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2022-09-10

感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活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又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阅读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阅读经验的有效积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这需要反复锻炼,在读的实践中逐渐养成。阅读过程中的感悟既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活动,也不是一种单一的阅读理解,而应是一种多维的综合的阅读心理过程。我认为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教学中必须着力从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培养。

一、感悟是对语意的迅速把握

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是以理解语意开始的,离开对语意的理解,语言其他内涵的感悟就没有基础了。对语意的理解需要一个实践与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整体联系和由表及里的理解方法,为其迅速把握语意练好基本功。整体联系就是对句群、语段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进行把握,感知其语言意义及其与全文的联系。由表及里就是要求理解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要感受其内涵和本质。例如:《礼物》一课描写老婆婆外表的句子有“老婆婆的手像干树枝,脸像枯树皮,牙齿脱落,两颊凹陷,可她的眼睛又明又亮,像闪耀的星星。”一句,理解这一句,如果只停留在“表明老婆婆孤苦伶仃,十分穷苦”这一表层理解上,那对语意的感悟深度就不够。教学中教师要点拨学生通过读去进一步领悟老婆婆生活环境虽然艰苦,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人非常的真诚。这样就经历了由表及里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感悟的语意实践与训练,日后阅读类似的文字,便可通过这种阅读方法作为心理“桥梁”迅速达到对语意的深层把握。

二、感悟是对语境的敏锐感受

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语言文字描述的意境的感受,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实际上就是较好的感悟能力,对语境的感悟是一种丰富的心理活动,有着广阔的心理空间,其中既有可意会又可言传的内容,又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不断锻炼这种感受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境,要重视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人物、景物或场面,通过想象或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以联系,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特定场景或生活画面。例如:阅读《一次特殊的实验》中施密特博士忍痛作记录这一段,博士虽然身中剧毒,生命即将失去,但想到的是把这珍贵的实验记录下来。充分表现了施密特博士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要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使学生对描写的语境有较深刻的感悟,教师就要恰当点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博士当时忍受着怎样的巨痛,想象当时的情景。这里的点拨可以是问题引导。如文中作者此时是怎么想的?博士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你读到这里又是怎样想的?把作者、主人公和自己联系起来,这样更容易产生切身感受,在交流中达到共鸣。只有这样,才算感受到文字中的意境,才算对文字有了感悟。

三、感悟是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验与共振

阅读是始终伴随着情感的活动,阅读感悟必须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只有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的思想感情有真切的体验,才能称得上是对语言文字有所感悟。情感的体验应该是对文字语意的整体把握和对语境的深切感受,是以意会为基础的。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情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都离不开读的实践。“辞的情味可以从好几个方面辨认,有的应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从字面上去推敲”就是要仔细揣摩文字包含的意义,从而体会到文字中包蕴的感情。阅读苏轼的《饮糊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感情,就要从“字面上推敲”。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感受西湖晴天、雨天美丽的景色,从中体验到作者欢快的心情;理解“淡妆浓抹总相宜”就要联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理解,从中体会到“淡妆”与“浓抹”是如何“相宜”的。感受到作者对西湖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像这类文字首先必须得从字面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的感悟,再在吟诵中加深感悟。“从声音上吟味”就是从有感情的朗读中去体会文章的“情味”,有感情朗读的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朗读吟诵是体验情感的有效途径。例如:《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教学中,要多运用朗读手段,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总感悟到作者在语言文字中包蕴的无限情思。训练朗读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聂帅照顾日本小姑娘的场景浮现在脑海里,从而把自己对聂帅的敬佩之情深入到朗读之中,让朗读自然变成了表达自己感情的有声形式。

阅读又是个性化的认知活动,在有感情体验的同时,还应该有思想认识的共振,阅读感悟就内含着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文章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产生认知顿悟和思想的变化与飞跃,使之受到思想的启迪,懂得生活哲理。例如:阅读寓言故事和托物言志、寄景抒情之类的文章,教学就要教会学生怎样通过读领悟出其中的道理,这种领悟就是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有时很精确,可以表达出来,有时可能很模糊,难以言表,知识内心会意而已。随着阅读实践的增多和理解水平的提高,感悟的模糊性就会越来越小。

四、感悟是对表达方式的感知和意会

阅读的过程也应该是对写作方法的感知与掌握的过程,小学阅读教学也应重视训练学生对表达方法的感受力。当前,有一种倾向,就是认为新的课程理念在小学阶段不要提表达方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高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生写作的表达方法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口语交际、阅读和习作练习来影响和形成的,其中阅读对学习表达方式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阅读教学中适当渗透或者直接点拨一些表达方法,特别是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自悟到一些写作方法,是提高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课文中许多句式、修辞手法以及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就应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

上一篇:汉语语言特色研究——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探究下一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因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