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概论论文范文

2022-05-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生物概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酿酒概论”课程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三年级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实践性、实验性、应用性较强,而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机械刻板,学生在应试状态中学习,这既影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生物概论论文范文

民航院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探讨

[摘 要]为全面提高民航院校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国民航大学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生命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高等教育应该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以整体素质教育为主,有一定专业方向的高层次整体素质教育。生命科学概论是一门融合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是当今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强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加强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公选课 生命科学概论 非生物专业教学方法

21世纪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掌握一定的生命科学知识是21世纪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1]《生命科学概论》是高校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一门跨学科公共选修课。中国民航大学从2006年开始对非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生命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本文就民航院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社会期待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在一定的专业训练的基础上,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更为积极的应付挑战的能力以及向多个方向发展的潜力。[2]目前大学生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暴露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上的缺陷或不足,专业细分化,过于强调专业化培养,使学生知识面过窄,已经很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创造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3]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将“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4]21世纪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人类健康、生态平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近年来生命科学成为科学大系统里最有竞争力的带头学科,引领着世界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基本国策。21世纪世界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争夺和竞争,在这一历史时期,高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课程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如果不懂得一点生物学的知识,成为所谓的“生物盲”,将无法适应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为特征的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加强生命科学教育,普及生命科学知识,有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6]因此,在民航院校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对民航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应该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以整体素质教育为主,有一定专业方向的高层次整体素质教育。《生命科学概论》是一门融合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是当今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著名大学,如哈佛、剑桥和斯坦福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全校开设类似生物学课程,1995年以来,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重点理工科大学也陆续把《生命科学概论》列为非生物类专业的限选或必修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年来也面向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的公修课。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发挥航空器整个系统的效率,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开展航空人因工程研究,开展在航空环境下飞行员的行为及作业工效研究,弄清飞行员与航空器在航空飛行环境下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提出航空器飞行器的适人性设计要求、安全救生与防护措施、评价方法以及人员的选拔与训练方法等,使人、航空器及其所处的飞行环境有机协调与配合,探讨航空环境对航空人员健康的影响机制及对抗措施,为航空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这些将大大促进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民航院校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增加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对人体自身的了解,将有利于学生发展仿生的设计思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来更好地为民航服务。

二、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内容

中国民航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集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行业院校,在校学生均为非生物专业。学校利用航空医学研究所的师资力量从2006年开始给全校本科生开设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生命科学概论》,深受学生欢迎,每学年选课人数达到800人。向非生物学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定位于“基础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学科交叉性”,从介绍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物质基础入门,衍射到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从细胞到细胞工程;从生物物质代谢深入到生物遗传的本质——基因,从基因到基因工程,直至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物的奥秘;同时还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生物类群上描述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科学性、趣味性、学科交叉性和贴近生活性的内容介绍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与我们人类自身生存和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得到提高。讲授内容在注重系统性的基础上包含了最新的科技前沿、最广泛运用的生物学技术手段、最热点的人类疾病、最新的交叉学科等等。我们密切关注科技最新动态,把其中反映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最新进展的内容及时移植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例如:在“遗传”部分介绍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现代慢性疾病在遗传方面的研究近况;在“病毒”部分介绍SARS、H7N9等疾病的致病机理、防治途径和治疗方法;在“免疫系统”介绍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在“环境”部分介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等。这些“时尚”新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三、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命科学概论》教学内容庞杂、信息量大、知识难点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直观的东西更易于接受、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组合方式讲授课程,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不仅增加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7]另外,可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生物学相关影像资料,给学生更为直接的视觉感受。例如播放科教片《人类消失之后》,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开展课堂主题演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了解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我们组织开展了课堂专题演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初步确定当前生命科学重要前沿问题的题目,如生物芯片、基因工程、干细胞、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转基因食品等,把学生按5~6人一组分组,每组确定一个主题,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小组讨论写成小论文,并做成幻灯片在班上交流演讲。这样增强了同学之间以及同学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利用、团队协作、论文写作和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生物高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快乐,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甚至危机。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8]这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综合性,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科学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他们捕捉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首先,教师初步确定当前生命科学具有争议性的热点社会问题,如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克隆人的利与弊、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垃圾焚烧的利与弊、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等。学生通过分组每10个人一组,每2组自由选择一个辩论主题作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每个班级推举一名主持人来主持辩论赛。通过辩论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竞争、进取的意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并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学生的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其计算方式为:最终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70%),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由课堂出勤(占10%)、课后作业(占10%)以及课堂小论文(占10%)三部分内容构成,期末考试成绩采用撰写课程论文和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但评价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的质量,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且避免了少数学生平时不学习,通过考前突击准备获得较高分数,导致课程成绩不合理的情况发生。[9]

四、思考与建议

目前我校开出《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以来,已有7年的教学实践,选课人数每学年达到了800人,每个班级限200人。由于选课人数多,且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管理起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是为满足学分而选课,因此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加上不同专业基础知识差异较大,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少,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日星月异地发展,生命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现有教材也很难满足课程的需要。

通过对《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强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加强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120-121.

[2] 蔡克勇.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培养创新人才[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1-7.

[3] 宋怡玲,楊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6):37-39.

[4] 郑丽沙,李德玉,荣龙等.面向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的“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改革初步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112-114.

[5] 黄国琼,罗长坤.生命科学前沿的特征与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1):1-4.

[6] 晏琼,何金生,侯玲玲,等.研究型生命科学教学在非生物专业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3-85.

[7] 王伟章,郑敏.生命科学前沿公共选修课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2):131-132.

[8] 徐明.论生命科技的挑战与立法应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5):106-109.

[9] 田萍,杨谦,赵洁,等.理工科院校实践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1):101-103.

作者:沈海明

第二篇:生物技术专业“酿酒概论”教学实践改革初探

[摘 要] “酿酒概论”课程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三年级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实践性、实验性、应用性较强,而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机械刻板,学生在应试状态中学习,这既影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拟对“酿酒概论”课程从课程教学目的与内容安排、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以及课程考核评价四方面进行改革,旨在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酿酒概论”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有益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 酿酒概论;教学实践;课程考核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沧州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酿酒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20JGA013)

[作者简介] 许 媛(1987—),女,河北沧州人,理学硕士,沧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发酵工程研究;梁萌萌(1987—),女,河北沧州人,硕士,沧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发酵工程研究;李荣华(1978—),女,河北沧州人,硕士,沧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研究。

“酿酒概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型课程,在传统理论授课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传统讲授方式授课,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知识理解不深刻。因此,本文拟对非师范类“酿酒概论”课程中啤酒工艺篇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初探,旨在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理论参考。“酿酒概论”课程为沧州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课程,目前已经开设五年,笔者参与了该门课程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制定工作,同时也是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在五年的教学中,该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由最初的传统教学法发展为目前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经过教学效果对比,教改后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式教学效果,笔者将总结个人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的教改心得。

一、“酿酒概论”课程教学目的与内容安排

由于“酿酒概论”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内容上涉及“生物化学”“发酵工程”“有机化学”等多门课程,因此,在“酿酒概论”课程学习之前,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基础课程,这为此门课程的顺利学习奠定了基础。该门课程主要包括三点教学目的,首先,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啤酒酿造原料对啤酒品质的影响,同时掌握啤酒原料品质检测技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次,结合理论学习啤酒酿造生产工艺,要求学生能够依据啤酒产品特性设计啤酒生产工艺,同时掌握啤酒工艺篇原辅料计算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解决啤酒工艺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依据学校发酵工程实验室的教学设施,在课程安排上仅选用啤酒工艺篇作为实践改革的对象,该课程理论学时为34学时,实践学时为18学时,但由于啤酒工艺学教学实验的连续性,该门课程实验课改为啤酒工艺学大实验,对于实验课的实践探索在后文中继续阐述,本门课程计划学时为52学时,总学时上限为68学时。

二、理论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高校专业课程全程育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酿酒概论”课程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笔者将思想政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比如,我国啤酒之父朱梅利用西方现代化酿酒技术成功酿造出本土啤酒,他不仅突破了国外酿酒师的技术封锁,克服了酿酒技术难题,而且,他积极提倡原料国产种植,在他的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数个啤酒花生产基地。在第二章《啤酒原料》[1]中通过介绍啤酒原料品质对啤酒品质的影响,锻炼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章中,笔者将自己对原料品质影响啤酒成品稳定性研究的相关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深刻领悟在啤酒生产中首先应把好原料品质观,树立了“好原料,酿好酒”的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专业课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只有這样才能给予学生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因此,在讲授第七章《啤酒工厂三废处理和副产物利用》[1]时,授课教师有意识地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等生态思维引入“酿酒概论”课程教学中。近年来,我国啤酒产量逐年增长,啤酒工业在满足人民生活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给环境带来大量的污染。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污染水体,产生的废气污染大气环境,产生的大量固体残渣如酒糟、酵母泥、硅藻土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因此,如何实现啤酒工业的生态生产,怎样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命题需要引发学生思考,在此部分内容讲解时,授课教师结合企业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企业三废处理方法,如啤酒糟回收后发酵用作动物饲料、深度加工啤酒废酵母生产核苷酸、蛋白质等,同时鼓励学生查阅文献、书籍等资料创新啤酒的生态生产工业体系,为学生树立啤酒节能生产的意识。与此同时,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剥洋葱”式的教学模式,从外向内、化整为零,将核心知识点呈现给学生,比如,在啤酒稳定性内容学习中,以啤酒生产中啤酒出现浑浊为例,启发学生啤酒中多酚物质含量应控制在合适范围内,进而将当前啤酒工业生产中控制啤酒浑浊的先进做法呈现给学生,包括啤酒生产工艺各个环节的调控,将前后章啤酒生产知识点联系起来,由浅及深,突破要点知识,使学生系统化掌握啤酒酿造的精髓,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法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参与度较高。此外,在理论授课过程中通过穿插微课及短视频等方式将枯燥的知识点以生动的动画形式呈现给学生,丰富了学生对啤酒生产的感性认识。

三、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王金晶等人对啤酒工艺学研究性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研究表明,研究性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综合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2]。王维明等人将探究性实验应用于“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课程,结果表明,探究性实验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研究性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充分整合实验室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实验教学的质量。在理论授课中学生掌握了啤酒怎样进行生产以及为什么如此生产的要领,实验教学就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啤酒酿造精髓的试金石。在以往传统教学方式的期末测试中涉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题型,比如计算题、案例分析题、判断题及选择题,学生得分往往较低,这与传统授课方式中学生知识学习刻板有着密切关系,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理论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酿酒概论”啤酒工艺篇实验教学中开设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性实验充分落实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啤酒工艺学大实验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究性以及综合性,与理论课相辅相成,是“酿酒概论”课程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教改实验中,由教师提供4种不同类型啤酒的选题,授课班级共计44人,将44人平均分成4组,学生自由组合后,依据组内兴趣自由选题。学生选题后,在理论所学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小组内讨论、生产工艺设计(包括依据原料品质制定糖化工艺、依据麦汁生产质量设定发酵工艺参数及检测成品啤酒品质3个主要环节),啤酒生产工艺需要多个岗位人员协同配合,在啤酒工艺大实验中每组学生又分为不同的岗位角色,如粉碎岗、糖化岗、过滤岗等,不同岗位的学生只有有效传达信息、互通有无,才能保证啤酒酿造工艺的有序进行。因此,啤酒工艺学大实验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各组成员协同配合下各完成一种类型啤酒的生产,在各组完成啤酒生产后,教师指导学生评价每组成品啤酒质量,同时依据啤酒质量,引导学生分析啤酒生产工艺关键环节对啤酒品质的影响,各小组依据产品质量,分析生产工艺的不足之处,并形成实验报告。通过研究性实验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内协调合作的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能力。

四、课程综合考核评价

“酿酒概论”课程考核改变以往传统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并不能全面考核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考试主要为成绩。为了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酿酒概论”课程考核中采用综合评价考核的方式,包括学生课堂表现考核、作业考核、课堂笔记考核、实验表现综合考核、实验报告考核及课堂小组汇报等多种考核方式,加强了过程培养考核,在综合评价分值中加强了与实践能力相关的考核,突出了该门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一)考核方式

1.“酿酒概论”课程考核由平时作业成绩、期中闭卷测试成绩、笔记成绩、平时表现(理论与实验)及实验报告成绩组成。

2.平时作业由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学习进度,将每章节的习题发布于腾讯课堂。网络布置作业的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生随时可以查看作业的批改状况,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情。

3.在完成理论授课进度二分之一后,任课教师通过随堂测验方式对学生进行期中测试,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随着网络试题库的完善,今后平时测验也将改为网络测试,方便学生检验所学知识。

4.课堂表现由学生理论课出勤率、课堂提问回答情况、小组课堂汇报、实验课出勤率、实验课表现所构成,依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

5.研究性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清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实验设计的具体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分析。

6.课程综合考核的具体占比为:课程作业10%,课程笔记10%,期中成绩20%,课堂表现30%,实验报告30%。

(二)教学效果

1.通过章节习题作业,学生巩固了理论课所学知识。在此次教改中改变了以往交作业的方式,充分利用线上腾讯课堂,布置作业内容与作业提交截止时间,提高了教师的批改效率,学生可以随时登陆平台查看作业与指导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加强了师生沟通。为改变以往学生互相抄袭纸版作业的现状,指导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意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测验,以课堂综合知识训练、课下读书报告或案例题等方式督促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掌握理論所学。

2.课程加强了课程表现的考核,小组成员通过课下讨论、查阅文献资料、制作PPT等环节形成汇报PPT,由小组代表在课上进行汇报,此种教学方式既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加强了小组内成员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教师点评与给予优秀组分数奖励等方式,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荣誉感。此外,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设置的抢答题,教师也给予了相应的分数奖励,这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笔者所教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中女生较多,每到此环节,课堂气氛很活跃,因此,课堂中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啤酒工艺大实验的教改实验中设置了研究性实验,学生通过小组内互助、文献资料查阅,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啤酒生产工艺,完成选定啤酒类型的生产,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麦芽粉碎时圆盘式粉碎机辊间距的调节问题,学生会想到理论课所讲的麦芽粉碎程度为“皮壳破而不碎,胚乳尽可能的细”,因此,学生需要反复调试辊间距来达到此效果,还有不同小组的学生在生产不同类型的啤酒,如白刺精酿果啤时,教师提供的辅料是白刺干果,学生需要思考如何有效提取白刺果营养成分,制备白刺果汁,学生设计的白刺果汁不同提取工艺,会直接影响啤酒的风味,麦芽添加量、糖化用水添加量、酒花添加量的计算、酵母添加量的计算都需要学生利用理论课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因此,特种啤酒生产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将已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通过研究性实验的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比如,在发酵过程中,糖度降至5°Bx以后,学生为了加速双乙酰的还原,会将食品用二氧化碳冲入发酵罐进行保压处理,同时学生会注意无菌操作,这表明,学生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已经基本掌握控制啤酒双乙酰含量的方法,理论指导实践,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4.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此次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堂上通过问题抢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通过研究性特种啤酒的酿造,小组内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激烈的讨论,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同时,学生也能亲自感受到啤酒生产工艺对啤酒品质的影响,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學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小组课堂PPT汇报,给予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酿酒概论”课程的改革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随着我国啤酒工业的发展,啤酒工业需要大批既具有生产管理知识又具有啤酒生产基础理论知识的人才,因此加强“酿酒概论”课程改革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今后“酿酒概论”课程深化改革中,指导教师应继续加强啤酒科学研究,将更多啤酒科技前沿知识带到课堂,拓宽理论课的授课深度和广度,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性思维能力,加强啤酒大实验实验环节的训练力度,继续增加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也应加强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去啤酒企业感受现代化啤酒生产工艺,零距离感悟啤酒生产企业的匠心酿造,为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顾国贤.酿造酒工艺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1.

[2]王金晶,郑飞云,钮成拓,等.酿酒工程专业啤酒工艺学课程中研究性实践教学的优化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100-101.

[3]王维明,虞波.探究性实验在《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8,47(Z1):70-72.

Study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Brewing in Biotechnology

Major

XU Yuan, LIANG Meng-meng, LI Rong-hua(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1001, China)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Brewing; teaching practice; course assessment

作者:许媛 梁萌萌 李荣华

第三篇:舞台服装设计概论

摘要:舞台服装在传递剧情,揭示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等方面是一种无声的独特语言。现代戏剧及舞台美术的设计思想的不断变革,为写实、非写实的舞台服装设计者开创了各自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舞台服装;设计;要素

舞台服装一般分人物服装、演员服装两大类。舞台服装不同于时装或生活服装。舞台服装有着自身剧情需要。首先就是它的美化效果,其次是时代效果,再次是服务效果。由此可见,舞台服装是多元化的,需要从事舞台服装设计师深刻领悟,才能设计出广大戏剧爱好者喜欢,又符合剧情需要的经典作品。时装设计师多是依靠个人思维和主观性进行服装造型、色彩变化、面料改造。而舞台服装设计师却要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舞台服装设计四个要素:剧本、导演、演员、舞台。

舞台服装设计之前,设计师必须反复阅读剧本,通过揣摩和分析渐渐转化为人物形象,并通过服装语言表现出来。人物信息研究,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的舞台服装,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准确、深刻表达是对剧本,角色的诠释。好的舞台服装直接关系到一个剧目是否成功。

演员是舞台表现的灵魂,形象、性格、气质与学识构成了他的个人魅力。舞台服装符合剧情,导演也欣赏,但是未必合适演员的形象特质。服装与演员良好的结合,是舞台服装设计必须思考的问题。杨丽萍《孔雀》舞剧,结合她的纤细形体,加入夸张的色彩,以及舞蹈特有的动物元素,设计出来的舞台服装产生了强烈视觉冲击力,是设计作品的典范。

服装材料,可以各种全新的面貌出现。柔软型面料可任意塑形,产生的线条柔顺,优美。硬挺爽型面料制作的服装立体丰满,外形膨胀,视觉面积大。光泽型面料在灯光的照射下发出七彩的光芒,炫目灵动。透明型面料质地轻薄而通透,具有优雅而神秘的艺术效果。打破常规的服装选材,运用人工合成材料。如建筑材料、包装材料、植物材料的使用。对面料进行改造,运用材料的多次缝制粘贴及刺绣色彩的搭配,化学腐蚀抽纱烂花改变面料的质感,使面料形成不规则,不对称,不完整的破烂质感,会给观赏者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从结构到解构,是时代发展审美的新趋势。因为它充满个性,富有生机,聚集表现力受到推崇。解构主义是建立在对传统空间结构的怀疑基础上,设计重新分解,完全背离服装人为的穿着理念,变构重建从独立的艺术品的角度去考虑舞台服装设计的理念。毫不犹豫的摧毁传统,以现实感、随意感,以自由的心态,采用扭曲变形,折皱拼接进行混搭。使舞台更具活力,表现更有张力。同时加入建筑、雕塑的空间元素,脱离服装原有的人体工程结构,看似凌乱无形,却充满强烈的生命力。服装体积巨大,外形怪诞的解构主义设计更能在舞台上独树一帜,受到观众的喜爱。

舞台服装设计的现状。舞台美术设计从简单幕布式搭台布景,到立体化实物化并运用各色幻灯和电子激光,逐渐形成舞台设计的潮流。以往舞台服装单调的款式、过时的色彩、保守的造型,都不能满足现在舞台美术设计的需要。多样性、时尚感的创新意识,融合社会热点话题,将娱乐大事件、影视大片等观众关注的内容融入服装设计理念中,对创作意图至关重要。观众能直观的欣赏到更为前沿的流行元素,使舞台服装融入舞台剧中。总之,舞台服装设计要有超前的设计理念,同时对发展实用类服装起到了导航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将是众多服装设计的风向标。

舞台服装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创作准则,设计师需依照演员的自身特点及戏剧的创作风格,发挥自身想象力,以设计出合适的舞台服装。本文主要就舞台服装的设计目的与舞台服装的设计特性两点来讨论舞台服装的设计原理,以便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其设计方法,实现设计理念的转变、更新,适应大众审美需要,全方位地展现舞台服装的艺术效果。

舞台服装作为表演者于演出时的着装,不仅塑造着人物的外在形象,还展现出了戏剧的整体演出风格。舞台服装来自于生活服装,但又和生活服装有所区别。在现今的舞台服装设计里,出现了大量创新因素,不过并非所有的舞台服装皆可随意创新,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演出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要求。服装自身不仅需与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习惯相适应,还需与戏剧表演的功夫相匹配,例如水袖功、帽翅功及翎子功等,同时还需展现出哲学、民俗学、历史学、符号学、社会学及美学等价值。

出色的舞台服装设计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展现舞台艺术、引起受众情感共鸣。舞台服装作为舞台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不仅直接塑造出了角色的外在形象,还可借助暗示与象征功能对舞台场景设计产生影响。设计舞台服装的前提条件是正确认识舞台服装的特点。比如借助服装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情绪转变,借助白色来展现人物的纯洁与高贵,粉色来展现人物的柔情,蓝色来展现人物的忧伤等,与舞台人物角色相匹配的舞台服装设计可以变成传情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给受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令受众感受到舞台艺术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因此,注重人物情感、形象和舞台服装设计的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舞台艺术的表达。舞台服装设计的变化应遵循适度的原则,而统一应遵循和谐的原则,和谐的统一才能够给受众带来更出色的视觉效果,适度的变化才可以与统一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又不会有混乱之感产生。舞台服装作为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化妆、灯光、舞美设计风格、环境条件、制作工艺、造型样式、色彩与材料等因素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这一特征使得舞臺服装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普通服装。各个地区、各个时代塑造舞台形象的方法与手段有所差别。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今舞台服装的设计有了新的装饰工艺技术、新的制作工艺、新的裁制工艺、新的设备、新的面料与新的造型。有大量的新型面料被运用于舞台服装设计中,比如七彩绘纱、金银线长毛面料、镭射面料、绣花面料、挑花面料、珠片面料与珠光面料等;此外还出现了各类新型面料的再造工艺技术,使得面料质感更具层次性与多样性,例如抽纱、褶皱、贴布、堆叠、刺绣、晕色与染色等。舞台服装的各类特殊装饰、造型、立体褶饰、分割线等皆可通过现代化立体裁剪的手法来实现。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里,一套套款式各异的舞台服装令受众印象深刻,凭借这一套套舞台服装,我国的设计师们将其精湛的工艺与出色的设计展现给了世人。

舞台服装的设计可以对舞台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展现出舞台人物的思想情感,也正由于这样,舞台服装的设计受到舞台角色形象的约束,一定要展现出特定角色的个性特征,如借助服装色彩的转变来展现舞台人物情绪的转变,不仅对视觉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还能令受众感受到表演者所传达的思想精神,因此注重舞台人物角色思想情感与舞台服装设计二者的融合,将极大地增强舞台艺术的表达效果。

舞台服装的风格与舞台样式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写实性的舞台设计必然要求服装也要具有纪实性,诙谐性和抽象化的风格也能增加舞台的艺术效果。舞台服装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根据不同剧目的需要,为更好地强化舞台演出效果,服装设计常常也会采用诙谐或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增强服装的美感、动感与艺术感。弗莱德说过:“创作戏剧人物的服饰必须穿透人物的表面,理解他们的内心”。这是把握舞台服装设计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现代话剧舞台服装设计要素的基调。从对这种精神性的贯穿,才不至于限于服装设计的真实与琐碎。从不同场次同一人物服装色彩变化中传递角色每一阶段的心理隐喻,角色本身的服装色彩变化就是对人物个性的表述。

舞台服装的款式设计是舞台美术设计中最具体的语言表达。在整个戏剧服装设计中首先突破的是“还原”,款式设计不应局限于真实,更应该把时间、空间模糊化,或抽离出一种被忽略的隐形的时代标记。北京人艺为纪念曹禺诞辰一百周年而重排话剧《日出》,女主角陈白露打破了该角色“旗袍装”的形象,而是改穿西式晚礼服。在保持原作时代感的同时也添加了新的时尚元素,服装以青莲紫、宝石蓝、暗红三套晚礼服风格的西式洋装亮相,选用西式洋装来代替旗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演员在话剧舞台上的灵活性考虑,同时也更符合30年代上海受西方影响而开始西化的时代背景。而王延松执导的新版话剧《日出》中,陈白露的服装造型则是以新式旗袍胸前镶满水钻蕾丝,改良的华丽大气的鱼尾长裙呈现在观众眼前。设计是具有生命力的,当今舞台的需要以及观众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作为设计者应开拓我们的设计思路,在款式设计中寻求变化与突破。

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的根本,服装造型、色彩都无法脱离服装材料而独立存在。材料作为服装的三大要素之一,不仅诠释着服装的风格与特征,而且影响着服装的色彩和造型的表现效果,在戏剧舞台服装设计中,注重对材料的创新能够使服装设计者获取灵感、拓宽材料的表现空间。服装的材料不仅是某种具体的面料成分,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是戏剧的表情符号,是角色的身份符号。色彩的运用有助于创造角色性格与舞台整体效果的表现,要通过颜色的搭配、色相冷暖,深浅的对比,主要角色与主要配角,单独角色与群体角色之间的区别、对比、冲突,寻找协调与统一,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命運的变化,赋予主角在不同场次、不同时空中不同的服装色彩,使众多的人物关系清晰可辨,色彩丰富不杂乱,人物众多但各有归属。

舞台服装在传递剧情,揭示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等方面是一种无声的独特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透过这种语言可以渲染情绪气氛,表现时空变化,体现时代精神,烘托主题思想。

作者:马冬

上一篇:电大法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通信行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