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工作总结

2023-06-17

时针滴滴答答,流逝的是光阴,在季节轮回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留下了成绩证明。每周、每月、每个季度的我们,在工作方面都有着独特表现,获得成绩的同时,也有着众多的难忘时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我们,是该写一份工作报告,记录我们的工作之路。为便于大家更好的编写工作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15文化产业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2015文化产业工作总结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 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 划的通知》(国发〔2009〕30 号)、《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浙委〔2010〕94 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的通知》(浙委〔2008〕71 号)精神,特编制《浙 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本规划中文化产业的范畴主要参考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 及相关产业统计体系》和我省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主要包含文化创意业、影视服务业、新闻出版业、 数字内容与动漫业、文化会展业、文体休闲娱乐业、文化产品流通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等领域。本 规划期限为 2010 至 2015 年,其中近期至 2012 年。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现实基础。

1.文化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 16% 左右(现价,下同)。2009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807.96 亿元,比上年增长 9.9%,高出同期 GDP 增长速度 2.8 个百分点。2008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 7.5%,居全国第 5 位。

2.文化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全省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文 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2009 年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 综合评价居全国第 3 位,其中总产出达到 1019.03 亿元,居全国第 2 位;增加值达到 266.02 亿 元,居全国第 4 位;营业收入达 990.52 亿元,居全国第 2 位。2009 年,全省拥有影视制作机构 525 家,资产规模超过 200 亿元,电视剧产量居全国第 2 位,票房总收入居全国第 5 位。

3.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近年来,全省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 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2009 年全省共生产影视动画片 43 部 32758 分钟,居全国第 2 位。截至 2009 年,全省 11 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市已经开通有线数字电视,拥有网络出版资质的 单位 9 家,涉足网络出版的经营性网站近 100 家,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企业58 家,注 册资金 5 亿元,居全国第 4 位。

4.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全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对 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截至 2008 年底,全省已形成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 集聚区块 70 多个,其中,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成为产业集聚效 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从产业规模和集聚区块分布情况看,杭州、宁波两地的创意产业集聚较为明显, 温州、台州等地印刷产业集聚区块较多,金华、丽水等地的文体产品和工艺品集聚区块较多。

5.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后组建了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出版 联合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十多家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出版、发行、电影等行业经营性单位基 本完成转企改制。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形成了广厦集团、横店集 团、宋城集团等一批在全国或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民营文化龙头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8 年 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 3.5 万余家,投资总规模达到 1300 亿元以上,吸纳就业人员 75 万余人,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6.文化产品服务出口快速增长。2008 年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额达到 41.56 亿美 元,其中文化产品出口 41.3 亿美元,文化服务出口 2396 万美元,2002—2008 年文化产品和服 务出口总额年均增幅高达 26.8%。目前,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遍及世界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以出口到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为主,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分别占 30%和 27%。

尽管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成就显著,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还未成为 全省的支柱产业。产业规模较小,2009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 3.5%。文化产业结 构不尽合理,文化资源配置区域差异较大。2009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中,文化服务业仅占 37.3%;区域间文化设施资源相差较大,如全省 58 个县级城市只有 19 个建有多厅影院。文化消 费支出占比较低,文化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2009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 13.8%,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30%的水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是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 2.86 倍,城乡文化消费差距仍较大。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与尚未完善的文化政策体系造成文化资源难以系统开发,文化产业链条无法有效贯通,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难以形成,文化领域的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落实。文化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文化人才政策仍需健全。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制造流通领域,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媒体产业经营管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对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与保障等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二)发展趋势。

1.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2009 年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提升到国家层面。当前,我省正处于人均 GDP 向 10000 美元跨越的阶段,城乡居民精神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影视、动漫、数字内容、体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文化产业的成长性与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这将有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后危机时代,文化产业作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支撑力,将真正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2.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将呈现重大调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合力下,文化产业结构面临全方位的战略性调整。从所有制结构看,转企改制后的国有文化集团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民间资本将进一步增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话语权,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将成为文化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从行业结构看,文化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并已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文化制造业将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从空间结构看,文化服务业将更多向人口密集区域集聚,传统制造类文化产业将更多向园区集聚,并可能向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转移。

3.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技术的突破和运用,催生了各类以网络为载体、以数字内容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业态,加速了文化行业间的融合。材料科技、装备工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运用和新业态的出现,也加剧了文化产业内部不同渠道间的竞争,传统文化业态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

4.全球化背景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各国提高贸易壁垒,但从长远看,全球化浪潮已经势不可挡,区域间文化交流与合作蔚然成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以 5000 年文明为积淀的文化软实力也将显著增强, 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国内文化企业到海外参与兼并、收购、合作等机遇将进一步增多,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以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优势文化企业、扶持文化会展活动为重点,构建“一核三极七心四带”的文化产业总体布局,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提升和带动能力,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并最终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的关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流通、消费方式,突出高技术、高附加值等特征,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含量。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文化服务业的比重,增强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提升和带动能力。 3.坚持特色优势。注重发挥省内各区域地方优势,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生产相应的文化产品,建设相应的文化产业基地和项目,增强其根植性和生命力。4.坚持集聚集约。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和集约水平,开展集聚平台建设,实施大项目引导,提升文化产业基地区块的能级和辐射能力。 5.坚持多元开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 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引导和鼓励民营 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千方百计巩固与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 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到 2015 年的总体目标是: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更为完善,体制机制更富有活力,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明显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全国的地位得到较大提升,全面巩固和发展在新闻出版、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体休闲娱乐以及文化产品制造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具体包括五大方面的目标: 1.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 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 2012 年,文化 产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达到 4.2%以上, 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 40%以上; 到 2015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达到 5%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 45%以上。 2.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重点引导发展的新闻出版、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会展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壮大,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群基本确立;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和项目,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具有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一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初步形成。 3.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加速集聚,文化产业关键创新技术得到提升,文化策划和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运用,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4.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文化会展活动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5.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得到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更加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更显活跃,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三、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构筑“一核三极七心四带”总体布局。根据文化产业初步形成的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把杭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核心,推动形成宁波、温州和浙中城市群三大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湖州、嘉兴、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七大特色性文化产业集聚中心,构筑浙北、浙中、浙东、浙西南四大文化产业发展带,从整体上引导形成“一核三极七心四带”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1.一核。立足杭州省会城市独特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依托杭州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文创产业规模,利用杭州“动漫之都、休闲之都、创意之都”等知名效应,挖掘省属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高端人才高度集聚的资源优势,引导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体休闲娱乐等优势产业,将杭州打造成为全省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及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2.三极。发挥宁波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制度优势,依托其全省重要工 业中心和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地位,加快文化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影响,重点培 育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行业,力争把宁波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文 化产业增长极及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依托温州现有的印刷业、文化产品制造 业、创意设计业及文化旅游等优势基础,鼓励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文化创意 产业,逐步提升制造业文化含量,引导发展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巩固提升印 刷业集群优势,扶持形成全省重要的文化产业增长极和国内外知名的印刷产业基 地。以金华、义乌、东阳为主体的浙中城市群要利用商贸影视文化既有基础,进一 步发展影视制作、网络游戏、文化旅游、品牌会展、文化产品流通等产业,进一步 巩固在全国行业发展中的领先优势,形成全省重要的文化产业增长极。 3.七心。按照特色优势发展的原则,引导形成全省七大特色性文化产业 集聚中心,即湖州太湖文化创意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创意、数字内容与动漫等 行业;嘉兴江南文化创意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创意、文化会展、艺术创作等行 业;绍兴轻纺珍珠文化特色中心,重点引导工业设计、文化休闲等行业;衢州“两 子”文化创意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旅游、文体制造等行业;舟山海洋文化创意 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沙滩运动、影视服务等行业;台州工业 产品设计特色中心,重点引导工业设计、文体制造等行业;丽水生态工艺文化特色 中心,重点引导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工艺品制造、艺术设计等行业。 4.四带。从各区域原有的文化产业发展资源和共性特征出发,引导形成 基本覆盖全省的四大文化产业发展带。以沪杭甬高速公路为总体轴线,依托杭州东 部、宁波北部、嘉兴、湖州、绍兴北部等浙北环杭州湾区域较为深厚的平原水乡文 化积淀, 以及该区域紧邻上海等文化创新资源集聚中心的优势, 引导发展文化创意、 数字内容与动漫、艺术创作等优势产业,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化文化对其他 产业的提升带动作用,构筑具有浓郁现代文化气息的浙北创意文化产业带;以杭金 衢高速公路为总体轴线,依托金华、绍兴南部和衢州中部、丽水北部等区域的文化 产品商贸流通基础以及东阳横店影视的知名品牌,引导发展文化会展、文化产品流 通、影视服务等优势产业,构筑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浙中影视与流通文化产业 带;以甬台温高速公路为总体轴线,依托温州、台州、宁波东部、舟山等滨海、海 岛地区较为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以及发达的日用轻工、文体用品等制造基础,利 用全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海洋文化大气的底蕴,引导发展海洋旅 游、海洋文化会展、工业设计、演艺娱乐、文体制造等优势行业,构筑具有浓郁海 洋文化气息的浙东海洋文化产业带; 以浙西南山地延展为总体轴线, 依托杭州西部、 衢州、丽水南部、温州南部等区域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和传统特色文化优势,引导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艺术创作、传统工艺品制造等优势行业,构筑具有浓郁山水文 化气息的浙西南生态文化产业带。

(二)重点发展八大产业。按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的要求,重点发展文化创 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产品 流通、文化产品制造等八大重点产业,明确八大产业的发展导向和发展载体,全面 构筑我省文化产业的新优势。

1.文化创意业。 发展导向。文化创意业主要包括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咨询服务、文化科 技等重点领域。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努力推出一批体现国家和浙 江文化精品创作水准,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精品。加大对工业设计、环境艺 术、服装设计等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着力发展品牌设计、包装设计、产品 设计、时尚设计、多媒体设计以及手工艺品设计等,不断增强产业渗透力和辐射带 动力,推进“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加快广告策划业的优化升级,加强创意 和创新,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广告公司。引导 和鼓励咨询服务创新,重点发展市场调研和策划、企业咨询、商业策划、金融咨询 等行业。培育和规范艺术品交易市场,鼓励发展艺术品经营机构,努力促进艺术品 经营业繁荣发展。鼓励发展乐器、棋艺、书法、绘画等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服务。 发展载体。重点培育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大创意能力突出、辐射能力较强 的综合性创意城市,以及嘉兴、台州、义乌三大专业化水平较高并具有地域经济文 化特点的特色化创意城市。全面推进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创 意谷、杭州山南设计创意产业园、宁波和丰创意广场、温州学院路创意产业园、绍兴中国轻纺城纺织创意中心、丽水万象创意产业园等基地建设。大力扶持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思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重点推进天泇山书院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ADA 国际设计中心项目、嘉德威工业设计园项目等建设。

2.影视服务业。 发展导向。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的拍摄、制作、传输、 播映和集成等领域。影视服务业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重大历史和 现实题材,重点抓好主旋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努力使我省影视业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发展电视剧产业,推动电视台电视剧制作机构在完成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面向市场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积极组建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电影频道、新媒体业态为一体的省级电影集团,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骨干电影发行放映企业。 大力推进电影院线和城镇数字影院建设, 着力发展品牌院线、特色院线、数字院线和跨区域院线等,做大做强浙江时代、浙江横店、温州雁荡、浙江星光等院线,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影院终端网络。加快改造建设数字化多厅电影院,大力推广运用数字化电影放映技术。推进和优化横店国家影视产业实验区产业链,形成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和院线发行紧密结合的产业链体系。大力推进有线 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加快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公共 视听载体、 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发展, 加快推进通信网、 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广播电视产业链。 发展载体。影视服务业拍摄与制作应以浙江横店影视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西 溪创意产业园、“中国坞”文化创意产业园、南浔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安吉竹海(影 视)创意园等为支撑,大力推进影视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 省电影有限公司、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浙江影视 后期制作中心项目、象山影视城(二期)项目、嘉兴国际影视与文化创意制作基地 项目等建设。

3.新闻出版业。 发展导向。新闻出版业主要包括新闻业、书报刊出版印刷发行业、音像及 电子出版物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业、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业,以及与新闻出版相关的版权服务业。进一步做优新闻业,积极探索新闻媒体分类改革,按照中央部署,扎实推进非时政类报刊社的改革,加快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面向市场的发行公司。以建设新闻出版强省为目标,做强做精书报刊等传统出版业,大力发展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非纸介质现代新型出版业态,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积极促进印刷复制业转型发展,加强印刷复制园区建设,积极发展数码印刷、特色印刷、绿色印刷。积极发展现代出版流通、物流产业,大力发展出版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分销形式、流通业态,构建“高效、便捷、有序”的现代出版物流通体系。加快培育版权交易服务机构,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促进书报刊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版权贸易的健康发展。实施图书“走出去”工程,构建 海外发行渠道和平台,扩大浙版图书影响力。 发展载体。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等为龙头,积极推进新闻宣传加强创新,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同时积极推进 产业经营与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为增强新闻出版影响力提供坚实基础。以 杭州为核心,宁波、温州、金华等为结点,整合新闻出版物流基地,形成“高效、 便捷、有序”的新闻出版网络体系。重点推进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浙江新 出版数字传媒研发中心和中国移动杭州手机阅读基地、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 百步文化印刷创意园、绍兴印刷产业创意园等基地建设,逐步把杭州、宁波、苍南、 路桥、义乌五大特色印刷产业区块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印刷产业基地,加 快扶持衢州印刷集聚区和台州路桥横街印刷产业集聚区发展。 做大做强新雅投资集 团有限公司、曙光印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新闻印发基地项目、浙江新出版数字传媒研发中心项目、图书销售与文化服务网点 建设项目、杭州数字出版印刷产业园项目等建设。

4.数字内容与动漫业。 发展导向。数字内容与动漫业主要包括动漫业、网络游戏业、互联网信息 服务业和无线网络服务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发展要充分利用 3G 时代与三网融合 的技术趋势,以杭州高新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西湖区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为载 体,依托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的科研 力量,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品牌相结合、民族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创意内容与 数字科技相结合,加大动漫、网络游戏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全面推进数字内容 与动漫产业发展。鼓励创办综合性或行业性的电子商务网站、文化信息服务网站, 创作生产以移动通信设备为终端的多媒体广告、影视音像文艺作品、手机游戏及衍 生产品等文化产品,开发关键网络技术、应用无线网络技术和相关设备。努力将浙 江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以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为特色的数字娱乐基地,国内具 有重要影响力的动漫游戏产业中心。 发展载体。以杭州为龙头,以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西湖数字娱乐产 业园等数字内容与动漫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 集聚专业创意人才和数字内容与动漫 企业,加大杭州“中国国际动漫节”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打造产业带动能力突出、辐 射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动漫之都”。加快推进宁波国家级动漫游戏原创 基地建设,培育全国重要的原创动漫产品生产、创作基地。以湖州科技创业园、嘉 善浙北动漫基地、绍兴动漫产业创意园区、浙中网络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基 地建设为依托,着力将湖州、嘉兴、绍兴、金华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 数字内容与动漫产业发展集聚区。加大对数字内容与动漫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 重点培育浙江中南集团卡通影视有限公司、杭州漫齐妙动漫制作公司、宁波成功多 媒体通信有限公司、浙江海利控股集团、金华比奇网络公司等一批具有全国性影响 力的数字内容与动漫龙头企业,建设阿里巴巴?淘宝城项目、迪斯尼动漫项目、盛 大网络全球首家互动娱乐产业示范基地项目、 浙江省动漫衍生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 具有重大引导和带动效应的示范项目。

5.文化会展业。 发展导向。文化会展业主要包括文化会展服务、文化艺术体育商务代理服 务等行业。文化会展业发展要以打造国际知名会展目的地、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及 会展强省为目标,加快浙江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培养和引进 会展业专门人才,完善会展中介机构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会展市场 主体。在已有的文化用品、轻纺产品、五金制品等传统会展品牌的基础上,结合浙 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品、工艺美术品、文体休闲娱乐产品 等新型会展产品,积极打造浙江会展强省。加快推进展示工程资质认定、展览品牌 与会展活动评优、会展统计等工作,扶持文化艺术体育商务代理企业。 发展载体。加快构建以杭州、宁波为中心,以嘉兴、绍兴、义乌等特色会 展城市联动发展的会展业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合理布置和整合会展场馆资源,建设 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业体系中发 挥重要功能。以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杭州“西湖艺术博览会”、“中国国 际动漫节”等为依托,打造一批优势文化展会;以杭州西湖国际博览有限公司、中 国国际动漫节会展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一批知名文化会展企业。

6.文体休闲娱乐业。 发展导向。文体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生态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演出业、 体育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生态文化业要充分挖掘全省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建设生 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文化、水生态文化、湿地生态文化、海洋生态文 化等多种领域,实现文化与区域生态、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要做优做 特民俗文化、水乡古镇、海洋文化等文化旅游区块,积极开发宗教、美食、丝绸、 影视、修学、科技等特色文化旅游,积极举办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活动, 打响“诗画江南、 山水浙江”的文化旅游品牌。 演出业要切实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加大对民营院团的扶持力度,支持其与国有院团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不断完善演 出市场网络体系,推动浙江演艺市场向多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进文化演艺与 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全省 4A 级以上风景区都有一台特色文化演出项目。体育服 务业以运动休闲、健身服务和体育竞赛表演为发展重点,打造特色运动休闲基地, 积极培育大型体育产业集团。文化娱乐业要引进、开发新的娱乐形式,提高娱乐产 业的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 鼓励建设经营面向老年人和中低收入居民的休闲娱乐场 馆设施,加大行业监管和市场开拓力度。 发展载体。以城市为中心,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加快构筑杭州国际文化休闲、 宁波滨海都市文化、温州山水文化、浙北古镇文化、绍兴古越文化、浙中商贸影视 文化、舟山海洋文化、台州山海文化和浙西南生态文化等九大文体休闲娱乐业发展 板块,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文体休闲娱乐业发展格局。 重点推进杭州创意良渚文化产业基地、黄龙体育中心体育文化创意中心、宁波梁祝 爱情文化产业园、嵊州中国民间越剧城、景宁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等文体休闲娱 乐基地建设, 培育区域性文体休闲娱乐产业发展集聚区。 以浙江新远文化产业集团、 浙江旅游集团、宋城集团、杭州金海岸有限公司、长兴百叶龙演出公司等企业为重 点,培育文体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以杭州奥体中心项目、西湖 文化广场浙江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径山禅茶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等建设为抓手,促 进全省文体休闲娱乐业的发展。以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中国网络音乐节、 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金华?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 等会展活动为重点,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会展活动。

7.文化产品流通业。 发展导向。文化产品流通业主要包括文体用品销售、文体设备销售、相关 文体产品销售、艺术品经营等行业。文化产品流通业要以建设文化产品大流通格局 为目标, 进一步加强文化产品实体市场建设和文体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等现代化商贸 平台建设,加强仓储、物流、海关、金融、商检、保险、信息网络等配套服务设施 建设,带动全省艺术创作及文化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品流通业现代 化改造,以阿里巴巴等网上交易市场为重点,加速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体系开发,构 建行业性、综合性、多领域的 B2B、B2C、C2C 电子商务模式,推动文化产业流 通渠道创新。 发展载体。以义乌文化产品市场及各地文化产品专业市场为依托,构筑以 浙中为中心,以全省快速交通网络为支撑的文化产品实体市场体系。加快义乌文体 专业市场提升改造,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的文体用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 心和出口基地的地位。加快杭州、温州、台州等地文体用品专业市场区块的建设培 育。以西泠印社集团“江南艺术品交易中心”项目、东方卢浮宫文化艺术品展示中心 项目、衢州奇石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宁波书城建设项目等为依托,推进一批文化产 品流通体系建设项目。加快培育和发展博库书城、淘宝网、好易购家庭购物等新兴 文化产品流通平台。

8.文化产品制造业。 发展导向。文化产品制造业主要包括文体用品生产、文体设备生产、演艺 设备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等行业。文化产品制造 业要抓住我省加快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机遇,利用已有产业集聚优 势,推动文化产品制造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加快文体用品、木制玩具、 体育休闲用品等领域的转型升级, 推动工艺美术品、 演艺设备等领域的高端化发展, 大力提高文化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培育若干个区域品牌,不断提高产业高新技术 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发展载体。充分依托浙江块状经济基础,加大制造业文化含量,培育文化制造 业品牌。大力推进南浔善涟“中国湖笔之都”产业基地、江山羽毛球产业基地、温州 桥下教玩具产业基地等建设,重点扶持浙江华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音王集团 有限公司、宁波海伦乐器制品有限公司、衢州醉根艺品有限公司、华宝斋富翰文化 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推进杭州临安昌化国石文化城项目、中国衢州莹白瓷研 制中心、中国印章产业基地项目等建设。

(三)实施“四个一批”行动计划。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为引领,以建设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优势文化企业、扶持文化会展活 动为具体依托,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四个一批”行动计划。

1.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按照“有空间、有规模、有基础、有前景” 的要求,引导建设一批具有集聚效应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进而加快发展一批文化 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等不同产业的示范基地,突出特色、 提高水平,推动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的新 载体。 2.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按照“有主体、有规模、有效益、有带动” 的要求,着力抓好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在优势产业领域形 成强大竞争实力,在传统产业领域打造优势产业品牌,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发 展,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3.培育一批优势文化企业。按照“有实力、有影响力、有核心竞争力”的 要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代表和区域代表意义的优势文化企业,进而通过跨地区、 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途径,打造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具有 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4.扶持一批文化会展活动。按照“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有实效”的 要求,扶持一批精品文化会展活动,搭建我省文化产业对外宣传和交易的新舞台, 逐步扩大文化会展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四、主要举措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解放和发 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形成新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国 有文化单位改革,推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推动政 府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深化 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继续大力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制订完善工作评价机制和绩效考评办法,形成政府、社 会、公众代表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 2.促进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坚持把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与跨区域、跨 行业整合紧密结合起来, 支持国有文化集团跨地区覆盖、 多媒体经营、 跨行业拓展, 打造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 继续扶强扶大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国有文化集团,着力扩大国有文化产业增量,培育和打造若干 在新闻出版、影视服务等领域的国有文化集团。大力支持中南卡通、华策影视、横 店影视、 宋城演艺等知名民营企业, 鼓励支持企业进入创业板, 做大做强企业实力。

(二)夯实文化消费基础。

1.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 努力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善和优化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 和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能力,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拓 展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商贸会展、休闲旅游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性消费,积极 引导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积极扩大体育赛事的影响力,组织承办国际国内品牌赛 事活动,繁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推动在纺织等制造业中进一步融入文化元素,提 高制造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效果,促进文化创意衍生品生产,通过具备文化及创意 元素的商品销售扩大文化消费。 2.加大对新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政府采购。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 服务均等化,加快采用政府购买、社会供给的形式提供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大政府 对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在个人消费暂时无法发挥合力的领域扩大政府消 费,培育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国有影视播放机构对原创动漫产品的采购, 促进动漫产品与电视电影播放、工艺品设计、图书音像出版的结合。加大政府对手 机网络内容制作与播放等自主研发的新兴文化产品的采购力度, 积极争取更多新兴 的文化产品进入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三)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1.推进文化产品市场建设。重点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产品传 播渠道, 完善城乡实体书店体系, 大力培育网络电子书店, 加强报刊发行体系建设。 规范发展演出市场,支持大中城市推广票务连锁服务,形成覆盖全省的票务连锁服 务网络。大力推进电影院线的跨地区整合,加大数字化多厅影院的建设与改造,逐 步提高全省电影院线的整体实力。 扶持艺术品市场发展, 加快艺术品产权体系建设, 努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努力推进文化产品流通业发展,加快 培育专业实体市场和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 加快网络线上交易与线下物流 结合的文化产品流通模式建设。加强以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 特征的大型现代文化流通企业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著名品牌、辐射 力强的大型文化流通企业,重点建设几个具有区域辐射力的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 设。 2.加强文化市场体系监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体系,大力加强对自主创新型 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交易中介与交易市场的发展, 鼓励自主文化产权合法交易。大力支持省内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着力培育一批 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与文化商标。逐步整合现有各类文化监管体系,根 据行业发展规律与企业发展需求出台一批监管政策, 确保文化产业各个领域有序发 展。强化对涉及青少年群体的书籍、音像、网络等知识载体与内容的监管,严厉打 击假借文化载体营销非法读物的组织与个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健 康发展。

(四)提升文化科技含量和文化品牌。

1.提升文化科技含量。加强数字技术、数字软件、数字内容、网络技术 和安全播出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装备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水平,加快关键技术设 备改造更新。积极发挥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 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鼓励 文化设备提供商研发新型电影播放设备、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 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等新型产品和设备。 扶持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壮 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型业态,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 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大力发展纸质有声读 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新闻出版业态,实现传播渠道多元化。妥 善处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与网络信息安全的关系,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和信息安全。 2.提升文化品牌。要把文化品牌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在已有文 化品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浙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都市文化等方面 的资源优势,加强品牌的策划、培育和宣传,积极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民间工 艺品牌,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影视、动漫、出版物、演艺等现代文化产 品品牌,一批文化旅游和文化节庆品牌,一批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努力形成覆盖全 省、特色鲜明的浙江文化品牌群,增强浙江文化品牌的整体竞争力。

(五)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1.大力培养引进文化人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文化人 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化领域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 人才的引进,推进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等“五个一批”人才工 程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人才。依托浙江大学、中国美 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师资科研力量,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 养机制。开设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 管理的文化人才。实施文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注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 的优秀人才和海外创意、设计、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2.健全文化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创新培养方式, 通过高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高层次 文化人才。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机制,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 鼓励以岗位聘任、项目聘任等多种方式集聚文化人才。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优秀人 才的政策倾斜,着重在户口档案转入、经济适用房购置等领域设立绿色通道。梳理 和完善全省现有文化人才相关优惠政策,形成人才政策洼地。

(六)扩大文化对外贸易。

1.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充分挖掘和利用全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努力培育一批戏剧、音乐、舞蹈、动漫、民间工艺、版权贸易等领域的,具有浙江 特色的对外文化精品项目,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出口贸易。加强与周边省 市的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全省出版业积极参与“中 国图书推广计划” 加强与境外出版机构的合作, , 扩大浙版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输出。 培育一批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 一批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发展一批文化营销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咨询和 营销业务。 2.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建立健全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各文化行业 之间的指导协调机制, 理顺管理领域各条块与文化 “走出去” 整体战略之间的关系。 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把握国际市场规则,优化出口区位选择,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 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等活动,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做好文化产品和服 务的推介和营销。发展文化营销企业,鼓励与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大力开展国际 市场调研、咨询和营销业务,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信息、人才和服务支撑。鼓励 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在境外投资、注册公司,发展海外俱乐部会 员,加入海外相关协会,委托国际代理,与国际知名文化公司开展合资合作等,不 断巩固与拓展国际文化市场。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 口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5〕20 号)等,以服务贸易专项资金为导向,引导 和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多地“走出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出口领域, 鼓励兼并重组,推动文化出口企业管理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在项目审批、内容 审查等部门审批程序上,采取“内外有别”的管理模式,更加便利、透明、高效地 为企业服务, 在输出我国核心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在海关通关、 人员出境、外汇汇出等方面,制订符合文化出口企业特点的便利措施,不断为文化 出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持之以恒 地打造文化品牌。

五、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深 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抓手,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 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充实完善组织管理职能, 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切实做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二)降低产业准入门槛。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 若干决定》(国发〔2005〕10 号),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 投资指南(2009)》(浙发改社会〔2009〕1055 号)鼓励类和允许类的领域。 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印刷、出版物分销 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逐步形成多 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省内外文化产业发展 情况,适时对《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2009)》进行调整和修订,逐步 放宽相关领域的政策限制,提高文化产业开放程度。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力争做到“十二五”时期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时期。进一步整合扩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完善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重点支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企业和基地建设,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合理整合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财政扶持资金,进一步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统筹效应,通过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推动民企合作,完善金融资本市场。进一步落实与完善版权奖励机制, 加大对文化企业自主版权的政府采购与出口扶持。 有条件的市、(市、县、区)财政应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贴息和奖励的方式,支持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2008〕114 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 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4 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 号)等有关优惠政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至 2013 年底止免征企业所得税,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 政策。进一步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时落实所得税优惠政策。

(五)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加大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用地支持力度,规划确定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以及优势文化企业的用地空间位置、规模等信息,应尽量纳入市、县、乡三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或“有条件建设区”范围,确保文化项目建设“落地”或预留发展空间。认真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浙 政办发〔2009〕104 号)对省级国有文化单位土地使用权处置的相关规定。积极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发展文化产业, 加大对低效利用土地的盘活利用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确保文化产业在内的转型升级项目用地优先供应。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文化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或土地资源兴办文化产业。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利用自有土地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在确保原有文化 设施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合法方式盘活资产。

(六)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 9 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 号),建立健全全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对接合作,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探索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完善和改进信贷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大有效的信贷支持,不断提高服务效率。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积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广阔、投资运营状态良好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支持中小文化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的文化项目;以国有资本为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筹资设立省级文化产 业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产业融资的配套机制,发挥产权交易所的投融资服务功能,为知识产权拍卖和交易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制定著作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质押办法,鼓励组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中介机构和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建立和完善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分摊机制,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开发适应文化产业的担保业务品种。

第二篇:新常态下的新机遇——201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

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201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杨君 本报通讯员 刘伟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02日 14版)

“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季度分析会会场。本报记者 钟超摄

CFP

编者按

踏入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已经明朗,“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的热潮席卷而来。日前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互联网+”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2015年,文化产业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发展?“一带一路”和“互联网+”将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4月1日,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召开“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季度分析会,与会专家就此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1.新常态下如何抓住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怎样的机遇,该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作用?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新产品、新业态正大量涌现,融合发展渐成趋势,继续深化改革也成为各方共识。近年来,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等领域融合发展,顺应了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李建臣指出,从近年的发展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势不可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进行了部署,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将释放新的发展活力。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新常态对应的是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经济形态,发展更强调创新带来的内生增长活力。这种发展模式中,教育、科技、文化是最重要的内生因素,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创业、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看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概念的提出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契合,将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双创”的提出将推动新的创意潮和创业潮,改变了过去缺乏原创、以模仿为主的发展方式,开创了关注创造力的新时期。

“在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抓住两个关键词,‘整合’和‘创新’。”北京新元文智咨询公司董事长刘德良介绍说,整合就是产业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整合并购释放出更多资源,构建更完善合理的市场体系;还应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倒逼原有产业管理模式改革,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魏鹏举表示,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把无形资产纳入GDP核算是必由之路。文化企业面临融资难等问题的症结在于很多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应构建知识产权、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而这一工作的前提是将无形资产纳入GDP核算体系。此外,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要抓两个重点:顺应创新时代到来,建立完善文化创业园区,培养文化“创客”;培养文化欣赏,鼓励文化消费,创造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北京漫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青山结合自身经验说,应构建文化经济发展的生态圈,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抓住一两个龙头企业或龙头项目做到深入,提高支持政策的针对性。还要注重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两只手”科学分工、密切配合,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一带一路”能否拓宽发展空间

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提出了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合作、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的新要求。原本就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内涵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它既包含经济交流,也包含文化交流。”在魏鹏举看来,任何文化的交流一定伴随着经济的交流,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如影随形。文化经济的基础建设既是“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彰显文化特性的重要手段。有了文化经济,“一带一路”才有人情味,才有真正的吸引力。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表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的是发展空间的问题,而只有通过文化交融才能巩固“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成果。中国在融合“一带一路”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发展“一带一路”的文化经济,文化企业和非文化企业都应当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对文化企业来说,目标是孵化出一批真正为“一带一路”生产文化产品的企业。

“摆脱本土消费的生产倾向,更多从国外文化市场的角度开发文化产品。”刘德良建议,中国的海外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承担文化塑造的责任,让中华文化赢得当地人民的尊重和喜爱,也就实现了本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最大效益。 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丹阳建议,做好“一带一路”的顶层文化战略规划,充分发挥文化协同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让文化的传播配合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其次要在文化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相互欣赏和相互融合,尊重当地文化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文化产业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北京朝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峰谈到茶文化和丝绸文化的“走出去”。他坦言,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缺少政策的支持和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要通过产业投资、创投投资等方式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

对此,北京中视东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素梅认为,政策的引导必须遵循市场的需求和规律,只有市场才能了解不同国家当地人民的需求。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在全球文化市场的占有率还比较低,文化产业要想“走出去”,必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魏鹏举建议,可以实行“丝路公共工程艺术计划”,挖掘丝路文化的渊源,并进行现代呈现。将丝绸之路的文化特点和历史底蕴赋予更多的内涵和附加值,不仅提高了文化的经济效益,也彰显了文化的社会效益。

3.“互联网+”如何创新业态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互联网+”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便引发热议。“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互联网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也将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态势。

如今,多数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7.9%。互联网凭借如此高的普及率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为“互联网+”的经济构想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具体到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产业,“互联网+”又将为其发展带来哪些改变呢?

在金元浦看来,“互联网+文化产业”意味着文化和科技的高度融合。“如果说创客空间讲的是草根创业,那么‘互联网+’则将从更高的层面上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变化。过去,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寄希望于政府部门,但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完全依赖政府扶持也有弊端。比如我国动漫产业的很多从业者盯着政府补助,导致真正好的创作不能被激发出来。”金元浦认为,“互联网+”可以引导文化产业更贴近市场,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能实现文化产业从以政府部门引领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向以企业为主自下而上发展的转变过程。

过去一年,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三巨头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企业频频将触角伸到文化产业领域。以阿里为例,收购文化中国、注资恒大、入股优酷土豆、入股光线传媒„„阿里加码文化产业的动作着实让人应接不暇。大型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产业的“偏爱”,也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方式带来了转型期盼。

金元浦表示,“互联网+”突破了产业的界限,实现了更高端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式。一直以来,因为牵涉到人才、创意等许多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文化企业的发展都受到融资难问题的困扰。而大型互联网企业的进入,改变了这一困局。

刘德良认为,“互联网+”呈现出的一个趋势是以内容和软件推动硬件设备的升级和转型,这将成为未来新的发展方向,“现在许多互联网企业生产手机,他们都是以软件和内容去推动智能手机的升级、创新。在智能汽车领域也有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的参与,核心也是利用内容加软件的形式来推动汽车生产。”他认为。未来,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都有很大的市场,而这些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将推动硬件和内容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李丹阳表示,“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在信息化、物联网、智能化的大环境下,实现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的横向打通,再利用孵化器模式和创投模式融合的新业态,实现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本报记者 陈晨 杨君 本报通讯员 刘伟)

链接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政策性文件

1.《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4年2月发布,提出了增强创新动力、强化人才培养、加大财税支持等措施。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

2014年3月发布,提出了明确支持重点、加大财税支持、强化金融服务、完善服务保障等举措。

3.《国办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

2014年4月发布,主要涉及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土地处置等多方面支持政策。

4.《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2014年6月发布,提出了加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影产业发展等举措。 5.《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

2014年3月发布,其中提出创新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加强组织实施与配套保障。

财税实施细则

1.《关于继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

2014年11月发布。其中指出,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可享受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2.《关于继续实施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

2014年11月发布,对从事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文化企业,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关于支持文化服务出口等营业税政策的通知》

2014年12月印发,对纳税人为境外单位或个人在境外提供文物、遗址等的修复保护服务免征营业税。

行业发展政策

1.《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4年7月印发,提出要高度重视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等。

2.《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4年8月印发,以多项保障措施全面推动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3.《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2014年4月印发,其中明确要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标准化工作、提升数字化转型升级技术装备水平等。

4.《关于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2014年11月出台,文件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管理思路、管理政策进行了重大完善和调整。(瞿思杰整理)

第三篇:预祝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茶文化产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暨2015茶文化高峰论坛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茶文化产业 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15茶文化

高峰论坛会议日程

一、

会议主题

中茶委成立大会暨2015茶文化高峰论坛

二、

会议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5月23日9:00 — 16:30

会议地点: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 (地址:中国海淀区阜成路2号)

三、

会议组织机构

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茶文化产业委员会

3、

承办单位:北京雪豹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4、

协办单位:深圳市富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会议日程

一、嘉宾签到 9:00 —10:00

二、开幕式 10:00 — 10:30

1、10:00—10:10 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并介绍到会的领导和嘉宾

2、10:10—10:30 太极茶道及吟诵表演 丁武将博士及其团队 (丁武将 资深禅茶专家、太极茶道创始人、生命资产管理专家)

三、成立仪式 10:30 — 11:20

1、10:30—10:35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执行副主席陆耀儒先生宣布中茶委成立

2、10:35—10:50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主席梁鑫华先生致辞

3、10:50—10:56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茶文化产业委员会秘书长郑智深先生致辞

4、10:56—11:02 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高级工程师郑国建先生致辞

5、11:02—11:08 中俄文化贸易促进会副会长王念东女士致辞

6、11:08—11:20 北京二商集团副总经理、北京市茶业协会会长白文祥先生致辞

四、主旨演讲 11:20 — 12:00

1、11:20—11:50 创新的力量 罗方强先生(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茶文化产业委员会主任)

2、11:50—12:00 互联网+茶文化产业 董莆耸先生(北京雪豹商务服务有限公司CTO)

五、中茶委揭牌仪式及teamall.com茶商城上线仪式 12:00—12:30

1、12:00—12:10 中茶委揭牌仪式

2、12:10—12:20 茶商城上线仪式

3、12:20—12:30 领导及嘉宾合影

六、自助餐12:30—13:30

七、“一带一路”论坛14:00—15:00

1、14:00—14:10 领导宣布“一带一路”茶文化周正式启动 牛亮先生(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秘书长)

2、14:10—14:30 中茶委“一带一路”茶文化周活动实施方案 缪霖先生(中茶委国际合作部部长、中国中东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常务董事)

3、14:30—14:3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代表致辞 钟咏倛先生(印度尼西亚旅游部部长助理)

4、14:35—14:45 专家发言 陆尧先生(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5、14:45—14:55 合作机构发言 (中国检验检疫学会秘书长)

八、15:00—16:30 2015茶文化高峰论坛对话: 论坛主题:

(1)中国茶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对话专家:

郑国建先生 (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丁武将先生 (资深禅茶专家、太极茶道创始人、生命资产管理专家)

胡智学先生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茶业协会副会长)

梅 峰先生 (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 (2)如何通过资本市场振兴中国茶文化产业 对话专家: 郑立伟先生 (招商证券场外市场部区域总监) 刘纯浩先生 (深圳市富腾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周 敏女士 (大发集团董事长)

邱国雄先生 (台湾桃园市茶商同业公会理事长)

九、16:30—16:45 会议结束

专家聘任仪式

第四篇:2015年门古镇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2016年新发展6000亩,累计达27800亩,可为农民增加收入795万元

2015门古中药材产业发展

工作总结

一 2015年中药材发展情况

今年来,门古寺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积极发展以桔梗、白芍、柴胡、虎杖为主的中药材,2015年全年管护中药材面积21800亩,规范化种植中药材面积4500亩,其中桔梗3800亩、白芍200亩、虎杖300亩、柴胡200亩。全镇现有药材专业村8个(石垭、巨峪、草池、胡家街、叶家河、四方、狮子岩、月日),发展10亩以上种植大户105户。现有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门古利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叶家河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宏盛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形成了以合作社、专业村为龙头,以种植大户为示范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 二 主要做法

1、抓宣传鼓动,强舆论支持。今年春,党委、政府在全镇经济工作会议上将中药材产业列为全镇重要工作,将任务分解到各村,制定了一系列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为实现我镇中药

材产业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抓机构组建,保任务落实。镇成立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政府办,经济发展办,财政所,农商行,农技服务中心,及镇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巡回检查,任务督办落实。各村也分别成立以驻村脱产干部,村干部,种植大户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采取脱产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种植大户包5户农户的办法确保任务落实。

3 、抓政策扶持,保药农收益。一是对在退耕还林地种植中药材的优先验收,优先兑现。二是对种植中药材所需土地,特别是种植大户所需土地想尽一切办法调整,并由财政所,村干部负责搞好土地流转手续的办理。三是对因种植中药材有资金困难的农户,镇农商行优先办理小额信用贷款。四是对当年发展中药材专业村,年终由政府给予奖励。

4、抓产业扶贫,保精准到户。按照 “镇为单位、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动态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以镇为主体,各级各部门分工协作,组织开展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致贫原因,中药材产业扶贫在全镇发展涉及11个自然村,156户,555人,发展面积3700亩。(高塘、石垭、四方、月日、东河、仓峪、草池、红星、狮子岩、叶家河、胡家街)

5、抓样板示范,保园区建设。为加快我镇中草药种植发展,

推进基地建设。从年初开始就加大了新品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重点引入了白芍、柴胡、丹参、二花等一批中草药品种进行试种示范。镇党委书记、镇长、分管领导分别领办示范基地900亩。目前,草池垭村完成丹参、桔梗、白芍、柴胡等约500亩基地建设,叶家河村完成二花200亩的基地建设。狮子岩完成桔梗、虎杖200亩基地建设。

6、抓技术指导,保增产增收。镇农技服务中心成立技术指导组,负责全程技术指导。一是对脱产干部,村干部,种植大户进行系统技术培训,使之成为在村技术骨干,指导农户种植。二是搞好技术干部分村负责,建力健全百分制考核制度,确保每位技术干部都能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技术服务。三是以种植大户为中心分阶段搞好技术现场会,现场培训管理技术,实时实地抓好田间管理。全年举办各类培训60次,发放技术资料2500份。四是农技服务中心在镇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依托该试验示范基地以中药材新品种、新的管理技术试验、示范和展示为核心,围绕播种、化学除草、品种适应性展开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示范基地的建立,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让农民朋友看得见、摸得着,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接受能力。通过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推广方式,拓宽了服务领域,为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和试验示范搭建了一个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科技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

大课堂。

7、抓服务到位,保订单完成。镇经济发展办,农技服务中心共同负责农户所需种子,农药,肥料及其它物质的统一调运工作。根据各村实际需要运送到村,从而减少生产成本。同时下大力向药农宣传订单生产的意义和重要性,鼓励药农与企业、合作社签订订单,防止种植户因盲目发展,没有销路而丰产不丰收,甚至没有经济效益,影响产业发展,有效降低了药农的种植风险,2015年完成订单面积8400亩。

8、抓合作社引领,保标准化生产。以合作社为纽带,统一种植技术规程、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统一销售,进一步推动我镇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专业化管理,为中药材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合作组织保障。典型案例现有门古利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已建设完成核心示范基地500亩,叶家金银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有核心示范基地200亩。狮子岩宏盛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核心示范基地200亩。核心示范基地的建设有力带动了我镇群众对发展中药材思想观念的转变,对进一步引导扩大发展、做强做大门古镇中药材这一产业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只要我们坚持以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建立“以点带面”发展格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强化区域种植,一定会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

房县门古寺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十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文化产业工作汇报

沙湾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完成情况汇报

五月份,按照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和乐山市统计局确定的工作目标要求,我区以“抓培训、强管理、保质量”为基本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保障文化产业统计企业网报工作顺利完成。现将沙湾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完成情况

截止5月25日,通过四川统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能够看到行政区域在我区的7家单位上报了数据 (5月21日省数据中心更换服务器,将我区14家单位划到其他市区,使得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无法查看到这14家单位是否上报数据),但根据企业数据采集系统,登录进入查看后,确定我区内21家单位都是上报了数据,及时完成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在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中能看见的7家上报单位,经审核无错误,但由于行政区域出错,无法审核其他13家单位填报数据。

二、 采取的措施

1,在全市名录库中,查找出我区管辖内一共有21家文化企业网报单位(包括行政区域弄错了的8家文化企业)。在确定了我区内网报文化企业的数量后,积极联系区委宣传部,于5月16日与区委宣传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印发〈乐山市沙湾区文化产业统计实施方案〉的通知》(乐沙宣发[2011]9号文件)。

2,积极配合部门搞好宣传、培训工作。通过积极主动的与区委宣传部联系沟通,根据我区文化企业数量较少,涉及管理部门少的实

际情况,于5月17日,由区委宣传部和区统计局联合召开了区文化产业统计培训会,区级各部门相关负责人和区境内所有相关企业的负责人都参加了培训。培训期间,向各部门和各企业分发了培训资料《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实施方案》以及《网报用户手册》,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向与会者演示了文化企业网报系统的操作步骤,耐心向各企业负责人讲解了其中的注意事项。在更改密码上,要求各单位密码更改一致,以便管理方便。

3,网报期间,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充分利用QQ软件远程协助、电话指导等方式,协助企业及时准确上报数据。积极联系各相关管理部门,为各相关管理部门的催、审、督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提高部门数据管理的能力和效率。主动联系市统计局,在数据采集系统出错期间,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向市统计局汇报,并向各企业做好合理的解释工作。在各部门的协调和催报下,于5月25日,顺利完成了各企业的网报数据,及时完成了文化产业统计数据采集工作。

三、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由于省数据中心更换服务器时,造成企业行政区域出错,无法查看各企业是否上报数据,各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和统计局无法审查行政区域不在我区范围内企业上报的数据。在网吧行业监管方面,由于网吧不是企业,没有专业会计,上报人员对会计专业不熟悉,不了解上报指标,可能造成上报数据错误。在明年的文化企业统计年报中,应该组织对网吧行业上报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业务培训,避免上报人员因对会计专业不熟悉而造成上报数据错误。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各管

理部门的作用,对相关文化企业进行的监督、审查和管理,确保上报数据真实可靠,为全面了解我区内文化企业的现状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公务员面试真题下一篇:关工委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