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文化产业

2024-05-08

东莞文化产业(通用6篇)

篇1:东莞文化产业

东莞市建设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实施意见

(2011—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和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着力把东莞打造成为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根据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要求,立足东莞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东莞文化资源丰富、电子信息产业发达、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实力较强的优势,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实施“集群发展、龙头带动、科文融合”战略,构建以数字、创意、互联网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东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成为东莞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引擎、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和城市升级发展的助推器,把东莞打造成为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推动和政府引导结合。依靠市场机制,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参与文化产业开发。同时,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强化政府的引导、监管、服务等职能,完善发展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

——坚持加快发展和优化结构并重。在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各行业实力和竞争力的同时,加强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文化产业,不断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意水平和科技含量,增强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开放市场和规范管理齐抓。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推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同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确保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量大幅增长。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400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5%;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850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质量明显改善。拥有一大批聚集效应明显、辐射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拥有一大批优势行业、强势品牌和核心产品,文化产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宣传展示平台、博览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等逐步完善,形成定位鲜明和效益先进的产业链,形成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品牌群。

——结构日益优化。在总量不断增长、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核心层和外围层的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特别是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高创意、高知识和高技术附加值产业的效益明显扩大,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四、产业规划

顺应全球产业发展大势,立足东莞现有优势,依托雄厚产业基础,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瞄准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培育扶持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现代传媒、网络服务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推动东莞文化产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意驱动转变。

——创意设计业。依托东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鞋帽、五金模具、通信设备等制造业行业的发达基础,重点发展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时装设计、家具设计、IC设计和软件设计等创意设计行业。

——动漫游戏业。依托东莞强大的动漫衍生品制造能力,打造全国动漫产业最佳对接平台和全国动漫衍生品交易中心,促进动漫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对接,形成集原创设计、生产制作、出版发行、外包加工和衍生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积极推动动漫游戏业与网络软件相结合,重点发展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促进动漫游戏业向3G领域的移植和延伸。

——现代传媒业。重点发展以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和新媒体产业,大力发展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楼宇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手机书刊等移动媒体和数字化产品。推动三网融合,加强东莞数字家庭创新与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扶持鼓励本土影视制作企业做大做强,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

——网络服务业。立足宽带网络和无线技术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服务业,扶持新闻网站、行业信息网站和内容提供业务的发展,鼓励各类有条件、有技术的企业和人才投身互联网络文化(内容)生产、发布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开发,鼓励制作开发资讯型、商务性、网游型、通讯型、教育型、下载型软件和网站。

(二)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立足东莞的文化资源和产业特色,发展壮大文体旅游、文化会展等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

——文体旅游业。发展包括人文历史、文物建筑、商贸文化、主题公园、自然生态、农业观光、体育比赛等内容的文体旅游产业,促进文化、旅游、体育的相互融合。利用虎门鸦片战争遗址、可园博物馆、南社-塘尾古村落、袁崇焕纪念园等重大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项目。利用CBA篮球联赛、高尔夫球赛等文化体育资源,打造一批新型的文体休闲旅游景点。利用高档完善的酒店群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商务、度假和会议等商贸旅游。

——文化会展业。依托东莞发达的会展业基础,结合东莞的产业特色和人文资源,重点发展动漫、印刷等产业类和民间民俗类、生态旅游类、收藏类文化会展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国际水准、东莞特色的文化节庆和文化会展活动,着力打造若干个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会展支柱产业项目。加强与国内、国际会展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和机构来莞举办文化会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集团)与国外展览公司进行联合、合作、合资,开拓文化会展业务。

(三)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创意设计和新技术在印刷复制、图书出版、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方面的运用和普及,不断提升演艺娱乐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创意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实现升级发展。

——印刷出版业。重点发展包括数字印刷、柔印行业以及立体印刷、快速印刷、标签印刷、胶印等现代印刷复制业。利用高新数字技术开发高端产品,推动印刷产业不断升级,把东莞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印刷复制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印在东莞”品牌。大力发展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为基础的新兴出版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出版企业(集团),支持出版物发行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

——演艺娱乐业。重点发展高雅文艺演出、旅游场所演出和娱乐场所演出等,扶持发展一批有实力的演出团体、演出场所和演出经纪机构。推动演艺娱乐企业不断创新,扶持引导健康向上的原创演艺娱乐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推广营销,策划、推出若干个彰显东莞地方特色的主题文化演出品牌。积极引进和发展大型娱乐游乐项目,不断优化文化娱乐产业的类型结构和规模结构。

五、工作重点

(一)突出园区建设的推动。做大做强松山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积极引进省内和港澳地区的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支持申报国家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扶持发展东莞市中心创意产业园区和塘厦“东八区”音乐创意园区,打造国内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引导建设和认定一批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特别是结合“三旧”改造建设园区(基地),对用地、用电和用水实行与教育、卫生等行业同等优惠;扶持有条件、有实力的园区(基地)申报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对国家、省认定的重点园区(基地)予以重点奖励;发展一批重大基础性、功能性、服务型项目,推进产业融合、集聚以及产业链整合,推动各类文化企业向园区(基地)聚集;发展动漫科技文化产业集群和现代印刷产业集群,以集群带动动漫科技产业和印刷产业实现整体性、快速性发展。

(二)突出龙头企业的培育。支持东莞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广播电视台等我市传媒企业和其他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跨领域经营,实现“强强联合”;支持东莞松雷音乐剧发展有限公司不断创作推出大型音乐剧作品,打造国际音乐剧产业的领头羊企业;在我市现有文化产业企业中,特别是在动漫、设计、传媒、影视等领域,选定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研发能力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培育为龙头企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够优化产业结构的大项目、大企业落户东莞;做好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积极承接港澳台地区和周边区域大项目、大企业的辐射带动,催生特色产业链;鼓励文化经纪机构、代理机构等文化中介组织向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协会组织并促进其市场化运作。

(三)突出文化科技的融合。支持本土传媒企业利用信息数字技术大力发展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手机书刊等移动媒体和数字化产品;在松山湖建设文化产业技术孵化基地,鼓励动漫游戏类企业与电子信息企业、移动通讯企业、网络文化企业联合开发新生业态文化产业;依托电子产业发达的优势,支持制造企业采用现代高新科技、设计理念和工艺材料开发高技术附加值文化产品;支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大企业、大项目建立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建设东莞印刷行业公共技术检测平台;大力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印刷业和个性化印刷业,进一步提升“印在东莞”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文化与科技部门联合认定扶持一批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对其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知识产权注册登记方面实行文化与科技双重扶持,鼓励各类企业进军具有高技术、高知识、高创意附加值的文化产业领域。

(四)突出知名品牌的打造。利用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遗址景点,建设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打造中国近代史红色旅游品牌;充分挖掘莞香、龙舟、麒麟、醒狮、民乐、客侨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会展、文化产品制造、文化演艺等特色类别文化产业;依托可园、南社塘尾古村落、袁崇焕纪念园,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发展岭南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以全国最大的CBA篮球馆和南城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为中心,大力发展文体休闲产业,打造文体休闲品牌。

(五)突出文化展会的提升。大力提升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与贸易博览会,推动各地的动漫版权汇集东莞进行交易,搭建动漫产业、创意产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对接平台,不断壮大东莞版权产业和动漫衍生品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做大做强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不断提升东莞印刷业的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莞香艺术博览会、收藏文化联展、文化旅游节等展会的举办规模和举办水平,扩大展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产业联动优势,鼓励和支持创意、设计等企业参加名家具展、服交会和毛织展等知名本土展览,加强对展会的版权登记和保护力度。

六、保障措施

(一)出台政策支持。东莞市文化名城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统筹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协调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扶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成立市文化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领域内专家、学者、行业协会负责人、重点文化企业负责人为东莞文化产业出谋划策,参与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和举措的可行性论证与评估,参与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企业和项目的评审;贯彻国家和省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由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落实有关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扶持措施;出台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重点企业认定、产业集群发展等一系列扶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针对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重点文化产业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联席会议办公室配合科技部门积极帮助文化企业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产品研发、高新技术设备进口等各项优惠。

(二)设立资金扶持。2011年至2015年共设立16亿元的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建设专项资金,具体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扶持对象为: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发展、建设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知名品牌项目、奖励文化产业成果、补助文化企业贷款利息,等等;制定出台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坚持重点倾斜的原则,资助能够产生显著示范效应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企业和项目,资助积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和项目;对申请银行贷款的进行贴息补助,对获得国家和省级认定和评奖的进行重点奖励,对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文化产品进行专项奖励,对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予

以配套资助,对落户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重点企业予以补贴资助;联席会议办公室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镇(街)和市属园区每年根据要求积极组织和推荐辖区内的园区(基地)、项目、企业进行申报,市、镇共同对资助资金的申报使用情况进行审核和监督。

(三)搭建平台服务。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和不断完善东莞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配合市统计局每年开展文化产业专项统计,并出台东莞文化产业统计报告;建设东莞市动漫衍生产品展示中心和印刷产品展示中心,汇聚东莞文化企业的各类最新产品,打造永不落幕的“动漫展”和“印刷展”;开办东莞文化产业网,录入东莞文化产业的各项数据,打造东莞文化产业的网络宣传平台,积极向外界推介东莞文化企业;推动有实力的企业与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高校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举办文化产业高级人才培训班,定期邀请知名文化企业管理人员和文化产业界专家学者来莞为广大文化企业和政府管理人员讲学授课;定期举办粤港澳文化产业界人士互访参观活动,加强东莞文化产业领域与外界的交流;举办东莞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不断提升论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组织原创和生产环节的企业进行交流联谊,推动文化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整合与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定期组织龙头文化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和国内各大文化产业博览会,推动企业向外输出文化产品、参与知识产权交易;联席会议办公室配合金融服务部门出台操作规程,帮助企业积极利用银行208亿元的金融授信解决资金发展困难,鼓励企业利用著作权、专利权等作为银行信贷抵押进行企业贷款融资。

篇2:东莞文化产业

2011-10-1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东莞市建设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加快推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松山湖”)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财政资金的管理规定,结合松山湖实际,设立松山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文化专项资金”)。

第二条 为规范和加强文化专项资金管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提高文化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特制订本办法。

第三条 文化专项资金的来源:

(一)每年从松山湖地方财政收入中提取不少于5000万元作为文化专项资金;

(二)文化专项资金运营收益和存款利息;

(三)上文化专项资金的期末结转。第四条 文化专项资金的用途:

用于扶持松山湖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包括支持松山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扶持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发展、打造知名品牌文化项目、奖励文化产业成果、补助文化企业贷款利息。

第五条 文化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坚持以下原则:

(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

(二)坚持公平、公开和公正;

(三)严格监督、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分工

第六条 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是文化专项资金的最高管理机构,具有最终审批权。文化专项资金的所有重大项目须报请其审批,文化专项资金使用计划、申报与使用情况均须报请其审议。

第七条 成立由松山湖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松山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松山湖文化资金办”,设在松山湖现代服务业办公室),由松山湖文化资金办统筹管理文化专项资金。

第八条 松山湖文化资金办负责制定文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负责文化专项资金的日常管理,包括编制文化专项资金支出计划并上报管委会审核;受理文化专项资金项目的申请;对一般性文化产业项目作出审批决定;向管委会报批文化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核拨资金,并监督项目实施情况;定期向管委会书面汇报资金拨付、使用及项目运作情况,提请管委会审议。

第九条 组织成立松山湖文化产业发展专家咨询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协会负责人、重点企业负责人、中介机构专业人士和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通过单位推荐和个人自荐方式征集,由松山湖文化资金办核定聘请。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松山湖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项目提出论证意见、参与文化专项资金申报项目的评审评估、为松山湖制定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提供咨询意见等。第三章 适用范围及额度

第十条 文化专项资金适用于在松山湖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单位),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不适用本办法。文化专项资金资助类型包括资助(含配套资助)、奖励和补贴三类。

第十一条 配套资助、奖励和补贴

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立项资助、奖励和补贴的文化产业项目,根据市财政给予资助、奖励和补贴的经费额度,专项资金按照1:1的比例给予配套资助、奖励和补贴(本办法其他条款另有规定的除外)。同一项目获得国家、省、市及松山湖各级财政资助、奖励和补贴总额不超过该项目总投资额的70%。第十二条 资助对象与额度

(一)重点文化企业资助

1、对经认定的松山湖重点文化企业,给予原创研发项目启动资金资助,每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该项目预算总投资额的20%,原则上最高不超过50万元。

2、对经认定的松山湖重点文化企业,给予原创研发成果产业化及市场推广项目资助,每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该项目预算总投资额的30%,原则上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二)原创动漫游戏项目前期资助

1、对在松山湖立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原创动画剧本和样片,择优予以前期资助,资助额为项目实际到位投资额的5%至15%,原则上最高不超过50万元。享受本条第一款重点文化企业原创研发资助的项目不再享受本项资助。

2、对重点文化企业已立项并投入制作的原创动画片,如与省级以上电视台(含)签订正式播出合同,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管委会批准,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播出奖励标准,给予提前支付不超过50%的播出奖励资金,其余部分在动画片播出后发放。对未按合同播出动画片的企业,收回已拨付的奖励资金。

(三)动漫游戏原创题材创业资助

对自带动漫游戏原创题材来松山湖创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创业资金资助,资助额度不超过20万元。享受本条第一款重点文化企业原创研发资助的项目不再享受本项资助。

(四)动漫原创版权登记资助

鼓励动漫原创企业积极进行版权登记,对成功登记动漫原创版权的原创设计机构和企业,版权登记实行全额资助。

(五)动漫衍生产品研发设计机构资助

鼓励动漫企业设立衍生产品研发设计机构,对利用自有原创动漫版权或经授权使用的动漫版权从事动漫衍生产品研发的专业研发设计机构(包括动漫原创企业内设研发设计中心),按研发设计机构投资额20%给予资助,最多不超过100万元。

(六)管委会确定的其他资助项目。第十三条 奖励对象与额度

(一)原创动画电视作品播出奖励

对经批准播出的原创动画电视作品,给予以下奖励:

1、原创动画作品在中央台首播的,二维动画每分钟奖励2000元,三维动画每分钟奖励3000元,最高奖励不超过300万元。收视率在该频道排名前10位的,每分钟在以上标准基础上再奖励1000元,最高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2、原创动画作品在省级电视台首播的,二维动画每分钟奖励1000元,三维动画每分钟奖励2000元,最高奖励不超过200万元。收视率在该频道排名前10位的,每分钟在以上标准基础上再奖励1000元,最高奖励不超过50万元。

3、原创动画作品在地级市电视台首播的,二维动画每分钟奖励500元,三维动画每分钟奖励1000元,最高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4、原创动画作品在境外有影响的电视台首播的,二维动画每分钟奖励2500元,三维动画每分钟奖励3500元,最高奖励不超过300万元。

(二)原创动画电影公映奖励

动漫企业在东莞市申报、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制作发行并公映的原创动画电影,按照制作成本的10%—15%给予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200万元。

(三)原创动漫作品发行奖励

动漫企业出版发行的原创动漫作品,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管委会批准,按其销售收入的5%—10%给予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四)原创游戏产品上线奖励

企业创作游戏作品题材经审核通过,游戏正式上线运行后,对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游戏产品,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

(五)动漫游戏获奖奖励

1、获得国际性重大奖项的动漫游戏原创作品,根据其获奖等级一次性奖励100万元至200万元;获得国家级政府类重大奖项的动漫游戏原创作品,根据其获奖等级一次性奖励50万至100万元;获得省级重大奖项的动漫游戏原创作品,动画电影一次性奖励50万元,其他作品一次性奖励30万元;获得东莞市级重大奖项的动漫游戏原创作品,一次性奖励10万元。

2、被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为优先播出的优秀动画片,一次性奖励10万元。

3、对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举办的“五个一工程”奖项的原创动画和游戏作品,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

(六)原创作品版权授权奖励

鼓励动漫企业积极开展原创作品版权授权业务,按照原创企业衍生产品授权收益的5%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七)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奖励

鼓励利用动漫形象开发设计动漫衍生产品,每年奖励10个优秀动漫形象系列衍生产品,奖励额度从2万元到10万元不等。

(八)动漫衍生产品获奖奖励

获得国际性重大设计奖项的动漫衍生产品,根据其获奖等级一次性奖励20万元至50万元;获得国家级政府类重大设计奖项的动漫衍生产品,根据其获奖等级一次性奖励10万至20万元;获得省级重大设计奖项的动漫衍生产品一次性奖励2至10万元;获得东莞市级重大设计奖项的动漫衍生产品,一次性奖励2万元。

(九)大型骨干动漫企业奖励

对企业纳税营业收入连续3年超过5000万元的大型骨干动漫企业,按照企业3年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额松山湖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300万元。

(十)管委会设立的其他奖励项目。第十四条 补贴对象与额度

(一)租房补贴

进驻松山湖的文化企业(单位)可以享受以下房租补贴,但必须严格遵守房屋租赁协议,不得将房屋转租或作为其他用途。

1、对新设立(或新引进)的文化企业(单位),给予500平方米以内办公用房第一年房租30元/平方米·月、第二年房租24/平方米·月、第三年房租15元/平方米·月的房租补贴。

2、对新设立(或新引进)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从设立(或引进)起,给予三年1000平方米以内30元/平方米·月的房租补贴。

3、对新迁入(或新设立)的文化产业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从迁入(或新设立)起,给予三年100平方米以内30元/平方米·月的房租补贴。

(二)担保费补助和贷款贴息

1、文化企业因启动原创研发项目、原创研发成果产业化及市场推广,向银行借贷资金的,按照实际支付的贷款担保费用和贷款利息给予50%的担保费补助和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费补助和贷款贴息最长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每个企业每年贷款担保费补助和贷款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2、文化企业因向动漫原创企业购买版权、开发生产衍生产品购置新设备,向银行借贷资金的, 按照实际支付的贷款担保费用和贷款利息给予50%的担保费补助和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费补助和贷款贴息最长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每个企业每年贷款担保费补助和贷款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三)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补贴

经管委会批准立项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按照“建设方投资为主、专项资金扶持为辅”的原则,在建设方落实资金来源后,给予每个项目不超过该项目实际总投资30%的补贴,每个项目补贴金额原则上最高不超过600万元。

(四)使用公共服务平台补贴

园区文化企业使用经管委会认定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原创设计和作品制作,按照实际使用费的一定比例对文化企业给予补贴,最高补贴比例为80%。

(五)参加文化活动补贴

园区文化企业参加园区组织的国内外文化产业相关活动、会议、培训,在园区举办或承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根据实际发生金额对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具体补贴比例由松山湖文化资金办确定。园区文化企业参与园区以外单位组织的文化产业相关活动,经由松山湖文化资金办批准,根据实际发生金额对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上述活动每次补贴最高不超过5万元。园区文化企业参加国家、省、市、园区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或认可的国内外展会,给予报销50%的费用,每次最高报销5万元,每年报销次数不超过两次。

(六)管委会规定的其他补贴项目。

第十五条 已获得松山湖其他专项资金资助、奖励和补贴的项目原则上不再重复资助、奖励和补贴。

第十六条 对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的文化产业项目,由企业向松山湖文化资金办提出申请,报管委会批准后,采用“一企一策”予以扶持。

第十七条 同一企业(单位)获得同一类别不同级别立项或认定的,文化专项资金对其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奖励、资助。低等次向高等次升级的,对差额部分予以奖励、资助。第四章 评审与审批

第十八条 支出50万元以上的项目属于重大项目,由管委会审批;支出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项目属于一般性项目,由松山湖文化资金办负责审批。

第十九条 文化专项资金采用申报与项目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申报程序由松山湖文化资金办制定申报指南。第二十条 松山湖文化资金办在接收到申报材料之后5个工作日内对申报材料、申报资格等进行初审,并根据审批权限审批。

第二十一条 所有获批项目或企业(单位)都必须经过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由管委会向文化专项资金托管部门下达资金拨付通知。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松山湖文化资金办定期或不定期对已拨付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每年年初由管委会审计机构对上文化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告管委会。

第二十三条 文化专项资金使用必须坚持严格审批,严格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不按规定使用文化专项资金等行为,可视情节轻重采取通报、撤销资助项目、追缴资助资金、3年内取消申请资格等处理,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427号令)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文化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 附则

篇3:东莞文化产业

何为文化产业?学术界说法较多, 但目前尚未出现一个较为权威、学界认同度较高的定义。不过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文化产业的几个主要特征:一是文化产业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二是文化产业不是文化事业, 是具有市场属性的经营活动;三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内在的文化价值, 而非物质载体;四是文化产业包含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相关过程;五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文化的创造性应用;六是文化产业满足的是人的精神情感文化需求, 提供的是文化体验。

纵观全球诸多发达国家和城市, 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成为了主导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在第二产业仍占据经济主力, 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广东省东莞市, 发展文化产业已被当地政府提上日程。东莞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 支持东莞经济的制造业开始面临利润降低、人力成本升高、产能过剩、增长放缓等现实问题, 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优化及转型升级, 在此背景下, 发展文化产业无疑是明智且可行的选择。但文化产业是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集群, 对“制造名城”东莞而言, 其产业环境是否对利于发展文化产业?本文试图用PEST工具来探索答案。

PEST分析是产业经济学中用来检阅产业外部环境的方法。产业外部环境是指产业所处的宏观环境, 是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 一般包含政策 (Political) 、经济 (Economic) 、社会 (Society) 和技术 (Technological) 四大要素。

一、政策环境 (P)

文化产业是一个属性特殊的产业类型, 具有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二重性, 需要同时服从文化的逻辑与市场的逻辑, 同时亦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外部性、公共性、系统性强等特征。因此, 政策环境特别是产业政策对于文化产业而言, 相比普通产业, 尤为重要。目前,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东莞市的重要决策和经济举措, 政府管理部门为此制定颁布了相关条例办法以扶持文化产业成长。

早在2001年, 东莞就将文化新城确立为重要的城市定位。2004年9月, 东莞市文化局推出了《东莞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和《东莞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实施方案》, 提出要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三大城市文化品牌, 后来又提出了“音乐剧之都”的概念, 变成了“三城一都”建设。

2009年,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颁布了《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工作方案》, 指出力争到2020年,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东莞生产总值的8%;力争至2012年有1家文化企业在国内上市, 2020年有多家文化企业实现上市, 要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2010年东莞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 该纲要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总目标:到201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 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超过8%。

2011年, 东莞市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并决心“培养新兴文化产业, 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提高广电传媒、印刷出版……产业发展水平, 增强整体竞争力”, “发展壮大网络、手机等新兴传播载体, 提升新兴媒体的传播能力”。

2012年, 东莞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分别从财政、税收、投融资、工商管理、土地、人才等方面提出了扶持意见, 并决心在“‘十二五’期间, 从每年10亿元的“文化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 统筹安排16亿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市级及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 (基地) 、重点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上述政策法规体现了东莞市政府部门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态度。可见, 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较为优良, 政府部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便利并专项投入扶植发展, 对文化产业的成长壮大十分有利。

二、经济环境 (E)

西方发达国家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能够提升制造业, 增加产品附加值, 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改善经济环境。实际上, 经济环境的优良与否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甚至起着决定作用, 因为文化产业的繁荣离不开特定的资源投入及特定的文化消费能力。可以说, 经济环境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是一种正相关性的关系。

总体而言, 东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东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同级别城市前列, GDP、财政收入、可支配财力等一直处于增长之中, 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 常年居全国前列, 如图1、图2所示。在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2014》中, 东莞在289个城市中综合经济竞争力位居第12名, 全域城市竞争力位居全国第4名;在由标准排名研究院联合《投资时报》和凤凰网推出的《2014年中国城市财力50强排行榜》中, 东莞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5.2亿排名第28, 比2013年上升2位。

东莞市的产业结构处在调整优化之中。如图3所示, 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占据了东莞产业的绝对主力, 且相差不多。不过公开数据表明, 近几年东莞整体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增速较第二产业明显加快, 这也是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方向和发展趋势。

综上可知, 东莞文化产业所处的经济环境较为优良, 其发展所须的资源投入及消费市场依靠地方财力及地方消费能力皆可得到满足, 且与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相辅相成。显然, 东莞经济环境对于发展文化产业而言十分有利。

三、社会环境 (S)

东莞是一个年轻的城市, 撤县设市 (地级) 也仅27年, 在改革开放之后借助外来资本迅速崛起, 不到30年时间完成从农业县到现代工业城市的蜕变, 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东莞模式, 名噪一时。这种超常规发展被认为是中国近30年发展方式的缩影。不过虽然达到了经济繁荣之目的, 但也出现了不少困扰和问题, 这集中体现在东莞目前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上。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而言, 东莞社会环境利弊兼有。

东莞市人口规模常年位居同级别城市前列, 外来人口居多, 人口结构呈现“倒挂式”特征。公开数据表明, 截止2013年末, 东莞市常住人口831.66万, 其中户籍人口仅188.93万, 非户籍人口占总体人口的比例为77%, 人口流动较为频繁。

东莞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特征。公开资料表明, 按照户籍人口来计算, 东莞已达到老龄化社会标准;但按照常住人口来计算, 东莞的人口年龄结构则显得十分年轻化:15-64岁的人口占据了绝对主力, 达89.49%, 离老龄化社会标准还很远。

东莞人口教育程度以中等为主。统计数据表明, 东莞市常住人口中, 按照学历来计算, 高中、初中、小学学历占比达90%之多, 大学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为7%左右, 虽相比省内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差异较为明显, 但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强于同级别城市。

东莞文化娱乐基础设施较为发达。近几年, 东莞市继续推进“三城一都建设”, 与之配套的文化站 (33) 、文化广场 (约769) 、农家书屋 (约589) 、公共图书馆 (629) 、博物馆 (31) 、艺术表演场所 (13) 、电影放映单位 (66) 等基础设施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均居同级别城市前列, 甚至超过某些省会城市。如世界级玉兰大剧院、CBA中心馆和三支国家级篮球队、第一个国家级唯美陶瓷博物馆、5个国家级会展、新型文化园林粤晖园等均达到全国甚至世界先进水平。

东莞在国内城市形象不佳, 负面形象较多。东莞尽管有着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 但长期以来东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管理工作薄弱且对外传播不善, 导致东莞背上了如“性都”“文化沙漠”之类的负面称号, 甚至到了“谈‘莞’色变”的程度。这与之前东莞文化产业不发达, 文化传播力较差等不无关系。

东莞市重视教育, 基础教育较为扎实, 但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创新人才培养乏力, 与城市经济地位不相符合。数据表明, 在人均教育支出方面, 东莞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名, 可见对教育投入之大。但与产业发展及知识创新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却发展平平, 尽管目前东莞有6所普通高等院校, 直属东莞市的有2所, 但没有一所能够叫得响, 甚至在省内也不如汕头、湛江等其他珠三角城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 虽有所建树, 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来讲, 都未能真正满足东莞本土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求, 导致对外来人才依赖很大, 使东莞在转型升级, 发展知识经济文化产业上缺乏足够且持续的人才供给, 后劲稍显不足。

四、技术环境 (T)

东莞市注重良好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环境的营造,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正逐渐成为东莞的新城市精神。作为广东省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东莞市提出了“突出政府引导, 优化创新驱动政策环境”等“六个突出”的核心战略, 旨在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从而推动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东莞市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活动日趋活跃, R&D单位、项目、人员及经费均呈现增长趋势。数据表明, 截止2013年末, 东莞市有开展R&D活动的单位1489个, R&D项目数4846个, R&D活动人员6.08万人, R&D经费支出总额109.93亿元, 均比上年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其中R&D经费占GDP比例为2.00%, 标志着东莞开始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东莞市重视创新平台的引进和建设工作。通过实施“科技东莞”工程, 东莞市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 已初步形成了由松山湖国家高新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专业镇创新平台、企业研发中心等多层次平台组建的创新体系。公开资料显示, 从引进第一家创新平台开始 (2005) , 至2013年末, 东莞累计投入20多亿元, 建设了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华南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等16个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东莞市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走在前列。公开资料表明, 在4G通信网络技术、3D打印、智能工业机器人、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等新兴产业领域, 东莞市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以新产业技术突破及应用推进产业发展;在传统产业领域, 东莞市亦通过实施“机器换人”计划,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等, 积极推进智能环保节能新技术应用, 改造传统产业, 推进产业升级。

东莞市知识产权保护及转化工作成绩不俗。近几年, 东莞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先后牵头成立了专利运营有限公司、科技金融产业信息共享平台、东莞市技术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等单位和组织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工作。2013年9月, 东莞以全国地级市评分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 成为广东省内继广州、深圳后第三个获得此称号的城市, 也是目前广东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总体而言, 东莞市政府对知识与科技创新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远在同级别城市之上, 技术环境相对优良, 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福布斯2014年末发布的“2014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上, 东莞居第11位。自2010年, 东莞已连续5次入选此榜单, 且排名较为靠前。

综上可知, 东莞市文化产业整体而言面临着一个相对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支持, 政策有利;经济活跃, 财力雄厚且扶持力度较大;创新氛围浓厚, 知识产权保护相对得力;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配套设施较为齐全;文化产业市场需求旺盛, 需求规模较为庞大且具有较强的文化消费能力;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契合东莞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二者相辅相成, 且是大势所趋。

但通过分析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 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之处。宏观来看, 东莞地处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之间, 形成了“洼地”, 但并没带来所谓的“洼地效应”, 反而成了“人才洼地”“高端产业洼地”“传播力洼地”, 这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极为不利, 特别是创意性人才的匮乏, 将会对文化产业产生致命性影响, 如何吸引或自主培养人才, 这是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回到自身, 虽然东莞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文化产业环境, 由于缺乏强势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 传播能力较差, 导致外界对东莞所知甚少, 形成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容易造成“刻板印象”, 且易被妖魔化和边缘化;除此之外, 东莞文化产业发展时还面临着政府力量过于强大的问题, 政府扶植虽有利于产业起步, 但行政势能一旦形成, 就会遏制市场调节能力, 导致民营资本与社会力量难以涉足, 造成不利后果, 应兼顾文化规律和市场规律, 使二者有机融合, 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曾贵.基于文献综述的文化产业概念反思[J].创新, 2010 (5)

[2]李思屈.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第1版

[3]陈少峰, 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

[4]彭翊.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6月第1版

篇4:东莞产业升级困局

郑叶明是东莞市寮步镇一家拥有近千员工鞋厂的老板。该不该把鞋厂办下去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几个月,最后他费尽心思动用亲戚朋友的各种关系,找到一个信用担保公司为他的鞋厂担保,向银行贷到一笔600万元的周转资金,用以缓解资金紧缺之急——这一数字几乎是他鞋厂的全年利润。

据东莞一家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多,东莞有近2000家鞋企倒闭。

这么多企业倒闭无疑是东莞市执政者不愿看到的状况。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在不久之前的一次会议上说:“东莞产业升级,不是要搞死企业。”然而,事实上近年来当地企业的大量“死亡”,已经超出了执政者的预想。

东莞是全球最有名的“制造工厂”。20多年前,东莞引入加工贸易产业,形成了后来令东莞人自豪的“东莞模式”,一度成为国内其他地区学习的榜样。然而,近10多年来,“东莞模式”被广为批判,“血汗工厂”、治安、环境等成为“东莞模式”引起争议的焦点。东莞的执政者也开始反省,新世纪开始,他们提出产业升级,力图打造一个新的东莞。

然而,产业升级的主体——企业老板郑叶明们至今都说不清楚产业升级怎么升,甚至连基层的许多官员也难以说得清楚。

从东莞的整体来看,近10年的升级之路之后,加工贸易业仍然占了绝大部分经济份额,这些企业仍然以接订单的方式生存。东莞市科创投资院院长林江说:“加工贸易型企业愿意升级的只有少部分,而这少部分企业中升级成功的少之又少。”

鞋企之殇

近年来,东莞加工贸易型企业的倒闭之潮就没有中断过。然而,无论是企业老板还是当地政府,似乎都对扭转这种趋势显得有心无力。

东莞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制鞋行业只是因为人民币升值等因素而被推到了倒闭的最前列,东莞的绝大部分企业仍然面临着和鞋厂相同的命运,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抗风险能力低等共同点把它们归到了同一类。“如果自身没有改变,他们迟早会和制鞋企业一样面临困境。”东莞一家媒体的总编说。

郑叶明说:“就拿倒闭的鞋企来说,如果有一笔周转资金,它可能就挺过来了。”然而,政府已经不会再像过去的20多年一样,利用政策给它提供这么一笔资金。银行也很清楚这个行业的不“景气”,也不会再轻易地把资金投入到它们身上。

东莞几乎所有鞋厂的产品都是外销,拿到来自香港或国外的订单,然后生产,转销欧美。简单的加工模式使它受制于国外市场,抗风险能力也很低,人民币升值更是让这些企业几乎无法承受。郑叶明说:“单是人民币升值这一项,每一双鞋的利润就减少了5%。”据东莞一家银行统计的数据显示,东莞这类鞋企的年销售利润是8%到9%。而新劳动法颁布、成本上涨等因素加速了鞋企的“死亡”。郑叶明表示,这些因素使鞋厂的利润比去年下降了差不多10个百分点。

从2007年开始,东莞很多鞋厂的工人就不断重复着这样的遭遇:今年4月底,虎门镇东莞双捷鞋业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收拾好他们的行装,准备另谋出路。然而他们无法立即离开,因为这家曾经拥有1600多名工人的工厂,在倒闭后,并没有管理者来支付工人的工资。一天前工厂忽然停工,在这之前工人没有获得任何消息。

东莞一家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多,东莞有近2000家鞋厂像虎门的这家鞋厂一样不光彩地“关闭”。此前有媒体报道,2007年前三个季度东莞倒闭了近千家鞋企。

企业的茫然

东莞拥有15000家加工贸易型的企业,被称为“世界工厂”,这些工厂几乎充斥了东莞的各个角落。林江说,“要升级就得靠这些企业去升。”他解释说,产业升级无非是企业提高技术和工艺,减少用工,或者打造自己的品牌。

“这些大家都知道,但具体操作却都不知道。”厚街一家家具厂的老板说。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老板在20年前,是东莞最普通的一个农民。像外界评价的一样,企业主对东莞已经提了多年的升级颇多怨言,认为当地政府操作不力。郑叶明说,“政府只是嘴巴上说,并没有具体的实际行动。连镇政府的很多官员都不知道怎么升级,更别说我们。既没有给我们进行怎么做内销、怎么做品牌的培训,也没有给我们提供往什么市场发展的信息。”

鄭叶明说,提产业升级这么多年了,但他想不起一项对企业产业升级非常有利的政策。

然而,林江对此的看法却不一样,他说:“当地政府确实在升级的具体实施上很茫然,但因为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市场方向,执政者无力指导每一个企业,路子还要企业自己去闯。”

但对东莞的很多企业来说,单靠自己还无法走上升级之路。如电子产业,塘厦镇沙湖工业区一家电子厂的总经理宁星说,电子行业和制鞋业不一样,东莞的电子产业是一个较完善的产业链,要升级,只有整个电子产业链升级,相关的厂家才有可能改进技术,减少用工。然而,谁能统领整个产业链?

面对这些情况,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尝试了。多年来的经营,使他们拥有一定的固定订单,接到单就加工,能让企业生存下去就生存下去。林江说,“他们不愿意去冒险,因为改进技术和做品牌都有风险,即使拥有资金,他们也宁愿投资地产或者酒店这样的行业。”

这样的思维成为东莞企业经营者的一种普遍心态。大朗镇一位经营毛织厂多年的老板说:“创品牌?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还是不要搞那些‘花哨’的东西。”这位老板年逾50,在东莞的加工贸易产业中打拼了近30年,成为富甲一方的企业家。近年他把他的部分资金投向房地产、酒店等行业,并没有试图让他的毛织厂变成一个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

利益较量

东引运河穿过东莞最繁华的莞城老区,这个当年用来灌溉而修的水利工程后来变成了一条排污沟,近20多年来从来没有变清澈过,乌黑的河水躺在瘦瘦的河底,散发着难闻的臭味。这是东莞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之一。

东莞近年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化过程和强大的财政支持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漂亮。虽然政府多次努力,东引运河的状况却无法改变,因为太多的企业需要它。东莞的研究者认为,在一些取舍上,有时候是难以抉择的。

据林江介绍,东莞有14000多家港台企业,它们几乎囊括了东莞大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几乎不受东莞政府控制。“要让它们升级,难上加难。”林江总结说。他对东莞的经济状况研究多年,认为东莞台商一贯作风是“关起门来做”,他们不允许工人离开工厂的围墙,不参与当地的公共设施建设,有自己的台商子弟学校,有台商协会,基本不融入大陆社会。“如果他们不了解大陆人的想法,也不跟大陆企业打交道,要它做内销和做品牌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林江说。

林江提到了升级的另外一个阻力,“其实东莞市政府对东莞产业升级是下了大决心的,然而镇政府这一级别的官员普遍不知道怎么开展,而且他们潜意识里也不希望这些企业减少用工。因为用工少了,镇上的餐饮、酒店等服务业就难以支撑。通过人口获得的财政收入也减少了。”

靠什么拉动升级?

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越来越稀缺的土地等资源、激烈的地区竞争,东莞早在2001年就开始建松山湖高新产业园区,后来又有了虎门港项目,一年前又规划了东部生态园区。东莞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对这些项目寄予了厚望,期望用莞城主城区、同沙、松山湖、东部生态园构成未来“大东莞”的中心城区。然而,即使是东莞人,现在也难以首肯三个被寄予厚望的产业园区所能产生的效果。

记者问松山湖产业园区的一个老板,这个产业园区对他的企业有什么帮助时,他说,什么帮助也没有,松山湖只是很漂亮,他甚至不了解他周边的企业在做什么,更别说与他们合作。

不久前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考察了松山湖产业园,当场质问东莞官员,“为什么松山湖环境这么好,高新项目却引不进来?”对东莞的产业升级,他表示,东莞如果今天不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林江把松山湖这种尴尬处境归结为定位问题,2001年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佟星把它定位为“招商对象主要针对世界级的大企业(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主、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主、以国内外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为主)”。而最近几年,松山湖的招商基本放弃了制造业,专门引进研发和服务项目。多年来招商情况的不理想,是迫使他们改变定位的主要原因。至今为止,松山湖产业园区不只在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上收获不多,即使在高科技方面,也只有国家中子、华为松山湖生产基地等寥寥数项。

对大多数东莞人而言,拥有出色的自然环境,“烧钱”打造的松山湖产业园区,成了他们节假日户外旅游、露营的胜地。

虎门港和东部生态园区都尚未完全投入使用,然而,人们所关心的仍然是它的定位问题。对东莞经济发展颇为关注的研究人员——林江们,仍然担心这两个项目的命运,或者说它在东莞升级中占据的角色。

篇5:东莞文化产业

内容提示:东莞集群的动态模式是有台湾接单(包括研发与运筹)、东莞生产加工、香港出口,其发展基础是对国际信息产业转移的承接口¨。

东莞是比较典型的卫星平台式集群模式。卫星平台式集群模式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是由共同的平台衍生而成的一种模式,集群内所有企业均是基于同一平台进行生产、研究与创新,不存在明显的价值链分工啪1。其中,平台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平台、研发平台以及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包括网络语运输等基础设施、公共实验室等,多由政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基础而组织建设的;研发平台主要由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的科研机构与高校等组成,通过这一平台,企业能够迅速的将科研成果转换成为新产品,有效的降低创新成本;服务平台分为生产性服务平台与生活性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是指咨询、金融保险服务等为集群内生产的正常运行提供的服务,生活性服务则是指为集群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如餐饮、酒店等服务。此外,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提到的“衍生”一词代表新企业的产生。

东莞集群是中国发展最早且比较成熟的信息产业集群。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台湾内部高技术产业结构的升级,大量的实力、财力相对较弱的台资IT企业迁移指东莞,随后,部分较大规模的企业也相继转移至东莞,同时,这些大企业的配套小工厂也陆续落户东莞,最终形成了产业集群。目前,东莞已然发展成为重要的电子零部件采购中心,九成以上的台式电脑零部件均可以在东莞采购齐全。

东莞集群的动态模式是有台湾接单(包括研发与运筹)、东莞生产加工、香港出口,其发展基础是对国际信息产业转移的承接口¨。这种集群模式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大的规模上、以较低的成本嫁接台湾信息产业的发展模式,通过企业间发达的网络化联系来实现十分灵活的生产协作,集群内各企业间相互配合,上下游联动,构成了典型的卫星平台式集群结构。

篇6:东莞文化产业

正装备水平越来越受食品生产厂家的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食品机械设备业的发展,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是食品行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主要基础。人们对食品的消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食品机械领域来说,不断增长的食品行业大大提高了食品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

食品机械企业应注意的是,国内市场严峻的经济形势及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自动化生产线的增长潜力。市场需求极大的促使中国食品机械制造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保持高速增长,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样可以带动自动化产品的飞速发展。

当前食品机械中推广应用的新技术主要有纳米技术、智能技术、膜分离技术、冷杀菌技术、挤压膨化技术等,其中纳米技术与智能技术在烘焙食品机械方面具备比较大的优势。纳米陶瓷有很好的耐磨性及韧性,可以用在制造刀具、包装食品机械的轴承及密封环上,可以用来提高它的耐蚀性和耐磨性,食品机械在经过多年的经营与发展,正由传统简单机械向自动化机械过度。

面对人口红利的渐失,食品加工企业对食品机械自动化生产线需求越来越多。市场需求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行业的技术升级,全新的具有智能化、自动化功能的食品机械机型将逐步替代传统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这是食品机械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其进行技术改革的终极目标。

东莞素有“世界工厂”之称,近年来,用工荒频现,制造业名城备受考验。今年6月,东莞首次提出“机器换人”战略,提出打造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和6—8个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增强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动力,引领企业升级。

国际模协秘书长、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认为,东莞机器人产业有望先做成规模优势,再形成性价比优势,市场还是很乐观的。

东莞市长袁宝成多次表示,面对日趋激烈的产业、劳动力竞争格局,实施“机器换人”对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竞争格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翟所领则呼吁政府加大对自动化的支持力度,弥补企业普遍存在的近三成的用工缺口,提升产业竞争力。

东莞市经信局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东莞已经聚集了200多家与机器人相关的企业,其中拥有专利的超过四成。去年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产值约14.53 亿人民币,整个智能装备产业产值则达200多亿,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在东莞崛起。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制造业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第一品牌。自2007年以来,拓斯达机械手产品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家电、家具、五金铸造等行业,可代替工人在及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完成搬运、装配、上下料取件、打磨、抛光等工作。不仅将工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为企业节约成本。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整体自动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尤其在汽车制造、家电、光电、连接器和通讯行业有多年的丰富经验。

上一篇:生产技术部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学习段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