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德育论文范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比较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美两国的道德教育是当代东西方道德教育的典型代表,虽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两国的德育教育却各有千秋。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从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对中美高校德育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一篇:比较德育论文范文

中英中学德育课程比较研究

[摘要]通过对我国与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比较研究可知,中英两国中学德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自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的德育课程比较注重理论的建构,英国的德育课程比较注重实践性,其课程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中英;中学德育课程;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王安娜(1990—),女,辽宁营口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2014级在读研究生;孟庆男(1957—),男,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各中学都比较重视德育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如英国各中学就开设有相应的德育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这些成果与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主要是就中英中学德育课程的开设与教学等情况进行一些比较研究。

一、中英中学德育课程设置比较

由于“中学德育课的性质、地位、功能、任务等,集中体现在这一学科的课程设置中”[1],因此,我们进行中英德育课程比较研究,首先要进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一)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设置及特点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中学普遍设置了德育课程。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学德育课程经过了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例如,“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一至高三年级分别开设‘青年修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政治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讲座’‘共同纲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初中开设‘政治常识’,高中开设‘经济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文革’之后,初中开设‘社会发展简史’‘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高中开设‘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2]。到1992年,中学各年级的德育课程不单设课名,而被统称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2001年,国家开始进行第八次新课程改革,我国中学的德育课程为,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一周2课时;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一周3课时。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为单一的课程结构,只有必修课,而没有选修课,高中阶段采取模块设置的形式,分为4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

(二)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设置及特点

在英国,初高中阶段进行的都是个人与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2门课程。个人与社会教育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为《生命线》,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取材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绘图、小组讨论等。宗教课程也不只是单纯的集体去教堂礼拜,英国的宗教课程不只是学习基督教教义,也吸纳别的宗教的精华。

从英国中学德育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出,2门德育课程在初中和高中连续开设,更有助于对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英国在宗教教育协定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宗教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生的意义、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教育课也较为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对英国中学德育课程设置的借鉴

我国在中学德育课程的设置上,一直注重联系本国的道德现状和政治观点。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联系本国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办法,可我国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对其他国家优秀的道德文化鲜少涉及。而在基督教为国教的英国,佛教能得到承认,并由政府立法,列为全英国中小学校之宗教必修课,这足以见其乐于吸收其他宗教文化精华的宽容性。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演讲中,也提及了佛教是发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撑。

二、中英中学德育课程目标比较

(一)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及特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就初中德育课程而言,总目标主要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3]。分目标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判断与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进而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

就高中德育课程而言,总目标是“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分目标主要是指要向学生传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以及让学生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把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创新意识。

通过分析我国初中和高中德育课程目标可以总结出,第一,中学德育课程目标在结构上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为新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三维目标更是对学生的各个阶段明确了要求;第二,中学德育课程的三维目标之间相互关联,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全部课程实施的基础,服务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是教学内容的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德育观点的主体,是应当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第三,总目标强调了课程的性质和主要任务,概括了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总体要求,但没有涉及“知识”的表述,这实际上反映出对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德育定位。

(二)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及特点

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应有的社会与公民意识和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习本国及世界的历史与文化,在比较中提高道德觉悟,不仅是培养健全的英国公民,更要培育出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世界公民”。

我们对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目标分析可以得到,第一,英国课程目标中指出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其他民族的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也要编入课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德育原理时有更加开阔的视野;第二,在服从国家统一的德育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各地各校都会制订贴近本地特色和符合其校园文化特色的德育目标,例如切斯特坦中学把培养学生品德、文化、精神和身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当作德育课程的目标,而一些地方私立中学更重视对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英国德育课程的目标把德育和社会密切地联系了起来,提出道德教育要使学生了解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

(三)对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目标的借鉴

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目标的制订主要还是依据政治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对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重视程度不及英国。我国应学习英国,制订更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德育课程目标,通过全面的调查,确定中学生在不同时期人性化的德育课程的目标,并且对毕业的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学校德育课程目标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其提出学校德育改革的建议。同时,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今天,我国又是多民族国家,在制订德育课程的目标时更要注重地方性和开阔性相结合。在全球道德意识日渐衰退的今天,我们的德育目标更应该扩展为让学生形成全球道德意识,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 中英中学德育课程内容比较

(一)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内容

初中的德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展开,力图教会他们怎样处理生活中各种复杂的关系,并对初中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使他们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高中德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共设四个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前三个模块分别讲解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知识,第四个模块的哲学知识则是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观。同时还设置了六门选修课程,起到对必修课程知识的补充和拓展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

(二)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内容

“个人与社会教育”课涉及个人素质与态度、认识与理解、能力与技能,既关系到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这门课程的教材是《生命线》,本书以‘关心和体谅他人’为道德教育宗旨”[5],具体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运用情感,营造教学氛围并引导学生角色扮演、角色交换,从而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二是学会判断,利用影音文件播放有道德冲突的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证实正确的道德原则,学会做出道德判断;三是重在行动,从“在具体处理道德问题时你会怎么做”出发让学生理解全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

宗教教育内容包括学习和了解圣经的主要内容。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主要使学生了解基督教的发展过程和教义,并从中找出适合解决社会生活中道德问题的方法。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为使宗教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在宗教教育协定教学大纲中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主要是指宗教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生的价值、人际关系处理等,力求从日常生活出发,运用宗教教义,理解人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

(三)对英国中学德育课程内容的借鉴

通过对中英德育课程内容的比较可知,英国学校的德育课程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一是学校德育要回归生活。我国高中的德育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和认知,而英国中学的德育内容都来自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更加重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我国在德育内容上也应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真正对德育课程产生兴趣。二是德育需要信仰。英国是宗教信仰气氛很浓厚的国家,基督教作为英国的国教,其教义的传播更是得到了英国教育界的重视。英国中学德育课程中的宗教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宗教信仰和最普遍的人类美德的课程。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四、中英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比较

(一)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包含:一是直接讲授法,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二是情景导入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种生动、形象、可感知的教学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学生通过这一体验获得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心理机能的发展;三是探讨活动法,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把握知识、理解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一种方法。

(二)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情感模式教学法,这种方式主要以道德情感教育为基础。实施“情感模式”教学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他人想”,这部分以学生所经历的问题创设背景;第二部分是“证明规则”,这部分通过分析学生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方法;第三部分是“你本该做什么”,这部分内容设置了一定的道德困境,让学生思考在出现这种困境时应如何做。二是渗透式教学法,英国推行渗透模式的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道德教育对中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英国中学的课堂里很少出现单一的内容,通常课堂都是包括多个方面的。

(三)对英国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借鉴

首先,我国的中学德育课程必须注重实践。实践是对中学德育课程学习检验的基本标准,通过对学习德育课程进行实践,德育课程才能收到一定的实效。我们要避开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向,注重德育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其次,德育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道德教育不是一个单靠学校就能完成的简单过程,社会和家庭对中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规范是有重要影响的。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封闭的学校道德教育与现代社会的进步趋势不相符。最后,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要力求多样化。正如英国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法,中学德育课堂教学应多采用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平时还要辅以社会实践、参观旅行和野外考察等课外活动,以使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真正学会理解、帮助、关爱他人,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孟庆男.思想政治教学原理[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23.

[2]孟庆男.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7.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5]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32.

作者:王安娜 孟庆男

第二篇:中美高校德育比较分析

摘 要:中美两国的道德教育是当代东西方道德教育的典型代表,虽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两国的德育教育却各有千秋。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从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对中美高校德育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中美高校;德育;比较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因素,东西方在德育问题上一直存在差异,而中国与美国的道德教育正是当代东西方道德教育的典型代表,因此中美德育比较也成为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美国高校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德育目标,也没有使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所以很多人都在质疑究竟美国高校是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1]对此,郑永廷认为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其名而有其实”,[2]这种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支持,同时也为中美高校德育比较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中美高校德育比较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探讨,完成了大量的专著论文,就目前的研究来看,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比较

1、德育目标内涵的比较

美国的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守法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积极进取的合格公民,总结起来就是要培养美国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好公民。[3]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更加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标的统一性,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4]

2、德育目标性质的比较

首先,二者在政治倾向性上存在差异,美国高校德育目标中的政治性虽然比较隐蔽,但其本质还是有着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我国高校德育目标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有着明显的社会主义方向性。[3]

总的来说,中美高校德育目标既有差异也有共性:两者都为政治服务,都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把培养民族精神和为国家献身精神作为德育核心目标,都强调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人。[5]

二、关于中美高校德育内容的比较

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又分别集中体现在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6]

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美国高校表现出资产阶级狭隘的个人主义;我国高校则表现出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一切以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美国高校主要包括成就教育、地理教育、包括国家安全和国防意识在内的国家利益教育和美国国民精神教育,其中国家利益教育是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内容,资本主义的国家性质使得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沙文主义色彩;而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在于维护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但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我国人民利益的实现,也要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实现全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凸显出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在道德教育方面,美国的道德教育包含于宗教教育之中,同时由于各种社会问题愈演愈烈使得美国的道德教育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共同道德规范相结合,要“造就道德成熟的人”;我国的道德教育要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7]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之外,中美高校德育教育还包括学生的人格教育以及法律教育等方面。

总的来说,中美两国的德育内容都强调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美国道德教育内容宽泛,注重渗透并且层次性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国的道德教育把突出政治功能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根本,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形成了以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念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校道德教育特色。

三、关于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方法的比较

1、中美高校德育方法的比较

中美两国社会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假设不同,美国的道德教育认为个体有向善发展的本能,认为个体应该严格按照自身想法去发展,所以其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自由发展;而我国的道德教育认为个体的发展有着向恶的趋向,为了保证道德行为结果的善,需要在教育中防止不良思想和习惯的入侵,在实施过程中则表现为较多的规范、强制和灌输,所以其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防微杜渐。[8]两种假设的分歧体现在德育方式上,美国高校形成了自由式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由内到外的途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是通过外界强制到内心道德的理性,进而实现行动的过程,由师长来进行规划设计。在德育方法上,美国侧重问题讨论式,美国高校教师认为道德教育最好是通过对话来进行,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指导或者说教,教师和课程都是这种对话的促进者;而我国侧重灌输训练式,更强调系统的教育和理论的灌输。[3]

2、中美高校德育途径的比较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心理咨询是中美两国进行德育教育采取的主要途径,但同时两国的德育途径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美国高校注重多元与引导相结合,德育教育主要通过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的渗透来进行,没有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类课程;而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则比较多地采用正规的组织教育形式和直接灌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从德育教学的态度来看,美国高校注重鼓励学生自己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强调个性化教育,教师只是给出中立的态度,采取启发式教学,强调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近年来我国德育教育途径已经开始从强调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向避免直接灌输和说教、鼓励评判转变。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来看,美国道德教育注重渗透并且层次性强,以心理咨询和生活指导的方式来关注学生,用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在德育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国高校在解决学生德育教育问题时,注重发挥党团组织和群众社团组织的力量,很多高校陆续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专业的学生教育与管理队伍,学生德育问题的个别辅导日益得到重视。[9]

四、中美高校德育比较的启示

通过对中美高校德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了解中美高校在德育方面的异同,其意义在于通过比较可以认清我国高校德育中的不足,汲取美国高校德育教育的优点,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的德育体系。

首先,我国高校要充分重视德育教育,避免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产生,也不能让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在德育教育中要强化爱国主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设置一些关于国家成就、历史地理的相关课程,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第二,要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我国高校设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往往忽视了隐性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我国高校的德育课程应该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在各门课程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把“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择业和交友等方方面面,使德育内容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拓宽德育内容并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基本的德育理论。同时还要注意不断优化德育环境,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网络虚拟环境的德育功能,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

第三,德育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努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正确的选择,把道德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使德育教育能够真正提升人的道德水平,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也要关注个性化需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第四,要进一步加强德育理论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我国德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理论的可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德育理论过于抽象,脱离实际,缺少实验数据支撑,操作性与科学性不强,对道德教育缺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些都限制了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研究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德育的可操作性研究,使有价值的德育研究成果和方法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此外,目前针对中美高校德育比较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对目标、内容、途径的比较上,而对于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评价系统的比较研究较少,在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第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主导德育教育的方向。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中美两国高校学生 工作术语之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6).

[2]郑永廷.美国学校的政治观及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1990,(5).

[3]皇甫闪.从中美德育的差异性中探寻我国高校德育的完善之路[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7).

[4]谢雪.中美大学德育的比较[J].教育探索,2002,(8).

[5]黄立坚,戴静.中美学校德育目标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校外教 育,2008,(8).

[6]邹长青,王箭.东西方德育内容比较之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3).

[7]金仕琼,镡鹤靖.中美高校德育目标、内容及实施途径比较[J].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

[8]冉亚辉,易连云.防微杜渐与自由发展两种德育模式的对立—— 中美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7,(11).

[9]孙瑾,卢黎歌,宋晓平.当代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 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

(责任编辑/宋昶霖)

作者:刘菁菁 陈丽鸿

第三篇:中美高校德育比较与思考

摘 要: 本文对中美高校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比较,认为我国高校德育要吸收和借鉴美国高校德育中的精华,兼收并蓄,不断完善大学德育体系,以推动我国高校德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美高校德育 比较 思考

伴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高校德育也体现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如何使德育在社会转型期和教育转轨中走现代化之路,已经成为教育界思考和探索的焦点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高校德育工作在比较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的学校德育理论和方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中美高校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吸收和借鉴美国高校德育中的精华,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高校德育体系。

一、中美高校德育目标比较

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始终把道德教育摆在教育的首位,有强调伦理本位、主张德教至上和追求理想人格特色的特征,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并注重培养人的群体意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德育目标政治化倾向比较明显,德育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十分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并且把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年轻的多民族国家,因此,特别注重德育教育。美国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尤其把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建立和维持一个统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其高校德育目标有多元化的特征,其基本内涵表述可概括为:力图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守法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的、让人满意的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成为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强调,高校要培养以爱国、修身、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等为主体内容的“国民精神”。围绕这一总目标,各大学纷纷制定各自的具体目标。爱国主义、法制教育、文明史教育、价值观教育及心理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美国德育的宗旨是培养“我是美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中国的高校德育目标反映了从社会出发的教育价值观,而美国的高校德育目标则反映了从个人出发的教育价值观。美国的高校德育目标是以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为基本点,整个社会并没有要求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一部分,而是强调学校德育目标与公民教育的等同性,是一种“大众型”目标;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强调个人是比社会更本质、更中心的存在,其德育目标就更强调健全人格和个人完善;它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德育目标的政治性要求隐寓于爱国和守法之中,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和守法精神是社会政治制度在学校德育中的体现,培养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是学校对社会和学生应负的责任。

二、中美高校德育内容比较

在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之相对应的德育内容就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方向性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等;二是认知性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审美观教育等;三是规范性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规范教育和纪律教育。

美国的主流文化主要由三种文化体系构成:宗教文化、共和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三种文化体系深深地影响着美国高校德育的内容: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个人前途为动力的价值观教育,以诚信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及以健全人格为中心的心理教育。德育的主题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责任感,即公民教育,主要传授一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教育途径主要是公民学课程。在高校德育中,公民教育仍然是重要内容,但不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而是把有关内容融于整个教育活动中,并在层次上有所提高,目的是培养“好公民”。在其教育的核心内容中,民主、自由、人权、个人主义价值观长期不变。

我国倡导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美国倡导的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我国倡导的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美国倡导的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人生观,看重个人价值、个人奋斗和个人成功;我国着重于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基本规范教育,偏重政治教育和理想教育,忽视对学生生活化的教育,而美国注重政治性与一般性的统一,在理论传授的基础上注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既注重保持德育内容中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又注重德育内容的生活化。

三、中美高校德育方法和途径比较

中国大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5.自我教育法。中国高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1.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报导下,我国各高校均设置了统一的德育课程体系,成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教研室和“两课”基地,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四门课程)、廉洁修身和形势政策课等,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2.在学校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主张全校教职工全员育人,各专业学科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提倡教书与育人并重,强调教职工的言传身教。3.在学生中开展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党团工作、学生会工作和社团工作。4.进行社会实践。5.校园文化建设等。

美国大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1.信奉多元性的同时注重正面引导。在美国,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和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正面引导,首先教师的道德观要泾渭分明。2.间接教育,全方位渗透。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比直接灌输收益更大。3.强调道德实践,培养良好品德。良好的品德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确立信念、培养感情、锻炼意志、规范行为,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切身体验才能完成,美国学校通过校内外各种活动,让学生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4.注重心理咨询。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咨询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美国高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1.设置通识课程进行德育。美国各大学普遍开设通识课程,有历史科、公民科、人文科及有关专题。2.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德育。美国大学注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以增强德育的实效。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各类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校庆、国庆、入学及毕业仪式等全校性活动。3.运用心理咨询进行德育。心理咨询是美国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其中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咨询)的道德教育功能较为显著。4.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环境进行德育。美国高校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等进行道德教育,倡导美国精神和价值观。

如果说中国的德育教育为显性教育,美国德育教育则是隐性教育。与美国相比,中国学校德育更侧重用直接的方法,向大学生传授和灌输有关思想道德的观念,通过较好地运用德育的直接方法,重视完整、系统的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道德认知基础,使学生较快地了解我国的思想政治观念。

四、比较之后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美高校德育的异同。我们在看到本国优势的同时,应对自身不足之处有清醒的认识,并汲取美国高校德育的精华。

1.注重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结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

从日常生活出发,将德育所强调的政治性以潜在的形式融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德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落实。注重从多学科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一出现成熟的德育理论,就把它们运用于实践。借鉴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倡导教书育人,减少学生的“防备”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2.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体现德育的主体性。

现代道德教育就是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主体思想道德发展为根本的教育。因此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人为中心”,体现“一切为了人”的观念,在新的层面上重新界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注重促进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主发展。

3.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凸显德育的多元化。

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堂等公共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学校、家庭、网络世界要齐心协力,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4.组建多学科高度融合的德育专家队伍,提升德育的专业性。

逐渐培养和形成一支由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高层次德育队伍,不断扩大咨询指导的范围和形式,让学校德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5.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服务,展现德育的服务性。

要从优化环境、改变理念、健全机构、提高效率入手,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身心健康、择业就业等全方位的服务,寓德育于优质高效的服务之中。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德育中由于过分强调个人价值而导致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出现种族歧视、吸毒、酗酒、校园枪击事件等问题。只有“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才能推动我国高校德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亚豪.论高校德育目标的内涵、功能及实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2):172-174.

[2]谢雪.中美大学德育的比较[J].教育探索,2002,(8):74-76.

[3]尧新瑜,刘融斌.美国高校德育的内容特色及其启示[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2004,(4).

[4]戴胜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2-279.

作者:刘国平

上一篇:一岗双责论文范文下一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