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会工作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为目标,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社会工作者核心价值理念,掌握专业技能和方法,积累实际工作经验。通过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应确立好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核心理念,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还应关注基础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生参与度等方面。

第一篇: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在战“疫”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这既是对社会工作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充分肯定,也为社会工作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疫情发生以来,广大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努力发挥专业优势,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一是募集物资。一些社会工作者利用各种渠道,对接企业、基金会、校友会等机构,募集口罩、消毒液、呼吸机等医用物资,捐赠到医院和一线社区。二是线上支持服务。利用社区微信群、QQ群等线上平台,制作新冠肺炎疫情自我防护绘本、微视频、防护挂图等进行抗疫宣传,并对社区居民开展情绪疏导、政策讲解、信息交流等工作。三是参与社区防控。协助社区工作者上门张贴宣传海报、进行体温测量和撰写防疫新闻报道等,还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代购、代取快递等便民服务。四是服务弱势群体。为社区的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电话探访、心理疏导、用药指导等服务。五是做好倡导引导。撰写“社会工作参与新冠疫情防治工作手册”等文档来指导实务工作和督导一线社工开展服务。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防控任务依然艰巨复杂。社会工作在应对疫情时发挥了专业优势、作出了应有贡献,但仍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一方面,多数社会工作者的参与是个体自发的,缺少社会工作机构以职业化、专业化的协调组织;另一方面,多数社会工作者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防控,开展的服务活动呈弱专业甚至非专业性特征,比如募捐、网上宣传、生活代购等。而当下,社会工作应着力于不断增强社会适应性、积极参与实践服务、提升精进工作能力,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发挥社会工作的职业价值。

社会适应性的不断增强。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集中体现在,社会工作者能在专业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有效地链接各类资源,增强社会各主体与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就这次突发重大疫情而言,社会各方主体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等都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都面临着需要增强适应性的任务。社会工作正是以各主体与环境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为切入点,秉持“增强社会适应性”这一功能定位和服务目标开展服务的,无论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还是其他治理难题,都会更加有效有序。同时,增强社会适应性还应贯穿在即时的疫情防控时期以及疫情结束后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健康社区的倡导重建的全过程中。

实践服务的积极参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地采取分区分级的差异化防控策略,一定程度上打开了社会工作介入的组织空间和通道。广大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多个社工服务重点领域积极行动、主动介入、开展服务。

一是深化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社区应以需求为导向,明确提出服务需求。社会工作机构针对现实情况,同步提出能发挥作用的服务清单。需求和供给对接后,通过购买服务或项目化的方式,在资源保障的条件下,让社会工作机构有组织地介入。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涌现出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需要病情的紧急处理,更需要情绪支持、基本生活保障、生活秩序的重构等。同时,社区还存在大量的孤寡老人、困境儿童和残疾人等重点困难人群,这都需要社会工作者有组织地介入,以专业的理念和方法,运用“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提供服务。

二是深化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企业社会工作领域广阔,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了解企业和职工需求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专业方法介入,进一步拓展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社会正常运作。针对企业复工复产,社会工作机构可协助企业做好复工期的疫情防控工作,协调企业内外关系,增强企业应对疫情的适应性和企业组织的凝聚力。针对返岗员工,可提供自我安全防护措施、健康养护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宣传教育,还可对特殊困难员工提供物资帮助、心理疏導及情绪支持等服务。

三是深化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广大医务社工在保障一线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助力医患关系和谐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包括对患者情绪进行疏导,助力医疗机构恢复医疗秩序,进行资源协调,对医疗团队进行心理情绪支持等。医务社工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尤其是注重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和培训,利用线上各类平台,在已经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的含量,提高服务成效。此外,针对养老院、福利院、托养机构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也应有专门的社会组织开展相应的专业服务和提供各类支持。

社会工作的能力精进。社会工作在前期疫情中参与效能不足,固然有空间受限、阵地缺失、疫情特殊等客观原因,但也应看到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存在局限性,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还不够成熟以及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等问题。从社会工作行业角度分析,业界的发展应逐步由以“书斋社工”为主导转向以实务社工为主导,加快职业化发展步伐,让以社会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化社工机构有更好的成长环境。社会工作机构应更加自觉地增强机构发展的适应性,整合内外部资源,结合机构的自身优势,加强机构的各方面能力建设,包括机构管理能力、项目运作能力、员工队伍建设等,积极变革、明确目标、主动作为,提升机构整体服务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社会工作者应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增强职业的使命感和价值感。在直接服务中,提高应急动员和组织能力、资源筹集和整合能力、个案管理和小组工作能力、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能力等,并在实践中探索适应中国本土社工的专业方法和技能;在间接服务中,提升项目管理能力、研究倡导能力以及政策法规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切实增强对制度创新的敏感度。

社会工作是整个灾害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应对灾难中的作用已得到国际承认。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中目前还没有社会工作参与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迫切需要加以明确。不仅是此次疫情防控,在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中,都应通过制度化的设计,明确社会工作参与的功能定位、参与的程序和通道,让社会工作依法依规开展专业服务。

(作者分别系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江苏省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

作者:许芸 李骏

第二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为目标,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社会工作者核心价值理念,掌握专业技能和方法,积累实际工作经验。通过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应确立好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核心理念,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还应关注基础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生参与度等方面。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兴起比较晚,发展周期比较短,在发展过程中理论教学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但实践教学却相对薄弱和滞后,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有些高校在实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时并未明确好总体教学目标和价值理念,社会工作专业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同时应坚持“以兴趣为先、以能力为本、以实践为重、以就业为上”的理念。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以传统的知识灌输为主,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变革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将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兴趣、能力、需求、职业规划相结合,从而很难引导学生发现社会工作的乐趣与价值,使他们缺乏对自身专业的认同[1]。这就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总统目标的实现和价值理念的贯彻。

(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时许多高校仍然强调文本授课,还是以教材或文本中的西方式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缺少对现实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实务案例进行解析,在实践课程内容的建构上没有形成“普遍化知识+地方化实务经验”的知识体系,没有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技能方法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当中,没有充分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实务操作、抽象理念与具体经验之间的整合[2]。

(三)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待完善

目前有些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主阵地,以讲授为主要方法,并没有体现出实践课程的实务性、操作性、创新性。即使也运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但往往也演变成是对理论知识的简单案例分析,抑或是基础理论模式的延伸和扩展,导致学生很难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务能力之间出现较大脱节[3]。情景式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教学方法运用较少,项目化和网络化的操作平台使用太少,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也减少了学生接触更多实践资源和服务项目的机会。

(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很多高校的社會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较早,实验实训室规划也比较早,经过多年频繁使用和自然磨损,一些设备变得老化,实验室的软硬件更新换代慢无法迎合实践教学的要求。

而且许多高校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时所使用的活动场地和设备极为有限,仅限于本校活动场地和多媒体系统,很少使用个人实验室、家庭实验室以及社会实验室。此外,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和社区、企业等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也比较滞后,有的高校并没有和任何实习基地签订合作协议,有的高校虽然有不少签约的实习基地,但其性质和范围不够广泛,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活动,甚至还有个别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时进行的是与本专业无关的实习工作,这些都导致了实践教学无法较好开展[4]。

(五)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高校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都是校内的专业课老师,他们除了承担基本的教学量外,还要承担各类校内日常任务和校外服务项目,因此,在完善自身知识能力、深入研究教学方法等方面难免存在时间和精力的不足,从而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建设。此外,双师型教师占比不高,部分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实际社会工作的经历,由于缺乏实务经验,导致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无法设计出高质量的实训案例,多数局限在角色扮演、实务设计等基本层面,从而缺乏对学生必要的指导。而且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缺少校外专家学者的参与,并未聘请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专家学者、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的职业社工担任实践教学的导师,为让校外资深专业人士参与教学方案的制订,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施。

(六)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视不足

一方面,由于实践教学在课时安排、学分占比重较少,而且受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重复性、滞后性,教学方法的呆板性、枯燥性,使学生对实践课程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设计方面主要是由教师统一安排,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置、实践项目的安排等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喜好、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等因素,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被长期忽视,使学生在实践课程的学习中长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所以有的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积极,不认真参加实践课程,懈怠完成实验实训项目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5]。

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确立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核心理念

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和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实践教学才能有效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注重经验累积和方式方法应用的技术性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拥有社会工作行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更多观察、感受与思考真实工作情景的机会,学生才能有更深的职业认知和岗位情怀,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不断加强关于社会工作行业的岗位伦理道德标准与素质规范以及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参加公益性服务项目、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时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准则。

(二)优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以契合社会发展需求

社工行业的发展来源于社会需求,从纳入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应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为根本。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应与理论课程建设相融合,使理论课程知识与实践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既应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也应包括实验课程内容,在开展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加强核心课程内容的整合,改变过去依据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的方法,尽可能避免教学内容陈旧、课程内容重叠等问题,力求使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紧密联系。可以设置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模块组织教学,并把课内实践、实验室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深度融合[6]。在开课的顺序上,应明确实践教学内容的顺序关系,要考虑到每个课程内容的系统专业知识,根据实践课之前的基础课进行设计,并按顺序进行综合测试[7]。

(三)注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的优化革新

进行实践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教学方法和实践方案的不断优化创新,但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中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如今,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需要我们在教学方法和实践方案上进行深入的思考,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革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趋势,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践教学本身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可以让教师结合当前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自行编撰案例进行讲解,也可以将工作经验丰富的一线社工请进课堂,让他们把自己参与的现实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工作机构以及相应的政府职能部分进行社会工作实务者的角色扮演,通过真正融入社会,接触案主,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应高度重视多媒体系统和网络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该创建多种实验集成资源、多任务仿真模拟和案例,创建关键的虚拟实践教育平台,通过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完成实践教学策略的自主创新[8]。

(四)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加大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力度并实现对其科学利用,应对现有的社会工作实验室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同时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功能室。还应加强社会工作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合作社区的协同联动,学校可以选择一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使机构了解实践教学的要求、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用的实训空间和实践平台,使学生有机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工作机构的现实工作中,通过实实在在的锻炼提升实践能力,把理论知识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9]。此外,由于社会工作行业具有与政府部门、社会发展、社区的紧密联络的天然优势,所以可以协调政府部门、院校、社会发展、行业、社区、机构联合搭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参与所在地、社区、社工服务机构提供的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实践活动、社工服务项目的实践活动中去。

(五)优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条件,因此,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关键之一在于整合和打造教学的精英团队。一方面,参与实践教学的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对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熟练掌握实践教学方法的工作能力,同时能够站在专业研究的最前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儲备;另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精英团队的整体优势[10]。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有其明显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教师也应按照课程内容的相关性灵活组建教学精英团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由多位技术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工作,通过教学精英团队的能力互补,优化教学效果。此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到相关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挂职锻炼,丰富实务经验。同时,邀请行业权威专家作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参与到校内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完善、实践活动规章制度的确立、实践效果考核标准的制定当中来。

(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望,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学习,以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学习的热情。一方面,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中应设置一些实践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技巧,为后续更好地参与实践课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注重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使学生有能力、有兴趣参与的新的实践项目。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和应用,促进学生对实践课程内容的学习、理解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分享,在每个实践项目完成后应立即开展成果分享和自我评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11]。

结语

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质量,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还有一些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等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敏良.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18,2:110-114.

[2]邓宁华.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88+95.

[3]兰剑,王荆川.“双一流”建设下高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J].现代教育化,2018,45:183-185.

[4]陆一琼.基于课程群视角的社会学方法类课程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5):40-45.

[5]张红霞.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应对策略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4,15:256-257.

[6]任正委.社会工作专业“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课程群”双师协同授课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52):109-111+121.

[7]李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实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2):29-30.

[8]金碧华.职业化导向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大众文艺,2020,7:243-244.

[9]刘金英,黄莹.地方应用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究——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综合考量[J].林区教学,2020,1:18-21.

[10]王醒之.慈善的考掘:以关系为方法的社区社会工作实验/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3):90-101.

[11]周晓炎,东波.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群建设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0-212.

作者简介:董敬文,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董敬文

第三篇: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研究

摘 要: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的社会工作发挥着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然而,我国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方面较为滞后,人才供给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教育体制、评价及考核机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从这一现实情况出发,重新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行了定位,首次提出针对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框架,并指出教育是进行能力培养与强化的最有效途径。此外,为保证能力框架的有效性,本文创造性地设计并构建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评价体系,并且针对我国今后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人才评价体系

一、引 言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也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写入了总纲之中,作为全党、全国、全社会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被誉为“社会工程师”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一个分支,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有效的社会工作发挥着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在灾难来临之际,更加突显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作用。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了重大雪灾,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各领域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冲在救援抢险第一线,组织社会救助、医疗卫生、人员安置等方面的工作,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西方经济学家曾做过研究,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7%,而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其他社会经济要素的贡献率只有4.0%[1]。从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深刻变化来看,随着各种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复杂性、多样性明显增强,解决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专业化社会工作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因而,迫切需要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思路、提高工作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然而,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起步较晚。真正的专业社会工作直至中华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培养,但那时国家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工作及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性。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的变革,出现了职工下岗、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时国家才开始意识到专业社会工作的作用。2000 年,民政部向人事部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2003年初,民政部向各省市民政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经过这一时期的初步探索,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在2003年底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之后,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被正式提上日程,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也陆续颁布。2004年6月,我国颁布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正式认定社会工作者为我国的新职业并制定了相应的职业标准。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2007年12月21日,民政部发布了《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大纲》,并计划将于2008年6月进行第一次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目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数目增加到了200多所,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层次的教育体系。

由此可知,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因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可忽视在能力建设方面尚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中国高等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体制滞后于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是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在我国高等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轻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缺少专业的实习机会,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且,到目前为止,后续教育未成体系,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机构。这些都造成了社会工作的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我国社会工作的准入门槛低。周胜、周爱萍对厦门某社会救助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该机构53名现有编制人员中,最高学历水平为本科,而且拥有本科学历的仅有2人;很多人所学专业与社会工作根本不相关[2]。加之厦门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相对应地,其社会工作也应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由此不难推断,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学历普遍偏低,而且相当一部分从业者缺乏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最后,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制度缺乏理论深度及有效的考核方式。目前,由国家规定的统一考试只注重对各领域社会工作的共性进行考核,注重广度而忽略了深度。并且,闭卷考试不能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技能及价值观进行综合评判。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还存在相当艰巨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若不能明确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框架,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行的教育就好比无的放矢;就无法科学、全面地考察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也就不能构建科学有效的能力评价体系,进而还会影响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设等一系列事务的开展。因此,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的缺失是造成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定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设计一套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是当务之急。

本文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第二部分明确界定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相关概念,作为下文论述的基础;第三部分设计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第四部分构建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评价体系;第五部分,作为总结,对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几点看法。

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含义

毋庸置疑,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主体,在工作中发挥主要的能动作用。但是要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行研究,必须首先明确社会工作的定义及性质。

由于各国的社会发展过程、经济制度以及文化传统不同,各国学者对于社会工作的定义也各有侧重。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对于社会工作的定义是,社会工作借助人类行为与社会系统等理论帮助人类更好的与环境交流融合。它是基于人权与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开展的。[注:参见《社会工作的定义》,资料来源:http://www.npfpc.gov.cn/shgz/bjzl-4.htm。]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活动,用以协助个人、群体、社区去强化或恢复能力,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助于达成其目标的社会条件。[注:参见《美国的社会工作》,资料来源:http://www.socialwork.cn/Html/sgsw/qtsw/2007-6/17/00_37_13_622.htm。]我国学者崔乃夫(1991)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注:转引自《社会工作的定义》,资料来源:http://www. npfpc.gov.cn/shgz/bjzl-4.htm。]这些定义或侧重社会工作的功能,或强调社会工作的内容。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中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多样化,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更应该侧重其专业性,即突显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性。

因此,社会工作应定义为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由经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者,遵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的服务活动,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协调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应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则是以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以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人才。

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归根结底能提供什么水平的服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服务客体的需求,是由其所具备的能力的高低决定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胜任某项社会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这些素质体现了作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特征。基于考核职业能力的着眼点不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成为胜任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所必须的、潜在的能力,即职业资格;另一类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其扮演的角色和完成其承担的任务时达到既定标准的能力,即执业等级。不论实际操作中侧重哪个方面,或二者兼而有之,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要素都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三方面。职业知识包括一般常识、社会服务领域相关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组织管理知识等;职业技能通常是通过教育与职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价值观更大程度上考虑的是维护社会工作对象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遵守职业准则、承担社会责任、保持公平公正等。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专业社会工作者能否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因此,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是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水平高低决定了社会工作进程的快慢。

三、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

如果不明确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那么,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培养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建立有效的途径提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水平就更无从谈起。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胜任能力的细化与明确,实现途径是为培养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而开设的各种教育、培训渠道。

(一)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我们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不能生搬硬套发达国家经验,而只能部分借鉴,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使我们的能力框架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代表性,我们只关注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将广义的和特殊领域的社会工作者排除在外;并且仅仅界定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核心能力要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能力框架适用于不同领域、不同管理模式的社会工作者。另外,为便于识别不同能力水平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我们还假设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工作者可以按照能力水平的高低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层次间具有连续性,不同级别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不同要求界定了相应的能力要素。

在设计方法上,我们借鉴了在会计人才评价领域IFAC所倡导的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Competence-Based Approach)。首先从社会工作人员所处环境和所服务的目标来分析其定位,即识别环境;其次确定其履行的基本职能,即明确任务;再次分析为完成该任务的具体要求,即能力要素;最后,各个层次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要素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实现途径。虽然,分析框架被分解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间断的层次,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角色的分配也是离散的,但是能力要素对于个人来讲是连续的,在满足了低层次的能力要求后,才能为达到上一层次而努力。

(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

根据以上设计原则和方法,我们设计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下面我们分别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图1所示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图加以说明。

1. 初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

初级社会工作人才从事较为简单的社会工作,尚不能单独完成某一项目。因此,在职业知识方面,初级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包括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计算机基础技术等,注重面广而不必深究。相应地,在职业技能上,应具有观察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

(1)观察分析能力

社会工作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已经出现或发生的问题,二是预防某些社会问题的发生或者当某些社会问题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加以抑制。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反映了社会工作被动的一面,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或者将其抑制在萌芽状态是社会工作主动的一面。无论是解决已经发生的社会问题还是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邃的分析能力。观察和分析可以使专业社会工作者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可以使专业社会工作者注意到一种倾向掩盖的另一种倾向,做到防患于未然。

(2)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现实中的社会工作因工作对象及其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具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要解决新问题必然要运用新知识、新方法。因此,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在工作中,除了及时总结过去的经验外,还需要不断自学,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学习能力是全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

(3)判断能力

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实施具体行动前要准确判断工作对象所遇到困难的真正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确定工作的方向。引起社会问题的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专业社会工作者要能够分清主次因素,确定工作的重点。此外,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运用敏锐的判断能力辨别工作是否有效,是否应该修正工作方向、改变工作方法,力求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速度。

在能力建设目标中,对初级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价值观的要求也不高,他们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其中,国家法律法规是任何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意味着专业社会工作者不分种族、性别、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对每一个服务对象提供同等的援助机会。同时,为了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专业社会工作者应培养一种自觉学习的意识,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2. 中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

中级社会工作人才是实务社会工作领域的主力军,他们要理解并灵活运用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所需要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态学、公共关系学、医学、护理学等。

在职业技能方面,中级专业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以下技能:

(1)社会协调能力

社会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但是它不仅仅是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双方之间的互动,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组织、人员。各个主体之间是一张普遍联系的大网,而不是零散的线段。要想顺利完成社会工作,帮助工作对象及时解决社会问题,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善于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协调各方的利益,这就要求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具备社会协调能力。

(2)沟通能力

专业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在自己与工作对象之间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这样才能加深工作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使工作对象完整叙述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使社会工作者充分了解问题。其次,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工作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各方面、各层次的人群打交道,这就要求专业社会工作者善于从各方面收集信息、消除由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而造成的误解或者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途径。因此,沟通能力是保障社会工作顺利进行的核心。

(3)自我控制能力

专业社会工作者本身也是社会的一员,本身也生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的旋涡之中,他们每个人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必然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当理智地对待各主体,客观地分析工作对象诉求的合理成分和不合理成分,不能掺杂半点个人主观意见。要满足这些要求,显然要培养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初级专业社会工作者价值观的基础上,中级专业社会工作者应该树立维护服务对象隐私,提升案主发展潜能,协助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观。每个人都享有隐私权,当因某种障碍造成隐私权无法保证时,社会工作也就会没有资料来源而陷入僵局。社会工作的任务是调动、挖掘人的潜能,因为任何人都有实现自我需要的潜能和动力,社会工作者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但是,这种实现自我需要的方式必须符合社会规范,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3. 高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

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主要从事社会行政工作及社会研究工作,因此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独立发表观点,对统计学、管理学、运筹学方面要有所建树。

要完成高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在初级、中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具备的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以下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

(1)创新能力

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各种理论及实务方面需要借鉴国外经验。但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对国外经验批判的继承,实现理论的创新和方法的创新。此外,社会问题所呈现的复杂化趋势要求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及时对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修正和改进。由此可知,创新能力必不可少。

(2)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方面的能力。对于高级社会工作人才来说,无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还是研究工作,高效的管理能发掘并运用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实施社会政策,提高工作效率,满足人们各类服务需求,即转化为社会服务。管理的过程涉及整个社会工作机构的协调,需要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并且最大限度、最为合理地照顾弱势群体。

(3)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主要是针对从事社会工作研究的人员。他们在开展社会工作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件的研究与解读,更好的利用国家政策解决工作对象的问题;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分析与总结,找出社会问题产生的源头,从而设计更彻底的方法来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

高级专业社会工作者应有的价值观是境界最高的价值观,包括及时反映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进步,具有社会责任感。只有对社会、人民保持强烈的责任感,才能真正热爱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积极奉献,不求索取;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三) 实现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的途径

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明确后,就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得到落实。教育是进行能力培养与强化的最有效途径。因为教育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技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分为院校教育和后续教育。院校教育持续时间长,师资力量集中,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老师与学生有较多的接触机会,通过老师的指导,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要安排较长的实习时间,锻炼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加深其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因此,院校教育是社会工作者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专业技能、形成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后续教育一般持续时间短,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后续教育的形式可以根据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分为脱产培训、讲座、能力拓展训练等。后续教育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更新知识、交流经验的渠道,主要适用于已经工作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

由初级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建设目标来看,对于初级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应以基础知识的灌输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主。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教育就能实现这一目标,而对于虽然有本、专科学历,但是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工作人才,则需要进行脱产培训,不定期讲座才能达到初级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初级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基础上,中级社会工作人才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本、专科院校教育已不能完全达到这一目标,此时需要研究生教育或者进行较长时间的临床实习、培训等,才能满足社会工作对其能力的要求。

处于最高层次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从行政或者科研两方面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对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对社会政策进行研究,从而不断超越社会工作的既定目标。要达到高级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目标,必须完成博士学位的教育,并且接受权威专家的培训、督导。

四、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判断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是否达到相应能力框架的要求,还必须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力评价体系。并且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转化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评价体系是通过多种途径取得职业活动绩效的证据,并把这些证据对照特定的能力标准,找出偏差,从而判断其能力水准的过程。通过能力评价不仅能使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明确定位自身的能力水平,为其职业规划提供参考,而且也能为社会工作机构提供考核和激励的依据。

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刘德恩提出评价职业能力的方式包括:行为样本评价模式、工作现场观察评价模式和已有绩效评价模式。这三种方式对能力的评价各有侧重,在实际的职业能力考核中需要把三种评价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3]。

在评价体系的设计上,基于考核职业能力的着眼点不同,将评价体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考核要成为胜任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所必须的能力要素出发,形成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另一部分从考核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其扮演的角色和完成其承担的任务时达到既定标准的能力出发,形成执业职称评价体系。两者存在微妙的差别,同样是社会工作的内容,以判断、选择或者问答等形式来考核,体现的就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具有的能力要素,而如果以案例分析、工作模拟等形式出现,就可以考察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二者也是紧密联系的,因为我们知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具有的能力要素会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为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也可以分解为能力要素的组合形式。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评价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五、总 结

本文首先界定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含义,然后分别针对初级、中级、高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设计了相应的能力框架,为保障社会工作者达到该框架的要求,本文还提出了实现途径以及具体的评价体系。但仅有理论还不足以使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结合当前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的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建设工作,提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水平。

第一,加快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为教育目标,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量,实现从知识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化。这是改善和提高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工作质量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上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和模拟学习,保证学生实习的条件和时间。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并将实践经验列为评聘高一级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二,建立后续教育培训体系,做好做实从业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建立与资格评价相联系的后续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应对新形势、处理新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三,增强与国外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派送我国优秀社会工作者去国外深造,同时,邀请国外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来我国进行社会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国际实践经验。

第四,完善职业水平考试和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以专业社会工作的需要为导向,全面考核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从专业角度细化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资格证书体系,综合采用笔试、面试、带督导实践、同行推荐、外部评价等方式,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孙荣飞.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拟大规模培养社会工作人才[N].第一财经日报,2006-10-20(A03).

[2] 周胜,周爱萍.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来自厦门市社会救助领域的调研报告[J].法制与社会,2007,(9).

[3] 刘德恩.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模式[J].职教通讯,2000,(11).

[4] 周宏,等.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民政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S].2006-07-20,http://www.mop.gov.cn.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民政部.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S].2006-07-20,http://www.mop.gov.cn.

(责任编辑:杨全山)

作者:周 宏 付尚媛 梁 楠

上一篇:国家安全问题论文下一篇:本科医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