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意识的培养

2023-04-12

第一篇:小学生作文意识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小学语文是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作文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培养 。

一、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要注重奠基工程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古人曰:“文贵于新。”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视野狭窄,或者是写作需要运用他尘封的记忆材料,所以小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无话可说”或是没有写作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实施培养小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基础工程。

1 、多看。

我国文坛巨匠鲁迅先生曾说过:“创作,第一是观察。”先生深刻地道出了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可以说,观察是学习写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是写作的基础。学生要观察的事物很多,有人、动物、植物、建筑物,只要是能映入眼帘的事物均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性、随意性和无意识几个方面去培养。如果要观察人,要着重观察人物的外貌、行动,仔细听其语言,体会其心理活动;观察事物,要重点观察

事物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观察环境,要重点观察一定环境中的各种陈设、建筑位置、轮廓构造;观察景物,要重点观察景物的特征,如颜色、状态、大小和变化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不论观察什么东西,都要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还要用自己独特的看法去欣赏,用不同的叙述顺序进行描写。教师只提供必需的材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尽情发挥,以便写出文章的新面貌、新风格、新形象。只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才能擦亮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够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多动手操作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而作文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可现在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动手能力差,与现代人才的素质要求相距较大。因此,小学生写作教学要强调情境化。通过设计各种写作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在真切、具体的事物刺激下,营造学生原来未有的经验,或者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如布置学生做小制作,进行小发明小创造;指导学生出手抄报等等。为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每月可进行一次手抄报评比,学校进行学期优秀手抄报、学年优秀小制作、小发明展评等活动。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还为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这样,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才有了牢固的根基。

二、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要注重口头作文训练

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先导,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常常通过

口头作文的训练形式来提高书面作文水平,收到一定的效果。

创设情景,展开想象力。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将学生引入具有一定情景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中,从视觉、外观上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兴趣浓度。让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地感受形象、动态,指导学生要用假设情景中不同身份的人的口吻用语言口头表达出来。如模拟接待客人、借书、购物、打电话、帮助老人等等。这种方式不仅适合小学生好胜、活泼、好奇的心理特点,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易找到亲身体会,情感体验,展开丰富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情景,在脑海中进行语言文学的组织,发自内心地说话——口头作文。教师从中因势利导,及时点评。

创设情景口头表达使听者和说者都能享受作文的趣味和快乐,进一步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要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我们要重视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因为学生说话、习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同别人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达到某种交际和实践的目的,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之中,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创新思维。

1、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习作技能,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特点的,是与作文教学目的和要求想适应的。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要把生活和作文结合起来。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

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工厂、学校;访问名人、干部;举行歌咏比赛、运动会等。只有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才能更多的吸收感性信息,从而有重点地练笔。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走向社会,通过多种方式为社会服务,。所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2、及时进行作文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提笔才有内容和真情可写,才能写出内容具体、情感真实的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实践中有意义的内容,及时进行作文指导。例如,有一次,有的学生在上学时看到一位老农在卖青蛙,便来到学校向我反映。我表扬了他的同时又及时发起解救青蛙的行动,我适时调动大家的创造性思维:如何解救青蛙呢?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考、讨论,大家很快来到街市,劝说老农放掉了青蛙。我又鼓励学生把这件事写成作文。教师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作文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又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另外,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四、利用命题元素,提高创作能力

这种命题元素,是把学生的生活划分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科学等五个基本范畴,从每个范畴中精选出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最流行的新概念,作为命题元素,然后从中抽取三个元素(词语),并由这三个元素组成一道作文题。基本要求:①必须使三个元素自然

联系;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③必须表达一个健康主题;④必须不少于四百字(一节课)。这样的作文练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快速构思,促使学生急中生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度,提高了创作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它有着固有的原理和方法可循。我们要利用作文这个优势载体,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田荣俊:《田老师小学作文》,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 2《教材教法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第二篇: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学生自主管理初探

木马中学

成功的人生,自律是必不可少的,对自我的约束和管理是自律意识的具体体现,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毕竟环节,自律意识的培养也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平常的管理中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变成了摆在学校管理面前的一道难题。人与人不同,班与班各异,有效地管理体制需要在研究校情、班情、生情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社会大环境,因地制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我校通过研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借鉴与吸收,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方式解决了上述难题,在实际的操作效果明显。并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为突破口,“自主检查、公平考核、及时公布,督促整改”为抓手,实现了“自我规范,自我提高”的目的。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实现自主管理的基础。

1、机构的设置科学、简单。自主管理包含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机构设置时需要全面考虑,尽量不遗漏,同时不重叠的机构。我们把学生的学校生活归纳为:生活、学习、体育、纪律检查、宿舍管理五个方面,成立了:生活部管理清洁卫生、吃饭纪律等;学习部管理课前歌声,课堂纪律,协助文艺汇演等等,体育部考核“三操”,协助运动会;纪检部专管纪律,仪容仪表,物品清查等;宿舍管理负责宿舍清洁,晚睡纪律,内务整理等。做到了学校生活处处有检查,时时有监督,事事有规范。

2、严格的成员选拔保障制度执行的公正。成员的选拔本着公开、自愿的原则,班主任推荐,同学推荐,学生自荐,政教处挑选......所有的人员同意进行面试,问题涵盖面广:到自管会的目的、自身的优缺点、能否公正执行制度、日常检查中具体问题的处理......总之,通过严格的选拔,使学生认识到自管工作的重要,工作的责任等,根据学生特点和考察结果,把学生分配到各个部门,落实学校相关的工作制度。

3、成员的培训是顺利开展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特点,针对本校实际情况,详细讲解工作要求及在工作中的注意事项,遇到问题的处理原则及处理技巧,在工作中怎样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分配时间,怎样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耽误......通过培训,学生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要求,自身职责,自身要求等,在工作中尽量做到了公众、公平,及时将结果公开,接受大众监督,在学生中树立正面典型,长时间坚持,最终在学生中成为榜样,引领校园风尚。

二、建立完备和健全的工作制度是工作开展的长久动力。

1、人员的考核制度是激励自管会成员努力工作的基础。作为学生干部,对其要求必须严格,标准要高于一般学生,可进可出的人员管理制度让有能力的上,不能干事的庸者下,不虚设职位,不养闲人。对成员的进入有严格的面试和考察,对工作不努力,表现一般的成员进行诫勉谈话,无改进的将在全校集合集会时将其除名,是我们的队伍优胜劣汰,整个精英团队高效运转,不人浮于事。

2、在工作中落实的考核制度把学校的管理目标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把制度的培训落实到人员培训工作中,一次次的例会及时对工作总结,及时发现制度的漏洞,及时修订,将修订的结果下发到班级手中,不做临时的政策调整,不出现拍脑袋政策,不出因人而异的政策,使我们的制度做到代表公正、公平,代表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三、及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自主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方面,也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是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遇到冲突或者问题采取“不拖、不等、不回避”的方式,及时解决,并及时修订工作制度,把“公平、公正、公开”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总之,对于学生的自助管理是没有终点的列车,要不停地完善、不冲、改变来适应不同的人群,“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前行的路上有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更有不同的思想碰撞,也只有不断的调整,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创设一个健康的环境,为培养未来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 你怎么理解“责任”、“责任意识”?

2、 你认为责任意识在自主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3、 你认为责任教育包涵哪些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4、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5、 对于责任教育,您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交流?

很高兴今天晚上能够参加初中群关于责任意识的讨论,今天的讨论题目很好,在我们的自主化实验中,我们八自教育就有一个重要内容——责任自

知,学生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责任对他们有什么意义,这个责任自知教育才能够进行下去。

我看了老师们今天的讨论,大家发言很不错,主题也很集中,尤其是“理想教室10条”,收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赏。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就是对咱们极有收获的。

在老师们的讨论基础上,我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责任自知教育,必须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

责任教育,老师们大多说要从小开始,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要引用名言警句……我觉得这些都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责任教育要教给孩子什么内容?然后是怎么教育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尤其是第一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会失去教育的方向。 我认为,责任教育,首先要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责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

认为,责任,首先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责任是一种担当的精神,是一种自律的品格,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天赋的使命,是一种道德的承载,是一种内心的忠诚,是一种纯粹的坚守,是一种对人生、理想的完美追求,是一种无可推脱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要把握几点:

1、培养孩子敢于担当的精神;

2、培养孩子自律的品格;

3、培养孩子凡事认真的态度;

4、培养孩子骨子里的使命感;

5、培养孩子公德意识;

6、培养孩子忠诚的性格;

7、培养孩子坚守的品质;

8、提倡做事情精益求精。

9、培养学生的义务感。这些都是责任教育的内容。 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是一样的,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够不备课,我们必须首先对教育的内容有深入的思考、琢磨和研究,明白所教内容的具体内涵,才能够给学生明白的教育。如果我们老师自己思考都不清楚,教育的内容都不明白,关是说什么方法,那样的教育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我对大家提第一个要求,深入理解责任教育的具体内涵,明白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东西,然后我们才能够去做好这个内容的教育。

一定要采取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要采取知识性理解教育和行动活动操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能够偏废。以前,我们老把德育当课程教育,一说德育,老师们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恹恹欲睡,采用灌输式教育,效果当然不好。可是,现在又完全相反,认为德育就是做,不是说,结果,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又有什么需要。做了之后仍然不明白。让学生摸索,是我们的教育一个好办法,但是不能够老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啊,老师之所以需要,就是在关键的时候要给学生以点拨。所以,德育教育,责任自知教育,一定要采取知行合一的办法去做,一是明白事理,深化、细化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白事理。二是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让

孩子在具体行动中明白责任的价值,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责任,明白责任更多的是一种义务。而且,这些最好是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去理解,这样效果才好。 说和做,两者不可偏废。

三、要有长期坚持的毅力和韧性。任何教育,不要只做一次就算了,教育是农业,不能够急功近利,如果幻想一个教育内容,只要进行一次就能够解决百病,那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要把他们贯穿到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去,要穿越孩子的整个生命,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现在提倡穿越,小说作家经常穿越,我觉得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提一个德育要穿越到学生的整个生命成长中去,实现德育的生命价值,这才是长远的德育教育观念。所以,我们的责任教育,要结合学生个人实际,穿越到他们的生命中去。

四、把握责任教育的度。推责和担责,

这一直是孩子心灵的两个对立矛盾,始终存在,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同时,又要让孩子学会有限担责,不要让责任成为善良孩子的枷锁,成为他们一辈子的负担。责任塑造的是美好生活,但是,如果责任变成一种一辈子无法摆脱的负担,这样的责任教育也是失败的。有限担责,有限责任,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掌握的度。 过分夸大责任的重要性和义务性,过分夸大一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对个体生命的不尊重。量力而行、尽力做好,这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把握的度。因此,我建议老师们,在责任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有限责任,学会有效担责。

我对老师们今天晚上的讨论,就谈我个人的四点意见,请大家批评指教。发言不成熟,请大家批评。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 你怎么理解“责任”、“责任意识”?

2、 你认为责任意识在自主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3、 你认为责任教育包涵哪些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4、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5、 对于责任教育,您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交流?

很高兴今天晚上能够参加初中群关于责任意识的讨论,今天的讨论题目很好,在我们的自主化实验中,我们八自教育就有一个重要内容——责任自知,学生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责任对他们有什么意义,这个责任自知教育才能够进行下去。

我看了老师们今天的讨论,大家发言很不错,主题也很集中,尤其是“理想教室10条”,收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赏。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就是对咱们极有收获的。

在老师们的讨论基础上,我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责任自知教育,必须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

责任教育,老师们大多说要从小开始,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要引用名言警句……我觉得这些都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责任教育要教给孩子什么内容?然后是怎么教育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尤其是第一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会失去教育的方向。

我认为,责任教育,首先要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责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责任,首先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责任是一种担当的精神,是一种自律的品格,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天赋的使命,是一种道德的承载,是一种内心的忠诚,是一种纯粹的坚守,是一种对人生、理想的完美追求,是一种无可推脱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要把握几点:

1、培养孩子敢于担当的精神;

2、培养孩子自律的品格;

3、培养孩子凡事认真的态度;

4、培养孩子骨子里的使命感;

5、培养孩子公德意识;

6、培养孩子忠诚的性格;

7、培养孩子坚守的品质;

8、提倡做事情精益求精。

9、培养学生的义务感。这些都是责任教育的内容。

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是一样的,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够不备课,我们必须首先对教育的内容有深入的思考、琢磨和研究,明白所教内容的具体内涵,才能够给学生明白的教育。如果我们老师自己思考都不清楚,教育的内容都不明白,关是说什么方法,那样的教育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我对大家提第一个要求,深入理解责任教育的具体内涵,明白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东西,然后我们才能够去做好这个内容的教育。

一定要采取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要采取知识性理解教育和行动活动操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能够偏废。以前,我们老把德育当课程教育,一说德育,老师们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恹恹欲睡,采用灌输式教育,效果当然不好。可是,现在又完全相反,认为德育就是做,不是说,结果,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又有什么需要。做了之后仍然不明白。让学生摸索,是我们的教育一个好办法,但是不能够老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啊,老师之所以需要,就是在关键的时候要给学生以点拨。所以,德育教育,责任自知教育,一定要采取知行合一的办法去做,一是明白事理,深化、细化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白事理。二是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在具体行动中明白责任的价值,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责任,明白责任更多的是一种义务。而且,这些最好是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去理解,这样效果才好。

说和做,两者不可偏废。

三、要有长期坚持的毅力和韧性。任何教育,不要只做一次就算了,教育是农业,不能够急功近利,如果幻想一个教育内容,只要进行一次就能够解决百病,那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要把他们贯穿到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去,要穿越孩子的整个生命,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现在提倡穿越,小说作家经常穿越,我觉得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提一个德育要穿越到学生的整个生命成长中去,实现德育的生命价值,这才是长远的德育教育观念。所以,我们的责任教育,要结合学生个人实际,穿越到他们的生命中去。

四、把握责任教育的度。推责和担责,这一直是孩子心灵的两个对立矛盾,始终存在,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同时,又要让孩子学会有限担责,不要让责任成为善良孩子的枷锁,成为他们一辈子的负担。责任塑造的是美好生活,但是,如果责任变成一种一辈子无法摆脱的负担,这样的责任教育也是失败的。有限担责,有限责任,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掌握的度。

过分夸大责任的重要性和义务性,过分夸大一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对个体生命的不尊重。量力而行、尽力做好,这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把握的度。因此,我建议老师们,在责任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有限责任,学会有效担责。

我对老师们今天晚上的讨论,就谈我个人的四点意见,请大家批评指教。发言不成熟,请大家批评。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以及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孩子的成长与成才越来越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为了孩子高兴,家长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大大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和优越感。然而,一些孩子在这种满足中却养成了蛮横无理、唯我独尊的品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轻者与同学不和,重者触犯法律。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正文: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相关法律规范的理解和认识,是国家意识对社会大众行为要求的体现,法律意识的强弱影响着人们对法律规范的遵守程度。根据公安部门不完全的统计,在全国的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相当的比例,并呈现逐年增加、年龄渐小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娇身惯养外,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识的淡薄,有的甚至没有法律概念。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道德、纪律的遵守和执行。 有句话说得好,“道德是法律的底线”,在生活中道德对人们的约束范围要比法律宽泛的多,人们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在道德的要求下进行的。如:出行要靠路的右边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公交车上应主动为老人让座,买票要排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团结他人等等都是道德的范畴,违反道德会遭到社会公众的谴责,但不会受到法

律的制裁。对学生而言,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则是道德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能懂的、应做的这些道德层面去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心理形成一个潜在的约束机制:好的行为会受到赞美表扬,不好的行为会受到指正批评,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约束意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就为法律意识的培养打下了基础。一个道德意识很强的人,他的法律意识肯定不差。

另一方面,严格遵守学校纪律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纪律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行为的管制和约束,是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一种手段。在学校里,纪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就像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一样。它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上下课,及时交作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是针对所有学生的具体要求,没有特殊可言,它让学生感到这是自己必须做的。良好的纪律不仅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并能为以后法律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

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渗透和宣传。

观念意识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法律意识的培养也不例外。要想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就需要教师做长期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时机渗透一些法律知识,向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学习到法律知识。如:在要求学生学习和劳动方面,就可以告诉学生:在我国《宪法》中就有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劳动和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它说明在我国劳动和受教育既是权利

可以行使,又是义务必须执行。在个人行为方面,虽然我国法律规定10岁以下的人属无行为能力人,可以不负法律责任,但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干,他们实施的行为要由他们的监护人即父母承担责任。此外,小学生只能实施与自己年龄智力相当的行为,如同学之间相互赠送铅笔、橡皮、本等东西是可以的,如果未经家长许可私自赠送价值较高的物品,则是无效的。此外,教师也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法制教育的资料和短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加深视听印象,强化法律意识。

三、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多数言行都来自于家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讲解一些法律常识,为孩子做出自己的榜样。自己的良好行为必定会给孩子带来重要的影响。如过马路时,要让孩子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在外出游玩时,要告诉孩子紧随父母,不能私自乱跑,更不能跟陌生人走。在找不到自己的父母时,可以向警察说明原因或者站在原地别走,等待父母来找自己。孩子一人在家时,教育孩子千万别给陌生人开门,如果陌生人硬要撬门时,可以立即给父母打电话,并打开窗户向外面大声呼救。此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些相关的问题情境,问孩子:如果你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么办?让孩子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然后家长对孩子的方法进行说明指正,增强孩子的安全法律意识。家长还可以利用影视中的一些片段来告诫孩子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如果做了就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让孩子在心里建立相应的法律意识。

四、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司法人员的宣传和辅助。

司法部门是国家法律法规的维护、执行和宣传机关,而其工作人员则具体负责着法律法规的解释和实施,代表着国家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对外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法律法规的象征。因此,如果让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给学生现身说法的话,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司法人员经常走进校园为师生进行法制教育,并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讲述的大都是自己亲手办理的案子,从犯罪动机到实施犯罪,从犯罪危害到受到法律惩处后的悔恨,都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动,让其感觉到遵法守法的重要性,从心理建立起法律的防线,为法律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对此,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法制学习教育,学校和司法部门可以共同制定一套法制教育方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也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现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从而建立起自身的法律意识。

总之,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国家、社会、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为法制社会的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学校特色教育实施方案下一篇:小学体育课六年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