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专业“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2-09-11

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导致农业生产的一场大革命。在这场农业变革中, 需要一批具有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去为之服务。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 T O、国内外贸易的急速发展, 对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高校农学类专业, 需要加强学科建设, 适时进行教学改革, 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 才能适应社会要求, 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人才[1,2,3]。

1 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直接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同时巩固加深理论学习, 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所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仅应该重视理论教学, 更要重视实践教学。但在农学类专业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中, 其设置往往是理论课的从属。这种教学体系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毕业后学生不能顺利地进入工作角色。因此, 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进入社会的适应期[4,5,6]。

和其他院校农学类专业一样, 长江大学农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末专业发展进入了低谷, 面临招生难、就业难及办学经费筹措难等“三难”问题。这与社会大环境有关, 还与农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建设滞后、对突飞猛进的生物技术成果反应迟钝、缺乏现代化农业的实践有关。此外, 作为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农学院, 不仅面临着农业院校的竞争, 也面临着本校其他专业的竞争, 如果不改革, 农学类专业将逐渐萎缩, 乃至淘汰。因此,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壮大农学类专业, 一直是全院教职工重点考虑的问题[3,6]。

2 改革思路

农学院在进行农学类专业教学改革时, 采取两手抓的策略, 一手抓理论教学, 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体系;一手抓实践教学, 逐步建立实践教学新体系, 使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验证和创新。改革之初, 经过学院上下共同研究、论证, 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实施方案。指导思想为: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办学, 缓解了教学经费短缺问题, 建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农学类专业人才;总体思路为:与科研院所、涉农公司等联合组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见习等三个不同层次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为:挖掘各种关系, 联系和开拓实习基地。通过6年来的实践和探索, 逐步形成了以神龙架林区、校内实习基地等构成的课程实习基地;以中科院、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构成的专业实习基地;以涉农公司等构成的专业见习基地的三个不同层次、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 于2001年春季开始逐步实施。

3 改革方案的实施

为了使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顺利实施, 农学院在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具体如下:

3.1 发动全院教师力量, 建立多层次实习基地

2001年之前, 由于地域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是在学校或附近地区进行的。对于教学条件和实习经费严重缺乏的农学院来说是很困难的, 也难以保证学生的质量。因此, 从2001年开始实施新的实践教学方案后, 挖掘各种关系, 联系和开拓实习基地。通过6年来的实践和探索, 逐步形成了以神龙架林区、校内实习基地等构成的课程实习基地;以中科院、农科院等构成的专业实习基地, 以涉农公司等构成的专业见习基地的三个不同层次、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已毕业的07届绝大多数学生就是在中科院微生物所等40多个科研院所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

3.2 调整课程设置, 修改培养计划

以往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分开进行, 多安排在第7学期或第8学期, 由于时间短 (2个月左右) , 且易受季节影响, 导致实习内容贫乏。加上同学面临毕业、就业、考研, 使得实习质量很难保证。为此, 在学校的支持下农学院将两种实习合而为一, 调整到第6学期实行, 时间从4月初至9月初。同时修改人才培养计划, 将部分农学类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提前或推迟开课等。这种方案弥补了原实习的种种弊病,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毕业见习、择业和考研。

课程实习改革前都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 改革后则采取校外课程实习基地和校内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如植保专业, 专业基础课《普病》、《普虫》调整到第4个学期进行, 暑假分散到神龙架林区、后河自然保护区等课程实习基地实习, 而其他课程实习则选择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

3.3 严格筛选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

农学院对于校外实习单位和校外指导老师进行了严格筛选:实习单位必须是省级及以上的科研院所, 校外指导老师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指导老师的课题研究中。从而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扩宽了视野, 提高了科研素质及动手能力, 激发科技兴农思想和对知识的渴望。另外, 计划考研的同学可以提前进入导师的科研课题, 对以后深造有很大帮助。

3.4 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实习安全问题是不能忽视的。农学院为此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习保障体系:课程实习中, 实行的是教师带队制, 即野外分队实习中, 每分队指派1~2名教师带队;毕业实习中, 则采取了多种保障机制, 实行“双师制管理 (即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同时管理) ”、“和实习单位签订协议, 由实习单位进行严格管理”及“和学生签订协议, 使学生自律, 并定期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等多种措施;毕业见习中, 则要求按照国家法规签订三方协议, 保证见习安全、有效。实践证明这种体系是有效的, 6年多来无不良事情发生。

4 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农学院实践教学改革实施以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了学生考研深造意识和参与社会竞争的紧迫感, 如植保3041班31人有22人备考研究生, 14人被录取;促进了毕业论文水平和规范化, 如06年湖北省本科论文评比中, 农学院推荐的29篇毕业论文获得了“一等奖3名, 二等奖1名, 三等奖12名”的佳绩;充分利用了社会办学资源, 极大地缓解了教学经费的短缺。同时, 因为毕业实习工作前移, 学生可以被派遣到见习基地进行就业前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做好就业的各种准备。很多实习单位肯定了这种实践教学的模式, 对此评价很高, 主动要求增加实习生计划。

总之,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时间、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加强了所学知识的连贯性, 让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进而为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樊东等.农科专业规范化教学实习考核体

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2]孔俊英等.植物保护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

新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

版) , 2004, 6 (1) :26-27.

[3]姚安庆.农学类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整合优化模式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4]刘长仲等.植物保护专业昆虫学科教学体

系探索[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1, 3:

[5]姚安庆.对农学类传统专业改造、整合、提

升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10) .[6]姚安庆.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

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 在美术学院的写实性素描教学中, 素描一般分为光影素描和结构素描两类。光影素描侧重于对光影的细微变化的研究, 致力于对现实的模仿;结构素描则侧重于对物体的结构关系进行研究, 对形体进行概括性的认识和总结。两种方式虽然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 但都必须以物体自身的形体结构为依据。换言之, 光影所体现的仍然是物象的自身结构关系, 光影应是结构关系的表象。所以, 线条和光影不过是写实素描的两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而已。为此, 从表现形式的角度, 我们不妨将素描划分为线造型素描和光影素描。这样划分不仅可以一改人们对光影素描不重结构研究的误解, 同时对表现性素描研究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线造型素描的训练目的在于:其一, 认识和了解物体的基本结构、体会线条的美感, 学习从物象中抽离出线条并熟练地运用线条造型。其二, 培养创造、表现能力, 使线造型素描本身以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此外, 线一方面是人们描画对象的最基本的手段;另一方面, 线在自然中却又是不存在的, 它是从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提炼出的。所以, 线在绘画中呈现出两方面的特性:基础性和表现性, 而以线为造型手段的线造型素描也就相应地呈现出上述特性。

1线造型素描的基础性

1.1线是最直观的认识方法

我们对物象的形体的感知与表现是从物体的轮廓开始的。两线一面, 三线一体, 线条在认识和塑造形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物体的轮廓线是非常容易被人们感知的, 但物体的体积线 (结构线) 因为被光影所隐藏, 就不易被学生体会到。为此, 我们以线为手段, 对物体的块面进行理性的划分, 使之直观清晰的呈现在观者面前, 这对帮助学生理解形体、加深印象是非常有利而重要的。

1.2线对增强学生对物体的空间及形体的认识与把握有重要作用

丰富多变的线条成为表现物体结构关系的符号, 强化了学生的理性认识。线造型素描摒弃了光影的因素, 以线直接切入物体的本质, 往往是以一种透明的表达形式, 展现焦点透视下物体的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体会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以线条的虚实变化在二维平面上体现三维效果, 使学生在心中对物体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 强化对空间的感悟与想象。这种认识和把握, 想象与感悟是理性的, 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种理性也使学生的思维趋于严谨。

1.3寻找线的变化, 体会线的美感, 提高审美意识和绘画意识

由于对象的形态及质感的变化, 表现物象的线条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如:圆球形物体的轮廓线和体积线显得圆润流畅;多面体的轮廓线则显得坚硬和锐利;金属物的轮廓线细而清晰, 硬度大;木质物则相对粗而温和些;为突出前后空间关系, 而大多采用前实后虚的方法等。线条的运用和我们做手艺活儿一样, 也符合“熟能生巧”的规律。艺术家也必须具备一定匠人的功夫, 技术与艺术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不能仅仅只看到画线条的水平提高了, 而更应该体会到我们的绘画意识及审美意识的提高。

2线造型素描的表现性

当我们面对安格儿的素描, 或是《八十七神仙卷》中的自如流畅的线条时, 我想不会有人把它和基础训练中的线相提并论的。线条让艺术家变得自由并有了发挥想象的空间。为此, 我们不能仅将线造型素描停留在基础训练的地位, 我们必须在其表现性方面进行探讨、发掘。

2.1强化线的概括表现力

线条可以有长短, 有粗细, 有流畅, 有凝重等丰富的变化。简单的线条经过排列组合, 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效果。如像我国古代画论中总结出来的十八描法, 可以说是较全面地展示了线条的各种样式。

不仅东方如此, 西方画家也在素描中大量地运用线条来表现对象。安格尔曾这样赞叹道:“伟大的艺术家拉斐儿和米开朗基罗是坚持用线的, 他们再一次以细腻的笔触肯定了线条的意义, 从而使轮廓显得生趣盎然, 他们给素描注入了活力和激情。”安格尔本人也在他的《瓦尔品松的浴女》习作中, 仅用几根线就将人体各块面的前后及转折关系清晰而准确地表现出来, 几乎近于中国的白描。在绘画中, 线不单表现物象的外形, 还可以通过线条的强弱、粗细、缓急等表达物象的质感以及表达出作者的个性。除安格尔之外, 波提切提、鲁本斯、伦勃朗等都是运用线条造型的杰出代表。他们以自己对物象的深入理解及对线条的超强驾驭能力将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令人叹服的水平。令人遗憾的是, 在线条的故乡——中国的当代, 却鲜见在素描中融入东方用线意识的大师, 这也正是我国学院教学中一直缺失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种现象, 在教学中加强线造型素描训练也是当务之急了。2.2把握线的情绪情感, 寻找形式因素

线条的情绪情感, 也如色彩给我们的感受一样, 有一定的共性:细线让人产生高音、敏锐、精神的感觉;粗线则让人体会到深邃、雄健和厚实的力度;流畅的曲线让人觉得轻松愉快;直线使人觉得刚毅却也显得呆板与冷漠;折线则让人觉得痛苦和扭曲;等距排列的线, 给人以秩序和理性的感受;随意而零乱的线, 则使人觉得无序、杂乱、病态和情绪化。当然, 这都是相对而言, 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线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甚至相反。

对线条的情绪情感的体现完全在于绘画者自身对线条的把握与组织。同时, 我们也需要在绘画中去寻找线条的形式因素。在艺术创作多元化的今天, 人们更多地在探求绘画的形式和语言。人们已不在乎于画什么, 而在讨论应该怎样画。所以, 绘画的语言和形式便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具体到线造型素描中, 形式和语言即是各种线条间的组合关系。线条只有在画面上形成有序的组合, 才能展现出鲜明的秩序性, 并由此产生韵律, 形成美感。

“可以这样说, 在当代, 注重表现的艺术趋向使线越来越受到重视”。 (见唐允明《线描教学》) 当今艺术挣脱了传统艺术观念的束缚, 开始寻找新的方向, 开辟新的创作天地。在创作中, 灵感往往在头脑中一闪而过, 瞬间的感受对艺术家的刺激更是非常的强烈。这种偶发的灵感不可能在头脑中停留太久, 并极易被后续的影像冲淡。要跟上这种激情的节奏, 线条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为此, 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中加强线造型素描的训练是非常必要而迫切的。

参考文献

[1]刘虹.素描,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程丛林.素描, 四川美术出版社.[3]唐允明.线描艺术, 四川美术出版社.

浅谈学院教学中线造型素描的特性

唐剑辉

(内江师范学院美术系四川内江641112)

摘要: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 从表现形式的角度, 我们不妨将素描划分为线造型素描和明暗 (光影) 素描。线在绘画中呈现出两方面的特性:基础性和表现性, 而以线为造型手段的线造型素描也就相应地呈现出上述特性。在当代, 注重表现的艺术趋向使线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 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中加强线造型素描的训练是非常必要而迫切的。

关键词:线线造型素描基础性表现性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 (2007) 09 (b) -0066-01

摘要:长江大学农学院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 采用“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提高了教学效果, 拓宽了学生视野, 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 得到学生、学校、社会的一致认可。

关键词: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三段式

参考文献

[1] 樊东等.农科专业规范化教学实习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2:31-33.

[2] 孔俊英等.植物保护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4, 6 (1) :26-27.

[3] 姚安庆.农学类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优化模式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03, 6:24-26.

[4] 刘长仲等.植物保护专业昆虫学科教学体系探索[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1, 3:341~344.

[5] 姚安庆.对农学类传统专业改造、整合、提升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10) .

[6] 姚安庆.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1) .

上一篇:常见垃圾焚烧炉及炉排应用研究下一篇:做好北京绿色交通的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