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论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中国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中国理想“三元”职业教育体系是由香港理想教育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清华园教育研究院院长谭青才先生系统提出,经过在十多年的实践并不断检讨、总结与完善而形成的教育体系。一、中国职业教育现状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职业教育都不同。

第一篇:中国职业教育论文

中国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教育实践

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出发点、落脚点,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伟大转折。这13年,史称党的延安时期,在百年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创造性地开办学校、普及文化、培育人才,满足了革命事业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树立了党领导教育的成功范例,积累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延安时期教育实践的时代背景

1937年1月,红军到达延安,贫苦的环境、落后的文化、零星的学校、憨实的民众,给毛泽东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据了解,陕甘宁边区文盲占90%,甚至有部分村庄的村民全是文盲。林伯渠于1939年1月15日至2月4日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曾讲:“边区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学校稀少,知识分子凤毛麟角,识字者亦极稀少。在某些县如盐池一百人中识字者有二人,再如华池等县则二百人中仅有一人。平均起来,识字的人只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一。至于小学,全边区过去也仅有一百二十个,并且主要是富有者的子弟。整个边区中学生屈指可数。社会教育简直是绝无仅有的事。”

1937年抗战爆发后,革命斗争日益激烈,广大民众应该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尤其是青壮年更应该成为参加游击战争的民兵骨干力量。但当时,由于群众的知识教育严重短缺,使得他们思想政治觉悟低,参战意识不足。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只有抓紧提高民众受教育程度,唤醒民族觉悟和意识,动员民众参加抗战,才能夺取抗战胜利。因此,一种新型的革命教育形式被创造出来。

教育实践扫除“文化荒原”

党中央到达陕北之前,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农村方圆几十里无一所学校,人民群众中文盲率极高,部分村庄甚至全文盲。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

1939年4月4日,《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公布,明确提出“发展民众教育,消除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民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1940年,边区政府相继颁布实施了《陕甘宁边区实施普及教育暂行条例》和《陕甘宁边区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1)面向少年儿童开办保育机构和小学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城。3月,在延安城南的柳林村办起了托儿所,收容前方将士的子女和烈士遗孤婴孩。1938年3月,陕甘宁边区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着手扩建延安托儿所,接纳更多的前方将士子女和战区难童。

1938年10月2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以托儿所为基础,创建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分设乳儿部、婴儿部、幼稚部和小学部。毛主席曾为延安保育院题词“好生保育儿童”“又学习又玩耍”。保育院采取“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就地取材,教会孩子基本的卫生习惯、文明礼仪、生活技能等,同时灌输抗战建国思想。1938年11月,日军飞机轰炸延安市区,保育院被疏散到安塞县小草沟;1947年,保育院东迁到山西省王家沟;1948年,延安光复,又迁回延安。1938年至194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共收养幼儿2000多名,被誉为“革命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迁至西安,1955年改称西安市第一保育院。

1944年秋,陕甘宁边区政府筹建延安第二保育院。1945年6月1日,第二保育院在延安枣园附近的小砭沟开园。入院儿童60余人,后增至100余人。1946年11月11日,延安第二保育院撤离小砭沟。1949年9月25日,也就是开国大典前五天,第二保育院的师生跋涉3000多里,终于重新回到中央身边,136个孩子也安然无恙。迁入北京后,改称北京市六一幼儿园。

除公办保育机构外,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一批由机关事业单位创办的保育院、托儿所,以及群众自发开创的学前教育机构。

自1937年9月陜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小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1945年,各类小学增至1377所,学生34004人,与1937年相比,学校增加了2.5倍,学生增加了3.2倍。在教学内容上,1938年8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对小学课程和教学节数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课程以政治、军事为中心,设国语、算术、常识(政治、自然、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社会活动、生产劳动为正式课程。一节课30分钟,同时开设防空、防毒、反奸等课目。为筹集办学资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办公助”的办学政策,把学校、生产、社会三者有机融合,并在全边区普遍推行。到1946年,边区小学中,民办公助小学占到75%,学生数量占全边区小学人数的一半。

(2)面向青少年发展中等教育

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学校包括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等。1937年3月,西北办事处在延安创办了鲁迅师范学校,培养边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迫切需要的师资,成为边区的第一所中等学校。1938年4月,边区中学成立。1939年,边区中学和鲁迅师范学校合并成立了延安师范,即边区第一师范。7月,边区又成立了农业学校。教学内容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抗战需要,一般是政治教育重于文化知识教育或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并重。学制也是按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有的半年毕业,也有的一两个月毕业。学生随到随考随编班,如果工作急需,也可以随时调出。学生入学不受严格限制,初期很多是部队机关的勤务人员、退伍红军、红军家属、残疾军人等。文化程度高的设中学班或师范班,低的设预备班。学生要参加社会活动,做群众工作,并适当参加生产劳动。

1940年,边区中等学校由2所增加到了8所。成立了关中师范(即边区第二师范)、定边师范(即边区第三师范)、陇东中学,接办了绥德师范(即边区第四师范)和米脂中学,还创办了边区医药学校。1941年又增加了鄜(富)县师范、新文字干部学校、边区职业学校(边区农校与边区职业学校合并为职校),并创办了警政学校。至此,边区的中等学校共有11所,规模基本稳定。其中,师范学校的比例最大,这是同边区培训师资、发展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相适应的;其次是职业教育,主要为工农业和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各类专业人员;最后是普通中学,作为边区小学毕业生的继续教育机构。

中等学校在初创时期修业期限不固定,1940年学制改为“二·二”制,即初师和初中、高师和高中均修业两年。随着青年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中等学校开始提出培养小学教师和新知识分子的任务,文化教育的内容大大增加。这一时期,一些中等学校如边区师范、三边师范、绥德师范等还附设了行政人员培训班或地干班,这符合当时边区提高现任干部文化水平的需要。边区政府还对女子中等教育尤其重视,1940年5月1日特别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升学师范学校女生奖励办法》。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中等学校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政治教育重于文化知识教育,到政治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并重,再到文化知识教育重于政治教育。据统计,1945年以前,边区中等学校为边区建设和抗日战争培养和输送了约3000名干部。

(3)面向普通民众组建各类学习组织

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确定了发展大规模群众文教运动方针,并提出培养大量边区知识分子和扫除文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边区政府认为,要把广大群众从文盲中解救出来,就必须努力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与文化水平,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边区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消除不脱离实际生产的文盲,主要对象是40岁以下的男子和35岁以下的妇女。采取的步骤是,先重点消灭边区乡干部、变工队、运输队和农村中组织起来的积极分子中的文盲,然后再普及推广。形式有读报组、识字组、夜校、午校、半日校、轮学等。据1939年边区参议会的统计,识字组、夜校、半日校等已达6103处,其中以识字组数量最多,参加的人数为42819人。

社会教育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冬学运动。这是在冬季农闲期,由基层政府组织进行的大规模学习突击运动,一般事先经过广泛的宣传与动员,由边区政府或县政府培训出冬学教员,为群众讲课。冬学的目标是识字1000个,即达到能读懂《边区群众报》的程度。一般经过3个月的学习,多数人便可达到能看、能读、能写简单信件和便条的水平。

冬学运动在边区社会教育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它从1937年开始,一直坚持了下来,每年都有上万人参加,其中1941年多达2万余人,有力地推动了边区的扫盲工作。

除上述形式外,边区政府还通过墙报、壁报、戏剧、电影、报纸、秧歌队、唱歌、说书等多种文娱形式,把广大群众组织到社会教育的热潮中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教育运动。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得到大幅度提高,对边区的民主建设、经济发展和坚持抗战走向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

干部教育铸就“决定因素”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认识到“指导伟大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1941年12月,中共中央专门发布《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从教育方针、教学内容、学风建设、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干部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1942年2月,《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又明确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

党中央确立“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是因为当时党的干部队伍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干部的数量不足,文化水平也普遍偏低,大多数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批爱国人士、革命知识分子、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奔向延安,他们满怀抗日救国的热情,但是缺乏系统的革命理论教育和艰苦斗争的磨砺,这就需要给他们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以加强马克思列寧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转变世界观,促进他们尽快成为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觉为民族革命斗争献身的抗战人才。

1939年春,中央干部教育部成立。1940年6月,与中央宣传部合并,称中央宣传教育部。1940年10月,改称中央宣传部,统一组织领导党的干部教育工作。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主要是干部学校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两大方面。

干部学校教育方面,边区先后创办了50余所干部学校,为边区和全党培育了党政、军事、科技、医务、农业等方面的人才。

干部学校有高级和中初级的区别。高级干部学校直属于中共中央,也是边区当时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高级干部和专门人才,学校主要有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军事学院、马列学院、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陕北公学、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日本工农学校、西北公学、民族学院、中国医科大学、部队艺术学校等。除高级干部教育外,中初级的干部学校由边区政府或教育厅管辖,主要是为边区培养中层和基层干部。这些学校有鲁迅师范、关中师范、延安师范、陇东中学、三边师范、绥德师范、米脂中学、子长中学、边区农校、新文字干部学校、边区职校、边区警校、边区医校等。

这些类型不同的干部学校都按中共中央或边区政府的具体规定,从边区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员学习掌握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领会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政策,奠定学员革命的人生观基础,学得一定的文化和技术知识,然后陆续分配到各个急需的岗位上去。

在职干部教育的内容是从边区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并且根据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而变化。1943年以后,在职干部教育改变了过去的主要从书本知识出发转而联系具体实际,根据“做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有效地满足了边区各项建设的深入开展对干部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作者单位:延安红色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中共黄龙县委党校

作者:樊建荣 曹武军 屈军锋

第二篇:再论中国理想三元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创新应用

中国理想“三元”职业教育体系是由香港理想教育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清华园教育研究院院长谭青才先生系统提出,经过在十多年的实践并不断检讨、总结与完善而形成的教育体系。

一、中国职业教育现状

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职业教育都不同。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株三角和长三角及首都圈的用工集中地,也是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区。这样的地域用工不均衡决定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世界先进职业教育国家——德国,其双元制的核心就是企业新型学徒制。一个星期中,学生3天在企业学徒,2天在学校理论学习,要进行2年及以上的学习,通过第三方考评机构的考核后,完成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

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改革更加艰难。教育行政管理理念落后,学生基本没有参加实操的机会;学校和学生大部分都在非用工集中区,就近没有与之配套的专业对口单位供学生进行实操;“双师型”教师缺乏;教材实用性不强,偏重理论教育;对用人单位缺乏政策引导,并且用人单位没有学历教育经验,不愿也承担不了职业教育的重任;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比例是各地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有的县市区政府甚至禁止外县市学校到本地招生,也禁止本地老师推荐学生去外地的职业学校。

为此,我们通过十几年的艰难摸索,创立了理想三元职业教育体系。要建立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经过广泛的调研,我们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岗位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忠、孝、礼、勤、俭。岗位能力:动手能力十一定的理论基础。创新创业精神:岗位创新和平台创新创业。

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了操作性强,适合中国国情,教学效果很好的教育体系,即:理想三元职业教育体系和理想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二、理想三元职业教育体系的定义

第一元:职业学校,是整个体系的基础教育平台,是学生理论学习和基本动手能力学习的地方。在学校建设理实一体实训室、创新创业基地;完成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教学任务、并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第二元:教育研究和资源整合平台,拥有科学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各专业教学体系等等,是集教育科学研究、营运管理、投资为一体的教育资源整合平台。第二元是体系的核心营运主体。负责在体系内整合资源,建设理实一体实训室、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基地,建设和营运创新创业中心,研究开发职业教育理想体系、各专业教学体系、学生管理与考核体系等等11个子体系,编写各专业核心教材、组建教育营运团队和“双师型”教师团队,把职业教育各要素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完成对现代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元:行业企业,是学生学习实际操作和解决专业岗位问题的地方,是学生的最终归宿。在理想“三元”职业教育体系中,每一元都是独立法人,具有经济利益的独立性,在人才培养上分工负责,相互紧密合作,以共同的理念为基石,以明确的职责约定为目标,在第二元的组织和协调下成为一个教育集团,达到各方共赢的目的。这是符合世界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能达到教育目标,又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上可以实现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理想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理想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是建立在理想“三元”职业教育体系基础上,由香港清华园教育研究院组织完成的各专业教育体系。

1.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11个子体系

理想专业教育体系总则、理想教学大纲、理想教学法、理想标准教案、理想课程体系、理想教材编写体系、理想学生管理体系、理想学生考核体系、理想教师考核体系、理想实习管理体系、理想实习就业安置体系等。

2.理想职业教育体系实训设施建设

第一,把企业搬到学校,在学校建设同企业生产线相同的理实一体室。第二,把学校搬到企业,建设企业新型学徒制“322”教学基地。在企业建设同教学相匹配的教学中心,建立真实生产环境下的教学基地。

3.理想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四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学习阶段,在学校理训一体室完成。这个阶段学生学习实操和理论基础,具备一般的实际操作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全面动手能力培养阶段,在企业新型学徒制“322”教学基地完成。这个阶段为一个学期,每周3天在专业对口岗位上跟岗或定岗,2天进行岗位问题探究,2天休息。这个阶段培养学生完全的岗位动手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阶段:综合能力提升阶段,在学校创业创新教育中心或教室完成。学生已经对社会对企业了解、对专业有认识,这个阶段教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平台提升能力所需要的理论基础,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创业中心进行实战训练。

第四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在企业正式接受检验。学生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锻炼自己,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不断创新。

4.理想德育体系建立

学生入校的三年全部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加强对学生孝、忠、礼、勤、俭的五德教育;评选优秀标兵。

5.理想专业职业教育体系的“10个坚持”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期待的具有良好“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创业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坚持情景探索教学法,以实训带动理论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坚持职业教育四个阶段的教学,坚决落实企业新型学徒制322教学模式,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成长。

坚持以解决专业岗位问题为导向,设计编写标准化问题教学大纲和教學计划、教案、考试题库,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会岗位技能。

坚持引领专业创业创新,在学校建立创业创新平台,产品研发和生产同教学相结合,生产和维修等技能型专业与“互联网+专业”相结合,把创新研发生产和维修与电子商务平台相结合,培养新时代人才。

坚持教考分离,提高教师教学压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坚持每年主办技能大赛,以比赛促教学。

坚持科学客观的学期等级评定,坚持评优,以评比促教学。

坚持按总评等级安置就业,优质优配,以就业促教学。

坚持准军事化管理,改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思维习惯。

四、理想三元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

1.先进性

体系把对职业教育具有动力的三个独立单位整合到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产业链,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2.集团化

在第二元的组织下,职业学校、教研机构与营运平台、企业三大类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发展、共同享用成果,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3.利益共同体

三元之间没有股权纠葛,因为有共同的目标而组成教育集团,各方利益在合作协议中明晰清楚,容易形成合力。并且在第二元的组织下,很多学校、企业参与进来,形成强大的集群效应,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4.适合中国国情

教育集團内按教育功能建设教学基地,配套教学内容和相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解决了教学实训局限性问题;教育集团内学生的学习场所变动,纯粹是教学需要的场所变动,可以接受教育部门的严格检查和监督;学生注册地不发生改变,满足地方政绩观,也满足家长就近求学的意愿;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体系设计,严谨的考核体系、明确的责任分工、完善的教学配套设施设备,专业的应用型教材,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等等,让教学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五、同其他的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的优势

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及简单的组建教学集团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现在的职业学校以国有学校为主,是非营利性的,组建混合制涉及国有资产问题,要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讨论投资占股,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后续的管理、国有资产监管也是必须要注意的问题。由于职业学校的非营利性属性,可能会需要企业不间断的投入,这会给企业造成负担,也让企业止步。企业不懂全日制普通教育,做得更多的是短期培训,也不懂教育政策,因此很难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全面系统的做教育。广大的中小企业没有实力进行混合制职业教育投资。以上几点也决定了混合制职业学校不能普及发展,如果普及了,职业教育资源也被大企业垄断了,中小企业用工就更困难了。

理想三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克服了以上困难,优势也很明显。主要有以下五点。

(1)目标一致。三元都是为培养符合用工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不涉及股权问题。三元彼此独立,并且独立核算,各自的收益以合同的形式给以明确。

(3)第二元作为职业教育营运平台,集研发和营运为一体,集中解决了教育体系、专业设置、专业教学体系、“双师型”团队、学生评价等教育教学相关的所有问题。同时,在第二元的指挥下,学校和企业利用各自的条件,各自承担其基本的教育和实操任务。

(4)教育阶段分工明确。简单来说:根据职业教育培训且标和发展规律,我们把职业教育每位学生三年的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即四步曲。在第一元学校和第三元企业各承担一年半左右的教学,第二元负责整个教学的实施。这既保证了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善,又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5)教学效果检验的现实性,并可以做到及时检讨和改善。学生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到第三元毕业实习时,就可以直接检验教学效果,并可以及时检讨和改善,不断进步。

在这个职业教育平台上,三元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相互协作,共同打造一个完全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的平台,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作者:谭青才

第三篇:中国护理职业教育研究

[摘 要] 目的:研究中国护理职业教育,发现其教育特色及不足。研究的主题:从中国护理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护士执业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论点:中国护理职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培养目标具有特色,课程设置能体现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较活跃,护士执业考试体系不断完善。结论:中国护理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国际接轨转型时期,可借鉴已有的先进经验。

[关 键 词] 中国;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史;教育现状

一、中国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护理职业教育最早是以学徒制中医护理形式出现,中医护理强调整體观念,常用的护理技术有:针灸、拔罐与刮痧、推拿、中草药护理、太极、气功等。现在很多中医院的护理往往结合西医护理技术,对治疗慢性疾病或者疑难杂症比较有效。被公认为正式的护理教育是1860年英国的南丁格尔在伦敦的Thomas医院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开始的,她结合自身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经验,探索护理教育的最佳方式,认为护理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护理教师应当由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护士担任。此后由她创立的护理教育制度成为后继出现在欧洲、北美及日本等国家护理教育的标准模式,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以医院为基础的护士学校[1]。从此拉开了全球护理职业教育的序幕。

西方近代护理作为西方医学的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的最初形式是通过传教士开办医院的方式。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首创护士学校,开始用比较正规的方式培养中国护士。早期的护士学校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带教式的也就是学徒制,学校附属于医院,几乎每个医院都有一个护校。中国最早的专门护理人员正是由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

1921年,开办高等护理教育,1950年停办。1931年,开办红色护士学校,1941、1942年护士节,毛泽东先后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尊重护士,爱护护士”。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护理教育被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学士学位教育于1983年天津医学院开办护理系,目前18所院校设立了学士学位的护理教育。研究生教育是1990年批准,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开设护理硕士教育,学制2~3年,目前,开设护理硕士教育的大学越来越多。2004年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两所大学开始招收护理博士。因此,我国现在的护理教育主要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五个教育层次,以大专、本科教育为主。我国的大专、本科的护理教育现状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大多按照医学教育模式来安排,没有完全分成人、儿科、老年、精神障碍等不同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在同一岗位上从事相同的工作,只有科室的区别,而没有分级别安排在不同的岗位,故部分学历高的学生就业后难以安于岗位工作。继续教育是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目标的进修课程,是向在职护理人员开设的课程[2]。这是学习美国的管理方式,要求每年一定的学分才能有效延续注册。但在目前大多数从事医学教育的专业人员来看,中专和大专属于职业教育,中专是属于中职教育,而大专属于高职教育。

近年来,虽然高职护理招生随着高考人数的减少而有所影响,少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堪忧,但在国家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鼓励下,加上我国“未富先老”老龄化严峻的形势下,护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护理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

二、中国护理职业教育现状

(一)我国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现在的护理教育主要分为五个教育层次即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护理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基层。从1950年实行中专教育以来,接受中专教育的学生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之前可以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都是成绩名列前茅才有资格参加中专考试,成绩在全省市排名靠前才有机会考入中专学校,而现在形势完全不同,初中升高中考试成绩靠后不能继续就读高中的学生才进入中专学校就读;进入大专院校就读的学生部分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才选高职院校就读,容易让人误解为成绩不理想者就读职业教育,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劣势。另外,虽然从中专层次到大专层次及本科层次也有流通渠道,但是考虑到经济因素或者基于极少数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原因,导致往上提升学历就读的学生很少,远不如美国护理教育那样易于流通。因此,我国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可以尝试部分教育专家曾经呼吁过的将职业教育体系独立成一个类型,像台湾护理教育就是如此,职业教育在台湾非常受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欢迎。

(二)培养目标具有特色

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职业教育比较积极,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兼具行业特色,如我校是属于民政行业,在培养目标上就描述为使学生掌握护理专业必备的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和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服务专门人才,也体现对人的尊重等理念和职业特征。

(三)课程设置能体现改革

我国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转变的,经历了“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提出了“循证护理”“整体护理”及“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等。但从文献查询和交流得到的信息是大多数护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还在沿袭传统医学教育框架,虽然提到过弹性学年制,大多数还是学制3年。

分析目前国内护理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或者教学计划发现,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呈明显的三段式,即一年级设置基础课,包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多为体育、政治思想、计算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二年级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护理专业课基本沿用医疗的分科体系,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精神科护理等课程,部分高职院校也曾经尝试与国际接轨,开设成人护理课程,将内科、外科护理融合,但在实际尝试过程中,还有水土不服的状况发生,例如學生到医院实习,医院带教教师部分认为这样的课程不太适合中国实践,学生也茫然这样是否恰当,需要花费时间将护理专业传统的课程融合到这门课程;从第三学期开始三年级进入临床集中实习。目前我国若想像英美国家一样实行全过程理论和实践结合,实施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尤其是没有附属医院的学校很难达到。医院也不会像国外那样由学校安排教学任务,我国实习医院是自己安排实习任务。

(四)教学模式改革较活跃

从教学模式上来看,我国护理职业教育的改革算比较活跃,我校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中先后领先试行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改革了教学方式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教学(PBL)、信息搜索和分析系统式(ISAS)、翻转课堂、微课、慕课、采取问题导入式、临床案例分析、岗位情景模拟、仿真教学、分组讨论式、角色扮演式、学生提问式等教学方式,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借助大学城平台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学模式改革较活跃,近两年在积极倡导现代学徒制教学,我校也在积极尝试。

在考试考核方式上,护理职业教育也大胆尝试了多种评价方式,我校目前课程学习过程学习成绩占到70%,期末考核占30%,更注重过程考核,摒弃了一考定结果的不太合理的考核方式。学生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调动。

(五)护士执业考试体系逐步完善

2003~2010年与初级(士)资格考试合并后的考试分为4个科目: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前面3科目考试内容融合了内、外、妇、儿科护理的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测试的是护理学基础知识,分2天进行考试[4]。2011年开始只单独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分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科,内容除了以前考试包括的内容外,还有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与法律、中医护理、医学基础知识、生命发展保健和精神科护理学内容。目前我国考试方式主要还是纸笔考试,而且一年只有1次考试机会,今后也会尝试多样计算机考试方式。

总之,我国护理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徒制中医护理到今天的现代学徒制,可谓发展迅速。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护理职业教育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国际接轨转型时期,从高职护理有效教学方法、课程重构、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随着护士职业准入制度即护士执业考试的改革,从最近的考试新大纲可以看出我国的护士执业考试内容部分借鉴了美国的注册护士考试的内容,考试涵盖面扩大。今后我国护理职业教育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注重实际综合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及素质。

参考文献:

[1]毛莉芬,周川.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 苏州大学,2008.

[2]梁春光,郝桂芬.英国护理教育与我国护理教育的比较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凌玉.我国护士执业考试的进展[J].中國护理管理,2007(7).

[4]唐鲁,姜安丽.中美注冊护士考试大纲的比较与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

作者:李敏 彭芳 徐慧兰

上一篇:土木工程安全论文下一篇:职业素质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