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保险制度研讨论文

2022-04-18

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人们惊呼存款保险不保险。中国此时酝酿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遭到质疑。其实,此举只为完善制度,提增信心,防范于未然。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第十四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上透露,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方案已正式上报国务院,2009年有望推出。此消息一出,引起全国各界广泛讨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责任保险制度研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责任保险制度研讨论文 篇1: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分析了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替代率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总体中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或份额)不断增加,或青少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递减这样一种渐进过程。按照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定义,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7%时,则称为老年型人口社会。我国在20世纪末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从中国六次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都大幅度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0—14岁少儿人口比重逐渐降低, 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33.59%降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6.60%;尤其是2000年以来,0—14岁人口的比重更是快速下降,10年间下降了6.29%,降幅非常大。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逐渐上升,从1982年的4.91%上升至2010年的8.87%,增幅非常之快。从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短短的十几年间就迅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由于政策的特殊性,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刚刚进入小康社会远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已经凸现,国民财富的累积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就要承担庞大的老年人群各方面的需要,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详见表1。

表1 中国六次人口普查中年龄结构 单位:%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务院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

当前,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十分突出,这既是制度转轨的必然产物,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自此中国正式实行部分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在此之前已退休和将退休的职工来说,他们没有建立个人账户方式,因而也就不能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在城镇养老保险新制度起步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采取“空账”运作个人账户,国家允许向个人账户透支,即借用新缴纳的和累计的个人账户基金发放己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在2010年7月召开的中国和拉美养老金制度国际研讨会上,有关专家的估算,当前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3万亿。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口抚养比将持续上升,也就意味着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而为制度缴费的人数不变甚至减少,隐性债务问题势必越来越突出,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旧债新账”的双重压力,这一问题降低了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信誉,也造成我国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金支付危机。

(二)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资源分配不公

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社会的整体公平与福利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人口规模下,广覆盖,低水平的养老保险制度才是可行的,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同人群待遇相差较大的问题,社会资源分配不甚公平。当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机关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实行国家财政或者本单位包下来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单位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的老年人口,目前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土地养老,部分试点地区试行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无论是从政府的投入还是最终享受到的待遇,差距都相当大,缺乏公平与统一性。对于城镇就业人员而言,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仍然有限,部分股份制的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仍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这样的情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不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对于农村而言,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仍然较窄,我国各级财政将可用的资金对于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仍然较少,2010年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只有城市的1/8左右,而且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主要体现为农村扶贫资金和民政救济金,对于农村人口养老保险的投入极为有限,因此,我国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险问题仍然十分棘手。

(三)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实行长期积累,如果将这部分社保基金投入市场运营,获得增值的收益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养老基金支付带来的压力。可是,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养老基金平均投资回报率扣除掉通胀率之后,实际收益率为负值,而很多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都远高于我国,以智利为例,其养老金投资收益率可高达12%,尤其是在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下,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四)养老金替代率高,离退休费用刚性增长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养老保险金替代率的适宜水平是60%,而据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与国外平均水平相比,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过高的养老金替代率虽然有利于老年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养老金替代率过高不仅会诱发劳动者提前退休,挫伤在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压力。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2010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人民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势必会带来我国养老金缺口的进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也越来越长。人均寿命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均寿命的增加意味着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养老保险基金需要支付的的资金量越来越多,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将持续攀升。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这一问题将愈发突出。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对策

(一)逐步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首先,对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应逐步予以统一。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使其与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账模式接轨。在执行层面,加强监察力度,要吸收年龄构成相对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城市农民工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违反社会保险法单位的惩处力度,逐步开征社会保障税。

其次,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继续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范围。加快建立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账户为主、保险关系可转移、调整机制健全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使“三方共担”的原则具体化,尤其要明确政府的财政责任,多途径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

(二)加强对养老金的统筹监管

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使用过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监管,可以引入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甚至可以建立一些由社会独立人士组成的专门监督小组进行公开监督。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投资上,要进行问责制及引进风险管理制度,在首先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使基金投资风险分散,对投资的资产配置进行科学的投资模型设计,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径,按国家有关基金运营的法律法规规定对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依法建立委托人、托管人、投资人制度,由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运营,提高基金的收益率,确保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三)实行弹性退休年龄,控制提前退休

目前,中国职工的退休年龄一般情况下是男性60岁、女性55岁,这是20世纪50年代依据建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全国人口平均寿命较低的客观背景制定的。近年来,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上升和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人口初始劳动年龄不断提高,而退休年龄不变,这不仅导致劳动资源浪费,并且增加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另一方面,各行业劳动条件、劳动强度以及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不同,退休政策缺乏弹性,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据《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预测与管理》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收40亿元,减支160亿元。因此,一定程度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实行弹性退休年龄有利于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基金增收减支。

(四)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极其缓慢,应在国家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的前提下,通过立法、税收等多种手段鼓励地方、企业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首先,国家为职工建立基本的养老保险体系,其保障水平要充分考虑国家的承受能力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般选择较低水平。其次,企事业单位在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其职工提供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国家应从税收减免、法规保障等角度予以支持。最后鼓励个人参加储蓄性的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 万明国.社会保险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

[2] 刘金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上海:上海交大,2010 .

[3] 宫晓霞. 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报,2006,(6).

[4] 李衡,周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J].改革,2008,(12).[责任编辑 高惠琦]

作者:徐晓

责任保险制度研讨论文 篇2:

存款保险登陆中国?

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人们惊呼存款保险不保险。中国此时酝酿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遭到质疑。其实,此举只为完善制度,提增信心,防范于未然。

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第十四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上透露,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方案已正式上报国务院,2009年有望推出。此消息一出,引起全国各界广泛讨论。那么什么是存款保险,它有什么作用,对普通储户和银行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此时推出该制度是否合适呢?

危机不代表失败

所谓存款保险,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这些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他经营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

作为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它的风险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和传染效应,当一家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储户无法准确判断银行问题的严重性,使挤兑现象同时出现在“好”银行和“坏”银行,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局部的金融问题很容易演变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为储户提供心理上和实际上的保障,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目前,人们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存疑主要是因为最早建立该制度的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美国二十几家银行倒闭破产,且危机仍在持续蔓延,人们不仅怀疑这是否证明存款保险制度在美国的彻底失败?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宋鸿兵告诉《小康·财智》记者:“在这么大的危机面前,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没有太大作用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自有资金只有452亿美元,而它所担保的资产相当于它资产的100倍,救了几家大银行后,它自己就会资不抵债,需要国家来救助了。”

然而,部分学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在于保护存款者利益,而非挽救银行破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主任胡滨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说:“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只是人们将关注焦点集中在了银行不断破产的层面,没有注意到储户利益层面。”他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作用在于对存款者的救助,稳定投资者信心,在美国7000亿美元紧急救助法案中,将存款保险额度由之前的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的条款,正是它发挥作用的表现。另外,存款保险制度只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制度中的一种,不可能仅靠这一种制度来挽救如此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存款保险影响了谁

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方案设计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益平衡问题,包括存款者、各种银行以及政府监管部门。

对于存款者,该制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在银行发生支付危机时保护存款者利益,确保储蓄安全,理当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中国的特殊国情造成了特殊问题。在中国,银行的退出风险一直都是由政府来隐形担保的,人们的市场意识相对薄弱,存款者更相信政府而非市场,因此,人们担心建立这项制度是否会使存款不保险。胡滨认为,中国建立这种制度是为了完善金融市场,促进市场化改革,但是如果出现了这种制度难以解决的问题,政府依旧可能承担最终的担保责任,这项制度使存款者的存款更安全了。

对于银行,成立该制度后,银行一方面需要交纳一定额度的保费,另一方面需要接受该制度的一些监督约束,都会增加运行管理成本。另外,由于存款保险制度为存款者储蓄提供担保,可能导致人们在选择银行存款时过度注重利率而忽视银行资质,加大银行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从而加大银行经营难度和风险。

对金融监管部门来说,权力划分和协同监管的难度将会增加。胡滨说:“中国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重在制度完善,不是机构建设。”由于该制度还涉及到金融监管、银行破产清算重组等问题,而中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制度,由“一行三会”共同管理,这必然需要进行权力划分,对监管部门的协调沟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推出时机已成熟

公布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方案上报国务院消息的时间是11月26日,而就在前一天,11月25日,美国第二大商业银行花旗银行的股价大幅下跌,截至当天,其股价累积下跌六成,市值缩水为210亿美元,不及其2006年年底时2740亿美元的1/10。正在全世界都在担心金融危机已经蔓延至储蓄银行的时候,中国加大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步伐,人们不免要问:时机成熟吗,是不是太过仓促了?

其实,早在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了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论证,经过十年的努力,各相关部门也已达成共识,可以说在理论和认识上已经相当成熟。胡滨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不仅在于发生危机时维护存款者的利益,它还肩负着金融监管和风险预警的责任,在中国金融尚未遭受此次金融危机实质性冲击时推出该制度,意在未雨绸缪。

应该说,中国十年来难以真正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根源在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以前,国有银行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有国家信用担保,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然而,经过多年金融改革开放,中国金融市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地方银行等在内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浙江省区域经济合作企业发展促进会金融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沈立刚对《小康·财智》记者说:“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应该把一些本应由市场来承担的责任剥离出去,由市场来承担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国巨创业投资集团总裁孙飞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银行应该自己承担风险,不可能依然由国家来为它们担保,尤其是外资银行,它在中国成立独立法人,它破产总不能让中国政府来买单,因此,目前成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是当务之急。

建中国特色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中国来讲,仍然是种新事物,在具体方案设计和规划方面仍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特殊国情,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彘目前,国际上已经几十多个国家实行了存款保险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存款保险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最早、也是运行机制最完善的国家。1929年经济大萧条造成全美先后9755家银行倒闭,存款者损失约14亿美元。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其中包括成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条款,并于同年7月正式成立FDIC。其主要职能包括:1、存款保险。为全美约97%的银行存款者的存款提供限额为25万美元的保险2、银行监管。直接监管着5600多家非美联储成员的州注册银行和储蓄信贷机构;3、处置倒闭存款机构。当存款机构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或其资本充足率低于2%时,由该机构处置。

自该机构成立以来,曾多次进行改革,最近一次即为近期美国提出的7000亿美元紧急救助法案中保险额度的提高。该制度运行70多年来,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比较成功地保证了银行体系的稳定,维护了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

纵观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史,不难得出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即存款保险制度成功运行,金融体系保持稳定,都离不开整个金融监管体系的协调统一。因此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需要在具体设计方案上,各方达成共识,比如强制性存款保险、限额赔付、风险差别费率等,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与之呼应,包括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的建立和有关私募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法律规范的出台,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协调统一,共同维护中国金融市场稳定,保证金融安全。

作者:刘彦华

责任保险制度研讨论文 篇3:

社会保障重大问题研究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学者围绕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达成一系列共识,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进入制度变革时期,走什么样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道路备受关注。1997年,郑功成撰著的《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一书,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的发展理念与制度框架设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既要尊重社会保障制度普遍规律,又要与中国现实国情及传统有机结合,遵循以家庭保障为基础、以社会保险为重点、以单位和社区保障为补充,体现社会保障制度层次化、社会化、公平化、一体化的总体思路。之后,宋晓梧等提出我国应明确各主体责权,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走过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板块结构、封闭运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国家-单位保障制到国家-社会保障制的转型。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的观点,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论参考。

深入开展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社会保障改革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高,必须重视战略研究。由全国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2008年出版)及此后出版的四卷本著作,是这方面的标志性成果。该书指出,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应坚守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按照2008—2012年、2013—2020年、2021—2050年三个时间段,先构建起“二免除一解除”制度支架,再实现制度全面定型和稳定发展,最终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方向发展,在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增进人民幸福感。近10年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实践,在许多方面验证了这一成果的科学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继续深入研究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是社会保障学者肩负的重要责任。

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走向深入。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选择什么样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如何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是社会保障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应当坚持互助共济和社会公正原则。一些学者对不同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作出分析评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要求,提出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建议。近年来,在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方面也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未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明确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推进步骤,仍然是社会保障研究的前沿课题。

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路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乎全民切身利益,也是社会保障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多年讨论中,已经达成的普遍共识是,医改要以解除人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和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坚持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在医改路径研究方面,一些学者主张由政府强势主导并直接提供医疗服务;一些学者主张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在政府主导下合理选择制度安排,如医疗服务应突出公益性,医疗保障应坚持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药宜走市场化道路但需要政府监管到位并对医药产品及价格体系进行适度调控。关于医改路径的研究仍需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

推动养老服务全面发展。我國在本世纪初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在此背景下,推动养老服务全面发展的问题愈发受到学界重视。一些学者主张发挥好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四方面作用,并根据老年人分层分类的需求采取公平但有区别的政策,突出居家养老为重、失能老人优先、养老机构社会化的原则,根据老年人分层分类需求实现精准递送服务。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应督促家庭成员尽责,倡导老年人互助。如何发挥好各方面作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如何优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等,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

作者:郭林

上一篇:通讯企业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体育培养学生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