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拟行路难范文

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 ) 酌( ) 踯躅( ) 2. 解题: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

4.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① “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 ( 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 “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看开呢? (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平) ·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 ·

(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 (“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读法指导:先扬后抑)

3. 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三、再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并思考为何不同。

王勃《滕王阁序》 ——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白《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苏轼《定风波》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四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 德美才秀 ” 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资料链接】 1. 鲍照生平

鲍照 (415 ~ 470)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东海。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 “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 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第二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 (2)了解诗歌表层含义

(3)强化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突出教学重点,从学生收集的材料汇总中强调鲍照生平,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强化“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2)通过诵读与小组讨论,研读诗歌情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

(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学过程]

1.导入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2.明确学习目标

术语解释———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3.学生展示自己课前预习成果。

(1)作者及其生平 (2)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 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之卑微。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4.赏析诗歌

(1)学生诵读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再读诗歌,在感受思想情感的过程中背诵诗歌. (2)用小组讨论法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

(四)》 ①整体把握:探讨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世界?

讨论后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不屈的抗争精神 ②研读作品: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在此要告诉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探究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先从诗歌的表面含义入手,进而从整体出发,探寻诗歌的深层含义。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后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就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个方向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表现了作者的愤激之情。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讨论后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又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而无奈的控诉。

3)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讨论后明确:以非常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原诗原句及诗中意象做具体阐释) 4)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讨论后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将诗人强烈的苦闷、不屈的抗争精神、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进一步探讨:

造成作者不幸人生的原因是什么?作品反映的只是个人的悲剧吗? 讨论后明确:源于罪恶的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和私愤,而是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5.课堂小结: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6.当堂检测: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李白的《行路难》 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第三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一读,二品,三延伸,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懂诗歌,感悟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一. 导语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都在言愁,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所言之愁又有所不同。同学们能想起一些什么愁?(离别之愁、思乡之愁、相思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1. 离别之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思乡之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登黄鹤楼》 3.相思之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殊《蝶恋花》 4.忧国忧民之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个人之愁,国家之愁,愁已经融入到了诗词的脉络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的愁究竟又是什么愁?

二、解题

1、一看到这首诗的题目同学们就会迅速的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歌?(李白《行路难》) 能否尝试着一起回忆背诵一下?(全班齐声背诵)

2、从题目上来看,这两首诗歌的题目就差一个字,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联系呢? 《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内容多是叙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拟表示用乐府旧题写作。简单点来说,汉乐府里有一篇叫做《长歌行》,你写了同样的题材,就可以命名为《长歌行》、《拟长歌行》或者《代长歌行》。也就是说,李白的《行路难》和鲍照的《拟行路难》都是仿照的乐府旧题。

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里有这样一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那么,鲍照究竟是何许人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一读

初读:读准字音 读懂文意

(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品

接下来就让我们班的男同学齐读整首诗歌。同学们觉得读的怎么样?

(一)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懂大意,还要读出它的情感!同学们觉得本诗的情感可以用那个字来概括?(找诗眼:愁)

哪句诗在直言愁?愁到了什么程度?(安能行叹复坐愁?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那么诗人到底为何如此之愁呢?(找原因:路难,人生之路艰难,仕途之路艰难)

(二)为何如此艰难?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的路难在哪里?(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亦有命”。 “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比兴)。

解析: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自我劝慰之语,内心不甘不平)

·女同学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全班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酒歌不但没有排解忧愁,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怒火填膺,忍无可忍,悲愤)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前四排同学读)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深深的无奈,痛苦) 后四排同学读,读出情感从悲愤到隐忍的变化。

纵观全诗,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不平到悲愤再到无奈的变化,请全班同学齐读,读出感情的变化。

那么同学们能否根据这个情感的变化一起来背诵这首诗呢,我们来试一试!

三延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最后诗人的愁绪得到排解了吗?(没有,不敢言,知人论世)

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那些敢于说,大声说出来的人却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举例)

同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他大声的说出了 “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这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它的芒刺直指以周公自居的司马昭,直指被统治者当作幌子的虚伪的礼教。他让自己处在了社会批判者的立场上,这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命运的悲剧也就源于此。

嵇康的好朋友吕安,“才俊、妻美”。不幸的是却有个衣冠禽兽的哥哥吕巽。 “巽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当时,司马昭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可以定死罪,嵇康怎么也想不到朋友圈子里冒出这么一个阴险的无赖,于是拍案而起为吕安出庭作证。他不知道他走进的并不是一个理性的法庭,而是一个要吃人的统治制度。最终,一曲广陵成绝响! 对于嵇康,对于鲍照,还能再说些什么呢?只能说生不逢时。古代文人的命运,又有几个能善始善终?屈原、李白、杜甫、苏轼„„贬谪受刑,纵使官至相位的王安石,还不是落得晚景凄凉。或许挫折,贫困,真能历练出人才,或许真如鲍照所言:“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结束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这里面包含多少无奈多少悲愁,然而生活于和谐社会的我们,寒门也能出贵子,我们再也没有这样的愁。但是人生多歧路,生活总是喜欢给我们制造一些磨难。在磨难面前,愿同学们能藐视困难,直面人生,做到如苏东坡一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人生的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课后练习: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下面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齐读,思考: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第四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案

拟 行 路 难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教学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三、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四、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拟行路难》。

第五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悲歌一曲诉衷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课件展示整首诗,请同学读)

“诗人A用诗人B和诗人C来赞美诗人D”。这些人都是谁呢? 分别是杜甫,庾信,鲍照和李白。李白和杜甫我们都十分熟悉了。

鲍照和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特别是鲍照,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有个妹妹叫鲍令晖,是著名女诗人。李白《赠僧行融》“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麒。”(陈子昂和鲍照)就是赞扬鲍照和陈子昂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鲍照的一首诗,《拟行路难》其四。

有“其四”证明不止一首,事实上,鲍照共做《拟行路难》十八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二、整体通读,明确大意:

1、请同学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写板书题目以及作者)

2、在读的同时请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拟”字如何解释?第二,这首诗的题材是什么? (“拟”字是仿写的意思。这里的《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常用以描写世路艰难,或抒发悲伤之情。并不是李白的《行路难》,二者朝代不同。) (古体诗的一种,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后两句为七言。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以唐代为界的,唐之后的诗多是五言或七言律诗,又或是绝句,格律、对仗和平仄要求都比较严格。但是古体诗并不是要求那么严格,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古体诗的歌行体,它长短不一,但是却十分的有韵律。)

3、请同学逐句翻译大意,注意重点字词。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命运也是有定数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三、重点分析,体会情感:

1、这首诗读完后,整体感觉是什么,那个字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愁。低沉、深沉、无奈与愁苦) 作者为何而愁呢,这就要联系创作背景。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制度盛行的时期。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与之相对的,选官用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首先,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担任,而被选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时他们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侍郎、参军等一类小官,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如此。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但是这样的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寥寥几句。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何而愁,那么就来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达愁的吧。

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作者不写愁绪,先写一个倒水的动作,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比兴,宋代朱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不同方向,人的遭遇是被门第的贵贱决定的。有才能的庶族只能处于低位,处处受人压抑。)

(2)、“泻”字的意味品读,为什么是“平地”,平地倒水不是应该是圆圆的一摊吗?想象一下,作者独自一人手里持着一杯水,缓缓的倒下,看着水流到地上,四散开来,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倾倒,自高处下落,无奈凄凉之感。)

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凄凉悲苦孤寂的基调。

我们画一个作者的情感走势图,这两句,可以用一个“愁”字来表示,这时候作者的情感的向下的。(板书) 课件展示小标题,泻水抒愁

3、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1)结合背景资料,“命”字怎么理解?反问句,问的是谁?

(命,指命运的定数,也是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问自己,以得到表面上的宽慰。)

(2)那么作者真的可以得到安慰吗,这样的安慰有用吗?

(实际是没有用的,作者只是得到了表面上的安慰。)

那么这个时候,作者想要安慰自己,用“慰”来表现这两句,作者的情感是稍稍向上的。(板书)

课件展示小标题,行叹坐愁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1)作者借由哪些方式来自我安慰,排遣愁绪呢?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由此可见,第一句中的“水”其实是酒。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无可排解、压抑郁闷。愁时更喜欢歌唱愁苦的歌曲。)

(2)一个“绝”字,表现了作者对哪两方面的绝望呢?

(一是绝了自己唱行路难的歌声,二是绝了自己想报效国家的愿望。) 这个时候,作者的心绪又开始下落了。(板书) 课件展示,酒歌消愁

5、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吞声”和“不敢”表现了一种什么心情?想言什么,为什么不敢? (惆怅与无奈之情。

现世的感慨,怀才不遇的愁苦和无奈,时代的弊病不敢言。)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这两句,一是“感”,二是“吞”,情感大起大落。(板书) 课件展示,吞声咽愁

四、 总结课文:

这首诗总体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感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公,给自己,给寒门子弟带来的深重灾难。自己满腔热情以及满腹才学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内心的愁苦以及愤懑。) 我们已经画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就让我们把情感的变化融入到诗里变成抑扬顿挫,再来把诗读一遍。

五、 活动演练:

请同学在全班同学读诗的同时,表演整首诗的动作以及神态。

六、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 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终无果,但仍乐观面世。

六、作业: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愁 慰 绝 感 吞

上一篇:你在哪儿范文下一篇:七查七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