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

2024-04-14

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精选7篇)

篇1: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

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

随着一些地方经济下滑,资金链断裂、民间借贷纠纷等问题开始集中爆发。据说鄂尔多斯出现了2000多亿元的民间借贷风险。而以炒房、炒矿出名的温州,也面临着民间金融链条断裂的风险。10年前我们写作了《农村工业化与民间金融》,讨论温州民间金融如何推动了乡村工业的发展,那么经过10年,在那块土地上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呢?受到这个问题的驱动,我们重新回到温州。

一、民间金融的两个故事

从温州机场出来,郑师傅举着迎接的牌子在等我们,一路上闲聊,郑师傅说在温州政府工作的人,收入普遍都不高,他早年做个生意,开过出租车,如今在镇政府开车,尽管端上了铁饭碗,但是收入却只能维持生活,要想为上大学的孩子在杭州买房子,靠工资是完全不可能的。好在原来做生意和开出租都存下了一些钱,现在还可以用。这些钱都放在什么地方呢?郑师傅说都放在一些亲戚朋友那里,开工厂、做生意的人都需要资金,所以每年郑师傅都有一笔不错的利息收入。现在这些资金是否有风险呢,特别是现在经济形势不是很好,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很多困难。郑师傅很有信心,觉得没有风险,首先,都是多年的熟人,互相都比较了解;其次,借钱的人也都有资产,不会跑掉;同时,郑师傅的资金分散到许多企业中,一般不会出现同时破产的事情。郑师傅相信他可以有稳定的利息收入,本金不会有任何风险。这与我们30年前看到的民间金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浓浓的人情包裹下的金融活动,知根知底的熟人关系使民间借贷几乎成为零风险的行业,放贷人不仅了解借贷人的经济活动,而且了解借贷人的人品。但是下午商会会长却讲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在他看来,郑师傅说的故事也许还存在,但是现在已经很少了,多数的民间借贷已经成为依附于银行资金,受到政策重大影响的高风险行业。在他看来,民间借贷的利率通常要高于20%,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依靠民间借贷来维持正常的生产,民间借贷只是充当银行收放贷款之间的过渡。比如,每年企业都要将银行贷款全部归还,经过一个审核期,企业又重新获得银行贷款,收放之间有个时间差,这就需要民间资金的补充。由于这个时间的期限并不长,所以企业可以承受短期的高利率。但是银行压缩信贷规模却使这种模式无法维持。企业从民间借入一笔资金暂时归还了银行贷款,但

是预期的银行贷款却迟迟拿不到,或者拿到贷款,但是数额却少了许多,企业无法归还民间借贷,而长期占用民间借贷会大大提高企业的资金成本,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难以为继。同样,担保是民间资金的一种主要运作方式,各种担保公司和企业之间的联保保证了企业可以从银行得到贷款支持,特别是2008年刺激经济措施出现以后,许多企业都是通过联合担保的方式获得了大量银行资金,这些资金被用于炒作房地产,但是出现经济下滑以后,银行压缩贷款规模,一些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出现问题,并因为联保而将影响传递到其他企业。

上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说明温州的民间金融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产生于乡土社会的民间金融,依靠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将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这种民间金融活动曾经强有力地支持了温州乡村工业的发展。

但是当资金汇集得越来越多,并且出现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业以后,金融活动就超出了原有的熟人社会,而在超出熟人社会以后,熟人的社会关系就无法在为民间金融活动提供风险保障,民间金融的投机性越来越强,而在投机性的民间借贷中,盈利的欲望取代了民间的信任,在大的经济起伏中,民间金融不仅不能消减风险,反而经常会放大经济的波动。

二、从稳定的投资人到冒险家

温州的民间金融是伴随着温州的农村工业化过程而产生的。在温州经济发展初期,缺少正规金融支持,许多最初的企业家都是依靠民间借贷,将民间的零散资金集中起来,开始创办企业;即使在企业逐渐已经开始发展以后,他们也很难获得正规金融支持,企业仍然需要民间资金的长期支持,在这种条件下就形成了农村工业与民间金融的相互依存。乡村工业发展为民间资金提供了盈利的可能,而依靠民间资金的支持,乡村工业才能稳定发展。这种民间金融带有很强的乡土性:

首先,民间资金是在一个熟人社会中形成的,在熟人社会中,各种信息是相对透明的,比如,一些民间金融活动是透过亲属网络存在的,亲情关系保障了资金出借方不会上当受骗;资金的所有人不仅熟悉借钱的人,甚至也熟悉他们所从事的行业,甚至他们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以比较低的利率把资金出借给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企业。

由此形成了民间金融的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稳定,一些个人将资金长期出借给某些企业,从而形成稳定企业借贷关系;其次,利率也往往相对较低,在10年前,大多数民间借贷维持在8%-12%的利率水平。

分散也是资金所有人应对风险的一种策略选择,正想郑师傅所言,全部企业倒闭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少发生的,在不出现大规模企业倒闭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资金损失。在过去的10年中,尽管温州商人的一掷千金已经名声在外,但是我们这次访问却发现,在温州本土还有许多小规模的企业仍然存在。在被称为第一座农民城的龙港镇,我们看到10年就已经存在的小作坊仍然比比皆是。与那些动辄数亿元投资的温商不同,这里仍然有许多胼手胝足,靠着辛勤劳作赚取一点加工费的小企业。这些企业也被成为草根企业,不仅因为他们的规模很小,而且也因为他们像小农一样,多年固守在有限的产业中。正是这些小企业支撑了郑师傅的资金收入。

但是早在10多年前,叱咤风云的温商就已经出现了,三五年之间从一无所有变为拥有数亿资产富翁的神话比比皆是。温州炒房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12年前我们访问温州的时候,一位靠简单的手工机器印刷信封的老妈妈就问我,要不要到上海去买房子,真希望她赶上了上海房价上涨。有报道说,一位管理着一个有数十员工的企业家,如果经营的不错,一年有差不多100万的利润,而他太太在上海炒房,不到10年,已经赚了3000万。

自有资金往往不能满足炒作资产的需要,民间借贷就应运而生。从苍南县北部山区出去的一位商人早几年在北方购买了一个煤矿,但是他自己的资金有限,便回到老家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筹集了6亿资金。之所以如此快的时间筹集到如此巨额的资金,首先是关系网络,在筹集资金中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他发动一些人,这些人再去发动其他人,通过层层传递,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投资人;其次是高额回报的诱惑,人们相信投资煤矿很容易获得数倍的资金回报。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当年一位顽皮的学生投资了煤矿,为了感谢他的老师,便让老师也投资了10万元,以便获得分红的机会。3年以后,煤矿转手,老师获得了150万元的回报。

这种大规模集资与原有的民间金融活动已经使完全不同的,首先,信息是不透明的,人们在注入资金的时候并不知道那个在外地的煤矿经营状况如何,甚至不知道那个煤矿是否存在,他们投入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赚取高额利润的梦想所推动,这实质上近似一种赌博。无论炒作房地产或炒矿,都是投机行为,当民间与这些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民间资金也就成了赌博;其次,直接的人际信任关系也不复存在。尽管从表面看,他们的资金还是通过亲戚、同学和老乡等关系动员起来的,但是由于集资规模很大,在集资的金字塔上,顶层与底层之间隔了多层,底层的直接出资人往往并不直接认识并熟悉顶层的集资人。因此无论从集资的期限或预期的回报,与以往都不同了。在这种格局下,原来稳定的民间金融就转变为资金的投机。与所有投机一样,在投机中发生了许多不一样的故事。在经济泡沫中,多数投机都获得了不薄的回报,而在经济泡沫被挤破的时候,许多民间资金就可能陷入血本无归。

而那些机构化的民间金融,比如小额信贷公司、担保公司等,要想获得较高的回报,就不能从事长期的贷款业务,因为稳定的小额贷款所获得利息回报是有限的。他们更希望通过给企业短期的融资服务或提供担保,获得更高的收入,民间金融成为撬动银行信贷的杠杆。

企业越大就越需要银行资金的支持,也就越需要民间资金的杠杆,如果没有民间资金支持,企业无法度过还旧账等新贷的空挡,也无法得到担保的服务,为了这些,企业能够支付民间资金短期的高利率。在经济运转正常的时候,这种经营方式很稳定,但是一旦出现经济波动,银行的资金减少,这种经营方式就会遭遇困难。在一些温州企业家看来,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困难时期,前期企业获得了太多的银行贷款,依附于银行贷款的民间金融也很活跃,但是当银行贷款突然大幅度减少以后,民间金融也成了城门之鱼。

三,为什么民间金融成为赌博?

与农村工业相互支持的民间金融何以会变成赌博?我想这与投资者的贪婪和经济运行的结构都有关系。

作为一个不稳定因素,冒险一直存在于民间的借贷活动中,因为有太多人希望自己手中的余钱能够快速地生出新钱。上个世纪数次出现的抬会倒会就是这样。本来存在于温州民间的合会是10个左右熟人将资金凑在一起,相互帮助的一种民间金融活动,但是当这种会发展到数百、数千人,从上到下形成不同的会首和会脚,而且从早期入会的人从会首那里获得巨额的资金回报,大家便蜂拥而入,直到出现资金链断裂,发生倒会。集资炒房炒矿也是为了巨额的回报,只是因为有房屋和煤矿的存在,所以其风险更加隐蔽。抬会被看做是典型的金融诈骗,因为会首在将资金集中起来以后,没有任何投资,不可能有任何收入来支持其高利率的回报,因此必然倒会;炒房炒矿似乎是一种投资,但是如果将时间点放长一些看,就会发现,这也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最终会有泡沫破裂的时候。

当民间金融大规模地转变为冒险或赌博,这就与当前的经济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了。当全世界的金融资产的价值大大超过实体资产,而且大部分金融资产都是在做投机的时候,温州大量的民间资金必然会顺应这个潮流,进入到金融投机中。在高通货膨胀的刺激下,民间金融必然要寻找更高的获利渠道,长期稳定地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是无法满足资金保值升值的预期。

事实上,作为稳定的投资人,郑师傅与那些冒险家之间并没有一个可以隔开的边界,在预期利益的诱惑下,那些存了几十万或一两百万的小富翁,随时都可

能会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冒险的活动中。尽管从逻辑上我们看有两种不同的民间金融,但是当我们面对具体个人的时候,两种逻辑都会共存于同一个人身上。

篇2: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

准确把握落实“两个责任”的内在逻辑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指出,“要准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间的关系,明确内涵、厘清责任”,强调落实好“两个责任”。对各级纪委而言,坚守监督执纪问责的定位,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就要从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入手,在监督执纪问责中推动建立权责明晰的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体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深化认识,从抓党委主体责任入手强化监督责任的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牛鼻子”,是纪委履行好监督责任的重要前提。主体责任履行得越到位,就越能在推进本地区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上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传导压力,推动纪委更好地履行监督责任。同时,为纪委履行监督责任创造条件又是主体责任的基本内容,是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的具体表现。因此,纪检监察机关抓监督责任落实,必须以抓好主体责任的同级党委作坚强后盾。还要从抓下级党委主体责任入手,教育引导各单位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增强履行主体责任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为纪检监察组织落实监督责任奠定基础。创新方式,积极构建符合地方实际的主体责任落实体系。纪委落实监督责任,还体现在保障主体责任的落实、协助党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上。要明晰“两个责任”内容和边界,明确党委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和班子其他成员履行主体责任的具体内容,确保做到该党委安排部署的工作不由纪委去安排部署,该由党委主抓的制度规定不以纪委的名义出台,该以党委牵头推进的工作不以纪委唱独角戏,形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支撑。要创新党委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行之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进一步形成党委一把手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成员切实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责任体系。创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机制,通过区分不同的责任主体“量身定制”责任清单,明确落实基层党委主体责任的工作措施、数量指标、完成时限等内容,打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最后一公里。

篇3: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

一、二者之间的概念界定

(一) 公共经济

公共经济是我国社会公共部门在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下, 为了增加公共福利而进行的一种公共物品的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的经济活动总称。其本质特征是公益性, 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公共的福利而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 这样就决定了其主体一定是公共部门, 其中主要包括公用的企事业单位、国家政府机关、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的公共组织形式, 个人只能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公共经济的主体。其公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公共福利的增长上, 公共福利的形式主要包括秩序、安全、公平、保障、效率和其他的福利形式, 这些福利的实现的途径是通过公共经济活动来完成的。公共经济的公益性需要国家政府机关来宏观协调, 不能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

(二) 民间经济

民间经济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在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下进行的一种私人物品的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的经济活动。其本质特征是私利性质,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民间经济生产出的产品属于私人物品, 其主要用于满足个人的需求; (2) 民间经济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主体而进行的一种自发性经济活动。其私利性质是我们个人和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驱动力, 与市场经济的功能相互吻合。

二、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逻辑关系分析

(一) 二者在经济实践中相互统一

二者互相依赖, 不可分割。 (1) 二者同时产生。我们的个人需求与公共需求都是同时存在, 二者也是同时产生的, 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以及劳动过程中萌芽并发展的。 (2) 个人和公共需要二者的不可分割的性质是民间与公共经济不可分割的根本依据。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但需要秩序、安全、公平、效率等公共需要, 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个人需要。公共需要在根本上是由于我们个人需要加总所产生的, 是个人需要的集合。因此, 如果没有民间经济, 那么公共经济也就不会存在了。另外, 二者是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的。公共经济可以为民间经济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服务, 而民间经济是公共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 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1) 二者之间的区别。二者在目的、主体、满足需求的性质以及运行的机制、客体和功能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二者的概念分析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 (2) 二者相互排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二者对资源的占有量此消彼长。通常社会经济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是十分有限的, 而要进行二者的经济活动都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经济资源, 这样在有限的社会经济资源基础上二者的占有量就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下, 是否可以有效地配置二者的资源占有量对而这个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二者的比重也是此消彼长, 由二者共同构成的社会经济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也是一个定量。这样如果二者其中的一个比重增加, 那么另一个就会相应地减轻。这样也就产生了合理和科学规划二者之间范围和比重的问题。

(三) 二者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1) 二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整体, 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以及相互依存是社会经济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2) 二者互相为对方提供支持, 相互之间吸收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经济是公共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后者又为前者提供服务和保障, 二者在不同的领域和环节起着不同的作用, 共同优化资源配置, 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政治、环境、社会、人口等因素的不断变化, 二者之间的范围、质量、规模以及比例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会促进社会经济的更新和发展。

三、优化二者关系的对策

(一) 要使二者的关系得以优化, 就要让二者互相补充

如果政府控制在某一特殊条件下失灵, 引进激励的市场化机制对克服政府失灵有一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失灵的情况下, 这时候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控管理和服务。

(二) 二者之间相互补充和促进

要使其内部要素处在一个均衡状态, 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就会处于一个良性的优化状态, 这也是二者关系优化的一个理想目标。让二者关系处在最优状态就要合理运用市场以及政府的各种控制手断, 对各种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使之处在最优状态。

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二者既对立又相互统一, 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进。因此要合理地优化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之达到最优的状态, 这样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摘要:公共经济和民间经济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二者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经济以及民间经济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只有将两者的关系不断优化, 让其互相补充和促进以达到最优的组合状态, 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文章对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逻辑关系进行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公共经济,民间经济,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薛维君.公共经济学的非公共理解──读齐守印《中国公共经济体制改革与公共经济学论纲》有感[J].社会科学论坛, 2003, (12) .

篇4: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

关键词:农村民间金融;发展逻辑;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1-0084-02

收稿日期:2007-09-20

作者简介:王建威(1963-),男,现任中国人民银行龙岩市中心支行行长;

何国钦(1973-),男,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龙岩市中心支行。

一、农村民间金融的优势和劣势

农村民间金融是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农村民间金融虽然以“灰色”或“黑色”的形式存在,表现却异常活跃,虽屡遭政府取缔或禁止,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未真正消失。目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有民间借贷、合会、私人钱庄、基金会等形式。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合理又合法的“非正规金融”,即通常所说的“正常民间金融”,主要指民间借贷,这类民间金融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交易活动,是受法律保护的;二是合理不合法的“灰色金融”,这一层次主要包括民间集资、合会、私人钱庄等,他们与现行法律相抵触,但在不同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黑色金融”,主要指高利贷、金融诈骗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他们既为现行法律所不容,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农村民间金融虽属“非正规金融”,但实际上具有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四个优势:一是机制优势。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正规金融的贷款行为有时会受到行政力量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贷款基准利率也是管制利率,而农村民间金融中的借贷行为和利率都是市场化的。可以说,农村民间金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金融形式和市场金融交易制度。二是信息优势。正规金融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经常存在的,有的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不惜编造虚假的财务数据或实施其他造假行为,而农村民间金融是建立在广泛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当事人彼此之间比较了解,与融资相关的信息极易获得,透明度较高。三是成本优势。在农村民间融资过程中,融资前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融资后的管理成本很低,一般不需要对供给方“公关”而支付“寻租”成本,交易成本较低。四是速度优势。农村民间融资无繁琐的交易手续,交易过程快捷,可以使借款人迅速、方便地筹集所需资金。民间金融的独特优势,使其与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长期共存成为可能。

农村民间金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金融需求问题,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其运行不规范,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民间借贷利率失控。但是,2007年8月底福建省的民间融资利率水平为12.5%-25%,其中,民间标会资金成本折合成年利率则在16.7-30%之间,其上限都超过了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二是潜伏着金融风险。以合会为例,随着会员数目增加和相互了解程度的减少,盈利性功能逐渐突出,安全性不断下降。三是容易产生经济纠纷。农村民间金融大多采用凭一张借据或一个中间证明人的形式确定借贷行为,贷款期限的长短、利率的高低,仅凭双方关系的深浅而定,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容易引发债权债务纠纷。四是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困难。民间金融脱离正规金融监管范围,业务经营不规范,一方面容易导致部分民间借贷演变为高利贷,给社会安定和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干扰金融机构业务的正常运转,给国家的货币政策造成冲击,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宏观调控的实施效应。

二、农村民间金融的优化策略和路径选择

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必须谨慎从事,应分阶段、分地区、分步骤采取不同措施,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

1、法律先行,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合规经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建立在血缘、亲缘和地缘等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农村民间金融安排具有相当程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可以在加强引导、监督并纳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发展空间,以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对民间金融的认识,有一点应该澄清,即民间金融不完全等同于非法金融,要尊重民间金融,客观认识民间金融,注意学习和研究民间金融,依法对民间金融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理,可能更有利于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合理竞争和良性互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通过使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金融,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要积极鼓励正常的农村民间金融活动,给民间金融以合法的空间,以使规范意义的信用合作拥有温床和土壤。

2、机制创新,构建农村民间多渠道投资渠道。一是鼓励民间资本有步骤地进入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或村镇银行组建,特别是在民间资本充裕、民间金融活跃的地区,更要放宽对民间资本参与的限制。二是对当前具有一定规模、实际从事民间金融行为的信用担保公司,在自愿的原则上,将其发展成为村镇银行。三是拓宽民间资本参股商业银行。农业银行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决策层可以考虑农业银行放宽对参股对象的限制,吸收部分民间资本,为民间资本创造合法出路。

3、趋利避害,引导农村民间金融良性发展。认可农村民间金融,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对农村民间金融加强监管和合理规范。不能因“高利贷”和个别地区“金融风波”的存在,就对此持“压制态度”。要使农村民间金融“放而能活”、“活而不乱”,实现发展、效率、稳定三者的最优结合,因此,监管方式的科学化和调控方式的灵活有效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给予民间金融一定的合法地位,尤其是对自发形成的有组织的金融应当加强监管,避免“金融风波”;要依托现行的民间借贷监测制度,建立科学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包括民间金融机构、放债人基本情况、资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贷期限、借款形式、借款偿还情况等,将其他民间金融行为列入监测范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汇总及分析,为规范和管理民间金融及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信息支持;要坚决保护合法的借贷活动,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将优良的民间信贷机构吸纳为市场主体,维护市场主体的质量。另一方面,在鼓励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同时,要趋利避害,对与黑社会等非法组织结合,从事洗钱、炒卖外汇、高利贷等非法活动的民间金融组织予以坚决打击,净化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市场环境。

4、制度保障,改善农村民间金融的生存空间。一是建立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准入路径选择应该遵循自下而上、自小而大,符合经济发展自身规律的原则,在机制设置和规模升级基础上要有自生能力的自我扩张,只要股东人数、资本金、经营者资格及其他有关条件达到法律规定要求,就可注册登记。在退出方面,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能不能发展,该不该退出,应该由市场决定,可以依法自行兼并、重组,对于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或有重大违规行为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金融监管当局应当强制进行清理、关闭,并对相关当事人查处并重罚,使其付出高昂代价而不敢冒然从事。二是建立机构监管制度。农村民间金融应当纳入金融监管的范围之内,并且要注重事前的审慎防范,而不是充当事后的“消防队”。三是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农村民间金融能否合法经营,是否潜伏着金融风险,需要有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对财务指标的揭示、风险管理状况和重大事项变更等信息要及时、充分披露,使相关各方及时了解经营活动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新华文摘,2004;(21)

[2]谢平.六大难题困扰农村金融改革.中国农村金融网,www.zgncjr.com

[3]马晓河.解决三农问题呼唤农村金融改革.中国经济时报,2003.7.3.

[4]徐滇庆.农村金融改革与民营银行.当代财经2004;(9)

[5] 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6] 邓大才.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与农村民间金融的制度化[J].人文杂志,2004,(5):81-86

[7]李伟毅,胡士华.农村民间金融变迁路径与政府的行为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4,(11):28—31

[8]崔慧霞,农村民间金融的绩效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39-43

篇5: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

“两个确立”的提出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要义,是开创未来、接续奋斗的时代要求。准确把握“两个确立”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和深刻认识其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两个确立”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精髓要义,体现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必然逻辑

形成并确立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两个确立”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精髓要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自觉。

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领袖和核心至关重要。党的核心是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关键,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才能使党的权威得以彰显,才能凝结全党如“一块坚硬的钢铁”般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奋力向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历史伟力的同时,也重视强调领袖权威、核心人物的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顺应时代需要,推选出领袖、树立起权威,确立为核心。在革命实践中,列宁也深刻认识到:“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巴黎公社革命、东欧剧变、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从不同的侧面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党中央权威,而搞多头民主、无政府主义,无一不以失败告终。坚定拥护和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全党就有定盘星,全国人民就有主心骨。

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科学的理论彰显出真理的力量,而真理的力量犹如“闪电”般给人以光明和启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就在于其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在于它是不断发展、永不僵化的时代精华,在于它是指导实践的思想密码和理论宝库。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进行的是拥有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需要以共同的指导思想作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偏离马克思主义、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深刻教训表明,一个革命政党要领导革命取得成功,一个执政党要领导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必须拥有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并且善于将其与实践密切结合,否则都将因为没有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归于失败。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就能始终把握发展规律,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谋划事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乘风破浪不迷航。

“两个确立”凝结着百年党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智慧启迪,体现了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确立并维护领导核心,重视和强调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是我们党保持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经验。“两个确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的历史自觉。

领导核心关乎党的生命。领导核心的确立不是随着政党的产生自然而生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组织不健全、缺乏领导经验,加之敌人干扰、联络受阻等多重因素,在革命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足够成熟的党中央,更没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党的事业屡屡受挫甚至面临覆亡危险。遵义会议的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国革命才转危为安,开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百年党史表明,党的领导地位、党内核心的确立不是自封的,而是革命、建设、改革的现实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指导思想引领党的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地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但由于理论经验不足,党在初创时期,还不善于将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导致革命事业因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几经挫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运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我们党才得以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才能在同各种政治力量和困难挑战的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结论,体现了实践发展的必然逻辑

“两个确立”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证明和检验,是历史选择、全党共识、民心所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引领伟大时代、领导伟大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和重大决策。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到全面从严治党,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一带一路”倡议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次重大事件、每个重要节点、每逢重大关头,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展现了巨大政治勇气、强烈历史担当、深厚人民情怀,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当之无愧成为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在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道路之问、强国之问、强党之问”进行深邃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思想以广阔的历史视野、深邃的实践洞察、科学的理论思维、博大的天下情怀,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早已凝聚为全党共识。

“两个确立”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召唤,体现了未来接续奋斗的必然逻辑

“两个确立”顺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所系、担当使然,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行动自觉。

坚定维护核心是接续砥砺前行的根本政治保证。作为一个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的大党,要把全党全国人民凝聚起来,步调一致阔步前行,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根本上说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担负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空前重大,党自身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仍然存在。只有坚定拥护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保证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政治局面,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才能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

篇6:朝鲜族民间故事两个

“天上的杜鹃是布谷鸟,地上的杜鹃是金达莱。”金达莱在朝鲜族心目中比任何花都更加可爱,因为它象征着坚贞、顽强、不畏艰难、奋力抗争的民族精神。关于这花的来历,在朝鲜族同胞中流传着一段悲壮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长白山下住着从小就失去父母的兄妹俩。二人砍柴、种地艰难度日、相依为命。那时朝廷横征暴敛、欺压百姓;地方官吏也巧取豪夺,鱼肉乡民。真是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而且官府年年选美女用以祭天。这一年妹妹不幸被官府选中,将要去祭天。妹妹舍不得离开哥哥,哥哥也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妹妹白白去送命,但是没有办法,兄妹二人只好逃进深山。

祭天之日已逝,官兵包围了山林,连日搜山不停。当兄妹二人无路可逃时,一位银须白发老人,给了他俩两件宝物:一匹白马和一把宝剑,让他们赶快逃命。乡亲们也正为兄妹俩着急,一见兄妹俩骑着白马,拿着宝剑正在和官兵搏斗,也都操起家伙赶来帮忙。在兄妹俩的带领下,打败了围山的官兵,又冲进了官府,打开了粮仓,分了粮。

篇7:民间金融的两个逻辑

关键词:金融逻辑,资本,价值,运行原理

一、金融逻辑之感悟

《金融的逻辑》一书对于金融基本运行原理进行了深入阐述,作者陈志武先生对于金融的逻辑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金融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在确保资源需求和资源供给双方交易信用和支付能力的前提下,将财富、货币资本化,根据各自的需求自由交易,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它是人类从诞生起就存在的,由隐性的金融交易机制逐渐发展成为如今行业化的金融产业。

二、金融逻辑的应用

本书对于金融逻辑的论证给个人以及国家带来了许多启示,那么金融这个“魔方”到底应该如何实际操作呢?

从个人角度来讲,转变消费观念,通过金融工具,通过购买各种保险和金融品种,规避未来的不定风险,从而达到利益平铺、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目的。

量入为出的传统观念,虽然能够增加储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收入与消费不相称的矛盾。按揭贷款等消费方式虽然在传统意义上看来,属于提前花未来的钱,但实际上是将现在的生存负担适当分担给未来的自己承担,从而平衡个人消费力,释放消费动力。这种消费方式会给人一定压力,能够使人变得更加自律。

然而,作者没有注意到的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信用能力、支付能力欠缺的人如果大量过度消费,必然会留下金融隐患。因而提前消费也需谨慎合理。

从国家角度来讲,而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已由生产增长型转变为消费增长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以史为鉴,只有藏富于民,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弥补财政支出,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十七世纪以后藏金万贯的国家与负债累累的国家,前者大多成为了当代的发达国家,后者则大多数仍走着发展中国家的道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给我们警示——民间富有是自由、民主、法治的基础,是国家强盛的经济前提。政府如果存在一定数量的负债,则就需要国民纳税,从而依赖民众、听从民众意见。与此同时,弥补财政支出的另一手段——国债的存在与交易也会成为评估政府政策与制度优劣的具体工具,进而限制权力扩张,及时修正政策和法律。具体而言,要求一国需要有相对较低的国债利率,而具有相对较高的民间或者国家投资回报率。前者取决于一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政府信用、税收政策,而后者取决于国家制度和国策模式。

三、结合中国实际谈金融

本书从金融的逻辑出发,阐述了金融的重要性,得出了中国的唯一出路是发展金融的结论。此结论是否偏颇暂且不论,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观点即金融对于国家发展有着战略意义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那么中国到底应该怎样玩转金融“魔方”呢?

中国的资本市场,在1872年就有所萌芽。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股份公司,自1872年开始公开交易,直至1950年左右停止。再次恢复资本市场运作,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金融市场真正发展可谓只有三十年的时间。

1、中国金融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其发展历史较短,经验尚欠,并且加上中国政治因素、来自国际金融环境的冲击等,中国的资本市场运作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首先,从国民角度来讲,由亲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机制不断退化,而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不够完备,带来了不能满足国民需求,造成了国民内心对于未来不安的问题。随着人口流动、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个人自由与经济独立观念的逐渐加强,中国国民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原有的隐性金融交易机制,但是由于我国金融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投资、理财选择空间很小,造成了显性金融交易机制跟不上国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这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次,从证券市场角度来看,中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一个基本为国企服务、政府高度管制的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民营企业上市的艰难造成中国金融市场的传奇式个人故事欠缺乃至创新文化、创业激情的欠缺,国企亏损、国有银行呆坏账不断增长、国企股权频频被外资竞价、歧视民营企业等金融资源继续被低效配置的情形不断显现等等,均是现代中国证券市场显现出的巨大问题。

再次,从政府宏观政策角度来讲,国家财政收入被低效率配置、权力制衡机制有待完善,仍是中国政府需要及时面对的问题。中国的税收负担在世界排名第二,很明显存在税负过高的问题。社科院报告称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三成,财富不断向政府集中,然而国家财政支出以及公债不断流向各种形象工程,各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公路不断翻修,公共设施不断拆旧翻新,造成了不少资源浪费。硬件水平提升的同时国家软实力却面临着巨大考验,欧美文化不断渗透,中国人信仰缺失的问题不断显现。

不仅如此,中国金融还有其他问题亟待解决:防范世界金融秩序变革对中国金融的风险传递、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对金融养老保险产品的巨大需求、产业机构调整对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要求等等。总体来讲,我国金融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政府高度管制、畸形资产泡沫层出不穷是我国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2、解决方法之初探

中国金融在近三十年来走过的飞速发展的道路。我国金融市场运行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的成就上,我们也必须直面金融发展的种种问题,其不善者而改之。面对我国金融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

《金融的逻辑》一书提出了两个关键解决方法: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一是政府逐渐放开经济管制,改善国企垄断金融的局面;另一个方面是,充分发展证券市场,减轻税负,以利用未来收入流为今天谋更多的发展机遇。

具体而言,前者需要中国完成金融充分市场化的任务,形成金融大开放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国作为一个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国,迫切需要一个能基本适应自身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金融体系。这需要重新审视和取消相关的各项行政审批制度;彻底解决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委托代理机制,基本形成符合国家战略意图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有进有出、有增有减”和绝对与相对控股的格局;区分金融监管与“保姆式”管理的差别等。后者从“开源节流”的思想出发,中国应当调整国债期限结构,丰富国债品种,鼓励发行地方债券,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提高国债使用效率,以效益为中心,建立透明公开的国债使用机制,同时引进非国有经济元素,增加国债资金的配套资金等等发展我国的长期限资本市场,以期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较低的国债利率发展国民经济。

四、结论

《金融的逻辑》一书给我们的启示良多——金融“魔方”作用是巨大的,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个人和国家获得充分发展空间,关注人本、自由,使整个社会高效率、高福利地向前向上发展,可见中国未来的长足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斌,陈道富.“十二五”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1(4).

[2]王忠文.关于美国国债问题的逻辑推理[J].观察与思考,2011(09).

上一篇:基于PLC和组态王的搬运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设计下一篇:很的会计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