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2022-08-16

第一篇: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屯脚小学 李兰

在知识快速发展的信息世界中,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轰轰烈

烈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不难发现这场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体系、

结构、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

的大变革,既力求突破传统教育的弊端,又在已有教改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发展和

创新,从而实现课程的现代化。我们小学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主体,责无旁

贷, 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改新要求。主要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

学观念,加强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改变教学策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就要求教师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适应学生的学习,使数学教育面向全

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世

界各国的共同呼声。高质量的人材,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

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一、精心策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1.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

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

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

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

构。

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活动,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

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

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着想,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

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漠视学生

做人的尊严,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要正确对待那些智力发展迟缓、不听话

的学生,要做到不体罚,不当众批评,乃至打击报复。顾明远教授讲过一句话:

“中小学生个个是嫩芽。嫩芽就要进行保护,嫩芽就来不得半点伤害,一旦伤害

可能会造成终身残疾。”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为不同发展水平

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材施教,突出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争取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人成才。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

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

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

德育等目标。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活动才是有用的付出,有意义的劳动。

第二,树立教学本质观。以往的教学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

交流和互动,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

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

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

缺乏生命力。

第三,树立教学开放观。新课程强调,教学应是开放的学习过程,打破传统

封闭保守的教学模式。首先我们要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

短,其次还应加强教学双方、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环境的交流,以各种生物兴趣

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

爱护一 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

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第四,转变课程观,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往的课程只是教学计划、教

材、教参等文本,而现代的课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新课

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这一切皆由教师来把握并

加以整合,从而形成现实的课程,即教学过程。可见,教师起主导和桥梁作用,

是实施课程的关键因素,学生起主体和参与作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

第五,树立轻教重学观。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教轻学,而新的课程方案强调

重学轻教,要求教学中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相长。为从根本上转变

重教轻学的倾向,新课程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主流学习方式而加以提倡。纷繁

复杂的生物世界,有着太多的神奇和奥秘。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发

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

第六,摈斥棍棒教育,树立人文教育。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棍棒教育

根深蒂固,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也发人深思。难怪大教育家陶行知说: “棍棒之下

出孝子,但你的棍棒可能打掉一个爱迪生,可能打掉一个瓦特,打掉一个牛顿!”我

们应该树立新的人文观念,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争取把每

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三、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

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

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至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主宰人类发展的领头科

学,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命科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扎实的生物基础

知识是生物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

及生物科学素养更是新世纪的要求。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构建多维课堂教学

模式,做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师。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

念的更新。教师在信息社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基础教育时期是促成或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关键时期。如

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的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

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小学生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

多的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东西越多,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小学生深感惊奇或

诧异,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

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如此,在学生

大脑里产生许多“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恢复学生高度的求知欲和好

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新奇和惊讶之感是思考的开端。

例如,同样在教学路程应用题这一块内容时,在编排应用题的内容上,我适

当地编一些有关学生(或小组)干活、开车、走路、做练习题比赛等等内容,把

自己完全进入到应用题实际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能帮助学生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

2.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有人曾经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听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丰富的神经,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认识得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喜获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

3.要不断地改变教学形式,使其丰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复做同一件事情,会很不情愿。学习也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四、总结

教师的本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特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教学,而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分析能力,教师必须理解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并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隨着科学涉文化的发展和更新,教师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及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

第二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首先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上。

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在新课程中,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1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三、新课程中教学方式的变化 (一)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二)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 (三)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2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四)注意新课程理念下的盲点和误区

由于新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力倡学生“自由选题、自由创造”,可能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教师退居一隅 ,乃至成为“旁观者”,“局外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应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而常常受到贬弃,但它确实提示了教育的某个本质方面的特点,仍有它的实践意义。确认这一观点,能够让教师明确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课程内容、方案的选择、设计到操作、运行乃至总结、评价,教师自始自终担负着主要责任,其重要性是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取代的。当然,教育实践活动中对象是发展中的、主体性的人从来不是被动地接受“改造”的,学生是把教师的施教活动作为对象加以认识和反省,教师就是在这样的交互活动中体现其主体性的。

总之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教师行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着的欣喜。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将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已经不再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教育情境的规定,一种课程发展的趋势,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将铸造一代新型的教师。

第三篇:浅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与新课程同行 ) 刘丽华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金碧镇仓街中心学校 海源小学 电话;13618785105 电子信箱; 2372290792@qq.com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对于我们教师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新的压力,我们教师要如何适应新课改变化的要求,就这一问题,我有如下见解。

一、更新教育观念。

1、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不再是单向的教学过程。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2、新的学生观

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3、新的教师观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新课程的实践者。教师应注意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更新课堂教学方式,贯彻新课改、落实新理念。

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应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注意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转换角色

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

2、用全新的思维做好备课环节

新课改的要求下,备课环节已不是传统备课中的一个教师就能够单独完成的思维、组织的环节了。他同样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同伴的帮助。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备课。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的资料。

3、课堂教学氛围要情感化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安全感、快乐感、幸福感。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朋友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课堂教学要做到“新”、“趣”、“活”、“实”

(1)新——努力把课讲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 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思路新——即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2)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3)活——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 “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4)实——就是教学中要讲究实效,就是教学要“到位”。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鼓励、肯定、点拨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师生同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学习我快乐,我教学我幸福”。

三、践行师德规范,展现人格魅力。

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育人的含义,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生气发火,这除了伤害了学生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侃侃而谈。

我们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因为学习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混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就教学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反思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原因,促使他按时完成,使孩子充分体验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去跟孩子交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能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 教师只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工夫,当好人师,为学生树立楷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为了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什么呢?来自渊博的学识、精彩的课堂,即上课要有激情,幽默生动,教学设计要精巧别致,语言要形象感人、抑扬顿挫、有冲击力、震撼力。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与学生的交流碰撞,老师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启迪学生智慧,展开互动研讨,开发创新思维。

第四篇:观念改变行动就会改变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前一段读书活动中,我阅读了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撰写的 《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有一个副标题: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我今天想说,观念改变,行动就会改变。

佐藤学先生说,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在课堂上我们会看到有的学生表现非常活跃,不停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言不发;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课题表现的很消极,毫无兴趣。这些都是自然的,健康的。佐藤学先生甚至认为,“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求欲’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

我不想评判佐藤学先生这句话的对与错。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在汽修实习中的故事。

车胎被扎是每个司机都不希望碰到的事,但如果真的扎胎了,就需要补胎。补胎技术含量虽然不高,但操作步骤和规范性学生还是应该会的。因为踏板操作类似扒胎机,比较简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让每个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扩胎机的使用方法。毕越庚同学第一个亟不可待地走上来操作。右踏板踩下,扩胎机缓缓打开,左踏板踩下扩胎机随踩踏次数一点点回收。看到扩胎机动作了,大家争先恐后的按照他的操作方法练习了一遍。刘朝最后一个不紧不慢地走上来。右脚一踏,扩胎机缓缓打开,左脚一踏,扩胎机缓缓的一次回收到位。而这时刚刚还求知欲很强,积极操作的学生,甚至有一些居然没有发现他操作之中与他们的不同。我也注意到,在大家迫不及待去试扩胎机时,刘朝同学一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注视着同学们操作。当时他的内化学习过程及想法我不得而知,但当我问起“你是如何做到的?”他说:“踏板踩到中间位置时,扩胎机就一次回收了。”此刻我知道他的体验操作不是盲目的,而是带有学习性的。这是不是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有时候学生一时的不作为代表不了什么;而积极的表现可能是一种假象,更需要我们引导。

再给大家讲一个现象。实习中学生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的,而一组中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接受能力却不相同。我经常在每个组中选一两个自愿先一步学习且善于总结的学生再让他们去指导其他同学学习。往往这个时候,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从他们的低声交流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们是在边思考边学习,没有聒噪的喧哗,有的是一脸的专注。

往往这种时候,我就会想到佐藤学先生所描述的“润泽的教室”: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即使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

“润泽的教室”里没有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没有“闹哄哄”的主体性假象,它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也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讲到这里,我们来说一说“倾听”。佐藤学先生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从这段话来看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的确如此,一个学生连你提出的问题都没听明白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呢?

然而我更想说“倾听”是相互的,学生需要倾听,教师更需要倾听。教师若能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地语言,学生将会得到莫大的鼓励。

张建杰同学是一个个子不高的孩子。开始接触他的时候,他唯一的事就是坐在凳子上安静的睡觉。作为老师,我没有听之任之,在每次提醒他后,我会故意给他找点事做,尤其对他每次实习操作中的表现及时肯定。慢慢地,对于我的提醒,他还会不好意思的笑笑。

直到有一天我们学习安装发动机气门弹簧锁片。他虽然是最后一个操作的,但是却意外的成了这两组学生中安装最快的一个,仅仅不到一分钟时间。要知道初学者有时半个小时安装不上都是常事。大家都因他的表现很兴奋,他也兴

奋地咧开了嘴。从这以后,张建杰完全变了,学习积极了,我甚至看到了他每天都是笑呵呵的。

回想他的整个变化过程,我所做的无非是选择了在尊重的基础上认真的倾听他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肢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并适时做出了回应而已。我觉得他进步的动力更在于他倾听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给予他有声无声的友好、期待和信任。

我很想说,教会学生倾听,请从倾听学生开始。

前些天我看到一篇文章,名字叫“可怕的中国教育:聪明伶俐进去,呆若木鸡出来”。文章中把中国、美国和日本学生的历史考试题目进行了对比。我们的历史考题中有这么一个题目: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的?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世界史关于这方面内容的考试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分析。日本高中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历史题是这样的: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20世纪打了中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我无从考证这篇文章的真伪,我也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的历史考题早已有了改进。但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警醒三道题目所折射出的教育思想之间的差异。

佐藤学先生说“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而教师的教育思想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在引领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想说,只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观念改变了,行动就会改变,课堂就会改变。

第五篇:改变观念

改变观念,让孩子幸福成长 学校教育是承接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接受规范化、制度化教育形式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怎样才能让学生开心、快乐地成长是我们真正关注的话题。

1、关于分数。

对于我的学生,我的要求是:只要学习态度好,考试考多少分我都不会怪他们。这样分数对学生的压力就减轻了许多,没多大压力,所以,很少有学生对考试有焦虑心理,因此,发挥失常的时候也就不多,成绩也不会很差。我经常给学生说的一句话:“像考试一样做认真做作业,像做作业一样地轻松考试。人生处处是考场,从容面对,只要考出你的真实水平,就可以。”比如,某次考试,你的真实水平是90分,你考了90分,就很好。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你只考了70分,那老师就会为你遗憾,因为你的努力付出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家长会上,我给家长提出的建议——物质不与成绩挂钩,那种挂钩很容易培养孩子的功利思想,而偏离了学习和生活的本质。我告诉给孩子们,物质上的东西,能给生活带来便利,只要是父母经济能承受的就自然会给大家买,学生也欣然接受。零用钱是另外一方面。在当今充满诱惑的时代,孩子不缺钱、不缺爱,到外面走弯路的概率就要小很多。

2、享受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不要说等你长大以后,而是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们这样对孩子说:“父母对你这么好,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报答你的父母。”我认为这种说法不确切,对父母的报答不是很高的分数,而是从现在开始,好好活着,每一天。学习只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交朋友、看电影、适当的运动、自己的业余爱好、陪伴爷爷奶奶、外婆外公、聊最新时政话题等等这些会让学生的生活很丰富,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爱,让他们的生命之火激情燃烧。

3、阅读文学经典。

阅读文学经典,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理解人生的重要途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定有它的卓越之处。有选择地给学生阅读一些中外经典名著,一段时间后,就会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作文、考试做阅读题目的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许多同学说读完一篇或一本书,并没有感觉到对自己有多大的启发,但与先前相比,现在写起作文来,笔下的文采仿佛不是自己的,涓涓流出。这就是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阅读者的生命中。

我不提倡让孩子读快餐书籍,比如各种杂志、童话故事、如何成功速成等等,要读经典的的世界名著。可能刚开始读,会找不着感觉,但读上两三本,就会找到节奏。当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时,他们就会感受到愉悦。愉悦,是读书最高层次的享受。

从阶段性的作用上讲,阅读经典可以使语文成绩提高十分左右,这十分左右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4、适当放松。

以我自身经验来看,阅读、积极向上的趣味游戏、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其终极意义都是让人在某一阶段感到愉悦,让灵魂舒展,轻盈。

孩子们时间很紧张,学习也很累,大多数孩子家长都很少陪孩子聊天,更没有条件陪孩子出去游玩,所以,我会在学习任务不太紧张时,跟同学们玩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劳逸结合。游戏中,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关心他人、助人为乐、谅解他人等。

5、感化。

现在的孩子叛逆心极重,他们喜欢以自己方式处理自己的事情,不喜欢太多的干预。但是他们的部分做法在我们成人来看是不理智,也是不可取的。此时,如果你想要强行将你的意志强加于他们,那你们就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也可能会让孩子对你有防卫心理。首先,给他们分析他们的做法会造成的结果,并清楚地说明利弊;然后,给时间让他们独自考虑;最后,让孩子告诉你他的决定,别忘了让他们说明改变主意的原因。这样,孩子会很乐意与你交流,在你的支持鼓励下,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变得细心、沉稳、有主见。

6、训练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老师的羽翼下,以后的很长时

间他们要独立的面对很多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生很多事情不是只有一个选择,可以有很多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要用成人心中的选择去评价孩子。长大后孩子遇事就不会逃避,他们懂得思考,有自己的主见。

7、关于粗心

“马大哈、糊涂蛋 ”,这是我们经常来评价孩子的粗心。经常说孩子的基本功不错,就是粗心惹的祸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我的观点:粗心就是能力差,学得不扎实的表现!不要再为孩子找这个推脱责任的借口。

细心、沉稳、脚踏实地是必备的能力,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偶尔丢一两分,可以理解,超过两分,就是能力还欠缺,学得不扎实。 这个观点,我和学生也进行了交流,学生们也渐渐认同。所以,部分同学成绩稳定,我想这个观点应该起了很大的作用。

8、培养孩子的能力

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当然,如果不放心,可以将事态控制在可操纵的范围。

一件事情,孩子可能做的不尽人意,在你的扶持下他做的很不错。但是你要明白,这件事是你做的,只是借了孩子的手。相反,如果你加以指点,他就能迅速感悟,结果会出乎你的意料,甚至比你做得更出色。所以,家长要学会聪明地示弱,把机会让给孩子,并及时鼓励肯定孩子。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烧水煮饭等,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

我们终将老去,要学会把舞台适时地让给孩子,让他们充分地发挥。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中,不断长大,独立,然后超越我们。

9、赏识孩子,扶持孩子的自信,呵护孩子的自尊

中华民族是个谦逊的民族。在教育孩子方面,却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不注意赏识孩子的优点,而过份强调孩子的错误。当孩子做得对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肯定、表扬。但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我经常给家长建议,在同朋友谈话时,谈到孩子的时候,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优点,当孩子偶尔听到时,表面会装得不在意,实际上,他们很在意,得到肯定的这些优点,孩子们会继续坚持,并且越来越好。会按照父母描述的那样优秀的样子去校准自己的言行。

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就事论事地分析。不哆嗦,不翻旧账。正确面对事情,改正就好。事情过了,继续过美好的生活,不要把负面情绪过分强调和延伸。

最错误的方式是,在公众面前训斥孩子;我们要呵护孩子脆弱的自尊!

10、必然性与偶然性。

好成绩是一种偶然,当家长、老师用心地把孩子呵护好了,这种偶然,就是必然!孩子具备了努力、坚强、细心、有爱心等等这些品质,偶然地考上一次或几次第一名就成了必然。

11、告诉孩子的话

(1)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对你好的人,你一定要珍惜、感恩。

(2)生命是短暂的,今天或许还在浪费着生命,明日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

(3)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紧记!

(4)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正确的引导、教育,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学会承担,让孩子幸福的成长。

上一篇:教师基本功训练方案下一篇:教师工作目标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