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百年船政,创新国际航海人才培养

2022-09-10

关于船政文化, 近年来学者们多有研究, 有学者认为船政文化, 就是基于福建船政学堂开办后形成的以教育、科技为主体的文化以及船政人物所造就的精神品格与思想成果。

我学院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船政学院) 作为福建船政学堂的继承者, 研究并传承船政文化, 对其蕴含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探究和思索, 尤其要加以重视和发扬。这种探索和思考决定着一百四十余年前诞生的船政学堂, 究竟能为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多大的启迪。

1 百年“船政学堂”的人才培养特色

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 于清代同治5年 (公元1866年) 在福建马尾船政局内创建的船政学堂 (求是堂艺局) , 是我国近代第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办学模式特色鲜明, 人才培养成效卓著, 培养了像严复、詹天佑、罗丰禄、陈季同、魏瀚、郑清濂、林应升、林日章、陈兆翱、杨廉臣、萨镇冰、黄钟瑛、吕翰、许寿山、邓世昌、林永升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科技队伍的摇篮。深入研究船政学堂办学经验和特色, 对今天的高职教育将有许多可弘扬和借鉴之处。

1.1 办学思想明确, 定位清晰

福建船政学堂是由洋务派大臣所倡议创办的, 指导思想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福建船政局的创办方案中, 就明确提出必须通过制造轮船以培养中国自己的造船与驾驶人才。左宗棠主要着眼于育才而不在乎造船, 也就是说, 他认为育人比造船更重要, 由左宗棠推荐继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桢, 能秉承“不重在造而重在学”的“创始之意”;由左、沈遴选的正监督日意格, 也认为“建造船厂并不十分重要, 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造船和驾驶”, “如果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严谨的、训练有素的学生, 那么, 全部的金钱都将被费掉”。因此, 船政学堂的课程、实习、奖励以及一切措施, 可以说, 都是围绕五年之内能按现成图纸或船样造船, 能在不远离海岸驾驶轮船这一规格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应该说, 这一定位是准确的。可见船政学堂把当时社会急需的造船和航海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 其定位是符合当时国情和办学指导思想的。

1.2 培养模式务实

请洋人包教包会的教学模式起点高而且务实。在国内缺人才、缺技术的情况下, 引进人才、引进技术无疑是个良方。左宗棠请来了日意格, 设计了办学方案, 采用法国和英国体制, 办成一所按技术分设专业的近代高职学校。前学堂学制造, 采用法国军港士官学校的科目训练;后学堂学驾驶, 采用英国海军的培养方法训练。实践证明, 这种引进人才和教学模式的做法是成功的。

1.3 创造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 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

福建船政局同时创办铁厂、船厂与学堂。监督既管学堂, 又管工厂;教习既是教师, 又是工程师;学生要参加工厂劳动, 并承担生产任务。这种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 比现时所提倡推行的产学研联合体或“合作教育”之类, 更能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由于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更由于船舶制造与驾驶的技术需要, 制造、设计、驾驶、管轮各个专业, 都根据各自的特点, 安排大量的实习。如驾驶专业的学生, 驾驶培养的是海军军官。学生先以3年左右时间, 在学堂中学习基础课程和航海知识, 然后上“练船”学习实用知识与技术约两年半, 计有航海术、射击术、海战、指挥, 以及“一个船长所必须具备的理论与实际知识”。他们进行大量的巡航训练, 曾远航南洋各国, 扬威日本。正是由于重视实际训练, 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 驾驶专业学生, 原定于5年之内, 达到能在望见陆地的沿海驾驶, 实则在“练船”实习期间, 早已远航公海了。

2 国家示范性“船政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

2.1 建设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创新国际航海人才培养模式

2.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培养的部门定位为:引进国际海事组织 (IMO) 职业标准, 培养符合现代航运企业需求, 满足《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1995年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的适任标准要求, 校企合作, 实施“订单式”+多证书+带薪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能胜任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的无限航区高级船员。

2.1.2 实施“订单式”人才共育培养模式

成立有合作航运企业参与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实际需求, 量体裁衣, 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使“订单式”培养不仅“订数量”, 更要“订质量”。校企双方本着“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互利互惠, 共同发展”的原则, 由企业为贫困学生垫付部分学费, 学生毕业后到“订单”企业船上工作, 再从工资中逐步扣除垫付部分的学费。实现“订单式”培养, 企业不用再为招聘不到船员而困惑, 贫困家庭不再为交不起学费而发愁, 学校生源也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2.1.3“多证书”人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

在人才培养计划上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考取国家行业主管机关要求的6项专业技能证书及《G M D S S设备通用操作员》和《无限航区3000总吨以上船舶三副》两张职业资格证书。“多证书”人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使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深受国内外航运企业欢迎, 社会认可度高。

2.2 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2.2.1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推行“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以国际海事组织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家海事局关于《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为指导, 以航海职业岗位必备的船舶航行与航海能力、船舶结构与设备使用能力、海上货物运输与管理能力、船舶操纵与管理能力等适任上岗能力培养要求为依据, 坚持以满足国际、国内航运企业需求为目标, 倡导“工学结合”, 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 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程改革的设计之中, 开发出符合航海技术专业实际职业技能需求的课程。

2.2.1 实施“培训包”, 改革职业技能培养方案

实施“培训包”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个时间段集中开展一个项目培训, 由国家行业主管机关进行考试并核发相应的职业专业技能证书。相应的技能证书有:基本安全、精通艇筏、精通急救、雷达操作与模拟器、自动雷达标绘。在教学过程中, 总结撰写与培训项目配套, 体现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课程教材, 以适应学生实操能力培养, 保证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质量, 达到岗位技能要求, 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创造条件。

2.2.3“工学结合”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创建满足航海职业岗位要求“工学结合”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由课内实训、校内集中实训、航海认识实习、航海适任能力实操评估和航海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通过仿真、模拟与真设备教学与实训, 航海认识实习, 达到培养满足国际航运需求的优质船员所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在校内综合实训中, 引进大型航海模拟实训, 根据海上实际航道、港口情况, 提供真实案例, 让学生在船长、驾驶员和教师指导下, 进行仿真实训, 将“船舶搬进学校”。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到企业生产船上, 在船长、驾驶员的指导下, 学生到企业生产船上真实环境中实习, 做到“实境训教”, 将“课堂搬到船上”, 毕业与就业实现无逢对接。

2.2.4 引进国际海事组织示范课程

在“基本安全专项训练”、“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项训练”、“高级消防专项训练”、“精通急救专项训练”、“雷达操作与模拟器专项训练”、“自动雷达标绘专项训练”等实践性课程中采用国际海事组织示范课程 (IMOModel Course) , 这种创新的培养模式确保本专业实现国际通用性的培养特色。

2.3 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

重视教学团队“双师型”结构建设, 坚持每5年落实安排专业教师上船顶岗工作10~12个月, 促进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 同时注重引进有海上工作实践经验的船长、大副到校任教。对于“双师型”教师, 在进修、培训、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与合作航运公司, 特别是与“订单式”培养的合作航运公司本着互惠互利, 共享人力资源的原则, 积极聘请船长、驾驶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帮助兼职教师过教学关。聘用企业兼职教师参加教学计划及课程建设, 指导青年教师过实践技能关, 参与完成科研课题或科技开发项目, 通过聘用企业专职教师, 引进人才。聘用兼职教师与专任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1:1。

2.4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本专业在原有基础上, 投入资金1000多万重点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新建具有模拟和仿真性能的大型航海模拟器等2个实训室, 扩建与改建GMDSS真机与模拟等5个实训室, 本专业实训室建成之后, 实训室数达2 4个, 面积达到2 4 6 5 m 2。能满足《国际公约》标准和国内海船员适任上岗相关标准最新要求, 满足推行“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通过模拟和工作实景仿真实操与评估训练, 及对实训综合信息显示与结果分析,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达到适任上岗的能力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本着互惠互利原则, 与相关企业单位合作, 签订长期的产学合作实训基地。已建立产学合作关系的实训基地8家的基础之上, 至2009年底前, 计划投入50万元, 改造船舶救生设备条件和生产实习条件, 新增1~2家校外实训基地, 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 确保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 实现毕业与就业无逢对接。

2.5 引进ISO保障教学质量

为提高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提升教学管理与监控水平,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除了按照国内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进行教学质量控制外, 同时采用以ISO9000族为原理的《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来监控教学的过程质量, 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闭环系统, 通过对教学工作过程的控制, 尤其是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及教学质量信息反馈, 形成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体制。

摘要:船政文化之所以能够兴盛于一时, 原因在于当年的开拓者们曾经具备强烈的务实、创新的精神。然而, 由于近代中国的执政者迟迟未能进行重大改革, 船政文化终于全面衰败。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 作为船政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深入研究文化的内涵, 以国家示范性建设为契机, 是船政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船政文化,示范性建设,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Z].说帖一, 湖南:湖南岳麓书院, 1987.

[2] 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5.

[3] 福建船政学校.福建船政学校校志[M].福建:鹭江出版社, 1996.

上一篇:浅谈中专新护生的特点和班主任管理对策下一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