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用户论文范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数字化用户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和高校加大投入,高校数字化校园基本都建设完成,取得跨越式发展,但数字化校园普遍存在投入效益和使用率较低的问题。基于用户体验视角提出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具体策略,有利于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深入,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效益。

第一篇:数字化用户论文范文

数字档案用户隐私风险与防控策略

摘要:满足数字档案用户信息利用需求、保障数字档案用户隐私安全,是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的根本目标和内在要求。文章首先阐述了数字档案用户隐私含义及类型,指出隐私风险的客观存在会对用户隐私权益、用户粘度、档案信息生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分析当前档案用户隐私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有效管理与规避数字档案用户隐私风险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数字档案用户;隐私保护;风险管理;防控策略

分类号:G273.5

Privacy Risk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Digital Archives Users

Nie Yunxia, Mou Shengnan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31)

大數据与互联网时代,用户在获得技术进步红利的同时,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隐私泄露风险。《2019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统计报告》指出:个人信息保护成为网民最关注的问题,37.4%的用户认为,网络个人信息泄露出现频率较高;58.75%的用户都表示曾遭到个人隐私侵犯。[1]《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显示:超九成民众对个人信息安全表示担忧。[2]可见,用户隐私泄露已成为民众的关注焦点和组织机构亟待解决的难题。

基于此,笔者以“档案+个人隐私”“档案+个人信息”“档案+个人数据”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6月12日)。从检索结果看,档案界关于用户隐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隐私政策维度。支凤稳将国内外档案网站隐私政策进行对比研究,提出统一隐私政策名称、完善隐私政策内容、健全隐私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议。[3]二是隐私立法维度。李萌等基于数字档案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与问题,提出健全隐私保护法律、法规制度、规章的意见。[4]三是信息保护体系建设维度。聂云霞、黄文琼论述了数字档案用户信息的特点、管理现状及缘由,从法律、技术、用户、预防新型档案传播风险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5]综上,现阶段大多研究都是从某一角度出发观照用户隐私问题,但对数字档案用户隐私管理及防控机制在系统性、深度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数字档案用户隐私问题既关系数字档案用户信息安全及相关权益的维护,也关系到数字档案信息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数字档案资源生态安全体系的全面构建。鉴于此,笔者在前期文献分析与网络调研的基础上,试图阐述当前数字档案用户信息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隐私风险及管理现状,拟探讨有效规避用户隐私风险的策略,旨在为数字档案用户隐私保护提供参考意见。

1数字档案用户隐私风险含义与类型

1.1数字档案用户隐私

“隐私,是指不愿告人或不为人知的事情。隐私权就是个人信息、个人私事和个人领域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6]文章指档案用户信息不受侵犯的权利。数字档案用户是指通过授权,允许在一定权限内访问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以及接受其相关服务的合法用户。[7]因而,数字档案用户隐私即用户认为是敏感的、具有私密性的信息,除档案中包含的个人记录外,还包含用户在利用数字档案资源、接受数字档案服务时产生的一切与用户有关的信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一是用户注册信息,包括在数字档案馆、档案网站、APP注册时填写的姓名、身份证号、年龄、籍贯等身份信息与学历、职业等背景信息;二是用户日志信息,指在档案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产生的如查档路径选择、调卷阅览需求、IP地址等信息;三是用户反馈信息,如问卷调查结果、转发量、阅读量等。

1.2数字档案用户隐私风险类型

《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ISO/IEC 31000)将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其中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特征,指对事件及其结果或可能性相关信息的缺失或一种片面了解的状态。[8]这种不确定性可分为内生不确定性与外生不确定性,前者指由于个人知识、经验、精神和心理状态差异导致的风险感知不同,后者指外在环境因素导致的风险程度变化。[9]据此,笔者将数字档案用户隐私风险定义为: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不确定性对隐私安全造成的影响,并把隐私风险类型划归纳为以下四种:

(1)许可无效风险

“告知—许可”制度指信息采集者以“隐私声明”“服务协议”等形式事先告知用户个人信息的采集范围、方式、目的、违约惩罚等,用户在阅读声明作出同意后方可继续采集。而据企鹅智酷发布的《中国网民个人隐私状况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仅16.1%的网民会仔细阅读注册前提交的“条款协议”,大体浏览的受访者和直接勾选同意的受访者均占据四成以上。[10]另据学者孙大东对国内70个档案网站的调研显示:仅有12.86%设有隐私声明,且存在公开性较差、全面性不够、科学性缺乏的问题,档案用户隐私声明往往没有发挥其应有效用。[11]

(2)通知意外风险

目前,用户数据被多次挖掘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档案馆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聚类、关联、可视化来勾勒用户画像,而用户对此可能毫不知情;又如,5G+AI大背景下可穿戴设备,VR、AR等泛智能终端技术的应用意味着档案用户可能面临新的潜在隐私风险威胁;再如,为了提升用户数据的价值总量和数据可用性,档案馆可能会与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而未专门告知用户并征得同意。

(3)安全漏洞风险

用户数据管理系统的技术保障不力是导致隐私泄露的主要根源,其安全威胁表现在:一是系统设计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如身份管理、访问控制等。据报道:Facebook有约100名开发者被允许访问本不该访问的用户个人信息;[12]二是受限于数据安全保护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用于隐私保护的数据脱敏、加密、匿名化等技术还无法完全应对复杂的网络攻击形势;三是不法分子利用系统本身的漏洞,以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用户隐私信息。

(4)操作失误风险

用户隐私安全策略的实施依赖于人的管理,因而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管理人员隐私风险意识薄弱、操作不规范、利益驱动非法贩卖用户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再而,用户隐私保护涉及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知识背景,档案人员可能无法有效感知用户隐私风险,进而开展对用户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层的操作失误会导致数字档案服务系统的层层安全措施形同虚设,极易造成个人隐私信息流出。

2数字档案用户隐私风险存在的影响

2.1侵犯档案用户合法权益

法律规定:隐私权作为一项具体人格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13]数字档案用户隐私属于个人的一项人格权利与数据资产,隐私滥用会给私人生活安宁和名誉带来困扰,甚至造成经济损失、人身伤害。档案馆在挖掘用户信息后,根据用户需求推送档案信息和服务,而事实上,过度的档案信息推送对于部分档案用户而言,却是不同程度地侵犯了其信息“安宁权”。此外,檔案用户隐私若被第三方机构非法利用,实施定向投放广告、商业信息等行为,也将会给档案用户造成不必要的烦恼和损失。

2.2削弱数字档案用户粘度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档案用户数据挖掘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档案馆了解用户的档案意识强弱、兴趣爱好、研究领域,进而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档案资源与服务。但档案馆不能一味追求用户信息最大限度的利用,因为隐私泄露可能会使用户就是否继续接受档案服务产生顾虑和担忧,从而导致档案服务平台回访、交互等用户粘度问题日益突出。长此以往,用户对档案信息服务的参与程度、忠诚度降低,档案馆公众服务认知度与用户满意度亦随之而降,所以在未来,如何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也将成为制约档案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3破坏数字档案信息生态

美国学者Nardi和O’Day将自然生态概念引入信息领域,提出了信息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出它是在特定环境里由人、信息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14]信息生态系统中各组成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信息人侵犯用户隐私将引发数字档案原有信息生态系统失衡。鉴于此,所有信息人都应意识到,只有在用户隐私获得适当保护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培植档案用户的信任,档案用户方能放心提供其个人信息,数字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内用户信息的采集、利用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有效规避用户隐私风险是营造良好档案信息生态、维持档案信息生态平衡的必然选择。

2.4冲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数字档案隐私保护事关用户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信用体系的推进。档案馆在与信用机构交换、共享用户数据时,各领域的用户数据库可以被链接,一旦用户隐私由于操作失误、黑客攻击、技术保障不力等因素而泄露,则会放大用户数据的隐私风险。这样一来,公民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失望感与不信任感自然会增加,对社会信用体系客观性、公正性与权威性的争议无疑会加大,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构的重要参与者——档案部门的公信力也会受到削弱。

3我国数字档案用户隐私管理现状

3.1用户隐私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但保护能力和维权意识不足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档案用户隐私保护意识较以往显著增强,但保护能力、维权意识仍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具有隐私保护意识但很少采取行动的“隐私悖论”状态。通常档案用户为节省阅读时间或为换取产品使用便利,在并未认真阅读隐私条款的情况下,盲目信任隐私条款,主动披露个人信息,在遭到隐私泄露后,用户也很少有所行动。据《报告》披露: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但仅有12%的公民在发现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后会向相关机构举报、投诉。[15]此外,我国大部分档案网站未依法披露隐私政策,这也反映了档案领域长期以来更关注档案信息安全防范,而在数字档案用户隐私管理上相对滞后的事实。由此说明,档案用户与档案工作者在保护隐私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行动方面还尤为欠缺。

3.2隐私保护法律体系渐趋完善,但亟待专门化和精细化

目前我国已有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和200部规章制度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主体,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多部法规配套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体系。[16]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以“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专章方式,对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原则、定义和外延、信息主体权利、信息处理者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信息保护责任等问题作出规定,正式开启了我国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民法典》保护的新时代。[17]更值得期待的是,在《民法典》审议发布的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已列入立法计划。可以说,这是我国隐私法律建设的巨大飞跃,但在今后仍待进一步专门化和精细化。在档案行业法规方面,2020年最新修订的《档案法》仍未提及数字环境下用户数据的隐私管理,配套隐私管理机制、隐私事后救济等标准和规范更是无足谈起,这说明数字档案用户行为隐私保护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3.3隐私保护技术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

目前档案用户隐私保护技术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面对一些新的网络攻击形势、数据应用场景和隐私保护需求时,现有技术风险防控能力仍略显不足。数据存储方面,保障用户数据库安全的防火墙技术在面对外部攻击时显得力不从心;数据处理方面,单一数据环境下,管理者通常借助数据模糊化、匿名化、加密处理等常见数据脱敏处理策略来防止信息泄露,但大数据多样性带来的多源数据融合与数据间的交叉验证,已使得传统的模糊化与匿名化技术所能发挥的作用受限。[18]此外,一些档案信息化项目大多实行外包,其系统功能设计也将直接影响到对用户隐私风险的识别能力。

3.4档案开放隐私管理成效显著,但用户行为隐私管理相对滞后

得益于完备的档案开放隐私保护法律,档案开放隐私管理成效显著,但用户行为隐私管理相对滞后,体现在:一是政府层面未设置专门的隐私监管机构,其他相关机构重复执法、监管职责不清、监管缺位问题并存;二是缺少统一的档案用户隐私监管标准,难以对档案用户隐私利用不当行为形成威慑力,行业自律性欠缺;三是档案用户行为隐私保护观念仍停留在“亡羊补牢”式的事后救济状态上,还未能针对自身业务需求及用户自身特性建立科学的事前隐私管理机制。总体而言,档案馆风险应对滞后、风险防控能力不足、预警缺失都将导致在数字档案用户隐私保护实践中的被动。

4数字档案用户隐私风险防控策略

4.1落实档案用户隐私教育,实施隐私风险感知研究

对数字档案用户隐私的有效保護,需以提升用户隐私保护意识与能力为基础,从根源处避免隐私泄露的可能性。风险感知是个体对存在于外界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强调个体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获得的经验对个体认知的影响。[19]数字档案用户隐私风险感知是用户风险感知的一种具体应用情境,即用户在接受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过程中对可能遭遇的隐私泄露、篡改或滥用等潜在损失的主观感知。为提高档案用户隐私风险感知意识,从教育部门到档案部门都应加强隐私教育力度。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基础教育中信息学科的重视,从小培养公民的隐私意识和信息保护观念;工信部门应充分利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公民隐私保护氛围;档案馆可通过讲座和海报宣传或将隐私保护教育课程、隐私风险感知测评模块嵌入档案网站、APP、数字档案馆平台以落实好用户隐私教育,同时,档案馆还应建立对用户风险感知的调查机制,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调研方法研究用户隐私心态,为档案用户隐私评估与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4.2健全国家隐私法律保护体系,细化档案行业隐私保护规范

从两会期间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的出台来看,我国隐私保护的法律体系正逐步趋于完善。但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制订了个人隐私保护法律,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美国的《消费者数据隐私保护法案》、德国的《联邦数据保护法》等,由此看出,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隐私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因此在个人隐私保护法规体系建设上,我国应在合理借鉴国际隐私立法先进经验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完善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律体系。立法者更应看到,一些法规仍更侧重于事后救济,因此建议在后续《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法》的修订中突出场景导向、风险评估等新理念、新思路,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个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并设立专门的个人信息管理机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制定隐私保护法律配套的风险管理制度,为组织隐私风险管理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模板和样本。

同时,档案行业应自觉履行保护用户隐私的法定义务,建立健全本行业隐私法律规范。首先,《档案法》作为档案领域的根本法,对档案事业发展具有标杆性的引领作用,因此,在未来数字档案用户规模扩大的趋势下,应考虑将用户行为隐私管理纳入其中;其次,在贯彻落实国家立法层面的《民法典》及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法》前提下,结合档案业务需求,制定有关档案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档案用户隐私章程等的行业规范,平衡好档案精准服务与用户数据隐私安全之间的需求;最后,应加大对部分档案馆未依法披露隐私政策的监督及处罚力度,并要求隐私条款要兼顾用户的理解水平,最好置于档案服务平台主页处的显著位置,便于用户访问与查阅。

4.3加大隐私保护技术投入,提升系统风险识别能力

技术控制贯穿用户信息流通的整个过程,对有效保障个人隐私安全至关重要。一方面,应加大对信息安全技术的投入力度,为研发个人信息保护技术提供资金保障。除国家层面加大对个人隐私保护技术的资金投入外,国家档案局在科技项目评审中,也可适当倾斜于数字档案用户隐私保护技术的立项,以项目促研究、以项目推动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在完善数据脱敏、匿名化、加密技术等技术基础上,适度引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智能化推荐模型,根据档案工作者预设的风险感知模型自动做出合理判断,减少因风险不确定性造成的潜在损失,尤其以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去中心化、时序数据、集体维护、可编程和安全可信等特点,刚好可用于满足隐私数据的完整性、可限制性以及可审计性等数据安全需求,实现个人信息所有权、使用权、监管权的分离。[20]

4.4引入隐私风险管理理念,构建常态化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指在成本约束条件下,将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发生后果降低到最低程度,管理活动包括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计划。[21]该管理模式以隐私风险保护作为衡量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指标,根据具体场景中的风险评估结果采取差异化保障措施,变信息处理前的静态合规遵循为信息使用中的动态风险控制。[22]为将档案用户隐私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档案馆有必要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嵌入到用户隐私保护过程。这首先要求档案人员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对此,可定期开设隐私风险管理的培训课程,把对风险管理知识的考察作为档案工作者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强化档案工作者对用户数据从采集、存储、分析、利用、共享全过程的隐私风险认知意识。同时,为构建好常态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应设立专门的隐私管理部门并配备隐私保护专员,承担隐私风险识别、评估、隐私教育培训、隐私纠纷处理等职位,为隐私风险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提供组织保证。档案馆还应建立隐私风险评估机制来作为落实与量化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提前预测到数据处理对个体权利的影响,形成隐私风险评估报告,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蕴藏的潜在损失。[23]另外,完善严格的问责惩罚制度,明确隐私管理工作主体责任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5结语

随着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与社会档案意识的增强,未来数字档案用户规模必然进一步扩大,因此用户隐私保护更值得重视。隐私保护涉及众多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档案行业既要充分借鉴其他行业隐私保护经验,也要结合自身业务需求与用户特点,构建合理有效的数字档案用户隐私保护机制,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本文系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数字档案用户信息安全研究”(项目编号:TQ191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2019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统计报告》[EB/ OL].[2020-06-12].http://www.199it.com/archives/944906.html.

[2]《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EB/ OL].[2020-06-12].https://www.pishu.cn/zxzx/xwdt/544147.shtml.

[3]支鳳稳,徐鼐彦,姚妩媚.国内外档案网站隐私政策比较研究[J].浙江档案,2019(12):29-31.

[4]李萌.数字档案馆用户隐私权的问题规避与法律保护[J].浙江档案,2019(11):36-37.

[5]聂云霞,黄文琼.数字档案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困境与解决思路[J].档案学研究,2019(1):75-79.

[6]刘凯湘.民法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9.

[7]唐艳芳.基于数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用户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6(4):42-45.

[8]《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EB/OL].[2020-06-12]. http://www.biaozhun8.cn/biaozhun174766/.

[9]张剑.信息安全风险管理[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3.

[10]中国网民个人隐私状况调查报告[EB/OL].[2020-06-12].https://new.qq.com/omn/20180818/20180818a09v7r.html.

[11]孙大东,张欢笑.我国档案网站隐私政策调查研究[J].档案管理,2018(6):65-68.

[12]张宇光,胡影.2019年数据安全国际动态综述[J].保密科学技术,2019(12):32-35.

[13]王利明.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J].法学家,2012(1):108-120+178.

[14]Bonnie Nardi,Vicki O’day.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Cambridge: Mitpress,1999:132-135.

[15]《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EB/OL].[2020-06-12].http://sohu.com/a/128010313.481895.

[16]陈静.保护个人信息离不开强力监管[EB/OL].[2020-06-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8332738641122639& wfr=Spider&for=pc.

[17]陈际红,薛泽涵,王梦迪.《民法典》构建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民法基础[EB/OL].[2020-06-12].http://www. acla.org.cn/article/page/detailById/29475.

[18]李媛.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6:80.

[19]谢晓非,徐联仓.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J].心理学动态,1995(2):17-22.

[20]章宁,钟珊.基于区块链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J].计算机应用,2017(10):2787-2793.

[21]孙立新.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23.

[22]范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重构[J].环球法律评论,2016(5):92-115.

[23]张敏,马民虎.欧盟数据保护立法改革之发展趋势分析[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6(2):8-15.

作者:聂云霞 牟胜男

第二篇: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策略研究

摘 要: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和高校加大投入,高校数字化校园基本都建设完成,取得跨越式发展,但数字化校园普遍存在投入效益和使用率较低的问题。基于用户体验视角提出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具体策略,有利于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深入,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效益。

关键词: 用户体验;数字化校园;推进策略

0 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通过“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数字化校园,构建了包含统一数据标准、数据中心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的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高校数字化校园项目普遍都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OA)、校园一卡通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后勤与服务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迎新系统、科研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

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效果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数字化校园普遍存在投入效益和使用率较低的问题,数字化校园应用有待进一步推进。

随着无线技术的进步和云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信息终端的普及,高校数字化平台使用的终端也从单一的“胖客户端”(PC机)转向“胖客户端”+“瘦客户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普及的“后PC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已经不是各应用系统的建设,而是注重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效果推进。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应用中,更加突出用户的体验,有利于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深入,切实为师生提供便利,提高数字化校园项目的效益。

1 用户体验理论

用户体验是指用户在操作或使用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时的所做、所想、所感,涉及通过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用户的理性价值和感性体验。

传统的网络信息服务是一种“以信息为中心”,具有直接性和单向性的特点,等待用户前来接受服务,而不考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感受,用户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服务,没有太多选择和思考的空间。然而随着网络服务应用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信息服务方式应运而生。

“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信息服务是一种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主动、适时地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能与用户很好的交互,通过服务实现信息或产品的增值,并让用户最终获得良好体验的服务。Web2.0及其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了保障。

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中的用户体验是指用户在享受数字化校园平台所提供信息服务之前的需求或期望与实际提供的信息服务相互作用,并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用户在使用数字化校园应用中体验的主观感觉,决定了用户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积极性。通常体验较好的用户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意愿强,并且喜欢尝试平台上的各种应用;相反体验较差的用户,主观意愿上就排斥数字化校园平台,心理上产生抗拒感,不愿使用该平台。

2 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策略

从浙江省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看,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建设好数字化校园,取得跨越式发展,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数字化校园普遍存在应用不深入,使用率低,经济效益低等问题。理论上资金投入大的高校,应该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推进较好的。但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数字化校园应用不仅与资金投入、组织保障、用户网络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用户体验有关。

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校内各个部门、各类用户的协调配合,只有最大限度的提高用户体验,使得用户服务增值,才会达到数字化校园应用深入推进的目的。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策略分析如下:

2.1 安全保障,持续发展

从用户体验角度,安全性是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中的底线,只有用户认为数字化校园平台使用是安全的,他们才会用心理上去接受它,否则,不管数字化校园应用如何好,他们也只会浅尝辄止,不会真正接受。从用户使用数字化校园应用调查来看,许多用户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意愿不高,主要是担心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安全性问题。因为数字化校园中涉及到用户许多真实的信息,尤其是数字化校园中的财务管理系统涉及到银行账号直接可以支付。用户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频率越高,风险就越大。因此,在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中,要特别重视全面完善的网络安全策略的部署,加强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确保数字化校园平台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转。数字化校园安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全面考虑综合运用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防毒软件等多种方式,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保障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安全,消除用户过度担忧,从心理上真正认可,才会放心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

2.2 界面友好,操作方便

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效果与其界面是否友好,及操作是否方便有直接关系。数字化校园应用面对的是高校所有的学生及教职员工,虽然多数高校建设好数字化校园项目后都会组织验收及开展相关的培训。但这种培训往往会增加用户的负担,增加心理包袱,最好的效果就是数字化校园平台在开发设计时,就考虑到用户的操作习惯,符合软件工程学原理,界面美观,操作友好。这样用户在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各种应用就容易上手,不会有畏难情绪,即使少数用户,操作有难度,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培训或者向周围用户学习去克服。

2.3 需求主导,应用丰富

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要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只有相关的应用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要求,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广大师生员工才会接受并认可它,才会从思想观念上“要我用”向“我要用”转变,提高数字化校园使用率,提高其经济效益。

应用多样化是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的生命力所在,是决定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效果的关键所在。从用户体验角度看,数字化校园提供的服务内容直接吸引着广大师生员工,服务内容的多样化,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访问量。数字化校园应用不单是信息展示、查询,更是一种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它打破传统管理部门的界限,打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把高校各部门的工作通过业务流程的改造,重构管理流程,打造一体化应用,实现教学、工作、生活、服务、娱乐一体化。

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开发要突出师生的需求,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随着用户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提供的新闻、公告服务要及时、高效发布,用户提出的各种咨询、查询要能实时、准备地反馈。通过提供实用准确的服务,吸引广大师生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另外还要不断了解用户需求的变化,做好用户体验的反馈,不断改进数字化校园应用。

2.4 角色清晰,支持终端

从用户体验角度,要求数字化校园应用能做到角色清晰,支持各种终端。角色清晰是指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要统一规划,建设以不同类型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平台,打破传统以管理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思维,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员工,更好地支持管理决策。

数字化校园平台中角色主要分为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其中学生角色较为简单,主要分为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学生角色体验良好,是指数字化校园应用在规划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系统打破传统部门界限,以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为生命周期,涉及学生入学、学习、生活、毕业全过程,覆盖招生、教务、学工、就业、网上学习、文化生活、后勤保障、社会服务、就业等领域。各个领域直接的应用通过数据中心高度集成,学生只需通过登入自己的学号,就可以实现全过程学习、生活应用服务。另外学生可以选择定制自己感兴趣的公告和相关更新信息。

数字化校园平台中教师角色较为复杂,一般高校教师根据不同岗位分为:专职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教辅人员、中层干部、校领导等角色。不同角色的教师在数字化校园应用中有不同的需求,而且很多教师在角色分类当中是相互交叉的,无疑又增加了数字化校园平台中教师角色划分的复杂度。因此,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中要特别注意教师角色的划分。教师角色体验良好,是指数字化校园应用规划时要“以教师为中心”,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服务信息平台,以教师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为线索,全面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生活、社会服务等领域。教师凭借个人工号登入,可以实现一站式方便教师工作、生活的信息服务平台。兼有不同角色的教师用户,在各个应用系统间可以实现不同角色的自动切换。

同时学生和教师的服务信息平台是个有机的整体,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为学生和教师创造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数字化校园生活。

此外,随着无线技术的进步和云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信息终端的普及,高校数字化平台使用的终端也从单一的“胖客户端”(PC机)转向“胖客户端”+“瘦客户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普及的“后PC时代”。这就要求数字化校园平台应用在开发设计时,就应考虑能满足不同平台用户的需求,能支持不同终端,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化需求,采取不同的终端进行定制、推荐和推送信息,随时随刻可以享受数字化校园平台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用户体验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师生用户在数字化校园应用中获得的体验是积极还是消极将直接关系到数字化校园项目的成败,这就要求高校信息化建设部门更多地去了解和关注师生用户的需求与心理满足,并主动地去探寻如何满足师生用户的精神需求,使师生用户真正由“要我用”向“我要用”转变。在推进高校数字化校园应用时切实提供丰富多样的应用,保证应用安全,并且注重师生用户良好的用户体验反馈,形成良性的循环,不断改进数字化校园应用效果,消除应用建设中的盲点。最终实现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增值,提高数字化校园投入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焦婧、李亚文,用户体验-高校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28-31.

[2]华汉芬,增强数字化校园吸引力的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7):130-132.

[3]李育泽,从应用系统结构谈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50-53.

[4]邓胜利、张敏,用户体验信息服务研究的新视角[J].图书情报,2008(4):19-23.

[5]焦中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效益分析及评价——一种简单效益分析方法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48-52.

作者简介:

艾雨兵(1982-),男,福建松溪人,硕士,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信息化应用。

作者:艾雨兵

第三篇: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与数字化用户档案管理

摘 要:网络时代,图书馆服务工作正在迅速向个性化服务转型发展,与这种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图书馆只有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手段建立用户档案信息数据库,实施数字化用户档案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用户档案管理的服务保障功能,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用户档案管理;数字化

比尔·盖茨早在《未来之路》中就曾预言,未来信息服务必须满足用户高度个性化的需求。的确,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深入,图书馆正在经历从传统图书馆到新型图书馆的转型期。面向未来,图书馆正在从传统的形态转变为新的形态。根据德国Wilfred Suhl-Strohmenger的研究,传统图书馆与新型图书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馆藏为中心,为基本上是被动的图书馆用户提供咨询与信息服务。这些用户关注的是传统的图书馆资源,而不期待立即直接得到所有所需要的资源;而后者是以用户为中心,为基本上是主动的、具有信息素养的用户提供最广泛的物理和数字资源与服务,这些用户对各类可以发现的信息感兴趣,期望立即、直接、尽可能得到所需要的资源。[1]2011年5月,我国全面实施了 “数字化图书馆推广工程”。笔者认为,全面实施“数字化图书馆推广工程”将促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结合实际推出个性化服务以满足用户多元、多样、多变的信息需求,与这种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图书馆用户档案管理只有在观念上接受并在行动上实践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同时加强保证网络运行及资源安全,来维护用户的信息安全,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用户档案管理的服务保障功能,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

1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创新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1.1 随着互联网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以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快速发展为标志,图书情报事业正在迈向个性化服务的高级阶段。2015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1周年,中国迄今已经有6.5亿网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普遍安装,为广泛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产业在内的各行业结合起来,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转型发展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如果说计算机的出现使图书馆自动化变成了可能,那么新媒体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更进一步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为图书馆传播人类文化的基本功能的拓展提供了保障,也推动了图书情报领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逐步在引入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以个性化服务为主的模式,公共化“图书馆”机制正悄然退居幕后,最终成为一种基础的支撑。[2]换句话说,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图书馆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提供不同的信息内容,实现信息服务在时空、方式、内容等多层面的个性化。

1.2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信息环境,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实施,助推图书馆服务的内涵和方式根本性转变。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基于多网络平台的信息传输途径和服务渠道。新的信息环境的特点是电子通讯(异步和同步)、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信息以及信息的生成、传播和存取。这自然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展现给世人的是基于网络环境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随着我国“数字化图书馆推广工程”向纵深发展,全国相继推出了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形成了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生态,如上海图书馆的“一卡通”服务、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联合参考咨询服务”、深圳图书馆的“24小时自助借还系统”等服务新举措。这些举措,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相比较,更主动、更人性化、更有效率。[3]

2 个性化服务的引入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模式变革和手段拓展

2.1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的内涵。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是指图书馆在数字信息环境下,主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获取并分析各个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偏好、背景和要求,从而为用户提供充分满足其个体信息需要的一种集成性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满足信息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一种信息服务解决方案和机制。

2.2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特征。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有以下基本特征:(1)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服务——是图书馆事业永恒的主题。数字图书馆从根本上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使用户的信息需求更趋于系统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基于网络信息组织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正是考虑了用户的这些需求变化,把用户摆在首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特定需求为服务的出发点,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服务宗旨。(2)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服务。个性化服务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之上的,服务系统在技术上要求具有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行性能,能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定制的信息资源,同时使用安全认证技术保护用户的隐私。目前基于WEB的个性化服务是比较常见的方式,所需的支撑技术如WEB数据库技术、网页动态生成技术、数据推送技术、过程跟踪技术、安全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智能代理技术,都以其较成熟的高科技性能而获得广泛使用。(3)以个性化为特征的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一种带有浓厚人性化色彩的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千差万别,个性化服务机制是根据用户的特性和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或由用户定制所需的资源和服务,采用定制技术为特定用户和特定任务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和服务,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服务;二是按照用户或用户群的特点对信息资源进行二次组织与开发,创建个性化信息环境。读者可利用图书馆提供的一套工具来构建自己的个人馆藏,如My library、My gateway等个性化定制服务系统在国内外许多大学图书馆中都投入了使用。[4]

2.3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方式。My library是目前国内外较成熟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的代表,归纳其服务方式,主要有信息推送服务、信息智能代理服务、信息垂直门户服务、数据挖掘服务、知识管理服务等五种。[5](1)信息推送服务:是运用推送技术来实现的一种个性化主动信息服务方式。包括:一是基于因特网的信息推送。主要有频道式推送、邮件式推送、网页式推送、专用式推送。二是智能数据库系统的信息推送。主要有操作式推送(客户式推送)、触发式推送(服务器推送)、离开网络的信息推送。(2)信息智能代理服务:当用户很难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或者用户知道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但不知道如何贴切地表达出来时,信息智能代理技术的运用就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这一需要。其工作原理为:智能代理结构一般由二层智能体结构组成,第一层是用户Agent,第二层是系统Agent。用户Agent跟踪用户行为,自动获取用户访问某一网站节点的时间、次数、总页数、关键词等信息,记忆用户兴趣,通过描述用户的兴趣特征来建立个性化用户模型。(3)信息垂直门户服务。垂直门户是和综合性门户及水平门户相对应的概念,它通过汇聚网上某一特定专题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挖掘及加工,以满足用户基于专业的深入的信息需求。其特点:对网上专题信息资源进行收集、鉴别、筛选、过滤、组织、描述与评论,组织目录式索引提供源网站点地址,并带有专业搜索引擎。(4)数据挖掘服务:数据挖掘也称知识发现,是从数据库中获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藏的、潜在的。数字图书馆的数据挖掘是从数字图书馆的大型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浩瀚的网络信息空间中发现提取隐藏在其中的信息,目的是帮助信息用户(决策者)寻找数据间潜在的关联,发现被忽略的要素,而这些信息对预测趋势和决策行为也许是十分有用的。(5)知识管理服务。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的个性化服务模式。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研究所所长邱均平教授等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是个性化、学科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服务,包括学科情报研究、战略情报研究、机构知识库等。

3 图书馆用户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与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同步推进的必要性

3.1 图书馆用户档案的内涵。图书馆用户档案记录了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所有行为和享受所有信息服务时形成的一切与其相关的内容。包括图书馆读者基本信息、借阅历史、情报交流、重点学科和课题在内的档案资料。具体管理环节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编研、统计和利用等,能客观地反映用户的内外特征、基本情况、信息行为等,是图书馆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用户档案”概念中的“用户”,既包括图书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直接用户和间接用户、潜在用户和外在用户,也包括实际到馆用户和网络远程虚拟用户。用户档案包括读者档案、流通档案、科研档案等各种档案,它的构建和有效管理对于获取用户的信息和需求、指导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6]

3.2 图书馆用户档案管理对用户咨询服务的参考作用。图书馆建立一个完整的用户档案体系,不仅仅是用户简单的自然信息和借阅情况的记录,而应该完整地记录用户的借阅状况和信息行为,对其阅读过程进行动态的跟踪服务,挖掘出用户潜在的阅读倾向和兴趣爱好,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特点,定期对其进行信息推送服务,对有需要的用户,通过对其阅读过程的动态分析,对其进行参考咨询服务。以少儿图书馆为例,其面向的对象是中小学生读者,如果图书馆在每位读者进馆之初就为其设立个人数字档案,将以后的每次到馆情况、借阅情况及期刊阅读情况都详细地进行记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个人数字档案信息库,通过对其阅读情况的记录分析,就可以得到兴趣爱好的合理分析,使用户档案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对读者将来的需求例如中高考填报志愿等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样,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如若做好了用户档案的管理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和在职人员的职业生涯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3.3 图书馆用户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滞后使其作用发挥受到制约。图书馆能够存在和发展源于用户的需求,用户及所在机构的持续而螺旋式上升的需求是动力。在信息社会,图书馆必须及时敏感地跟踪用户的需求,才能更有效地提供用户所需要的服务。但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很多时候出人意料。著名学者R. M. Dougherty指出,多数图书馆其实并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他认为“图书馆所提供的和用户所需要的往往南辕北辙”。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张志娟在《网络环境下基于服务的图书馆用户档案问题研究》一文里分析指出:“许多图书馆还是以传统文献的管理模式对档案进行管理,不仅无法满足用户多渠道获得个人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而且在已经实现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图书馆,由于其自身的用户档案管理和利用手段没有与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发展同步,用户档案数字化建设滞后,使图书馆用户档案无法得到全面的利用,对于基于网络信息环境的深层服务,如个性化服务、专题提供等,不能够做到对用户阅读过程的跟踪服务,无法对用户档案进行动态分析为用户的咨询工作提供服务,从而导致服务模式也比较单一。”目前,由于对用户的需求,国内大部分图书馆缺乏有效的跟踪研究分析,很多已投入使用的数字图书馆很大程度上还在模拟传统的图书馆的那种机制,把资源按照传统理解的大众化需求的方式提供给用户,致使满足需求的回报率逐步降低。要打破这种局面,图书馆就必须重视用户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结合用户档案在其他领域的成功案例,建立起一套适合个性化服务需要的数字化图书馆用户档案管理体系。

4 建立完善用户档案信息数据库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4.1 加强共建共享协同操作。图书馆各业务流程中用户档案源的描述、具体数据的获取等要按统一标准、统一格式输入,形成规范的用户档案信息,以利于用户档案管理系统覆盖到图书馆工作各个层面,图书馆各业务部门可以在各自的模块中协同操作,在同一平台上实现用户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应用,实现共建共享。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用户档案的统计了解本馆的用户层次;通过用户的造访统计来了解图书馆的被利用程度;通过研究用户的阅读倾向来调整图书馆的文献结构,使用户需求与文献信息提供趋于一致,更好地提高图书馆的绩效。

4.2 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动态跟踪。首先,不断拓宽信息收集范围和渠道。目前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转型还处于初级阶段,实际操作中可建立包括书面档案和数字档案双轨制管理,即除了传统的信息方式收集之外,用户的行为分析、用户的需求、用户的咨询信息等各种主要内容,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对用户的网站浏览、检索习惯、评价反馈等行为进行历史学习、观察跟踪,分析出用户的特征、习惯爱好,对用户档案进行充分的挖掘,不断完善用户的档案信息。[7]其次,坚持搞好信息的动态跟踪。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为了保证信息内容的准确和完整,图书馆的用户档案也要随着用户信息和文献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随时进行跟踪记录,并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4.3 加强用户隐私权保护。建立图书馆用户档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个性化服务。要建立用户档案,必须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这就涉及用户的个人隐私问题。网络化环境给用户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准确性、完整性等都带来了冲击。图书馆在开展信息化服务和建设中,如果不注意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和管理,就容易产生侵犯隐私权的问题。图书馆要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明确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同的权限,以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确保个人信息仅用于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图书馆需加大宣传力度,使得用户了解个性化服务可为其带来的便利,鼓励用户积极提供个人信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5 结语

个性化服务是提高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信息资源利用效益和满足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的重要手段。在2015年3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必将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入发展新阶段。展望未来,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前景广阔。一个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用户,脱离用户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图书馆只有构建动态的、规范的图书馆用户数字档案,在广泛收集、充分挖掘用户档案信息、掌握用户的普遍性需求与特殊性要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开展个性化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初景利,吴冬曼.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一):环境分析与主要战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01).

[2] 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图书馆的竞争优势和出路[J].百度文库,fxl2083上传于2011.03.02.

[3]宋芙兰.新媒体在数字图书馆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07).

[4]王振伟.数字化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J].科技信息,2011(03).

[5]高明.My Library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7.

[6]晁明娣.服务主导型图书馆用户档案管理体系构建[J].情报探索,2015(07).

[7]张志娟.网络环境下基于服务的图书馆用户档案问题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图书馆

来稿日期:2016-02-16

作者:闫巧琴

上一篇:自动化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学导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