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二级管理的思考

2022-09-11

目前, 就总体而言,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普通中学管理模式的沿袭, 体现不出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特色, 对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管理是特定的组织在规定目标指引下, 通过对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整合, 进而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目的在于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目标, 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科学的定位。

1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管理的弊端

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没有形成具有中等职业学校特点的管理模式, 基本上沿袭普通高中管理模式。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落后, 已经制约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 大多中等职校现行的校内部管理机构基本上是在传统的普通教育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源于前苏联的教育管理体制, 从内涵上看, 是一种基于等级制度的、以行政管理为特证的“外控管理”模式, 明显的特点是控制、命令、授权、个人负责等。从组织形式看, 是一种金字塔型的层级组织结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新科技、新经济的迅猛发展, 中职学校相关职能扩张, 学校中层管理机构纷纷扩容, 形成错综复杂的管理关系。这种金字塔型的层级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厚的哲学与伦理的基础, 外在的学校质量目标以及严格的衡量标准、规章制度对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员的管理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反思中职学校这种组织机构, 明显存在着四个弊端:一是权力过于集中, 不利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对人、财、物、信息、课程等资源的控制权力, 相对集中于上层, 教师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二是管理层次繁多, 影响效率提高。三是服务理念缺失, 不利校园和谐。层级管理讲究服从, 忽视服务, 未能体现现代学校是“服务教育”的实质和“教育服务”的核心功能, 造成管理者与基层教师的对立与碰撞, 难以营造和谐校园的氛围、实现关注人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四是违背职校规律, 制约职教发展。年级组管理模式关注的主要纬度是学生的同一层级, 抹煞了专业的特点, 淡化了专业界限, 成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 推进学分制管理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体制性瓶颈。

总的来说, 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下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这种组织结构, 弱化了专业建设和就业工作, 难以发挥对中职人才能力培养的综合保证作用。

2 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有待解决的问题

2.1 急需构建符合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的组织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 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资源需求的开放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不能简单地移植普通高中的组织结构。因此, 必须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 构建符合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的全新组织结构[1]。

2.2 急需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特色建设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产教结合,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战线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 深刻认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产教结合的重要性, 增强推进产教结合的自觉性和责任感。”[2]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特色应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平台上, 也就是说,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是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应当坚持的基本理念和应该达到的基本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实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3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二级管理模式的策略

3.1 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 在发展过程中从重“硬”向重“软”转变,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范式的转型,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要做到“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中等职业学校的顾客是以学生为直接消费者的一个群体。学生是学校的顾客, 是学校的服务对象。这样,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必然会冲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因此, 以顾客的需要为中心就成为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前提。

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机构改革的目标, 就是从年级组管理模式向专业部管理模式过渡, 建立突出专业功能的“专业部-处室”扁平化管理模式, 使专业部的位置与各处室处于同一“扁平”层次上, 并给予专业部在人事、财务、招生等方面最大的自主权, 从而使权力下移, 变单动力为多动力,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效能。

3.2 构建“校部二级”管理模式

管理结构是管理活动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创新必须以管理组织结构创新为保证。中等职业学校以其开放式的特点, 正在要求人们对原有的管理结构进行重新设计, 以增强效能、提高效率。在当前情况下, 对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结构进行创新, 一方面要求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式的“集权结构”, 而建立扁平化、多维式、开放式的“现代结构”;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决策层次、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 从而提高组织效率和应变能力。

3.2.1 实施扁平化管理组织结构

我国传统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 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这种组织结构的典型特征是管理幅度小, 管理层次多。缺陷在于权力过于集中, 缺乏横向联系, 对变化反应慢。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结构必须具备对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和迅速满足环境变化要求这两点, 才能主动适应变化, 做到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核心,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从而在动态的环境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传统的依据科学管理建立起来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显然无法满足上述需要, 扁平式组织结构则能满足这一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的首要任务是:一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从科层化向专业化的转变, 加强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特征的校企合作管理组织的专职化建设。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以“地方为主”的, 其成员管理是以“自主管理”为主。从本质上讲, 学校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科层组织, 多半应归为专业组织。因此, 学校管理必须弱化科层化取向, 强化专业取向, 建立平等对话的制度和平台, 让教职工广泛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以使学校组织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二是充分发挥二级专业部的作用和功能, 加重专业部责任, 转变学校角色, 促使专业部主动开发产业, 抓教研、找市场, 找准本专业部产学教研的结合点。三是完善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度, 弱化精简非专业的行政组织机构。

3.2.2 加强决策层能力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决策层次管理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校级领导的思维能力建设、调查研究能力建设、战略执行能力建设、资源整合能力建设、依法治校能力建设、干部选用能力建设、协调沟通能力建设和创新创造能力建设。

3.2.3 加强执行层组织建设

在中等职业学校组织结构中, 成立的行政部和各专业部属执行层, 它上联校领导, 下联师生员工;横向联结校内兄弟专业部, 外部联结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对口行业。中职学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构建学校宏观管理、行政部职能处室分工协调、专业部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

3.3 理顺“校部二级”管理模式的几种关系

一是校长与行政部 (保障系统) 的各处室的关系:保障系统各处室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承担上传下达的中层管理机构, 各部门在校长的领导下独立地开展调研、规划设计、评价和保障等工作, 为校长 (校长办公会) 的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是校长的参谋咨询部门。校长将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各向各职能处室提出任务并督促其完成。

二是校长与各专业部的关系:校长和专业部将建立直接的联系,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计划直接通过专业部得到贯彻。专业部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设想可以直接向校长反映, 在校长的领导下主动开展工作。

三是行政部各处室与各专业部的关系:由于各职能部门的功能已发生根本转变, 它们对各专业部已不同于过去职能处室对年纪组 (班级) 垂直或交叉的管理关系, 是线性的指挥、命令关系, 而只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协调、指导、监督、检查、服务等参谋工作, 保障系统各处室发挥思考、筹划和建议的作用, 这是构建新型学校内部机构的关键。

学校原有的中层职能处室, 是在职校合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而设置专业部后, 管理重心将进一步下移, 原职能处室的某些管理职能将回归各专业部, 因而职能处室机构可以精简。

3.4 重点强化在二级管理模式的专业教学管理过程

借鉴企业的运作方式, 中等职业学校的产品应是“职业教育服务”, 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是顾客, 中等职业学校的产品质量则可定义为“提供的职业教育服务满足学生和社会要求的程度”[3]。因此, 要树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思想,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中间经营环节。就要根据教育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育产品的开发, 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实现“出口畅、入口旺”[4]。

教学管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广泛的复杂的组织协调过程。实施校部二级管理后, 专业教学要按规章制度管理, 按逐级原则管理, 按“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管理。同时, 更要考核过程, 重在结果。

一是要明确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容。首先是收集文件。行政部教学处和各专业部要收集关于职业教育及企业用工方面的各级政策及有关办法等。其次是组建机构, 分配职责职权和资源。第三是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建立和实施教学管理质量的纲领性文件。第四是质量体系的运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必须严格按照中职教学质量标准来要求每一位教师, 并对每位教师的业绩进行考核。第五是保持和改进。学校在实施教学管理重都必须在体系运行中坚持定期自我审核, 不断发现问题, 使学校能最大程度地、长期地获得顾客的满意。

二是加强措施保障。首先要建立组织保证体系。建立强有力的教学质量管理小组, 由学校校长任组长, 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 各管理机构和部门负责人参加, 形成高效统一的决策机制。其次要建立中职教学评价体系。中职教学评价系统负责对中职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中职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再次要建立教学信息反馈体系。信息反馈系统信息的来源应包括:学生、教师、领导、校友、用人单位等。

三是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保证工学结合顺利实施, 必需建立有效的、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 其重要特征是产学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一是校企合一, 合作方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二是信息沟通快速, 校企双方能够及时沟通人才培养的信息;三是能够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要谋求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有必要对职业教育进行制度创新。”[5]我们坚信, 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校部二级管理模式改革, 中职教育将更能显现其生命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弊端, 提出构建一种将管理重心放在专业部的“校部二级”内部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组织结构改革,二级管理,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 周济.在天津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5, 8, 19.

[2] 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教结合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06.

[3] 张雁.管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4]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 12, 28.

[5] 刘占山.第一财经日报, 2007-2-3.

上一篇:论经济法的社会利益下一篇:羽毛球App应用软件的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