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造“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谈高校教师备课

2022-09-10

1 重新认识“三备”之外的备课

1.1 备高水平的教学艺术

有的教师讲课, 尽管没有知识性错误, 但沉闷压抑、枯燥乏味;虽教学方法不出大格, 但讲起课来, 难以得到学生的配合, 课堂处于“满堂灌”的状态, 这便是教学艺术缺失的表现。那么教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熟悉陌生化”。也就是说不能满足于得心应手的经验性教学。即使面对同一教学内容, 也要尝试挖掘出新的、有意义的或特殊的观点;要对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思维模式提出质疑;不断变换课堂组织形式。当然高水平教学艺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教师有持之以恒的投入, 需要教师平时铢积寸累, 善于总结自己及他人的教学经验。而教师也正是树立了常备常新的备课观念, 才能备出精彩的课来。

1.2 备“主体意识”

教师在备课中, 要牢记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 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 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就要思考如下问题:采用何种方法让学生掌握, 哪些知识须让学生自主发现, 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解决, 哪些疑难可让学生合作解决, 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表, 甚至偏离主题较远、需要点拨、引导, 哪些含蓄的语言、深远的意境、产生共鸣的情感、存在分歧的认识可拓展学生思维, 激发创新的灵感?总之, 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 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理解和尊重。时刻不忘为学生创造机会, 使得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成为可能。让他们充分表现, 体验成功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

备课时, 教师也不要忘记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应结合自己的特长, 在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 体现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如:声音好, 朗读好, 可以以“读”动人, 足智多谋, 可以以“理”服人。风趣幽默, 可以寓教于学。

1.3 备内容的分配时间及讲课节奏

科学分配所讲内容的时间, 不仅是教学进度与目标的要求还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总体时间分配合理的基础上, 每章节内容如何科学地分配时间也要认真推敲, 对于必须掌握的内容和重点, 应适当多分配一些时间。同时, 教师还应把握好引出问题的时间, 讨论阐述和讲解的时间, 举例及归纳总结的时间。而在具体实施时, 应有选择地进行, 确保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 讲完预设的教学内容。

“课堂节奏决定课堂气氛, 气氛创造情景”。在一个良性的情景中,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勃发的、集中的、进取的。所以, 教师从容不迫走上讲台, 亲切热情地面对学生就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先用凝聚学生注意力的“导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接下来的讲课节奏不宜太快或太慢, 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不能为追求知识容量, 过分加大密度, 应随着学生思维的阻隔与顺畅把握节奏的快慢。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应该有序幕、高潮、结束, 营造波澜起伏的课堂氛围。而不讲节奏、平铺直叙的讲课效果是不理想的。

2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实施具体备课方案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我们的教学包含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多种类别, 这里仅对理论教学的备课步骤作以阐述:

2.1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堂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上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要反映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教学目标一般应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 即兼顾理论教学、能力训练和兴趣、习惯的培养等, 克服重在知识、轻能力和忽视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等现象。二是适度。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重点的要求, 又要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 不能随意降低或随意提高。三要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 不能过于笼统, 缺乏实际意义。

2.2 设计课型

作为教师, 任课效果的优劣不仅取决于知识水平, 也与运用的“课型”息息相关。所以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必须针对所授内容恰当选择课型, 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参与型”教学, 强调了在教学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即让学生以教师的角度参与备课、讲课、组织讨论、留作业、出考试题等教学过程。现以大学语文的教学为例, 为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及表达能力, 我曾尝试运用“参与型”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中, 转换师生角色, 尝试以“观众”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 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同学分析作家、作品, 自己加以相应的点评或纠正。而这之前, 我则帮助学生“备课”, 包括消化理解预讲资料, 指导教法教态甚至板书等。

此外, 还有“研究型”教学, 它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大的专题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 研究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的运用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掌握研究方法。

以及“辩论型”、“案例型”、“体验型”、“咨询型”等课型都是辅助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得以良好授课的方式。

2.3 参考相应的辅助教材及期刊

教师要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 必须查阅资料, 认真钻研, 使教材由“薄”到“厚”。通常备一门课程, 需要准备3~5本相应教材, 及各种集中前沿知识内容的期刊。这不仅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 还使教师形成的一种教学的自信。同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对教辅资料既不能机械照搬, 更不能喧宾夺主。而应将其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 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 科学渗透。重在消化吸收, 贵在用活创新。

2.4 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 必须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中, 如只重理论而轻实践、只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学, 必定造成学生“死读书”与“读死书”,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提高。只有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技巧, 那么, 他便学会了学习, 并能自主学习, 这样, 学习的效率就体现出来了。

2.5 试讲

即备课的最后一道环节, 是教师授课前的一次实战演习, 将试讲中成功的正确的东西加以肯定和保留,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修正和补充。试讲可以发现教案中的各种问题。比如:讲授内容的整体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式是否贴切地适合内容的需要。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或对某一具体概念的解释是否易于被学生接受。如何用词方显恰当, 用何语气才能完善地表达教师意图, 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学生的理解等问题, 并将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梳理, 对成功或不足加以肯定或补充。同时也要针对学生善模仿的特点, 教师在备课中要注意推敲自己的教学语言, 举止行为等, 从而使每次备课和授课, 都能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

摘要:高校教师要使自己的课真正在学生的就业及创业中发挥作用, 使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则必须把备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 努力在备课实践上下功夫。因此, 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教师,备课,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翠萍.精心备课提高教师质量[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7, 11.

[2] 王秀萍.备课中的“四步要决”[J].科学教育, 2007 (3) .

[3] 盖涛, 郭显彬.高校教师应把“备课”视为教学生命.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 2007.

上一篇:关于大学英语语音教学课堂活动多样化探究下一篇:关于小微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