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的现状及分析

2024-04-22

民间金融的现状及分析(通用6篇)

篇1:民间金融的现状及分析

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27个主要地区131家农户进行调查访谈,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做了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北省的地域经济特点,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北省 农村 民间金融

湖北是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至今仍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三农”问题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村金融又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突出难题之一,积极探索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办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但湖北省作为中西部的结合地带,同浙江等沿海地带相比民间金融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都要逊色很多,民间金融对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湖北省民间金融的优劣和劣势进行分析,基于湖北省农村特点,湖北地域特色提出相关建议。旨在能探求出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途径,为湖北农村发展提供更有利的金融支持。

一、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1.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概况

《湖北省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湖北省民间融资活跃,融资额度逐渐扩大,主要方式仍为直接借贷,借贷利率总体上扬;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民间借贷样本监测中,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规模呈加快增长趋势,借贷利率明显高于正规金融贷款利率,尤其是下半年以来二者利差略呈扩大趋势,而农户民间借贷规模基本稳定,借贷利率水平差异较大。

目前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既有民间借贷、合会、私人钱庄和典当行等传统的民间金融形式,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民间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互助储金会等。

2.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抽样调查统计

本文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交流访谈为辅,以户(家庭)为调查单位走访了湖北省武汉、荆州、黄石、仙桃等27个主要地区。发放调查问卷131份,筛选确认回收的有效问卷103份。

(1)农户对民间金融的接受程度

在接受调查的103户农户中,绝大部分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共占调查总人数的79.4%。其余农户主要以做生意或以固定职业如教师为生。调查显示,在103个样本中只有14户有过向民间金融组织借贷的经历,仅占13.6%。当问及“当您缺乏资金时,您一般会向谁借款?”时, 77.67%的农户选择“亲戚朋友”,24.27%选择“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选择“民间金融组织”的只有1.9%

(2)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程度

湖北省民间金融组织较少,不仅不具规模效应而且规范性较差。问卷对民间金融的服务种类、借贷利率、借贷过程中是否需要抵押做了调查。

民间金融的服务种类一般涉及到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结算、信托、金融租赁、融资担保等。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服务种类主要以发放贷款为主,所占比例为41%。其他的服务主要有吸收存款和金融租赁,各占17%和13%,结算也占有10%的份额。如图3所示。

民间借贷的利率向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由于样本中实际发生民间借贷的农户较少,所调查的利率为农户所了解的当地的民间借贷利率。结果如表1所示。利率区间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基准率的1-4倍之间。

对于民间借贷中是否需要抵押品或担保,对有过民间借贷经历或接触过民间借贷的农户进行调查显示,54.8%的交易没有抵押或担保。

(3)农村民间金融的贡献程度

调查显示,74.5%的农户认为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点作用,认为“作用重大”和“没有作用”的比例相当,均为6%左右,认为“有负面作用”的占12.2%。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规模较小,规范性较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不是很显著。在所调查的农户中很多人在当地都没见过私人钱庄和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更谈不上把民间金融作为融资渠道之一。

二、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障碍分析

1.民营经济不够发达

在20末,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省有179家民营企业挤入其中,而湖北省仅有12家,在末,浙江省有174家民营经济挤身于民营企业500强,而湖北省仅有12家。从注册资金上来看,,湖北省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850户,而浙江省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2050家。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1月进行的调查显示,按20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00亿元计算,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约为170亿元,企业以业主个人名义借入的民间借贷约为125亿元。可见,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对民间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民营经济的发展缓慢势必会导致民间金融资金需求的减少,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市场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湖北民间金融总体规模较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2.民间资金不够充裕

民间资金是农村民间金融资金的主要供给。民间闲散资金与浙江、江苏等民间金融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明显较少。而且由于湖北省民间融资程度不高,传统思想观念、中介机构不发达等不利因素制约着我省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化。20据湖北省统计部门测算,湖北省民间资本总计达2800亿上,而浙江省民间资本的规模就已经突破万亿元。民间资本不充裕,民间金融的资金来源较少,直接影响着民间金融供给市场的发展壮大。

3.民间金融风险较大

风险性的主要表现有,其一,湖北省民间金融监管配套制度不完善,必将导致农村金融秩序混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户排斥民间金融的原因中选择“不受法律保护”一项的占37.5%,高居榜首。农户对民间金融法律地位的疑虑影响着农户对民间金融的信任程度。民间金融监管制度不配套,如民间金融监管缺位、民间金融监管法律滞后、民间金融监管规范混乱等,是我国民间金融广泛存在的问题,同样是制约湖北省民间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二,农村民间金融固有的局部性风险。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民间金融大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良好的运作机制、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具有不规范、高风险等特点。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加,民间金融原有的血缘、业缘、地缘关系逐渐被突破,相应风险不断积累,从而难以避免关联贷款等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1.确定合法的法律地位

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来给民间金融正名,《合作金融法》至少应该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根据法律规定的职格条件,依法成立的民间金融组织,其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是受法律保护的。二是规范的利益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合作金融法》的出台,将不仅从法律上承认民间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同时也明确利益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使司法机关在处理该类案件时有法可依,从而达到弥补民间信义机制约束不足的缺憾。

2.设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湖北省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威胁主要是金融监管配套制度缺失,需完善监管体系。首先是内部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是指民间金融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性、标准化,能够在民间金融内部形成合规化经营的内在要求,以期达到风险因素内部消化、解决的目标。内部监管是一种成本较低的选择。其次是外部监管。在内部约束治理机制缺乏的情况下,有效的外部监管是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3.构建双向诚信体系

湖北省民间金融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诚信体系,农户信任度不高。从民间金融市场卖方的角度,诚信体系主要指登记产品出售方认证状况和信用登记的信用平台,使得信用申请人在交易中能够查询卖方的资信状况。从买方的角度,应该在湖北省农村地区建立个人征信系统,为农户普遍建立信用档案,信用档案不仅包括正规金融的交易而且包括民间金融。这将提高农户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加大对“三农”信贷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

篇2:民间金融的现状及分析

2008年,被喻为“中国网络监督年”。这一年,“天价烟”、温州公务员考察团等事件相继浮出水面,深刻反映出民间的网络监督已成为反腐的一股强大力量。如何规范和引导日益壮大的民间网络反腐力量,推动民间资源与官方资源在反腐领域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对于有效预防和防治腐败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民间网络反腐作用日渐凸显

民间网站的发展只是近10年间的事,而真正迅猛发展始于2003至2004年间。2004年,凭借曝光轰动全国的山东省济宁市“下跪副市长”李信事件,中国舆论监督网被认为开创了民间网站监督高级官员的先例。此后,一系列民间网站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并活跃于网络。随着“天价烟事件”、“最牛县委书记”、“躲猫猫事件”等一系列官员违纪、滥用职权的问题在网络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得到整治,“网络反腐”越来越为普通群众所认可。自然生长、没有合法身份的民间维权网站被众多举报、上访、维权者视为解决问题的捷径,而变“上访”为“上网”。民间网络监督使官员成了公众面前的玻璃人,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官员更加自律,不敢随便越权。同样的,民间网络反腐也逐渐进入高层的视野,一些地方官方将民间网络反腐这种方式列入研究课题,尝试着加以研究、规范管理。从信息科技发展的态势看,民间网络监督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注定会成为促进反腐败工作的一股重要力量。

民间网络反腐产生的原因

(一)民众参与反腐的政治热情的不断提高。社会民主化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民众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保障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监督、主张民主诉求的希望更加强烈,人们积极争取对公众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与监督权,民主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给民众了解信息和表达民意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渠道。

(二)互联网的固有优势。互联网具有传统信息传播媒体无可比拟的方便快捷、受众面广等特点,通过网络对腐败现象进行检举,不受时间、空间、程序等限制,且容易在广大网民中引起共鸣,一方面可以调动其他知情网民对证据进行补充,形成较完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链条;另一方面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促使党政部门有所作为。

(三)举报人担心遭受报复的心理。少部分腐败分子利用手中权力,搭建关系网,相互勾结,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一些群众产生了“官官相卫”的错误认识;案件受理者素质参差不齐,举报案件失密、泄密现象仍有存在。群众摄于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害怕遭到报复,倾向于选择网络这种安全系数更高,同时又能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的反映民情民意的方式。

(四)传统举报机制不畅通。一些地方错误认为群众举报上访是造成不稳定的源头,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缺乏责任心,敷衍塞责;一些权力监督部门对于被举报反映的顶头上司心存忌惮,不敢查,不愿查,群众举报信被束之高阁。同时,传统的举报方式存在效率低,查处缺乏监督等弊端,群众在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诉诸网络,以鼓锣喧天的民意督促相关部门有所作为。

三、当前民间网络反腐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疑,网络举报是一条最经济、最便捷、最互动和最保密的举报方式。近年来,一些腐败分子正是先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之后,再被反腐机构锁定,最后落马的。但是,民间网络反腐亦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是腐败分子若先于反腐机关在网上获悉自己被举报的情况,会有所准备,或根据举报内容销毁不利己的证据,或串供,甚至出逃,为案件查实带来难度。二是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民间网络举报多采取匿名举报的形式,难以追究举报人举报失实的法律责任,使得举报具有随意性。一些群众把网络作为泄私愤的渠道,出于个人情感进行人身攻击和造谣诽谤;一些公布在网络上为网友热烈评论的事件,与真相大相径庭。而由此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短时期内难以消除。

四、民间网络反腐需要制度化出口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一是要健全网络管理制度。纵观我国当前维权较为活跃的民间反腐网站,大都存在参差不齐,经营无序的现状。很多网络上的声音,真假难辨,在“人们都有一种要表现社会正义感的需求”的群体心理下,一些盲目的宣泄,有可能已经触犯到别人的权利和法律的神经。要通过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对造成网络信息危害的网站运营机构明确承担连带或重要责任,促使网站运营机构以一种理性的态度监管网络上的信息,监督网民的网络行为。二是改革新闻媒体管理制度。同属信息传播手段的新闻媒体,与网络密切相连。网络上的风吹草动,容易被传统媒体渠道进一步升温。可以说,一些网络反腐之所以沸沸扬扬,新闻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严格实行新闻媒体报道责任制,因报道网络舆论失实造成严重后果或较大范围不良影响的新闻媒体甚至个人要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二)注重宣传引导,加强反腐网络阵地建设。在具体工作中,要针对广大网民来源于不同的领域对腐败现象认识不尽相同的实际,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党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对反腐败工作的认识。同时,要健全完善专业网络反腐廉政网站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官方反腐网络建设,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高官方网络反腐途径的群众知晓度。实行民间网络反腐网站备案管理制度,对已备案的网站实行统一管理,形成官方牵头揽总,民间积极参与的网络反腐工作格局。及时了解掌握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动态,坚决打击各类腐败现象,建立反腐信息综合反馈机制,及时把反腐工作成效向公众公布,展示党和政府防治腐败的决心。

篇3:民间金融的现状及分析

民间金融,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正规金融)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民间金融是与官方金融相对而言的,官方金融是属于正式金融体制范围内的,即纳入我国金融监管机关管理的金融活动。根据央行调查统计司对民间融资的调查推算,我国目前的民间融资规模约为9 500亿元,占GDP的6.96%左右,占本外币贷款的5.92%左右。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在体制外循环,蕴含着很大的金融风险。

在已有的研究中,通常认为民间金融市场与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正规金融的缺陷对民间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正规金融的缺陷越大,那么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越高,反之可以说是经济越发达,信贷满足度越高,民间金融市场就越萧条。另一方面,由于正规金融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无法涵盖所有的信贷业务,也无法满足不同资金需求偏好的客户群体,民间金融市场依然存在。由此可以看出,民间金融既不完全是正规金融存在缺陷的产物,也不会随正规金融的发

笔者在2008年年报中仍然发现不少公司没有按照该公告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一些公司还是仅仅披露了金额,有的公司对内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无法使信息使用者全面掌握该经济事项,而且对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披露分散在年报中的各个角落,增加了投资者了解和判断该信息的成本。

其次,相关的会计监管部门、外部审计和证券市场监管者应对发生重大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公司进行实地调查,判断重组事项的性质和经济实质,并持续追踪债务重组后公司业绩的走势。对于利用债务重组利得操纵利润、扰乱资本市场正常秩序的行为和公司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二)加强对重大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详细披露非流动资

产处置损益项目在扭亏为盈中具有普遍而重要的影响,但是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是一个包含内容庞杂的项目,当出现对净利润产生重要影响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时,建议予以分类列示,并详细披露情况。

(三)关注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根据2008年中国证监会公告: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已经修改为“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该变化突出了公司根据非经常性损益定义加以判断的信息披露责任,同时这一部分也应成为今后关注的重要部分。

(四)对出现频率不高但是对净利润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需要予

展而逐步消失;民间金融的一部分恐怕会与金融资源的短缺长期共存(姜旭朝,2004),也就是与正规金融共存。

二、民间金融的存在对正规金融机构影响分析

根据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正面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就曾为民间金融合法性给予了一定的承认,其在《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称:“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配置功能,其发展形成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效应。”由此可见,民间金融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虽然民间金融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在鼓励其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可能会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在风险还未扩散之前采取措施防范。民间金融在与正规金融共存的情况下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增加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调控难度,不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民间金融是一种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的体系,未纳入国家统计管理范畴。同时,其具有高利率、资金金额小、风险分散、形式多样等特点,从而使央行难以掌握其数量、投资方向、分布和运行情况,使其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上有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造成

以足够重视,进行重点调查及要求详细披露虽然这些项目目前仅在少数公司中出现,但有可能是新出现的扭亏为盈的手段,也有可能发展为未来的扭亏为盈的普遍而重要的手段,对于这些项目的及早关注,一方面将有助于准则制定机构能够发现目前准则中的相关问题,也有利于监管机构及早处理和控制该项目在利润操纵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行健、郑珺:《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准则与分析》,《会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2]孟焰、张莉:《对非经常性损益确认与披露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3]吴溪、程璐:《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9期。

[4]周勤业、周长青:《非经常性损益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8]43号:《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

货币政策决策的偏差。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民间金融本身的素质和质量不高,其对资金的放贷,项目的选择都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有的甚至违反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企业进行投放资金。这不仅仅造成了民间金融发展的过程中的存在潜在风险,还会极大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成果,这些都给整个经济发展的带来了很多风险。

其二,严重干扰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从而对正规金融的业务形成冲击。由于民间金融经营的不规范性、盲目性、逐利性这些都导致了其缺乏制度保障,存在制度风险;民间金融资金规模普遍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加之民间金融存在的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落后等问题,导致民间金融具有较大风险性。根据《2007年辽宁省民间融资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12月,央行第6次加息后,5年以上贷款的年利率已达到7.83%,但被调查的民间样本融资年利率最高达到了84%,是5年以上贷款年利率的10倍以上。在巨额利益的驱动下,极容易造成非法吸收存款、高利率发放贷款,“地下钱庄”等一系列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其三,加剧正规金融市场的资金分流。在民间金融存在的情况下,因其具有的高收益会吸引相当一部分民间资本。人们将其本应该在正规金融机构的储蓄投向了民间的投资项目,使正规金融市场的资金减少。浙江温州从2005年2月开始,全市存款余额每月递减20亿元左右,累计至7月,减少总数超过100亿元。随着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和蔓延,到2007年底,浙江省借贷利率水平创历史新高,达到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的4倍以上,四个季度加权平均利率为12.30%、13.69%、14.53%、16.84%,同比分别提高0.76、2.76、3.58、4.7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长势非常明显,利率的不断走高必然会促使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从正规金融体系分流,从而进入民间金融市场。在资金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民间借贷的日益频繁,资金流入民间金融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是非常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给当地的信用社组织资金带来很大困难,甚至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有着积极作用的一面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多负面影响。目前要做的是充分利用民间金融的信息优势同正规金融的资金优势相结合,笔者认为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实施差别化监管政策,建立健全外部监管。由于民间金融没有纳入国家监督范畴,才导致人民银行的政策效果没有完全发挥,同时民间金融规范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外部金融监管作依托,否则可能发生制度变迁中的更大风险。所以要有相应的措施来调控监管。第一,在建立对民间金融的整体管理和监督机制上,建立和健全有差别化的监管机制和监控模式,从而能更好的分门别类的处理民间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一刀切的现行出现。第二,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规范管理。明确界定非法与合法民间融资的区别,对非法集资和高利贷行为要给予严重打击,保证和保护正常的民间融资渠道的畅通和融资活动的正常开展。引导民间融资公开登记,使其从隐蔽走向公开,使民间金融机构规范经营。

其次,构建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民间金融的存在,打破了国有金融的垄断地位,促进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竞争,它是一个健全和完善的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银监会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就已有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89家,贷款公司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但与此同时,我国目前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而这个特点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所以说适当允许吸收公众存款,应该是小额贷款机构这样的微型金融机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要构建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对等的良性竞争环境,要求政府必须能够在制度上进一步放开对民间金融的束缚,提供一个两者公平竞争的制度平台。

最后,推动民间金融的合法化,通过制度手段对民间进行规范,这是解决民间金融的负面影响的治本之策。对民间金融实施合法化改革能有效解决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特别是能规范民间金融市场,防止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行为的出现,从而在整体上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的思维下,国有经济被当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而国家金融更是当做整个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而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历程来看,民间金融的发展的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给予民间金融与国有金融同样的待遇是必须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将所有的民间金融行为都纳入法制轨道,而应该设置一个标准,因为即使将未达标准的民间金融纳入规制范畴,大量的纠纷也不会通过法律解决,这影响了法律的实效并导致立法浪费。我们在论及未达标准之民间金融不应作为民间金融法制化对象时,还需澄清一个误区,即无需纳入专门立法规制不等于不用规制,也不等于无法规制。事实上,没进入专门法律规制的民间金融在撇开民俗习惯的约束后更可能发生纠纷,也可能因此对局部或全局的金融秩序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我们在既定的公私法二元观的制度环境中可以将法律分解为私法、公法两大类,如果其他民间金融发生的问题涉及的是私权性的,就用私法救济,如普通借贷纠纷可用《民法通则》或《合同法》解决问题;如果涉及的是公法性的问题,就可用公法救济,比如构成犯罪了可用刑法解决问题;构成对公共秩序的影响又未达到对刑法的违反,以行政法对其规律即可。

参考文献

[1]Kellee S.Tsai,2004.Imperfect Substitutes:The Lo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Informal Finance and Microfinance in Rural China and India[J],world development.

[2]高发:《中国民间金融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3]王璐:《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刍议》,《经济发展导刊》2009年第11期。

[4]姜旭朝、邓蕊:《民间金融合法化:一个制度视角》,《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5]邵兴忠:《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对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上海金融》2008年第9期。

篇4:民间金融的现状及出路

民间金融发展速度惊人

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吉林省民间融资调查共涉及全省9个市(州)的400家企业、800个家庭,调查结果显示,到2004年年底,样本企业的民间融资余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16倍,样本家庭的民间融资余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27倍。

区域性特征显著。此次调查的分类汇总数据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民间融资比值最高,为47.46%,高出经济发达地区15.4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穷地方”有近一半的企业存在民间融资行为。同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参与民间融资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经济发达地区,前者高出后者8.78个百分点。

参与范围广,参与主体相对集中。从行业看,民间金融涵盖了农业、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商贸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从企业方面看,多为有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参与。从家庭看,主要是农村居民参与(这和吉林是典型的农业省,农民收入低的特点完全吻合)。

融资方式大体相同。“向别的企业或个人借”和“职工集资”是企业参与民间融资的主要方式,“直接借贷”和“通过中间人借放款”是家庭参与民间融资的普遍选择。

融资期限和利率呈反向变动。即企业倾向于长期化融资,利率也比期限短的低;家庭借贷多为半年、一年或不定期,利率则比长期的高。

此外,吉林省民间融资以现金交付为主,信用担保、偿还比率乃至整体信用水平都相当高。

正规金融服务不足是诱因

从民间融资供给方面看,吉林省民间融资之所以越来越活跃,是由于一些居民手中钱多了,即所谓私人财富日积月累,累积成民间融资资金的泉水源头。追逐更高回报的本质决定了人们手中现金资本的去向。现行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税后仅为1.8%,而民间融资最高年利率可达50%,高返利、高收益吸引一部分居民把手中的富余资金转向民间投资。

同时,居民投资渠道狭窄、门径缺乏,县以下乡镇几乎买不到国债,投资不成股票,更接触不到金融衍生物、期货等交易品种等,于是,他们离开了正规金融领域,走向民间投资的“野路子”。

而从民间融资需求方面看,调查发现,目前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还相对匮乏。譬如,2004年吉林省经济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高增速,拉动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猛增,家庭创业投入、日常生活、改善生活条件等资金需求猛增。可这两个猛增的硬通货诉求,金融机构却无力满足。在农村,仅一个盛产玉米的梨树县,尽管今年农民自筹了一部分生产资金,当地信用社、人民银行竭心尽力组织并投放了3.6亿元备春耕贷款,可到了眼下小苗发芽破地时,还有1.4亿元资金缺口没有办法填补。正规金融机构满足不了农民的资金需求,就等于给民间融资留下了畅通无阻的一扇大门。

再如,现行金融机构的一些制度、政策及经营管理理念也没有完全与现实资金需求者的条件匹配,甚至存在冲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助长了民间融资的扩展。比如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有的因有陈欠贷款,便被视为信用观念差不再给贷款;有的因经济实在困难,便被认为没有偿债能力而不予发放贷款。这样的农民不能不生活下去,无奈中只好转求于利息成本很高的民间融资。还有,民营中小企业往往因抵押物不足、财务透明度低、信誉度达不到银行信贷评级要求,便无法迈进银行门坎,也不得不掉头去找民间融资。这样,正规金融服务的“抑制”与民间融资的基本无抑制形成了鲜明反差,使民间融资满足社会资金需求的能量“越求越大”、“越用越多”,似乎成了冬日里不断长大的雪球。

民间融资是“双刃剑”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资金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融资对解决很多方面的资金急需,弥补金融机构信贷不足,加速社会资金总量的扩充、流动,确实起到了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

民间金融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调查发现,吉林省企業融资近七成是用来满足流动资金需要,家庭融资一半以上用于农业生产。民间剩余资本转化成产业资本,标志着资金配置效率正在提高。

民间金融增强了人们的信用观念。调查显示,在民间金融运行过程中,家庭和企业融资的偿还率分别为92.73%和93.28%,折射出民间融资信用状况良好。

民间金融拓宽了融资渠道。尤其是对扶助“三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独到的调剂余缺作用。

民间金融填充了正规金融服务的一些薄弱点和富区。像吉林省这样的“后发优势省”,个体私营企业很少能得到正规金融服务的支持,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消费信贷也才刚刚起步,农村中的老弱病残等弱势农产还没有得到有效扶助,基于此,民间融资自然而然起到了“救急似救火,补位如补墙”的效能。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民间融资的负面效应。应该清醒地看到,民间融资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也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造成冲击,包括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国家利率政策实施,截流信贷资金来源等。还可能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酿成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包括袭扰正规信贷市场,妨碍中央银行现金管理,造成系统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盲区,导致一部分国家税款流失,引发经济纠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

给民间融资“引路”

区别对待,既“管”又“扶”,有“堵”有“疏”。综观利弊,对日益扩大的民间融资一味褒扬和“一棍子打死”都不可取。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对其应特别倡行“给”。

强化管理,给民间融资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应将合法的民间融资与一些非法金融组织所从事的非法金融交易相区别,一方面坚决打击高利贷行为,另一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把合法的民间融资活动规范化,“保护起来”,壮大开来。

首先,应针对民间融资的特点,通过制定、调整相关政策赋予民间融资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以应有的法律地位,明确其应该承担的权利与义务。其次,专门指定职能部门对民间融资实行监管。还应建立民间融资信息监测系统,依托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或农村金融监管组织定期采集民间借贷活动等数据,以防止由于监管者与民间融资行为者信息严重不对称而滋生信用风险甚至金融风险。

强调“指路”、“引路”,给民间融资未采走向树立一块明晰的“路标”。例如借助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逐步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为民间融资供求双方牵线搭桥。银行可根据委托人确定的对象、用途、期限、利率等代理民间借贷双方发放、使用及收回贷款,为委托人提供更多的投资理财机会,最终促使民间借贷由地下操作演进为“阳光下的行动”。再如,积极发展投资基金和信托基金,借鉴上海市的做法,使民间资本(个人储蓄存款)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等国家经济领域,从而实现所有制结构调整和融资方面变革的双赢。还可以尝试利率市场化,将民间借贷引入银行体系。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部分金融机构尤其是信用社放贷还每每存在着不分客户优劣、不管金额多少,利率一律一浮到顶的“一刀切”做法,人为地把很多优质客户“驱赶”到民间融资领域。对此,信用社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利率浮动,与民间借贷展开利率竞争,不仅可以保证自身经营业绩,还会迫使民间借贷的高利率下调。

强化、深化,细化金融体制改革,给民间融资未来跃升提供一个较大的空间。治理抑或管理民间融资,首要一条应打破国家对金融业的垄断,有步骤地向民间资本开放金融业,变民间金融为民营金融。就吉林省而言,要实现这个目标,起码可以从三个方面切人:

一是总结借鉴民间融资的经验,发展名副其实的基层合作金融组织。建议推广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会会员之间互相担保和以民营经济为核心内部融资的做法,建立起以民间金融为基础的合作金融组织,用民间资本修补民间融资的空洞,以新的途径缓解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是建立担保补偿和存款保险机制,为民营金融的发展寻求“外围保障”。有关部门可与财政共同出资,加快建立风险担保基金。同时由省政府负责组建面向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公司,既可分散地方性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也能为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的民营金融组织打造信用基础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篇5:民间金融的现状及分析

安阳工学院 汽车服务工程10-2班

【摘要】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汽车金融而言,我国的汽车金融尚在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汽车金融的发展及盈利模式现状,并与国外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汽车金融中存在的融、投资渠道有限,汽车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金融 消费信贷 现状分析

1.引言

汽车金融是指汽车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和经销商提供的资金支持,截止到2006年,全球41个国家有38.2%的用户是通过贷款买车的,汽车金融公司已经成为汽车公司利益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成长性和规模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

如图1所示,在中国,汽车金融尚处萌芽阶段,而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早已在多年的市场考验中成熟壮大,发达国家的贷款购车比例平均都在70%左右。金融服务是汽车产品流通和消费的润滑剂,对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大家消费观念的不断发展,以及汽车金融自身的不断完善、发展,贷款购车的比例将逐年升高。而对车企来说,汽车金融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销量,本身的利润也很可观,再加上经营多元化等方面优势,将被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看好。与国外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相比,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在经营品种的开发方面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对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完善具有积极作用。

2.国内外现状分析

2.1国外汽车金融发展现状

国外汽车金融完整的服务具备三项职能:第一,为厂商整合销售渠道,提供市场咨询;第二,给经销商提供设备、库存等融资;第三,为消费者提供汽车贷款。

2.2盈利模式现状研究

2.2.1汽车融资租赁式增值盈利模式

汽车租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融资租赁(如图2),另一类是经营租赁,即有“融资”与“融物”之分。汽车融资租赁在汽车厂家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桥梁,让消费者先取得汽车的使用权,然后每月付租金,在租赁期满后一般要购买设备的所有权。

2.2.2汽车金融投资理财式增值盈利模式

汽车投资理财业务是以汽车消费为目的专业性投资理财服务(如图3)。

3.国内汽车金融发展现状

汽车金融服务是一个规模大、发展成熟的产业,有着多样化的服务类型。如价格浮动式、投资理财式、以旧换新式、公务用车汽车金融服务等与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大众化的金融服务相比,汽车金融服务较为复杂,它是围绕汽车销售而展开的。

当前我国汽车金融业务开展主体包括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在我国汽车金融公司 是指: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为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3.1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

2004年8月18日,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后中国首家汽车金融公司,标志着中国汽车金融业开始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导的专业化时期转换。随后又有福特、丰田、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相继成立。2004年10月1日,银监会又出台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以取代《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余额743亿元,股份制银行余额311亿元,汽车金融公司余额 318亿元;国内汽车和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17亿元,中期票据20亿元;以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汽车贷款资产支持证券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已试点发行19.9亿元。上述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在业务开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仍显欠缺。目前我国汽车贷款比例低于20%,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3.2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现状

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该业务的主体主要涉及银行、汽车经销商、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图4是我国自1998年到2008年以来的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现状。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井喷阶段,冷却阶段,专业化发展阶段。

按照各主体在信贷业务过程中所承担职责及与消费者关联度的不同,目前国内汽车消费信贷盈利运作模式可以分为3种:以银行为主体的直接模式,以销售商为主体的间接模式和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直接模式,一般性的业务操作流程如图5。

3.2我国汽车金融资产证券化现状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起步较晚,2005 年 4 月 20 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后,才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性质、结构安排、各机构职责、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与交易等各项内容作了初步规定。中国汽车金融业发展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少,而且资金成本比较高,还不稳定。第二,汽车金融公司服务能力不强。第三,部分法规和政策制约了业务开展和产品开发。第四,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担保问题比较复杂。

4.对策研究

2008年以来,国家已经先后出台《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意见》等政策,给汽车金融发展提供了宽松环境。

其次,应鼓励汽车金融与汽车产业进一步融合。

第三,应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汽车金融业务法规,降低贷款成本。参考文献

[1] 杨波.我国汽车金融盈利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 栗勤.汽车信贷市场的问题与出路[J],汽车工业研究,2004,(4)

[3] 周昭雄等.国内外汽车消费信贷模式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 经济,2005,(9)

[4] 王艺明等.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发展与完善的对策[J],农村 金融研究,2004,(6)

篇6:我国金融营销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四阶段(80 年代)为重视金融服务定位时期。定位的目标在于帮助顾客了 解相互竞争的各个金融企业之间的差异,这样便于客户挑选对 他们最适宜的、能为其提供最大满足需求的金融企业。第五阶 段(90年代)为现代金融企业营销阶段。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 营销高度发展的今天,金融营销已进入一个“营销分析、计划、控 制”的新时期,各金融企业均以谋求创立和保持企业与目标客户 之间互利的交换。达到本企业的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 行业的市场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直面差距,分析不足。2我国金融营销现状 2.1 观念仍然陈旧。在金融业务活动中,大多数银行的 经营观念还是停留在金融产品的推销阶段。而不是完全按照市 场上顾客的实际需求提供优质服务。而一些主管贷款的银行高 级职员,依然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有求于他的客户。这 种以银行为中心的经营导向,是思维和观念上的落后。显然不适 应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要求。近年来,在我国的金融企业中已经开始广泛开展金融营销,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市场营销认识普遍不全面。营销行为有偏差问题。有些银行在经营策略上虽也借用了营销的概念和手法,但在其 中还存在着一些陈旧的,甚至错误的观念。他们往往把推销当 营销,把营销看作是营销部门的事,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营销 配合,影响整体合力的发挥; 把市场营销片面地理解为广告与促 销,在推销自己企业产品时零星地使用广告、宣传公关策略,各 项宣传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未能将银行产品和银行经营理念 等形象宣传结合起来,更缺乏整体营销。其实广告与促销只是 营销的一种方式,而远不是金融营销的全部内容。2.1.2市场营销缺乏战略目标。营销策略出现盲目性和 随机性。市场营销是企业开拓市场并占领市场实现企业经营战 略目标的一个整体的系列活动过程.成功的市场营销必须围绕 着经营战略目标制定并实施营销计划。但目前商业银行的营销 状况却并非如此。2.2缺乏营销专业人员。银行员工知识结构基本是金融 专业,很少有营销专业人员进入企业,企业的招聘和培训也大多 注重金融专业。专门负责金融产品市场推广的职员也多是从其 他部门调来做简单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目前在商业银行人 员的专业构成中,精通市场营销理论,谙熟市场营销策略、策划 和实施的专业人员凤毛麟角。2.3缺乏正确营销策略。2.3.1 目标市场不明确,缺乏协同一致、高效率的营销运 作机制。一个准确的金融市场营销目标代表一家金融企业明确 的市场定位。目前,我国的金融企业的营销比较盲目,为了取得 所谓的竞争优势,在几乎所有的业

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上都 使出浑身的解数,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从经营种类多样化、手 段现代化等方面积极参与竞争。但却没有一个建立在系统、科 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上的确切的市场目标、客户目标和产品目标。目标市场不明确。使金融企业的竞争策略针对性不强,个性不 足。与大量的投入相比,并未赢得理想的竞争优势。有的企业 虽然也提出了市场定位,但在落实方面还比较欠缺,特别是没有 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没有形成每个员工潜移默化的一种行为 规范。2.3.2产品开发不规范.营销方式简单化。新的金融产品 虽然不断涌现,但业务创新的思路狭窄,模仿的多、趋同的多、形 式单一。有特色的少、科技含量高的少、形成品牌的少,发展缓 慢,仅仅停留在存款、储蓄的品种增加上。目前我国许多金融机 构普遍存在的一个困难是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如我国大 部分商业银行当前的主要产品是存贷款,以存贷利差作为主要 收益,而能否与外资银行抗衡所需的知识含量高、收益好的国 债、贴现、抵押、担保、结算、咨询、代理、银行卡等产品所占比重 仍不够大,创新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从产品的促销活动方式来看,其基本方式主要有四种: 广 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目前,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 促销方法从广告方式来看,有印刷广告、视听广告、户外广告以 及橱窗陈列、招贴等营业现场广告。这些广告虽然媒体日趋多 样化,但是目标都仅是广而告之.以强调说服为目标和强化提醒 为目标的广告甚少。在人员推销方面,内容显得单调.售卖的多 为存款商品,且客户面较小。相对成本较高。在营业推广方面t 目前商业银行的员工进行的多为无差异营销,难以使客户对金 融产品形成长期的品牌偏好。在公共关系方面。虽然公关手段 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银行与企业、团体以及个人的信息沟通、联系力度仍有待加强。目前.仍然存在着公共关系力度小、频率 一】55— 万方数据 经济管理臻臻东㈣臻戮蒙象强舞臻Ⅲ东舞戮东未爱至爱臻臻杰惹至臻瑶臻未至2熏0至0 S歪年豢曩4歪q豢至蟊薹黑垂窦蒌黧霎熬要 低、范围窄的问题。难以激发潜在买主的兴趣。2.4金融市场不完善。价格是营销组合中的重要因素,但 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当前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虽 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率多次进行调整,不同时期利率水平的 确定已经开始考虑社会资金供求变化、公众的储蓄意愿等因素。但是与金融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市场利率 并没有真正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商业银行价格营销策略 的制定和价格组合的正确选择。存、贷款利率的非市场化,再加 上大量免费服务项目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只能针对属于中间 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服务项目考虑收费标准和价格组合,价格营 销的空间较小。3发展我国金融营销的对策 3.1努力营造我国金融营销创新的环境。3.1.1规范金融市场的营销秩序。规范与发展金融市场 公平有序的竞争,目的是把金融企业的营销竞争引向高级阶段 竞争,以便使中国金融企业与世界“一体化”。这也是金融营销创 新的目标所在。wT0的职能实质上是制定各国贸易的规则,作为WT0的成员国,中国也毫无例外地受这些规则的约束.我 国金融业的营销竞争应在WTO规则之下进行。然而当前我国 金融市场营销竞争中不规范现象却频频发生。因此,中国的金融 企业要想跻身于世界金融业的强者之林,必须有规范的金融市 场营销竞争秩序来促使金融营销的创新。3.1.2培育良好的营销技术环境。网络银行的出现使顾 客可直接通过Imernet查询账户金额、转移资金、付款等,银行 也可通过自己的主页介绍银行自身情况,发布有关金融的各种 新闻和消息等。网络金融的出现使得金融营销进入到一个崭新 的时代.其本身就是一种金融营销创新。因此.我国的金融营销 创新的开展必须有一个安全畅通的网络辅以实施。3.2 强化营销观念。确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增强服务意 识在现代金融业竞争中,一切单纯追求营销技巧的行为都是舍 本逐末。要树立正确的金融服务营销理念,以市场和竞争者为 导向。重视市场导向实质上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营销管 理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需求管理的过程,重视金融调研.把握需 求动态,不仅是开展营销活动的前提,也是企业经营的基础。金 融企业应通过市场调研活动,在把握金融需求趋势的基础上.认 清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营销重点,适时确立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针对不同的消费

上一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发耳镇梓椅小学2016年目标管理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