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4-05-13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文献综述(精选3篇)

篇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文献综述

郭见明 麻涌镇大步小学

[摘要]近年间,全国各地都在研究高效课堂,在众多的研究中,集中地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提问与理答的研究之上。提问与理答是在对话教学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的研究分析后分现:在提问方面,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证进行研究。教师提问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艺术与技术两大方面;教师提问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数量、分类。在理答方面,目前对于理答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打开知网查找“课堂理答”的相关研究,显示的篇目也只有十来篇。他们的研究聚集于理答的方式、策略与其现状,也有关于原则的渗透。为此,笔者对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 课堂提问 理答 文献综述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不仅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改变,还更注

重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与对话。在这一课改背景下,近几年来,整个广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小学语文界都在大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话题。究竟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特级教师孙双金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 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王崧舟认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理答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行为的评价,实际还是对全班学生的一种引导。这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对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以及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聚焦于课堂提问与理答。提问,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问题。理答,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与江苏教育学者柳夕浪的观点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明确有效的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提问与理答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对国内外有关教师提问和理答的研究做一些总结与分析,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立足于现状,找准研究的切入点,为实现高效课堂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一、提问的研究情况

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又要追述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产婆式”提问,他们用提问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习,至今为人称颂。课改以来,我们对提问的应用与研究也越趋深入,具体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问的理论研究 ⒈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在美国学者杰基.阿克里.沃尔什博士(Jackie Acree Walsh)和贝思.丹克特.萨特斯(Beth Danker Sattes)合著的《优质提问教学法》里提及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进行了关于有效提问的研究。内外许多研 究者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具代表性的有: 1967年心理学家帕特等调查190个小学教师后总结提问的5种作用。1973年,特纳列出了提问的12种功能。美国教学论专家L.H.克拉克和Ls.斯塔尔则认为课堂提问有19种功能。威伦(William Wilen)、爱仕拉尔(MargaretIshler)、凯茨沃特(Richard Kindsvater)等学者归纳出提问的5种作用。瑞格查询了36名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提问的12种作用。国内学者姚安娣指出: 提问作用有7种作用。宋振韶等人指出提问有10种作用。以上诸人的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从中可以看出提问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⒉教师提问的技术与艺术

国内学者对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关注较多,如李如密、刘显国、金传宝、姚安娣、张东红、张丽等人,总结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提问的技术与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5 大方面: 在设计问题上,要根据教学需要,在重要处设置关键问题;要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要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清楚的、详细而精确的表述问题;组成简明合理的问题结构;问题难度与坡度要合理;要善于提探究性问题。在发问上,要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时发问;发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均等,鼓励全体学生参与;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发问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在候答方面,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回答时间。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也对课堂提问技巧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的领域广泛到各个不同层的学科,如: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综合等。我校也在2008年也 对课堂提问的技巧进行了研究,我们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总结出5种课堂提问的类型,分别是:层进式提问、悬念式提问、曲线式提问、拓展式提问和情景式提问。

(二)提问的实证研究

⒈提问的数量分析

在对提问的数量研究的时候,提问研究中最简单的,就是对课堂提问的总数与各类型的提问进行统计,因此也就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在提问的总数上,最早是在1912 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 教师们大约每天提问395 个问题,每分钟约问2~4 个问题,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之后,提问的数量研究成了一个热点,国内外的很多资料均表明教师提问偏多,尤其是在国内,教师几乎完全霸占了课堂。如: 上海静安区调查发现在小学、初中,不论语文,还是数学学科,每堂课的教师提问次数平均都在30 次以上(除了九年级的一堂语文课外)。初中的课堂提问数较小学来得少。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但问题数量过多,以一堂课45 分钟计算,平均每12 分钟就有一个问题,有些课在短短45 分钟内竟问了四五十个问题,最多的一堂课问了98 个问题。申继亮的调查也发现,12 节语文阅读课上,平均每节课提问34 次,其中最多一次竟达50 次,占用课时23分钟,最少也达21 次之多。

⒉提问的分类方法

对提问的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分类方法,因此提问的分类是众多研究者的热点。

最简单的是将问题分为: 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也有研究者称其 为“敛聚性”的问题和“发散性”的问题。

第二种影响很大的分类法是根据问题认知层次来划分: 最有名的是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二维分类法,将记忆性、理解性提问归为低层次提问,将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提问归为高层次提问。

第三种较为有名的分类法是根据吉尔福特三元智能结构提出的,他将提问分为: 认知、记忆、扩散性思考,聚敛性思考、评价5 类。之后,桑达士据此将问题分为: 记忆性、转换性、解释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7 类。葛、亚二氏也据此将问题分为: 认知—记忆性、聚敛性、扩散性、评价性4 类。

至于其他的分类则有很多,有将提问分为两类的,如: Keith A.Acheson 和Meredith Damien Call等。有将提问分为三类的,如David Hopkins、摩根、萨克斯通和弗雷泽等人、陈瑶、程晓樵、沈贵鹏。有将提问分为4 类的,如拉赫和阿什纳等人、阿斯纳。有将提问分为5 类的,如布罗菲— —古德、美国查尔斯·C·狄诺凡、张玉成、张孔义。有将提问分为6 类的,如张晓奇。甚至有人分为7类,如格斯雅克。

对课堂提问类型的调查发现教师提问偏向低层次。国外早年斯蒂文思研究时发现,教师提的问题绝大多数只需要学生直接回忆课文出现的信息,后来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提的问题中,大约60%是要求学生记忆文章信息,20%要求学生进行思维,20%属于推进教学过程发展。全莉娟研究高中的课堂教学后发现,有90%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利用布鲁姆的认知分类观察后发现: 第一第二水平总起来 占全部认知性问题的80%,而其中要求学生回忆事实的问题则占到80%中的8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第六类问题微乎其微。上海静安区的调查报告发现:从问题的类型看,事实记忆理解类问题占80%左右。申继亮发现就课堂提问的类型来看,93.63%的教师提问仅考查了低水平的认知活动,如回忆事实、简单的判断对错等等。属于理解性的问题占95%以上。

除此之外,对教师提问的研究还包括: 座位安排与提问关系、教师反应与学生关系、教师提问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另外,国内许多研究者基于社会学的角度,从课堂的师生互动的角度对教师的提问行为进行研究,以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沈贵鹏等人为代表,他们将教师提问纳入师生互动领域进行观察,研究提问的性别特点,学生职务地位与提问的关系,提问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提问的关系等方面,也得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结论。

二、理答的研究情况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很少学者对理答进行单独定义,更多的表述是教师提问后的反应或教师评价行为。这两者都与理答一脉相通。对于理答方面的理论性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打开知网查找“课堂理答”的相关研究,显示的篇目也只有17篇。总体来说,他们的研究聚集于理答的方式、策略与其现状,也有关于原则的渗透。

(一)理答方式的研究

⒈国外的研究。对于理答方式的分类,最简单的教师反应分直接反馈、间接反馈两类。另外,许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此进行分类: 如胡森提出6 类,赖特和纳特托儿分为7 类(简单的肯定和否定理论、不清楚和 复杂的评论、思考性评论、感谢和表扬、组织教学性评论、质疑性评论、重复学生的答案),扎霍里克、米勒、休斯分为14 类,布罗菲和古德分为8 类,弗兰德斯分为3 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斯腾伯格把教师回应儿童提问的水平划分为7 个级别,对指导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第一级: 回绝问题。第二级: 重复问题。第三级: 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第四级: 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而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可以分两种情形: 一是教师自己去寻找,二是鼓励学生去寻找。第五级: 提供问题的可能的解。第六级: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第七级: 鼓励学生验证可能的答案。

⒉国内的研究。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是最早研究理答的人之一,他认为理答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认为理答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积极反应,二是消极反应,三是探问和转问,四是再组织。我国学者张玉成将理答反应归纳为注意倾听、给予鼓励、探究和归纳答案等四类。张俊绅等学者反教学的反应分为:直接给予学生一个指导性答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反问、建议一个特别的活动、允许其他学生回答此一问题、说明教师本身并不知道答案五种方式。佘晓清将赞美、肯定回答、否定回答、纠正回答、澄清概念、针对答案扩展、批评学生、重复答案、重复问题、提供暗示,问进一步问题,问其他学生、没有评价等反应种类编入量生互动量表中“教师评价”这个到动行为的观察子项中。学者陈惠芳认为理答方式主要有3种:指名板演式、教师示范式、媒体展示式。山东大学的庞新和张花认为理答的具体表现形式有4种:积极反应、消极的反应,探问、追问和转问,再组织。江西武宁县教育局教研室徐红英认 为理答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理答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模糊理答,让人雾里看花;二是重复理答,拖沓了课堂;三是简单理答,肤浅寡谈。积极理答,主要分为2大类:语言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其中,语言性理答包含激励性理答(简单表扬和激励鼓励)、诊断性理答、发展性理答、再组织。近年来,江苏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太阳社”的成员正在进行《小学青年语文特级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理答方式的现状研究

早在1970年博格(Borg et al.1970)和他的同事发现: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典型反应是得意的重复这个答案,小学教师在一节20分钟的课上平均重复学生答案31次。台湾学者张俊绅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反馈往往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就数量而言,表扬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接受学生在意见所占据的时间电能大值为8%,而批评占据的时间最大值为16%。杭州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何靖芳认为理答的现状有三:一是理答错误无效;二是理答机械单调;三是理答单位向表面。上海静安区调查报告表明: 目前对待学生回答的反应,停留在重复、重述、更正层次,缺乏追问、延伸以及层次的扩展,启发性提问太少。相对于问题数量,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是语言上,还是表情上给予学生的评价反应则显得太少。仅有的一些反应主要是鼓励和判断,如“很好”、“对”、“错”,语言相当简单。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其失望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李晓燕则认为目前教师的理答现状有三种,分别是形式单一(简单理答,重复理 8 答),指向不明(模糊理答、误导理答、错误理答、回避理答)和态度过急(代答理答)。

(三)理答策略研究

布罗菲(JereE.Brkphy.1981)认为表扬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反映,只有在特殊的有信效度的情况下才有效果,表扬对于那些感到不安全或者来自底层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较低的学生是最有效的。罗什先宁发现了另外一种对学生回答进行反应的有效技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但又有犹豫,教师要确认这个答案的正确性并解释为什么是正确的,就会有效。国内学者卢家楣2001年刀提出“教学评价的情感处理”,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情感维度着眼对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使之对学生的教育表现做出认知反馈的同时,还给予情感上的影响。江苏学者张玲娇认为理答具有针对性、情感性、鼓励性和客观性。在策略上就共有8种,分别是肯定策略、诱导策略、亲和策略、幽默策略、表扬策略、发展策略、否定策略和整合策略。

(四)理答原则的研究

江西武宁县教育局教研室徐红英认为,理答应该遵循4个原则: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二是注重因材施教;三要体现多样性;四要以鼓励为主。

三、研究反思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对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并不是平均用力,对提问研究得多,对理答研究得少。

从提问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提问的理论研究。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方面,它们的研究有着各自的广度。从多个方面论述了课堂上的提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文本、学生、教师之的对话问题,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但是,许多的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来谈,缺乏与实际情景中联系起来,无疑有若纸上谈兵。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在提问技术与艺术方面,较为注重从提问技巧的角度来研究,把提问上升到一种艺术性的层面。许多研究都表明有了提问技巧就一定能产生好的提问。是不是掌握了提问技巧就能解决一切与提问有关的问题呢?提问不但需要技巧,还需要因地制宜。很明显,前面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走进了提问研究的误区。从分类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布鲁姆的分类研究为蓝本,重复做着事后分析的事情。要知道,教育瞬息万变,需要有前瞻的眼光,在做各种的教学研究必须紧扣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当马后炮。在实证方面的研究,各自对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次数都进行了量化,统计教师每天、每分钟、每节课大约提问多少个问题,用来提问的时间占据多少教学时间,以及对课堂教学有着哪些影响。一方面,这样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提问意识、自觉矫正个人的提问行为有着一定的帮助。但只是研究了提问数量与教学的关系,却没有研究出提问量这个度如何去把握。除了量化研究之外,许多的研究也使用了课堂观察的方式,把教师的提问情况描述下来,而且这样描述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人关注。但比起提问的量化研究就少很多。由于描述性的研究主观性大,或由于研究者的方法不太恰当,目前,此类的研究信度不高。

对于理答方面的研究,国内国外都较少,就连对单独对“理答”进行定义的都少之又少。通过总结发现,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理答的方式、策略与现状,也偶有涉足其原则。在理答的方式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反映出他们大多数都紧扣儿童的认知水平进行分类,可是研究得不多,欠缺广度与深度。在国内,我发现大多的分类办基本上是离不开崔允漷教授的四种分类方式,这虽然对研究理答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看不见更多鲜明的观点与立场。在理答现状方面,学者们从教师的理答形式的角度作了研究,研究发现教师过于重复单一,而且批评较多。但他们的研究似乎是蜻蜓点水,因为研究教师理答的现状关注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理答方式,而且涉及到整个课堂,要追根塑原,这样的研究才更有指导意义。对于理答策略的研究,研究者基本是立足于学生的情感方面来研究策略,这肯定了课堂理答与学生的情感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笔者认为除了从学生的情感方面来研究之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发展性、启发性理答为主进行更深入的钻研。

综观上述,我们发现目前在课堂提问与理答方面的研究为研究高效课堂提供了许多的参考与依据。但是,当前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不足以诠释提问与理答,对于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讨的空间。笔者是希望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总结,借鉴现有的研究经验,能够见缝插针地找到研究的突破口,继续对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两者的的关系,实施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 ⒈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⒉项阳.王崧舟.会听是金,会答更是金.小学语文教师.2008 ⒊徐红英.课堂理答及其类型和原则.小学教学研究.2010 ⒋(美)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优质提问教学法.刘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⒌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国教育研究,1998(2).⒍(瑞)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七卷、第八卷[M].贵州: 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⒎明轩.提问: 一个仍需深入研究的领域[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4).⒏(美)I·W安德森,l·a 索斯尼克主编,谭晓玉、袁文辉等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40 年回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⒐全莉娟等.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0).⒑庞新.张花.智慧理答:提升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的思考.西南教育论丛(季刊).2009.4 ⒒严永金.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⒓(美)丹东尼奥(Dantonio,M.)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宋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⒔刘显国.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⒕朱文君.课堂理答ABC.小学语文教师.2008.4 ⒖陈小斌.讲究课堂理答,促进学生发展.小学教学研究.2010 ⒗李薇薇.智慧理答因材施教.小学语文教师.2008.4 ⒘(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⒙(美)Robert J.Sternberg Louise Spear-Swerling著.赵海燕译.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⒚王俪嘉.教师课堂理答方式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2010

2012年3月9日

篇2:《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文献综述

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堂问答包括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其中,发问与理答是四个环节中的最重要的环节。所谓的发问即提问,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问题。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评价行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大,提出的问题或过难,或过易,或过偏;提问的范围狭窄,只偏向一部分好的学生;问题的类型单一,判断性的问题较多;提问的数量过多,一节课下来问上一百几十个不等。教师的理答行为更是容易在课堂上被忽略。有的只顾问,学生回答不出来,干脆再找一个回答;有的学生回答了,只是简单的“是”“对了”“很好”“不对”就算了,没有再作引导;有时学生对问题答案感到模糊,老师也支吾过去„„这都是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不失为提高教师教学领导力,提升其教研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当前,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提问与理答进行了研究。就提问而言,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已经从提问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研究提问的意义。课改后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姚安娣、宋振韶也指出了提问的作用;李如密、刘显国、金传宝、姚安娣、张东红、张丽等人则对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关注较多。我校也在2008年也对课堂提问的技巧进行了研究,我们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总结出5种课堂提问的类型,分别是:层进式提问、悬念式提问、曲线式提问、拓展式提问和情景式提问。对于理答而言,在国外,对 “理答”的研究大多数是实证的研究,理论研究比较少见。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是最早研究理答的人之一,近年来,江苏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太阳社”的成员正在进行《小学青年语文特教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外还没有把提问与理答合起来研究。既然两者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很有必要把两者放在一起来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从实践中得到真知。

二、研究的目标

1.提高教师教学领导力。教师的教学领导力理解是指教师解读文、驾驭课堂、引领学生学习探究等方面的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在师生互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个体和群体的领导,形成教学吸引力、教学凝聚力、教学影响力从而达到学生学业水平提高,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研究,实现教师能够不借助任何参考书,对文本有较为独到的见解,能就文本设计出富有价值的问题,有自我较为完善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对课堂的敏感度有所提高,重视课堂的生成。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领导力。

2.学生质疑能力增强,思维得到促进。通过研究,学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能大胆质疑问难,并就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习的热情提高,参与面广。

3.探讨出实现真正高效课堂的新路子。通过研究,掌握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特点,研究出提问与理答的策略,为实现高效课堂找到突破口,并以之辐射其它学科。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⒈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①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调查

②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关系研究

③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策略研究

④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案例研究

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理清提问与理答之间的关系,从教师的能力出发,研究出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策略。

⒊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恰当地开发出一些课堂提问与理答的观察量表。

四、研究方法和总体思路

⒈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状况,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

⒉行动研究法: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发现课堂提问与理答的关系,总结课堂提问与理答应用的策略。

⒊案例研究法:分析研究案例,总结课堂提问与理答应用的策略。

⒋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从老师与学生的角度了解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

5.总体思路(附在后面)

五、预期价值

⒈可能的理论创新之处

在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的大背景下,通过研究课堂提问与理答,从实践中得出规律,总结出课堂提问与理答的有效操作模式。

⒉实际应用价值

提高课堂提问与理答的质量,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学生在课堂倍受关注,为实现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找到突破口。由此及彼,把在语文领域研究出来的提问与理答的有效策略辐射其它学科,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

六、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⒈上级重视程度:市镇教育部门非常重视我校科研工作;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实施方案、有明确的目的、有研究队伍、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研究时间充足。

⒉研究经验情况:2008年,我校成功申报了三个市级立项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小学语文拓展性研究》《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三个课题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于今年的4月份得以顺利结题。其中,子课题文章《问出语文新天地》刊登在《师道》2010年12B第91页,《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主要原则》在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为我镇兄弟学校在科研工作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得到兄弟学校的认可与好评。

⒊课题研究人员水平情况:课题主持人是主管语文科的行政领导,曾参加过《小学语文拓展性研究》《讨论法教师能力结构》两个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善于总结和写作,教学设计曾获省二等奖,有多篇论文获得市镇的奖励。课题组成员是语文科骨干教师,其中,有部分还参加过市骨干教师培训,对语文课堂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善于听、评课和总结,公开课与论文均获镇级以上奖励。

⒋资料及设备情况:我校设备先进,每位教师配置一台办公电脑,能随

时上网查资料。学校有图书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藏书量达2.5万多册,电子书籍达15万册,订阅的杂志50多种,为每位语文教师订阅一份《小学语文》杂志,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料保障。

⒌时间保障情况:每周星期三下午是语文科组开展教研活动时间,此外,还灵活安排听课活动,能保证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充足时间。

七、课题组分工情况

⒈主持人负责课题的总设计,统筹课题的运作;李海珠(拍摄)、陈子伟负责课题会议记录,资料整理等;祝小娟、蒋柳源负责各阶段的总结;陈满勤负责研究联络,资源收集和资料的整理,平台的管理等工作。

⒉各子课题的分工:

①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调查——李海珠、莫齐

②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关系研究——史月琴、张燕明

③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策略研究——陈子伟、史见环

④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案例研究——莫月银、钟立萍

⒊课题研究报告——郭见明、陈子伟、史月琴

八、主要研究阶段

本课题研究历时二年(2012年2月—— 2013年12月),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 2012年7月)

⒈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完成文献综述。(郭见明)

⒉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做好组织发动工作。(郭见明)⒊邀请专家指导,举行开题会。(课题组)

⒋完成调查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调查”的撰写工作。(李海珠、莫齐)

5.第一阶段活动资料上存在。(陈满勤、蒋柳源)

6.完成第一阶段活动小结。(祝小娟)

(二)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3年7月)全面开展研究与实施工作。完成有关论文材料的撰写等工作。

1.制定第二阶段研究方案。(郭见明)

2.以莞城中心小课堂观察法为借鉴,组织教师研发课堂提问与理答观察量表。(陈子伟)

3.积极撰写研究过程中的案例与随笔,每人各项不得少于3篇。(语文

科组)

4.把各子课题的专项研究写成行动研究报告。(各子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人员)

5.按时完成各子课题论文的撰写。

①2012年8月至2012年11月,完成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关系研究》。(史月琴、张燕明)

②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完成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策略研究》。(陈子伟、史见环)

③2013年4月至2013年7月,完成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案例研究》。(莫月银、钟立萍)

6.收集并上存在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文字材料及图片资料。(祝小娟、蒋柳源)

7、完成第二阶段开展情况总结。(陈满勤)

(三)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汇编论文集。(语文科组)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完成第三阶段工作总结。(蒋柳源)

4.完成资料上存在。(祝小娟、陈满勤)

九、研究成果形式

⒈调查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调查》

⒉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关系研究》

⒊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策略研究》

⒋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案例研究》

⒌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

十、经费预算

学校每年均有一定的科研经费专项预算与支出,此课题将纳入学校专项科研经费预算项目,每年申请科研经费1万元,结合镇奖教奖学对成功申报科研课题的奖励,保证有足够的经费来完成课题的研究。

麻涌镇大步小学郭见明

2012-02-22

篇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数学提问与理答特征策略课堂中的提问与理答,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科学有效地发起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馈,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课堂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带有鼓励性的理答内容,不仅能堅定学生的自信心,还会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的热情。

一、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小学生(一般年龄在六岁至十一二岁)正处于童年期,心理、思维等方面还未成熟,有明显的发展特征,本文主要从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两方面来论述。

1.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

小学阶段儿童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还不能脱离具体实物来思考问题,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事物的判断能力较强,抽象概况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独立的个体即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也表现在思维方面。

2.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数学主要以外部动机为主,他们努力学习往往是想要获得老师的夸赞和鼓励,而不是源于学生自发的需要和兴趣。小学阶段的儿童对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内容具有判断和辨别性,观察事物以外部表征为主,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能够进行简单的迁移,但是认知仍处于低水平的基础上,需要教师不断的提示和指导。此外,小学阶段儿童意志的坚定性较差,很容易跟随其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有较强的从众心理.

二、小学数学课有效提问与理答的特征

小学数学课有效的提问与理答有很多共同特征,如启发性、具体性、针对性、等,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1.启发性

“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最早由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在西方,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法”即“产婆术”或“助产术”,同样强调不向学生直接灌输答案,主张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结论。

2.具体性

小学阶段儿童的分析概括能力较差,对于晦涩难懂的问题无法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意思,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表述明确,清晰易懂,避免含糊其辞和模糊概念,对于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应换个角度换个问法引导或者举个熟悉的例子引导学生迁移,而不是师生双方互相对视造成尴尬冷场的局面。

3.针对性

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必然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有效的提问与理答是有针对性的。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于学生的错误尝试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多提问些基础性的知识,理答时要多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如“你真棒”“很有进步”等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三、小学数学课教师有效提问与理答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中教师有效的提问与理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在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学校小学部的听课经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考

启发式的提问与理答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整堂课的教学都应该是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和不断地追问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而不是直接灌输,这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一个不同。教师在理答时也要注意对回答不上来问题的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通过变换问法、转变思路、适当提示、联系实际等手段引发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要多鼓励以增强学生信心。

2.提问与理答应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

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与理答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如理答时的激励性话语“说的真不错”“多聪明的孩子啊!”“观察的特别仔细”等会增强学生的信心,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喜欢听到鼓励、肯定的话,这些话语会给他们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去思考,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这些看似普通简单的语言对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

3.尊重差异,分层评价,兼顾所有学生

尊重二字说起来容易,但是在课堂中如何体现尊重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直接忽略了回答不上来和对知识不太理解的学生,整个课堂就是少数学习较好学生的课堂,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与理答应兼顾班级中的所有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边缘学生。

4.开放性问题的合理理答

对于开放性问题的提问,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训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这些开放性问题的理答不应该局限于“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既然问题是开放性的就应该是言之有理即可,如果统一了答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做出改变,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应“量体裁衣”[J].教学与管理,2008,(07):38-39.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入学测试下一篇:中共--县委统战部18年党建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