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2022-09-11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 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输出量的减少和心室充盈压升高, 临床上以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 (或) 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症[1]。属于中医“心悸”“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 具有高死亡率的特点, 据有关统计表明[2], CHF患者3年内的死亡率比胸部癌症的患者高3倍多, 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随着高血压, 冠状动脉性疾病及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 可以预计, 我国的CHF发病率会呈明显上升趋势, 因此有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于2004年至2010年在广州市沙河人民医院心内科期间, 采用中西医结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组100例均为2004年至2010年广州市沙河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 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60例, 对照组40例) 。治疗组60例中, 男31例, 女29例;年龄最大的为65岁, 最小的38岁, 平均 (52.62±6.2) 岁;病程1~21年, 平均 (6.48±5.41) 年;原发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0例, 肺源性心脏病14例, 风湿性心瓣膜病11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 扩张性心肌病5例。对照组40例中:男21例, 女19例;年龄最大的为63岁, 最小的27岁, 平均 (51.78±7.22) 岁;病程1~20年, 平均 (6.34±5.50) 年;原发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2例, 肺源性心脏病9例, 风湿性心瓣膜病8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 扩张性心肌病2例。2组性别、年龄、原发病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差异 (P均>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按美国纽约心脏病 (N Y H A) 1 9 9 4年制定的分级方案。

注:P<0.05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2) 年龄25~70岁; (3) LVEF≤45%; (4) 病情基本稳定, 伴发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5) 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1) 急性心力衰竭; (2) 严重肝肾功能衰竭; (3) 合并内分泌系统, 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4) 未按规定用药者; (5) 先天性心脏病者; (6) 有服用其他中药者; (7)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8) 不愿合作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包括一般基础治疗:休息、吸氧、限盐等, 去除诱因:控制感染、控制血压、控制风湿活动、纠正各种心律失常、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予以ACEI、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地高辛、螺内酯、血管扩张剂等, 根据病人选择药物及剂量。

2.2 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

人参10g、麦冬10g、红花10g、黄芪20g、猪苓10g、前仁10g、五味子10g、水煎, 每日1剂。2组均以1个月为疗程观察。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体重、体位等, 2组治疗前后做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临床症状, 体征及有关检查以评定治疗效果。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心衰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标准。显效:心功能进步2级以上而未到达Ⅰ级心功能, 症状、体征及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进步1级而未到达Ⅰ级心功能, 症状、体征及各项指标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 恶化, 心功能恶化1个级或以上。

3.3 治疗结果 (表1)

4 讨论

现代西医大量基础性研究结果表明, 心衰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神经内分泌激素即交感肾上素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长期激活所导致的心室重构有关[3]。所以2002年中华医学会把当代CHF的标准治疗定为: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因可以对抗心衰者醛固酮“逃逸”现象, 被列为有前途的ACEI辅助用药[4]。但由于心衰时心肌缺血缺氧, 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 用洋地黄类治疗, 往往因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而易出现洋地黄中毒。噻嗪类利尿剂利尿作用快但易出现电解质紊乱。ACEI的临床应用能降低病死率, 但作用缓慢, 并有咳嗽及肺纤维化等不良反应。西医的常规治疗措施常受到各种限制, 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需结合中药进行治疗, 以减小西药的不良反应, 增强疗效, 缩短疗程。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心悸”“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以“心气虚”为主要病理因素, 久及阴虚每因劳倦过度, 情志刺激, 外感或妊娠分娩等因素而诱发加重。根据国内的研究表明[5]:心气虚为本, 血瘀是最常见的标, 水邪为患是心气虚进一步恶化的征象。而人参为补气第一要药, 也是治疗心气虚的传统中药。黄芪为益气利水之要药, 具有。麦冬有养阴清热之功。五味子酸寒性温, 能敛肺补益心气。红花能散淤血, 通经络。猪苓, 前仁利尿行水, 驱邪扶正。诸药共奏益气活血利水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气药在心衰方面具有强心、抗缺氧及营养心肌、抗氧自由基及降低血液粘度作用, 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 减轻心肌前后负荷, 稳定心肌细胞膜, 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等作用[6]。活血化瘀药可提高纤维活性,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降低血液粘度, 扩张血管增加侧枝循环[7]。利水之品则可以减轻心脏前负荷, 减轻心肌耗氧。通过以上方药与西医常规治疗结合, 达到减小西药的不良反应, 增强疗效, 缩短疗程的疗效。本文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中西医治疗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疗效更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CHF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2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 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85.005%, 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 Cleland JGF.Ipatient outcomes in heart failure:Evidence and barriers[J].Heart, 2000, 84 (supp11) :8~10.

[3] ATS.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f[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0, 161:646.

[4] 叶枫.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体会[J].四川中医, 2002 (9) :28.

[5] 林谦.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12 (7) :78.

[6] 张启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6 (1) :45.

[7] 缪美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14 (5) :314.

上一篇:浅谈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下一篇:提升师范生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