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

2023-04-16

第一篇: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篇一: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摘要

前言

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综述展望

一、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

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本文主要从当前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即存在的问题、教学发展情况、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内外教学比较等方面进行综述,引用和罗列了一些教育研究者的观点,旨在帮助我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走上正确的教改之路。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改、教学研究

二、前言:

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在寻求一条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捷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其中不乏收获者。

本文献主要从中国知网(CNKI)中获得资料。在CNKI中,以“小学作文教学”为提名,1979-2011为年限,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得到747条结果。其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653条结果;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8条结果;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86条结果。然后本文选取了部分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三、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来说

首先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对作文的要求不切实际,过高,过严,教学要求脱离教学实际。一些教师则常常用报刊上文章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文章写作知识的系统构建,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 “新、奇、巧”。这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写好,挫伤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教学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由此可见,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的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因而,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作文的能力长进缓慢,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1】

其次,教师的作文批改和讲评不到位。批改作文是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教师也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仅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显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作文批改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观念还没有转变,没能很好落实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没有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2】作文讲评也是是一门艺术。评讲得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从而激起更为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定期对学生积累的素材和练笔的“周记”进行批改讲评,鼓励优秀者,并指出普遍问题,让学生改正,这样就可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3】某位教师曾说,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分数及评语。我们的标准是,只要学生稍微在语言表达或字迹上有进步,结构或体裁上有创新,都会给打一个大大的“90分”,并在评语中流露出真切的欣赏。同时,我们每次都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重点讲评,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劲。【4】

再次,教师作文指导出现套路化模式。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写作教学都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都是套路。显然这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因为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符合某些所谓的要求,才能得高分。于是,写作指导成了不少教师难于应付于容易对待的“怪胎”。【5】 目前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往往不完整,每一个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也常流于形式而很难到位。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价赏析五个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以上五个环节简化成了指导——写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是这三个环节,落实起来也有难处:指导环节中,老师纸上谈兵,说说如何构思立意,提出几条惯例性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难 以做到有启有发。【6】

(二)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

首先,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幼稚、好奇心强。他们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更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的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发,故辞不发,自然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7】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习作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文题的思考与设计。在命题上,切忌呆板、落套,应力求新颖、有趣,带有感情色彩。

其次,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培养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个性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个性化是写作活动的必然追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作文活动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其语言外壳—写出来的文字必然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我们无法规定学生用相同的方式去思考间题,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思考的结果符合统一的法则。如果想这样去做的话,只会扼杀学生丰富生动的思维。【8】当前中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素养的苍白,已到了令人惨不忍睹的地步。翻开学生的大作、小作,周记、随笔,但见态度方正,满纸满篇的假话、空话、套话,没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类文章中,往往为文造情,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只有虚空的假我,动辄以“我们”自居,却缺乏自我的眼光与思考。这种文章仅仅是他人声音的一种传声筒而已。【9】所谓文以载道,个性化的感悟,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是文章的魅力之所在、价值之所在。所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很重要。

第三,多数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的确,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面窄,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只好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凭空想象。【10】

四、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11】

五、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

1) 作文序列训练:

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2)作文分格训练:

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3)作文素描训练: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

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4)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5)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

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

6)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

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7)童话引路作文训练:

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8)言语交际作文训练: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从学习的方法来看,既然学的是实用性文章,那么有效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在实际应用中来学习,即在用(一种假设的用)中学。

以上小学作文教学流派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在作文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上,有以下共性:a、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作文训练的安排必须科学有序。b、强调作文要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需要,突出作文教学的实用价值,坚持把作文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c、强调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内容决定形式;读写要有机结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怎样写”的方法。d、强调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热爱作文和成就动机)有机结合起来。e、强调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作”服务,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二)百花齐放的教改实验

建国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从深受社会政治影响到回归尊重儿童生命的曲折过程:

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下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十分强调作文教学的教育性,注重作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作文”与“做人”的密切联系上,努力凸显作文的教化功能,强调小学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物。在寻求作文教学的“教育性”上具有代表性的如:80年代广东潮州市六联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有宽老师的“寻美作文”,从“美”的角度,鼓励学生主动到社会生活 (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爱写的题材。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她对作文教学“教育性”的追寻,植根于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的规律之上。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情”(思想、感情),自然地在儿童作文中融为一体。《人民教育》(1987年第5期)介绍的四川省彭县南城小学语文组在反复实践中探索的“艺术作文”,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体育等引进作文教学。

二是以章法、技巧为构架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然,他还指出:模仿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儿童的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到创作的。只要学生作文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要求学生向创作过渡。他认为模仿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文仿写;二是片断仿写。

三是单项仿写: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吴立岗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了“素描作文”。这是他在建国之后第一个为我们介绍国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又能紧密结合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而作出的创新。与此同时,在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里,我们还看到过形形式式的诸如“四步作文法”、“三环节作文教学程序”、“作文分格训练序列”等等的探讨,尽管说法不一,但本质上都是对作文教学文体、章法和技巧的训练。这些众多的流派在一定时期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之所以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原因便只是在寻找方法中轮回往复而显得大同小异,都没有直达作文是生命表达的这一本原。这也是作文教学过分看重章法、技巧的局限性所在。 四是从思维、内容入手探究作文教学:田本娜教授在【13】《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中的《论作文与思维训练》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对所认识的事物,要经过思维过程,才能用语言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学生作文能力低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差。确实,“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72页)。作文“从内容人手”的研究有“剪贴作文”(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认为有故事可编的图剪下来,或描下来再剪,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再写下来),“拼图作文”(让儿童从貌似不相关联的一些图片中,挑选组合,写成一个故事),“音响作文” (借用1986年暑假,全国12家电台联合举办“听音响编故事”征文比赛的形式,根据一组组合的音响来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科学作文(以一次科学观察或一项科学实验为作文题材),再生作文(借助一些文学名著或课文,生发出新的故事作为作文题材)。

五是“新概念作文”强调突破传统命题作文的章法束缚,提倡放飞自由表达,认为作文不用教,它深层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传达着新世纪的前进节拍: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弘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在引发巨大争论后达成共识:小学生学作文要教——教会他们掌握语言的规律;也不要教——充分尊重学生,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六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重新的定性和定位进行的改革:如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将游戏的观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趣高昂的积极参与之中,忘却作文动机,产生直接的表达需求。注重“前”作文的启发准备,避免了传统“后”作文中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和“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下写作文,从根本上体现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课标”语)的要求。

如柯孔标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14】倡导任务驱动习作,让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如徐应桥、肖华美等所提出“开放作文理念”。

又如生命作文、生活作文。有强洪权的《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15】 ,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的记录,应当回归自然, 原汁原味;建立为生命而作的大作文观,和健康生命对话;张扬个性,倡导缘情言志的绿色作文,凿开生活的泉眼,打开理性的枷锁, 抓住宣泄的时机;体验成功,促进持续发展的作文评价。李蓉和李辉的《把生活融入习作 用作文表现生活》,主张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在生活中思索,把习作变为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 又如个性化作文。有黄喜文的《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16】作文教学彻底摒弃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具,让他们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从而开辟出广阔的习作天地。又如何中德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17】,从教育学发展历程的视角出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理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 到庄子的“顺其自然”, 再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 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恢复人性”, 到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再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这些无不折射出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到了21世纪, 人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其中个性的释放与完善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提出:个性化作文教学界定为能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作文教学。学生作文能以自己的笔写自己内心想写的话, 做到说真话, 吐真情,“能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并通过实验解决了学生作文兴趣提高、自主作文能力、作文的个性化等问题。

七是“关爱儿童发展”是作文教学实践:周一贯2003年首先在《新作文》刊物上以5期连载发表《儿童作文宣言》,率先提出“儿童作文”的概念,以后又在多家杂志发表多达30余篇有关“儿童作文”的研究文章,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认为“小学生作文”其实更应称之为“儿童作文”。王乐之的《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18】认为,儿童化观察指的是作文教学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察所得,体现童眼、童心、童言。针对小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不出东西等问题, 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19】中认为, 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就是要求学生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感动的。近几年来,把西方理念“生态理论”引进作文教学,倡导原生态作文教学,如张祖庆的《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20】,撤消作文教学中的人为框框,在习作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听,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原生态的自我。

还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于作文教学,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如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21】 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小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有: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指导作文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利用多媒体制作再现实况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利用多媒体评价鉴赏作文以激起学生创新涟漪。如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22】提出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以生活中的音响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他认为通过将自然音响、模拟音响、配乐故事、歌曲、诗歌、器乐曲等引入作文课堂进行序列化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23】一文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的探索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外,还有何克抗、李克东等人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试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

六、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的纯理论研究比较少,大多都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

(一)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

上述作文教学流派及其实验研究均是。李吉林的“情境作文”【24】、吴立岗的“素描作文”【25】。

(二)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理论研究:

朱作仁、祝新华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26】(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中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也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它必须从压缩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研究者就写作过程的具体环节( 审题立意及选材、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作文评改) 来阐释其心理过程,对传统的先阅读后写作的观念有一定的启发。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研究者等在其研究成果《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却以写作知识为纲,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以致在作文教学中出现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等问题。研究者根据波里特一维模型和朱京曦的准二维模型所进行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在众多试验学校中进行的作文教改实践探索,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即“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从小学生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词语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和道德、审美、价值等有关的思维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 情操决定“为什么写”。

刘淼在《作文心理学》【27】中就作文教学与作文心理、作文心理过程、作文策略、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在揭示学生作文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作文规律。对于作文心理转换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作文三级转换理论,认为:内部言语经过二级转换后进入到外部口头言语的输出,而外部书面言语的输出则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转换过程。三级转换理论揭示了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在心理转换过程中的相同点与本质区别,从而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诸如书面言语表达特点的形成原因、说写之间本质关系的形成原因、书面言语表达更易丢失信息的根本原因以及学生“说为表达思想, 写为完成作业”思想认识的根源,并为教学实践中运用口头作文降低书面言语表达训练难度等作文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区分加工水平策略”“阅读——写作迁移策略”和“书语口语优势互借策略”。

作文心理学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限于传统作文范畴,涉及到小学生作文心理机制、心理过程、言语转换和心智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落实到实际运用层面的就更少了。如陈树民在《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28】指出: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说对学生作文表达功能的意义研究得多,而对作文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得不够对学生作文应该具备的语言工具方面的训练研究得较多,而对学生写好作文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研究得比较少。从作文教学方法说教师教的方面研究比较多,学生写的方面研究比较少学生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方面研究比较多, 而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研究得比较少。有些关于消除学生作文畏惧心理方面的尝试,往往停留在操作经验、方法和技巧上,就事论事,而未深入到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中进行探讨。显然,作文教学的改革,存在着一个如何深化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主编戴汝潜研究员在这本书中写道“教师教学生作文只有教到‘心理’上, 才能让学生写出‘心里’的东西来”,“袁浩这样做了。大家都该这样做, 作文和作文教学才有希望。”这些话十分贴切地道出了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七、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1.日本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日本作文教学理念的变革,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写实作文——日常生活作文——社会需求作文。日本在作文训练上重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有写作的动机,想写;第二,要有写作的生活素材,有东西可写;第三,要有表达能力,能够写出来。日本课程目标中有关“ 写作”的内容有许多重点项目与“ 听说”一致。如“对方意识”、对应不同目的“的目的意识、有意图地表现”、“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思考”等要求,表明了在“听说写”的技能学习中对学生思考能力、独立的见解、清晰的思维以及尊重对方的他人意识的重视。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作文和阅读联结:以教材为基础, 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作文和生活联结: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重要的问题是把学生放到一种能激发写作动机的情景中。日本的生活文、记录文、报告文、感想文种种文体名称就反映着作文和生活的必然联系。日本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重视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 语言艺术”的培养;文体教学的序列性;写作知识的具体性;作文指导的过程性;重视实用性;重视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写作教材主要以活动形式来呈现。从讲故事、自我介绍,到制作年历、相册、图画书、图书腰带、报纸,到相互介绍、调查、参观、阅读分析等, 每一个单元是以活动为线索来组织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尽管各国作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不同,但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生活化;实用化;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积极性; 注重写作的过程指导。2002年版《语文教育展望》通过搜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语文教育的材料,并考察他们的传统与变革、理论与实践, 以全球视野, 来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编者认为,“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应该是未来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的方向。

2.美国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美国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三艺”重视听而轻视写作,到存在主义的自我表现,再到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美国当代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使其对写作不再恐惧,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主要体现在写作题目的设计上,他们希望通过作文题目的题型设计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命题常具有强烈的生活化倾向,对于作文的文体则不太看重,常常是出示一些情景式提示,让学生由此进行一些想象,进而生发开去。在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方面,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作文教学观点:允许儿童自然地发展自己的语言,不强加人为的评分标准,不武断地限制题材,鼓励他们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其次,美国作文教学很重视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演示、写作教练的作用,加强教师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美国作文教学还十分重视观察与思维和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重视段落的写作训练和重视写作思维过程的训练上。美国作文教学十分注重与学生将来谋职直接相关的实用文体的写 篇二: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从无法计数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一、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 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

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郭根福,《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

一是作文序列训练。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

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二是作文分格训练。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三是作文素描训练。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

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四是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是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

六是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七是童话引路作文训练。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八是言语交际作文训练。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 篇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分析与思考文献综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分析与思考研究的文献综述

院(系、部)名 称 : 人文艺术系

专 业 名 称:

学 生 姓 名:

学 生 学 号:指 导 教 师:

2014年3月18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近年来,人们对小学生语文写作问题越来越关注。网上随处可见小学生各种荒谬的语文作文。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的调查、研究也非常多。本文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性质和任务改革、小学语文作文现状问题、小学语文作文问题成因、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建议四个个方面,结合相关文献,并整理分析了国内研究者的主要观点,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现状;成因;建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写作是小学高年级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小学语文教学,先从低年级的听、说、读、写训练,然后到高年级的写作训练。这是一种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知识的训练,也是一种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检测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原因之一是写作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让学生学会真正的学以致用。但是现在小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问题,实在让人们对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很担忧!提高小学生语文作文写作水平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性质和任务改革、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成因和对策等方面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总的来说分为以下四方面。

一、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任务和性质改革的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断作出调整,这也说明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

1.20世纪50年代的变革。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能够写短的文章,能够写工作和生活需要用的文件。”

2.20世纪60的年代变革。1963 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草案) 》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

3.20世纪70年代的变革。1978 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 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4.20世纪80的年代变革。1987 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的 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

5.20世纪90的年代变革。1992 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可以从三方面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 一是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二是课外阅读; 三是各种事件活动。作文训练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自己拟题作文”。在作文教学方面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

6.2001年的变革。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像作文。

7.2011年的变革。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作文要求更生活化具体化,把“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改为“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删去“日常生活”的要求。

半世纪以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关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王铭在《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中谈到,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要求降低,文体淡化,训练减少;二是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鼓励自由表达,实现先做个性化;三是关注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写作兴趣;四是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把作文教学看作为师生共同体验和创造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掌握技能、领悟知识和体

验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成长。

[1]

二、关于小学语文作文的现状问题的研究。

近十年来,因为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教育教学各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还是有一些普遍的问题,有的还很严重。众多研究者将小学作文问题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 1.小学生的语文作文虚假化非常普遍。李新农的《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杨瑞的《小学生习作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赵东阳的《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杨柳的《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均指出,作文呈现虚假化,学生胡编乱造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学生为了得到一个高分甚至编造父母双亡、离异、残疾等虚假材料。例如《上海教育》曾公布命题习作《母爱》,结果在学生的笔下“去世”了一批母亲。另外胡编乱造问题现在也相当严重,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互相矛盾。

2.小学生语文作文的抄袭蔚然成风。小学生在写作文当中抄袭的现象很严重。很多都是东拼西凑,不加修改。夏文丽在《小学作文现状的思考及对策》指出,在学生的作文中,活泼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朝气的幻想已经越来越少,冠冕堂皇的公共语言、老气横秋的无病呻吟越来越多。许多时候学生的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格式相仿、立意相似、构思雷同。至于其他诸如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句子不通、表达不清楚等问题更是比比皆是。 [2]

三、关于造成小学生语文作文问题现状的原因研究。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版) 中,明确提出:“习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为什么现实中还是会出现许多问题,这原因有几方面:

1.学生自身的问题。《小学生作文中审美体验教育研究》中谈到,书籍记载了人类的文明,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源泉。阅读可以为学生拓宽审美的视野、为其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打开想像的闸门,带入知识的海洋。而阅读和写作从来就是不分离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叶圣陶先生也说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

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而现在的小学生明显阅读量不够,也缺乏对生活观察和发现,而且语文功底也不扎实,错别字、标点符号的错用、词语的误用等随处可见。这是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之一。

2.学生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失。在《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一文中,作者明确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小学生,其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与成人有很大差异。赵东阳在《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也指出,学生时作文教学的对象,本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特点进行作文教学,但是,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似乎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没有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无视学生作文思维的阶段发展水平。致使小学生的语文作文成人化。

3.小学生语文作文的读者对象不明确。林一平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再认识》、杨柳的《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都指出,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从不规定读者对象,忽视语言的交际作用。一般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语文作文的读者非常固定,那就是语文教师。这给小学生无形的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写作。

4.对小学生语文作文评价的标准过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例如,赵东阳的《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认为,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仅仅注重对学生作文成品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评价为主; 评价方法片面,以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关于作文评价标准,张文彬在《小学生作文中审美体验教育研究》同样也提到,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作文评价形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容易使学生对作文产生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

[4][3] [5][6] 5.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误区。在王琪的《小学作文“先放后收”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研究》、鲁进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杨柳的《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中提出,小学作文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对象上普遍存在误区。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小学语文作文及作文教学的本质,因而造成小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

第二篇:乡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剖析与改进策略文献综述

(宁妍芬 英本101 1003401117)

英语课程在小学开设以来,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研究,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总体农村现状分析、改进策略进行综述,并力求从中寻找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研究的新切入点。

一、总体现状分析

从近几年2010-2012的研究成果看来,各个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集中的,普遍存在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的问题,同时各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也有特殊性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要抓普遍性的同时要根据地方的特殊性对农村小学英语进行有目的的提升和改革。下面我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发现其总体的改进策略,为全国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改进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农村小学英语的整体提升。

(一)师资力量薄弱,(彭娟 201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蔡文文 2010)农村的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是非专业性的,真正从师范院校毕业分配的寥寥无几。由于大多数英语教师未受过正规的英语新课程教学法的培训,所以对英语教学规律及教法知之甚少,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缺乏应有的了解。

(二) 教学设备落后,(彭娟 2011)不能为英语教学提供可靠的物质环境。农村各个小学、特别是乡镇小学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多媒体教室,也没有语音室,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用具都没有配备,各学校教学设备的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观念滞后,(赵丽丽 朱亚星 2009)学校及家长对荚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辅导缺失。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和数学就可以了;还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考大学,学习英语就没有一点儿用途,更不愿意花钱为孩子买录音机、磁带等学习用品。

(四)农村小学生“羞于开口” (赵丽丽 朱亚星 2009) 学生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会显得胆小,久而久之,开口讲英语更成了难事。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因而羞于说英语。

(五)学生兴趣难以保持,缺乏正确的学习认知和学习氛围。在农村小学里, 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 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课堂是学生唯一能够比较有

机会接触英语的地方, 但由于教师水平的原因, 许多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上课时都是讲汉语。

(六)英语接触量太少。(李阳阳 吉哲民 2010)农村小学生英语接触量非常有限,除了在课堂上接触英语之外最主要的课外英语活动恐怕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了。大部分学校图书馆英语图书严重缺乏,或者根本就没有图书馆,难以满足学生的图书需求。

(七)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出现“低效费时。(李阳阳 吉哲民 2010)农村小学英语开课范围小,课时安排不合理,开课年级不统一,有的学校只在三年级开课,有的学校在

四、五年级开课,还有的学校只在六年级开课。

(八)教学评价机制不恰当。(喻晓)现在小学英语教学缺少合适的评价机制,主要以期中、期末测试为对学生的评价手段,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为评价指标。考试的形式主要是笔试,考试 的内容主要为教材内容。

(九)教学制度缺陷。(彭娟 2011)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没有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各学校培养目标不一样,应用教材版本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

(十)课堂教学模式单调。(吴 静 2011)由于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理解不到位,课堂教学不是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角度出发,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在的教学流程仍然是:教师领读—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提问朗读—讲解语法规则—布置作业—考试。

二、改进策略

从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十大问题,由此得到的解决方案如下:

( 一 ) 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谢琴玉 2012)政府部门一方面加大对乡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加大先进教学设备的配备和普及。另一方面颁布制定教师工资待遇及教师编制 ,为乡村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留住专业的有用人才。政 府要通过制定纲领性的文件从根本上抑制乡村小学中英语教育被严重忽视的问题。

( 二 )加强农村教师自身建设,加强外部社会力量的支援。首先,重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要自觉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其次,提高农村教师自身授课水平。

(三)主抓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1、按照学习程度不同,分层有效教学。

2、注重家庭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择业” ,合作作业,游戏作业,创新作业。

(四)注重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赵丽丽 朱亚星 2009)

1、教学目标中,重视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的培养。

2、教学方法中,重视实践联系生活。

3、教学评价中,总结成绩,及时鼓励。

(五)教学更加生动化。(赵丽丽 朱亚星 2009)让歌曲充满课堂,形成轻松愉快的气氛将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育。给学生起一个通俗易懂,而又别致的英文名字;坚持值日生报告制度或小演讲;

(六)加大小学英语师资的培训力度。(吴 静 2011)对小学英语师资的培训可以有很多种模式, 既可以利用寒、暑假期进行脱产培训,也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城区与农村英语教学的交流活动,自行组织老师进行校本培训。而对于转岗教师比较多、 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山区农村学校,还可以通过和师范院校合作, 尝试实习支教等形式。对在岗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着眼未来,培养骨干教师;引入竞争机制,逐步轮换,优化教师队伍。

(七)借助现代教学多媒体手段。(蔡文文 2010)教师恰当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把文字内容演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变得丰富而生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效果比只有老师讲要强许多。

(八)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喻晓)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改进的功能。

(九)学校要重视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工作。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为英语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要重视学生发音准确性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英语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十)学校和家长要互相配合. 学校可分期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提高认识,让他们切实意识到小学英语是义务教育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长应该多多帮助孩子学习英语,买些关于英语方面的书籍、录音带等。

三、思考与总结

从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农村小学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造成的设备落后问题及英语教师聘用与培训问题,加上学校的以及家长的重视度不够,造成英语教学课堂的低效率,及应付了事的局面,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此外还有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及教学制度缺陷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但要解决现在小学英语教育的艰难局面,我们首先要从内因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及家长对英语学习的态度,这需要加大对英语重要性的宣传,要慢慢转变学校及家长对英语的态度。这就要求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多开展有关英语方面的比赛及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从外因方面考虑,应加大对英语老师的培训,这也需要基金的投入,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改革英语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通过内外因的修整,才能给小学教育带来新的曙光。、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英语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是启蒙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 承担启蒙教学的小学英语教师比初中英语教师更为重要。因此,对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还有赖于我们奋斗在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们去发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蔡文文:“浅谈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科技导刊 2010 [2]李阳阳:“吉哲民 就“外语要从小学起”看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现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 [3]李雪丽:“对提高小学英语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教育科学周刊 2012 [4]“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剖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中国学术发表网 2011 [5]彭娟:“农村小学英语教育困境及对策探索” .语言研究文教育 2011 [6]吴静:“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 . 2011 [7]喻晓:“浅析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解决方法” [8]赵丽丽 朱亚星:“论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外语教学研2009

第三篇:小学课堂文献综述

摘要: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景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研究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调查,试图在此基础上获得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现状。并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提出思考和建议。

二、正文

一、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回顾

(一)、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历史、现状

“有效课堂提问”作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刚刚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同时受到一线教师及有关学者的重视。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在该领域做出了探索性的研究,一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某些问题与不足。

(二)、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状况研究

有效课堂提问状况的研究主要从课堂提问的数量和问题的类型两个方面着手, 还未见理想的有效课堂提问观察分析工具。

顾泠沅曾撰文指出: 高密度提问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 74.13%) , 推理性问题次之( 21.0%) , 强调知识覆盖面,但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提问后基本没有

停顿( 86.7%),不利学生思考。课堂提问以低层次问题尤其是记忆性问题为主, 提问技巧比较单一。全莉娟在《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中指出, 课堂中有90%属于封闭性问题, 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 综合类、评价类问题微乎其微。这些状况表明课堂提问有效程度较低, 有些提问根本就无效。 2.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研究

很多研究中都写到提问必须具有情境性、明确性、诱导性、逻辑层次性、时效性、整体性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不能无目的地提问,更不可提一些与本课无关的问题,特别是提出的问题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诱导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问要选择在知识的连接点上,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伸长点”上有序展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做到巧妙提问。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讲求渐进性,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同时提问要讲求实际效果和面向全体学生。 3.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目前的很多关于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都涉及到策略的研究。研究的基本内容都是从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等。通过对数十篇期刊的学者的观点的分析,他们的基本观点一致,提出了有关课堂提问的方式的具体策略——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与梯度。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提问内容要目标明确,语言简明精准、新颖有趣。根据问题难易程度选择提问对象,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好、中、差都兼顾到,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控制发问时机,激活学生深度思维。

二、研究方法的分析

课例研究法,即在学校中开展对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从一定意义上讲,课例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教学理论与课堂生活的纽带与桥梁。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对我国课堂有效提问的评述及反思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关注有效课堂提问课题起, 步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发文数量的显著增长, 近十年该领域研究逐步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具体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基本确立

了有效课堂提问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完善备课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技能、检验教学效果都有重要作用。第二, 初步构建起有效课堂提问的研究体系。第三,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对已取得研究成果的运用, 可以科学指导教学实践, 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让课堂提问成为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第四,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同时,近十年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 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学者参与度低。数据统计显示研究成果总量虽有增长但远不及发展成

熟的领域。第二, 近十年来对于有效课堂提问的研究集中在教师课堂提问的探讨上, 而对于学生如何能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则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第三, 研究方法多样化水平低。“有效课堂提问”是一个来源课堂教学实践的课题, 需要多贴近真实课堂, 注重采用实证方法研究, 而通过统计数据可知近十年我国的研究绝大部分还局限在思辨研究, 这必将会阻碍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削弱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四:对小学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的展望

倡导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合作研究;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建立起不同阶段、不同学科、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根据现实教学情况, 依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依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 依据不同学科自身属性的特征, 充分做到“因材制标”;改进研究方法, 进行必要的实证研究或定量研究。

三、总结

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个人认为既然要有教师的高质量提问,那么教师的就要储备丰富的知识才具备有效提问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呢?首先是学科类知识,就是关于课程内容方面的知识;二是条件性知识,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是关于教与学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职前教育中师范教育课程比率偏低(5%—6%,美国为25%),在职训练系统性不够,被动受训,敷衍应付者大有人在。三是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四是一般文化知识,指教师需要具备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广博的文化知识。

四、【参考文献】

[1]、黄德俊,江苏,把握原则·讲究策略·有效提问[J],《新课程·下旬》2011年9月28日;

[2]、徐兆宇,江苏,刍议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学生之友小学版》,第7期;

[3]、张丽娟,甘肃,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新课程·中旬》,2011年7月8日;

[4]、王方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何谓有效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7期;

[5]、张达,山东,浅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J],《中旬英语之友》下旬刊;

[6]、全庆楼,江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数学大世界》2010年6月;

[7]、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第四篇:历史概念教学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早己有之。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许多学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对概念教学的定义、概念形成过程和概念获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而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概念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借鉴意义。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概念形成模式即被塔巴作为归纳思维教学模式三大教学策略之一,她认为这一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或观看一些实验、现象来获得信息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而形成概念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并不是教师将理论和概念悉数传授给学生。这就启示我们,对于思维积极、活跃的高中学生而言,历史老师要注重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全面培养并不是给他们“倾倒”概念和理论。

进入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Bruner)提出概念学习理论,他认为概念学习是思维的核心,并把概念学习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获得两部分,特别强调了概念获得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既要注重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体验”,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高水平的思维,这样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的历史概念才会更牢固、更深刻,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史思维能力。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其学习认知理论的重要概念。他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类型有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他将概念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形成概念和同化概念。这两个阶段也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阶段。同时,他将概念学习之间的属性关系分为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他提出的概念学习的目标和过程比布鲁纳的概念学习更加明确和具有操作性。这对我们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学生进行历史概念的学习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思路和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Gagne)在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提出的概念学习理论基础上,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加涅在其名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中认为:具体概念是通过直接感觉而获得的,例如对某个人物的认识;定义概念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而获得的。概念形成和概念强化这两种学习方法和策略就是他在阐明这两种概念的内涵后他提出的。这一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概念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约瑟夫·D·诺瓦克( Joseph D.Novak在前人概念教学研究基础上提出“概念图”模式。“概念图”模式是促进对历史概念的同化的形式之一。它是一种形象生动的图示化概念教学,通过对概念的表征学习来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目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都得到极为广泛的运用。对“概念图”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从相关的研究资料来看,港澳台地区的发展较快。在大陆,对“概念图”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依然处于介绍和引进阶段。历史概念教学中,图示教学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是一种直观有效的历史概念教学方法。而概念图又是图示教学法的主要理论来源,因此,对概念图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约瑟夫·D·诺瓦克(Joseph D.Novak)提出的“概念图”之后,20世纪80年代,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创立了以“纲要信号图”为核心的一套新的教学法。“‘纲要信号’图表就是用文字和各种符号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简明扼要地、比较直观地用图示表达出来,以便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重点知识并得以运用。”这对于文字繁多、知识点零碎的历史教材而言,有利于教师提纲挚领地教学和学生轻松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进入21世纪后,美国著名教育家埃里克森(H.娜nnErickson)《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这将概念教学的研究推进了一个新台阶。在本书中,埃里克森从她丰富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即老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对其进行整合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她认为历史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历史基础知识的堆积进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被一些细枝末节所缠绕,那无异于抹杀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想使学生在这个瞬息万变和飞速发展的世界中生存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进行超越事实的教学”,用“概念聚合器”(核心概念),培养学生运用高水平综合的抽象思维对概念进行准确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史思维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历史概念教学和概念教学的研究多是从广泛的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并且是适用于各科的概念教学的广泛研究,对于历史概念教学的理论研究则极为少见;同时,从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和相应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而言,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所以,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切实实现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大量深入研究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理论与课堂实践进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极有必要的。

2.国内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课程教学理论研究中还没有专门探讨概念教学理论与实例分析的成果,在历史教学论或历史教学法的一些著作中零星地提到历史概念这一知识点,但对其代表的真实意义和现实意义则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因此,研究规模和影响都还十分有限。于友西在其主编的《中学历史教学法(1988年版)》第四章“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及其本质”一节中,阐述了历史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仅对历史概念做了理论方面的简明扼要的阐述,并没有给出一节完整的概念教学的实例。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仍值得重视。与此同时,我国教育学者和一线老师通过对国外有关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引进和借鉴,历史以外的学科领域中关于概念教学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多的。相对于数学、物理以及其他理科科目而言,探究符合高中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是一些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总结或是心得体会。

韩国珍在《浅析历史概念教学》中指出“历史概念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完成历史教学的重要基础”;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分析综合法、比较对比法、谈话法等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辽宁师范大学黄海英在其硕士论文《中学历史课堂运用概念教学法的全新探究》中运用概念转变的教学原理,重点分析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进行全面分析。历史概念教学从了解概念到形成认知概念冲突最终在科学的概念教学引导下形成科学历史概念,这三个阶段在历史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引导,才能促成学生科学历史概念体系的形成和建构。但是,依旧是从教师教学角度出发,没有在理解和分析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历史教师在“学生主体性”教学中的借鉴性不够。

朱煌在《历史概念教学中的有意义学习》一文中,通过对赵恒烈先生指出的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误区,提出在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有意义学习。加强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运用变式组织感性材料;重视历史概念之间的比较;建构系统化的历史概念体系这些具体的措施为历史概念教学提供了系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历史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己经深刻意识到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历史概念的学习是他们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老师适当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概念的学习,同时自身也要不断钻研,为更好地教学做准备。近几年来,一部分历史学科教学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对历史概念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扎堆进行研究,没有完整的研究体系,同时对课本里所涉及的重要历史概念也没有梳理,没有使它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重要的历史概念体系,只是将个别历史核心概念零星地在举例时拿来使用,这类成果主要有马宁的《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02008年)、朱丽云的《历史概念教学初探》02014年)、李鸽的《论高中历史概念教学及其策略》02013年)等。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作为一种新事物和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总是要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由浅入深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才会真正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积极作用。

一些身在一线的历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相关的理论进行的研究。历史概念教学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吻合而进行研究的,这方面的文章有马宁的《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分析》02008年6月第116期),作者对概念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历史概念教学提供了参考;陈龙的《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概念的有效教学》02010年4月),高晓霞的《谈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02015年),主要分析了历史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及注意事项;在老师了解学情,掌握学生历史概念学习的实际情况方面,有姜常虹的《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历史概念教学》02012年25期),分析了学生历史概念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应对对策;在概念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是历史概念教学的主要环节,有杨舒媛的《概念教学要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课为例》02016年),作者通过教学实例,探讨了“对外开放”这一历史核心概念在本课所起的统摄知识和迁移的作用。近年来,高考改革在考察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上有了新的要求,考试的难度也很大地提高了,有谭攀的《高考历史概念类试题探究》02015年36期),主要探讨了高中历史概念试题的试题类型和应对策略,杜兰平的《高三历史复习中开展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02015年8月第238期),作者主要从史观、感知抽象概念、史料和精编试题四个方面阐述了历史概念学习的有效方法等文章探究和分析了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对历史概念考察的深度和广度都在逐渐增强,同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意见和建议,这对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朱煌的《历史概念教学中的有意义学习》中对影响历史概念学习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制约学生全面准确理解概念的因素,譬如有学生的年龄、教科书的结构、概念的繁简、教师讲述特点,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学生的认知结构。

彭吉芳的《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之漫谈》中认为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除了一般的教学方法和思维训练之外,增强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和掌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掌握教材知识,建构历史框架,也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高考中可以脱颖而出,并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马宁的《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分析》,从历史概念的重要性和历史概念的分类策略和历史概念教学过程策略三个方面对历史概念教学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和体会。在《“登山型”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概念教学反思》中,由于历史概念的特征,所以十分注重历史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学生自主探究,自己知识与经验的一个积累,并促进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促进自己的成长。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陈连蜀的《高考历史选择题对历史概念结构关系考查的规律》、邹黎明的《历史概念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作用浅探》、陈维强的《谈历史概念在提高高三历史复习有效性中的作用》王剑的《新课程高考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及其对策》凌征伟的《运用历史概念巧解历史高考题》等文章从高考题对历史概念的考查这一角度对历史概念的重要性和历史概念教学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实践的经验之谈。

总体看来,国内在历史概念教学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着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首先,就有关历史概念教学的文献比较少,主要是历史学科教学硕士毕业论文,这对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其次,就是一些历史学科教学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内容和观点比较相似,没有新颖的观点和独到的创新;第三就是一线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到的心得体会,用教学实践丰富了历史概念教学的理论知识,但是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他们提出的可操作性的方法重复、单一而不成系统,没有充分结合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规律,进而从理论层面研究高中学生的基本认知特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此外,检验、评价历史概念教学的成果或效果缺乏一种可以供学习这进行操作性的范式。

鉴于这些不足之处,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将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智力发展和年龄特征与概念教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具有普遍操作性而又持之以恒的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使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有操作的依据,使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真正帮助学生掌握和内化关键的历史知识和比较难懂的历史概念,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高中历史学科真正成为一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因此,在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研究上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真正实现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江鸣.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学周刊.2018(03) [2] 孙奉毅.高中历史互动教学探究与实践[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2) [3] 宫少华.培育学科素养,提升教师质量——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4] 苗碧,高志超.高中历史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2)

[5] 李少玉.高中历史思想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7(13) [6] 王建新.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浅析[J].学周刊.2017(25)

[7] 于洋.高中历史有效思维课堂的构建——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02)

[8] 李卫静.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7(08) [9] 张智.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 [10] 孙诗涵,刘芳.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3)

[11] 黄凯洲.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J].学园.2015(18) [12] 周烨峰.例说强化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4(11) [13] 徐赐成.论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4(05)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文献综述

概述:

经众多文献的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由于其特殊的工作地位所受到的工作压力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国内的教育政策下,这一现象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自工作压力一词正式提出后,中外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文献也不断出现。为了了解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文献研究情况,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网(检索式:题名=‘中学教师工作压力’并含‘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模糊),获取检索结果1362篇。本文将基于这些数据从文献本身的统计学特点和文献内容的角度来分析国内关于中小学工作压力的文献研究现状。

正文:

一、对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教师”并含“工作压力”为关键词模糊检索文献,发现共有文献5555篇,且数量从1957年的1篇一直到2000年的18篇再到2013年现有的412篇,可见我国对于教师的工作压力研究呈现出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趋势。

而以关键词“中学教师工作压力” 并含“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模糊搜索,发现现有文献1362篇,发表时间从1957年的1篇到2000年的61篇再到2013年的202篇,我们发现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现状的关注力度也逐渐加大,特别是工作压力方面的研究。

二、对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Kyriacou和Sutcliffe率先在《教育评论》(Educational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性文章。在该文章中,作者给出了教师压力的定义,将教师压力定义为教师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如生气、焦虑、紧张、沮丧或失落,这些均是由教师职业这一工作引起的。该定义模式实质上是把教师压力当作一种负面的情绪经历,这种经历是由于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境况对他们的自尊或健康构成了威胁而产生的。随后对于工作压力的定义各有侧重,我国学者也根据文献研究得出了关于此的不同定义。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工作压力亦称“职业应激”(occupational stress),由工作或与工作直接有关的因素所造成的应激。例如,工作负担过重(overload)、变换生产岗位、时间压力、工作责任过大或改变、机器对人要求过高、工作时间不规律、倒班、工作速度由机器确定、上班过远、工作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良等。研究表明,这些因素是工作人员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应激。工作压力会给人造成的后果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一)、关于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

从国内文献中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的界定也有所差异。《济南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调查研究》中认为,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按“压力值”大小依次为:工作负荷压力、社会地位压力、考试压力、学生行为压力、自我实现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当代科学2008年策2o期,,马晓燕)【1】。而在《试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一文则认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个人因素(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曹晖)【2】。专家指出,作为一位特殊的教师个体,其导致压力的主要来源对他或她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这将取决于他或她的个性、价值观、技能与环境之间精细复杂的交互作用。因此,虽然教师压力来源的研究能在总体上凸现教师压力最普遍的来源,但我们必须注意不要忽视对个性的考虑。另外,不同国家的教师其压力的主要来源也不同,这归因于国家教育系统的独有特征。不同学校的教师其压力来源也可能不同,这取决于教师独特的个性、学校独特的环境和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教师和学校所持的最普遍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对于压力源这一指标的划分不一定就是确定的,我们可以因其各种变量的差异来共同研究确定。

(二)对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反应的研究

职业压力对人的身心健康、行为以及工作效率等都有重要影响。耶基斯 (Yerkes)----多德森(Dodson)定律第一次概括总结了压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该定律表明,不同性质的工作或者说难度不同的工作,最佳作业成绩的取得与心理压力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从事简单容易的工作,则较高的心理压力对最佳作业成绩的取得有利;从事复杂困难的工作,则较低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最佳作业成绩的取得;工作难度适中,心理压力适中,作业成绩最佳。也就是说,压力具有两重性:压力有时可以使人感到兴奋又干劲倍增;有时也可让人感到困惑不安,感到威胁或无力。因此,压力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压力究竟是利还是弊,取决于压力的大小,也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认识和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大量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压力的消极影响一般甚于积极影响【3】。研究显示,压力造成的后果职业应激的影响分为生理和心理两种:遭到外界强烈的刺激后,我们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如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等,只要其强度、频率、持续时间都比较适当,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而且有益于保护机体。 但是相对于个体的承受能力而言,如果长期、反复地处于职业应激中,就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对工作不满意、厌倦感、无责任心,并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缺勤率高、失误增多。 失眠、疲劳、情绪激动、焦躁不安、多疑、孤独、对外界事物兴趣减退等,并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 还可导致危害行为,如吸烟、酗酒、滥用药物、上下级关系紧张,以及迁怒于家庭成员等。

参考文献:

【1】马晓燕:《济南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调查研究》,当代科学2008年第

20期

【2】曹晖:《试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

【3】饶淑园:《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综述》, 《天津教研网》

上一篇:小学总务后勤工作总结下一篇:信息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