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024-04-14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精选8篇)

篇1: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主讲人:张丽丽

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究式阅读研究发现,学生不仅获得了所学知识,同时还掌握了科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培养问题意识

探究式阅读主要是让学生全体参与进来,充分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是产生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根本原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感知文本的过程,要有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当问题成为学生的思维时,在学生心里就造成了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的求知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完全“背”课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框子中走,将学生套牢,只能按固定的格式走。探究式阅读是教师有“备”而来,师生互问,生生之间互相有问有答互动生成,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动态。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无法完成教学。

实践证明,问题意识强的班级,学生就爱提出问题,善于分析、发现问题,口才好,感情丰富,解读力强,课堂生动活泼,个性得充分发展。

问题意识的培养,从以下几点作工作。

1、以培养学生创新精讲实践能力。

就是教师走到学生之中,师生融为一体,让学生敢问,在问题初期,可能会出现问的不到位、或不深,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问——“敢问”。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

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把学生变成要问。提示学生,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问问题,把问问题变成一种动力,形成——“要问”。

4、注重个性差异

让学生——“多问” 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的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5、多层次

让学生不但要自己问,还要想到别人要怎么问,让学生——“备问”

6、习惯

让学生对提问的问题有一个整体了解,提高问题的质量,养成习惯,形成——“乐问”

二、培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如果没兴趣,就没有动机,也就没有好的效果,应该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这也是每位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策略。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求知欲

在特定的环境下,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只要不限制他们就积极问。

2、成就欲

他们希望有真实的探究过程,只要问题是自己发现的材料是自己找到的,观点是自己得出来的,就有一种成就感。

3、表现欲

他们爱把自己的发现、见解等探究过程说给别人听,有了不同意见,喜欢辩论。

4满足欲

当他们学习行为受到鼓励,提出的问题得到积极的反馈,发言受到大家的关注,自己的见解得到认可,失误得以谅解,疑难得以指点,他们会有特殊的满足感,会使他们产生自信心,跃跃欲试。

实践告诉我,学生的要求,就是我们探究的目的,要想达到探究的目的,还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的问题环境,真实的探究过程,自由的展示机会,正确的评价,友情的反馈,适时的指点,放开的交流,加上精辟的必要的讲解,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来。

三、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1)教态亲切,情绪饱满。(2)多翘拇指,多表扬。(3)发现问题,及时指导。(4)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读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激发。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四、探究方法

探究式阅读的方式,主要有“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探究阅读的常识。

树立探究阅读思想 ——即把握探究阅读的方向——“问” 建立合作探究互补思想,即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达到合作状态,互相提高,合作探究。

总之,探究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要长期坚持,要灵活多样,更摆正师生的位置,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

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北兴小学张丽丽2011年06月08日

篇2: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游戏分为两种,一种是无目的的玩耍,一种是有目的的玩耍,父母应当将孩子无目的的玩耍转化为有目的的玩耍,科学地安排学与玩,让孩子玩出知识,玩出名堂。

1. 孩子做游戏时,引导孩子在玩中学习

父母要在孩子玩游戏时,要给予他最合理、最及时的引导。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游戏,抓住孩子兴奋的每一个时机,及时给予合理的引导,向孩子输送更多的信息。

2. 重视孩子的问题与回答

孩子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疑问,向父母提出一些问题,也许同一个问题会问很多遍,对此,父母要耐下性子,不厌其烦地重复答案,巩固孩子的记忆,但是答案要简短,以激发孩子接着问下去。

3.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

篇3: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1 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可以采用设置情境、加强朗读、诱发想象、鼓励质疑与讨论等多种方法。如加强朗读, 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一些优美的文章, 以读激情, 才能使他们获得浓厚的阅读兴趣。对朗读者而言, 朗读过程既是感知语言文字的过程, 又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 同时还是表现语言文字、感染他人的过程。所以, 探究性阅读过程一定要加强朗读的训练, 指导学生读懂文章, 理解内容, 发展语言, 从而增强兴趣, 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2 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探究本身离不开质疑。质疑, 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使其成为阅读的主人,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疑问。在指导学生质疑时, 要教会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先抓大问题, 再解小问题, 由面到点, 由整体到局部, 使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只有会提问题, 大胆质疑, 其创新意识才能得以萌发, 才能由感性阅读, 上升到理性阅读, 阅读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在具体的方法上, 可以指导学生把握重点寻疑,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围绕重点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指导学生对文章中某些关键词句, 在细微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大胆地对教师的讲解或对教材有不同看法的地方进行质疑, 让学生踊跃地辩论。教师的指导具体了, 学生学会了质疑的方法, 对探究性阅读的进行也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良好的合作探讨的习惯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 经过思考, 有了自己的疑问之后, 就要培养他们良好地进行合作探讨的习惯。这个合作探讨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需要我们教者在一个长时间的范围内循序渐进, 细心地引导与鼓励。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讨的习惯, 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大胆地开口问。农村初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不敢开口的特点, 不擅长于表现。我们引导学生敢问了, 敢开口与同学争论了, 以后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在这时, 教者一定要告诉并跟学生强调:我们是学生, 我们来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新的知识, 我们就是不懂才要来学校学习的, 不懂才是正常的, 不应该对此感到羞耻。只有好学敢问的学生才能获得新知识, 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在指导学生合作探讨的过程中, 要对学生渗透这样的意识:每个人对同一样事物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同学不同的思考结果, 提出不同意见时要有理有据, 要礼貌地进行说明。教者在与学生的互动时如果身体力行, 对学生多方鼓励, 这样言传身教之下, 学生合作探讨的习惯就能良好地形成了。

4 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

要想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性阅读, 多方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非常必要的。阅读文章时, 可能单独阅读的时候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但当联系背景资料进行理解时, 往往会豁然开朗。如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 对最后一句“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唯吾两人耳”中“闲人”一词的理解, 就需要联系苏轼当时被贬谪到黄州, 只担任闲职, 无处施展自己的抱负这一背景进行品味, 从而得出这是苏轼“自嘲”的豁达胸怀的表现。学生获取信息, 只能从教师的讲述中获取是非常窄的渠道, 我们要指导学生多去从图书馆、多从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以及网络等渠道去获取信息, 充分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

5 相信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独立自主的去学习, 去探究, 去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首先, 教师积极倡导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从课题的提出, 方案的确定, 问题的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 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要变“告诉”为“引导”, 变学生“盲目接受”为“自主发现”, 使整个探究性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就是积极创设情境, 创造条件, 抓住学习的契机,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就要做到: (1)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说, 引导学生敢于对教材内容找岔子, 与老师比高下;其次, 要培养学生会说, 也就是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能逐步做到说出自己提出的观点和理由, 以及自己的认为和看法;第三, 要培养学生想说, 为了使学生想说, 教师就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激起求知的欲望, 产生问题, 从而达到不吐不快。 (2) 教师要摆正位子, 注意点拨的启发性。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 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此情此境中得到感悟和启发。

其次, 教师在学生探究性阅读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探究的独立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 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不管是什么人, 除了有特殊障碍的人, 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要求, 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所以, 教师在探究性阅读教学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尊重和信任学生, 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探究。比如有一次学习《孔雀东南飞》里偏义复词的用法, 学生依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时, 有同学对“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一句中的课下注释“公姥, 公公婆婆, 这里专指婆婆”引起了注意, 既而又发现“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的课下注释为“亲父兄, 即同胞兄, 亲哥哥”, 于是对此发生了兴趣。他们又找出了课下注释里类似的两个例子:“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 对“父母”的解释是“这里指母”, 对“弟兄”的解释是“这里指兄”。这时教师稍加点拨, 说这是“偏义复词”, 并略加阐释, 然后让学生再探究“偏义复词”的特点及规律, 学生通过再次思考、讨论、相互补充, 总结出了几点: (1) 其内部是并列关系; (2) 词性相同, 都是称呼性的名词; (3) 意义相反或相对; (4) 究竟是否偏义复词, 要依据文中的具体情况而定。针对第二点, 教师加以更正, 说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了, 不一定都是称呼性的名词, 学生很快就又找到课下注释的“昼夜勤作息”的“作息, 原义是工作和休息, 这里专指劳作”加以佐证。还有同学找到“其日牛马嘶”, 依据注释“嘶, 马叫”, 认为“牛马”是偏指马, 虽然不能说完全正确, 但其善于思考、触类旁通的做法让人佩服。

所以, 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探究的过程, 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科学意识, 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意识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需要教师花费巨大的心血。而且越是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越能感受到这条河流下所隐藏的无数大大小小的暗瞧, 但无论如何, 只要坚持地走下去, 带给学生的好处是让他们一生都受用无穷的, 这就值得我们为此付出自己的艰辛努力。

摘要:在农村初中开展探究性阅读课堂教学中, 就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意识, 提出: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良好的合作探讨习惯;开拓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等四方面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初中语文,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翠萍.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性阅读模式[N].师报, 2003, 2 (3) .

[2]顾之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M].

[3]巢宗棋, 雷实,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篇4: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探究意识;培养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进行直观的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新课的学习活动中去,让他们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提出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活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有探究的价值,如,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郑和成功远航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倭寇入侵的危害时,分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即将远航的郑和,你将做好哪些准备,才能保证远航的成功?再假如:你是当时生活在东南沿海的一个居民,倭寇的入侵对你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才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氛围,留出探究空间

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好的可供探究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良好开端,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对问题的探究能否深入进去,还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因此,导致对问题的认识没有达到深入,和预想的效果有差距。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只有理解掌握了思考方法,获取了学习的经验,才能成为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总之,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地去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使之,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善于在课堂上用心思考,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给久远的历史文化赋予情境化,学生一定会爱上历史学科,我们的历史课堂也一定会充满生机!

篇5:学生自省意识的培养及探究

摘要:自省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今天仍是我们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培养自省意识的现实意义及背景;培养自省意识,注重方法的多样性,让自省意识的培养走进中队主题活动、走进课堂,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坚持写自省日记,记录成长的历程;自省意识的培养,健全了学生的道德人格,使学生具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宁静的心境,富有创造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格建设;自省意识

正文:

目前,在不断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健全人格道德,正是德育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卢梭用坦率的风格写《忏悔录》,他显然并不把坦露自己、包括坦露自己的缺点过错视为一种苦刑,倒是为深信这是一个创举而自诩。几千年来,自省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今天仍是我们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自省意识的现实意义及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意见中,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说明,改变单纯知识传授的倾向,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发,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自省教育就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不断进行反思,变成自己正确行为习惯的过程。孔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正是以这种自省意识,无时无刻不断完善,奠定了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卓越的地位。人要有自省意识,随时随地少犯错,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才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也才能有所成就。青少年学生之所以容易重复犯同样的错误,除了其世界观尚待完善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自省意识,很少反思自己。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省意识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奋进意识并不矛盾。因为人要有所成就就需要不断进取,但这并不等于可以自高自大,把个人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在学习生活中满足自尊自信的同时,还必须使他们学会自省,学会自我反思,才会不断巩固学习成果,不断完善人格建设。

杜威曾说:“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活动和思想中不断自省发展得来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方的德育理念把自省看成是德育的最根本的途径之 1

一。在杜威的框架中,道德教育的经验基础就是协作的团体活动,是儿童全部的社会经验,学校道德的作用就是设计适合儿童需要的各种活动,使儿童在自省受到刺激和控制。60年代后期英国著名的道德教育理论家威尔逊提出的“家庭模式”的德育方法,实质上也是强调通过模拟现实的道德活动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来培养学生自省的能力和技巧。在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活动道德教育的模式,他认为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魏书生老师说的好:学生如果有了强烈的自觉意识、自省意识,把“要我学”、“我做要”变为“我应该学”、“我应该做”,被动学习、应付差事的心理,就变为积极自动的学习心态。

自省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作用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的内化过程。是一个融合知、情、意、行为一体的内化系统,是培养学生学会用心灵去体验事物的一种能力,并在体验中达到一种情感和理性的升华。所以,自省教育一个最突出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内化功能,它是每一个主体对象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过程和行为。

二、培养自省意识,注重方法的多样性

1、让自省意识的培养走进中队主题活动

依托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构建实践的评价新体系。主题活动是统一学生思想,端正学生态度,进而规范学生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每个辅导员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为了对学生进行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六年级开展了《保卫人类的家园》主题活动;又如,为了从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科技的突飞猛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年级开展了《祖国,我爱你》的主题活动等。少先队大队部提出在各年级依据自身完成情况:查找缺点——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设立个人四星章,全校设立校级五星章。依据浙江省少工委主编的雏鹰争章手册,让自省教育走进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的进步体现在自省教育的全过程,努力构建自省教育实践的评价新体系。

2、自省意识走进课堂

教学作为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过程,是认知、交往与审美交互作用、相互生成的过程。在教学中能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景、合适的阶段,采用非指导性教学,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爱,唤起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唤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以新的眼光审

视学习生活,洞察人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在自省中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有爱心„„如:二年级的刘彬同学在家人的宠爱下养成了自私霸气的习惯,在学校里不允许其他同学动他的东西,否则 就要向老师告状或和同学吵架,平时和同学做游戏时常常要以他为中心,他说了算等。我首先在尊重他人格的基础上,借助事实,对他进行诱导,为他创造培养良好习惯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省、自我反思之后,刘彬同学渐渐地和同学关系融洽了,也懂事多了,受到了同学的喜爱,学生的转变不也说明教师运用自省意识培养的结果。又如:在教学《神笔马良》时,假如你有一支神笔,准备画些什么?有同学画房子、金钱„„可马良画些什么?他一心想帮助穷苦人,针对你们平时的表现、想法进行反思、自省。于是许多同学想到给盲人画一副明亮的眼睛,让他看到光明;有想到给残疾人画一双健康的腿„„经过老师的点拨,即发展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又加强了学生的自省意识,为了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更有利于创建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

3、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学校应充分重视为学生成长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做起”精心设计和实施主题活动。我校设计了系列教育活动:红领巾小责任大、社会实践、爱心传播行动„„让每一堵墙都说话。还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诵读摘抄的《论语》名句:“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注重文化经典在自省教育中应用的一个体现。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自我教育、调节和控制自身的行为和习惯,自省意识得到培养,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4、坚持写自省日记,记录成长的历程

给学生布置自省日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省,通过每天的观察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自律自己的行为,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这和国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杨巧玲同学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今天,当我找出种种借口为自己把语文考砸的原因辩解时,原本以为她会帮着我一起怨天尤人,想不到她却狠狠地批评了我:不管什么事,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对就对了,错就错了。是的,没有任何借口,当结果已经出现的时候,我不该试图逃避责任,而应该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我要感谢妈妈,她使我清醒,让我进步。”翻开学生们的日记,每一篇都记录着自省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自省日记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部分学者专家认为,此举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诚实待人,诚信做事,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值得借鉴。

三、自省意识的培养,健全了学生的道德人格

1、使学生具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心胸开阔了,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对不同的人际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懂得自律。其观点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吸引力。

2、宁静的心境

自省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换位思考,调节好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保持内心世界的和谐一致。

3、富有创造力

具有自省意识的学生,发现创造给生活带来欢乐,激发兴趣、维持动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个不会自省的人,是永远不会走向成熟的。我们着力于构建培养自省意识教育模式,坚持以发展性目标为主,矫治性目标为辅。主题活动、课堂、实践是学校培养自省意识的有效途径,我们坚持“育人为本”。使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动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交往中自强,主动合作与交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之,教师们在专业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反观自身,在自省中提高。教师最关键的是要启发学生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去完善自我,认识反省自己,在反复生活实践中逐步强化,趋于自觉,不断地在生活中进行实践训练。因此,在学生自省内化的基础上,教师还需不断引导,外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实现学生人格建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2、浙江省少工委《少先队雏鹰活动争章办法》。

3、教育出版社《古代教育思想论》。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篇6: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毕 业 论 文

题 目: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排球意识培养的探究

系 届 班: 体育系2008届 9班

专 业: 体育教育专业

专 项: 排 球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排球意识培养的探究

摘 要:排球意识是运动员在排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的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的心理活动。针对高校排球教学与训练现状,详细探讨了排球专修学生在排球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排球意识的培养对策,对提高高校排球专项课的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排球;学生意识;影响因素;培养途径

Abstract: Volleyball consciousness is the athlete has in the volleyball teaching training and the competition one kind is clear about the goal and the directive determination psychological activity.In view of the universities volleyball teaching and the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 in detail discussed the volleyball specially to repair the student the question which existed in useness raise countermeasure, to enhanced the universities volleyball the volleyball consciousness aspect, proposed the volleyball consciopecial class the teaching quality to have the certain promoter action.Key word :The volleyball;student realizes;the influence factor;raise way 1前言

意识是指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存在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排球意识是指:在排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中一种具有明确目的和方向的自觉心理活动,是运动员根据场上情况,通过感觉、观察、思维判断支配自己采取合理行动的心理过程的总称。是运动员观察能力、是运动员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合理运用技、战术能力的概括;也是运动员对排球运动规律认识的综合反映。它包括判断的准确性、反应的敏捷性、行动的预见性、动作的隐蔽性、运动感知的精确性、技术的目的性、战术的实效性、配合的整体性等要素。

排球作为一项最普及的体育运动,已经成为高校校园内学生参与最广泛的项目之一。排球又是一项集体性的对抗项目。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队员间的密切配合,而且要求运动员具备优良的排球意识。这样才能使参加运动的人们能够对排球有较深刻的理解。运动起来比较流畅,也有利于在活动中发挥本人和运动队的优势。

排球意识是排球运动组成部分,在排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排球意识的培养与技术的运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直接支配和调节运动员的运动行为。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排球意识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战术水平具有同样意义。而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专修学生排球意识培养和研究还没有广泛被研究。因此教学与训练中加强对学生排球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运动中的战术配合,集体协作是本文所要探究的目的。2研究方法与对象 2.1研究对象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

查阅了有关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排球(体育院系教材),排球训练大纲及有关排球资料等。2.2.2观察法

现场观察与记录吉林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选学生教学、训练与比赛的情况。2.2.3访问法:走访吉林体育学院排球教练、吉林体育学院排球专修生咨询与讨论有关研究问题。3 分析与结果

3.1排球专修学生排球意识存在的问题 3.1.1 技术运用的机械性

从比赛技术和战术的运用来看,排球意识分为技术意识和战术意识。技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大脑神经活动支配下运用排球技术的能力。战术意识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队员参与的配合行动的能力。学生排球运动员在学到一种新的有球技术和战术后,很多是机械地去模仿,生搬硬套,一旦遇到场上情况发生变化,就不能及时去应变。这种现象也与学生在平时的运动中一些技战术运用的单一性有关。例如,在比赛中,主攻手不能根据对方拦网情况而变换手法,只一味地强攻,找不到对方防守的空挡,只一味地强攻会使对方增加拦网的力度使得分更加困难并且容易被拦死造成对方直接得分。笔者通过运用观察法对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选学生教学、训练与比赛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发现其技术运用成功率如表一所示:

表一 技术运用成功率

3防强攻战术和快攻战术的防守体系使对方进攻有压力感,同时加强进攻中二次进攻的意识培养。

3.2.5强化动作的隐蔽性

为了有效地攻击对方,争取主动,必须使队员做好掩护迷惑对手的判断,以造成其错觉,避开对方的拦网。不过早暴露自己的战术意图赢得比赛的主动权。尤其在强攻不下的不利局面下更需要结合一些隐蔽性强的战术来打破僵局。在进攻战术的配合中隐蔽性更加重要。如果同伴不能很好的进行掩护被对方识破战术意图那么快攻更容易被对方拦回。如;二传利用跳传技术,合理有效地进行二传和二次攻及其进攻转移,利用二传个人战术吸引对方拦网队员,为本方的进攻提供时机。3.2.6增强集体配合意识

排球运动是集体项目,一个队就是一个集体,每个对员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使自己的行为与其它队员保持一致,形成一个团结和睦的战斗集体,这样,队员才能协调一致,密切配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为全队技战术高水平的发挥提供保证。3.3培养和提高学生排球意识的具体措施

3.3.1充分发挥在学生排球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老师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学会用头脑打球,并在方式上给予一定的启发引导。比如:一个局部的战术配合不能只限于一点的进攻,要根据一传到位的情况组织多层面,多方位的立体的进攻战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运动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会选择运用最佳的行动方法。大学生运动员在智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些优势。3.3.2基本技术教学和排球意识相结合

全面熟练掌握排球基本技术是培养排球意识的基础。只有扎实地掌握排球技术,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排球意识,在基本技术教学训练中,不能孤立地进行练习,要贯穿排球意识内容,把基本技术训练与培养排球意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在练习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运用能力,加快排球意识的培养。3.3.3战术教学训练和排球意识培养相结合

在战术教学训练中,一是让学生明确各位置的职责,训练其掌握各种战术配合方法,二是在练习过程中,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求二传运动员具有广阔的视野,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通观全局能根据战术需要提高组织进攻战术的能力。3.3.4把排球意识培养列入教学训练计划

篇7: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合作探究学习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王生才 王明年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三中学)

合作探究学习要从营造氛围、激发思维、注重方法入手来全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能力,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如何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首先,要转变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的观念,树立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

其次,要鼓励、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在学生中树立好问的良好风尚;对于提出的富有思考性、创造性的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对于有些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实事求是地给学生讲清原因,并在课后予以回答。第三,打破传统的、唯一的、讲台与学生座位对峙的布局,创设出多样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座位排放模式。

如,教师在讲授“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时,为了营造民主、竞争的氛围,大胆地将全班学生分为五个探究性学习组,每组以教室为中心各围成半圆形,分别代表美、法、日、中、德五个国家。在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下,展开了热烈而紧张的讨论、争辩,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期间,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就连平时未曾发过一次言的学生也能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的思维

首先,问题设计应有思维含量。那种照本宣科,大家能齐声回答的问题不是好问题。问题难易程度最好让学生“不思索,答不出;跳一跳,能想到”.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其次,问题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第三,问题的设计思路上要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去提出问题,去分析思考。“是什么”侧重对问题现状的分析;“为什么”侧重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并要考虑问题的后果;“怎么办”则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自觉养成“三问”习惯,无疑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三、克服思维障碍,教给学生问“问题”方法

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的有规律的创造性思维发问技巧比较多,主要有:(1)“假如”的问题方法,要求学生对具体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点、事物、时间的假设发问,(2)“列举”的问题方法,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3)“比较”的问题方法,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的关系比较异同。(4)“替代”的问题方法,用其他的字词、事物、含义或观念取代原来的资料。(5)“除了”的问题方法,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答案。(6)“可能”的`问题方法,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可能的发展,或作回顾与展望的了解。(7)“想象”的问题方法,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8)“组合”的问题方法。提供学生一些资料,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资料。(9)“六W”的问题方法,利用英语中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何时)、Where(何地)、How(如何)做出发问的问题。(10)“类推”的问题方法,比照某一些事物的属性推出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属性。

上述“问题”方法既有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又有进行集中性思维训练的;既有属于求同性思维的,又有求异性思维的。教师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以综合训练。尤其应加强学生求异性、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科学的想象力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学风。

篇8: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应充分地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实际,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知识、能力向觉悟的转化,真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那么在思品课堂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笔者现结合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和观察反思谈一下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一、在课题处引导学生探究

思品课的课题一般是本节中的重大理论观点,是学生应该理解、内化的理论。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探索,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例如“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一课题中,学生一看课题,就应有相当多的感知。诸如:关于理想的名言、关于典型人物事例及其产生影响;关于本人“:同学自己有理想吗?“”它对你有影响吗?“”你实现了吗?“”你是怎样实现的?”等各方面的问题,可能在学生们的头脑中已经具备。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好三大情境:分组找材料、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汇报等三大步骤,就能澄清“一个人要不要理想”“理想能一下子实现吗”等关键问题。仅靠说教未能达到有效果的思想教育,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在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甚至辩论中得到了强化,同时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当然,不是思品课中每一个课题都能引导学生探究,其一,内容的生活性。文本内容是学生已经在其他学科或是在学生生活经验中能够感知、体验的。其二,理论的浅层性。本身的理论观不涉及国家的重大政策、战略和理论,仅仅涉及学生成长中的规范、品德等相关方法论。其三,过程的生成性。本课题内容在学生探究中,可以对文本进行改造,创造动态生成,师生可以对教材进行前后颠倒处理。内容的深浅可以根据个人的差异性、多样性进行诠释,这样的课题在思品课中,教师应充分地挖掘,努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调查、收集,去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

二、在貌似矛盾处触发学生探究

从学生学习动机来看,教材中的貌似矛盾地方是触发学生思维交锋,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大好时机,从而诱使学生学习动机上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探究过程中。从思品课本身有思想教育性这一课程任务和学生心理特点来看,教材文本中貌似矛盾处,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机。

由于学生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和思考力,相对于教师的说教,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思考中进行辨别、比较得出结论,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在辩论中、探究中明确的道理比老师的说教要好得多,印象深刻得多,因此,从学生的成长来说,教师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和活动空间,设计好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探究意识。 古希腊普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在处理材料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将内容由外在内化为一种认识,由感情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间探究创新的积极性,由于采用辩论等方式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辩论中可能出现 “一边倒”等情况,教师要适时地肯定、引导、调整、鼓励学生创新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意识。

三、在结论处、观点处诱发学生探究

其一,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列举生活的实例来表明或说明教材中阐述的道理和要求,根据各自的所见所闻和切身体验,对教材中的理论和观点发表看法。

其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认识、解释、说明具体的事实;依据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来观察、分析、辨别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和事例。例如教材中的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问题,即可以从历史史实“香港回归”认识“一国两制”,从中国近代史关于台湾问题充分认识“中国领土不容分割”。同时又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政策,认识到当前我国对台湾一系列政策符合科学理论。从而使学生在这一探究中,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现实。充分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探究思想的培养和观点内化。

四、联系时政热点开拓学生探究意识

在思品课中,教师注意把最新的最贴切的时政材料,恰当地引入课堂,努力开拓学生的探究意识。作为时政材料,其开拓作用如下:其一,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具有趣味性。其二,答案灵活多样,不图千篇一律,具有开放性。其三,适合各层次学生,各得其所,各抒己见,体现差异性。其四,以个人和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具有实践性。 布鲁斯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在思品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教师真正改变了“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获得了其发展的一片天空。

上一篇:唐庄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总结下一篇:观看李晓凡视频讲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