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3-02-20

创新需要创造型人才, 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开发和扩展人的创新思维, 有利于个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小学是基础教育, 是创新能力的初始阶段, 这一时期对创新能力塑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决定这个体今后创新能力的质量。在中国, 小学数学教育采用的是几千年的传统方法: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和学习的潜能。为克服这些弊端, 必须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 因此, 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有积极意义。

1 课堂中要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课堂是学生吸取知识的场所, 也是激发创新欲望的地方。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乐于展现自己, 保证对知识的探究活动能高效有序地进行。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参与者”, 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交流, 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

此外, 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 使学生因“疑”生奇, 因“疑”生趣, 积极地探究、创新以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 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 为学生新知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力求体现“五性”: (1) 障碍性:引起冲突, 产生不平衡, 提出智力挑战; (2) 趣味性:富有趣味, 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 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 答案不一定唯一; (4) 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 由浅入深作出回答; (5) 实践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 寻求方法。同时, 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 不要作简单的答复,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起学生主动的研究,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如:在学习乘法意义后,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7+7+7+6+7+7+7=?”的题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一般解法7×6+6的基础上再创新, 如采用7×7-1或7×6+6=8×6的解法, 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独创性。

2 课外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创新

课外较之课内是一块更加广阔的创新天地, 课外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及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也具有更大价值。学生身边能够用数学知识解释的问题其实无处不在, 只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 更缺少主动寻求问题的意识。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在自己的生活中、经验里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如在学习完圆柱体积之后, 可以要求学生去观察各种管道的形状, 在得出结论:各种管道都是采用圆柱体后, 应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各种管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 建议他们进行研究。通过他们在课外的思考, 让他们发现:在所用材料相同的条件下, 圆柱体形状的管道容积比其它形状的管道容积都大的结论。这样的课外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可以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慢慢培养起来, 并使学生更充分的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但在设计开放性作业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 (1) 解题策略的开放。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题策略的比较, 逐步树立策略优化的思想。 (2) 题目条件的开放。让学生能从实际出发, 对所要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 根据不同条件对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 提高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所求问题的开放。让学生由已知条件出发, 去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4) 题目答案的开放。让学生面对条件、问题相同的题目, 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分析, 获得不同的答案, 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实践中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中的许多有趣规律、迷人的魅力, 学生很难单纯从数学课本中领略的。实践证明, “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在数学实践活动中, 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问学生:一块豆腐切三下, 最多能变成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大多说6块, 但脑子灵活的学生却拿出书本当成豆腐来试验, 想到可以在豆腐的正面横竖各切一刀, 变成4块, 然后再从豆腐的侧面把豆腐剖开, 就变成8块了。别出心裁的方法, 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可不可以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已有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猜想可以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来推导。然后教师就鼓励学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利用学具 (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若干个任意三角形) ,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 然后各小组交流汇报, 得到了如下几种推导方法:

学生通过学具操作的直观感知, 建立起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 转化后可以看出原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转化使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三角形的底和高, 学生很容易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由此可见, 学生借助学具自主操作亲自去经历、去实践, 获得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记忆更牢固, 使学生的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

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 是人生发展的基础, 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虽然教学创新是一个充满艰辛但有富有挑战的过程, 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研究, 但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数学教学的重点, 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 而且是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人才”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既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也需要在课外鼓励学生主动创新以及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上一篇:帝视喉镜应用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下一篇: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评估