背,这样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脱节,未达到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难以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因此,对该课程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堂教学改革更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考核评价体系应加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平时成绩可占60%(教学参与提出问题占30%、分析解决问题占10%、PPT制作占5%、查阅信息量占5%、问题前沿性占5%和课堂考勤占5%),期末卷面成绩占40%。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多观察,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查阅资料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深入了解本专业,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复合型创新应用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专业基础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分析探索

(一)教材的选用

目前出版的“环境学概论”教材有二十几种,1985年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教材问世后,相继有1994年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1997年贾振邦主编的《环境学基础教程》、2003年郭怀成主编的《环境科学基础教程》、2004年杨志峰主编的《环境科学概论》、2005年赵景联主编的《环境科学导论》和吴彩斌主编的《环境学导论》、2009年莫祥银主编的《环境科学导论》、2011年方淑荣主编的《环境科学概论》等出版,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教材内容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其中不少教材都进行了第二版、第三版的改编。目前,教材内容在体系结构上已经比较成熟,各版教材都是围绕环境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破坏的过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策略与治理措施等四方面进行撰写[3]。但由于培养专业方向和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教师上课的侧重点相应存在差异,不管选择哪一本教材,都需要根据学生基础知识、课时安排等进行实际调整。因此,教师在教材选用上应全面考虑适用性和先进性。在所有教材中,杨志峰主编的《环境科学概论》章节内容较符合翻转课堂的特点,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教材具有三个特点:1.倡导以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2.科研融入教学,形成“学科发展-问题-分析原理、方法与实践”的课程结构;3.从学科前沿-提出案例分析-专业导引的集成优化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但此教材内容较多,与我校的教学安排课时不契合。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该教材的特点凝练出适合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课题组根据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导向型设计,这样既不拘于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又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设计

利用集成优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后,学生为主体,老师发挥引领导向作用。学生利用手机等途径查阅最新环境相关问题,来源于学生所提问题的模块式教学从内容上满足专业学生的要求,从教师传授知识方面紧跟社会对该学科领域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步伐,可让学生的参与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习惯等适应社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专业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不同,模块内容会出现差异,因此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既要把握住“环境学概论”教材主体内容,又要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模块引导和知识传授。本文采用表格的形式对本课程的框架结构,特别在章节上深入浅出地介绍环境相关问题,老师用这种方式最大化地把握框架知识,引导学生解决本领域环境问题(附表1)。这样,方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础上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技能,为将来从事的专业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

三、 课堂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讨论

教师利用4课时完成“环境科学概论”整体框架的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的方式、教学目的等,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每组不超过4人,设立一位组长负责。每个小组根据教师板块式讨论提出环境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必须基于“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目标,突出本板块的重点,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专业认识的高度。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中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际上是把专业化的知识做到“通俗化”“大众化”和“生活化”,对于非专业学生培养环境意识形态起到导向作用,加深专业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思维的理解。

(二)教师把握主线,挖掘学生兴趣点

从学生为主的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在学生的提问讨论活动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放任学生课堂秩序,任何学生表现的环节都不能小觑,任何学生提出的热点细节问题都不能忽视,要防止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浪费时间。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对其他组同学讨论的参与度、关心的社会环境问题、课后不断反思出现的新状况,总结经验,查找备课出现的不足,充分准备下一节案例的引入,使学生对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認识,尤其是对环境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意识培养起到引领作用。

(三)教师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

“环境学概论”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环境知识普及课程,其学习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5-6]。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发挥效率,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挖掘社会热点环境问题,以激发学生了解、热爱本专业,学生如何回应老师,教师与学生默契配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课题。教师的引导应让学生感到“跳一跳,胜利的喜悦就唾手可得”,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学生也能从扩展性问题、大容量的思考信息中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小型图书馆。

四、 结束语

“环境学概论”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态和专业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均有至关重要的科学地位。课题组运用提取所有教材内容的精华,运用案例导入,以学生为主的板块式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对教学进行改革。相信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探索改进,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对专业的热情度。

[ 参 考 文 献 ]

[1] 岳辉.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3):16-19.

[2] 周雪飞,蒋明,苏鸿洋. 本科公共课“环境概论”课程改革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0(4):18-19.

[3] 徐晓峰,石兆勇,王浩,等. 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材演变:概念、过程与内容布局[J]. 大学教育,2018(1):73-76.

[4] 杨志峰,刘静玲. 环境科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廖明军,李祝.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思考[J]. 广州化工,2018(10):136-137+154.

[6] 杨永琼,胡丰青,梅再美,等.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思考[J]. 广州化工,2015(16):269-270.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王吉秀 李博 秦丽 祖艳群 李明锐

第三篇:《 环境科学概论 》 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双语教学是以外语为媒介,促进学生学习前沿性和国际性学科知识最好的平台。双语教学不仅是使用两种语言来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本文以《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本科双语教学工作为例,在充分认识该课程开展双语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教材选择、师资培养与要求、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对《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改革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培养全球化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 号),指出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手段,明确要求高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双语教学是以外语为媒介,促进学生学习前沿性和国际性学科知识最好的平台,重视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青睐双语教学,实践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研究也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多领域交叉、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新技术、新理论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

一、《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跨国性环境问题甚至威胁到一国的经济、政治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国际环境外交中,促进了环境科学的迅速发展。另外,环境教育须强化环境科学多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开阔学生学习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切实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双语教材优选的重要性

教材优选对双语教学课程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 就必须引进原版教材,这又涉及版权问题。编制教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求地道的英语,又要求科学的知识体系,更要注重学科的思维性和新颖性。此外,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双语教学的全部积极意义,同时保证了专业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材更新的及时性。

三、师资力量培养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问题是《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目前承担双语教学的大多数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课堂上双语不能自由切换,思维方式仍以汉语为主。而且,双语教学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用外语流利讲解双语课程,还必须掌握环境科学专业知识,时时关注国内外环境科学动态,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因此,《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教师必须是外语表达能力强而专业知识渊博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四、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内容设计。《环境科学概论》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认识专业的启蒙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引导”的作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既要符合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同时也要符合双语教学特点的要求。该课程不仅要为学生打开探索环境科学领域的兴趣之门,还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全球视野、区域行动”的意识。课程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废弃物管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和解决的基本途径,探索环境规律之根本;同时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通过英语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科专业教育国际化,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综合竞争力。

2.教学方法。21 世纪高等学校的教学正面临着用新手段、新方法对其进行改革,这是时代的要求。双语教学的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课程双语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付诸实施,同时结合教学督导专家,领导和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提出课堂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使得双语教学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我们相信通过不断深入学习思考和实践,《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能成功地进行下去。

五、《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建议

1.建议大学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双语教学实践,考核双语教学效果,鼓励教师采用双语开展专业知识教学的积极性,完善双语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双语教学研究应该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

3.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能起到激励、导向的作用,教师应通过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普通高校实施《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建立一整套规范完善的双语教学模式,从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还有待教育者更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期获得较丰富系统的经验理论。

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重要产物,是高等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趋势。为了促进双语教学效果的提升,就双语教师而言,一方面应积极寻求专业发展,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也应积极进行探索和改革,寻求双语教学的最佳途径,保证双语教学效果。要切实有效提升高校双语教学质量,避免双语教学流于形式等现象发生,就必须从课程规划、教法与学法改革、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方面,统筹规范双语课程,以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使高校双语课程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同时,双语教学试验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正确认清双语教学的本质,从课程规划、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监管考核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改革,在前进中不断摸索和完善,才能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实现为我国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书亭,郭丽娟.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

[2]曲燕,王振波,王建军.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J].高等理科教育,2014,(2).

[3]方玺.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1).

[4]黄云凤.《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

[5]黄月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设计与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2,(2).

[6]林静雯,季颖,董怡华,陈志英.《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

[7]唐艳葵,张寒冰,陈念楚,李小明.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双语教学策略探索[J].广西教育,2012,(8).

[8]苏笛,张兴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

(编辑:秦俊嫄)

作者:王云燕 柴立元 王志兴

上一篇: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模块化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