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学概论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畜牧学概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畜牧学是为我校草业科学专业设置的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之一。本文通过阐述该课程的开课背景,教学内容及教学思路,分析总结当前本课程在教学资源和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提高畜牧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该课程的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第一篇:畜牧学概论论文范文

法学概论课程在非法学专业开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法学概论是电大在众多非法学专业开放教育中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培养和提高这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基本法律素养对我国法治进程的意义重大。文章基于电大开放教育的理念和现实,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法学概论 开放教育 非法学专业

[作者简介]俞丹(1978- ),女,浙江诸暨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法律系讲师,硕士。(浙江 杭州 310012)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全国各类大专院校普遍为非法律专业学生开设了法学概论课程。电大开放教育也不例外,法学概论课程在浙江电大教育管理、小学教育、英语、乡镇管理、行政管理、汉语言、秘书等开放教育的非法律专业中都以选修课的形式予以设置。从选课情况看,该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但就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却存在不少问题。电大开放教育无论从教学理念和教学需求,还是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而法学概论课程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定到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的运作缺乏的正是这种特色研究。笔者试图立足于电大开放教育,通过调查和分析其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切实地培养和提高开放教育非法律专业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

一、电大开放教育与法学概论课程

(一)开放教育的理念和现实

开放教育是以崇尚自由、顺应自然为理念,以社会化教育、终生教育为宗旨,以希翼获得教育者为对象,以寻求教育者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最大限度的选择和最小限度的限制障碍,借助社会力量和科技成果,提供一切利于此种自由、自主学习的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总和。开放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向人们提供“开放学习”的机会,是对人本的认同和对人格的尊重,是教育社会化、终生化和民主化的真正体现,是一种具有哲学高度的理念。这种理念要求开放教育具有一些基本特征,比如,对学生没有任何限制,开放各种机会和资源,取消任何特权;管理上具有满足各类学生各种需要的无限适应性;应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充分重视和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应该说开放教育的理念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重大革新和进步,但这种教育理念的实际运行却受到了现实条件的严重制约,最大的障碍就是受眾的真实需求问题。在文凭与职称、收入直接挂钩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选择电大开放教育的学员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付出最少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拿到文凭。因此,学习中心从封闭的课堂全部转到开放的网络,完全凭借学生的自主性来完成教育过程的这种设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回避了教育的实质。笔者认为,开放教育的理念无可厚非,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但“传道、授业、解惑”是始终都应该坚持的教育实质,在现实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强化电大学员的学习需求,培养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地授予其知识,提高其素质,有待于具体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

(二)法学概论的课程性质和特点

法学概论作为在众多非法学专业设置的一门选修课,同其他公共选修课程一样,其基本使命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人生基础”的理念和“社会共同”的理念两个方面,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课程内容的普适性,而不能过于专业化。同时,法学概论作为一门法律课程,又有其本身的特点:一是因为法律本身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概论不可避免地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二是因为既然是“概论”,必然涉及各个部门法,此课程在内容上又具有宏大宽泛性;三是因为在法治社会,法律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法学概论还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法学概论的这种课程性质和特点,对电大开放教育来讲,尤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一是课程使命和学生基础素养问题。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社会某个领域的从业者,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历,在人生基础和社会共同的理念上都有自己基本定型的观念和思维,可塑性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这增加了法学概论课程使命和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难度,但同时也更彰显了其意义。二是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侧重问题。不同领域的就业者,在自身发展需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法学概论教学内容的具体设定必须考虑其普适性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三是学生求学的功利性和法学概论的实效性问题。这两者的衔接一致,需要教学方式及评价机制的推陈出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法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法学概论课程在非法学专业开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浙江电大在非法学专业开放教育中设置法学概论课程已有多年,关于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问题在教学大纲和实施细则中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现采用的教材《法学概论》(张建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内容体系上共分为四篇,即“法的基础理论篇”“实体法篇”“程序法篇”和“国际法篇”;具体包括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仲裁法学、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共14章。从教学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在教学目标上,侧重点有待商榷

浙江电大法学概论的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因此,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有别于法律专业的法学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上。这样的教学目标似乎无可非议,但实践的教学效果是学生疲于记忆各个部门法的基本法律术语和现实法律规定,而在法治观念、权利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方面很少有所改观,与“培养和提高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这个基本教学目标不相一致。

(二)在教学内容上,部门法选择和体系设置有些庞杂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法学概论课程是有趣的也是比较实用的,但是内容太多太难太杂。14个部门法各自独立,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大,缺乏宏观的归纳而使课程体系相对零散,各部门法的知识也容易搞混淆。尤其是联系实际案例,学生往往不清楚应该适用哪些部门法的知识来解决,也不明白一则案例涉及的各种法律权责义具体是如何分配和转化的,甚至对法律解决纠纷的宏观把握和大致过程都是模糊的。

(三)在教学资源上,层次性相对单一,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目前就教学媒体看,主要有文字教材、各种网络资源及IP课件,形式可谓多样,但内容上有待精益求精。关键的问题是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深浅层次上还比较单一,在普适性的知识点传授之外,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经历选择关注点和侧重点,在某些部门法领域还有自己切实的深层次的需求,但就目前提供的教学资源,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四)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课程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需要不断完善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网上IP课件、面授辅导课、网上小组讨论和实时答疑;课程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20%)和期末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80%)两部分进行,形成性考核以四次平时作业为主,期末考试目前还是采用闭卷的形式。但现实的状况是:网上学习时间和记录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面授辅导课因为没有到课率的要求门庭冷落;实时互动和日常答疑常常无人问津,真正问学习问题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学生的关注点始终都集中在期末考试的问题上。开放教育的理念是开放各种学习机会和资源,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尽量不予学生以各种限制,但因为求学目的的复杂性和现实的工学矛盾,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差,教育理念和教学现实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

三、对策研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在于法治观念的培养和基础法律知识的掌握

既然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法律人才,教学总体目标也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那么重点也就不在于要求学生研究专深的法学理论和掌握具体的法律知识,及训练解决实际法律纠纷的能力,而是在于法治观念和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基本法律常识的掌握,其中尤以法治观念的培养为重。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往往以自己的生活阅历为基础,习惯从实然的层面来理解法律,很容易对法律、法学和法治产生种种偏见和消极情绪,并把这种观念带到工作的各个领域,这对我们的法治进程绝对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在非法学专业开设法学概论课程进行的法学教育,应该是培养大学生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

(二)在教学内容上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正

基于学生在各部门法之间衔接和转换的困难,不妨做“刑事一体化”和“民事一体化”的调整,以分析解决实际法律纠纷的思路,将实体法和程序法进行一体化的教学。另外,应强调法学导学的重要性,学时比例应不少于总课程的1/3,帮助学生从宏观上进行理解把握。笔者初步的设想是:把课程体系调整为“法学导论”“宪政法治”“刑事法”“民商法”“经济法”和“国际法”六篇。每一篇先以概述的形式作总体介绍,再就基本的几部法律进行重点讲解。

(三)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提供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服务体系

法律从来就不是枯燥的条文,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法学教育,案例教学是最直观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电大開放教育的在职学生来讲,让其相互交流和探讨各自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是一种更具实效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笔者认为传统的课堂面授还不应该丢弃,师生面对面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直接传授,更是情感的互动,这也是学好一门课程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所以,作为导学的第一堂课应该要求学生都到课。另外,在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精良之外,不妨开设一些相对深化学习的专栏,以满足有兴趣学生的要求。

(四)改革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适当调整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分值比例,并探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以考促学

形成性考核仍可以以几次平时作业为主,但每次作业的题量和完成方式都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堂考核或网络考核,只要保证学习质量,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到课程总成绩的一半也是合适的。笔者认为考试的题型比考试的方式更为重要,开卷或闭卷各有利弊。闭卷使作弊现象严重,开卷又要求试题得有一定的灵活性,实践经验是开卷的及格率相对更低。考试从来就不是目的,但它确实可以引导和促进学习。法学概论的学习应重在理解,但只出几个案例分析,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太过苛求;而名词解释、填空题和问答题,学生不是短时间的突击记忆,就是千方百计考试作弊。所以,不妨采用大量的判断题和选择题来考核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促使其去记忆和理解法学概论的一些基本知识。

[参考文献]

[1]梁士荣.开放教育特质论[J].开放教育研究,1999(1).

[2]陈丽,李芒.论“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本质及其关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3]刘桂娥.提高本科公共选修课程建设质量的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7(35).

作者:俞 丹

第二篇:畜牧学的课程设计与建设

摘 要 畜牧学是为我校草业科学专业设置的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之一。本文通过阐述该课程的开课背景,教学内容及教学思路,分析总结当前本课程在教学资源和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提高畜牧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该课程的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畜牧学

畜牧学是研究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知识理论和技术的科学。主要包括各种畜禽及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饲料营养、繁殖、饲养管理、草地与饲料生产、环境卫生、畜产品加工等学科内容。本课程主要针对草业科学专业草业经营方向的大三学生设置,作为草业科学学生大学期间仅有的两门与动物相关的课程之一,畜牧学在整个草业科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对于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了解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国内外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畜牧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及草业学生扩宽知识面,促进专业学习等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是从事畜牧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畜牧业特点,通晓畜牧业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学生从事畜牧业和草业相关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畜牧学课程涉及内容较多,但学时较少,仅有34学时,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学科知识的讲授并使学生理解接受并在以后工作中灵活运用,挑战性较大。本课题组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更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并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本课题组近几年的授课经验,全面阐述了教学内容和设计思路,并分析该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提高畜牧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该课程的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教学内容及教学思路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岳文斌主编的畜牧学,课本中相关知识有十章,且第七章 牧草生产与草地管理和第十章 动物生产技术与其他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根据教学实际,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教具等进行科学的设计,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畜牧学课程作为草业科学草业经营方向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制定大纲时,要根据专业需求,合理安排课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和避免重复,本限选课程因为课时较少,且家畜饲养学和饲草加工与贮藏两门相关课程与畜牧课程部分内容重叠,故把畜牧学授课内容综合成以下几个章节:绪论、饲料营养物质及其营养价值评定、饲养标准与动物营养需要、家畜育种、家畜繁殖、家畜环境控制与防疫卫生、畜产品加工七个章节。

1.1 绪论的设计与主要内容

2学时,主要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了解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本章节是课程的第一次课,课堂设计30min做课程说明。首先向学生详细说明学习畜牧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所用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考试的方法、评分的标准等。其次阐明畜牧业在国民经济和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畜牧业与草业专业的关系及对草业专业发展的影响,并结合近年来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状况让学生明白学好畜牧学课程对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次课程结束前,安插一个15min左右的关于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的视频,用于激发学生学习畜牧学的兴趣,课后布置小作业:“了解新疆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第一章:饲料营养物质及其营养价值评定

4学时,主要使学生掌握动物消化道的结构及特点、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以及饲料中主要营养物质成分及其营养功能。这部分内容是进行畜牧学学习的基础,后面的许多知识点都与此章节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扎实此部分内容。授课过程穿插大量视频和图片,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课后布置专题任务“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消化道结构的异同”。

1.3 第二章:饲养标准与动物营养需要

6学时,主要讲解饲养标准、营养需要的概念和衡量指标,使学生灵活掌握不同状态(包括:维持状态、生长育肥状态、繁殖状态、泌乳状态、产毛状态、产蛋状态等)下动物的营养需求量,让学生学习并理解营养需要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本章节在授课过程中安排一次学生总结授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习印象,加强学习效果。

1.4 第三章:家畜育种

6学时,通过图片、影音资料加以讲解,主要内容包括家畜的品种、畜禽生长发育的测定和计算、家畜的选种与选配、品种选育与品系繁育、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等内容。本章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家畜的品种,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选种原理和选配原则,掌握杂种优势利用,了解育种工作的组织与措施。本章主要结合国内外最近的研究进展,介绍最新的科学技术,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家畜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本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奠定基础。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华中农业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家畜育种学”。

1.5 第四章:家畜繁殖

6学时,主要讲解家畜生殖器官及其功能、家畜的生殖生理特点、家畜的繁殖技术、胚胎工程技术等内容。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家畜生殖器官及功能、母畜发情、排卵、妊娠及分娩的机理;掌握生殖激素、精子生理、人工受精技术及主要环节。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繁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让学生掌握繁殖学的主要内容,了解繁殖学近年的发展状况,同时提供一些国内外畜牧业权威网站列表,方便学生课后查阅相关信息。在本章的授课过程中穿插大量的视频演示,方便学生理解。课后让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国家精品课程“家畜繁殖学”。

1.6 家畜环境控制与防疫卫生

6学时,主要讲解畜舍内环境的改善与控制、畜牧场的设置与场内布局,畜牧场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畜舍采光的测定,计算与评价,畜舍通风的设计与通风效果评价,畜舍消毒技术等,使学生能够按照家畜生理和行为的需要,并考虑社会和经济条件,为家畜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充分发挥家畜的生产力,预防疾病,将一些基本技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实践和工作。课后布置专题作业,“设计一个畜牧场”。

1.7 畜产品加工

4学时,主要讲解内容包括乳、肉、蛋和皮及其制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各类乳制品、肉制品加工技术,了解乳品、肉品和蛋品科技与加工行业的国内外最新动态及进展,通过后续安排的室内实习,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扩宽学生知识面。课后让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畜产品加工学”。以上四次课后作业、三次自学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的一部分。本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天的实习,主要参观乌鲁木齐周边的奶牛场、养殖场、乳制品厂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2 教学资源建设

2.1 教学资源建设

经过 5 轮授课,本课程小组已经建设了较完整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以及一个与章节配套的视频包;本校于去年建成网络课程平台,利用此平台,建设了畜牧学的网络课堂。网络课堂的内容涵盖较多,如课程简介、课程公告、课程特色、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授课教案、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参、教学队伍、教学日历、课外知识汇集、互动栏目等多项内容。

2.2 教材选用与建设

从当前来看,立体化教学资源中较欠缺的是配套教材。已出版的《畜牧学》(岳文斌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畜牧学通论》(第2版)(王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畜牧学概论》(第2版)(李建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等各有侧重,并不完全适合本课程的讲授。本课程的特点是对畜牧业进行了解性介绍,对畜牧生产等内容进行深入介绍,特别关注草业科学和畜牧业结合紧密的内容。根据课程要求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岳文斌主编的《畜牧学》,同时选用李建国主编的《畜牧学概论》(第2版)为主要参考书目。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材的更新,下一轮授课可能采用王恬主编的《畜牧学通论》(第2版)作为本课程教材,目前正在论证中。另外利用学校网络课堂平台,将课程的详细教案公布在网络中,供学生参阅;并列出参考书目,要求学生借阅。

3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丰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选修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通病,比如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以考查为主,或是开卷考试,学生们会“选择性”听课,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因此,课堂上应采用变化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第一轮授课调查时,学生普遍表示希望现场参观养殖场或畜牧场,增加感性认识,但考虑学时、经费以及与后续其他实习课程的重复,不适宜安排现场参观。在第二轮授课时,通过增加相关视频的方法,如CCTV-7的“农广天地”节目,通过对国内大型养殖场的介绍,可满足学生对畜牧场的直观认识,所花时间少,效果好。

3.2 多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课程是畜牧业入门学习课程,知识点多,涵盖畜牧业的各个方面,学时仅有34,故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开展课后学习。比如,可以根据课后“你的生活是否与畜牧业相关”调查,为学生设计自学的模式,如对畜牧深加工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应鼓励其通过选修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或自学的形式,增加食品等专业方面的知识。

3.3 正确引导,促进就业

课堂的正确引导对促进学生在畜牧行业就业有很大帮助。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我区畜牧业的高速发展,亟需具有相关学历背景的畜牧业人才,这对于拓宽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具有很大帮助。课堂中正确的引导,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客观的就业观,提高就业率,而且有益于我区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能在相关行业就业,就会使得多数学生不会转行,不会觉得学无所用。本校自1964年起就有草业科学(草原)专业毕业生,基本每年都有学生进入畜牧行业,目前来看在畜牧行业工作2年以上的学生基本可以获得较好的劳动报酬。因此,课堂中可以引用毕业学长或业内人士的成功经验,激励学生热爱专业,投身专业。

4 当前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畜牧学课程同时面向民、汉两个班,少数民族学生通过1年的预科和2年的大学学习,基本掌握了日常生活用语,但在专业学习中还存在较大的障碍,现有的教材对于他们来说,难度太大,在讲课过程中,授课内容大约只能讲到汉族学生的60%,少数民族学生阅读汉语专业书籍也相当困难,基于这个特殊因素,我们已分别制作不同的PPT,但是对于民族班的教学效果却仍不甚理想,因此建议在新疆多编写一些专门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

在以前的畜牧学课程中没有实习训练,光是课堂纯理论授课,学生普遍反映,光有理论学习,没有实践锻炼,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在去年的教学中,结合家畜饲养学和饲草加工与贮藏等课程,开展为期一周的综合实习,加入实习后,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实践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增强了动手能力,对当前从事畜牧业的现状也有了一些直观的了解,对就业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故本课程仍需加大实践力度。

作者:万江春 刘莉 艾比布拉·伊马木 王永力

第三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产学结合教学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要】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在产学结合教学模式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应该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大“双师型”教师培训力度,落实评价机制;开展日常技能训练,加强职业技能特长生培养;完善顶岗实习,对外加强交流合作以及搞好社会服务。使产学合作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产学结合;创新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和生源的不断减少,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涉农专业招生数量也在减少。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跳农门”而有所出息。另一方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相对比较苦,脏和累,与家长的期望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从就业来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畜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畜牧业的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人才的需求上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就渭南市来讲,政府始终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突破口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每年投入上千万元扶持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培养大量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如何培养出同行业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使我院畜牧兽医专业办的晓有特色,使我院的毕业生更具优势,能够真正成为服务畜牧业的技术骨干佼佼者,从而也吸引生源,让我院畜牧兽医专业办学进入良性循环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进一步完善产学结合机制并进行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产学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就是学校与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主线,按照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岗位实践工作相结合,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满足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1]。

深入推进产学发展,进一步从制度上和考核机制上完善产学结合,探讨新的方式方法,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新的课题。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成绩,同时具有以下优势:(1)畜牧兽医系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有多名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有与社会广泛接触的双师型专业人才,他们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和相关企业接触、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该专业的实践条件较为丰富,拥有校外养猪场、养鸡场、孵化场、养羊场、兽医院等多处实践场所,便于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利于专业思想、专业技能的培养。(3)学院领导十分重视专业的发展,明确要把畜牧兽医专业办成学院的特色专业,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但以往产学结合中在机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都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也缺乏改革与创新。笔者以为真正落实好产学结合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为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应该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模块,精心进行课程优化组合。尤其要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逐步从“学科型”课程体系转化为“模块式”综合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结构和“模块式”体系的改革。禹华芳提出把文化课、专业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定为2:3:5,在此基础上构建由养殖、疾病防治、孵化、饲料配制、饲料营销等为基本模块有机融合的教学课程体系[2]。每个模块中职业能力又包括若干“具体”能力,每项具体能力又都包括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毕玉霞提出了,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模块、职业技术基础必修模块、职业方向限选模块、任意选修四大教学模块,分设专业方向,以适应专业人才市场的动态变化。理论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注重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以实用为原则,突出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培养,职业方向限选课程突出专业能力培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3]。肖尚修通过对本专业毕业生分析、调研,确定三個职业岗位,即畜禽生产、畜禽疫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依据职业岗位确定建设《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繁殖》、《畜禽生产技术》、《动物传染病》、《动物营养》5门优质核心课程[4]。张宏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与产学研实践教学相关的l1个专业模块(每个专业模块又分一级单元、二级单元和三级单元若干个)。并且从中筛选出实践性强、技术难度大、凸显本专业特点的养牛与牛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3个教学模块作为产学研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将这3大模块的教学场所搬到企业中去[5]。

由此可见不同的学校,不同地域所选定的模块是不同的,如何彰显自己的特色,制定适合自己办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块,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因地制宜,在选定模块时要考虑以将来学生服务的区域性为前提条件,还要对选定模块的现实性做出正确评估,不能盲目选定。其次要考虑选定内容的序列结构与工作体系结构是否吻合,以及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包”,这些内容应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明确的开始和结尾,教师和学生都要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模块学习,什么时候达到某一要求,什么时候完成一个特定的模块。

在教学方法上,要善于思考总结,就像打仗一样要讲求更好的“兵法”才能取得成功。比如笔者在学习动物解剖中的“心脏”时运用了总结提炼法,针对学生总是分辨不清心瓣膜的类型,总结了口诀“左二,右三,肺主半”,意思是说, 左房室口上的瓣膜是二尖瓣,右房室口上的瓣膜是三尖瓣,肺动脉和主动脉口上的瓣膜是半月瓣。只要记住这句口诀,学生不但记忆长久,而且只要遇到此类知识,都不会弄错、弄混;又如在解剖课的复习课中运用了竞赛法,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或多个小组,令其中一个小组做出提问并指定另外一个小组回答问题,或者老师提出问题,各小组进行抢答,最后对优胜者给予口头或其他奖励。这种方法使学生对复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教学手段上曹贤庆还提出了数字教学,即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教学质量、效率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6]。其他学习方法如卡片强化记忆法、问题双方辩论法、师生授课换位法和课后成绩评估法等如果和教学内容相结合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材使用上要大胆进行改革,脱离传统教材相对“过时”的旧知识点,依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和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和自己的特色,鼓励教师在教育部大纲指导下自编部分教材,使教材做到灵活化、现代化、实用化,技能化。只有教材的创新才能带来知识点的创新,才能培养出紧跟时代步伐的学生。另外还可以针对本区的一些养殖特点,适当拓宽一些专业知识面,比如开设养兔、养狐狸、养蝎子等特种或经济动物类饲养的专业知识,以满足现代养殖的需要,让学生多些知识内容,多些技能,也就多些就业创业的渠道。

2.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开展企业技术合作,为教师自身技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

促进产学工作的开展,关键是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产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懂教学、善钻研、会管理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学校应该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提高生产技能,要求相关专业教师定点挂靠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跟踪学习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生产现场。另一方面鼓励坚持面向行业,依托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技能培训、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在核算教师的劳动报酬时要对教师承担的生产管理、实习指导和科研工作的工作量进行课时量化,同岗位津贴直接挂钩,真正做到劳有所得,从而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体现对知识的尊重。这样才能保证产学结合的良性建设循环。

3.培养专业兴趣,寻找学生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的动力源。

兴趣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专业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兴趣的“机械式”“强迫式”的学习是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结果的。在培养学生兴趣建设上可以多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比如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把一个真实、典型、具体的实例运用到教学中,将抽象的知识予以具体化、形象化,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再如开展一些实训工作,如给动物打针、输液和外科手术的操作等的技能训练,在这些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术,熟悉各种动物的生理结构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规范操作规程。这样对动物的组织解剖结构是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对理论知识也是一个很好的验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另外开展像专家讲座,技能大赛等各种形式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一些好的方法。总之,教师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专业的最新动态,加大实验和实训教学的力度,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欲望,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专业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开展日常技能实训,加强职业技能特长生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支品质特优良,技能特专业毕业学生队伍。

目前,大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仍然采用以往的每学期设立专门实习周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实习或实训,殊不知畜牧兽医一些理论要求浅而熟练程度要求高的实训项目比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非短时间就能熟练掌握的,必须依靠技能的强化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学校从学期的开始就要对这些基本的技能实训进行开展,每个周末可以安排半天时间专门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学生将来进入企业才能独当一面。所以针对现在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共同的“弊病”——只是技能的会而不熟练,必须要创新以往的实训制度。另一方面,要制定职业特长生培养方案。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由教研室组织选拔理论基础较好、吃苦敬业、对专业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由教研室指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并送到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在职业岗位上进行单项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特长,如猪生产技术、奶牛生产技术、禽养殖技术、宠物疾病诊治、宠物护理保健等。采用这种途径进行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也能彰显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

5.加强顶岗实习前岗前培训,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

当前,很多学校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往往对实习的本质、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存在着主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他们很难在实习中形成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机械的去应付甚至采取逃避的方式。所以这样的顶岗实习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王星提出了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企业因考虑自身的利益,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技能不高且工作重复性强;评价体系不完善等[7]。这些也都制约着顶岗实习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学校要组建专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顶岗实习的事宜,经常与企业进行沟通对话;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做好顶岗实习评价工作。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越来越分散的实际情况,学校除保证每个实习学生有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外,还要安排校内专门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管理,要求学院指导教师定期进行现场指导。此外,要积极运用网络教学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收集企业、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要经常总结经验,形成持续改进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机制,保证顶岗实習教学走向良性循环。

6.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宽产学工作的渠道

高职院校应配备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以及精良的仪器设备,这是进行产学结合最基本的保障。以此为依托,在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等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科研和生产的接口工作,把校企双方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为“产学”结合创造更牢固的基础和条件,把“产学”结合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为此,学校应该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以基地为平台,和企业进行交流。

刘小明提出可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产学基地[8]。方法就是在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中,如果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意识,那么学校可以出面与企业进行进一步协商沟通,以此为基础拟建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直至挂牌成立。另外学校也可以依托政府成立专业委员会,由委员会负责与企业进行联系,这也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结合的良好途径。

7.重视技术辐射服务,发挥产学工作的社会作用。

服务三农是产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要以产学基地为窗口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比如进行良种猪的推广,肉食羊品种的选育、奶牛胚胎移植的开展等工作,这样在给当地的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宣传了学校,有利于以后的招生办学,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畜牧兽医专业推行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对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对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移,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推进产学一体化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当然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近年来的扩招,师资短缺严重,基地建设的薄弱,教师工作量的考核认定及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探索,需要学校和全体教师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罗永华,等.产学合作教学模式使畜牧兽医专业办学步人良性循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11):341-345.

[2]禹华芳.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39-40.

[3]毕玉霞,梁学勇.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模式[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96-97.

[4]肖尚修,等.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的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8):95-95.

[5]张宏伟.畜牧兽医专业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9(6):115-117.

[6]曹贤庆.畜牧兽医专业的数字教学[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4):132-133.

[7]王星.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完善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09(5):

117-119.

[8]刘小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科学,2009(1):153-155.

作者简介:王桂英(1976-),中级职称,现供职于山东聊城大学畜牧兽医系。

作者:王桂英

上一篇:中国茶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水处理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