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论文范文

2022-05-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内容摘要:在对湖北文理学院《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其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释,从育人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设置和评价方式的制定等方面介绍了《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并对本课程后续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思考。

第一篇:文化概论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德育教学改革的建设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授与育人教育相结合,旨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通过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为进一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传统文化;德融教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是一门旨在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典章制度、文化科技成就等,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可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所讲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另外,该课程在高校为公共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面向的教授对象相对于一些专业课程来说较为广泛,辐射面较大。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具备德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采用“理论讲解+经典阅读+实践探索”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既将传统文化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精神传授给学生,又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同时借助课程内容和课堂活动渗透德育教学。下面将以“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一章为例展示教学实践过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特色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地域文化、人文特点、民族风俗等角度出发,突出与当地文化资源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在“中国古代对外交流”这一章节,我们选取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几件文物藏品介绍给学生,深入挖掘这些文物藏品的内涵价值,以物说史,以物证史,通过实物呈现中国历史的灿烂悠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讲解“丝绸之路”这一部分内容时介绍了“双驼纹金牌饰”,这件出土于汉长安城的金带饰,不仅是古代匈奴族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同时还是汉代对外交流的真实物证。学生在感慨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实现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古代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对当今对外关系的启发与借鉴。

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本次教学改革活动,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師通过德育内容的融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课下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与教师进行交流,端正了学习态度,并惊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绚烂夺目。它不仅是现代中国的宝贵财富,同时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授课教师能清晰地感觉到学生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以及深入心灵的文化自信。

(二)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由于课程性质的原因,以往在课堂中教师理论讲解较多,一部分学生反映单纯介绍文化知识的课堂较为枯燥。在经历了课程教学改革后,授课团队充分挖掘德育元素,将显性课程的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隐性的价值塑造相结合,把深刻的德育教学内涵贯穿生动的文化知识讲授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会在课下主动查找资料、翻阅古籍,用形象的语言、翔实的数据、生动的事例,富有激情且无比自豪地向他人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三)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授课团队将“仁爱”“和合”“兼容”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中,旨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白谦虚友善、团结合作的意义。课程过程中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配合,课后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对于以前课程中独自学习、独自完成作业的情况,这种形式让学生能更多地换位思考,学会了聆听与体谅,增强了合作精神,明白在团队中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J].文化产业,2021(3).

[2]马超.大学教育中课程德育的战略定位与实现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20(7).

[3]刘英燕.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浅探[J].文教资料,2019(3).

◎编辑 薛直艳

作者:王叙雅

第二篇:《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实践与反思

内容摘要:在对湖北文理学院《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其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释,从育人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设置和评价方式的制定等方面介绍了《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并对本课程后续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西方文化概论》 课程思政 实践 反思

一.《西方文化概论》的教学现状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是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这门课程在以往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其专业知识体系,以时间线索的主线,从西方文化的三个历史时期来介绍每个阶段重要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特色,关注点全部倾注在西方文化的起源、演进过程及其特征上。通过本课程的讲授旨在学生能对西方文化的体系有全面地把握,包括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奋起与沉沦、西方的民族精神等等。因此,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是本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一直以来,都把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之外的另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在开展教学,没有考虑在专业知识中融入德育。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亦遵循以本课程知识体系,强调其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性,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亦是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方面进行确定。总体而言,以往《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常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是两条平行线,专业课程侧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的是学生基于相关专业知识点和技能的能力。

二.《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已在全国各大高校的全面开展,湖北文理学院也秉持着“教书育人”为本,专业课程也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任,构建全员、全程、全覆盖育人,多门课程已经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尝试和探讨。如何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已成为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师思考的问题,《西方文化概论》课程也需紧跟步伐,进行积极地实践和探索。

从学生层面看,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对西方文化知识体系的掌握是为了做到知己知彼,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学生的思维模式,便于沟通和交流,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传统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与语言走向世界,扩大其世界性的影响。因此,本方向的学生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从目前的学生状况上看,学生身上存在一些年轻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学习时首先考虑的是这门课程“有什么用”,重视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对人文知识课程有所忽视。在求知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功利意识和知识外在的有用性,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修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和承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2.可行性。从本课程的性质上看,作為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其自身蕴涵着较为丰富的、可供挖掘的育人资源,西方文化中辉煌的文化成就、雄浑的历史场景、杰出的历史人物等可以用来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德性,西方文化中的崛起与沉沦、精华与糟粕帮助学生拥有科学的批判意识等等,这些隐性育人资源都有待于发掘和利用。

从学生的知识积累上看,学生已经开设过《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等文化类课程,在开始这门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具备了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的积淀,掌握了文化对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为学生感知西方文化中的育人点奠定了基础。

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提升上看,学校大力给予支持,提供了各种平台,包括课程思政培训、竞赛、教学分享等等。全校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都有了普遍的提高,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证。

三.《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有的高校、所有的课程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必须在综合考虑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学生的具体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方式,以保证课程的育人效果得到切实的实现。

在本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根据本校本专业的特色制定了育人双大纲,明确了育人目标,对本课程中的育人资源进行了挖掘和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一)在日常对学生的课堂管理中,通过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实现无手机课堂、认真对待每一次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任务等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作为课堂的实施者教师也是一种育人资源,作为教师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树好标杆,本身也是对学生很好的一种思政教育,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都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在专业课程内容育人资源的挖掘中,本课程已从爱国情怀、道德情操、敬业精神、法律意识、科学观等多个角度挖掘出了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的宽宏视野和博大胸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为祖国的振兴做贡献,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分组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方法的设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与思政课程有较大的区别,课程思政的特色是以专业知识点为切入点,做到育人“润物细无声”,要将育人资源隐性地展现出来,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置上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区别。

1.点式融合。点式融合是指在思政元素以单个的形式与专业知识点融合。点式融合在本课程中使用频率最高,例如通过西方的爱琴文明的发现培养学生执着的信念,通过罗马法引导学生树立尊法、守法的意识,通过基督教的成长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通过地理大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等等,基于对专业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的感受,引出一个具体思政元素。

2.专题式融合。专题式融合是指在专业知识点与育人点的融入时,通过专题式的讨论、辩论等形式侧重于学生马克思辩证法的运用能力和科学的评判能力。例如辩证地看待中世纪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科学、理性地评判城邦的兴起与衰落、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等。

3.递进式融合。递进式融合是指针对一个思政元素,以逐渐深入的形式在各章中出现。例如本课程中对爱国情怀的树立,分别通过三个章节中的斯巴达城邦的特色、罗马的英雄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崛起等知识点引发、强化和深入。

(三)评价方式的制定。在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上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德育能力,本课程将涉及育人点的讨论、辩论和作业都纳入学生成绩的组成部分,并且在期末的考核中要求课程论文的写作涉及育人点对学生现实生活指导性作用的阐释,将其作为一个评分点。

通过以上方式,将专业知识点、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德育能力考核结合了起来。

四.《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实践的反思

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

(一)育人资源的设计实现系统性。在教学内容的挖掘和整理上,挖掘出的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整合上,如何做到非体系性,却有系统性设计,这是一个难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很大的区别,思政课程本身具有教学内容的体系性,但是通过课程思政对课程中育人资源的挖掘具有零散性,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保持专业课程自身体系性、系统性的同时,也能让育人资源的安排显示出一定的系统性。

就本课程而言,目前挖掘出的育人资源较为丰富,有的知识点可以切入多个育人点,一个育人点也可以与多个专业知识点相融合,那么在选择和安排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课程的整体性来进行筛选和整合。

(二)融入方式更加贴切、巧妙。在融入的方式上,如何处理好显性和隐性的关系,如何做到真正的“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不露痕迹”,避免硬性的传授,反对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式地套合,让学生感受起来生硬、勉强,有另类“思政课”的体会,避免与课程思政的目标相行渐远,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目前本课程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教师首先迈出了“愿讲”“能讲”的第一步,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考虑融合的技巧,教师由“愿讲”“能讲”到“善讲”“会讲”的提升,让融合既合理又巧妙,既自然又高效。

(三)育人效果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提高育人的效果?固然教的方式、方法和过程值得关注,但是教的结果更为重要,学生的做更为重要,因此育人效果的提升也是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目前本课程通过讲授基本实现了“知”,主要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来衡量育人目标的实现在学生思想中的体现,但是育人的终极目标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能真正践行,做到“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前提,但是“只知不行”“重知輕行”都是没有真正地实现育人的目标。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实现学生育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育人点的切入要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能自我感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等得到内化,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自觉自愿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王艺璇 滕洪辉 汤茜 任百祥 赵尔康.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2]李静 胡国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及教学路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0,(1).

[3]肖瑜.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以《旅游美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4).

本文为2019年湖北文理学院课程思政专项项目“《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作者:刘伶俐

第三篇:文化产业概论课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与运用研究

摘 要:文化产业概论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深入挖掘且科学有效地应用思政元素是其改革的关键与核心。文章根据文化产业概论这门课的课程特点,以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对策论四个部分教学内容为载体,挖掘其四个模块内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把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有意识地且对症地融入到教学各环节中,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的有机链接。

关键词:文化产业概论;思政元素;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提出,给各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概论这门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在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基础性、系统性的理论支撑作用。本研究以思政教育进课堂为目标,选取了课程内容中的四大模块十一个章节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确保学科知识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每一个模块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挖掘与运用,确保课程的育人性,将学科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联合,以实现当代大学课程教育的适用性。

一、本质论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理论由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对策论四个部分构成,其基本任务就是对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本质特点、发展规律和经营管理规律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普遍问题提供系统化科学解答。文化产业本质论这部分内容包含本质论属性、运行逻辑论和文化竞争论,旨在介绍认识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即介绍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运行逻辑论即介绍如何从文化产业到文化经济、文化竞争论介绍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本质论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及融入见表1。

在本质论模块中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事业等核心概念,从而掌握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理解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特别是新出现的“文化经济”力量对人类经济文化政治格局的改变,从文化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更加深刻地揭示文化产业的本质和特征,深化文化产业理论。第三章则从国家“软实力”的角度展开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認同。

在授课过程中,第一章——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辩证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产业学科理论的学习意识,介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组织学生梳理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们热爱文化产业专业的情感。第二章——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章节中,通过文献梳理与话题讨论,培养学生学科视野的融合,了解学科价值的意义,通过梳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符号,进一步让学生对学科怀有崇敬感与使命感。第三章——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章节中,通过学生梳理各自心中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来讨论什么是“符号的战争”以及如何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文化安全意识。通过讨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曾滞后的原因以及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识。

二、发展论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发展论这部分内容包含有业态特征论、发展现状论、发展趋势论,主要介绍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别、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发展论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及融入见表2。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围绕文化产业,世界各强国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在发展论模块中,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衍生层的划分,重点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九大类别及其特征与发展现状,以方便学生对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所推行的举措,因而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中高瞻远瞩、把握全局意识,也有利于更深入地认识文化产业的内在规律。第六章则从高新技术的角度出发对数字技术及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新型文化产业形态的理解与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第四章——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九大类别,通过对文化产业层次与九大类别的划分引导学生增强文化产业专业人的职业素养,讨论与描述文化产业九大类别特征、现状及重要程度,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人工作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第五章——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章节中,通过文献梳理与话题讨论,培养学生了解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强化认识文化产业内在运行规律,组织学生讨论与总结世界各国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各自优势与核心,深入解读各国推行文化产业相关举措,培养学生树立全局观、高瞻远瞩、把握全局意识。第六章——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章节中,通过对新媒体行业与游戏行业的热点事件分析讨论,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动漫或游戏公司,了解前沿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元化视角与辩证思维。

三、经营管理论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论这部分内容包含有产业模式论、经营管理论、市场策略论和品牌战略论,主要论述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思想与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论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及融入见表3。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论这部分内容主要论述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思想和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在经营管理模块中的第七章主要从生产模式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化产业的产业模式,从简单的文化产业模式到复杂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产业模式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特征,从而掌握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特殊性,就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投资的风险管理、人员的合同管理、产品的持久性盈利管理以及成本的控制与管理,通过文化产业产品的特殊性进而总结文化产业科学管理的必要性。第九章阐述的重点为文化内容产业的市场开发与输出,通过对文化产业集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展开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讨论,提倡文化创意,培育区域文化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第十章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出发,展开对文化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探讨,通过对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相关理论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文化品牌价值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在授课过程中,第七章——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介绍简单的文化产业模式与复杂的文化产业模式,培养学生建立起文化产业人审美能力,理解文化产业生产模式的自有规律;通过对横店影视城资源整合与产业链延伸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八章——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在本章节中带领学生梳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设置话题讨论与职业演练,虚拟作为文化产业经理人在经营管理中将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从而培养文化产业人经营管理能力。 通过探讨非盈利组织文化传承功能,强调学生们树立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性。第九章——文化内容产业与市场策略章节中,通过学习产业链理论与价值链理论,讨论“班加罗尔模式”对中国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启发与意义,强化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其创意性思维与总结问题的能力。第十章——文化产业品牌战略,从品牌战略角度出发,解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树立起为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做贡献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案例分析美国迪士尼品牌动画片的文化资源,探讨本国民族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四、对策论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对策论这部分内容主要运用文化产业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对策性思考。对策论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及融入见表4。

在对策论模块中主要介绍了中国道路论,什么是中国特色文化产业以及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中国特色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它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各国文化精华和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寻找和建立中国自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它是一个历史运动的、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在本模块的教学中始终强调这一动态的过程,加强学生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

在授课过程中第十一章——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带领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探讨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心中进一步坚定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

五、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项目,高校教育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新时代的命题与建设方向。本文通过挖掘文化产业概论课程四个模块十一章节中的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把课程思政理念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专题中,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新时期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多元化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对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2]王英龙,曹茂永.课程思政:我們这样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3]李芊,苑雪璐.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3):85-88.

[4]李军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与实践路径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2):81-83.

[5]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2-34.

[6]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7]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8]许庆如.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5(11):101-103.

作者:柳媛

上一篇:文化英语论文范文下一篇:仪器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