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

2024-04-15

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共8篇)

篇1: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

推崇工匠精神培育中国工匠

摘要: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必须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创新发展也需要秉承工匠精神。中国工匠培育需要在制度层面有更好的设计,还需要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和营造平和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制造工匠精神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92-02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服务,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成为去年的热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直接关乎中国的品牌塑造,关乎中国的创新创业,关乎中国经济成功转型。

一、工匠和工匠精神

考察工匠精神首先从理解工匠开始,传统工匠产生于手工业时期,那时也称作匠人,如木匠、铁匠、皮匠等,泛指熟练掌握某项专业技能的手工业劳动者,一般是个体劳动或是规模较小的作坊等。后来随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手工业逐渐衰落,产品在生产线上规模化生产,传统工匠越来越少,开始淡出人们视野,工匠逐渐演变为熟练的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

有人认为在工业化今天已经不需要工匠,无须讳言,机械化和自动化是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传统意义的工匠,但工业化并不代表工匠群体的消失,产品设计要凝聚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消费升级的今天,私人订制成消费新宠,也需要工匠的独特创造;而且即使在后工业化的今天依然有一些机器无法代替的工种。

而今天我们更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精神传承,在漫长的手工业时期逐渐形成,是对传统工匠所具备精神内核的抽象,表现的是工匠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专注执着的工作态度,心无旁骛的精神境界和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手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但消费者对产品品质、性能和设计满意度要求没有变,甚至有更高的期待,这就要求设计和生产者对职业心存敬畏之心,日复一日,专心致志研究、打磨自己的产品,以苛刻、近似完美主义的要求对待自己产品。正如总理提到的那样,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二、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能工巧匠”、“巧夺天工”,从这些成语中可窥见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技艺高超的工匠,西安气势恢宏、神态各异的兵马俑让世人叹服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鲁班、庖丁都是古代匠人的杰出代表。遗憾的是,自古以来,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折射出古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职业等级观念和推崇做官的心态,而“工匠”和“商贾”列为“三教九流”的末流,更形象反映出工匠社会地位低下。沧海桑田,时至今日,职业学校和大学热门专业招生冰火两重天,而公务员更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这也反映工匠尴尬的社会地位。

1.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在全球遍地开花,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改革开放40年来,从初期“三来一补”到后来加入WTO,中国外贸出口快速增长,中国产品以其低廉价格称雄海外,但价廉也意味着中国制造缺乏核心竞争力。国人竞相在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的行为折射出中国制造在设计、质量、产品标准、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欠缺,而这些制造业短板与工匠精神的欠缺密切相关。

日本是制造强国,强就强在它所秉承的工匠精神。日本有很多中小规模企业,专攻一样产品,长久打磨,用心制作,即使是一颗螺丝钉也要把它做到极致。日本的哈德洛克公司,这个只有45人的小公司生产全世界只有他家别无分店的永不松动的螺母。老板若林克?┠昵崾倍月菽覆?生兴趣,和别人组建公司销售自己生产的螺母,打出的广告语是:永不松动的螺母。结果有客户投诉,说螺母松动,合伙人认为这只是一句广告词,不必理会。但他认为产品应该如广告所说,永不松动。他独自离开公司,潜心研究他的螺母,终于研制出永不松动的螺母,他成立了自己的新公司,但因为产品价格较高,开始并不为市场所认可,困难的时候,他必须去兼职才能保持公司的运转。后来日本新干线用了他的螺母,从此,他的产品声名远扬,包括英国、美国等科技发达的国家都要向他订购螺母。他的诚信、敬业、执着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也是企业成功的秘诀。

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目标,必须以质取胜,以品牌取胜,当务之急是要继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2.创新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虽然是制造大??,但许多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一些重要的零部件和材料依赖进口。总理曾坦陈:一支小小的圆珠笔笔尖珠芯都需要进口。而我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分享了全球化红利,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是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分得一杯羹而已。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要为未来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科技创新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一提到创新很容易联想到“创造”新事物,和工匠精神中日复一日的坚守似乎不大契合,但任何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通过对原有工艺的改良、对现有产品的不断改进,使产品性能更好,质量更优,用户更满意,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所谓“独具匠心”中的“匠心”指的不就是由工匠精神体现出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更何况在对产品不断优化过程中,灵感迸发,新产品也可能横空出世。

众所周知,苹果手机是现在市场最畅销的手机,但世界上第一部手机是摩托罗拉1984年上市销售的,在2006年之前,大家根本不知道苹果手机为何物。当时手机市场三分天下: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而今天,苹果手机独领风骚。曾有人问乔布斯,为什么跟随市场成熟产品走,他回答:”你想赚钱吗?看市场再卖什么你就做什么。但是你能做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吗?如果能做出来,那你一定成功。”而苹果手机的成功是乔布斯和他的团队用了7年时间研发的结果,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

三、大力培育中国工匠

1.营造适合工匠成长的制度环境

1.1保护知识产权

很多企业都受过山寨产品的困扰,往往研发的产品还没投入市场,仿制品已铺天盖地,严重挫伤企业创新积极性,而企业想要维权,又要面临取证难、维权成本高,周期长,倍偿低的难题,在赔偿标的不高时,当事人往往不了了之。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要尊重工匠价值和劳动,应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行上有突破。一是对被侵权者实施司法救济。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最大限度降低其损失,可使用诉前禁令,即在案件判决前,由司法机关发出指令,禁止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二是适当降低被侵权人的举证难度。对举证确有困难的,应灵活使用登记保存、抽样取证等调查取证手段。三是加大打击力度。加大侵权者的违法成本,同时改变维权案件中“判易执行难”的问题,尽快使判决落到实处。

1.2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地位

目前在就业市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短缺,究其原因是因为技术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吸引力不大。政府应引导企业在薪酬体系设计中增加一线技术工种的权重,使薪酬能真正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而在德国,既使是初级技师,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工资也不低。而经过若干年历练和经验积累,再取得相关文凭成为工程师后,工资就相当可观,收入仅次于律师和医生,进入前三甲。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一些工匠典型,引导公众逐步消除职业偏见,引领社会新风尚。

2.改革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的摇篮。由于受传统择业观念影响,我国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并不高,大都是上高中无望和高考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职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重理?传授,轻实际操作。因为职业教育的短板使我国的技工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有关资料表明欧美国家技工组成中,中高级技工占最大比重,而在我国技工组成中,初级技工占最大比重。

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值得借鉴。德国制造业闻名于世,成功的关键要归功于德国特色精致的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和中国成绩好的学生不愿上职校不同,在德国,有近80%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学校专业设置很细,而且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一方面接受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操练,培育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更有特色是的是每个学生都要经过为期三年由师傅口传心授的学徒生涯,才能获得合格的职业培训资格证书进入就业市场。当然德国没有在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设置人为的障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如果想进入大学,可以补习文化课达到要求而进入大学学习,这种教育体系内部的自由切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使学生更公平地分享教育资源。

3.培养平和的社会心态

中国的很多企业注重短期利益,片面追求利润,急于求成,对企业缺少长远发展规划,缺乏质量意识,潜移默化影响技术工人的心态,使他们缺少钻研技术的动力。这与浮躁的社会心态有关。

3.1摒弃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在社会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拥有财富多寡似乎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这助长社会浮躁心态的滋生、曼延。诚然合法取得的财富是成功的一种表现,但不应是唯一标准。要推动全社会形成这样的共识和价值取向: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恪守职业操守、尽心尽职,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成功,就应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

3.2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我国大部分制造业利润不高甚至微薄,而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却利润可观,导致一些企业朝秦暮楚,偏离主业,参与与实业不相关的投资投机行为。这种状况导致企业很难集中精力静心打造产品和开展研发活动,员工也无暇钻研技术和提升自己专业水平。政府应制定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引导资本“避虚就实”,给过热的不理性的房地产市场降温,使企业和一线技术工人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提振信心。

参考文献

[1]2016、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蔡秀玲,余熙.德日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16(5)

[3]周民良.建设制造强国应重视弘扬工匠精神[J],经济纵横,2017(1)

篇2: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而对“工匠”的重视,正是世界“首富之国”瑞士的成功秘诀之一。什么?瑞士大部分学生竟然都爱去“蓝翔”?去瑞士之前看到数据,三分之二的瑞士学生初中毕业就选择了职业教育,选择上大学的仅有三分之一。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毕竟是瑞士啊!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难道不是越发达的国家,大学教育的普及率就越高吗?高收入、高福利、手表、银行、滑雪……瑞士的形象已经和这些名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外界看来,典型的瑞士人应该是这样的:轻松接受大学教育,然后进入银行工作,拿着高收入,周末去滑雪,衣食无忧地度过一生。然而,身处瑞士后,才发现这种想象太简单了。瑞士人拥有高收入,这是肯定的——平均月工资6439瑞郎(合人民币42000元左右,2012年联邦统计局数据);单身者月入2200瑞郎,就已经低于贫困线,要拿救济了。这个贫困线标准比意大利、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工资还高。周末去滑雪也是大多数瑞士人的冬季消遣,在火车站甚至大街上,扶老携幼背着滑雪板的人,随处可见。但是,在银行等金融领域工作的瑞士人,只是少数。关于大学教育的想象更离谱——选择上大学的瑞士年轻人,实际上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就选择了职业教育,一边当学徒,一边上学。因此,多数瑞士年轻人的生活其实是这样的:16岁开始找工作,然后每周三天或四天在企业当学徒,其余

一、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习。1学徒工是怎么工作的19岁的伊克尔·阿塔曼,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在瑞士迅达集团总部,我见到了伊克尔,他是这家世界第二大电梯供应商设计部的学徒。伊克尔肤色较深,胡子浓密,有着典型的中东人长相。果不其然,他告诉我,父母都来自土耳其,他是第二代移民。初中毕业后,他选择当学徒,如今已经是第四年,马上就要结业“出师”了。通常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蓝领”,但瑞士的职业教育既培养蓝领,也培养白领。换句话说,只要是应用型的职业,都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譬如记者编辑、电子工程、经营管理,等等等等。在瑞士,有230个职业可供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选择。身为学徒,伊克尔是怎么工作的呢?“跟其他学徒一样,在前两年,我们每周有三天在企业工作,另外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后两年就是四天在企业,一天在学校了。”伊克尔说话时,有一丝腼腆,但一谈到电梯,他的语气就变得自信起来。“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设计部学徒都做些什么。”他将我们带到两部电梯模拟装置前,“这两部电梯模型,都是我们学徒做的。”第一部是一个简易的电梯模型。用手摇动提供动力,电梯就可以上行下达,自动开关梯门。红色轿厢、黑色梯井,虽然简易却很漂亮,“可以在展会上向大家展示电梯是怎么工作的。”▲19岁的学徒伊克尔和他设计的手摇电梯模拟装置。无界新闻记者高美摄学徒的前两年,他们被分成八人的学徒小组,每组负责设计电梯的一个部分,譬如电梯井、轿厢等。多大的电梯井适合多大的电梯轿厢?伊克尔完全没有概念。他先用纸板搭模型做起,然后慢慢熟悉起来。这部电梯,就是他在学徒前两年的作品。相比之下,第二部电梯模拟装置就要高级多了:采用电力装置,有上下按钮,也有感应装置,手放置在电梯门中间,正在关闭的梯门会自动打开,就是一部迷你版的电梯。▲学徒们做的动力装置电梯模拟器。无界新闻记者高美 摄“学徒的后两年,我们就要自己独立来设计这样的电梯了。”伊克尔说,根据电梯的不同需求,设计部学徒要算好各种技术参数,画出电梯工程图,“然后给电子部和机械部,大家一起合作,来真正做出这个模型。”瑞士学徒分为两年制和三四年制,但大多数学生选择的都是三年或者四年。学徒期满后要参加一项考试,考试通过了,就可以拿着这个证书找工作了。想继续上大学?也没问题,可以参加联邦职业会考(FVB)。通过之后,直接入读瑞士的应用型大学。伊克尔想直接工作。迅达是国际知名企业,对学徒们很有吸引力。学徒期间的平均年薪是14000瑞郎(约合91000人民币),拿到资格证后,起步年薪涨至6万瑞郎(约合人民币40万)。在看了伊克尔的电梯模型后,迅达集团全球安装部主任库特·哈尼问他,有没有考虑过直接留在迅达工作。伊克尔高兴地差点跳起来,“能留下来当然十分开心!”“这其实有点像中国的’关系’。”在中国工作过多年的库特·哈尼这么形容。他本人也是学徒出身,并对此充满自豪。在他看来,学徒制增进了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双向了解:学徒了解了企业,学到了企业需要的技术,“而在当学徒的四年中,公司也全面了解到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迅达集团,拿到资格证的学徒中有61%选择直接留下来工作,19%选择了其他职业路径,其余20%选择了入读应用型大学。216岁时的重大人生选择瑞士学生的分流从初中就开始了。初中毕业时,大概16岁,他们就要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读大学做研究,或者直接工作,这是两条道路。前者读普通高中,后者读职业高中。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后者。19岁的女生郝瑞蒂娜觉得学徒制很好,“不用等到27岁再去工作,可以更早适应职场,更早自立。”说这话时,她正在伯尔尼市的WKS——该市最大的管理培训职业学校——上课,课程是经济法。每周有三天的时间,她要在一家安保公司管理部当学徒。▲郝瑞蒂娜和同学们在职业学校上课。无界新闻记者高美 摄在郝瑞蒂娜的同学看来,他们选择职业教育的原因还包括不喜欢学术、出于家庭实际情况、大家都这么选等等,也有人是因为学习实在太差没能力读大学。不过,16岁做出的决定,并不意味着他们一生的职业就此盖棺论定。无论是选择职业教育,还是就读研究型大学,在之后的人生阶段,瑞士的年轻人们都有充分的自由和机会转换赛道,尝试另外一条道路。20岁的费比安·乌莫,就属于转换赛道的那批人。初中毕业后他选择读普通高中,但后来发现自己喜欢动手、做实际的工作。他也来到了迅达,成为了电子部的一名学徒。他要学习焊接,也要学习如何编程。“第一年你得知道把哪个零件放到哪个地方,”费比安拿起一块电路板指给我看,“光学习做这个就花了好几个星期。”不过,费比安将当前的学徒经历视为积累实际经验的必要阶段。学徒结束后,他想进入应用型大学就读电子工程。▲20岁的费比安是一名电子机械学徒。无界新闻记者高美 摄费比安的对面,是一个穿帽衫的金发小男孩,正拿着钳子摆弄着什么东西。“他是亨利,来我们这里体验学徒工作的初中生。”费比安介绍到。在瑞士,初中毕业后究竟走哪条道路,家长们的意见当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们自己的选择。从7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一)开始,瑞士中学生就开始上“职场世界”课;8年级下学期,学生们可以选择去企业待几天,亲身体验学徒要做些什么;9年级开始投简历,申请企业,面试,像找工作一样来找学徒岗位。15岁的亨利正上8年级,对电子挺感兴趣,“想了解一下电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迅达电子机械部呆了两天,他的体会是:“你需要不断地做,做一遍又一遍,才能比较熟练。”▲15岁的亨利来体验学徒生活。无界新闻记者高美 摄3千里迢迢到瑞士当学徒在瑞士,做学徒从来不是迫不得已的选择。21岁的托比亚斯·赫尔佐格,几乎可以说是千里迢迢专门到迅达集团当学徒。托比亚斯也是瑞士人,但他在香港出生和长大,父母如今仍在香港居住。他已担任学徒三年,岗位是综合机械技师。用粤语和我们打了招呼后,他赶紧让每个人都带上了防电弧光的眼镜。和其他学徒一样,托比亚斯也是企业、学校两头跑。只不过,由于他已在德国读完了普通高中,所以学徒在瑞士要用四年读完的高中他两年就修完了。去年他申请了卢塞恩应用科学大学,主修机械工程。每周前三天,他在迅达做学徒,其余时间回大学学习。学徒的前两年,一直在车间里学习铣削、生产、装配。外界看起来或许比较枯燥,但托比亚斯对自己的工作特别有热情:“我就是热爱机械,只要工作和机械相关就行。”▲21岁的托比亚斯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学徒培训。无界新闻记者高美 摄跟找工作一样,申请接收学徒的公司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迅达集团这样的知名企业。郝瑞蒂娜说,他们平均要投14份简历,才能找到一份学徒工作。托比亚斯和伊克尔当初找学徒公司的时候,也投了七八份申请。“如果你真的特别想要这个机会,你肯定会好好准备,就不会觉得难。”伊克尔说。托比亚斯点头表示同意,并补充道,“如果你就是想混,随便试试,那可能就难了。”4瑞士要“出口”学徒制瑞士职业教育的传统,到底源自何时?面对这一问题,库特·哈尼想了一会儿,“太久了,比迅达的历史还要长。”(迅达集团成立于1874年)。这种企业、学校结合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奥地利等其他德语国家,也都很盛行。但论普及率,还是瑞士最高。德语是瑞士的官方语言之一,讲德语的居民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学徒制”存在于德语国家,和这些国家重视“手艺人”的传统分不开。德语有句古谚——“手艺能从土壤中获得黄金”——显示了人们对手艺人的重视。瑞士重视职业教育,也和本国国情密不可分。瑞士境内多山,地势高低起伏,时雨时雪,如今看来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在18、19世纪,只能用环境“恶劣”来描述。加之资源匮乏,多是原材料进口加工业,瑞士产品比竞争对手的就要昂贵得多。要具有竞争力,瑞士的产品质量就必须强过对手,这就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对职业教育的认同。瑞士普通高中并不免费,职业教育却是免费教育,由此可看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瑞士的职业教育体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被称为“一个使命,三个伙伴”。“三个伙伴”分别是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专业机构。瑞士没有联邦教育部,负责教育的部门是联邦教育、研究和创新国务秘书处,主要是负责宏观战略管理以及资金支持。州政府有较大自主权,负责本州职业教育的实施,譬如监督学生与企业签订的职业培训合同的实施情况,以及对本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经费支持。学徒制的关键,则是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结合。企业为学生培训提供场所、设施和岗位,提供学习培训经费并向学徒支付一定的薪金。而各种职业、专业和行业协会决定职业培训的内容,并接受政府委托协助组织职业资格考试、组织实施本行业的职业培训等。行业协会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设立行业培训中心。迅达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可以设立自己的培训中心,但大多数瑞士企业是中小企业,很难有组织地对学徒给予整体培训。中小企业可以将学徒培训委托给行业协会,承担一半的培训费用,另一半则由公共基金支付。瑞士人为自己的学徒制感到自豪,甚至希望出口这种模式。2010年6月,瑞士联邦委员会发表的《教育、科研与创新战略》中,提出瑞士学徒制模式“作为出口财富”,必须“更好定位于国际水平”。如今在中国、印度、巴西等地,瑞士已经开展了一些技术工人的双轨培训课程。瑞士的邻居们也在借鉴这种模式。在一些欧洲国家,一方面是青年人大量失业(意大利的年轻人失业率已经达到40%),另一方面,大量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岗位却找不到合格技术人才。英国已经于2012年开始大量投资提供学徒岗位,尽管英国人还是普遍以为学徒制只适于体力劳动职业。重要的是要让这些年轻人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到骄傲,有成功的故事激励他们。

篇3: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

一、工匠精神的内核

工匠精神并不是指技术技能, 而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主要的思想在于, 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 以求得产品质量能够达到满意的标准甚至更好。而之所以会用“工匠精神”这四个字, 是因为工匠在打造一个作品的时候, 会做到尽善尽美, 并且会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 可以说“工匠”是职业精神的代名词。所以, 职业学校所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 必须要具备这种工匠精神, 这样才能给所服务的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但是这种精神, 却是目前我国职业人才所缺乏的, 因此一定要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 加大培育的力度。

二、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技能, 其次就是素质方面的培育。同时, 职业教育拥有一定的规律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而注重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工作, 就是发扬这种内涵的最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培训出综合素质人才的关键一环。

当谈论工匠精神的时候, 绝大多数人会想到瑞士手表、德国机械等。这些国家, 因为长时间宏扬工匠精神, 所以才打造出了诸多文明世界的著名品牌。就拿德国来说, 不仅只有奔驰、奥迪这些著名的品牌, 而且还有很多著名的中小企业。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 立足于本职工作, 而且在生产期间经过长时间的对于工作经验的积累, 最终成为了市场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虽然我国工匠精神及事迹源远流长,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有关鲁班的故事。不过在当今社会, 由于很多企业只注重效益的提升, 一味地将生产数量和规模看得高于一切, 而并不太看重生产质量, 所以工匠精神在我国的没落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这却对于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比这更严重的是, 改变了学生的就业观与价值观。所以, 企业在这种状况下, 绝不能够再只依靠生产数量和规模来立足于市场, 而是要改变生产理念, 学习国外一些优秀企业的发展模式, 将主要目标用于创建百年老店, 并培养工匠精神的工作当中。现在的一些企业, 对于员工执行的要求是只要“有才有德, 就能够得到提拔”的原则。这很好地证明了目前的很多企业, 都开始注重员工的“德”。所以, 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 当只具备短期目标的时候, 企业得不到长久的发展也并不奇怪。调查发现,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企业, 平均存活率只能达到8年, 中小型企业则更短, 仅有区区的2年。但在日本和德国, 很多企业已经屹立了百年, 其中有200年历史的企业就能够分别达到3000以及800多家, 而我国却只有可怜的6家。所以在今后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中, 要准确地掌握好技能培训与育人之间的关系, 并在教学期间, 在教会学生技能的基础上,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敬业态度, 特别是要突出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并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学生。所以提高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 要成为每个职业学校的主导思想, 而且也理应视作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三、必要性

在国民教育中, 职业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并让技能得到传承的重要使命。我国的科技部部长曾经指出, 若想让工匠精神在我国得到最好的体现, 就一定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上。

在世界上, 德国与日本的企业之所以能够领跑制造业, 就是因为它们非常重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力度。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 企业一定要有具有个性化的发展模式, 并从中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 这样才能够加强产品的质量以及品牌效应, 从而为打造百年老店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应该说, 将工匠精神贯彻进职业教育中, 不只是紧跟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潮流, 而且对于完成我国经济转型也会带来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另外, 还能够确保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

第一, 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现在, 所谓的中国制造, 已经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制造企业没有树立工匠精神, 所以也就出现了我国很多的消费者去日本购买马桶盖、去香港购买奶粉的情况。其实, 早在100多年以前, 当德国产品打进英国市场的时候, 也被打上了“德国制造”, 在很多英国人眼里, 德国所制造出来的产品, 有很多是假货, 和英国产品无法相提并论。同时在好几十年以前, 日本所生产的产品也有非常多的假货, 甚至被消费者告上了法庭。但无论是德国企业还是日本企业, 自从它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被贴上了“水货”的标签以后, 就开始非常注重生产质量, 同时也引入了工匠精神, 志在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 并最终一步步地有了如今在世界制造业的声望。所以, 我国在制造业方面若想得到进步, 就一定要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这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第二, 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德国、日本的企业发扬工匠精神, 因此在生产方面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所以他们能够占据国际市场的重要位置。应该说, 企业若想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那么就必须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 同时这也是企业走向百年老店的法宝。但要注意一点, 尽管工匠精神可以视作企业的价值观, 不过要是企业用牺牲财政的方式去极端的追求产品质量的话, 那么就显得得不偿失了。所以, 培育工匠精神当然值得提倡, 但是一定要建立在全面衡量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这样才可以确保企业的生产质量、品牌效应以及效益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策略和途径

若想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得到良好的培育和传承, 必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 要将职业精神运用到职业道德教育中

职业学校若想发展好职业教育, 就一定要掌握好职业教育所存在的规律, 同时进一步去改善有关职业精神的教育理念, 这样才能够全面地掌握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吸纳它给学生创造的积极价值。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相关教学工作者要对职业教育的内容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并增强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能力, 这样才可以让他们在掌握好职业技能的同时, 也能拥有一个正确的职业态度。我国在2015的时候, 就创建了“职业教育活动周”, 其目的就是要加强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水平, 从而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另外, 开展“互联网+”战略, 也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因此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 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并将学生推向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期间, 要将主要的教学目标放在如何培育出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 同时又拥有职业精神的全方位人才。事实上, 工匠精神的培养, 是对崭新教学理念的一次挑战。

(二) 要将工匠精神纳入到专业教育教学中

若想培育工匠精神, 那么专业教育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通过职业学校, 能够将工匠精神传播到专业学科当中, 从而让每一名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意义, 并最终能够在工匠精神的熏陶下,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专业教育课程在融入了工匠精神以后, 最好根据专业的特点, 来选择此项专业具体需要哪种工匠精神, 并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话, 学生就能够在学习期间深刻地领悟到爱岗如家的意义。

(三) 实践中通过心传身授的方式来让学生领会到工匠精神的意义

在职业课程的教学期间, 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的意义, 很难能够让他们真正领会到其中的重要性。不过若是在实践教学期间, 学生能够得到切身体验的话, 就能够领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而在实践期间, 教师采用心传身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中“心传”主要是指内在精神, “身授”代表的是让师生共同参与到实践当中, 躬身力行对打造工匠精神的气氛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在国外的教学中所采用的学徒制, 就是通过实践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技能, 并在这种模式中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工匠精神的意义。

(四) 提高教师的素养

目前, 专职职业教师相对匮乏, 而职业学校的教师, 很多都来自于高校, 因此他们缺乏有关专业实践的经验以及途径, 所以很难达到职业学校的教学标准。在这种情况下, 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也就无从谈起。而若想解决这样的难题, 就必须要:首先, 对教师的招聘途径要做出改变, 要扩展招聘渠道, 最好实施从企业招聘专业课教师的策略, 因为在他们长期在企业工作, 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工匠精神, 这样就可以在教导学生期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 学生还能够在名师的精心栽培下, 传承到优秀的工作作风。其次, 要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尤其是专业素质这一环节, 更是要重点进行培训。因为教师若想做到为人师表, 就必须要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 并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这样才能够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从而在教师的熏陶下, 能够使学生逐渐地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这样就会为他们将来做好自己岗位上的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综上, 职业学校若想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就一定要将职业精神运用到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专业教育教学中, 同时还要在实践中通过心传身授的方式来让学生领会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 认真探索, 争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 从而让职业学校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的工作中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孙仁祥.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本[J].中国市场, 2016 (32) :212-213.

[2]王云珠.“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本真的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 2015 (11) :40.

[3]刘宝民.职业教育尤须注重培育工匠精神[J].成才之路, 2016 (24) :3.

篇4: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

摘要:在“中国制造”新常态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实践成为了所有高职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探讨其具体的培育方法,既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学适应“中国制造”新常态背景的必然举措。因此,本文在详细解析“工匠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个案,分析了四种常用而高效的培育方法。即:教改融入法、评估监督法、需求阐释法、校企共筑法。

关键词:工匠精神;内涵特点;培育方法;个案分析

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高职院校适应“中国制造”新常态发展需求的重要表现,也是改革传统高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探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践路径及其相关问题,一般需要关注以下两个问题,即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下边就结合自己对高职教学的反思,对这两个问题详细说明如下:

一、“工匠精神”及其特点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当“工匠精神”一词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后,它就成了一高频词汇,被各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和相关研究者所关注。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不仅是改革高职教学的前提,也是拓展高职学生培养途径的关键。因此,首先应该对什么是“工匠精神”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

“工匠精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术语。对于其内涵的解析,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明:

例如,有研究者认为“工匠精神”有三个层面的表现:最表面层次是指工作态度——严谨、细致、专注、负责;中间层次是指精神理念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工匠精神究其深层次内涵是指人的价值观。[1]

还有的研究者把所谓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2]

在这列举的两个界定里,读者可以发现这一个这样的事实:“工匠精神”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术语。对于第一个界定而言,研究者认为所谓的“工匠精神”主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在态度的层面上,“工匠精神”的具备者首先应该愛岗敬业;在其自己的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具备者必须有创新的技能;从而,才能使具备的“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能够在自己的劳动中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价值追求;对于后者而言,第二个研究者重点强调“知行合一”的工作理念,并希望这样的工作实现立德致富的目的。其核心是“创新”精神。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精益求精,就不可能求富立德。

因此,所谓的“工匠精神”就可以这样界定:高职学生在其工作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以及它所蕴含的价值追求。

(二)“工匠精神”的特点

根据上边的界定,可以发现所谓的“工匠精神”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实践是“工匠精神”体现的唯一途径。众所周知,虽然这是从理论的层面上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但对其内涵的概括却来自于具体的实践。无论是上边提到的“精益求精”实践也好,还是“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也罢,没有具体的实践这一切都无从谈起。其次,“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没有工匠的创新,就没有永定河上卢沟桥上那维妙维肖、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没有工匠的创新就不可能有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那座赵州桥。但是,这里还要注意另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因为,工匠精神应该体现在高职学生的全部职业生涯里。高职学生不仅要在自己的学习中表现工匠精神,而且还要在自己职业中表现出工匠精神。特别是在终生学习的观念下,当学习与实践和谐统一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工匠精神的实质——“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最后,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的“工匠精神”,它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忠实的践行。无论是作为工匠从事工作的理论知识,还是作为价值判断而需要的生活常识,它都要通过日常的学习来完善;都要通过日常的工作来践行。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关注“工匠精神”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与方法

正如上边对“工匠精神”及其内涵与特点的分析,“工匠精神”既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也需要一定的实践来表现。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与方法也就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客观地解析:

(一)教改融入法

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核心方法可谓是“教改融入法”。所谓的教改融入法就是指通过对高职日常课堂教学的改革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从而实现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但并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只不过强调通过教学改革能够提升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效率。

首先,结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来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自主学习能力是基于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而培养的一种能力。所谓的自主学习是指:1.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3.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3]

这也就是说,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使高职学生获取工匠精神的理论支撑。因为,对于一个学生而言,他的学习需求是随着其工作生涯的开始而逐渐拓展的。有且只有他们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才有可能为自己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创新”提升理论支持。例如,在“庖丁解牛”这个故事里,庖丁那娴熟的解牛技巧往往会视作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但通过高职教学而培养的工匠精神却非要求每一个高职学生都像庖丁一样只会解牛。而是要求他们在解羊、解猪时,也同样具有庖丁一样的技巧。而这种把解牛技巧运用解猪、解羊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庖丁解牛”内涵的基础上,只有运用创新的思维去考虑如何像解牛一样去解羊,他们才有可能达到庖丁解牛一样的境界。

其次,通过教学方法的更新提升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效果。例如,案例教学法就是个颇具教学改革精神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就可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原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4]

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选择一个正确的案例,可以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飞机设计员罗阳作为教学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对其因公牺牲的事情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评估監督法

评估监督法是指高职教育的管理者,通过评估监督的方法检查高职任课教师培育工匠精神教学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或者是高职任课教师以评估监督的方式反馈学生所具备的工匠精神。因此,这里要注意评估与监督的实施主体和被评估对象。对于第一个层面的意义而言,高职教学管理者负责对师生教学情况的评估与监督;对于第二个层面而言,任课教师负责对学生的评估监督;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评估监督,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都是最终的、最核心的评估监督对象。

从另一个层面讲,在第一个意义上的监督评估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辅助方法;而第二个意义的评估监督则可谓是直接的培育方法。但无论是辅助的评估监督,还是直接的培育监督评估,它们都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方法。

(三)需求阐释法

需求阐释法是指通过对需求的明确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工匠精神培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通过对学生显性学习需求的分析,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培育工匠精神活动的教学实践;通过对其未来职业需求的分析,也可以使其明确参与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未来求职的过程中,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无疑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从另一个层面上分析,需求阐释法是激发高职学生主动参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所在。面对其自己的学习需求,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学生可以意识到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与紧迫性。因此,如果能够使学生明确他们所面对的需求,那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效果。

(四)校企共筑法

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其一种理论表现,也是学生必备的实践技能。因此,对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或者说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不能局限于高职课堂教学实践之内,还要拓展到学生的实践环节里。因此,校企共筑法便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所谓校企共筑法就是通过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或者说是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把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由理论变成现实。在高职汽车营销专业的实践中,可以结合学汽车的营销实践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面对汽车的购买者,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化讲解,使消费者购买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汽车;在汽车的售后服务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营销知识,建设企业构建同一品牌汽车的车友微信群,并利用这个微信群向消费者讲解用车、养车的常识,从而为汽车企业培育新的消费群体。因为,对于一般的汽车用户而言,他们都有可能在后续的汽车置换中成为这一品牌汽车新的消费者。这就是说,参与汽车营销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服务中体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和“服务创新”的实践为其所在4S店和车企赢得新的客户。因此,校企共筑法也是一项应该引起任课教师关注的培育方法。因为,它可以把工匠精神由理论变成现实,由现实为企业赢得新经济增长。

总之,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所有高职研究者和高职任课教师都应该关注的一个研究焦点。特别是对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途径与方法的探讨,更是把工匠精神由理论变成现实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在明确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四种颇为实用的培育方法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6):91.

[2]于洪波,马立权.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8):110.

[3]董奇、周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5.

篇5:申论:在全社会培育弘扬工匠精神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的意识,都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回顾历史,从古代的鲁班、庖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我国一直不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八级工拜师——精益求精”,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来,“速度为王”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时髦用语,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果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软件”。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设制造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将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做到极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现代产业工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不仅是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螺丝钉”,更是具有“匠心”的工业艺术品大师,是现代制造业的栋梁。

当今世界,凡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无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国人素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著称。德国的现代化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涵看,支撑这条道路的则是工匠精神。当欧盟其他国家经济处于衰退中时,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表现抢眼,这与德国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日本,制造者认为制作出一件优良的产品是自己的荣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导致产品缺陷,即是耻辱。这种“荣誉法则”推动很多日本企业数十年如一日专攻一种产品、一门技艺,使其工业制造能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激励制度。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具备“四个崇尚”,即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崇尚技能,让技能型人才有地位、有较高收入、有发展前途;崇尚创造,真正的工匠应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促使产业工人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最终形成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为此,应围绕产业工人的培训、奖励、社会保障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逐渐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

本文源自《人民日报》 作者:李泽泉(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

篇6: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面临困境,以“技能本位”为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加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院校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高职教育要积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阐述高职院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探讨了用“工匠精神”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具体措施,通过构建基于“工匠精神”传播的校园“匠心文化”。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匠精神 高端技能型人才 措施

随着电视连续剧《大国工匠》的热播以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度成为媒体和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国制造业需要大量生产高品质产品的企业,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当前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要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要承担起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重任,深刻查找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解读

(一)“工匠精神”的由来

“工匠精神”最早由聂圣哲先生提出。聂圣哲先生认为,“工匠精神”要求工匠用一生的追求把一个领域的手艺做到极致。工匠对他们专注领域的全身心投入、追求完美与极致负责所衍生出的精神即为“工匠精神”。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耳目一新,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都离不开工匠和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态度上至善尽美。在工作中,工匠们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自己的产品,力争把产品质量从99%提高到99.99%。行为上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既是一种态度,也是工匠对事业的热爱与敬重。思维上敢于创新。“工匠精神”也意味着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态度上倾向完美的服务精神、行为上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思维上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

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在顶层教育教学制度设计中,更多关注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也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更高要求,轻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培育。

(二)高职教师缺乏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

相当部分高职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系统的专业实操历练和示范能力的训练,加之有些教师缺乏对职业敬畏、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满足于现状,教学敷衍,缺乏对教学法深入研究的热情,讲授专业理论课尚可,上实训课力不从心,身体力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育人示范效应大打折扣。

(三)校园亚文化影响

长期以来,受60分万岁的校园亚文化影响,许多高职学生对课程考试无所谓、不重视,缺乏敢为人先、永创佳绩的精神,只满足于考试成绩及格、合格;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相当部分学生缺乏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劲头,上课被动听讲,课后作业敷衍了事、抄袭现象普遍;在实验、实训等实操课程的学习中,相当数量学生存在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投机取巧,功利心切,急于求成,马虎了事,浅学辄止,缺乏追求卓越品质的思想意识,只满足于数据过得去,实操技能略知皮毛。

三、培养高职会计学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

(1)高职会计学学生教育应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根本任务,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文化引领,积极打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和亮点,推动院校改革创新发展。纵观当今世界,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对卓越产品品质追求的大力推崇,才使得其成为职业教育强国,才使得其拥有大批世界顶尖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才使得其产品具有其他国家无以伦比的竞争优势。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外在环境氛围固然重要,自身素质的提高,必然要求培养方式也要作相应改变,现代工匠的培育是其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2)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标杆,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推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开展。以现代工匠的培育引领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使其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彰显出工匠精神,才能构建完善高职育人工作体系。当下的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国民职业素养之高举世瞩目,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因此把传承“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重点,正是由于他们的职业教育与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完美融合,才培育造就了大量国际一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充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高职院校是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力量,与企业共同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首先,学校通过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学校通过组织实施“工匠精神”实践教育活动,真正让学生做到知、情、意、行全身心投入,将“工匠精神”外化为学生的言行举止,内化为学生职业精神内核。再次,充分发挥企业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使合作企业成为学生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场所、教师双师素质锻造和科研的平台、校企合作和生产服务的基地,成为教师在应用研发方面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

四、结束语

篇7: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准备教育,主要培养一线所需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门技术人才。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工学校是河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坚持培养路地两用人才为办学目标。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传承我国宝贵的“工匠精神”。使得石铁技校逐步形成了“面向市场、厂校共建、校企合作”的办学格局。有100余家大型企事业单位与石家庄铁路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为石铁技校学生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那么,石铁技校在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有哪些?

一、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渗透到整个专业的素质培养中去,与各专业课程教学紧密融合。石铁技校紧扣“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方向,以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引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素质。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分析出本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哪些职业精神,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将其渗透入各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考核之中。

二、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石家庄铁路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弘扬“工匠精神”。譬如石铁技校举办关于“工匠精神”的演讲、作文竞赛、形式多样的表演、有关“工匠精神”的知识问答、具有“工匠精神”的先进工作者事迹展览等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最显著的特色,是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携手传授,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工学校现有15836平方米校内实训场地和2136台(套)先进教学实训设备,建有9个设备先进的理实一体实训中心和11个高标准实训场。学生上课从教室走进了实训室,动手操作多余理论学校,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作为一线技术人才,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同时石家庄铁路技校开设电气化铁道供电、内燃机车运用与检修、铁道车辆运用与检修、铁道运输管理、铁道信号、铁路工程测量、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等14个专业,形成了铁路特色鲜明、路地两用专业并举的发展格局。专业老师不断进入一线岗位,切身体验岗位环境,与学生一起进场实践,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篇8: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

在我国,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 庄子在庖丁解牛篇中道:“臣之所好者道也, 近乎技也”。魏源道:“技近乎艺, 艺进乎道”, 都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意蕴。他们在孜孜不倦追求“技”的过程中, 更注重技艺向“道”的提升。这个“道”, 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匠心”, 匠心分开来讲就是“匠”和“心”两个字, 所谓“匠”代表高技能, 所谓“心”代表是高的职业精神。通过归纳可以清晰地发现, “工匠精神”指的是匠人们追求设计的独具匠心, 不断改进自身技艺, 对产品的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 工匠们对细节一丝不苟, 追求卓越, 坚持不放弃, 通俗地讲就是:干一行, 爱一行, 钻一行, 精一行。

工匠精神内涵要素包括: (1) 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加强细节意识, 不懈追求极致完美, 孜孜不倦, 对产品反复改进创新; (2) 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不追求即时利益, 不达要求绝不放弃; (3) 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严把质量关, 提升产品质量, 不断完善产品的使用材料、设计和生产流程; (4) 爱岗奉献的敬业精神。打造本行业最优品质的产品是工匠精神的目标。

2 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2.1 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无论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 都在追求短期利益, 都在抢工期, 从而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 “豆腐渣”工程更是人们心中的痛。建筑企业没有把追求品质至上、企业人员没有把“工匠精神”内化为内在的行为规范, 形成职业习惯。在此情况下, “工匠精神”的回归就显得十分急切。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扎堆于日本、德国并不是偶然。我们常听说德国工人非常严谨、日本匠人异常精确, 在听到关于德国和日本匠人们的故事时, 总觉得不可思议, 并不是说中国建筑企业没有榜样, 中建三局、中建八局等著名企业树立的成功典范充分证明:只有秉持踏实做事、精工精致的匠人精神, 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2.2 建筑类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1]。近年来, 趋于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不断创新的职业办学模式, 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毕业生的就业率都持续上升。职业院校以市场为导向, 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 必须重视企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目前, 很多企业最看重年轻人的是:不仅要有精湛的职业技能,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 在工作中经验、知识和能力可以不断积累养成, 但是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等基本职业素质, 需要在学校时抓起。因此, 职业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 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育。近年来, 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办的如火如荼, 成为职业学校的“高考”, 由此可见,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3 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大, 就业率高, 但就业的质量不高, 学生的流动性较大。究其原因是毕业生的整体质量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学生缺乏“工匠精神”, 不能成为企业的能工巧匠。总觉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能做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 在单位低人一等, 殊不知, 劳动光荣, 技能宝贵, 创造伟大。只要具备“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 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演绎精彩人生。

3 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3.1 传承鲁班文化是弘扬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

鲁班文化是中国建筑行业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是建筑业优秀历史的传承, 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我们的祖先十分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养成, 仰望我们土木工程行业的祖师爷, 内心充满感动。鲁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工匠和杰出的发明家。他技巧制胜、规矩立身、授业解惑、至善于人、创新守法、博施济众, 给我们民族留下了崇信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实物创造和生产的传统。鲁班文化的三大精髓:一是精湛, 二是勤奋, 三是创新。鲁班文化将成为“工匠精神”的标志。与建筑类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建筑类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之魂是鲁班精神, 在建筑类职业学校的教育中, 弘扬工匠精神, 植入鲁班文化有关内容, 培养学生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尊重技艺、精益求精的良好风貌。建筑类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建筑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指导、鼓励学生向鲁班传人学习的作用, 因此, 校园文化要自觉传扬鲁班文化和工匠精神, 表达质量至上的精品意识。在校园文化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中落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2]。学生置身校园之中, 空洞的文化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建筑物语, 学生仔细观察、轻轻触摸、侧耳聆听, 领悟建筑的独特之美, 感悟鲁班文化的精髓。校园文化引领, 对人才培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将“工匠精神”与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高度融合

3.2.1 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工匠精神”是不断地精雕细琢产品, 改善施工工艺, 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 从这一角度来说, 工匠就是一种追求美的精神。我们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中国古代建筑文明与先辈们传承、弘扬和实践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建筑物本身就是美学的体现, 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 无论从建筑设计、施工和装饰, 都体现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 加强建筑类学生审美教育, 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途径之一。建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潜在的素质能力, 对于个人特别是建筑类专业的学生专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2.2 把“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精神灌输, 在班会课和理论教学中, 班主任教师和德育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无不影响着学生。在实训场地, 实训教师精湛的技能, 一丝不苟的态度, 规范严谨的操作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工匠精神的提出, 也为教师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挑战。专业课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 进一步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整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在教学中逐步渗透, 在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考核中有所体现, 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度融合, 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注重先进榜样的示范作用, 技能比赛学生以自己的追逐梦想的历程诠释了规范操作、专注刻苦、精益求精、团队合作的“匠人精神”, 闯出了一条技能匠人的职业发展之路。他们不畏辛苦, 赛场竞技, 用汗水收获成功的故事在校园里广泛传扬。教师激励学生要保持执著坚守, 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3.2.3 创新教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不“走出去”是无法完全实现的, “工匠精神”的培养, 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累积经验, 这就要求学校要开展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让学生到企业里去实习, 切身感受企业文化,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将“工匠精神”和实际工作情景、具体的工作任务联系在一起时, 学生才能够感悟到工匠精神的本质, 深切体会到它的价值, 也才能真正主动去寻求“工匠精神”。所以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3.3 开创质量新时代, 呼唤“工匠精神”

在我国建筑业, 很多世界级技术难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但一直解决不好的通病却是建筑物的渗漏等问题。工程施工和工程质量是建筑产品的生命线, 而做好设计和施工, 发扬工匠精神则显得尤为重要。发扬工匠精神, 需要专业、敬业的情怀, 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必须确保工程质量。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而导致建筑物品质的下降, 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体会用心做事, 投入做事的初心。树立一种对学习执着, 对所学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质量”意识, 体会细节决定成败的蕴意。

4 结束语

打造精品工程, 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建筑匠人的任务。中国古代的匠人们追求“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 是亟待培养的一种职业精神。建筑类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培育学生树立追求完美极致的品格。注重品质的工作态度。[ID:003599]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职业教育[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aZnJSYEczGAe7hYICw2cS5-S3Om-9JF7Ju2bNsKrb6_wlmjKDN1glWsrWnZbahGShhUfov6dw2l0KuChGSmQKWGiWhyVHLbTTmGtCe_KSIYhLUqqvBOWHRMjs0zg37w

[2]章鸿雁.高职建设类学校校园文化和校园建筑文化研究[J].建筑与文化, 2016, 13 (3) :132-133.

[3]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6, 35 (2) :16-19.

[4]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 2013, 29 (34:) 94-96.

上一篇:初中作文暑假计划下一篇:会发光的小花儿小学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