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2022-09-20

科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科学, 生活是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核心。课堂教学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以生活为中心, 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发展, 重建完满的课堂生活, 这是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只要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情景, 让科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科学, 接触到科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 情境导入“生活化”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走进教室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 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 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将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 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 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 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利用身边事物导入, 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 (2) 利用科学史实导入, 让学生体会科学上的伟大发明和发现都源于简单的生活。

2 教学手段“生活化”

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 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科学教学以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为探究对象,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 这是实现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课外读物、媒体信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实验仪器、电教材料等等。

3 教学方式“生活化”

以往的理科教学注重学生知识接受量的多少和接受的深度,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如何改善这种“注入”的技巧,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教师所传授最多的知识。

3.1 利用趣味实验, 创设生活冲突

教师设置一些有趣的实验,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动机。学生由于“好奇”, 积极主动地思考, 想要获得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 可先取出一瓶饮料给一个学生喝, 再让他喝另一瓶饮料 (事先使饮料中的部分气体逸出、瓶口带橡胶塞和吸管) , 学生纳闷这瓶饮料为什么吸上一点后就吸不上来了。本实验通过简单的生活情景, 创设了认知冲突, 既形象又直观, 学生在热闹之余就对此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唤起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体验。

3.2 引用新闻事实, 感受时代科学

新闻事实能展示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介绍温室效应时, 教师课前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报纸和网络等途径收集温室效应的资料, 课中根据学生查阅的资料引用了一则消息:“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 图瓦卢举迁往新西兰。”这则消息使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重大影响。紧接着我又把问题引到我国的上海。“上海是一座临海的城市, 地势比较低, 以后会不会发生与图瓦卢同样的遭遇?”围绕温室效应, 课堂上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学习气氛非常热烈。

3.3 动手探究实验, 体验动手生活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 在科学课中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 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4 合作交流学习, 体验集体生活

生活需要合作, 科学课上的许多探究活动大多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思维更加活跃, 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主体功能、互动功能、激励交往机制, 努力营造合作探究氛围。

4 教学评价“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中, 对学生的评价由教师决定, 学生处于被动, 甚至被忽视的地位。而评价方式的生活化, 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 课堂教学评价把学生的情绪体验放在突出的位置。生活化教学评价主要考虑这几个指标:课堂上学生情绪活跃情况, 兴趣情况, 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是否转变, 能否体现发现式的认知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上是否体现情感目标;师生关系上, 是否民主平等;教学情境上, 是否和谐融洽、充满情感;教学内容上是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上创设了哪些活动, 学生是否手脑并用、丰富多样;学生的课堂生活是否积极、丰富;教学过程上, 是否以学论教、学以致用;教学效果上, 是否知情并举、综合发展等等。

5 课堂巩固“生活化”

若在科学学习中能利用好, 日常生活现象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体验。如在学习《功率》后, 可设计一张列车时刻表, 算出乘车的速度?在乘车过程中根据路边风景及路边景物选择合适参照物来判断物体动静情况, 在爬山时的能量如何转化?如果他要算出他的上山功率他该带哪些工具上山, 必须算出哪几个量等等, 还可以联系许多科学问题。学生通过这种科学知识应用的体验, 所学知识就得到巩固, 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体验习惯。

总之, 在科学教学中, 把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构建这种从生活走进科学, 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思想,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真正使学生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形成会学知识、会用知识的良好习惯, 这样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生深远的影响。课堂教学仅完成教学目标是不算完全成功的, 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益, 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活动, 实现教育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教育。

摘要:新课程倡导教育要与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在此理念上, 教材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因而教师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本文从课堂教学中情景导入、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课堂巩固、布置作业等方面, 结合实际探讨如何构建初中科学“生活化”课堂。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陈坚.中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

[3] 盛群力, 马兰主译.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 2006.7.

[4] 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

[5] 迟艳杰.教学意味平“生活”[M].教育研究, 2004 (11) :31~34.

上一篇:小区物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下一篇:高职语文在微课视角下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