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论文

2022-07-03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方兴未艾。加快发展数字科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的重要前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论文 篇1:

农业机械的数字化技术研究

引言:数字化技术如CAD/CAE/CAM虚拟现实设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农业机械化设计的格局与模式,本文首先详细梳理虚拟设计技术与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分析了农机产品设计制造现状,进而细致深入地分析基于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信息技术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农业机械的数字化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研究面向农机产品开发过程的数字化设计平台体系与设计模式。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探索提供有益参考的新途径。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迅猛的发展,工业化和和信息化已步入深入融合阶段,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也进入蓬勃发展期,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社会信息化倒逼我国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机械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有效的农机产品开发周期,如何达到最优农机产品质量,如何有效降低农业机械的成本与价格,如何完善农业机械的售后服务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的拷问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信息化与数字化是解决上述的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通过数字化设备能有效的调控农业机械的精密的制造与加工,通过企业信息化与数字化的管理手段能否实现严格的生产管理与用户反馈。本文主要对农业机械产品研发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方法与技术,并结合从事农机产品多年的设计与制造经验和数字化设计特点,以及 CAD/CAM/CAE、虚拟样机、虚拟测试等新技术的应用加以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一、数字化驱动下农业机械设计研发

农业机械是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因而提供数字化手段提高我国农业装备的设计水平,对于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不言而喻的历史意义。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设计已经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到农业机械设计、生产中的方方面面,也给农业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信息技术与数字化的应用极大降低设计成本。

农业机械的产品创新设计涉及到数据开采、知识发现及其重用技术、知识的表达与组织、知识数据库的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技术等。农业机械的设计可以在线上进行互动设计,企业可以与用户进行反馈论证与修改。设计者可以在线发布农业机械的设计效果,用户可以在线反馈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比于以前农业机械设计都在纸质上进行绘图,在线农业机械设计的极大的促进农业机械设计与实践; 以往产品创新主要集中于具体设计过程,如今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各个阶段均强调创新设计。如基于蓝牙技术的变量施肥机速度采集系统设计、温室环境下黄瓜采摘机器人信息获取设计、基于RFID 的农机安全监理现场巡检系统设计、基于资源管理和Silverlight技术的农业装备信息网络平台,以及Ajax 技术在农业装备信息网中的应用。均是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在农业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典范

2)数字化技术强调产品协同设计。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需求,这些新需求也亟需新的设计的方法,就目前农业机械数字化設计水平来看主要三种主流的设计方法,一是德国设计理论的系统化设计方法,二是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三是公理设计(AxiomaticDesign,AD),对于目前我国而言,需要对先进的设计方法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需要产品设计师跨区域的进行交流互动,跨部门甚至跨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等。数字化的设计平台能够为设计者之间提供实时的交流平台。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实现跨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设计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数字化虚拟设计实现了设计与需求的协同统一,锻炼设计者虚拟想象空间,提升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有效实现零污染的设计理念,促进绿色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如基于离散元法的数字化设计、精密播种机数字化设计、拖拉机队列自动控制系统、秧盘育秧精准播种的穴孔同步对中装置及其控制系统,以及基于力控组态软件的温室监控系统均是农业机械协同设计的样例。

3)虚拟现实便捷了农业机械设计与展示。

虚拟现实技术独特魅力之处在于能将农业机械的设计构思、实施及展现都表现为多媒体如三维图形、语音和视频,能然设计者和未来的潜在使用者身临其境地体验产品的设计整体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可以实现海量、实时、丰富的农业接卸虚拟设计素材。面向某些特色农业机械,其结构复杂、设计困难、设计周期长大大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如果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的克服以上缺点,一方面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产品的某些性能,另外一方面也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的修改与调整。大大缩短了农机产品的设计、生产周期。满足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如虚拟样机技术在畜牧机械设计、基于ADAMS 的莲藕切片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基于Pro/E三轴卧式TMR 饲料车的建模及运动仿真、SPH 在土壤高速切削仿真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莲藕切片机惯性力平衡仿真优化、大型中空轴式静压轴承流固耦合数值模拟,以及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影响因素的仿真均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机械化设计中的应用。

结论

本文首先细致的分析了农业机械设计特点与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如CAD/CAE/CAM虚拟现实设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农业机械化设计的格局与模式,本文首先详细梳理虚拟设计技术与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分析了农机产品设计制造现状,进而细致深入地分析基于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信息技术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农业机械的数字化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研究面向农机产品开发过程的数字化设计平台体系与设计模式,采用数字化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设计所带来的优点即在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运用数字化模型描述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评价、修改,通过这方面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探索提供有益参考的新途径与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夏红霞;面向通用类机械产品虚拟装配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阎楚良,杨方飞.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展望[J],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6.

[3] 阎楚良,杨方飞,张书明.数字化设计技术及其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04, 35(6).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戴庙镇镇政府)

作者:宋春霞

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论文 篇2:

发展数字科技的重要意义及现实路径研究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方兴未艾。加快发展数字科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大力培养数字化技术人才、着力提高数字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数字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数字科技;路径

一、引言

在互联互通、辅车相依的“地球村”,正发生着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相继制定数字化战略,推进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

我国发展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要在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数字科技,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新发展,实现政府决策科学、社会治理精准、公共服务高效、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及时有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2]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展数字科技,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下文拟对加快发展数字科技的必要性及现实路径展开研究。

二、加快发展数字科技,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动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先机,加快发展数字科技,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源动力。

1.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与中国的影响

近代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交往、思维方式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推动了产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版图。

以经典力学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和蒸汽机发明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不但催生了诸如纺织、钢铁、机械、制造、采掘、冶金等产业,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而且成就了抓住第一次科技革命先机的英国之世界霸主地位。以电磁学、热力学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和发电机、内燃机发明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3]不仅催生了诸如电力、电信、石油、交通运输等产业,使人类从工业时代进入电气时代,而且使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契机的德、法、英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多国鼎立的局面。以X射线、电子、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革命和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的发明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不但催生了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而且使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先机的美国、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第一次、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过程中,中国处于清王朝时期,受封建专制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影响,错失了蒸汽化、电气化良机,沦为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4]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积极拥抱第三次科技革命,重视科学体系建设,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强国、自主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终于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5]科学技术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升。

2.新时代数字科技革命的新特点及发达国家的新动向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呈现出新的态势: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科技日新月异,且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不断融合,催生出大批新业态、新模式。以数字化科技催生新产品、培育新产业、开拓新市场已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鲜明特点。

为抢抓新一轮新科技革命的先机,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继再工业化战略复兴制造业后,最近几年又纷纷部署新的科技创新战略,发展新兴产业。2018年美国发布《国家网络战略》,2019年出台《未来工业发展规划》,其目的在于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保持美国在数字化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德国2016年制定了《数字化战略2025》,2019发布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计划》,其宗旨是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科技,巩固德国的领先地位。日本拟定了2018-2019的《综合创新战略》,提出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医用图像智能计算等技术的创新,大力研发自动传感、农业机械自动化、AI农产品供需对接系统,加强环境能源领域的数据共享基础设施建设。

3.加快发展数字科技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总任务是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6]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制高点,大力发展数字科技,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的基本前提。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制高點,加快发展数字科技,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富强的根本途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改造传统农业、工业、服务业,优化资源配置,改进生产组织方式,节省生产和流通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催生大批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繁荣富强。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数字科技,是发展数字政务、促进民主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大数据驱动的政务运行新机制、新平台和新渠道,大数据辅助的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协同、高效运行的数字政府,既能推动政务和社会数据资源共享利用、促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又能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精准化。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数字科技,是繁荣和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催生了数字游戏、数字出版、影视动漫、数字媒体、数字教育、数字表演、互动娱乐、网络直播等文化产业,不仅形成了数字创意与网红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且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数字科技,是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途径。运用大数据洞察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健康医疗、养老服务、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等民生需求,优化民生资源配置,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运用互联网平台,可以为贫困地区农民提供远程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等对接服务。移动支付、网购、即时通信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数字科技,是运用大数据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建立生态云平台,可以对水、大气、土壤等要素进行统一动态监控,形成电子地图,捕捉气象数据、检测环境数据,为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客观依据,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三、加快发展数字科技的路径和着力点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发展进入数字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国提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用数字化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实现新发展。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大力培养数字化科技人才、着力提高数字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数字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

1.大力培养和引进数字化人才

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亟需大量的数字化人才。我国人口众多,拥有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但數字化人才供给不足。为此,必须培养和引进数字化人才。

培养数字化人才,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把握数字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建立多层次、多类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融合协调发展,[7]扩大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突出重点,打造一批资源共享、功能突出的区域性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数字技能实训能力。大力发展“互联网+”教学和技能培训,积极采用互联网、移动技术、虚拟现实与人机互动等数字化教学培训手段,推广微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线直播等新型教学培训模式,实现从课程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估全流程网络化。[8]

引进全球数字化人才,必须破除唯论文、唯课题、唯资历、唯奖项评价机制,不拘一格引才用才。这不仅是因为实际研发过程中,年轻人更能产生奇思异想的火花,更具有创造力,而且必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锤炼技术,因此对数字化科技人才进行评价时,更适合以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贡献成绩等为评价标准。此外,还需要改革现存的以物质为主的激励机制,健全股权激励、领导权激励等机制。这是由数字化创新人才的年轻态趋势所决定的。正因为年轻态,数字化科技人才几乎都是在丰衣足食的年代成长起来的,物质欲望不高,却对自主度、领导力比较在意。因此,大幅度提高股权激励的比例、让他们感觉到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大胆赋予他们担纲领导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责任,比单纯的物质激励更能吸引这些数字化科技创新人才。

2.着力提高数字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面对如火如荼的新一轮数字化科技革命,数字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是“命门”,必须把“命门”掌握在自己手里,着力提高数字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数字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数字化技术创新体系。当前的数字化技术竞争,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各大环节的高效整合竞争。在全国范围内乃至全球范围建立基于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研发、原料采购、加工生产、营销物流、售后服务等产业链的产学研数字化技术创新体系,有利于提高知识的共享、科技成果的转化。[9]因此,应鼓励数字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数字化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同数字化企业的对接和流动机制;支持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协同力量,整合、优化创新资源,在研发经费投入、人才流动和培养、技术转移和合作等方面展开深度互动,形成一个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有机体,促使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中真正“用”起来,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提高数字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协调引领作用。政府应该着眼于研究发布数字技术创新未来发展趋势的指南,鼓励和推进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研发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协同攻关;夯实好交通、水电、信息化平台等便利数字化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营造增强数字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制定并实施有利于数字化自主创新的投资、财政税收、金融、技术转移等方面的政策;利用创业板、科创板,拓宽数字化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数字化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成果的产业化;健全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技术秘密保护法律体系,以完善的产权保护数字化技术创新的热情。

3.加强国际数字化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数字化科技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但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发展,而是要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创新的交流与合作,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的结合起来,借鉴学习国外优秀科技成果,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加强国际数字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数字化技术发展战略,制定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数字化规划。支持数字化企业“走出去”,在海外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的发达国家,并购或重组有发明专利、品牌的国外企业。鼓励知名高校同国际数字巨型企业合资建设数字技术学院、数字化研发中心、实验室,学习、借鉴长处和经验。重视国际科技组织的作用,积极参加和承办国际科技会议、科技创新论坛,不断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专家之间的交流,实现科技信息、科技资源、科技要素共享,从而不断拓展和深化我国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空间维度和区域范围。

参考文献:

[1]李国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马克思主义阐释[J].东南学术,2021(01):36-46+246.

[2]郑序颖.习近平: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J].科技新时代,2018(01):7.

[3]高显扬,周尊丽.浅谈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科技创新[J].科技风,2018(06):210-21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5]茹亚辉,杨雪.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内在逻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2):17-21.

[6]周杰,陈嘉琪. 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N]. 中国科学报,2018-07-09(007).

[7]易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影响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8(30):47-49.

[8]发改委.推动数字产业发展 拓展就业新空间[EB/OL].2018-9-28

http://www.ce2293.com/show.asp?id=3822&Page=1

[9]刘红玉,胡钦如蓝.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选择——基于两大后发创新城市的借鉴[J].河北学刊,2017,37(04):143-147.

作者简介:

秦小艳(1996—),女,陕西汉中,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秦小艳

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论文 篇3:

关于我国创建数字农业的几点思考

数字农业是在“数字地球”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1998年1月,美国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并宣布要在2002年完成“数字美国”建设的战略任务。1998年6月,我国提出了发展“数字中国”的战略,很快召开了”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的学术研讨会,探讨发展“数字中国”的战略思路,从而开始了“数字中国”伟大工程建设。为实施“数字中国”战略,2003年3月,科学技术部组织召开了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就发展数字农业进行了探讨。所谓数字农业,就是在“数字地球”规范框架下,用现代数字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农业。具体地讲,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设计、控制与管理,用数字信息流代替农业活动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实现数字信息流调控整个农业活动的全过程,使农业真正按照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按照人类所需求的目标和方向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正值创建数字农业的起步阶段,认真研究数字农业,加快实施数字农业行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现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就如何发展数字农业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以“数字中国”为整体性基础建好我国数字农业技术体系

“‘数字农业”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数字农业”首先要以整体性“数字中国”为基础和指导,建成一套完整的数字农业技术体系,应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确立创建数字农业技术体系的目标,正确指导数字农业行动。其目标就是使农业的所有环节过程全面数字化,即农业的生产资料供给过程、装备物资生产供给过程、农业生产过程、运营过程、产品加工过程、商务贸易过程等环节全面实现数字化。

2.研究设置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框架,科学有效地实施数字农业行动。其技术体系框架是:(1)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框架的总体描述,可从基础层、决策层、应用层3个方面进行描述;(2)生产资料和装备材料供应过程数字化工程技术;(3)生产过程数字化工程技术;(4)产品加工过程数字化工程技术;(5)商务贸易过程数字化工程技术。

3.分析、透视和确定数字农业技术体系的主要技术特征,其中包括:信息获取的自动化、信息分析处理的智能化、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多项信息技术运用的集成与整合化、实施过程的定量化。

4.必须大力加强和发展实施数字农业行动的高科技支持技术,即遥感技术、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空间决策支持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决策技术、计算机图形与数据通信技术、网络抽样技术、作物模拟模型技术、可控的自动化农机技术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正确、快速创建和发展数字农业。同时,数字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发展数字农业必须依靠这两个科学技术来解决“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诸如农业数据信息提取技术、农业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农业数据信息整理加工技术、农业数据信息集成与整合技术、农业数据信息标准技术等。

5.建立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相匹配的信息服务系统。一是构建农业数据共享大平台。运用现代数字和信息技术,整合、集成、开发世界各国、国内务部门及各单位的农业数据资源,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跨领域、多层次、多方面、海量的国家农业数据信息共享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并扩大数字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多网合一”的信息服务体系,以网络实际应用为核心,整合和集成互联网、公共电话网、无线寻呼网、广播电视网(含有线网)、卫星网等多种方式的信息服务系统,形成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施智能型、高效率信息服务。三是大力建设农业信息数据库,搞好综合集成,加速发展农业信息资源工作。特别是要建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实用的、能定期更新的农业信息基础数据库、核心数据库和农业科技数据中心群。四是建立全国农情巡视和诊断网络系统,开展数字化推送技术服务和宏观战略研究。

从实际出发确定数字农业发展的重点

根据世界各国发展“数字农业”的情况和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1.以精准农业为切入点,发展数字农业。

实施精准农业是发展数字农业的核心部分,是推进数字农业行动的最佳切入点,是21世纪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精准农业被誉为”信息时代作物生产管理技术思想的革命”,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精准农业主要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并将其三者科学地结合在一起,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管理决策,以达到作物生产预期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目标。精准农业的功效在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降本增效,提高生产率,创造粮食的安全生产,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尚处于探索“精准农业”实践的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抓紧研究、实践、发展和实施精准农业(包括精准植物、精准畜牧业、精准水产业、精准林业)生产,创造数字农业高新技术,以改造和提升农业传统产业技术,推进农业跨越发展。

2.开展虚拟植物研究,为数字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虚拟植物,是实施数字农业的基础,而虚拟植物建模则是数字农业发展中的核心与关键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进行植物生长的模拟研究。目前,我国所研制的虚拟植物模型已能够很好地实现对植物地上部分形态结构的模拟,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但是,还不能够精确地虚拟作物随环境条件变化而改变的生长状况。因此,要使虚拟植物模型能够很好地满足农业生产领域的新需求,还必须解决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如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定量化与模拟机制、根系的虚拟等。我国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数字农业、高新技术,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3.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技术数字化,创造世界一流的机械化生产新水平。

我国要创建数字化农业、现代化农业,都需要有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作为基础。同时,我国要创造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生产,进行数字农业高新技术革命,用当代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机械装备生产,加速数字化进程,以创造出更先进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数字化农业机械装备生产。这样,才能真正生产出提升、增强、扩大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机械装备,更好地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创造出高效安全的数字化、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4.建立数字农业物质资料供给系统,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农业生产,搞好物质资料的供给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和必要条件。我们这里所讲的物质资料供给是指狭义的物质资料,即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并消耗的那部分物质资料,包括种子、饲料、肥料、农药、燃料、水利、电力等农用物质资料和农业用地、耕地、草原、森林、水域、天气、环境等农业资源。物质资料的供给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我国实施数字农业行动,就必须首先对农业物质资料供给过程实行数字化,创造并建立起农业物质资料供给的数字化高新技术系统,才能高效实施农业物质资料的合理供给、合理配置、合理流动,更好地满足数字化现代农业的新需要。

5.用数字化推进农产晶加工产业化,开辟农业发展的更广阔前景。

中国农业一条新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要大力发展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施数字农业战略,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生产,为农业发展开辟出更广阔、更远大的前景。为加速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数字化进程,一要建立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动态数据库,从中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二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数字工程技术,使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全过程数字化;三要创建农产品供、产、销一体化组织形式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四要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6.创建数字化农业市场体系,开辟国内与国际数字商贸广阔领域。

创建数字化农业市场体系,是我国当前实施数字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业的迫切需要,也是全国农民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为此,应组建有关数字化农业市场方面的数字化网络:国内外农业市场动态数据库和中国数字化农业市场信息网,开辟数字化农业市场全天候、全方位为全国农业服务的大平台;国内外农业市场商贸交易网,开展网上农业商贸交易活动;数字农业市场化法规网,有效地规范、约束、管理数字化农业市场,特别是国内与国际数字商贸交易活动。此外,还要建立数字农业市场化监测技术体系,主要检查网上各种商贸交易活动的正确性、合法性及各种交易物品的质量,监督违法活动,识别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创建安全可靠的数字化农业市场。

作者:高万龙

上一篇:设计艺术下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质量控制下审计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