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2024-04-26

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研究综述(通用8篇)

篇1: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摘要:中职应用文地位重要,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研究成果也较单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从教学现状出发找对策的研究;从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角度的研究;从教学实用性与专业针对性角度的研究;从多元化评价方式角度的研究;从写作兴趣培养角度的研究;从网络信息技术在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运用角度的研究等。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研究还不多见,缺乏从理论构架、模式设想、实际操作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水平、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完整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89-03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作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软肋――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处在动皮毛而不动筋骨的状况,认为增加一些视频、一些案例就完成了改革,没有充分理解应用文写作能力对于中职生就业后在岗位后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在于通过应用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并转化为今后岗位需求的写作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应用文教学历经多年实践,其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运用,然而,时代的变迁、教学对象的变化、教育目标的改革,都对应用文教学提出了全面而具体的优化要求――应用文教学要与时俱进。目前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较为单薄,不成体系,不利于中职应用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梳理现状可以有效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应用文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学现状出发找对策的研究

何玉梅在《中职应用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并提出提高应用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施策略:(1)充分认识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2)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3)更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动起来;(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项目教学法、角色体验模拟法、挫折演示教学法、填补空白教学法等。她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重点寻求应用文教学课堂的开放,在教学内容上开放,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开放,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和探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在教学空间上开放,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室,应由课内向课处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网络延伸。曲蕾在《试论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一文中,也从目前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从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角度的研究

刘群秀在《教、学、做一体化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一文中从三个方面提出可供操作的方法:(1)出示任务,明确目标。(2)创设情境,展开任务:创设情境;角色讨论;明确理论;小组讨论;着手写作;小组点评;全班点评。(3)归纳总结,完善习作。陈超英在《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一文中,针对“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提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进行了研究。王凯在硕士论文《中职应用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模式研究》中,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大纲不统一,教材、学时各自为政,缺乏规范、师生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提出“操作性模式”:把公文写作教学放入创设性情境中,按照不同文种一定的固有结构模式,通过严格规范的课堂及生活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动手写、在写中学,最终构建以增强中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范志云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合于高职应用文写作课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此文虽然是针对高职学生,但对于中职教学也大有启发。以上种种研究均强调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注重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周维维在硕士论文《图式理论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以图式理论为指导,首先分析了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总目标,并结合中职学生的起点能力,确立了教学目标序列,把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学习结果定义为广义的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这一图式既表征应用文写作的陈述性知识,也同时表征应用文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此基础上,依据认知心理学家关于促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习得的过程和条件的研究,分析了当前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四种有效促进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的教学方法:文体教学法、范例分析法、深度仿写法和绘制图式法。最后进行实验验证,探讨了通过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提高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可行性。

从教学实用性与专业针对性角度的研究

刘曼华在《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一文中提出,要创新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行动导向教学平台。一要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应融合创业教育,引入现代职场模拟情境,使学生在创业和公司运营过程中选择应用文文种,并解决相关问题,改变传统单向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吐故纳新,处理好应用文传统内容与现代职场内容的关系,渗透现代职场应用文写作的观点、概念和方法,为现代应用文写作教学适当地提供现代职场场景窗口和职场延伸发展的接口,以拓展课程内涵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同时获得现代职场知识。二要创立模拟公司业务运营模块的教学模式。该文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分为公司组建、公司形象设计、公司运营交流和创业活动总结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各有特色,注重以活动带动教学,即为了模拟公司的运营活动,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按模块选择教学文种,改变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模块建设,模块化的、比较完整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平台需要不断努力,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三要营造校园应用文写作文化氛围。同时,他还提出应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评价模式。

合肥经济管理学校网站上的《我校应用文模块化教学改革》一文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即模块内部构成:案例导入――选用一些生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例子作为模块的导入;知识梳理――对模块内的几种相近的应用文体加以比较;基本模式――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每种应用文体的基本架构及该模块所列应用文体必须遵守的格式;例文参照――选择有时代特征、适合中职学生专业特点的典范应用文,作为学生临摹、观照的对象,加深学生对应用文体的感性认识;模块集训――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本模块的应用文体进行集中训练。此模式有生活案例,有知识构架,有示范,有训练,是目前较好的教学模式。

从写作兴趣培养角度的研究

陈啸峰在硕士论文《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中,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一般的学习规律,提出应以积极归因、赏识教育、成功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动机,以案例教学、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伙伴作文”三种示范性写作展现应用文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为策略,推动有效教学的深入,并对应用文写作传统讲授方式提出了知识简明化、讲授条理化、有意义教学、形式生动形象、注重时间管理五种最显实效的策略。上述四个方面的策略较为全面地提出了解决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方案。孙成环、申荣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需突出应用文训练》一文中提出,中职应用文教学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做到四个讲清,通过情境教学法、例文分析法、讲读结合、讲导结合、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从多元化评价方式角度的研究

王晓红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一文中,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应用文教学及评价中的一些问题:(1)加强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深入研究教材,依据专业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3)精心选择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写作场景。(4)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习作。(5)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浅谈关于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探究》一文中也提出应根据学校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刘曼华在《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一文中,提出真实性学生评价模式,认为将评价直接与学习的具体过程相关联,能够直接考量具体学习行为,改变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局面,考核形式也灵活多样,既有笔试,也有实训式考核,既有基础知识考核,也有应用能力考核,既有理论考核,也有实践考核,既有单独考核,也有团体合作考核,评价也不再是孤立的数字显示,还可以是可向教育者和公众展示的可观测的学习成果,如活动展示等。但文章未能从更具体的方面论述,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从其他角度的研究

史立群在《网络信息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的运用》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谈论了网络信息交流技术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自学模式中的运用。刘斌在《谈谈提高中职应用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模式》一文中提出了导生授课模式。陈佳佳在《浅谈 PBL 学习模式在职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PBL 学习,即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 basedle arning)。这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模式,如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的“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动员、诊断、能力训练、鉴定和反思,等等。

综上所述,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而明确地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研究还不多见,主要是针对操作型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尚缺乏从理论构架、模式设想、实际操作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水平、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完整而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玉梅.中职应用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94.[2]曲蕾.试论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1):100.[3]刘群秀.教、学、做一体化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2013(1):31.[4]陈超英.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语文学刊,2012(5):121.[5]王凯.中职应用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6]范志云.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118-120.[7]周维维.图式理论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1.[8]刘曼华.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1(5):116-117.[9]合肥经济管理学校.我校应用文模块化教学改革[EB/OL].http://.[10]陈啸峰.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1]孙成环,申荣.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需突出应用文训练[J].中等职业教育,2011(10):36-37.[12]王晓红.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2(35):12-14.[13]史立群.网络信息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98-99.[14]刘斌.谈谈提高中职应用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模式[J].科教文汇,2009(7下旬):90.[15]陈佳佳.浅谈PBL学习模式在职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琼州学院学报,2008(6):60-61.(责任编辑:王恒)

篇2: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张建娣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04期

一、国外研究综述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方面,国外已有十分成熟的理论成果。

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选择一个职业》(1909年)一书中,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运用了“职业指导”,书中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开启了职业指导理论的先河,建构了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使人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但这种职业指导模式过分重视职业信息的作用,以求职者了解职业信息资料为主导,却忽视了对求职者内在心理分析的研究。

舒伯(D.E.Super)在其《职业生涯心理学》(1957年)一书中,首次使用“职业生涯”的概念,将职业生涯定义为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过程,系统阐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12个基本命题和5个发展时期。与此对应,学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应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195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霍兰德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他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以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霍兰德还编制了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力求为每种职业兴趣找出两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实际操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格林豪斯(J.H.Greenhaus)则是从人生不同年龄段职业生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的角度对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研究的,并以此为依据将职业生涯划分为5个阶段。我们可以根据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职业的了解,合理设计职业生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我们可以根据发展目标,规划发展阶段中的具体目标和任务,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定期检查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满意。

霍兰德提出职业性向理论。他认为职业性向(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并从整个人格角度考察职业的选择问题。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职业兴趣测验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主观性向,从而能得到最适宜的活动情境并给予最大的能力投入。尤其对于大学生和缺乏职业经验的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他们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也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锚(又称职业定位)理论。个人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时,可以运用职业锚思考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工作相匹配。只有个人的定位和要从事的职业相匹配,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尝试各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不同的专业和领域中进行工作轮换,对自己的资质、能力、偏好进行客观的评价,是使个人的职业锚具体化的有效途径。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学校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都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职业生涯教育都被列入课程计划,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实施;第二,起步较早,时间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学生在初中阶段开始;第三,政府和学校齐抓共管,政府官员中有专职从事这项工作的职业官员。

二、国内研究综述

黄英忠的《人力资源管理》(台湾:三民出版社,1997)用一章的篇幅从理论上探究了职业生涯开发的意义、职业生涯开发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

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戴良铁、刘颖对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整理和介绍,对职业生涯管理的背景、特征、有关理论与内容,企业如何导入职业生涯管理及开展的方法与步骤进行了探讨。

教育界、管理界或社会学界的罗双平、姚裕群、林泽炎、李胜兰等一批专家学者就职业生涯规划在企业界的运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他们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组织或个人如何有效进行职业生涯

规划。

詹万生主编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提到了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设计,但职业生涯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篇幅太小,仅停留在简单介绍上,应用性不强。

2004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情况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列为中职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中职学校德育的“抓手”和有效途径。

蒋乃平、杜爱玲的《职业生涯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一书,围绕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发展”,介绍了职业生涯与人生发展的关系;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发展目标确立、发展台阶构建、发展措施制订4个设计环节的操作方法介绍,以及发展规划调整的简介,引导同学在职业生涯设计能力训练过程中,加深从职业的角度对自己、对

社会的了解,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柳君芳、姚裕群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从中等职业教育角度出发,内容涉及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目标与措施,规划与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就业、创业等方面,提出了学生应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及专业对应的职业素质,用正确的观念看待社会就业问题和个人择业问题,学习求职的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黎日葵的《指导中职生制订好职业生涯规划》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具有的重要意义,重点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应从社会职业发展和学生自身条件相结合的角度,指导学生制订好规划,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杨秋萍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大量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存在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知模糊,职业生涯设计意识较弱,由此作者建议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

另外,广西师范大学的李冬梅、廖利华,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韩福勇,西北师范大学的张军梅,西南师范大学的姚贵平,南京师范大学的黄彩萍等在写硕士毕业论文时,都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仍处于尝试阶段,而且研究与实践运用之间缺少互通的桥梁与路径。大多数的论著及文章是以谋职指导、就业安置为主要内容,结合本土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并涉及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培养的研究不多,研究的内容仅仅停留在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问题的层面上,没有进行如何操作、如何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等具体实践问题的更进一步的研究,操作性与实践性不强。

篇3: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作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软肋———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处在动皮毛而不动筋骨的状况, 认为增加一些视频、一些案例就完成了改革, 没有充分理解应用文写作能力对于中职生就业后在岗位后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在于通过应用文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并转化为今后岗位需求的写作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应用文教学历经多年实践, 其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运用, 然而, 时代的变迁、教学对象的变化、教育目标的改革, 都对应用文教学提出了全面而具体的优化要求———应用文教学要与时俱进。目前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较为单薄, 不成体系, 不利于中职应用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因此, 梳理现状可以有效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应用文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学现状出发找对策的研究

何玉梅在《中职应用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 分析了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现状, 并提出提高应用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施策略: (1) 充分认识应用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 (2) 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 (3) 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要动起来; (4)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 项目教学法、角色体验模拟法、挫折演示教学法、填补空白教学法等。她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重点寻求应用文教学课堂的开放, 在教学内容上开放, 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开放, 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和探究,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在教学空间上开放, 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室, 应由课内向课处延伸, 向社会延伸, 向网络延伸。曲蕾在《试论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一文中, 也从目前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 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 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从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角度的研究

刘群秀在《教、学、做一体化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一文中从三个方面提出可供操作的方法: (1) 出示任务, 明确目标。 (2) 创设情境, 展开任务:创设情境;角色讨论;明确理论;小组讨论;着手写作;小组点评;全班点评。 (3) 归纳总结, 完善习作。陈超英在《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一文中, 针对“教师机械地教, 学生被动地学”提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并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进行了研究。王凯在硕士论文《中职应用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模式研究》中, 针对中职应用文“教学大纲不统一, 教材、学时各自为政, 缺乏规范、师生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提出“操作性模式”:把公文写作教学放入创设性情境中, 按照不同文种一定的固有结构模式, 通过严格规范的课堂及生活写作训练, 鼓励学生动手写、在写中学, 最终构建以增强中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范志云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 提出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实践证明, 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适合于高职应用文写作课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此文虽然是针对高职学生, 但对于中职教学也大有启发。以上种种研究均强调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注重以学生为本,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周维维在硕士论文《图式理论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 以图式理论为指导, 首先分析了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总目标, 并结合中职学生的起点能力, 确立了教学目标序列, 把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学习结果定义为广义的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这一图式既表征应用文写作的陈述性知识, 也同时表征应用文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此基础上, 依据认知心理学家关于促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习得的过程和条件的研究, 分析了当前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 进而提出四种有效促进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的教学方法:文体教学法、范例分析法、深度仿写法和绘制图式法。最后进行实验验证, 探讨了通过应用文文体图式习得提高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可行性。

从教学实用性与专业针对性角度的研究

刘曼华在《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一文中提出, 要创新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 构建行动导向教学平台。一要创新教学模式, 拓展教学内容。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应融合创业教育, 引入现代职场模拟情境, 使学生在创业和公司运营过程中选择应用文文种, 并解决相关问题, 改变传统单向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吐故纳新, 处理好应用文传统内容与现代职场内容的关系, 渗透现代职场应用文写作的观点、概念和方法, 为现代应用文写作教学适当地提供现代职场场景窗口和职场延伸发展的接口, 以拓展课程内涵和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获取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同时获得现代职场知识。二要创立模拟公司业务运营模块的教学模式。该文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分为公司组建、公司形象设计、公司运营交流和创业活动总结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各有特色, 注重以活动带动教学, 即为了模拟公司的运营活动, 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按模块选择教学文种, 改变教学内容, 并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模块建设, 模块化的、比较完整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平台需要不断努力, 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三要营造校园应用文写作文化氛围。同时, 他还提出应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评价模式。

合肥经济管理学校网站上的《我校应用文模块化教学改革》一文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模式, 即模块内部构成:案例导入———选用一些生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例子作为模块的导入;知识梳理———对模块内的几种相近的应用文体加以比较;基本模式———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每种应用文体的基本架构及该模块所列应用文体必须遵守的格式;例文参照———选择有时代特征、适合中职学生专业特点的典范应用文, 作为学生临摹、观照的对象, 加深学生对应用文体的感性认识;模块集训———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本模块的应用文体进行集中训练。此模式有生活案例, 有知识构架, 有示范, 有训练, 是目前较好的教学模式。

从写作兴趣培养角度的研究

陈啸峰在硕士论文《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中, 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一般的学习规律, 提出应以积极归因、赏识教育、成功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动机, 以案例教学、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伙伴作文”三种示范性写作展现应用文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 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为策略, 推动有效教学的深入, 并对应用文写作传统讲授方式提出了知识简明化、讲授条理化、有意义教学、形式生动形象、注重时间管理五种最显实效的策略。上述四个方面的策略较为全面地提出了解决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方案。孙成环、申荣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需突出应用文训练》一文中提出, 中职应用文教学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做到四个讲清, 通过情境教学法、例文分析法、讲读结合、讲导结合、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从多元化评价方式角度的研究

王晓红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一文中, 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应用文教学及评价中的一些问题: (1) 加强目的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深入研究教材, 依据专业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3) 精心选择案例,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写作场景。 (4)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习作。 (5) 优化教学评价模式, 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浅谈关于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探究》一文中也提出应根据学校特点, 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刘曼华在《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一文中, 提出真实性学生评价模式, 认为将评价直接与学习的具体过程相关联, 能够直接考量具体学习行为, 改变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局面, 考核形式也灵活多样, 既有笔试, 也有实训式考核, 既有基础知识考核, 也有应用能力考核, 既有理论考核, 也有实践考核, 既有单独考核, 也有团体合作考核, 评价也不再是孤立的数字显示, 还可以是可向教育者和公众展示的可观测的学习成果, 如活动展示等。但文章未能从更具体的方面论述, 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从其他角度的研究

史立群在《网络信息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中的运用》一文中, 从三个方面谈论了网络信息交流技术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自学模式中的运用。刘斌在《谈谈提高中职应用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模式》一文中提出了导生授课模式。陈佳佳在《浅谈PBL学习模式在职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PBL学习, 即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 (problem basedle arning) 。这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 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模式, 如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的“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动员、诊断、能力训练、鉴定和反思, 等等。

篇4: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摘 要】 当前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较为零散,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资料。笔者在借鉴和分析当前中职学校项目教学的基本做法,深入探讨教师在该教学方法实施中的角色定位,并期望以此为依据,为教师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职业生涯规划;项目教学法;教师角色;研究综述

近些年来,项目教学法被国内中职学校同行大胆应用于教学过程当中,但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或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较难见到。文献方面,以“项目教学法”和“教师角色”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检索结果完整地以项目教学法和教师角色呈现的专业论文很少,更难看到专门的关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了。实践方面,从周边各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考察来看,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较为零散,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资料。本文以项目教学法实施中关于教师角色的基本观点、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国知网中收集到的关于中职学校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中与教师角色定位有关的研究成果为借鉴,从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自身的特点及中职学生德育课程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做粗浅的探讨。

一、项目教学法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的重要性研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课堂教学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徐涵(2007年)教授从项目教学的实施阶段出发,指出:“项目教学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热情参与及投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同时她指出,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准备阶段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评价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陈颂阳(2013年)指出:“项目教学中,教师是项目的主导,是完成项目的先行者和咨询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工作,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与指导。”任魏娟(2011年)指出:在项目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调节作用”。赵丽菡(2014年)认为:在项目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教学的“编剧”、“导演”、“评委”。张瑞丽(2008年)老师指出:“项目教学法实施中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达成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应该是项目的课题开发者、项目任务设计者、项目教学中的学习者、项目学习的促进者、项目教学的组织者及项目教学的评价者。”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周文娟(2012年)从信息化的角度,认为:在学习条件下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探讨,需要颠覆传统课堂教学定位而立足于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学习是人类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回归,教师需要在这场变革中及时转化角色,能动地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使自己成为实现当代信息聚合结构的有机驱动力。

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实施项目教学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增加了“开发设计”、“引导合作”、“激励评价”等职责;教师的角色由主要是传授者、解惑者的角色,发展成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参加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教学效果也在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互动中得到更有效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思考项目教学法与中职学校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及学生学习行为之间如何更好地沟通、契合,怎样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完善和丰富教师的角色定位。

二、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项目教学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

目前,广大学者普遍认同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实施中、引导者、评价者的定位,徐涵根据项目教学实施的基本阶段,认为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准备阶段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评价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谢小刚(2013年)认为:“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编剧和导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学习者;在项目促进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在项目学习效果评价过程中,教师是评价者也是参与者。”但在中职不同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定位却有所差别。

1.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技能课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

何志勇(2010年)认为:在中职技能课中,教师不再是手把手的教学者,而只是起到引领、点拨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诱发者、交流者、伙伴、顾问。在计算机技能课教学中,曲莲花(2010年)认为: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时还是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终身学习者。杨一民(2013年)认为:在计算机专业课项目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師充当策划者、引导者、评价者和主持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顾永杰(2010年)认为,教师应成为精选项目的引导者,项目教学材料的供应者,项目实施的管理者,项目的评审者等。

2.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文化课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

徐春、邹丽丝(2013年)根据项目教学的推进阶段,指出:在项目教学法的准备阶段,教师身兼活动的计划者、设计师和辅导员三职,提供知识、信息和材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找到项目解决的方法;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身兼监督员、组织者和引导员三职,为学生营造学习气氛、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和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在项目教学评价阶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赏识者、评价者,协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3.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

直接把项目教学法运用到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研究较少,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大多借鉴了项目教学法运用的普遍认识。

李雪清(2014年)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按照“看-读-练-评”四个步骤推行项目教学法,并没有明确探讨教师的在各个活动步骤的角色定位。陆冬芬(2013年)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总结出中职德育课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经验教训,也没有明确探讨教师的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但明确中职德育课实施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德育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在实施策略上要注意有效整合教学内容,要精心选取并设计项目,要注重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节奏松散、模糊评价,从而导致教师无为、教学无力、激励乏力等问题。曾记有(2010年)以“哲学与人生”为例分析了德育课中教师的角色,他记录了“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课项目教学实施的步骤,分析了教学效果,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项目主题的驱使下,自觉地实现课堂教学中角色转换,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认识、分析、归纳、整理和应用教材知识,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余腊梅(2014年)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为例,他认为教师从传统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引导者,用行动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显而易见,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的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根据中职生的特点,研究者们普遍在教师的角色表述上有些新的内容或者是在教师引导层次的深浅度上用词有所区别,如:管理、辅导、监督、赏识;诱发者、交流者、伙伴、顾问等。更典型的是:由于现阶段中职生“天然”的特点,中职教师的角色被设定得更丰富、更加多元化。比较全面具体的表述是:在项目教学法的准备阶段,教师身兼活动的计划者、设计师和辅导员三职;在实施阶段,教师身兼监督员、组织者和引导员三职;在评价阶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赏识者、评价者和评审者。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味大家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更看重或强调的是项目教学的设计、引导与评价。项目教学法关注的是师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由于项目教学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期望。项目教学法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是:由权威式的控制型角色转变成朋友式的交流型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由学者转变成一个技能专家;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项目研究者”;由“专业型”人才转变为“综合型”的人才。

三、项目教学实施对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顺利、有效实施对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任魏娟指出,中职学校项目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有职业岗位工作的亲身经历,同时要具备项目规划、管理和评价等多方面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项目教学实施的每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赖琼(2014年)老师认为:在准备阶段,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和讨论等;在实施阶段,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生按照各自在小组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按照已经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在评价阶段,教师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冯艳妮(2010年)从项目活动的系统出发,认为:项目活动系统的四个主要构成要素是学习支架、任务书、活动过程和产品。学習者需要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持,即必须为学习者提供科学的“学习支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入课程”,才能进入职业角色。任务书其显性功能在于引发、引导、维持整个学习过程,其隐性功能在于创造“对话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借助于“情境化”的外显功能和“对话性”的内显功能,任务书能够有效地引发、引导并维持整个学习过程。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实施除了需要教师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外,还要求教师具备加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项目教学的开展需要由多个相互关联的项目构成,如何有效设计这些教学项目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严格要求;同时,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不同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组织模式,这是一种在教师组织下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要保证有序的课堂秩序、保证教学项目的顺利推进都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当前在中职各专业课教学中已经普遍实施,在中职基础科目尤其是德育教学中尚未形成系统项目教学实施模式,这是今后德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是永远无法替代的,要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法,深入探讨教师角色的定位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瑞丽. 实施项目教学法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 硅谷.2008(10).

[2]谢小刚. 中等职业学校项目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J]. 家教世界. 2013 (10).

[3]何志勇. 项目教学法及其在中职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05).

[4]李雪清.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运用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7).

[5]曾记有.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以《哲学与人生》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为例[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07).

[6]余腊梅.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运用[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4 (01).

[7]冯艳妮. 项目活动的结构与教学:基于技术思维的思考[J]. 职教通讯. 2010 (02).

[8]赵丽菡. 职业学校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03).

[9]顾永杰. 基于项目教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角色之转变[J]. 职业技术. 2010 (06).

[10]邹丽丝.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3 (05).

[11]徐春.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05).

[12]陈颂阳. 中职学校项目教学有效性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3 (05).

[13]任魏娟. 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04).

[14]徐涵. 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 职教论坛. 2007 (03).

[15]周文娟. 基于“云”资源的“泛在学习”生态语境特征与教师角色定位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2).

篇5:中职学生激励管理的教学应用研究

摘要:传统中等职业学校激励管理方法相对单一且滞后于当代中职生的发展特点。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现状和特点,本文特提出将企业激励管理的知识运用到学生的激励管理中,来完善传统管理方式。

关键词:中职学生;植入;企业管理;学生激励管理

近年来,随着学生人数的逐渐减少,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学校在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不可避免地会减少管理工作。中职生在文化知识方面,与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本来就有些欠缺,加之他们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打的职业学校居多,所以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情绪,消极的文化课知识学习态度,甚至由于不符合其理想而开始自暴自弃,甚者开始叛逆,违反职业学校的学生规章制度,误入歧途。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转折阶段,对人才供需结构也呈现多样化、多层次,要求要有更高层次更高技能质量的人才。

因此,对于如何提高中职生的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以及人才市场的需要,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我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以及激励管理方式探索,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讨论研究。

一、当代中职学生的特点

(一)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中职学生们基本上都是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是他们的标签,由于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关系中处于中心地带,性格养成是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宠溺让学生的个体意识仅仅维持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事情,不去照顾别人的情绪与利益,不会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看待问题,不知道如何与人分享。这导致了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整体观念,没有团队精神。

(二)缺乏自信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中考成绩不理想,文化课基础薄弱,或者是心思不在学习上,只是不想过早地步入社会而已,还有更严重的是沉迷于游戏、网络小说等等,学习成绩被严重影响。这类学生有可能很聪明,但只是由于环境影响或者其他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一时的不佳状态,同时由于社会观念与身边人的目光,心里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与挫败感。有些学生更是因此就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因此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

(三)空虚迷茫

一方面,初中学生的自制力与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其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小说,加之处在叛逆期,与家长沟通出现一定障碍,在心理与生理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纾解与排导,就会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寻求帮助或解脱,网络的开放包容性与自由性给他们苦闷的内心一个自在的天地,使他们能得到一时的逃离或者愉悦,久而久之,这种在网络上寻求帮助或者排解的方式就会使他们上瘾。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水平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愈来愈高,这些学生们大多衣食无忧,所以就会对未来产生迷茫与困惑,渐渐就没有了奋斗目标和远大的理想。

二、目前学生管理工作的一般对策及不足

有效的激励是学生管理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点燃学生信心与催发其继续努力的源泉,激励学生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采用的学生管理大多是单一由学校制定的统一规章制度,但大多却成了学生眼中的摆设。奖励形式譬如公开表扬、颁发奖状、各种荣誉评选等。惩罚形式则是以学生守则为基本准则而通过批评、警告、处分、留校察看、勒令退学等形式来警醒学生并?o予其充足的悔改机会。

这种形式的合理性在于,它能够让学生管理工作者很便捷的就能以明确的规章制度来严格要求学生的行动行为。但即使奖励形式设计的再完善,也起不到与预期的目标效果,他只是外部的监督工具,而不能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动机。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管理方式逐渐落伍,正在慢慢被淘汰掉,学生管理工作行为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来做出一些适当调整,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脚步。

三、有效的激励管理

(一)设定目标

目标设定理论认为个体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给予学生激励管理的目标。首先,目标是可以接受的。让学生参与目标设定,而不是老师或班主任单独制定。第二,这个目标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是是通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们努力学习,但不能使学生望尘莫及。第三,目标是有具体指向的,并且可以量化衡量。如制定“本月内全勤出操”这样的目标。而不是含含糊糊地要求“本月尽量少缺勤”。这套目标将使学生产生实现目标的需要,增强自我效能感,并对学生有强烈的激励。

(二)强化

通过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自然退避等外部手段,控制学生的行为。这是目前职业学校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激励管理方式。虽然它可以为教学管控行为提供有力的指导与政策性工具,但它并不关注影响行为的一些其他因素,诸如情绪、态度和期望。因此,强化激励管理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面的。

(三)实现公平

不可忽视的是,当代中职学生对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例是非常在意的,即自己的努力与贡献是否得到相对应的认可与满意度。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当在评价中尽可能地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公正评价,获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以此来给学生以激励。

(四)竞争

引入企业竞争机制,既能体现公平、民主,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积极性,提前适应社会竞争,面向社会竞争现实来培养锻炼自己。通过对学生管理职务的自愿登记,对今后的民主选举和学生干部选举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这种过程与结果都透明的竞争形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风气,为学生以后迈向社会中的激烈残酷的竞争做好心理准备,也打下社会竞争的基础。

此外,授权也是激励中职生的另一种途径。授权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被授权的学生觉得他们对于学校与学习的贡献被认可,被承认了。同时,授权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让学管工作者省下精力去监督和指导、协调。当然,赋权也会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一些问题,不必大惊小怪,学生嘛,总要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从长远来看,经过授权的学生的整个个人情操与精深面貌以及发展成就等都会逐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达到管理与学生、学校与学生共赢的局面。

四、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采用激励管理模式是与时俱进的新尝试。德国的“双轨制”和日本的“产学研合作”也是植入企业管理的成功先例。当前,将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管理方法与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对中职学生的未来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从长远来看,仍需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改进现有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托马斯.S 贝特曼,斯考特.A.斯奈尔,王雪莉译.管理学新竞争格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96-419.作者简介:

篇6: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2.1 调整教学内容,选用实用教材

按照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符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最新的考试大纲,极大化的落实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特别讲解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在调整教学内容时,要秉承培养职业能力和注重职业应用的标准,选出教学内容新颖、迎合本校教学需求的教材。

2.2 对学生因材施教

中职学生学历程度不尽相同,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度参差不齐,因此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信心等各个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于是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知识时掌握计算机技能出现特别大的差别,严重的会导致产生两极分化现象。鉴于此种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提出层次有高有低的要求,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恰当地增加些难度稍大点的任务,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多亲自动手操作练习。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学生在任务的追赶下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由易到难逐渐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来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时要注意:注重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兴趣。根据学生个人特点不同,把握好操作任务的难易。老师在安排任务时要面面俱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不同因材施教。以科学作引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恰当地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和帮助学生积极探索。善于归纳总结。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是把一个新知识拆分成若干个子知识,新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分散开来逐一学习,最后老师指导学生对子知识进行联结,系统地完整地掌握整个新知识。

篇7:中职应用文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摘要】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永无止尽的,国家针对人才的培养,随着教育事业不断的改革与深入的探讨,职业教育也渐渐被社会关注,然而,在中职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不达标,所以,如何有效的改善职业教育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与教师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上开始流行“微课”,微课自此已深深的走入人们的生活中。引入微课,改善了学生对传统教学的观点,比较容易接受与适应,因此,中职的英语教学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让学生可以全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英语口语 微课 自主学习

中职教育,主要是注重学生对于技能这一方面的培养,毕业后,自身的技能能为社会所用,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变迁,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在对人才招聘时,会对应聘的人员的英语技能提出要求,他们认为,每一个从学校走出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技能是最为基本的。所以可以这么理解,中国已逐渐走向国际化,英语口语是在这个世界上交流最为广泛的一门语言。而微课的介入原因在于,这个社会需要它。

一、中职英语口语现在的状况

中职教育相比普高教育的拓展是具有局限性的,普高教育是对初中的文化课更加的升级,而中职因为培养的方向不与普高教育一致,所以对于文化课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都不高,针对这一点,中职的设立,也是在教学他们初中程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技能。因为学生们都对中职教育有所理解,因此,对于文化课的这方面的学习不是很积极,英语就是他们所需要学习的文化课之一,英语课不如数学那般逻辑思维强,不如语文那般生动,英语课一般很平淡,一开始听不懂,以后只会更加听不懂,以至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台前处于自问自答的模式,这样持久的发展,导致的结果是教学效率低下

二、微课

微课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微课的传播是通过网络,将老师在上课的全过程通过数码产品将其录制,将录制好的视频共享到公共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自主的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学习,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此外,老师的教学中,一般面对的至少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微课教学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学好英语口语,所以老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还需要多关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

1.微课的特点有。

(1)教育时间简捷,教学内容精简。微课的体现是,浓缩是精华,所以微课的核心内容是一般只有5~8分钟的教学视频,最长的视频不超10分钟。与一节课教师必须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制度的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微课所体现问题更为聚集,主题也更为突出,更容易被老师所喜爱,由此,微课又被称作“微课堂”。

(2)资源存储量较迷你。如果以占内存大小来评价,一整套微课视频并附有辅助资源的所占的总容量,一般最大也就几十兆左右,视频为了能够支持在网络上在线播放,格式一般为(如fl,rm 等),师生可以将其按照自己需要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端以供学习,这对于教师,更方便于老师的评课,观摩,研究与反思。

(3)资源组成,要求更为情景化。微课针对教学内容的抓取,要求相对完整,指向明确、主题突出,在教学过程中,会将一些“默会知识”,“隐性知识”隐藏与案例的视频中,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去找出其中的主题,以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教学的领悟,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也激发了学生上课的活跃性,使得整体的教学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对于教育事业来说,微课带动了老师与学生相互相处的氛围,也为学校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

2.微课教学应顾虑到的问题。

(1)道德品质的原则。老师是学生人生的启蒙导师,学生的一些观念直接关乎老师引导的方向,所以老师必须传输给学生肯定而又正确的知识,教好学生,不只在于学习还有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是老师的责任与义务。

(2)微课与学习课题的紧密性的原则。对于学生的学习安排,学校是有课程进度规划要求的,微课教学虽然具有短小精简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特点,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微课,而不是无根据的,盲目的引用。

(3)合理安排微课时间的原则。中职教育相对高等教育,中职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文化课的学习就相对较少,所以,这时教师应当合理掌握微课在一节课堂中运用的频率,对于学生的课余时间尽量不多占,原因在于,学生一方面需要承受这么多的微课,另一方面学习任务又是如此的繁重,会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学习的不良反应,引用微课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却不料起着反作用,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当然在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之前,还是需要老师时刻的督促。针对英语这门功课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在结束一节课堂任务的同时,给学生安排一些课外任务,实际上,在学习英语期间,学生遇到很多疑难点,或者老师当场讲了,却也不是很明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堵墙,老师可以通过课上及课后对学生的了解,选取授课过程中比较典型或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和学习英语口语的一些参考资料上传到网上,可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此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薄弱点着重学习。例如,英语教师在继续下个章节的内容前,会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的只是理顺,将多数的知识点凝聚成一个点,将要学的重点标注出来,“ seaking and listening ”“sesking”,学生通过微课的预习,一看便能明白。

例如,老师还可以将一个单元的学习分成几大块,然后将每一大块在分成几小部分,“vocabulary and structure”,“listening comprehension”“word and expressions”等。这些在教学程度上,拓展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视野和知识面。另外,老师可以适宜在教学CD中,加入学生所比较喜爱的英语歌曲和电影片段,在他们的心里建立一个更为生动的英语环境。

在这样学习的训练下,学生能够自主的找出疑难点,并自己梳理清楚,就这样持续发展下去,学生的英语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而且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从而使得学生针对英语口语的表达叙述能达到实际需求。

微课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不管在哪里,不管什么时候,英语老师都在自己身边”,这样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为下一节英语课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四、总结

中职的学生由于文化知识的薄弱,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多时是不集中的,教师每设计微课时长的时候应该更好的控制,以防,时间过长,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与学生一同观看,并且在某些点和学生有一些的小互动,探讨探讨观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带动学生的思路是被教师引导着的,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而微课的创设,让学生与老师一起亲身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完全的理解老师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掌握了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这相对老师直接传授知识来得更加的深刻,更加理解,更加有趣。

微课教学让学习英语变得更简单,更快乐。

参考文献:

篇8:我国中职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关键词:中职,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为了了解我国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 深化中职校企合作研究, 本文对近年来发表于中国期刊网上的有关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 通过采取篇名检索法, 在中国期刊网 (CNKI) 全文数据库输入题为“校企合作”的检索项, 检索到从1990年2月到2013年5月共有6527条记录;再输入“中职校企合作”在结果中检索。自2004年开始才有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 并且仅仅有111条记录, 而且都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 并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成果。这表明, 我国中职校企合作研究起步晚, 而且重视程度不够。

一、校企合作含义

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 在国外也称为“合作教育”。其内涵丰富, 我国许多学者都看法不一, 各有不同。如有学者理解为“办学理念”;也有学者理解为“人才培养模式”或者实践性教育模式;还有学者理解为“一种产教结合的途径”;等等。其中最具影响力, 也是比较全面、完整的定义即是“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1]。这种解释强调了校企合作中的原则、目标、过程、方法等相关要素, 是目前人们引用较多的概念。

二、我国中职校企合作研究历程

我国研究校企合作起步时间较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才有对校企合作问题的比较与实证研究, 其中多为分析国外模式、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在我国的实施建议等。进入到21世纪以来, 很多学者纷纷投入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纵观校企合作的研究历程, 从2006年开始, 可分为四个阶段, 具体分段如下:

1. 政策梳理与比较阶段 (2006-2007年) 。

学者们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国家政策的角度上研究校企合作, 例如:清华大学丁厚德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角度, 指出校企合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济大学白庆华从国家政策和法律层面上, 分析了当时产学研合作方面遇到的瓶颈[2]。

2. 理论分析阶段 (2008-2009年) 。

学者们开始对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探索, 并转向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探讨校企合作问题, 例如:四川师范大学蒋丹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 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济南大学李光红根据演化博弈基本理论, 对校企合作的创新及其内部模式进行了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陈理飞结合三重螺旋模型理论, 对校企合作进行了研究[3]。

3. 具体实操阶段 (2010-2011年) 。

很多学者都对校企合作具体模式进行探讨。例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钟利红、邓之宏在三重螺旋模型的理论基础上, 研究探讨了校企战略联盟的合作模型和合作流程;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王崇伟研究在分析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的基础上, 归纳出行业办学、校办企业、股份制办学等三种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淮海工学院陈文宾、马卫兴等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我国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 又提出了专家咨询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和订单培养模式等三种合作模式[4]。

4. 实践创新阶段 (2012年至今) 。

学者们纷纷根据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形成典型的个案, 同时, 对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华南农业大学陈然结合学校多年实际工作, 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本院为个案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武汉大学张民宪、毛金波从继续教育的角度, 探讨了建立高校与企业有效的互动合作机制问题;等等[5]。可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开始从政策、理论分析以及与国外的比较研究中走出来, 开始转向具体的实践创新研究。这些实证研究更符合中国国情, 更具有指导意义, 对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中职校企合作研究相对较少, 在中国期刊网 (CNKI) 全文数据库篇名检索中仅有111篇, 在2011年以前研究此方面问题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 且多半集中在校企合作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方面的研究, 如梁子裕 (2005) 、王沐智 (2009) 、陈美忠 (2010) 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景华荣、藏斌 (2007) 、王立升 (2008) 、苏俊玲 (2008) 、徐长概 (2010)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6]。从2011年开始, 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职校企合作的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还有学者根据实践探索进行了个案分析。如陈小勇 (2011) 《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7];黄启良 (2012)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8];孙金英 (2012) 《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系列专题之十一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杭州实践》[9]等都是基于实践的思考。除此之外, 更多的研究则是在校企合作视野下对其他问题的探讨。可见, 从目前情况来看, 中职校企合作研究仍旧停留在初级阶段, 缺乏对相关理论的探讨, 更缺少实践内容。因此, 中职中职校企合作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

三、我国中职校企合作模式

我国对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研究相对较早, 也有部分学者对其进行过汇总梳理, 总结起来如下:

1. 从合作层次上看, 可分为浅层次合作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和深层次合作模式等三种模式[10], 即“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11]。就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程度上来看, 还停留在浅层次合作模式上。

2. 从人才培养方式上看。可分为“订单式、2+1式、工学交替、产教结合、半工半读等五种模式”[12]。目前, 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模式是2+1式及订单式。

3. 从合作内容上看, 可分为“技术合作”、“资本合作式”、“人力资源合作式”等三种模式[13]。目前, 中职学校主要合作方式为人力资源合作式。

4. 从办学主体上看, 可分为“校办企业式”、“行业 (企业) 办学式”、“校企股份合作式”、“校企互动式”等四种模式[14]。目前, 中职学校主要合作方式为行业 (企业) 办学式。

可见, 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中职校企合作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交叉点。中职学校应从实际出发, 选择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我国中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体制是指在校企合作中, 政府、学校、企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等方面的制度;校企合作机制就是指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的组织和运行的变化规律, 校企合作机制通常包括外部保障机制、内部互动机制和相关的运行机制等[15]。

我国校企合作的机制和体制问题研究起步较晚, 从2006年开始才陆续有学者研究这方面问题。近年来, 一些学者逐渐从借鉴外国经验中走出来, 转而从我国职业院校实际出发探索出适合本地区、本校的合作体制机制, 如卢西宁等人 (2010) 提出的多层次、有活力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 主张采用“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依托职教集团、打造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加强互利机制建设等措施, 推进了校企间深度合作”[16]。壮国帧 (2012) 提出的“三点一线”, 即“应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骨干建设的生命线, 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为切入点, 切实抓好师资队伍这一关键点和社会服务这一着力点”[17]。葛竹兴 (2013) 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动物药学院校企合作为例提出了“双岗双职一体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践案例[18]。此外,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二三四五”工作法[19], 赵居礼和刘向红 (2011) 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的创新七举措[20]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些创新实践都强调:一是整体推进, 统筹运作是关键, 它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 从而才能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二是管理机构要健全, 很多学者都倡导建立合作管理委员会或称专业指导委员会来有效运行校企合作机制;三是教学管理制度要完善, 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包括半工半读制、“专业模块”教学制、多证毕业制度和专业调整制度等[21];四是实习就业要保障, 要保证实习生的合理、合法性, 学校要做好实习生的劳动保护工作, 要维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 同时就业要保障对口, 做到学有所用;五是深入发展要原则, 必须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开放性原则目标一致原则、合作互动原则、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的原则等[22]。可见, 要使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必须重视管理、教学、实习和就业等环节。

而在中职, 对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专门研究还属于空白状体, 就目前中职学校状况来看, 学者们研究指出中职校企合作机制未能真正建立起来。这中间既有学校方面的原因, 也有企业方面的原因, 更有法规制度、社会环境层面的原因。第一, 学校方面:没有设立校级校企合作的对口协调性机构, 缺少学校一级的校企合作教育平台。第二, 政府方面:政府对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的宏观调控, 包括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方面作用有待加强。第三, 企业方面:企业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校企合作教育, 多数是由人力资源部门兼职负责或以项目形式开展。由于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机制、价值取向以及没有专门协调机构等, 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的充分协调, 没有为中职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合作提供便利的管理载体[23]。

五、对我国中职校企合作的反思与展望

1. 对中职校企合作的反思。

第一, 深化校企合作的合作层次。许多学者经过研究表明, 中职校企合作还处于靠人情、不稳定、不规范阶段。由于利益的不同, 加之政府对中职校企合作缺乏支持和管理等方面因素, 造成开展深层合作难上加难。一方面, 政府应进行宏观调控, 给予中职学校更多支持;另一方面, 学校应努力寻找与企业的平衡点。而作为企业一方则应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第二, 实践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 我国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很多, 但是真正实施的却很少, 主要还是以学生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合作模式为主。缺乏其他形式的合作, 而且很多学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文件协议上, 并没有长期深度合作, 同时, 每个学校和企业的情况不同, 应选择不同模式并大胆创新尝试, 才能走出一条校企合作新路。第三, 构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目前,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未能真正建立起来。这中间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环境等都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行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指导。企业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没有有机结合。因此, 要使校企合作模式顺畅运行, 必须要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外部保障机制、内部互动机制和相关的运行机制等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校企合作[24]。第四, 改进教学管理措施。受传统学科模式的影响, 我国中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偏重学科基础课程, 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虽然在校企合作教育下有所改变, 但是这种转变对于教学管理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管理上下大功夫, 尤其在专业的调整与设置、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内容开发、教育实施与评价、综合素质教育等人才培养等重要环节上, 都要符合能力本位的要求, 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想要的人才。

2. 对校企合作的展望。

上一篇: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要点下一篇:九论十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