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研究综述

2022-09-10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自1935年首次入选初中国文科教材《国文八百课》以来,继而选入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可见影响之大。故事通过讲述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所以本文梳理了近年在期刊和相关网站上发表的15个具有代表性的课例,拟就《愚公移山》教学做相对全面的综述,并对教学内容做分析评议。

1综述

1.1教学目标的确定

纵观15个课例,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目标确定上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是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词意,疏通文意,了解寓言体裁;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体会文章用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但郭初阳老师通过辩论与小组讨论的形式,把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真理相对性、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作为教学目标,是对当前教育现状的突破。在课时安排上,多数为2课时,个别为1课时。

1.2教学步骤的设定

在教学步骤的设定上,多数课例开展程序为:(1)情境导入;(2)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3)梳理故事情节;(4)分析愚公等人物形象;(5)故事所蕴含的寓义及现实意义;(6)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其中,在导入环节大部分老师都是以情境导入为开始的,但方式略有不同,有的老师用歌曲的方式导入,如李凤兰老师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有的老师以神话故事有关的动画或图片导入,如程艳老师,杜小兰老师都运用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钱梦龙老师通过预习提问,不仅让学生回忆课文,而且检测学生预习状况,达到双重效果。有的老师用板书入手,如郭初阳老师对板书进行设计,即“山”很大,“愚公”很小,“移”这根杠杆似乎很脆弱,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文章产生兴趣。

1.3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的老师将品读法作为重点。董淑芝老师将"读”贯穿全课,从多方面、多角度设计朗读,疏通文意要细致的读,分析人物形象分角色读,理解故事寓意抑扬顿挫的读。有的老师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如钱梦龙老师将两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找出文中人物,并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愚公、妻、子孙、遗男、智叟”,进而逐一分析人物,让学生随机质疑,老师启发指导,让学生解答。而郭初阳老师运用比较法,通过对“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在人数、外援、结局上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人物。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更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

1.4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记录及所传递的信息来看,主要的教学内容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内容重在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学生文言文自读能力。《愚公移山》被安排在九年级语文下册,所以应当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在文中出现了文言词汇、句式等因此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要想深入理解分析课文,必须做到理清课文思路,疏通文章大意。在这一环节中,多数老师指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并在课堂上将学生发现不了、解决不了的字词给予强调。具有代表性的是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的课堂教学,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提出不懂的问题,进行点拨强调,解决实词、虚词。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句子来分析课文,如老师问“这件事情做起来难吗?从文章找出句子来说明。”通过学生回答“高万仞”“方七百里”这就引导学生阅读和翻译文言句子,按照这种一问一答的模式,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将且、龀主语的省略和句式等都加以落实。

第二,教学内容重在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及现代意义。大多数教学课例都先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入手,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准确理解愚公之妻和智叟二人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分析不同的人物有什么寓意?如胡绍海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导入课文后,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完人物形象后提出了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的辩论问题。在郭初阳老师的教学中,录音朗读之后,老师针对课文提问,相继解决“山、愚公、移山的过程、最后的结局”等问题。并从新的视角和学生探讨愚公移山,从愚公的成功来自“外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不现实,子孙是否情愿,山是否增加,不可持续发展的批判等现代想法

第三,教学内容重在开展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课例中,有些老师为了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围绕《愚公移山》开展一系列听说读写活动。如写愚公时通过正面描写,与智叟作对比,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写山高,路远体现移山艰辛,这些都是文章写作运用的技巧。而胡绍海老师让学生根据话题“愚公该搬家还是应移山?”开展辩论赛,意在训练学生活性思维和口语表达,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评析

2.1确定文本体裁,明确教学目标

寓言,通常用比喻型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故事情节的虚构性较强。《愚公移山》作为寓言故事,应将故事背后所蕴涵的道理作为教学的重点。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故事的主旨并不在于移山的实践,而在于移山这样的顽强意志。”但是诸多老师虽然明确说明本文的文体是寓言,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寓言本身的特点,关注点并不在于简单的故事中所寄寓深刻的哲理,反而考虑更多的是“为什么不搬家”“子孙是否情愿”之类转化为现实的问题,这样的课堂讨论就偏离了寓言教学的主线。

2.2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摆脱教学参考书这些所谓权威的束缚,不要人云亦云,变成“搬运工”照抄照搬现成的观点,教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钻研,提出自己独道的见解和感悟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老师要深入细致的备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的教学计划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如在《愚公移山》中,有些实词,虚词,难读的字词等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中难以掌握,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上加以点拨强调。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专业化预设,以便调控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3正确把握多元解读,发散学生思维

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而学生对文本往往会有新的看法。因此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对话,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中,钱老师一开始便启发学生各抒己见,甚至把他们分成“笨派”和“不笨派”,树立起知识的对立面,让学生在思维的交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泼。但是在多元解读过程中不仅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但还能够做到充分的预设和引导。如在《愚公移山》中就会学生提出“搬山这么难,为何不搬家?”这样的问题,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的理解,充分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学会和作者展开对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愚公移山》作为古代寓言故事名篇家喻户晓,广泛流传。本文通过对15篇实际教学课例综合分析,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综述,并就本文相关的教学内容谈谈看法。

关键词:《愚公移山》,综述,分析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J].语文战线,1981(08).

[2] 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实录[J].教师之友,2005(03).

[3] 胡绍海.《愚公移山》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1999(10).

[4] 胡俊国.《愚公移山》道德文本还是哲学文本?[J].语文建设,2008(09).

[5] 董淑芝.《愚公移山》教学设计[J].综合天地,2006(09).

[7] 钱梦龙.改变人生的那一堂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01).

[8] 王荣生.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J].教师之友,2005(03).

上一篇:突发事件背景下的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及意义下一篇:掘进机故障排除及维护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