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晕入路切除乳腺良性肿块的疗效分析

2022-09-10

乳腺良性肿瘤以纤维腺瘤、乳汁瘤为多见, 临床上可扪及单个或多个光滑、完整、活动的园形或椭园形包块, B超显示:包块边缘光滑, 境界清楚, 后部回声多增强, 有侧壁声影, 有时可探及液性暗区, 内部多无或少血流RI<0.7, X线征为形态规则、边缘整齐、密度均匀肿块, 周边有一细窄的透明晕。这些特点决定了此类肿瘤术前诊断明确, 一般不会发生恶变, 由于好发于青年女性, 这就对术后乳房美观要求特别高, 为避免给女性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我科从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对162例术前明确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及乳汁瘤的患者采用乳晕入路切除包块, 术后病检无1例误诊, 追踪观察1~3年乳房形态完好如初, 乳腺功能无一损害, 手术效果满意, 无1例恶变,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在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期间, 对162例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均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或乳汁瘤, 年龄在18~35岁的女性, 无其它乳腺疾病的患者, 采用乳晕入路切除肿块, 病理报告:乳腺纤维瘤148例, 乳汁瘤14例。

1.2 手术方法

(1) 先划出包块位置, 选择最短到达乳晕的路径划线定位, 但应避开左乳房4点钟位置及右乳房8点钟位置, 以免伤及支配乳头的神经, 乳晕切口根据肿块所在象限选择乳头外上或内上、下切口划线; (2) 乳晕部位用0.5%利多卡因局麻, 根据肿块所在位置选择性的做2~6肋间神经阻滞麻醉; (3) 在乳晕划线部门做孤行切口, 分离到乳腺浅筋膜层; (4) 直视下在划线路径的浅筋膜层推注0.25%利多卡因直达肿块周围; (5) 钝性分离浅筋膜层至肿块, 因此类肿瘤均有完整包膜, 故较易完整分离切除; (6) 用6~8/0可吸收线分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皮肤采用连续皮内缝合技术, 伤口不放置引流条, 手术部位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术毕, 切除组织送病检, 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3d预防感染, 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

2 结果

本组162例患者术后无1例感染, 伤口全部为Ⅰ期甲级愈合, 病理报告:乳腺纤维腺瘤148例, 乳汁瘤14例, 无恶变, 追踪观察1~3年无一例出现乳房畸形, 外观形态完好如初, 手术痕迹不明显, 由于手术当中注意不损伤支配乳头的神经和乳腺管, 保留了乳头的原有功能。另外, 其中3例因哺乳后乳房轻度下垂, 手术中切除部分乳晕下月牙形皮肤, 对则乳房同时切除月牙形皮肤, 术后乳房形态更趋完美, 本组病例术后均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3 讨论

乳腺是一个特殊的器官, 既有泌乳功能, 又参与性活动, 是女性形体美的重要标志。对患良性肿瘤的年青女性来说, 不但要求完整切除肿瘤, 同时还要保留乳房的功能及形态完美, 这就要求手术医生遵循整形外科手术原则, 在微创保功能, 不留疤痕中找到最佳平衡点。我们选用乳晕入路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 由于乳晕特殊的组织结构, 切口皮肤弹性大, 对>2cm采用mammotome微创旋切技术无法切除的肿块更具优越性, 但是要注意, 为了保留乳头的泌乳及性征功能, 手术当中不能损伤乳蒂及乳头的神经支配。乳头的神经支配来自第四肋间神经的外侧皮神经, 这是唯一支配乳头的神经, 此神经在腺体后面距腺体边缘大约1.5~2.0cm处进入腺体, 此处体表标志是胸大肌外缘与第4肋间隙的相交点, 左侧乳房此点相当于表盘4点钟位置, 右乳相当于8点钟位置, 因此, 在选择乳晕切口肿块切除路径时应尽量避开此点, 分离组织时注意不损伤此神经, 以保留乳头的功能, 利于其今后参与性活动和哺乳期泌乳。另外注意术后不要放置引流条, 组织的少量渗血可填充手术遗留的腔隙, 以防术后乳房局部凹陷畸形, 切口采用皮内连续美容缝合法, 是术后不留疤痕的关键。

摘要:目的 为了保持女性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后乳房的完美造型, 探讨乳晕入路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特别是当肿块>2cm应用mammotome微创旋切技术无法切除时, 此方法更具优越性, 既经济、美观又彻底清除肿块。方法 选择乳晕切口, 用低脓度麻醉药注射到乳腺浅筋膜层, 钝性分离到达肿块周围切除乳腺良性肿块, 共计162例, 术后不放置引流, 切口用可吸收线做皮内连续缝合。结果 本组162例临床追踪观察1~3年, 术后乳房恢复完好如初, 不但保留乳头原有功能且几乎看不到手术痕迹。

关键词:乳腺,良性肿块,乳晕入路切除术

参考文献

[1] 周坚, 王红鹰.乳腺良性病灶的微创手术[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3, 8 (4) :314~316.

[2] 中华医学会医师培训工程.乳腺超声影像检查[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9.

[3] 方彰林.乳房美容整形外科手术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 1994, 3:12~14.

[4] 程蔚蔚, 胡修全.乳房疾病[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2009:4.

[5] 李翔, 刘丰春.乳头、乳晕区神经分布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解剖与临床, 2003, 8 (1) :13~15.

上一篇:高校公共教学设备建设与管理办法探索下一篇:试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创新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