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社会学概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保证课程知识的完整性的同时突出专业相关知识重点、基本理论体系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融入前沿理论成果以及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等原则;在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上,要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参与的师生互动共进原则、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紧密配合的原则以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和传统板书与之配合的教学手段互补原则等。

第一篇:社会学概论论文范文

社会保障课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社会保障学科是社会关注和学术研究的热点,但并不是学生就业的热门之选,学生对社会保障课概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師在教学中首先应明确课程定位,针对课时压缩、内容增多、时效性强的特点,采用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及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环节。而高考招生改革及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都对未来的本科社会保障课程教学存在一定影响。

[关键词]社会保障;课程;教学;问题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我国转型期所面临的大量社会问题都有待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而本届政府将民生保障问题放在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引起了全社会对社会保障的重视。

(一)学术研究的热点并未成为学生就业的热门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仍然比较落后,存在学科边界模糊, 视野狭窄, 基础不牢, 知识体系不完整,研究方法陈旧, 知识创新不足, 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 针对性、应用性不强[2]等问题。学科边界模糊使研究内容多而庞杂,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研究方法和手段落后,借鉴学习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不仅面临较多的学习内容,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必然是各种方法都了解,但是都不精,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就业的竞争优势,公共管理成了一个所谓的“万金油”专业。

近几年来,考公务员成了高校毕业生的首选,这种形势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很不发达,与公共管理专业对口的就只有政府部门,考公务员成了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唯一出路,专业知识对学生考公务员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些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学生关注的焦点是与就业相关的考证,对专业课学习普遍不重视。而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政府从立法、组织、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支持,是一项政府行为,课程内容较宏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二)课程内容多,时效性强,课时压缩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内容多,社会保障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局势的影响,从学科上来说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其时效性较强,近些年来,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使得这门课程的内容每年都有变化,而教材的更新相对滞后,教学材料需要不断补充更新。

按照社会保障模块的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目标,社会保障概论主要讲授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部分以及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起源与发展改革,理解社会保障不同项目之间的异同,全面深入掌握社会保险的基本理论及不同保险项目的运作。

从教学内容上看,社保概论包括了社会保障概论和社会保险两门课程的内容,其课时由原来的两门课各32学时总计64学时,压缩为一门课48学时,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又将其压缩为一门课32学时。课堂教学时间减少,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后自学,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影响了教师的“学评教”成绩。

二、课程定位

根据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模块的教学大纲,我们将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以研究型教学为主要实施手段的教学改革,通过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一)社会保障提供了认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全新视角

社会保障制度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出现,是应对工业化大生产的风险,保障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保证。从19世纪末期,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诞生;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国家不断发展完善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实施,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为西方国家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1973年石油危机后,西方各国经济陷入滞涨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也进入了改革和调整时期;进入21世纪,各国政府依然将社会保障政策作为调和国内矛盾获取民众支持的主要手段;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由希腊等国引起的欧债危机,再度使得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与欧洲乃至全球的社会经济稳定联系起来。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实践的解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借鉴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政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完善中国的社会政策。

(二)社会保障政策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有突出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革中,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政府在民生保障上的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突显了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治理上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是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城乡差异、贫富差距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也是继承和发扬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保障理论研究。

人类社会之所以不同于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就是因为有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少、妇、病、弱、残也能生存下去,尽管在中国,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和差异,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从根本意义上来讲,社会保障从来就不是上帝或者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恩赐,它是工人阶级(被压迫者、被统治者)长期抗争的结果,它的完善也建立在政治民主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政治的博弈,社会保障的再分配以及对公平的促进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

(三)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表达能力

我们教改项目的实施始终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提高为核心,从课程设计、教学安排以及教学材料到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及课外的实地参观、调研都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来开展。

三、课程教学的实施

社会保障概论主要讲授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部分以及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即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起源与发展改革,理解社会保障不同项目之间的异同,全面深入掌握社会保险的基本理论及不同保险项目的运作。

(一)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保障是认识社会的一个视角,以社会保障为视角,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面对社会上充斥的各种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以此为视角去解释它们出现的原因,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这一切,远比从教科书上、教师的课堂讲授中所得到的印象更鲜活。

其次,以社会保障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尤其注意使用学生自己所讲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例如讲述失业的危害性时,让学生联系家乡的经济、失业、社会治安状况来说明,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失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的重要作用。公平与效率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保障理论所关注的问题。虽然社会保障侧重公平,但这种平等是在有效率基础上的平等。联系学生所说的我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社会保障上的不同待遇,学生对公平与效率理论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我国特殊时期的暂时现象。

第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人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认识能力及写作能力。

(二)注重基础理论学习

基于培养人才的要求,我们始终围绕着提高学生能力来组织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以研究型教学为主要实施手段。

通过学习,我们希望学生理解社会保障制度是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依靠政治工具来完成这一工作的,因此,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相关理论是它的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我们以教师的讲述为主,通过启发提问等教学方式引导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同时以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后学习,阅读参考文献。比如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我们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先出现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而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德国,要求学生联系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德国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同时,从社会保险制度的起源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制度受到各个国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度模式;随着制度的发展,它又对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因此社会保障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又深深地融入了各个国家的特色。

社会保险不同项目的学习,主要通过让学生分组寻找中国社会保险各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经验启示。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探究、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安排了个人的问答环节,這样能鼓励个人深入探究问题,避免了小组内的搭便车行为。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做PPT时存在应付交差的心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由学生当评委一起来评价的方式,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大量的自学内容,我们在开课初以阅读参考文献书目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至少选一个方向阅读,学期末以学习笔记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以此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理论文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为分析研究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三)加强课程内外的实践活动

1.我们通过科研来促进教学以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近年来,研究组成员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时依托西湖区养老服务评估中心承担了多项社区建设、养老服务评估的横向科研项目。学生全面参与这些科研项目,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和对社会实际的了解,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也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遗漏,所以,这是体现“教学相长”的过程。

学生参与到这些科研调研中,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项目实施的这几年,恰逢浙工大与西湖区养老服务评估研究中心成立,依托中心的横向科研项目,学生参与了一系列在杭州市及西湖区的调研实践活动,学生深入街道、社区、养老院、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对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社区建设等问题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2.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辅导学生申请参加社会实践及科研调查项目,从2014年起要求学生每人完成以老年人生活及养老为核心的调查报告1篇。

(四)网络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们以学校精品课程网站为依托,将教学材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程、教学课件、核心概念、复习提纲、参考试卷与试题库、扩展阅读资料、多媒体参考视频等内容的教学素材发布其上,并且通过公共邮箱、qq、短信、微信、邮件、作业、讨论、答疑等形式实现教学互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更新完善教学材料,鼓励学生利用一些名校公开课扩大眼界,与国际接轨;从网络上寻找新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完善考核方式,以考核促进学习,逐步改变以期末考试决定成绩的传统模式,在加强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以团队学习、个人学习、课堂学习、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各环节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我们在每次开课初确定包括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学期末学习总结、小组合作及最后期末考试等项目组合的成绩考核方式,逐渐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通过考核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培养提高学生能力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四、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

(一)教学评价考核方式

项目实施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如何评价项目成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评教”是很多学校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如果课程内容多,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多,有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学评教”成绩。对于教师来说,理性的选择是减少内容,降低难度以迎合学生的“口味”,才能获得学生较好的评价。所以,从目前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来看,教学所占比例与要求、考核项目及方式并不利于严格的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内容的广度及深度的拓展。

(二)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

学生参与调研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安全的保障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目前学生人数不是太多,每次外出活动我们都是教师带队,要确保学生安全,所以很难在长时间、大范围内展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出于安全及成本的考虑这种活动越少越好,虽然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其开阔眼界,提高能力。从长期来看,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是难以保障的,安全成本都是问题。

(三)社会保障专业的未来怎样

浙江省是高考招生改革的试点省份,新高考招生对公共管理专业招生的影响怎样尚不可知,但毫无疑问其冲击是巨大的。2017年新高考的第一届学生将要入学,学生及专业都存在诸多变数。浙工大作为以工科见长的省属地方院校,本来就处于弱势,其公共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这也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40.

[2] 周志忍.论公共管理的学科整合:问题、挑战与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8.

[3] 魏红,申继亮.背景特征对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3(7):90.

[4] 陈振明.公共管理的学科定位与知识增长[J].行政学理论,2010(4):18.

[5] 郑功成著.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张晖 俊瑜

第二篇: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摘要:《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保证课程知识的完整性的同时突出专业相关知识重点、基本理论体系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融入前沿理论成果以及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等原则;在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上,要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参与的师生互动共进原则、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紧密配合的原则以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和传统板书与之配合的教学手段互补原则等。

关键词: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

一、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应坚持的原则

1. 坚持保证课程知识完整性的同时突出专业相关知识重点的原则。

学生考研及理论学习的需要决定了《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授内容必须是系统全面的,即保证知识的完整性。而同时,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要,又决定了该课程必须突出有关社会工作专业方面的知识重点。近年来,国内高校社会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一般采用《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主编),所以,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等本科专业一般也把它作为教学参考书,但该教材篇幅大,内容多,对于大多数专业来说,要想把该教材的全部内容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必须在全面介绍课程知识的前提下,重点讲授与社会工作实践相关的知识。

2. 坚持基本理论体系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融入前沿理论成果的原则。

社会学学科经过近二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对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规律已经给予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由此也构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保持这一基本理论体系的稳定性是社会学学科建设所必须坚持的原则。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也必然会不断涌现,对此进行研究的新理论新观点也必将不断产生。所以,将社会学的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并融入到社会学理论中来,以此推动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这更是社会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对当前社会学研究的几个领域前沿问题进行介绍,包括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和谐社会研究、社会组织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建设与社会质量研究等。

3. 坚持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的原则

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是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两大支柱,也是学生学习社会学概论的基本内容,更是社会学学科的价值体现。因此,《社会学概论》课程必须保证这两大教学内容的并行教育。不仅在绪论中要保证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课时,各课程后面各章节的讲授中,也必须做到在分析理论的同时,介绍该理论的建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时,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都是需要不断创新的课程建设及教学的内容,在目前也是热点研究领域,如李培林等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上“中国经验”的挖掘与总结。探究了中国经验的特殊性与世界现代化规律的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真正把“中国经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结果。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也要进行反思和推进,如不能继续采用“把社会现象研究化约为自然现象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了,要摆脱“用西方的理论尺度来剪裁中国的具体经验事实的“情景误置”的陷阱,寻找适合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二、《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采用应坚持的原则

一门学科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了共同认可的权威教材对课程教学来说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作用。有利的影响在于:教师可以深入研究并系统阐述该理论;不利的作用则在于:学生通过权威教材也可以获得系统的课程信息,教师的作用受到挑战。避免不利影响的发生,除了通过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外,主要靠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采用,教学效果也主要受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影响。

1. 坚持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积极参与的师生互动共进原则

作为教学活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水平和对学生的引领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及成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即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等教学环节做出决策和进行正确引领。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作用的发挥,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不能积极配合,就无法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社会学概论》课程可采用恰当的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共进的目标,如在讲授生态环境问题时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如对“2003年松花江水污染案件”进行分析。在讲授文化的功能问题时采用“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研究热潮问题,在讲授夫妻关系失调问题时可采用“情景模拟法”,采用“角色互换法”可以安排一些优秀学生尝试进行课程的讲授,以提升学生学习和研究社会学理论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拥有自己的学术观点,鼓励他们对教材及课程内容进行质疑。这些活动可促使教师自己加强理论研究。真正达到师生互动共进的效果。

2. 坚持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紧密配合的原则

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及社会管理等活动的应用性实务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训练,社会学学科本身具有直接现实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配合,这也是由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坚持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并行教育原则所要求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去进行社会问题的调研,同时根据调研成果撰写分析和解决该社会问题的小论文。如通过学习生态环境知识调查生态环境问题,学习青少年社会化知识后调查青少年犯罪问题,学习家庭知识后安排学生调查家庭暴力及养老等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尤其是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等。

3. 坚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和传统板书与之配合的教学手段互补原則

实践证明,科学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单纯使用板书的效果要好得多,对于《社会学概论》课程来说,尤其明显,但必须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件必须发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优势,避免把课件变成电子讲稿。必须恰当地采用图片、图标、视频等形式来增强吸引力。第二,课件必须纳入远比教案多的信息,包括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前沿理论成果、教学案例等丰富内容。可准备出让学生自己学习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而板书配合课件的作用在于:首先,将一次课程所讲授的章、节、目等内容写在黑板上。利用它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理论的推演进程及其逻辑关系。其次,在黑板上写上所讲授的课件之外的一些重要概念、人物等信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利用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来总结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在给学生重新梳理所授理论的同时,再次强化了该节课的知识体系,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兴杰.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专业基础课程“社会学概论”教学的几点尝试[J].社会工作,2010,(2).

[2]章杨.情景模拟法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2012,(1).

[3]韩凤晶.社会学概论教学思考[J].林区教育,2007,(8).

作者:卞文忠 梅梅 张艳

第三篇:实践教学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呈现出现实性、前沿性、实践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教材陈旧、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实践教学改革,具体从教材选用、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等角度来剖析实践教学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 社会保障概论 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与民生问题关系密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社会保障工作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起到支撑作用。然而,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陈旧、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资源不足等现象。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环节的延伸,是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化。本文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践教学,本文所讲述的实践教学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包括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资源的丰富等多个方面。

一、《社会保障概论》教学概况

(一)课程性质

《社会保障概论》体现了知识性与思辨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主要研究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发展规律、基本模式,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社会保障概论具有其特殊性。一是社会保障概论具有学科交叉性,不是单科性学科,研究以国家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规律性,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二是社会保障概论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实践环节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实践性对于该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三是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社会保障工作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民生工作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二)教学内容

社会保障概论是研究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及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保障概论主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结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等内容;下篇具体阐述社会保障基本层次,主要包括老年社会保障、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社会保障、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障、军人社会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等内容。从课程内容可以看出,实践性是社会保障概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在该课程教学时,培养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思维,运用实践性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运用社会保障理论解决现实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学生毕业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三)教学目标

在我国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迫切需要精通社会保障业务的专业人才,特别需要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专门人才。社会保障概论密切结合国内外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综合概括了社会保障的新情况,及时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新成就,重点反映了社会保障领域的热点理论问题。该课程是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具体来说,该课程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让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内容,了解国内外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发展成就,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学会用已掌握的社会保障知识分析、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社会保障难题,使学生能胜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

二、社会保障概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陈旧

我国对民生工作非常重视,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本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改进完善,但是社会保障概论教材跟不上社会保障政策的更新。教材陈旧现象不仅出现在单个高校,在全国高校中都非常普遍。教材陈旧会导致许多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都是些過时的内容,难以掌握到本专业最新的、前沿的政策;二是教师的工作量加大,鉴于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性质,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查找最新的社会保障政策。

(二)教学过程程式化

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且内容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一方面教师多采用讲授法—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然后讲解本次课内容,缺乏与学生互动,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用PPT上课,PPT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这些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互动,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不足总的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长期专业的实习机构,实践教学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依托专业的实习机构。一方面社会保障专业在很多高校来说是比较新的专业,虽然发展前景良好,但是专业基础薄弱,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与社会保障专业实习机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实习机构的质量较差,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去质量差的实习机构,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造成社会保障概论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二是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总体上看,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分为三个部分:理论教学、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67%,实践教学仅占11%,实践教学课时少,内容粗略,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社会保障概论实践教学改革做法

(一)合理筛选教材,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做好教材的选取工作十分重要。一般来说,选取教材,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适合教学,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专业需要,难度适中,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二是本着与时俱进及权威性的原则,选择体现当前社会保障政策和理念的教材,目的是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社会保障理论和实务,毕业之后能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原则上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全国重点大学通用的教材或省级及以上统编、立项、获奖教材。就本课程而言,结合上述三个原则,可以选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的第五版社会保障概论。该教材相对于其他教材而言,更具有权威性和时代性,难度适中,能更好满足教学需要,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管理类专业学生使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减少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的内容。并增加社会保障的实务内容部分,如老年社会保障、医疗社会保障等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法,适应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是良好授课效果的重要体现,包括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二者的统一。教授方法要依据学习方法,否则就会因为缺乏针对性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二者相比较而言,教授方法处于主导。威斯顿和格兰顿认为,根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四类: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的方法;个体化的方法以及实践的方法。目前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该方法以“满堂灌”为特点,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果较差。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或者组织者,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行小组讨论的相互作用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三是实行角色扮演等新的实践方法,以案例的形式给学生布置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通过学生亲自感受案例,更好掌握重点知识;四是实行个体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每个组单独完成本组的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实践教学

基于混合性原则,对教学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形成一体化的混合教学模式。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应加大对实践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可以借鉴职业技术学校的经验,派部分新进教师到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与社会保障实际操作部门进行实践锻炼,教师以员工的身份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和社会保障经营业务,做到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掌握最前沿的社会保障知识,为未来教学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二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建设社会保障专业培训基地。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建设校内校外两种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就校内实践基地而言,以教学大纲为蓝本,以就业为导向,建设社会保障实训室,学生通过在实训室的实训训练,使其毕业后能尽快投入工作状态,更好的为企事业单位服务;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补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场地不足,与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保险公司等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合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到这些企事业单位实习,经过校内实践基地的训练,相信学生能够好的进入角色。

(四)及时更新课程知识,紧跟实践教学步伐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是与社会保障政策紧密相连的。与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关注,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不断调整和出台,所以,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要不断掌握国内外社会保障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社会保障的知识储备,要不然难以逃脱知识过时的危及。具体而言,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在备课时,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查找与授课内容相联系的新闻热点话题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最新变革,对于教材滞后的内容要及时补充更新,在授课时向学生传达上述内容,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更及时掌握社会保障的前沿知识。二是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一方面,时刻保持专业敏感性,加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微信公众号,通过这些微信公众号不断积累更新社会保障方面知识,另一方面,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有针对性的查找将要学习的社会保障知识,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社会保障动态,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碧英.应用导向型下《社会保障学》教学改革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67-69.

[2]周凤珍.新常态”趋势下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5-79.

[3]武甲.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家参谋,2018:40.

[4]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该课题受贵阳中医学院2018年校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教学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合同编号: GZY-JG(2018)28號)资助。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

作者:周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