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疱病毒角膜基质炎观察

2022-09-10

单疱病毒角膜基质炎是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病, 由于本病具有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对药物治疗抵抗等临床特点, 已成为当前眼科医生感到棘手的眼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和加剧趋势, 可能与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有关, 也可能与病毒发生变异使, 侵袭力增强有关。我院自2006以来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6年2月至2009年8月共治疗64例, 男48例, 女性16例, 年龄31~62岁, 平均年龄41岁。均在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有多次反复发作史。

2 治疗方法

采用局部散瞳、抗炎、抗病毒, 全身中药清肝热, 解毒, 自拟处方:板蓝根30g, 黄连5g, 黄芩10g, 丹皮10g, 鱼腥草20g, 金银花10g连翘10g, 当归6g, 蒲公英10g, 大青叶30g水煎服, 每日1剂。此方为基本方, 可随症加减泽泻、菊花、茵陈、石膏、竹叶、防风、木贼、蝉蜕、白蒺藜等。

3 病例介绍

例1:男53岁, 右眼单疱角膜基质炎反复发作2年, 加重1周。查体:视力:指数, 混合充血 (+++) , 角膜中央水肿增厚, 后弹力层皱褶, 内皮污秽, 前房深浅正常, 瞳孔光反应钝, 眼底窥不清。按上述基本方加减中药每日1剂, 局部结膜下注射利巴韦林50mg、阿托品眼膏散瞳每日1次、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复方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6次、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每日2次, 3d后角膜水肿逐渐减轻, 视力提高至0.3, 1周后停用地塞米松滴眼液, 改用疱疹灵滴眼液每日8次, 18d后复查角膜水肿消失, 荧光素检查阴性, 仅存少量云翳, 视力0.6。治疗20d后, 停用中药, 疱疹灵滴眼液逐渐减量口服阿昔诺韦胶囊200mg, 每日4次, 连服3个月后停药。随访2年无复发。

例2:女, 38岁, 发病后在当地治疗无效, 半月到我院就诊。查体:视力0.2、混合充血 (++) 、角膜中央水肿、上皮糜烂、后弹力层皱褶、可见绒球状KP、前房正常、瞳孔光反应钝、余未见异常。即按上述基本方加减每日1剂, 局部复方托品卡胺散瞳、疱疹灵滴眼液每日6次、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每日2次。2d后开始水肿减轻, 视力增进至0.4。10d后疱疹灵滴眼液减至

4 次。

半月后复查视力0.9, 疱疹灵滴眼液逐渐减量, 停用中药。半年后复发, 上皮少量缺损, 疱疹灵滴眼液每日6次, 服中药半月, 阿昔诺韦200mg, 每日4次, 连服3个月后随访2年无复发。

4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均在3~7d起效, 疗程最短7d, 最长26d, 平均13.5d。均治愈。对所有治愈病例观察2年, 其中有4例半年后复发, 经治疗后得到控制。总有效率100%, 总治愈率93.75%。

5 讨论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中医诊断为花翳白陷, 病因是风热 (风寒) 毒邪外侵、内因肝火炽盛、风火热毒相搏、上攻于目;或脾胃蕴积湿热、熏蒸黑睛、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故常用清肝热, 解毒, 的药物。此中药方剂中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蒲公英、菊花清肝热抗病毒, 促进抗体生成, 有虹膜炎加茵陈、石膏, 恢复期加蝉蜕、木贼、白蒺藜退翳明目, 能较好减少复发率。但其起效较慢, 治疗时间长, 不易被病患者接受。疱疹灵滴眼液是含微量地塞米松的复方抗单疱病毒滴眼液, 其处方主药为阿昔诺韦和三氮唑核苷, 在临床上具有抑毒和抗炎双重效能[1]。根椐实验, 微量地塞米松与抗病毒药联用不会干扰单疱病毒在Vero和两型小鼠胚胎纤维母细胞在细胞培养中的抗病毒作用[2], 微量地塞米松对纤维母细胞和伤口恢复无抑制作用[3]。其临床疗效优于市售同类产品, 设计符合单疱病毒角膜基质炎的病理机制, 且见效快, 尚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但其为皮质类固醇药物, 有一定依赖性, 易反复, 如上所述两者结合治疗可较快控制病情, 缩短病程, 减少不良反应, 降低复发率。

摘要:单疱病毒角膜基质炎是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病, 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和加剧趋势, 本文分析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疗效和方法。

关键词:单疱病毒角膜基质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璐, 段更利, 薛艳, 等.疱疹灵滴眼液的制备改进及有效期预测[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96, 1:19.

[2] 朱志忠, 陈荣华, 董启茂.微量地塞米松与单疱药合用对抗单疱病毒感染的实验和临床观[J].眼科, 1999, 4:14.

[3] 朱志忠.微量地塞米松对小鼠胚胎纤维母细胞分裂增殖的影响[J].中华眼科杂志, 1997, 4:26.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下一篇:城市更新诉求的复杂性与体制完善—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