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理教学回归生活

2022-09-11

我自从参加工作以来, 一直都是从事物理教学。众所周知, 物理属于理科, 它的内容相对于生物和化学来说更加抽象, 因此学生学起来也是比较吃力的。如何才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个优秀的物理老师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根据我自己从教的经验, 我认为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 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 那么如何将物理课中抽象的内容转换为生活中直观的东西, 如何将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以及概念原理结合日常的生活体验进行讲解, 才是物理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也同时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

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物理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我们物理教师可以而且应该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存在的大量物理现象做为教学资源,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物理教学和学生生活体验的整合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最紧密, 物理现象大量地存在于同学们的周围, 如雨后天晴的彩虹, 壶水沸腾时的气笛声, 浮在空中的气球等;并且, 每人时时刻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应用物理现象:如汽车停下时, 为防前倾, 身体会不自主地向后斜;搬运东西时, 推着走比抬着走省力等, 这一切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给我们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提供了可能。心理学上认为:如果教学时能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 就能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想方设法的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尝到借助物理的思想方法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是非常必要的;这样, 学生就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思考得更深刻, 同时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 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 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 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例如:

可以引用生活故事创设情境。比如学习“力的合成”时, 我先对学生提问:你想知道自己有多重, 怎么做?——磅秤上称, 人的压力等于人的重力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老师追问, 这里应用了什么办法呢?学生答不上来, 此时老师讲解: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少年用这个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 此时展示“曹冲称象”图片, 跟学生一起重温儿时的故事中明白了石头产生的效果和大象产生的效果是等效的, 我们今天则将一起学习力的等效替代, 这么一来学生的兴趣全上来了, 并且想起“等效替代”就会想起“曹冲称象”, 想起“曹冲称象”就会想起“等效替代”, 这种寓科学方法的教育于故事中, 学生学习的是那么的愉快!并且以后学生学习“等效电阻”和“电压的有效值”都会轻松很多。

运用歌声创设情境。比如:在讲“力的相互作用”时, 我是这么创设情景的, 从歌声 (我唱:假如幸福的话你就拍拍手) 学生拍手, 学生是全部参与了又唱又拍很开心, 然后我转入请你跟我这样拍 (左手不动, 用右手拍左手) , 然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你的左手受到的力是谁施给的, 方向如何, 有什么感觉?再问右手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是谁施给的, 方向如何, 有什么感觉?再问两手的感觉是同时产生还是有先后, 你认为这两个力的性质是否相同?请同学通过画图表示, 你看这样自然过渡到了作用力与么作用力, 学生学得愉快, 掌握的也特别好。

我们的物理老师要多创设一些能结合理性思考的感性情境, 将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以及概念原理结合日常的生活体验进行讲解, 就会多一份趣意, 学生也会多一点参与, 多几许快乐, 物理课的理性课堂融入感性之美丽, 将会有更多的学生来爱我们的物理。

2 在教学中分析生活现象

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 但是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和利用生活中的丰富的物理事例和物理因素进行分析探究, 不仅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 还可以丰富观察和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内容, 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性识。学生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 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探究。

例如, 在光的折射一节中, 除了进行实验演示外, 我们还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原型, 说出证明光折射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 最有名的是海市蜃楼, 夏天海面上的下层空气, 温度比上层低, 密度比上层大, 折射率也比上层大。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 由于不断被折射, 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 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不断增大, 以致发生全反射, 光线反射回地面, 人们逆着光线看去, 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光折射的存在, 学习起来感到亲切, 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3 运用物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 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 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学习了惯性一节之后, 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运动的车跳下的时侯为什么要向前跳?在跳下车子的时侯, 无论我们面向车前还是面向车后, 一定会感到一种跌倒的威胁, 这是因为两脚落地之后已经停止了向前运动, 而身体由于慣性却仍然继续前进。当你向前跳下的时候, 身体的这个继续前进的速度固然要比向后跳下的速度大, 但是还是安全很多。因为向前跳下的时候, 我们会按习惯的动作把一脚提到前方, 这样可以防止跌倒, 这个动作在平时步行的时候就在重复了。类似生活小问题的解决, 虽然有的实际意义不大, 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自信心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却有着非常的意义,

总之,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要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就必须把课堂放开, 让学生动起来, 在课堂上要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材, 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 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起来。

摘要:物理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既是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可以用来指导生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教师尝试着用生活中的存在的物理现象做为教学资源,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的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本文重在论述中学物理教师如何运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进行课堂教学, 并提出了几点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生活,情境,问题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2001.

[3] 潘寂.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4] 蔡伟.亲和力:教师最基本的素质[J].中国教育报, 2003-9-20.

上一篇:煤制氢甲醇界区废水中甲醇和COD关系研究下一篇:浅谈高校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