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课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实践——以职业学校历史教材编写为例

2022-09-10

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指除专业技术课之外的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基础性学科。与普通高中不同中职学校以专业技术课为主, 文化基础课基本是辅助性学科。各学校一般按照自己实际情况开设, 出现文化课开设不全, 课时不足或流于形式等现象。总之, 目前对文化基础课的定位、开展文化基础课遇到的问题以及怎样开展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的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尤其是开设文化基础课后使用适合职业学校的教材更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要想解决文化基础课的诸多问题首先应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有全面认识。其次再去正确定位和考虑如何开设的问题。

开设文化基础课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需要。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是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教育佳期。心理学研究表明, 高中学生思维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性, 理论思维开始形成,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在发展, 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力, 而文化基础课不单纯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是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文化基础课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认知能力。

以历史学科为例, 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的认知能力。“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 由形式思维和辨证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 一种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历史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提示历史本质的思维。”[1]显然历史思维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 对于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形成健全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这些人类共有的重要文化成果对于不成熟的学生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具有重要作用。

如对日本侵华问题的认识以至延伸到今天的中日关系问题学生应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认识。谈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或评价都属于运用抽象理论思维的范围, 对高中学生来说已具备独立的认知能力, 但形成正确的认知却是要在历史课堂中完成和逐步培养了。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成为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在众多的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中让学生明确:在近代化过程中日本统治集团形成了封建性和军事性这一重要特性, 成为日后历次侵华战争的重要根源。学生自然明白根除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分子的残余势力是最重要的。而二战后由于美国的偏袒对日本战犯从轻处理或免于处理, 没有根除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分子, 因而影响了当今中日关系。当今中日关系要想处理的好, 日本只有根除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残余, 否则必会对中日正常的交往蒙上阴影。这样通过对日本发展史的了解, 培养了学生认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再提及“南京地狱”和日方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时想到的不仅仅是血腥、愤怒、人性的泯灭, 我们的认识也不仅仅停留在情感上和事实上, 而是想到悲剧因何而成, 如何让悲剧不再发生。

开设文化基础课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需要。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源泉,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已成为我们的共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塑造健全人格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新课改以来在各科的文化基础教学中普遍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技能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知识传授、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全面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历史课为例,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达到“通过历史学习,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2]

如让学生搜集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的资料后设计孙中山的革命历程简图或制作成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课堂展示: (建议以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学生设计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历程图是对所搜集的史料的一种意义建构, 不仅培养了学习技能, 而且也能感受孙中山为国为民的历史使命感和为革命事业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开设文化基础课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就业以至终身学习可以打下牢固的基础。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侧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普遍对文化课不重视, 在缺失了高中三年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 就业后如想继续深造是很困难的。我国的基础教育扎实在世界上是公认的, 如果学生能具有再深造学习的能力, 对其个人素质和未来发展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基础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中进行的课改,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中也更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而这些课改的新理念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体现的很充分, 很显然文化课的缺失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不利的。

专业课和文化课同时开设并不矛盾, 在现代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体系中两者同等重要。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的条件, 专业技能的需求决定着文化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文化基础课的学科定位说到底只能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来考虑。虽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对文化课定位很高, 但由于课时有限, 实践中文化课开设受到很大影响。“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基础学科在一所学校里开全的几乎没有”。[3]目前职业学校开设文化课一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开设哪些科目和确定课时数。在这种实际情况下要求文化课的老师要开发出适合学生和学校情况的校本教材, 编写适用的校本教材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

编写校本教材前要对教学方向、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有一个总体设计, 之后在新课程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编写。对于职业学校编写校本教材在教学方向上要考虑两点:一是要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 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二是体现可持续发展性。为学生今后就业和终身学习培养必要的技能和方法;教学策略的准备注重了解现代教育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和现代学习理念 (建构主义学派和认知主义学派等) 。编写教材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选定。在选材方面首先要考虑如何选然后再涉及到选什么内容的问题。选取的内容要为原则服务, 以下我结合历史科谈一谈应怎样编写校本教材。

政治性和思想性原则即确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则和国民教育原则:教育以培养人为目标, 而人才成长后是为国家所用的, 从这上层面上说, 教育本质是为国家服务的。任何教材不管是为普通高中还是为职业中学必然也是国家利益的体现, 不可能是超国家的。新课改以来对于历史教材的编写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上海二期课改的历史教材被停用也是因失去了理论方向、政治方向。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对上海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批评意见指出“上海版历史教科书离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在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学术方向上都存在严重错误”。[4]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编写前要首先明确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5]。因此我们在编写文化基础课教材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时代性原则:选取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时首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尽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这样捕捉到了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历史科目中选择“冷战”后的世界格局这部分内容时, 主体知识点可选择北约轰炸南联盟、9·1 1事件、美国出兵伊拉克、朝核问题六边会谈等。这些热点知识学生很熟悉, 教学中可能采取了分组教学方式, 把学生分成美国、中国、俄罗斯、欧盟四个学习小组, 分别搜集各派政治力量在解决争端时的有关材料。每组学生先介绍一个国际事件;之后让学生总结出解决国际事务争端的过程中几种政治力量的观点是什么;最后再让学生预测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并阐明理由后进行交流。在人教版必修1第2 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这课中, 只讲了“冷战”后的世界形势特点是和平与动荡并存, 但对各种动荡出现的原因分析的太少尤其是对恐怖主义出现的原因涉及的更少。而这些都是学生的兴趣点和思考点, 教学中可以从一个小点出发以小见大深入挖掘原因引出学生自己对政治格局的看法。总之,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乐学者。

研究性原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 (义务教育阶段称探究性学习) 的学习方式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 (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 , 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 从中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 从而增进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叫研究性学习”。[6]可见, 研究性学习强调问题性、参与性、实践性, 强调探究过程获得的理智和情感体验、自主建构知识能力、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历史课为例, 新版历史教科书改变了长期使用的通史体例而采用专题模块的形式就是有利于师生共同探究。校本教材同样是体现课标精神的舞台, 因此在形式上也可以采用专题形式, 在每一个专题下设探究的若干课题。教师可以创设历史情境采用问题型的探究方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主题型的探究方式。

如编写建国后民主政治建设这个主题时, 可以从有利于问题型的探究的角度出发来编写。把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二是“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三是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的重建和完善。民主政治建设这个主题是教师难讲的内容, 教师可以按三个发展的历程来设计问题, 一要围绕民主政治制度是年轻的制度, 形成这种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来设计。二要围绕曲折发展历程及后人反思来设计。三要围绕民主法制逐渐完善来设计。从发展过程中体现中国政府和人民由法制走向法治的过程, 由制度建设走向依法治国观念形成再完善制度建设这样一个民主政治的完整体系。更能进一步说明民主政治归根到底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

以主题型的探究形式编写可以运用史料来充实主题。如编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内容时, 可以提供有关卢沟桥事变的史料供学生研习。

材料一:“此一事件的发生, 可能是共产党的阴谋, 无赖汉的制造事端, 或无统制的反日中国军人的恶作剧, 反正均和日军直接关系。 ([日]伊藤正德:《日本军阀兴亡史》)

材料二:“在演习中, 日本兵一接近中国的岗哨时, 中国方面便喊出口令 (当夜的口令是‘国家’) , 平时, 日本兵必然会闻声退走;可是, 在这天夜里他们却答称:‘日本人!’毫不在乎走进我们的阵地。看这光景, 实在是非比寻常。” (祁国轩的回忆, 祁国轩是当时驻卢沟桥中国守军2 9军3 7师219团排长)

材料三:“用不着无能为力研究哪一方先开枪, 或日军在那特殊区域有否夜间演习的权利。外军在中国领土上作任何的演习, 总会发生纠葛的。” (上海英文报纸《每周评论》1937年7月18日)

教师从史料出发来提问哪些材料能成为历史证据的史料?为什么?材料二中当事人的说法是否可靠?为什么?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通过分析史料来让学生认识抗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主题型的探究方式让学生接触了大量史料, 教师注意以课题为载体, 以“设疑—质疑——解疑”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学习历史。这只是一个小例子,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大量提供史料, 也可能让学生根据要探究的主题自己搜集、分析、提炼观点最后形成历史小论文或历史感悟后在课上交流。这样就形成了对知识的重新建构, 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探究性。李良玉教授说“浓厚的人文气息, 准确的事实表示, 流畅的语言风格, 睿智的思想观点, 奇趣的思考习题和精美的插图照片。如果能按照这六个标准来编写历史教材的话, 我想学生们不可能对历史还没有兴趣”。这六条标准也同样适用于编写历史校本教材。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好文化基础课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但如果我们注意挖掘课程资源能编写出合适的校本教材, 对于巩固文化基础课在学校中地位, 对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培养人才的导向, 普遍对基础文化课重视不够。但文化课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各方面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一方面就基础课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重要性谈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对怎样开展基础课教学中的难点即编写校本教材的问题进行一些联系实际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 (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李恒山.谈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教育研究2006.

[4] 上海二期课改历史教材遭停用[N].南方周末, 2007.

[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 (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 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指南[M].2006.

上一篇:论美国禁反言规则的分类与发展下一篇:浅谈语文新课标下学习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