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写作生态的“沙化”现象研究

2022-12-27

生态学已经成为一门“颠覆性的学科”, 意味着生态文明与意识的觉醒, 生态学观念开始作为一种弥漫性的学术背景渗透各种学科[1], 写作生态也就成为新视野、新语境。“沙化”这一地理环境学内容的名词, 已被借用来说明阐述人文问题, 进而衍化论述教育现象, “写作教育生态”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同理类推, 大学写作教育也正面临着“沙化”问题。

1 阅读行为和写作教学的背离

纵观我国大学生读书行为, 据调查, 读书时间已逐渐被网络文化、考证文化、社会实践等所挤占。读书这种学生群体共享的资源已被不少学生荒芜, 并使求知的心变得异常浮躁。阅读行为和写作教育的背离日益凸现。

1.1 对矮化汉语人文阅读批判精神的匮乏

网络文化的冲击、考证文化的畸变, 外语地位在莘莘学子心中已超越母语汉语。对于外语的过分受宠、母语的生态沦危机。阅读是漫长的行为过程, 功利收效不明显, 对于急功近利的当代求成心态, 大学生选择可怕阅读的逃避, 面对新问题的出现, 挺身而出保卫和倡导汉语人文阅读的时侯到了。

1.2 对心灵成长史就是学生的阅读史认识不足

北大乐黛云教授曾非常赞同学生的心灵史就是学生的阅读史, 她在《全球化时代人文素质来自哪里》一文说:文章作者能“堂堂正正走到现在, 不降志, 不辱身, 熬得住万里征尘的风云无常, 扛得动数十载岁月的蹉跎焦灼, 正是难以数计的好书支撑着他们的傲然风骨!他们的心灵史就是他们的读书史”[2]。

当代写作教学中, 大学生缺乏清晰的阅读史, 写作审视能力的构建尚在萌芽幼小期, 对阅读的的忽视也是对心灵成长的轻蔑, 而写作正与阅读的心灵成长相关联, 必定影响着学生写作的能力训练与建构。

1.3 传承民族经典、弘扬中华文化与写作阅读脱节

巴金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 鼓励我们, 要我们变得更好, 更纯洁, 更善良, 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使人变的更好”。阅读是丰富写作的精神筵席, 感染你的灵魂、灿烂你绚丽的人生、哺育着你写作的纤纤细“笔”。所以“文学的目的使人变的更好”的目的给人视野开阔、灵魂清亮、技艺纯青, 阅读己成写作之桥。

大学生的阅读要强调对原著的阅读意识, 读出原汁原味这即是强调阅读的返朴归真。目前在校大学生更喜爱欣赏据原著改编二次或多次的作品, 其中以影视改编成的作品吸引了更多大学生的欣赏眼球, 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围城》等这些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因其特殊的蒙太奇魅力, 致使原著阅读淡化, 学生阅读能力退化萎缩, 写作与传承、学习民族经典脱节。

2 生活“源”的枯竭和思维的凝滞

当代大学基本拘泥家庭文化和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的氛围中, 他们的价值观也多表现在以上之中, 认识的范围也限制在这几个圈子里。他们感觉的、审视接触的和追求的等都受到家庭文化和校园文化及网络文化的限制。他们无法完整地思索多彩的人生, 复杂的社会, 于是他们就远离充满素材的社会生活, 久久经历的家庭文化和校园文化却又没有给予更新, 更有活力的刺激, 抑制了他们的思维动力。没有思想的花朵放出淡淡的芳香, 哪里有园圃里的写作奇葩的怒放。因此这势必影响到以下情况。

2.1 受教育者的早期身心感受和情绪体验的减弱

写作时丰富的早期身心感受和情绪体验能激励素材的涌现和灵感的触发, 是能长时不磨灭地流淌和复呈, 把人生经历的最初稿卷写出来。人在童年、少年时受到的伤害会刻骨铭心的成为人生成长的最易触动、最敏感、最脆弱的心态, 哪些无言的隐痛, 最易流淌成文。而现在的大学生恰恰很大程度上丢失了早期经验, 他们把幼年时具有神奇魅力的世界禁锢或消失在心灵之中, 即使漫漫萌动, 也难以和写作进度合拍。因为他们没有内心储存的结构摸式 (如家庭的喜、怒、哀、乐模式等) 或愈来愈被时间冲涮, 淡化 (或最初因启蒙教育差, 模式烙印迹灭痕匿) , 这样写作主体的多种模式难以自由建构, 大脑库存的信息和逐渐减弱, 无法触发写作主体已有的心理格局和内心平衡, 所以写作表现力弱。

2.2 人生阅历的浅陋也是重要原因

人生阅历包括身体活动。心灵活动和文化活动三项内容。随着受教育者年龄的增长, 大学生参与和介入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 接触世面的机会也逐渐频繁, 但基本上是拘泥于校园文化圈之中。大学生的心灵活动, 文化活动多是施教者的文化交流传播和演化的结果, 几乎都是施教者的心灵活动模式和文化活动模式流向受教者, 虽说不上完全是机械接收。这种不同人生阅历的文化圈的对流, 使得学生多被限制和压抑在单向度地接受已有知识和能力的规矩和模式之内, 缺乏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没有尽可能地发挥新生代敏锐的思想、蕴藏的潜力、锐意的创造等等, 以至校园成了青春的消耗场 (仅就写作教学而言, 并非危言耸听) 。这样大学生就难以从正面, 从积极方面塑造个性。而作为反面的痛苦的人生如不幸、磨难、坎坷等就学生来说就没体验得那么深, 或者缺乏深刻的反思, 有的即使或多或少有所体验但亦难以有最深刻的, 最根本的对人的灵魂触及, 因为他们的社会年龄, 心理年龄还未走向成熟、走向现实、走向深刻。

2.3 文化积淀也是影响大学写作的一种因素

“文化积淀”指种族、风俗、地理环境、阶层、背景、教育等“潜文化”现象的积淀, 当然也包括人类的精神意识等。文化积淀对人的个性形成, 对于受教者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潜移默化的价值, 都依附于写作主体的深层意识之中, 在写作中完全可以外化, 表现出主体独特的写作风貌。可现在的大学生他们处于校园文化圈之中, 没有更多的新鲜刺激, 在相当长这一时期里, 他们靠吸吮校园文化的乳汁而生存, 形成“校园人”, 他们的思维、感觉、知觉、情绪等心理状态构成了“校园人“的个性特质。这种“校园个性“主要使得作文主体思维凝滞, 阻碍了写作创造力的发展。

3 写作教材与写作主体的矛盾

3.1 教材学得好, 并不一定预示着写作能力

地提高

大学各类写作教材确与写作训练相联系, 也颇为密切。每篇章皆有学练要点, 讲练要点。写作训练皆肢解成多点多片的理论体系及知识要点, 表面上确能利于学生写作训练。但是教材学得好, 并不一定预示着写作能力地提高, 因为写作教材仅仅是书面学习写作知识, 更无实践意义上的写作技能技巧的安排、写作动机、构思、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表达方法运用、书面语言和修改文章等各种写作心理的训练、审美的理解、信息的选择、思维的孕育, 因而无从谈起学生主体写作意识的积淀, 从而到写作能力的内化此为其一。

3.2 教材选编的文章创作水平与受教者个体能力的差距

这使得学生只是在教材里学写作知识, 而没系统按步骤内化到学生写作的心理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信息表达能力等因素之中去, 这势必造成写作教学的负作用。

3.2.1 学习难

如学习古文如学史司迁《史记》的写作技能并运用到作实际中, 达到“借人葫芦, 装我烧酒”的目的是难的。

3.2.2 借鉴模仿难

学了鲁迅的文章如《秋夜》、《药》、《〈呐喊〉自序》难以学到诸如象征手法、明暗线索、喷发愤怒应用到写作中真难, 更勿说另蹊径仿中见创。

3.2.3 写作技能技巧的转化难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自己“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的情调这种炉火纯青的技巧令写作主体怎样一下能化为写作才能, 学他多被哽咽“呛死”, 鉴赏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3.2.4 生活层次距离大

也是影响写作学习的障碍, 像《反对党八股》从作者角来说是领袖人物写的层次高, 从内容角度来说写得很有视野, 写得丰富, 平淡中见神奇, 与学生写作距离大。

3.2.5 思维观察研究难

说明要缜密思考, 潜心观察, 表述教材事例均为典范文章或事例, 是汲取文章写作精华之泉, “而善读书者, 略糟粕而取精英;不善读书者, 昧精英而矜糟粕”这样亦难使得主体的写作能力在其能力内化中脱颖而出。

3.3 教材自身的非科学化

3.3.1 写作教学思想没有整体现代化

写作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 当代写作教学却游离这一问题, 避开写作教学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设计能力、自我体验能力、自我审视能力等多种自我教育能力, 也极力回避和弱化写作教学时的健康人格, 正常心理的构建不谈有“知”无“能”, 尤其无法触及写作教学落后生发展的难题。

3.3.2 写作教学体系非程序化

教材无系统、整体、全局地安排写作实际操笔没有精必考虑和研究设计写作能力写作心理等教学过程写作教的接受过程和写作能力的内化过程也就更难安排写作教学时的写作因素和非写作因素 (这一问题非常值得研究探讨) 。

3.3.3 写作教学内容的非综合化

不但选材方面, 写作课题和已经贫乏的学生实际生活及现有学习相脱节, 而旦还缺乏涉猎现代科技内容、当代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性、文化生活等内容。还没有把写作知识的综合传授渗透到文章写作技艺中心。

3.3.4 写作方法的陈旧化

写作教学方法是提高作文主体水准的必要手段, 也是主体写作能力内化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 教师要悉心选择, 处理好教法, 做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这一点上写作教材是没有注意到和充分利用的。

目前, 有些改革者也作了些成功的尝试。他们有的分别从结构的、模仿的、命题的、情境的、释义的角度来训练写作主体的写作能力, 还有的分别从信息的、思维的、心理的、审美的角度改变写作教学的僵死局面。这些方法确使人兴奋, 令人耳目一新, 并逐步趋于写作教学改革的科学化和当代化, 更是突出写作教学的人文化教育。

4 施教者的创作实际与受教者的写作练习脱节的矛盾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这应是为师者的主要职责, 但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教育权、控制权。就写作教学来说, 要区别诸如历史教学, 并非教师要亲身经历人类历史演化才能教得好历史。所以写作教学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有关各方面的理论知识, 而且也要进行创作实践, 既常说的“下水”, 一个优秀的写作学教师应是集学者、作家、教学于一体, 如现代史上文学名家如朱自清, 闻一多, 叶圣陶等等。

鲁讯在谈到写作秘诀时说:“做医生的有秘方, 做廚子的有秘法, 但作文都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 没个作家一定要传给子孙了, 然祖传的作家都很少见”[3]。可见创作是人类创造性的活动之一, 是个谜样的问题, 至今还没有完全解释得好创作的一系列问题, 包括心里的、审美的、思维的等因素, 正因为这样, 教师就不可能从理论上完全认识受教育者在作文上心理的、审美的、思维的、社会的、信息学的等各种因素。尽管教师有些现成的创作理论, 如从流派上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等, 从方法上也分辨的出怎样典型化, 个性化等, 现代写作学更是从宏观建设到微观剖析, 把写作原理, 写作主体, 写作过程及文体建设已到本学科历史上高峰位置功不没, 而这仅是一种感性认识, 要进行创作实践才能内化为能力, 才能游刃有余, 炉火纯青, 相得益彰。因此这就得“下水”才能更好地指导写作, 利用好写作动机, 使之心理驱力和张力推动写作主体写作欲望的萌发, 引诱正确的外部刺激的引发, 刺激情境, 激发起学生内心视野里的变化发展运动的事物, 保持学生旺盛的写作思想活力等等, 这都要经过实践训练才能掌握好的创作原理。综上所述, 教师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发挥好教师的指导写作主体的特有作用, 就得“下水”, 成为写、教、研三为一体的写作教育学人才。

5 作文主体的解放及束缚的矛盾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主, 以讲促写”, 把“讲材”变成“学材”, 在写作教学中实际上它们多为理论模式, 即使是那些实验性, 探索性, 改革性的写作教学也缺乏把写作主体真正解放出来的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说明写作兴趣转化为写作动力并形成自觉行为,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鲁迅说“写作那有什么秘密可言”, 还说, “文章得失不由天”, “而善读书者, 略糟粕而取精英;不善读书者, 昧精英而矜糟粕”, 说明写作需身体力行的渗入程度。因为施教着的改革多是经验性的, 没有综合性的理论指导, 更缺乏超前性的理论探索。当代大学写作教育中写作理论研究落后写作实践, 也谈不上在实践中较为科学系统的理论概况, 更不能反过来指导实践。这样表面上主体解放也能迷惑一些人, 但终究是束缚了写作主体。

写作主体解放较大程上是人的观念的解放, 既是教师写作观念的重建, 也是学生写作观的科学规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5.1 深入研究写作主体因素

像学生要具备一般应用的写作心理素质, 在写作时情绪上易不稳定, 易燥易怒, 抑制寡欢, 冷漠, 意志上没有自制力, 胆怯、惧怕、对自己写作态度上自卑、自贱、丧气不安、摆脱不了内心矛盾与困惑。

5.2 深入研究主体的社会阅历因素

写作是学生个体在一定文化范畴里或物质的或精神的形象写照。写作里无不留存不同个体在不同格局里的历史经验和阅历的痕迹, 因此施教者要充分了解和理解分析受教者的生活感受, 处理好生活阅历和写作的心理态势, 情感因素, 外界刺激的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经历, 感受生活奥秘, 陈述生活意义, 从而赢得写作驱动力。

(下转3 4页) (上接3 2页)

这样我们显然感受到生活强烈制约着和影响着写作主体的写作兴趣、情感和能力。

5.3 受教育的思维方式是主体研究力主关注的内容

写作思维是学生认识, 反映.把握客观世界并展现其内在的心急轨迹的审美思维活动。那么我们这并非要学生学写作的思维学, 而是要引发学生怎样发挥思维能量, 发展思维潜力, 校正作文的思维轨迹和努力方向, 如在写作时主体有“辐射思维”过程, 凡是与写作对象有关的材料皆可一一涉猎。如写小评论时要选材, 主体思维广泛畅游主观世界之中, 并围绕某一写作主题的焦点汇集素材, 并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地把握住那些素材的实质。

5.4 主体写作观念的重建是走出写作“沙化”的关键

在主体写作观念的重建时, 必需使施教者有发展的写作教学观念。在这个前题下, 我们要研究和引导主体的范文学习摹仿观念, 写作表情诉怀观念, 写作应用观念, 自题写作观念, 写作平等交流观念, 写作自我教育观念, 爱意渲泄观念, 甚至可以让学生在写作里解闷, 在写作里幻想, 在写作里生活。我们不要害怕生活的真实, 要抨击写作的假、大、空, 那种“为赋新词强作愁”的写作态度, 那种以郁闷抒发生活可以用笔来抒发。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写作中的体现, 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以上四点严重束了写作主体, 妨碍了写教学的效果, 损害了主体写作能力的内化, 日益挤压、畸变。“沙化”为大学写作教学的瓶颈,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6 写作教育的科学系统性与盲目求成性矛盾

张志公认为:“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 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 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4]第一个“老大难”指写作学教学, 第二个“老大难”指写作教学, 这是历来对写作课教学有见地的精深概括, 大学写作教学非一蹴而就之事, 要进行科学系统的定向练习, 在整个大学写作课教育要分层次按步骤讲效益循序渐进, 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发展的意识来思考。但因施教者缺乏或忽略写作的深层次认识, 和对写作现状科研的模糊, 教学规律的浅识与写作经验的粗浮, 没有完整的写作教学时间和科学的教学没计, 有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 更没有达到古人所言“无法则为至法”的境界。总以急切求成的心理导向或思维定势, 教授写作既没有要求个体用“悲吟累月”或“捻断数颈须”的缓慢练写法, 也缺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训练, 学生能力的内化。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厌教恶改, 学生嫌作忌练。这样的写作矛盾若进一步激化, 就使得教师应付改, 学生敷衍作, 如此这般怎能科学训练写作主体的写作能力。

研究大学写作教学的六大“沙化”现象, 如何走出沙化现象要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共同努力。在如何走出“沙化”现象的同时, 必伴随写作教学的效益问题。这六大“沙化”现象凸现其实从迎刃而解意义来说就规范了写作六大效益问题。所以要提高写作教学功效, 减少写作教学的浪费。写作教学走出“沙化”现象的过程, 从教学来说就是提高效益走出瓶颈的过程。我们已在逐步放弃政治化或理论化或学术化的写作教学, 追求真正走向人文化的写作教学。

摘要:当前大学写作教学日益成为受教者的包袱, 也成为施教者的教学障碍, 形成了“学生厌写, 教师烦改”双向停滞局面, 结果是教师以讲为主, 写作理论有规可循, 但最终双方倍感困惑;学生以学写作理论为主, 无有效写作操作与写作训练, 更无写作的最终规律, 于是师生双方茫然失措, 致使整个大学不同阶段写作教学恶性循环。教与学双方名副其实陷入“沙化”现象。本文试就目前大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现象, 剖析并研究写作教育中的“沙化”现象。

关键词:大学写作,写作教学,“沙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

[2] 乐黛云.全球化时代人文素质来自哪里[J].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 2006, 4, 17.

[3] 鲁迅.杂文全集·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512.

[4] 张定远.作文教学论集·序言[M].新蕾出版社, 1982:1.

上一篇:浅谈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依法行政下一篇:小学教师应具有五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