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用工难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35破解用工难范文

破解市企业用工难的调研与思考

当前,我国发展重点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从沿海主导的增长转变成沿海和中西部更为均衡的增长。随着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企业越来越多,地方企业的用工缺口也越来越大。xx市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如何在承接沿海更多工业的同时,加快引进人才,让输出的人才回流,是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进程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大课题。笔者近期就破解xx企业用工难的课题,实地调研了汉寿、桃源等地方,通过座谈会、走访工人等形式了解了一些情况,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企业缺工基本情况

1.xx市的用工难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用工的缺乏,导致了企业无法满负荷运转,提高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市企业用工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总量上缺乏。通过调研的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165家的样本来看,工业企业用工缺口超过2万人。比如,xx经开区缺口2000人,占比60%;鼎城区缺口2000人,占比20%;汉寿县缺口1500人,占比52%;鼎城区缺口2000人,占比20%;其他地方除西洞庭用工缺口较大以外,都在1000—2000人之间,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达不到年生产预期。

2.质量上不高。企业用工缺口虽然较大,但是关键是许多重要岗位和技术岗位根本找不到人,有时必须要从沿海引进过来。特别是熟练工、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网络人才、企业高管等都是行业紧缺资源。比如,桃源县112家规模工业企业仅有专业技术人才1302人,占从业人员的10.6%,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8人。汉寿县徕木电子有限公司专门把部分工人送到上海总公司进行技能培训,回来后,制作出来的产品仍有很多达不到合格标准,导致企业出现较大损失。

3.流失率严重。企业在不断招工的同时,也面临着员工流失的“阵痛”。一方面是自然流失。很多企业的工人,为了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环境,把本地企业看成是“练手”的平台,一旦掌握熟练技术后,就像候鸟一样飞往沿海发达城市,寻找更好的机会和出路。据统计,我市大部分企业员工流失比较严重,普遍流失率在20%以上。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能够长期供职于一家企业的老员工很少。比如,桃源的龙行天下2017年共招录员工1840人,而流失员工达到了1880人,出现了负增长。另一方面是季节性流失。由于大部分企业招录的员工都是本县市的员工,离家近。所以,部分员工一到农忙的时候就回家帮忙干农活,导致企业用工紧张。

二、原因值得深入剖析

我市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企业的原因,也有员工的原因;既有政府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总之,剖析原因做不到面面俱到、针针见血,只能从能够着力的方面去剖析。

1.用工待遇不高。xx市属于三线城市,不临海不临边,经济条件、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和沿海大城市的企业相比,员工的工资待遇不高,有的企业甚至很低,根本留不住人才。比如,汉寿的兴昂鞋业,职工平均工资只有1600一个月。而且很多企业,没有提供完善的“五险一金”,导致员工难有归属感,很难长久留在企业工作。

2.用工环境不优。主要是三个环境:一是企业内部环境。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条件比较苛刻,工作时间较长,生产环境较差。比如,部分纺织企业工作环境差,高温、高湿、高噪音、高粉尘,很多员工根本无法长期工作,很可能滋生职业病。二是员工生活环境。部分企业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好的上学、就医、住宿、消费、娱乐等配套设施,导致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特别是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招不进来。比如,xx高新区还没有通往市区的公交汽车;汉寿太子庙工业区企业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等等。三是人才成长环境。部分企业在人才的管理与建设机制上不完善,企业干部成长晋升速度缓慢,缺乏正常的人力资源专业培训,缺乏人才工作激励举措,导致人才留不住,梯队断层。

3.用工氛围不浓。留住人才,关键在尊重人才。即便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普工,也是当前各个企业为之渴望和珍惜的人才。当前,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希望回家创业、就业,但是政府的引导、重视还不够,相关制度还不完善,让他们还是感觉自己是一个“打工仔”,还没有把普通员工的就业地位提升起来,还没有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创业热情。

三、对策建议

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企业文化等条件的限制,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市各部门、企业家共同着力、逐项解决,促进我市企业用工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形成全市上下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浓厚氛围,让外出务工的xx人像候鸟一样,一群一群飞回来,有工作,留得住。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1.政策扶持。一是要加强人才引进。建立健全xx市人才引进新政,根据企业的需要,大手笔、大力度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各区县(市)要全面贯彻落实好省市人才引进政策。打破惯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建立实用性人才储备库,完善各类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让人才来常工作有

“回家”的感觉。对回家乡务工的人员,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在工资待遇、奖励福利、住宿交通、子女上学、医疗保障、五险一金等方面予以全方位保障。二是要加强人才培训。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是增强岗位匹配度、提升工资水平的保障力。政府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制定实用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确保能培训上岗。政府也可以和企业合作,或者委托企业培训的模式,增强员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积极支持回乡人员创新创业。政府要在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平台等方面给予回乡创业者最大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在行政审批程序、创业活动组织、创业项目支持等方面要让创业者充分感受到“主人公”般的热情,形成“企业只管内部事、政府专管外部事”的良好氛围。

2.政府引导。一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大数据共享平台。要及时了解企业的招工情况,畅通政企信息互通的渠道,以政府人才资源主管部门为窗口,通过电视、网站、微信等媒介,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的招工情况,让企业随时有人可用。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引导企业或者个人建立更多的劳务派遣公司,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及时派工。二是要分时段分批次召开大型人才招聘会。各级政府要利用春节、清明等回乡人员较多的节日,组织大型的人才招聘会,帮助企业搭建招工平台。三是要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重才、稳才、留才的活动。比如,要经常举办一些创业创新大赛、企业人才高峰论坛等活动,引导企业形成重视人才、关心人才的浓厚氛围;举办一些五一劳模表彰活动,让企业员工有成就感、归属感;举办一些遵纪守法、诚信企业、优秀企业的评选,让诚信经营、员工稳定的企业受到重奖,引导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培育企业文化。四是加大对用工纠纷的处理力度。政府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凡是涉及企业用工的问题,一律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优先,让全社会形成关心劳动者的正确导向。

3.政商合作。一是要提升园区配套能力。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对园区三产业的引进,特别是对务工群体所需要的娱乐消费等场所,用降低条件搞引进,或者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为企业员工提供健康、舒适、方便的务工环境。特别是,要加强对园区公交、道路、医院、学校等设施的配套,加快产城融合的步伐,让企业员工引得进、留得住。二是要积极支持企业建设可以交易的员工宿舍。有恒产方有恒心。政府要在企业审批预留地上,给企业划拨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让企业建设员工住房,企业再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出售给本企业的员工。三是要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对企业引进的内部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给予奖励性政策。

第二篇:多种措施破解用工荒难题

春节过后全国各地各大城市纷纷打出情感牌、收入牌来吸引农民工进城务工。与往年相比,近年用工荒的特点是发生的范围更广、出现的时间更早。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孔雀不在只向东南飞”的呢?

首要原因,国家大力支持建设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经过多年的实施已初见成效。这些地区需要留住大量的人才包括农民工来建设自己。

其次,我国国家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金字塔的底部开始收缩,新供给的农民工的增量每年都在缩减。80年代的农民工主要以小学毕业生为主;90年代农民工主要开始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到了新世纪十年高中阶段以上、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工数量增长很快并渐成主力。如果产业仍然停留在面向使用初中小学毕业生水平劳动力的话,那企业可选择的余地就会越来越小。

再次,东部地区的企业没有很好的贯彻国家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战略指导,导致中西部地区承接和发展的产业与东部地区的产业链高度重合,在同一层次上而并没有形成错位互补。

当然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的经济虽然飞速发展,成了“世界工厂”,但“核心技术”掌握不多,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产业出于产业链的低端,常受制于国外厂商,因而无法掌握定价权。由于订单的利润有限,无法满足农民工收入持续增长的需求,再加上东部地区飙升的生活成本,因而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工资优势正迅速降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用工荒的产生势成必然。 总的来说,用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的产生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首先最为根本的是统筹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不同地区要根据实情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东部地区要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同时注意取舍,避免引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各地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要符合国务院对各地的发展规划要求,切不可为了眼前利益而错失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机。三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健全《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给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四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联动合作。

其次,各城市要加快推进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权益保障。一是扩大各类社会保障保险的覆盖率、向农民工开放公租房、破除各项城市与农村的体制隔膜;尤其要改变现行教育制度分割的状态,高考随户口属地化考试的模式。通过大量的采访得知,农民工其实也希望能留在城市发展,在城市安家,真正的融入城市。因此还有什么能比“让孩子留在城市”更能拴住父母心的措施呢?二要积极给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和职业培训。可以引进国际教育连锁集团,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成果模式,给农民工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培训;同时可引进国际知名的认证机构,不断完善认证体系和标准,方便企业标准化雇佣。

最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加速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提高和掌握“核心”技术。果敢的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参与国际竞争。 可以说今天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明天的真个中国,面对印度、东南亚等人口红利地区兴起,我国一定要抓住机遇,从经济大国发展成经济强国。

第三篇:破解扶贫贷款难问题

笔者近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建档立卡贫困户申办扶贫小额贷款难、银行资金放贷难,出现贫困户急需用钱而银行钱用不出去的现象,影响了精准扶贫进程。

要破解扶贫小额贷款难问题,就要找出银行资金难以贷出的原因。

银行按照其规定的贷款程序,在进行扶贫小额贷款的信用等级评定时,因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符合准入条件而无法放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贫困户无明确的生产经营项目,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具备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

二是贫困户户主年龄超过了60岁,不符合银行规定的20~60岁之间可贷款条件。

三是少?灯独Щг谧窦褪胤ǚ矫娲嬖谖侍猓?有的资质信誉度不够,有的存在不良信用记录。因此,通过不了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扶贫小额贷款申办不下来。

破解扶贫小额贷款难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

首先,当地政府和单位驻村工作队应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对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资助其发展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扶贫产业,并形成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达到可贷款的条件,具备充足的贷款偿还能力。其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主可以易名,改成家庭其他年龄在20~60岁之内的家庭成员,让符合条件的成员办理小额扶贫贷款手续。

最后,当地政府应出台精准扶贫优惠政策,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异地搬迁贷款等给予免息补偿,以减轻银行的压力,防控贷款风险,降低银行贷款门槛。

(作者单位:湖北省赤壁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第四篇:如何有效破解执行难

[大] [中] [小]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2-04-09 10:28 共35人浏览

“一定要改变社会对执行工作的有色看法,重塑执行工作的公信”,山东省泗水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冯家煜暗暗立下誓言,他深知执行工作对于司法公信的重要性,“如果执行工作失去了威信,整个司法公信也将无从谈起。”

然而,执行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它并非易事。其中,执行权过于集中、执行力量单薄、信访案件频发,这三个普遍性的问题,一直让冯家煜很“纠结”。如何有效破解,泗水法院执行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分权改革,医治执行“垄断”的症结

2010年7月28日,泗水法院,济宁法院执行工作现场会在此召开。泗水法院实施的以“分段集约、节点控制、流程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执行分权改革机制得到了省市法院的肯定,济宁中院要求在全市法院推广泗水法院经验。

“原来是一个案件一个人一竿子插到底的垄断模式,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工作产生惰性且易滋生腐败,社会上对此颇有微词”,汶上法院前来学习时,对泗水法院实施执行分权改革大为赞赏,“通过执行权的分离操作,各环节相互制约,不再是一个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泗水法院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泗水法院对执行组织机构进行了科学划分和人员分配,设立了执行综合庭、审查裁决庭、执行实施庭,将执行案件的综合管理、执行异议的审查、财产的查控处分,分别赋予了这三个庭。通过执行权能的合理配置,不仅各节点相互制约,相互督促,而且各庭权能相对单一,资源集中,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泗水县龙湾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圆满完成,得益于这一执行分权机制的实施。在水库加固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土地承包人王某的阻碍。水库管理所起诉到法院,以承包期已满土地回收为由,要求王某把土地归还给管理所。法院依法判决王某归还土地,但其拒不履行义务。管理所便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立案执行后,执行实施庭多次前往执行受阻。王某要求举行听证。执行实施庭及时将案卷移交审查裁决庭。鉴于管理所和王某矛盾早已激化,执行裁决庭提前做好了应对预案,组织双方进行了调查听证。听证中,裁决庭积极向王某讲解国家政策,并与执行实施庭一起协调县有关部门对王某的困难给予了解决,最终促使双方达成执行和解。 实施执行分权改革以来,该院案件实际执结率达79.19%,标的到位率达67.38%,较往年大幅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大量执行积案的化解,今年7月份被山东省高级法院授予“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

联动执行,解开法院独木难支的心结

“执行工作单靠法院自身孤军奋战,心有余而力不足”,泗水法院院长王世训一语道出了执行工作的又一个困境。

目前,增加案件执行难度的因素越来越多,涉案人数决定了案件的敏感性,地域因素则对执行力量提出了严峻考验,案情复杂则增加了技术性成本的支出,一些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在执行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的背景下,让本来就势单力薄的法院面对一些综合性问题时,显得有些独木难支。

独木不成林。只有联合社会力量,群策群力,方能善治。

为此,在县委支持下,全县构建了由县组织、纪检、金融、法院、公安等18家单位参加的执行联动网络,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参与、政协支持、部门配合、法院主办的“大执行”工作格局。执行联动网络的构建,充分调动了社会优势资源,穷尽发布禁令、信用惩戒、公开曝光等非常规措施,大大限制和压缩了被执行人的规避空间。在清理执行积案和反规避执行专项活动中,执行联动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了法院无限的力量和信心。

在执行一件被执行人为泰安某食品有限公司案件时,执行干警们分析认为,该案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被执行人在外地,系跨地区执行;二是被执行人有转移财产,规避执行的行为。这样,单靠法院自身是不行的。遂按照规定,启动了联动执行机制,联合物价、共商、检察等部门共30余人奔赴泰安,在当地法院的支持配合下,经过查询、拆装、估价、登记、查封,将执行标的物顺利扣押。这一从凌晨5点到晚上7点,历经14个小时的联合执行行动圆满结束。当干警们返回泗水,看着车窗外的万家灯火,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据统计,自2009年该院运行执行联动网络以来,共联合联动成员单位执结案件26件,出动人力510余人次,结案标的额4000余万元。

执行救助,暖化涉执信访难题的冰结

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涉诉信访案件中,涉及执行的案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涉执信访案件的上访主体主要是申请执行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执行不能,从而使申请执行人的利益落空,有的基本生存生活甚至得不到保障,无奈便走上上访之路。

如何有效化解涉执信访案件,降低和减少信访比例,是法院工作的重点。在苦苦探求中,泗水法院以执行救助为切入点,找到了一条有效解决信访难题的捷径。 2008年,该院制定了《关于对执行案件特困申请人实施司法救助的办法》,规定加大对特困申请执行人的救济帮扶力度,将他们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让他们感觉到并没有被社会抛弃,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援助之手还在温暖着他们。在温暖的感召下,他们愿意接受其他方式,不再上访。

济宁中院执行局综合处处长魏瑞生亲身经历了泗水法院执行救助的一件案例。2002年,被执行人陈某因琐事将申请人孔某打伤,致其构成三级伤残,泗水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八年,并附带民事赔偿人民币18万余元。判决生效后,被执行人陈某除支付了13400元医疗费外,对剩余的民事赔偿款一直未履行。申请人孔某因伤高位截瘫后家庭状况十分困难,无力支付高昂的后续治疗费用,无奈多次在两会期间赴省进京上访,给全县信访工作造成巨大压力。该案也一直未能妥善化解。

为彻底解决该案,2010年元旦前,泗水法院执行局邀请魏瑞生及中院刑一庭副庭长时益同赶赴泗水,与办案人员共同给双方做工作。由于陈某家境也十分困难,赔偿能力十分有限,孔某表示放弃部分剩余款项。但当时孔某治疗疾病急需用钱,为解决其燃眉之急,泗水法院决定给予其救助金额3万元,并协调孔某所在乡镇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了低保,给予其多项优待政策。孔某深受感动,明确表示对处理结果满意,并不再上访。一起历时多年的上访老案得以成功化解。

2008年以来,该院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进行救助21人次,救助金额达30余万元,通过执行救助结服信访陈年老案、积案16件。

第五篇:“彩虹服务”破解看病难

——十堰市太和医院服务品牌解析

【决策背景】大医院患者之忧困

如今,到大医院看病最突出的问题是看病不方便,尤其是农村病人到大医院看病,不知道有病该看哪个科、做检查该怎么走,不晓得办理入院的程序,为等候检查结果有的还要在医院附近的旅馆住上好几天,多花费几百元钱。十堰市太和医院年门诊量100余万人次,日最高达到3800人次,一栋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的老门诊大楼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病人挂号、检查、取药排长队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清早来到医院看病,到中午十二点还不能离开医院;有的总想让专家多为自己的病情治疗做一些详细的指导,但看到后面拥挤的病人只好放弃奢望;有的对医院有意见,却又不熟悉反映的渠道,只好把怨气压在心底。为了满足病人对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有效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做好延伸医疗服务,解决患者看病就医过程中的难题,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越条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2007年,太和医院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门诊窗口推出的“彩虹服务”,不仅化解了大医院看病不方便的难题,更让广大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倍感温馨和尊重。

彩虹,色彩缤纷,寓指服务内容丰富;形似桥梁,寓指医患相互沟通;亮若星辰,寓指阳光服务,温暖亲切。太和医院“彩虹服务”之所以名为 “彩虹”,正是看中其美好的寓意。“彩虹服务”是由佩带不同色彩标识、装饰不同的候诊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服务内涵等元素组成的彩虹服务体系。太和医院彩虹服务中心现有员工32名,按岗位分为导诊、分诊和录入。按照服务结构分为诊前、诊中、诊后服务。这些周到细致的人性化服务措施受到社会各界及广大患者的高度赞誉,也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窗口形象。

【解困之举】细微之处便是感情触点

服务没有标准,但如果只停留在一般层面,就很难让患者体验到服务带来的快乐。太和医院彩虹服务中心的姑娘们从服务细节着眼,密切关注患者潜在的需求,延伸服务触角,创造性的为患者提供服务需要,让患者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

“五色服务”养眼、养心、养神。即开展真诚热情红色导诊服务,及时为患者提供所需;推出平和有序蓝色分诊服务,确保一医一患一诊室;提供温馨舒适紫色侯诊服务,各楼层侯诊厅均有舒缓音乐、口杯报纸;执行高效快捷黄色便民服务,不需挂号就可开常规药和化验单;宣传关爱生命的绿色健教服务,门诊各楼层均摆放有健教资料专柜。

“七项人文关怀”感受彩虹与众不同。即一个微笑(微笑服务);两个问侯(问您好,问需要);三个帮助(帮助患者挂号就诊、帮助患者联系专家、帮助患者答疑解难);四个真心(爱心、热心、细心、耐心);五个免费(免费开常规用药、免费测量血压、免费提供轮椅坐便椅、免费提供健教资料、免费提供开水口杯针线);六个多做(多向病人说几句话、多引领病人走几步、多为病人打个电话、多观察周围病人情况、多从病人角度想问题、多用细节服务关怀患者);七个优质(为患者提供宽敞、温馨、舒适、整洁、私密、安静、安全的环境)。

“三诊服务”贯穿就诊全程。即提供“诊前、诊中、诊后”周到服务。诊前服务的特色项目主要有:通过“114”人工服务挂号台及“8801880”预约专线,对需要就医的病人实行“预约挂号服务”。诊中服务的特色项目主要有:为门诊病人提供科学导诊准确分诊、专家坐诊时间咨询、开常规用药、提供轮椅雨伞、拐杖、坐便器等便民服务;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服务延伸,开展 “彩虹直通车”服务,由专职人员协助外地患者挂号就诊、引领到检查科室做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指引就餐、联系住宿、寄存物品及邮寄检查报告单等全程服务。诊后服务的特色项目主要有:通过门诊和住院随访中心,开展对门诊患者及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就医咨询、短信提醒与问候、投诉受理等服务项目。

电话预约挂号服务是“彩虹服务”的又一亮点。此项服务解决了患者挂号排长队的问题。特别是对行动不便、年老体弱及外地路途遥远的病人是一大福音,想看那个专家,只需打一个电话就能预约到所需专家号,不需要很早就赶到医院来排队挂号,为患者节约了挂号等候的时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该活动自开展以来,目前已为3000余位患者进行了此项服务。

电话随访是“彩虹服务”的一项延伸。通过此服务可以了解患者的需求,发现医院工作中的不足,改进医疗服务,还可以让患者真切体会到医院为病人搞好服务的决心,更进一步增强了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次项措施已服务30000余人次。

电话咨询是增强医患感情的桥梁。此项服务能够让患者更多地了解医院的信息,是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良好方式。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接受健康教育咨询的患者达2000人次。通过咨询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的医疗卫生知识、增强了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一些患者在咨询后立即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有效地开拓了市场,为医院增加了新的客户人群。

短信提醒与问候是彩虹服务中心开展的其中一项服务。主要是在特殊时期或季节更替时对患者发送短信进行相关健康宣教与问候;医院在开展的优惠医疗和大型义诊活动时对相关人群和病人进行短信通知和说明,如医院开展的儿童先心病免费

筛查、冬病夏治等。此项服务具有成本低、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是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活动开展以来,已为4000余名患者提供短信服务。

岗位考核提升服务层级。实行质量管理员、分管护士长、护士长“三级质量管理责任制”,根据岗位职能层层抓落实。彩虹服务中心内设质控督导员,负责定期督导各岗位工作质量,详细记录并每周进行反馈。分管护士长负责检查每天日常工作情况,详细记录并每周反馈;护士长对门诊服务工作不定期进行抽查和督导。每月初定期开展质量管理通报会,由质量管理员、分管护士长和护士长分别通报上月质量管理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会,每人对本月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在交流会中分享好的工作经验和服务技巧,对服务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

彩虹服务中心的姑娘“身怀绝技”。选派质量管理员、分管护士长、护士长到国内外知名的医院考察学习,借鉴其先进管理经验,回院后举行多媒体讲座,为彩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注入新的服务理念;制定彩虹服务中心培训计划,每月进行集中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彩虹服务中心实施分级培训,初级人员每月自学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实行统一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纳入“明星护士”考核内容,90分以上为及格,对少于90分者一周后进行补考。根据彩虹服务岗位职能和门诊服务工作特点,对工作人员进行人文知识培训,不定期进行服务技能、服务礼仪演练,以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彩虹服务明星”彰显太和服务模式。按照医院护理人员综合量化考核办法,护理质量无缝隙管理方案及“彩虹服务”工作质量考核标准、明星护士考核标准,由分管护士长在日常督导检查中对个人进行严格考核,建立护士考核档案。“彩虹服务明星”每季评选一次,予以奖励。

【实施效果】深层服务做大“大蛋糕”

医患关系发生巨变。通过电话随访有效地宣传了医院、专科和专家,扩大了医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化解了潜在的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消除了部分有可能对医院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通过预约挂号、电话咨询及短信服务扩大了医院医疗服务的范围和层次,达到了市场开拓、便民利民、健康教育的多重效果,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太和医院门诊病人满意度从2007年的96.26%提高到目前的98.02%。基本满意为2%,无一例对门诊“彩虹服务”的投诉发生,受到患者点名表扬工作人员34次,收到表扬信、感谢信50余封。

医疗市场不断拓展。2009年,全院日门诊量均在3300人次以上,最高达3800人次,与去年同期比增长30000多人次。目前,到太和医院看病的患者来自陕西、

河南、重庆等6个省市,医疗辐射鄂豫陕渝周边2000万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肝病中心、妇产科、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等12个科室的外省病人占到15%以上。太和医院逐渐成为这个区域的医疗诊断中心、危重病人治疗中心和手术基地。2009年3月9日,一位来自陕西白河的钱姓患者,患有帕金森病,精神系统存在一些问题,与人沟通存在障碍。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患者,仅仅因为去年到太和医院就诊时“彩虹服务”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彩虹直通车”的全程服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今年的3月7日,他又只身一人来到太和医院就诊。他认为,太和医院虽然离自己的家比较远,但这里的医务人员离自己的心却很近。因为在老人的心目中,太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待他真的如同亲人般体贴。

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如门诊评选出的“五朵金花”:踏踏实实的“勤劳花”高明霞、兢兢业业的“服务花”舒卫东、勤奋好学的“上进花”邵艳、温柔细致的“美丽花”陈妍、追求细节的“完美花”张兆萍。她们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叫响和践行了标兵精神,为全体职工树立了榜样。郧县柳陂镇的一位杨女士,三年前,不幸患了尿毒症伴有肾功能衰竭,经太和医院肾病内科专家精心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由于经济问题,她只能每隔半个月就从老家赶到太和医院定期做透析治疗一次。长期疾病的折磨和营养不良使得她体质非常差,每当她孤身一人单手扶腰还未走进医院,老远就能看见彩虹服务中心的姑娘们推着轮椅向她走来:“您身体不好,能少走就尽量少走些路吧。”从门诊到肾内科病房这短短的一段路,对正常人来说只需要几分钟,但推着轮椅至少要转乘三次电梯,经过两个陡坡。每送一次回来,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姑娘们的额头都布满了细细的汗丝。这位女患者每次总拉住姑娘们的手不停地说“谢谢”,满含泪花的眼里饱含着浓浓的歉意和感激!

“彩虹服务”成为试点。仅2009年上半年,彩虹服务中心利用电脑分诊202451人次;为患者免费提供轮椅608人次;免费测量血压664人次,免费提供一次性口杯16920人次;租借雨伞228人次,寄存物品2299人次,微波炉使用425人次;登记并审核盖病情证明章2974人次;为患者家属及朋友查询住院患者1810人次;彩虹直通车服务中已为3574名的外地患者提供移动式全程服务;为647名外地患者联系住宿指导就餐地点。2009年1月,湖北省精神文明办领导对太和院进行暗访,对门诊“彩虹服务”周到细致人性化的服务印象非常深刻,“彩虹服务”受到暗访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此后太和医院彩虹服务中心被湖北省文明委授予“全省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示范点”。

“彩虹服务”成为绽放在太和医院门诊窗口的一朵耀眼奇葩,也成为太和医院引领服务走向、提升服务层级、打造服务品牌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实践体会】“彩虹”对传统服务的冲击

门诊是脸面、是镜子,形象好坏取决于服务。门诊是医院直接对外提供服务的“窗口”,其提供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秩序和医疗质量,甚至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大打服务品牌,在各医疗单位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差距愈来愈小的今天,服务就是最后的王牌。因此,要想在当今同行业激烈竞争中胜出,就必须使每位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改变以往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把病人当成亲友,给予热情周到的服务,给病人以亲人般的关怀;让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不仅得到了高质量的技术服务,更多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沟通。太和医院积极响应卫生部“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号召,以强化门诊服务质量为切入点,实施“彩虹服务”活动,优化了就诊流程,提升服务层级,树立了服务品牌,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门诊服务在于创新管理机制。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逐步发生变化,新的医学模式也出现了重大改革,在这种变革潮流中,我们强调把“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代替过去坐等式的服务。开展特需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缩短患者就医环节和在医院的滞留时间,建立健全各项服务措施,给患者以温馨、优美的就医环境,体现心理服务,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太和医院“彩虹服务”通过建立服务人员学习考评机制、岗位竞争机制和标兵评选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员工服务意识,增强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更好地吸收患者、留住患者、拓展医疗市场,不断提高门诊患者数量和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医患沟通是辅助治疗的手段。随着科学教育的普及,民众对健康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病人就诊和医生为病人服务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希望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治疗目的、用药理由和治疗副作用有更多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医患的及时沟通交流,有利于密切医患关系,化解医患矛盾,培养医患情感;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促进医院改革发展,构建和谐医院。太和医院“彩虹服务”中的电话随访、电话咨询、短信提示等服务措施抓住了患者的心,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增进了医患的了解和感情交流,增强了广大患者的吸引力,为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案例点评】

把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做好就不平凡;把一件件简单的琐事做好就不简单。太和医院“彩虹服务”关注患者心理需求,关注每一个细小的服务环节,用热情周到的服务弥补医疗活动中的缺位和不足,以真情实感打动患者心灵,建立医患深情,从而化解医患矛盾,降低医疗风险,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院品牌、树立医院形象、增强医院美誉度,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上一篇:11月团日活动范文下一篇:24点游戏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